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

悬疑片美国/西班牙2012

主演:基里安·墨菲,西格妮·韦弗,罗伯特·德尼罗,伊丽莎白·奥尔森,乔莉·理查德森,托比·琼斯,伯恩·戈曼,克雷格·罗伯兹,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

导演:罗德里戈·科尔特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红灯 剧照 NO.1红灯 剧照 NO.2红灯 剧照 NO.3红灯 剧照 NO.4红灯 剧照 NO.5红灯 剧照 NO.6红灯 剧照 NO.13红灯 剧照 NO.14红灯 剧照 NO.15红灯 剧照 NO.16红灯 剧照 NO.17红灯 剧照 NO.18红灯 剧照 NO.19红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20:29

详细剧情

心理学博士玛格丽特·麦瑟森(西格妮·韦弗SigourneyWeaver饰)擅长用科学的手段分析各种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对于所谓的超能力更是充满质疑。在助手汤姆·巴克利(希里安·墨菲Cilli...

 长篇影评

 1 ) 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

看过了。确实不错的片子。每个人,虽然镜头不多,但角度和台词选的好,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都立起来了。 教练以权谋私比较黑。要烟换钱,吃饭提成,免费的车和劳力,运桃子挣钱。收入应该比工资多。学员们也是忍无可忍,拍照给他老婆了,闹到辞退,一点也不冤枉。按理说教练老婆不知道教练是逢场作戏,为了挣钱,难道最后不啥也没了吗。 记者也有黑的门道,给社领导孙子拍照,要报学车钱,给饼干厂有偿新闻,要报学车钱,最后捞了睡小米的老柴,本来能报了,受不了人格侮辱,撕掉了。 绿豆偷井盖,吸粉,偷工减料我没看到,最后进戒毒所了。他在学车上特点不突出,但在家里,孝顺母亲,气功治病,给小孩谈唱歌,用牙膏毒老头的鸟,坏点子也不少。 句号的大款形象塑造的也不错。张狂把握的到位。从晚来出场,到多练几把,雇绿豆摇车,安排倆美女洗车,送陈芬小狗,用卡迪拉克后面跟着练车,睡小蜜还挺请大家吃饭,都表现的比较到位。

下岗女工陈芬情节比较少,但卖狗的情节也体现了小市民的狡黠。

校长的设定也比较能代表一些民间想法。父母被日本人杀了,现在讲中日友好,就不讲报仇了。思想上确实有点转不过弯来。但大势所趋,自己儿子要去日本留学了。只能说上一代的恩怨,过去就过去了。

总体看,人物形象鲜活,台词深刻且接地气,符合改革开放初期万象更新时的混乱与茫然。

黄导的三部曲都看过了。最好的是文化馆长的背靠背,脸对脸。官场描写台词功夫入木三分。然后应该是这部了,百姓形象不拔高,接地气。另外那个分房子的站直喽别趴下有印象,也不错。但不如这两部深刻。那个时代确实是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长者已逝,懂艺术的人不再有了。

 2 ) zz还不错的影评

挺喜欢看这种八九十年代国产的电影,这片子讲的是一个驾校培训班的故事,1个教练5个学员都是社会人,身上有好有坏。那年代开车可是一门稀罕技能,也没有商业驾校,只能报班参加半军事化的公安交警培训。一个人学费要2400元,那年代人均月薪100-200就不错了,差不多相当于拿一年半的收入去考驾照。教练会明着要拜师费等好处,送烟送茶送钱一切都要。里面买烟的时候差的那一档叫哈德门,好的那一档叫红塔山,这两个名字都巨有年代感,红塔山在当时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华,那是很有牌面的人才抽得起。当时学车真的不糊弄,为了过科目3,每个学员每天外出驾驶20公里,5人就要开100公里,现在哪还有这么实诚的。中午的时候教练会把车开到相好的饭店吃饭,吃很贵的一顿饭,然后拿回扣。当初坐长途汽车都是这个套路,算是司机很重要的一笔收入。你在车上吃面包也不行,所有人都会被强制赶下来吃饭。电影里还有社区大爷大妈气功治病的桥段,90年代气功风靡全国,电视上全是大师发功治病的节目。后来气功发展成宗教,出了一件震惊全球的大事,气功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电影里面有人做了好人好事,被报纸曝光了,还要开表彰大会,模范在台上给会场底下的群众发表感言,这事现在也不多见了。

