画像

悬疑片内地2012

主演:杨婧琳,康磊,马丽

导演:黄国柱

播放地址

 剧照

画像 剧照 NO.1画像 剧照 NO.2画像 剧照 NO.3画像 剧照 NO.4画像 剧照 NO.5画像 剧照 NO.6画像 剧照 NO.13画像 剧照 NO.14画像 剧照 NO.15画像 剧照 NO.16画像 剧照 NO.17画像 剧照 NO.18画像 剧照 NO.19画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3 12:22

详细剧情

秦老爷的独子秦川为了摆脱家人对自己的束缚,听从了女友吴小玉的主意,谎称父亲在西南深山中曾和一个原始部落的女子有一私生骨肉,谁要是能够找到她,谁就能获得秦家财产...

 长篇影评

 1 ) 3个小法语梗

1. 开场不久Marianne追赶Héloïse去海边,担心她跳海;Héloïse站住之后说:Ça fait des années que je rêve de faire ça.(我想这么做已经很多年了。) Marianne: Mourir?(一死了之?) Héloïse: Courir.(迎风奔跑。) 我记得在哪儿看见过法国人喜欢说人生是Nourrir, courir, mourir.(吃饭,跑步,死去)所以我猜法国观众听到mourir和courir的谐音,脑子会动一下。

2. Marianne问Héloïse: Vous savez nager?(您会游泳吗?) Héloïse: Je ne sais pas.(我不知道/我不会。) Marianne: C'est trop dangereux si vous ne savez pas nager.(如果您不会游泳的话下海太危险了。) Héloïse: J'ai voulu dire que je ne sais pas si je sais nager.(我刚想说的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游泳。) 这里故意用savoir是“知道”,而savoir faire是“会做某事”,savoir这个词的双重含义,表现二人沟通不畅。这个梗后来又用了一次,这次两人关系有所发展,不再出现误解。这个梗法语特有,英语和中文台词均无法翻译。

3. 全片4位主要角色互相之间均使用敬语,甚至包括母女二人之间,可能是为了表现18世纪法国礼教束缚的社会状况。然而剧本还是设计了3处没用敬语: 母亲略有动情地让女儿像小时候说再见:Dis-moi au revoir comme quand t'étais petite. 并且这句话的t'étais是非常随意的口语,在全片敬语的大环境下出现这样一句话,我估计法国观众会有反差感。 Marianne叫Héloïse不要睡着:Ne dors pas, ne dors pas. 听到这句话,Héloïse马上说自己很后悔: Héloïse: J'ai un nouveau sentiment. Marianne: Lequel? Héloïse: Le regret. Marianne听后恢复了敬语:Ne regrettez pas. 还有就是本片一个大梗——奥菲欧,Héloïse叫Marianne回头看:Retourne-toi.

 2 ) 爱人,请你回头

首刷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难得看到这样一部不消费女同的女同电影。总以为男性凝视是与电影艺术共生的,殊不知可以如此精准地将这种凝视的视角转化为女性,变成女人与女人之间燃烧般炽烈的注视。画家一开始的“看”是功利的,但她的注视却引来了小姐的“看”。于是乎此后每一道平静对视的目光下逐渐暗流汹涌,“看”到最高潮时,是篝火蒸腾出热浪,是你在忽明忽暗中被我的注视勾得红了双眼,是一片漆黑中只有你能在我眼中燃出一片通明。燃烧裙摆的哪是篝火飞流出的火星,是我目光火热让你无力支撑的伏倒在地。我不仅看见了你,我还看懂了你,我不仅看懂了你,我还可以把我看到的你无尽复制下去,我的心里演绎出一千个你。女人在男性凝视中是那么精巧的玩物,在女人的凝视中,则是如斯惊心动魄。

另一点则是整个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哭爹喊娘地卖过一句LGBT惨,没有惨兮兮地说过一句类似于:“我爱的是这个人,与性别无关。”的话。当小姐第一次想吻画家时,问的是你爱过吗?而不是你爱过女人吗?同志电影中这样的台词处理太让人心动。一部能够引起情绪共鸣的同志电影,多半是去同志化的,将画家的身份变作任何一个阶层身份不相当的穷小子皆可。唯一不同的可能是感情发展的速度问题。毕竟穷小子第二天晚上可能就在阳台下喊名字唱歌了,搁在两个女人身上则不同。前一个半小时都在细碎地铺排着两人之间的暧昧情愫,直到篝火会上舞台剧一般的仪式感,才开始迸发。那种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欲说还休、欲拒还迎太妙了,那些你看我时我躲闪的眼神,每一次靠近到能够感受彼此呼吸时的及时收敛,那种对对方展示情绪特有方式的了解,都是比实实在在的一个吻更动人的。接吻的时候我特意看了一下时间,两小时的电影走到这一步,刚好一个半小时。也难怪身边的直男在没有背景音乐、絮絮叨叨的前一个半小时数度陷入昏睡(但是他清醒地看完最后半个小时居然啧啧称赞也是很奇妙了)。