总之当时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少部分人刚开始有钱,虽然吃好玩好,但在精神层面其实还和屌丝区别不大,里面有一个大款,就是典型的当时的暴发户。不像现在,财富分层很多年了,穷人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跟猴子的差距还大。

电影里面经常是喝完酒就去开车,还吹嘘自己酒量好,开车稳。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酒驾好像是2005年才正式入刑,全国禁止,在以前是没人管的。电影的主角牛振华就是2004年酒驾死的…

 3 ) 黄建新的喜剧有点毒

       97年有两部都市题材喜剧电影让人印象深刻,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强烈推荐,若放现在上映,收个几亿票房轻轻松松)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这两部影片在类型上非常相似,以现在的视角来看,都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小人物的嬉笑欢忧演绎出一曲让人会心一笑的闹剧,又折射出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时的矛盾心理和生存状态。但这两部影片归根结底还是以“喜”为主,闹闹哄哄地给人欢笑,是标准的接地气,尝在嘴里甜甜的。而黄建新导演在96年推出的《红灯停,绿灯行》,也依然是贴着地气的都市喜剧,只是在欢笑的间,带着些许苦味。
 
      电影根据小说改编,在叙事节奏上压缩得非常紧凑,每一幕都是一出小品剧。出场人物:待业准离异妇女、痞气个体小商户、大款、记者、知识分子、驾校教练、驾校校长……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那个年代,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所谓的你即使没经过那个年代,但通过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你就能置身其中。2000年前的黄建新导演是最擅长在其影片里刻画都市小人物的,而且在单纯的刻画之外,对社会风气、社会体制的嘲讽和揶揄也是他的特色。但区别于一些年轻导演一味的求批判,求反思,最后弄得电影审不过,被迫转入地下。黄建新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激烈,他的电影是以都市喜剧为背景,插入的“不和谐”内容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不剥开深入。正是靠着这些紧跟时代气息和贴着地气的对话,让剧中人物的形象格外鲜明。鲜活的人物性格,俏皮的对话,意外的事件等等元素都是黄建新的都市喜剧标签。他剖析小人物的各种“嘴脸”,你我很容易把身边的人对号入座,因为他们就在我们居住的巷弄里,公司里,酒桌上,这是电影让人亲切的原因。
 
      
本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是让人“又爱又恨”,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丑陋”的一面,但时而显示出的无奈又让你同情。痞子“绿豆”不务正业,懒懒散散,半夜偷井盖、工作上偷工减料欺骗消费者,甚至染上毒瘾,但他对瘫痪的母亲十分孝顺;记者利用职业特权,各种揩油拿好处,并且喜欢煽风点火,在团队中挑事儿,不过在关系团队利益的大事前,又积极用自己的特长为大家圆滑得解决问题,同时也在面对大款的羞辱时保持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句号饰演的大款平日里趾高气昂,嘴巴不留情,一切用钱说话,但他对团队从来不吝啬,小心眼儿有坏水,但不越过底线,最后你会觉得其实如此接地气的大款,在现在的社会也少见了;知识分子则是唯唯诺诺,存在感极低,死板的脑子闹出不少笑话,但属于人畜无害型;学车班上的准离异妇女是弱势群体,处于低谷期的她也得到了周围人的帮助,但即使这样,在“卖狗“这场戏里她也表现出自私和贪婪。最有意思的当属,教练这个角色。开场时以转业军人形象出现,条条款款背得严肃认真,把“党”挂在嘴边,给大家一个正直无比的开场。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他在教车过程中则表现出极其的世俗,从学员那里熟练地捞好处,甚至在作风问题上也几乎出现偏移……
 
      但为何又说黄建新的电影较为讨巧呢?在影片后半段,前面这些“丑陋”角色们忽然让你觉得可爱,让我们叹息的种种社会负面现象也随着欢喜和融的结尾变得不再那么尖锐。当故事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导演便准确收网,完成“和谐化”升级。于是,“拯救绿豆”、“大款请吃饭”、“全员通过”几场戏顺理成章地来实现对主旨的定位——在较为激烈的社会变革下,市场经济开始发挥威力时,各个阶层的人都难免卷入其中,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或丑陋或别扭地来分享这种发展带来的“红利”,并被迫做出改变。从中显露出我们的许多陋习以及观念上的不正确“接轨”,闹出笑话,引人思考。但通观全局,经济的逐渐繁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走向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形态,而普通人心中那份难以撼动的纯真和正直始终占据着自己的良心。
 
      所以,最后在略带庄严和强烈仪式感的音乐里,五位“调皮”的学员一一接受考核,顺利通过了考试,由学车而临时组成的“小圈子”完成了从相互猜忌相互拆解到彼此认可,融为一体的过程,这个小集体变得充满人情味,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为习以为常的“圈子文化”的展现——经过摩擦和磕碰,但最后走入了圈子,咱们就是自己人了。大款老財兑现诺言,一行人走进了高级酒店,吃西餐自助,开XO。这一刻,每一人仿佛一下子恢复到了自己的本真。离异大姐会在“绿豆”戒毒期间常去看他母亲,老财也出钱安置好绿豆的母亲,并许诺为绿豆安排工作,大伙儿开心的举杯共饮……大家由‘绿豆”吸毒而引发的集体意识和正义感,冲淡了之前在个人身上表现出的种种劣习,这种基调上的“主旋律”“正能量”也使得黄导的电影既能逗乐,也能思考。
 
     最后,想说下片中有意思的片段,这些接地气的话题虽敏感,但黄导通过喜剧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没风险,也能博人一笑,举几个例子:
1、 绿豆告诉自己读小学的亲戚,如果你唱的不好,那大合唱表演时千万别张嘴;小亲戚反问:那人人都不张嘴,还叫合唱吗?绿豆:那叫无声胜有声……(国企和事业单位中早期的集体主义大锅饭)
2、 绿豆给亲戚养的鸟喂了牙膏,被小亲戚质问时,绿豆说:“你爷爷那是在制造冤假错案呀”,小亲戚:“听奶奶说,文化大革命时候,爷爷是专案组长,光特务就抓了300多个….没一个是真的!”(从小孩嘴里玩笑般的说出来,真是哭笑不得)
3、 驾校校长的儿子要去日本留学,报了东京工业大学,校长说:“杀我爹和娘的井村就是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的…..死的是你的亲爷爷亲奶奶。”儿子:“那我到日本去成立地下党…篡党夺权…”(曾几何时,有多少子女和父母有过类似的对话…)
4、 老财:昨晚我陪人大代表去娱乐城去视察,视察到下半夜……(你还真敢说….)
5、 驾校校长在一次接待日本投资人时,对着日本人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不过翻译人员给他的话全给“和谐”了,回家后的校长在家竟然哇哇地开始学日语….说以后要用日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媳妇说他有病……
 
     不过,在黄导影片里最为有特点的还是他的“社会主义惊悚”或“中国式”惊悚时刻。《求求你表扬我》中的诡异结局;《埋伏》里的神秘电话人和那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在《红灯停绿灯行》里,则是那段“几个破老太太”用气功发功“治好”绿豆母亲瘫痪双脚的戏…这是90年代那股气功热的展现,让现在的我们看着心里发麻…..并且当绿豆被老大妈们抱怨破坏磁场被撵出去后,自己爬到小楼顶上坐着,这时镜头开始横移,在这城市一隅缓缓扫过,天空中鸽子飞过的声音和背景里忽然响起的悠扬女美声混合,这还真是个诡异的声画……