提到女性向,倒又不得不让人插多一笔,这部电影的野心绝不止是一部同志电影,其作为女性主义电影也颇有说头。有长评也已提到过,这部电影中是不见男性的,观众只能看见一个又一个的女性角色。但是这当中的每个女性角色,身后都有一个背后灵似的男人。小姐要嫁的米兰绅士,画家略有声名的父亲,以及令女仆怀孕的男子。他们从始至终没有出现,却在牵制着她们的命运,并且控制着剧情的发展。然而她们都在有限的条件下,竭尽所能地戴着镣铐跳舞。小姐在成为一个工具一般的人妇前尝试了爱情;画家不被允许接触男性身体构造,所以悄悄学习,还用父亲的名字参加画展;女仆不能掌握自己是否怀孕,但能决定是否生育。当小姐在炉火前铺下垫子,命女仆躺在上面,两人重现了堕胎的画面时,画家的画笔记录的不再是两个具体的女人,而是勾勒出一段女人的史诗。

上述的观感二刷虽都有再次确认,不过这次更多地却是被温吞输出的爱情观抓住了,是一段援用希腊神话的旧瓶新酒,这新酒却酿得极佳。为了从冥界救出自己心爱的妻子Eurydic,Orpheus闯入冥界,终于打动冥后,同意让他带走妻子,只是一点,不可以回头,否则妻子会永远被留在冥界。在即将走出冥界的一刻,Orpheus忍不住想要确认妻子是否真的跟在身后,于是回过头,Eurydice从此堕回冥界,沉入无尽的黑暗。

女仆听完这故事很气愤,说不合理,就那么一刻为何会忍不住,这臭男人。画家虽解其意,说除非本就不想忍住,或许Orpheus就是想回头,将一切定格在分别的一刹那,只留下回忆。但又补充道,这是诗人的选择,不是情人的。小姐又读了一次,说,或许是Eurydice要求的。Eurydice说,请你回头。Orpheus遂回过头,他们看见了彼此最后一眼,那一眼里是对彼此的回忆,是拿不走抹不去可以无限复刻的美好过往。

这段讲故事场景是全片对爱情讨论最核心的点题,三人面对感情的态度分明。女仆的混沌注定是最烟火气的饮食男女,少不得摸爬滚打吃尽苦头。画家对爱情的真面目窥得一二却不想面对,口中说着自己爱过,但自欺欺人着不想勘破。小姐没有爱过,却格外懂得爱。大凡我们宣称是爱的,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光明正大的占有与索取。画家稍微拥有了小姐,便有了更多的贪念,试图要求小姐改变,寄希望她为了这份爱情去抗争,改变命运轨迹与她厮守。小姐说你没有尝试过站在我这边考虑,不论是画画,还是爱人,你都只是为了自己。开始要求时,已经不是最初想要的了。

爱情往往就是这样变得难看的。从“you jump,I jump”走到“我宁愿死也不想对着你”。Jack获救以后的人生必然如此,童话故事要靠缔造者亲手打破,告诉你爱情不是生死相依而是你死我活。我们看过太多爱情童话,以至于一遇上感情挫折,就对自己和对方求全责备,殊不知对爱情约定俗成的定义本就荒唐。所谓忍耐与磨合大多都是消磨,何必事事攫取干净最后一滴,留下一地蔗渣。

这里还有一个与爱有关的意象,除了最显眼的火,通片出现最多的分明是水,是从不见蓝,灰蒙蒙雾霭霭的海水。小姐说,从来没下过水,不知道会不会游泳。当画家表明身份,说自己要离开时,她说那她要下水了。果断地解开裙褂走向海中,溺了一场水瑟瑟发抖,会水了吗?不好说,或许漂浮了一阵。画也是一项呼应。什么时候画完呢,画完的那一刻就知道了。这便是情不知所起,然而拥有和终了的那一刻,一定知道。可是事后再一想,真的会爱了吗?说不清楚。

小姐在最后一刻说,回过头。这是一个仪式,妥帖的告别重要性远胜告白,是为了让爱情永恒的壮士断腕。哪怕再见,她们之间也再没有了对视的机会。交响乐荡气回肠,小姐在被注视中引领着画家释然。