 4 ) 现在都不过时的中国糟粕:吃回扣、贪污受贿、穿小鞋内斗

【3.5星】

1、以前学车还跑步🏃,牛逼 2、学车给教练当孙子,送礼物,到现在都还存在。可能只有当这个行业完全数字化以后,才能没有这种陋习。 3、领导们摆拍的讽刺这么久了,还是没啥改动,疫情期间还不是摆拍。这暴露的是宣传部门不尽责,人家一线在干活的时候不拍,人家活都干完了,自己要写材料,才找人摆拍。 4、“钱这个东西,花起来是钱,放着那就是堆废纸。”牛逼牛逼。土豪的话语 5、饭店回扣,这个教练真是什么都吃,一顿饭吃350多,在当时,每个人就85了,现在85一顿我都觉得贵,人家可能已经一顿3500元/人了。

6、偷井盖这电影也体现出来了,挺顺滑啊,偷得那么自然😂 7、“阴暗面多了一些,不够积极。”这就是我国的主流新闻的政治枷锁。 8、“我不愿意别人篡改我说话的意思,我要直接和日本人对话。”这教练虽然贪污腐败,但是很有抗日精神。 9、总体来说观影体验一般,感觉只是把这种人情世故表达出来,但是没啥讽刺揶揄的,这种糟粕就是因为混杂在中国人普遍认可的“人情”“要学会做人”“情绪价值”等等里面而很难去除,人性的弱点存在,可能这种贪污受贿就层出不穷。希望以后大数据能识别并打击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5 ) 不一样的喜剧

黄建新导演,在2000年以前还是一个自己十分欣赏和钟情的导演。拍摄的影片真实接地气同时有直指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尺度和领域有时是导演本身无法掌握的,只能顺应形势而为。即便到了1996依然可以排出这部反映当下社会存在的病态而又如常的社会现象,也是实属难得。

本片中,围绕着驾校的学习,1个教练5个学员还有附带的一个校长,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几种代表性的人物,诸如下岗人员、记者、大款、社会青年以及知识分子。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良之处。其实反映的中心主题就是自身权力的运用,记者利用自己的身份技能,赚外快谋私利;大款以钱开路,换教练、洗车、摇车等等各种特权行为;社会青年偷井盖;最为夸张就是教练的本身,利用身份,暗地敲诈勒索学员等等。最后的结局是一个“和谐”的结果,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正常轨道”。在这部浮世绘中,校长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也反映了在当时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

电影归根结底在通过社会情景的展示后,还是回归到反映社会的思想现状。

 6 ) 浅析黄建新早期电影转型

中国电影史作业,感觉是我所有垃圾的专业课里分最高的一个了,于是摆出来晒晒(水分略多)orz

一、作者概述

黄建新,一个“第五代”导演中低调又略显异类的存在。

“文革”后,高考制度重新建立,各种文艺思潮再次开始解放着涌动,“第五代”导演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着手开启了他们自己的探索与建构电影语言之路,他们标新立异,怀着创新的勇气与热情,但在主题与思想上,诸如陈凯歌、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多将关注点放置在“寻根”“伤痕”等民族历史的宏大图景之上,对周遭现实缺乏同等的体察,但作为当时反思、内省自身民族本根性的主要思潮,他们仍然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复苏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前述导演在拍摄主题内容上有很大不同的是,黄建新在“85年新潮”的先锋思潮之中,将视线投放在中国八十年代里城市生活的各个面向,以冷峻而犀利的目光审视当时社会运转机制上的问题与人情冷暖,使城市命题重焕生机,而不仅仅徘徊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工人阶级议题,知识分子成为其早期影片中反复讨论的主体。戴锦华曾写道:“除却1993 年的新作《五魁》,黄建新作品始终在充当着当代都市生活的目击者与记录者。怀着一份盎然的兴味、深切的关怀与不无痛楚的思索,黄建新颇为敏锐地注视着激变中的大陆中国都市,观照着参与变革而又经历‘水士不服’、躁动与诱惑的人们。事实上,在第五代渐次扩张的名单里,只有黄建新最为深切、最为执著地下潜于,间或迷失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潮沙之中。〞