爱人,请你回头,留不住的那一瞬间所留住的才是永恒,这是对爱情最贴切的诠释。天长地久有时尽,只是大家都不信。

 3 ) 我该如何向你解释风暴

我有一个陈旧的名字。那个名字很长。为了念完这个名字,需要某个人的一生。 ——《沉默的未来》

从看完到现在,都没办法从这场风暴中抽出神来。120分钟,魂飞魄散,上次这么恍惚应该是看完《小姐》的时候。太多微妙的感触交织在影片藏匿的细节中,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精准捕捉。 整部电影的节奏像极了一幅画的创作过程——

第一步,找背景底色。 这是一座被海环绕的孤岛,让极简的人物关系以及缺位的男性视角得以顺利承接。

第二步,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人物出场。 继承父业的画家玛丽安来到岛上,为被迫继承姐姐命运的埃罗伊斯制作出嫁画像。值得一提的是埃罗伊斯的出场,揭了五层面纱才让电影的凝视主体出现在观众面前:画中燃烧女子的背影-女仆口中的描述-被涂掉脸的油画(但这幅画究竟是谁我还存疑)-披斗篷的背影-奔跑时露出的金发,把神秘感做到极致,诱惑观众也与玛丽安一起参与这场盛大的观看,或者说,沦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米兰的出场也使用了这样“层层遮挡”的处理)。

《燃烧女子的肖像》

第三步是勾勒细节。 当埃罗伊斯询问什么是交响乐、什么是爱的感受时,我一度想到《小姐》。以欺骗为开端的陪伴,却无意间打开了两人都未曾涉足的麗地,一场冒险之后,彼此教会了对方自由和爱。 特别喜欢那场互相揭露对方外化动作的戏。玛丽安说:当你害羞的时候,你会咬嘴唇。当你生气的时候,你不眨眼睛。 埃罗伊斯让她过来,站在自己的位置,循着自己的目光看:当你在凝视我的时候,我也在凝视你。并告诉她,当你不知道说什么时,你会按摩自己的前额。当你失去掌控时,你会扬起眉毛。当你困扰时,你用嘴呼吸。 在这一刻,电影同时完成了两人性格和关系的细节描绘,无比高级的情欲。 真好啊,在那个没有相机的年代,得以让目光合法驻留在爱人脸上;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孤岛,火光可以勾勒出唯有爱人才能注意到的绒毛。每一帧、每一个镜头,每一声树枝在炉火中的噼啪炸裂,画笔与纸张的摩擦,耳边缠绕的呢喃,都是带着温度的爱抚。

我眼中的你

第四步是上色。 篝火那场戏,阿黛拉的裙摆在暗夜里静静燃烧,伴随律动的节拍,两人的目光在腾空的火星里相遇。风暴来了。电影开始用更浓烈的色块盖住粗糙试探的线条,在空白处填上色差形成的褶皱,在阴影里藏满迟来的对视、情欲的绞索,尽可能追回所有被浪费的时间。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悲伤,画作终会完成,每一个落笔都是送给爱人的嫁衣。 可能是瑟琳·席安玛特有的耐心,她的电影从来不急于解释什么。因此前半段还会因为过于空旷的叙事而对两人的感情处理抱有怀疑,后面渐入佳境,层层攀升。因为导演深信,她们终会相爱,我们也终会理解她们的隐忍和选择。

最后一步是收笔。 埃罗伊斯问: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画好了? 玛丽安答:到某一刻,我们停止。 如同爱的谶语。多年之后,两人在展厅再次“重逢”,玛丽安凝视着画作中熟悉的面部纹路,得以窥探她们分别之后埃罗伊斯的一部分人生:皱纹、孩子,以及那个唯有对方才看得懂的暗号情书。 电影结束后,和朋友们讨论起最后那一幕,埃罗伊斯是否也看到了玛丽安。我下意识觉得,电影结束前是没有的,埃罗伊斯独自一人坐在靠近舞台的位置,真正听到交响乐《四季》时,也许想起了当年玛丽安用旧钢琴向自己慌乱解释风暴的场景。镜头代替了玛丽安的眼睛,长久注视着爱人思念自己的样子,已是绝美之笔。但后来又想,也许在熙攘的画展厅,埃罗伊斯已经看到了玛丽安。她在心里默念那句“转身”,却不敢发出声音。在交响乐大厅,她坐在她的对面,知道爱人也正像当年那样凝视着自己,但她已经不敢把目光移过去了。

I Remember
他选择留下关于她的回忆,所以他才会回头。 他做出的不是爱人的选择,而是诗人的选择。

 4 ) 笔记Rencontres confinées : Claire Mathon(本片摄影) à propos du film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 29 04 20

前一小时笔记

布景:

1.原本是想在法兰西岛的,找到了很棒的布景但是太贵了,只好去布列塔尼找。

虽然绕了很大的圈子但是对摄影师而言大有裨益,帮助具象化电影。

2.原剧本里没有两层楼,没有楼梯,从工作间到厨房的一条路靠一条走廊来连接(走廊戏份很重),但是这样的话还得专门找有这样一条走廊的布景,要么就要去重建一条走廊。

3.布景指导和导演每一部电影都在一起合作,大家都在同一频率上。

4.这种节制简单的布景,本质上的确不会有更多的装饰了,她想到谢侯的一段访谈,聊到历史电影不应该过分装饰布景的事情:

~大场面的历史电影总给人一种插画的质感:我们感觉像在翻阅一本精美的相簿,却无法置身于历史。您懂得如何避开这陷阱。

~我想不计任何代价地去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且我也止不住地在思考。每次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在历史电影里面呈现一些当代电影不会有的东西?这样让我确认了摄影机的位置,也让我避免把电影拍成相簿。在波尔多,我们重建了一整条街道。布景团队需要花上十五天的时间,这惹恼了沿河的居民。路灯熄灭,房间黑黑,尘土飞扬,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去思考,我们拍了全景,为了变得考究而富有描述性我们建造了布景。正因为它是一部历史电影,我自然不想去改变观众该注意的方向:暴力的联系,支配与被支配,历史的残忍。这是我笃定的选择。

5.很多地方的装潢都是原封不动,尽量少做变动,只在木制品、床、蓝色窗帘这种元素上有调整。有重新油漆楼梯成赭石灰色,对夜里鬼影那些段落的摄影帮助很大。

7.会去实地考察或者通过照片了解布景,模拟在不同摄影机在画面里的表现,想象镜头运动的轨迹。

References

8.聊到同时期的画家Jacques-Louis David,Corot,Chardin,人像构图严谨,光线准确柔软,通过欣赏油画的底色,服饰,人物动作神情来思考拍电影。

9.电影的话会去找两个女人相遇相近的reference,博格曼的Persona和秋光奏鸣曲,从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距离找灵感。

摄影

10.计划是用35毫米机。七月测试了以后想着夏天慢慢来,九月演员带妆继续在布景测试,想的是白天用8K夜里不用8K,重点测试了丝绸(找真丝和人造丝,最后想着混合),烛火(亮度不够),各种火焰(为了拍摄便利,想找没有声音的火焰效果)。

11.因为九月演员带妆的测试不够好,十月重新测试,多种化妆方式、不带妆、室内、室外、自然光、人造光,照明的问题也还没解决。

12.提到Barry Lyndon,但是希望烛光应该是不会喧宾夺主的,能够制造朦胧深沉的气氛的同时也不会忽略掉其它的颜色。

13.没有用大光圈,镜头是Leica Thalia,滤镜satin。

14.花了一天时间在游泳池里测试拍在大海游泳的段落。

15.照明花了很大的功夫,导演自己也说电影最必要的就是掌握光的使用,室内摄影去掉了所有的自然光,窗外搭建了一个很大的装置用来模拟光线,笑称是体育馆音乐会。

16.

 5 ) Turn Around ——戛然而止的故事,动人心魄的诗意

《燃烧女子的肖像》,故事标题预示着破坏性,关于有情人不得不分离,以及由戛然而止激荡起的诗意。

1.注视

画家第一次正面打量埃洛伊兹时估计就被击中了。眼前神秘的金发女人,瞳色,呈现出与背衬着她的大海相同的色调,蔚蓝,纯粹。画家观察她,她也回瞪画家,一言不发,疑窦重重。

从海边回去,画家细数今日观察成果与目标的距离:“我得与她靠得足够近,才好描绘她柔软的耳垂,以及掩住耳尖的发丝…它们呈现出一种温暖透明的色调。而中间的耳孔,色泽更为厚重… 在光线下,她的双颊便成了面容中最为明亮的部分…” 随即,猝不及防地承认,“(她)使人移不开视线。”

在鬼鬼祟祟的注视、假装不经意的观察中,

画家果然还是丢掉了基本的职业素养,即不应对自己写生的对象怀有某种感情。

一种戏剧性:由“眉来眼去”“大眼瞪小眼”开始,坠入爱河。

似乎又无可避免:灼灼目光。画家直白专注又小心翼翼的凝视也好,埃洛伊斯纯粹、略带高傲的回望也罢,人类怎样承受目光的重量?一切都会从眼睛里溜出来,魔力,秘密,诗。

2.回头

夜晚,女仆苏菲、埃洛伊兹、画家,三人围坐桌旁。埃洛伊兹捧书读一则古希腊神话,俄尔普斯与欧律狄克

——痴情的俄尔普斯来到地府中哀求众神,复活他的亡妻,

众神动容,答应他的了请求,但有一个条件:

在离开阴阳交界之前,绝不可以回头看他的妻子,否则承诺失效。

“在即将碰触到边境之际

满怀对妻子的思恋与不舍

痴情之人心怀爱怜回头望去

…… ”

苏菲打断:“不,他不能因为思念和不舍就回头!这理由不成立,别人特意跟他说了不可以回头。”

埃洛伊兹反问:“他情深意重,怎么忍得住?”

这时,画家插话了,她抛出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

“他可以忍住,只是回头另有原因。

也许是他做出了选择……

他选择了欧律狄克的回忆,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回头。

这不是作为爱人的选择,而是作为诗人。”

埃洛伊兹若有所思,瞟了一眼画家,继续念下去:

“她最后一声轻声道别已然是永别,几乎传不到爱人耳边,随即同她一同,再次坠入深渊。”

紧接着,出乎意料,埃洛伊兹给出了更大胆的解释,她说:

也许是她说的,‘回过头来。’”

(Perhaps she was the one who said,turn around.)

画家面露错愕之色,正如埃洛伊兹质疑为她画的第一幅肖像“在您眼中这就是我?它并不鲜活,没有生命力”时,似乎被动摇与震撼的神情。

若音乐于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余音绕梁或可绵延一生。

未完成情节,一个心理学效应:人对已完成、终结的事情容易忘怀;而对未完成的、未实现的事往往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

用科学解释浪漫爱情故事,也许就没那么浪漫了。

这类爱情故事,譬如,《廊桥遗梦》里弗郎西斯卡与金凯德,《call me by your name》里艾力奥与奥利弗,在最纯粹爱情的高潮处定格,舞台帷幕放下,演员谢幕,观众唏嘘,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方式——在爱情转化为亲情,转化为柴米油盐,转化为日复一日的习惯与平常,或转变为厌倦、割裂、对立之前,这样收尾也许是爱情实现最美好的方式——以艾伊洛斯与画家诠释神话的思路来认知的话。

若不曾被迫分离,或许走到最后,一切归于平淡索然,“掀翻雪白锦缎,却发现下面只是一碗汤。”(《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埃洛伊兹了解画家,甚至,她比画家更了解画家的艺术、画家所说的“作为诗人的回头”。她知道。画家与诗人,艺术家的使命大抵相同——抵达极致的诗意。

就让故事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就让美的东西破碎,诗意诞生。

就让肖像完成,有情人就此别过,故事终局。

埃洛伊兹对她说,

“您是否知晓爱何滋味?”

埃洛伊兹对她说,

“并不是世间一切都那么短暂,

譬如一往情深、发自肺腑。”

鲜活的、心碎的爱情,

动人心魄、生机勃勃。

现在,俄尔普斯已走到冥阳两届的分界点

——画家的手已推开门扉,推开隔着她俩现在与将来的门,

埃洛伊兹,忽然从她身后唤她:

“Turn around”

画家转过头来,

埃洛伊兹身着画家幻象中出现过的那袭白色纱裙,他人新娘的嫁衣,最后一回,凝望她。

门扉迅速关上,一如深渊黑暗吞噬。

她成全了画家的诗意。

因为她爱她。

向来好动的她宁愿乖乖像小白兔,按画家作画的要求保持别扭的姿势岿然不动。

在陪同苏菲去接生婆那儿,靠原始工具流掉腹中胎儿时,她叫住因不忍目睹而别过头去的画家,“好好看看”。

回到寓所,她带着苏菲重新还原流产的情景,让画家用画笔记录女人受难的景象。

3.告别

若干年后,一场名流汇聚的画展,画家守在自己画的油画前,画中两人正是欧律狄克与俄尔普斯。一位老先生走上前来,笑盈盈地告诉画家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

“人们习惯于描绘俄尔普斯回头前的场景,

或他在妻子死后的悲容,

而在您的画中,

他们只是在道别。“

他们只是在道别。画家画出了埃洛伊兹和自己对这则神话的理解:它并不全然是恋人因意外诀别的悲苦、心碎,而是讲述了欧律狄克与俄而普斯的心照不宣,两个灵魂默契达成的约定。一次告别。

所以,

在音乐会,画家没有走上前去,向昔日爱人问好。

她只是坐到对面的观众席,沉默地注视已然一名盛装少妇的埃洛伊兹:

埃洛伊兹,抽离坐满人的看台,隔着众人几米距离,独自端坐着,听,曾被画家笨拙演绎, “不快乐,但充满生机”的管弦乐曲——

暴雨来袭

百虫齐鸣

蛙声鼎沸

暴雨倾盆

电闪雷鸣

……

“我在孤独中体会到您所说的自由,

也体会到您对我不可或缺。”