虽然在千禧年之后,黄建新逐渐转向监制行当与主旋律拍摄,但其早期作品的思想性、创新性与人文关怀仍然值得关注,他仍然是当年那个真正的时代之子,一个过去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本文将着重探讨黄建新导演早期电影的转型。即在黑色幽默风格延续的前提下,其“先锋三部曲”与“城市三部曲”关于视听风格、剧本构建的异同。

八十年代的“先锋三部曲”即《黑炮事件》(1985)《错位》(1986)《轮回》(1988);九十年代的“城市三部曲”即《站直啰,别趴下》(1993)《背靠背,脸对脸》(1984)《红灯停,绿灯行》(1996)。

二、镜头语言:从现代到现实

在“先锋三部曲”中,可以明确地注意到,导演在呈现影片视觉效果和人物表演上的“超现实”倾向,即孕育着一种反叛自然、城市危机的现代主义风格,在这种现代主义语境下(由于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影片的色彩、装置、表演抽离出了具体情景,而以一种与日常生活产生撕裂的“怪异”表现。

例如《黑炮事件》中领导开会时背景巨大的白色装饰钟,而领导们亦穿着纯白服装,这些以极端方式表现的色彩,以极度鲜明的姿态向观众传达:色彩逃逸出寻常,它必然象征着某种所指。在此处,不切实际的挂钟装置指向“开会”这件规定事项不过是形同虚设、虚张声势;而白衣服装则表明官僚体制的僵硬与思想统一,也说明官僚群体对有着自我意识的知识分子(工程师赵书信)的无声压迫。当这群刻板的领导迈着大幅度的步子一本正经地向前走动时,在视觉效果上却丝毫没有前进,如此便以表演上的机械暗喻干部班子不干实事之现状。除此之外,副书记仿佛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官腔姿势也是一种陈腐的象征。

黄建新在色彩方面的强化运用上极具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他在《新京报》纪念安东尼奥尼的版面上明确地说:“我最早拍电影的时候,在色彩上刻意赋予的强制性就是因为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在色彩上独树一帜。他让我意识到色彩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电影语言。”然而,这种使用强烈鲜明的色彩来表意叙事的方式,与其他第五代导演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在张艺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生猛的红色与生命的原始动力、情欲相挂钩,这种色彩的运用仍然是以更大程度的渲染情绪为目的,根本上是仍然附着于人物、环境等现实基调之上的间接手段;而在黄建新《错位》中,局长赵书信开场梦幻的红色泡影以及机器人赵书信在地下室打架时的鲜红色亮灯,与情节本身并无直接挂钩,甚至可以说与现实脱节,在这里,色彩作为一种特异的叙述语言,揭示主人公身处其中的虚幻迷蒙之感,即以红色这种色彩之本身提供价值意义。

“先锋三部曲”的先锋性、前卫性、探索性在镜头语言上的体现格外突出,而充满隐喻象征性的视听语言的出色运用,使得黄建新早期的城市电影成为某种 “城市寓言”。

时间过渡至九十年代,“城市三部曲”出世,此前那种通过异化视觉效果和人物表演的象征手段,在新的时间点似乎一散而空。“城市三部曲”中,黄建新不再特意强调视觉寓言、苛求造型艺术,转而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幽微韵致,基于现实的眼睛打量都市的日常生活。“花哨”的技巧被剥离后,镜头的第四面墙似乎更加透明与弱化,长段的固定镜头、朴实的色彩装饰,影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由此得以强化,即“摒弃过多的修饰和美化,将原生态的生活搬上荧幕”。

“先锋三部曲”与“城市三部曲”之间的镜头风格转变十分明显,但仍然留有某些相同但特质。譬如隐喻蒙太奇的使用方面,在《轮回》的结尾中,墙上的巨人肖像、沙发上石岜瘫倒的胴体、窗外由黄转红的圆月、虚焦的车流形成一组剪切的逻辑寓意,即石岜意识到在冰冷的现实中自己无法成为巨人,最终选择毁灭自己;而在《背靠背,脸对脸》的结局里,王双利伴着厚重的钟声再次走入文化馆,古代建筑的楼阁在一片昏蒙中显得沉重、充满官场的不确定性,主人公与高大建筑之间的来回切,寓意着王双利再次踏入浑浊不清的名利场中。

总之,“先锋三部曲”镜头语言的技巧性“卖弄”在“城市三部曲”中让位于故事叙述本身,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三部曲”的先锋性消泯殆尽,而是一种更为成熟、打磨光亮圆滑的剧本建构得以凸显。接下来,本文将论述黄建新在编剧方面的转变。

三、叙事:从个人到群体

假使疑惑黄建新为何不同于第五代其他导演,那么可以从他本人的发言中依稀寻得一些踪迹,文革时期,“我们成了一群无人管理的野小子,最喜欢干的事儿是帮着各个革命组织撒传单,内容是什么根本不关心。当我站在高高的楼顶,望着漫天飞舞的纸片和楼下万头攒动的场面时,油然产生一种伟大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点像后来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觉得自己一跺脚就能上房一样。”与大众记忆中的集体伤痛大相径庭的是,黄建新在学业中断、青春荒芜的处境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呼吸空间,那个当时的红小兵在各个城市上蹿下跳、无所顾忌,也或许正是如此,十年浩劫的伤痛对这个年轻人少有切及体肤的伤害,即使见证了各样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但或许也因此,他的心灵是“海纳百川”的,目光却冷静、锐利,这也塑造了他叙事空间的特点:线条众多、跳脱断裂又巧妙圆合,内核是都市冰凉的困境,但人情又以温暖的糖衣将之包裹。

黄建新在《求求你,表扬我》的采访中说:“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从故事的逻辑关系去看电影,当然大量电影是这样的。有一类电影是封闭的,给你什么你就接受;还有一类是放射的。看似很简单的东西其实真正要把它判定清楚不是很简单的,因为还要加上个人的喜好、心情。所以这部电影里有大量似是而非的东西。”在其电影中,这种反常规叙事无处不在,它打破了日常逻辑,以一种戏谑但“意料之中”的方式出现,这便是其早期电影的恒定特质。然而,从“先锋三部曲”到“城市三部曲”,具体的叙事手段与人物构建又有相当大的出入。

“先锋三部曲”聚焦于都市困境中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黑炮事件》与《错位》中,都起先设置了一个官僚体制背景,这种带有层级、体系标准的社会运转制度在影片中表现为效率低下、程序繁杂,而身处官僚体制中的官员则是刻薄、唯命是从的反面形象,而主人公则被围困其中、郁郁不得志。知识分子上千年来怀才不遇的呼号,在此处又以现代背景重现,某种刻板印象中知识分子与官场难以融合的冲突,以及知识分子略显孤高自赏的形象,或许是黄建新自身青涩、愤怒又自负的化身,认为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始终忧郁自怜。《错位》里,忧郁的形象又附身于潦倒青年石岜的自杀当中,然而没有人能成为自己想要做的理想超人。因此,“先锋三部曲”中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与敌对的外部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实际上带有空想与理想主义色彩,换一面来看,这番异化的世界又具有强烈批判性和洞察力。总体来讲,八十年代的黄欣(黄建新笔名)编剧笔触生猛强烈,但似乎沉浸在自我意识笼罩的知识分子套壳里难以自拔。