埃洛伊兹,

侧身端坐,

泪如雨下,

这一次,视线没有交汇。

 6 ) 你还记得吗

一个人是自由的,开怀大笑却要两个人才好。

告别前夜,埃洛伊塞说自己会记得第一次想要亲吻玛丽安的瞬间。玛丽安问她是何时,她却不答。起初我以为,那个时刻出现在她问玛丽安是否尝过爱之滋味的夜晚,后来却觉得应当更早,早至玛丽安得知她只听管风琴不闻交响乐之后,一边努力解释,一边弹得有些不成样子的《四季》。那时的玛丽安慌乱弹着,怎么也记不起谱子,而一旁的埃洛伊塞却是怎么也不愿将目光从她脸上移开。

所以她才会在独自出游归来后对玛丽安说:

“一个人的时候,我感受到你说过的那种自由,但同时我又想念着你。”

此处“想念着你”为俄版译法。私心更偏向英译:"In solitude, I felt the the liberty you spoke of.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我又想起你说的话,可它们却提醒着你的缺席。

-

那时的埃洛伊塞在外表的冷漠提防下,内心或许早就相信了玛丽安只是一个散步的同伴,且是一个总在忐忑不安地关注着她,为了缓解她的焦虑而讲述米兰曼妙生活的善良美丽的同伴。

所以当玛丽安向她坦白自己的身份时,强烈的被欺骗感让埃洛伊塞再一次披上冷漠愤怒的外衣:难怪你会有那样的眼神;难怪你那么努力地说服我相信“流放”遥远城市的美好之处,原来只是出于负罪感。而她面对第一幅肖像的不以为然,也更多是同样情绪的流露。陌生失真的不仅是肖像中的自己,更是几日来朝夕相处的玛丽安。曾让她觉得那么亲近的人,忽然如此遥远。

可还是喜欢她啊。所以才会叫她留下再画一次吧。

接下来便是甜与心碎的混杂。小心翼翼又难以遏制的愿望与冲动,就像埃洛伊塞熟睡后,玛丽安悄悄拿了纸笔坐下来为她画像。在单向的注视猝不及防被回望的无措和喜悦里,在几度戛然而止的克制之中,观者感受到的却是久久难以冷却的炙热。

悄悄

除却两人作为画家与模特交替改换的位置、彼此抛掷的目光,更难忘是她们的接触——海滩上手的缠绕、礁石后唇的紧扣、脸颊与脖颈的相嵌、拥抱与贴耳的衷情。

交合过程本身被最大化地隐去,没有炫技,没有妖冶,没有失真呻吟,唯一有意给人误导的特写镜头也只是玛丽安用手指向腋下涂擦不可言说的药草。取而代之是看上去有心无意的暗指——比如镜子将爱人面庞映照在下体,又比如手指在书页间穿梭拨弄。

导演对腋窝镜头的解读

-

影片的古典油画质感从设色到构图屡屡让人屏息。纵使前半程玛丽安凭记忆作画艰难迟疑的笔触偶尔会导致分神,孤岛般的叙事空间还是让人始终深陷。

到了全片灵魂所在的篝火戏,火堆两侧的玛丽安与埃洛伊塞望向对方的目光专注到失神的地步,脸庞却在火光中摇曳。她们笑,又收起笑,惊觉彼此的探询在此刻得到确证。而表面安静平和端坐在观众席的我,觉得自己也几乎要随着那段阿卡贝拉简短反复的唱词与逐渐攀升的旋律,燃成一场熊熊大火。

可她们究竟在唱什么呢?

"Non possum fugere." 我无法逃脱。

Non possum fugere.

-

无法逃脱爱意痴缠,也无法逃脱孤岛外的世界。影片只有在提及这种联结的时候才会象征性地引入男性的实体,其余男性形象几乎都只是话语中的能指。就连致使女仆怀孕的人也从未被问及;那枚精子是他留下的唯一痕迹。

第二幅肖像完成了。一幅画什么时候算是画好了呢?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就只是停笔而已。两个人并肩沉默,无措又失落。玛丽安不能再将它毁掉,只能任由它将心爱之人带离自己身边。

这一幕,情绪的弦在紧绷后终于断裂。她们争吵,像是质问对方为什么不够勇敢,却也在责备自己。或许埃洛伊塞多少还有些天真果敢,愿意放弃婚事,捍卫深情。或许玛丽安拥有不同于寻常女性的自由,应是有更大的反抗空间,可她怎么敢拿埃洛伊塞的未来做赌注。沿着既定的轨道,埃洛伊塞至少会在米兰过上富裕安乐的生活;若是反抗,她不知道等在尽头的会不会只是万劫不复。

很快,这肖像就会在遥远城市一户陌生人家的墙壁上等待埃洛伊塞,像很多年前玛丽安的父亲为埃洛伊塞的母亲所画的肖像一样。(与此相对,埃洛伊塞的母亲恰是要借着女儿的远嫁,找回自己婚前生活的世界。)

“不要遗憾啊。你要记得。”

她们也不是没有勇气,只是。

就这样,一对从不曾企望回到“人间”的恋人,一个成了为留存记忆而作出诗人选择的俄耳甫斯,一个成了在黑暗中主动叫爱人回头的欧律狄刻。但当离别在即,女仆面前的花束枯萎凋零,她手中刺绣上的图案却鲜艳挺拔如初。

恰好也是红与绿

-

后来我们得知埃洛伊塞珍存着玛丽安的自画像,也看到她在音乐厅独自听着玛丽安最初弹给她的旋律流泪。她幸福吗?不幸福吗?是不是真的只能偶尔,在能与玛丽安建立联系的事物上,找到一些自说自话的安慰?玛丽安似乎是更幸运的一方,在告别埃洛伊塞后的若干年内,两次确认这份记忆仍被爱人留存。但欣慰和心痛究竟哪个更多呢。

所幸影片像是留了扇窗户似的,让这份成全与心碎不至无人知晓:画室的女学生似乎隐约觉察了什么,先是无心地取出那幅被玛丽安放进储藏室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又在绘画习作之中感知并描绘了老师压抑的离愁。

她看到了老师的心事,又或是,想到自己的。

就像我们在片尾长久地看向埃洛伊塞哭泣的脸,或许也会流泪,却说不清是谁的眼泪模糊了谁的视线。而在玛丽安的视角之外,我们又何尝不是想起了自己记忆中的那个人。


P. S. 为之后查找方便,附上近日陆续所做的功课:

·关于口袋历史与女性着装革命的日记《玛丽安的口袋》 //www.douban.com/note/741271187/ ·关于俄耳甫斯神话的日记《欧律狄刻的声音》 //www.douban.com/note/740751104/ ·关于影片取景地的日记《布列塔尼的海岸》 //www.douban.com/note/740982976/ ·关于片中画家之手实际主人的广播 //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4395448/ ·收集了部分电影推广小卡片的广播 //www.douban.com/people/44987965/status/2680731828/


期待相逢。

The Coast Of Brittany (Whistler 1861)

 短评

“I felt the liberty you talked about... But I also felt your absence.” “Maybe she was the one who said, ‘Turn around.’” “Don’t regret. Remember.” 去往诗人的故事尽头。

5分钟前
  • 沈困
  • 力荐

Marianne弹大键琴的时候 Heloise一直盯着她看 眼神特别亮 我猜那就是她第一次想吻M的时候

6分钟前
  • Momo June
  • 力荐

爱是你凝望我时,我望向你的目光

1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能够搞定难缠甲方的唯一方式就是爱上他/她

12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这可能是《阿黛尔的生活》以后我看过最好的女同电影。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每一次情绪的波动;古典如油画般的质地,渗透着绵绵爱意;两个精致到不可方物的主人公,即便不说话只是四目相视,都让人心里仿佛燃起一团火焰,久也无法熄灭。

17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这片最成功的地方大概就是把一个差不多的故事用“我比你们高贵”的法式风格拍了出来,衬得【Call me by your name】廉价而且粗糙,尤其是结尾音乐会维瓦尔第《夏》响起的那场戏,跟着飙泪完了之后回想起其中的妙处,就本能地觉得另外一片结尾用口水歌煽情之低端。类似的妙处还有很多(比如那场裙角着火的戏),得益于强大的编剧功力,整个文本充满了古典小说式写法的隐喻、互文(比如“你看我时我也在看着你”)和双关(其实片名就是个双关),而且用一种高语级的文绉绉的法语呈现出来(没有字幕我已经很多地方都跟不上),加上切合剧情的纯自然光和烛光布光和古典式画面构图和运镜,整部影片的气质把握是十分精确的。然而,影片内核其实就是两位女主一次人生交集,用这么多精美高雅的包装反而减弱了代入感,也注定了它曲高和寡的命运。

19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摄影真是突出,自然光和烛光的内景戏,美到不行。甚至外景也很漂亮。同时。阿黛尔的表演也很棒。故事胜在情感细腻真挚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Cannes19# Celine是那位从没让我失望过的导演,看过这个彻底爱上Adele Haenel了。拍的无比的细腻,绝不是某某的女版。

23分钟前
  • 蕭查某
  • 力荐

我并不觉得一个不存在男性目光的电影就会是一部女性电影,同理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也谈不上是女性主义的。这部电影的某种封闭和狭隘,不仅限制了其中情感进一步发酵,也把某种观看(观点)局限在了表层。而它本拥有如此精确的视觉设计。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篝火阿卡贝拉 人群中对望 迟来的吻 油画 无男性乌托邦的崩塌 四季四季!被一切设计精准打击 恋爱 一场热病(并且美丽女孩没有剃腋毛!fascinated