而杨亚洲参与后的“城市三部曲”,编剧套路从极端的个人走向社会横剖面上的芸芸众生,也从单线叙事转向多线索叙事。“城市三部曲”又名“都市百态三部曲”,直接含义上理解便可以得出,九十年代的黄欣更加成熟老练,不再紧盯着自己不放,开始放眼社会了。在这样真实的社会里,喜怒笑骂皆成文章,而幽默性也格外突出,三部曲中人物出场数量多、冲突事件层出不穷、趣味性完备,已经具有彼时改革开放风气的时代气质。《红灯停,绿灯行》讲述驾校里一组身份各异的学车学员的故事,《背靠背,脸对脸》围绕文化馆人才选拔展开、并在暗线中铺垫局长斗争,《站直啰,别趴下》讲的是新搬来住户的邻里关系。三者都设置在社会某个角落的真实团块里,一个团块中,有着身份、地位、阶级各异的人们,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核心出发,与他人展开交集。在对白、剧情陷阱的笑料中,我们后知后觉地对此种反讽做出警惕反应:世道变了。新事物出现了,而我们却愈加冷漠。当城市里的家长里短作为笑话搬演时,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只能彼此防范、力争上游,城市的空虚、悲哀之感油然而生。“城市三部曲”余韵之悠长,值得启迪后生晚辈。

四、总结

黄建新导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电影作者,其早期作品意涵之深邃、转型之成功得益于导演自身的积极进取和一群电影工作者的集思广益,能够以“严肃的趣味”欣赏到那个年代的人生事相是鄙人的荣幸,用一句话概括则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参考文献丢掉版)

 7 ) 圆滑而又尖锐的黄建新

黄建新三部曲全是和朋友一起在家庭影院看的,每一部都充满着惊喜,观影过程中欢声笑语也未曾停歇,然而完片后亦能让大家各抒己见后沉默良久。因此我也总结了些个人的见解,他的早期作品如此出色,很大程度归功于其极度风格化的创作习惯。本片短评主要基于《红灯停,绿灯行》简略分析。

黄建新还是老姜啊。总算理解到他剧本的妙处不仅在于对各个阶层和社会现象的隐喻性、象征性刻画,以及合作竞争乃至并存的极端矛盾状态设想;更是在对白中巧妙引入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包袱——这种引入的独特在于角色往往将其一本正经地陈述,并且有理有据也合情合理,乍一看似乎毫无问题,但细品后不难发现其中的老辣戏谑,除了“说反话”或明面上冷嘲热讽式的插科打诨,角色往往更多将这些宏大的理念用于“挡箭牌”式的为自己不当行为正名的方式,因此曲解正道、将所谓的公正与理想为自身利益铺路的落差感和滑稽感便油然而生了。这一部剧本更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人性的刻画实是入木三分,恰到好处的留白也在不影响剧情理解的同时加深观众的思考。只可惜七个角色式的群像演出显得整体剧情有些散乱无章,多为片段在不同时间的拼凑整合,此外电影感也稍显不足

 短评

原著和电影都很伟大,利用驾校这个集纳不同阶层的特殊场所,高密度设计了一场又一场强冲突的戏,展现出中国90年代社会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背景中流行乐记录了时代。其犀利的表达,当年看或许太贴近现实,远离了那个时代才更体现记录的价值,而且以现在的标准是超大尺度。这里有市井人物的逢场作戏、仗势欺人;走后门、做生意、想办法时显出的小聪明令人震惊,脑子转太快就像本能;对自身权势或财富洋洋自得,永远在炫耀和压迫;无道德底线却又能温情泛滥,乃至忘记一切不愉快……这是一群太过于圆滑狡诈的民众,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有无数怪现象(记者婚外情偷井盖气功毒品炫富对日友好),只是黄建新不愤怒,也没有摆出启蒙的架势,他理解这些人的难处和生存之道,自然主义又略带幽默地讲出了他们的故事,这就是人,那个社会那个年代下的普遍人性。

2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居然看的是无删减版,原名是打左灯向右转。 这片子后来居然被禁了现在看来也是情理之中。非常厉害的一部小品式电影。细微刻画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行为方式,共产主义元叙事与市场经济碰撞发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见微知著。非常喜欢黄建新这部作品。强烈推荐。