30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难得看到一部如此女性向不消费女同的女同电影,更倾向于当作一部女性电影来看,无处不在解构男性话语。女人之间的爱恋是了解、触摸、缱绻和理解,几乎不见男性凝视的处理看得太舒服了。女主赫敏本敏。

33分钟前
  • 月野急娃娃🌈
  • 力荐

2019年度姬片,看完了久久回味余波荡漾,满脑子都是诺米梅兰特的帅美脸(划掉)其实是电影的油画质地,像看了场画展,很高级。营造这种氛围的是全片用光都是自然光和烛光,以及清晰的音效和环境音(一定要在影院看)阿戴拉哈内尔最后一场戏直接个人整崩了,在影院大哭bravo!说女版CMBYN不太懂 ,难道因为都有钢琴戏和借书戏?有人说电影有厌男情节,完全不同意,厌的难道不是包办婚姻?不就是没有男的出现吗?很多gay片也没女的。

36分钟前
  • comeasure
  • 力荐

最后那一幕,不就是正在影院无声流泪的自己吗。看与被看之间,皆是情欲,皆是妄念。再次印证,深情即是一场悲剧。

39分钟前
  • 千寻
  • 力荐

#72nd Cannes# 今年戛纳的第二部满分作品,又送给了一部赛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影片!影片在极小的格局里做出了令人赞叹的大文章,有着高度集中和戏剧化的结构,大部分时间仅有三个角色(画家-女孩-女仆),而且全片男性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主要内容都集中在画家和女孩的关系上,写得细腻至极。阿黛拉·哈内尔贡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影片有着极为美妙的画意摄影,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的峭壁,波涛汹涌大海,对应着人物内心的荒凉与社会环境的压抑;而室内的烛光则被以古典主义绘画的方式细腻地捕捉。影片初看就是一部古典风格的室内剧,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历史中被压抑的女性的声音与身体”这一主题浮现出来。人讨论俄尔甫斯冥府寻妻故事的那个段落可谓是中心思想。结尾处的凝视,恐怕是维瓦尔第的音乐在电影中被用得最为催人泪

4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这片子好欲,后劲好大。不知道是不是法文暖气开太足,看的过程中一度热到浑身冒汗,总是想起一个人,连呼吸都变得很急促。虽然戛纳拿了最佳编剧,但觉得最出彩的反而不是剧本。对于这样一部都情绪共振的片子,任何情节上的硬设定都会让它变得匠气,只需要跟着氛围走就行了,just go with the flow,那种美是渗透银幕直击内心的。导演真的太温柔了,看到这样一封写给前任的情书,我真的要现场表演一个猛汉落泪,这是什么神仙爱情。

4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女同电影的开始,大多源于共担苦难;男同电影的开始,大多源于分享放逐。有的人被赋权,有的人被剥权,没有人自由,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凝视惊涛骇浪,不够勇敢,蜷缩回庸常的生活,然而不自由的生活,安逸也如坐针毡。祝每一个你,你们,携手乘风破浪。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不要轻易观察一个人,因为太容易爱上她

52分钟前
  • 一苁二白
  • 推荐

预定年度最佳。三个人一起读Orphée和Eurydice在冥府那一段绝佳。“Entre amour et souvenir, il choisit souvenir”, “c’est un choix poétique.” Eurydice灰飞烟灭那一刻和之后告别时关门,回头,白裙形象永远消失互文。为什么画家之前没有见过她穿白裙的形象,却能想象那若隐若现的画面?答案就是她在人工制造永远的告别、想象分离,只有带着这种痛苦欲裂的想象,爱情才到达一种不可能的顶峰,从未有过的深刻。爱的顶峰是一种燃烧和灰飞烟灭的欲望,是拉康的死亡驱力。只有永远的失去才能锁定爱情里长久渴望的“永远”。油画、节日仪式、歌剧、裸体与铜镜,为的都是——只书写诗意的爱情,绘画在这个故事里代表着logos蕴含于pathos。

53分钟前
  • LeSpleen
  • 力荐

拍得挺好,但就是无感惹

5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转瞬即逝,比如一往情深” 如此缓慢、纯粹,却又如此撩拨、醉人。“当你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着谁?” 对白如诗、情义如画,深情就是自己被火焰吞噬,而眼里全是你。篝火短短那一幕,便值5星。这个年代还能出现这么一眼万年、优雅复古的爱情,那是连《阿黛尔的生活》《卡罗尔》可能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你可记得爱人滋味?我会回答,记得,而且从未是过去时…”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