5分钟前
  • MoverH
  • 推荐

2021.10.10 以小见大,台词和情节很敢想,小小一台车,5个学员1个教练,一个微型社会,百态尽显,很多关于驾校的文化一直沿袭到前几年,送礼拍马屁,不过也肉眼可见越来越规范了。商人、记者、学生、单亲、混子,教练和校长,台词很敢写,情节是真大胆,关于钱、关于新闻、关于一些男女关系,真是又好笑又嘲讽。黄建新+1,怎么后来就去拍那些片子了呢。

6分钟前
  • 最幸运的幸运
  • 力荐

黄建新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把握无人能出其右,不同于好莱坞影片对于误会和冲突的最终清晰的化解,采取破立二元化,而黄建新会避重就轻地对冲突和矛盾只作轻度干预或迂回曲折让其自行消解,做留白给观者去品位个中滋味。他前期作品的先锋已足可以使其笑傲影坛,到了中期的“都市三部曲”更是体现了他手法的独特与细腻,杨德昌对于社会与人情的剖析和展示还是或多或少采用了颇有戏剧张力的情节,而黄建新要更含蓄些,这样的东方哲学西方人很难参透。中国导演第五代中张艺谋和陈凯歌较其它人先出位获得国际认可,更多的是他们影片泼墨写意的东方意蕴和形式美征服了西方的欣赏者,而黄建新的影像文本的玄妙会多少影响它的受众,这也是黄的知名度不如张陈二人的原因之一。

9分钟前
  • titwo
  • 推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zODEzOTI=.html

12分钟前
  • CQB241
  • 力荐

现在为啥没有这样的现实题材了?

13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6/10。大款将社会潜规则看得明白,用钱开道随意换教练、让绿豆摇车、下属帮洗车,炫耀钱权又抠门,大家吃饭想宰他就只带信用卡,搞小秘被抓还叫记者打圆场,代表权力不再是政治而是经济上的再分配;记者提醒大家贿赂教练、接受有偿新闻报销学车费,最后面对大款的嘲讽撕毁报账单保留了知识分子市侩化后仅剩的良知,刚出精神病院的研究生名字谐音阳痿,可见经济大潮中知识分子尊严的阳痿;为了掩饰车祸被塑造成好青年的绿豆是一个造劣质沙发的瘾君子,扭曲的英雄主义;车友谈好价钱后程芬假意不卖狗了气走车友,转眼将狗卖出,代表学会欺骗的工人群体;气功协会的大妈、积极维稳的报社主编、不愿与日本人合作但话语权被剥夺的驾校校长,他们都是民族主义、思想狭隘的遗留干部,结尾倒卖香烟遭到开除的教练赢得好人名声,中国式人情就这样成了道德遮羞布。

1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看看这几年的春节档,看看这快十年的春晚春晚为啥越发无聊,因为小品啊小品为啥越发尴尬,因为剧本啊剧本为啥越发轻薄,因为想说的不敢说,能说的不让说……所有能摆在台面上的都是它们自己都觉得丢人它妈给丢人开门的违背人性我太特么怀念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了我太特么痛心我们这批最后在新旧交加的后世代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资料馆2016.6.15.7pm 《打左灯,向右转》,名字非常直白,人物也都很典型,市场时代、未散场的历史、不同阶层的百姓,还继续分享的相互理解。但这毕竟已经是一群完全说不到一起的人,强行揉在一处,虽没有后来(《小时代》式的)那样勉强,但也已然不够通畅。

23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城市百态三部曲的终结篇,驾校小分队宛如一个微型社会结构,见微知著,戏谑调侃中拼就市场经济风潮下平头百姓的精神面貌,个个汲汲钻营生财有道,却也不乏人情味。当时的气功热、出国潮从中也可见一斑。新闻洗白、回购井盖、篡改发言,嬉笑中道出繁荣背后的一系列失序。

2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贵在真实!针砭时弊,恰到好处,刻画人物,丰满鲜活。不知是不是大浪淘沙,使我们如今看到的都是真品,比较如今的虾兵蟹将、无病呻吟,真是千差万别。也许到下一代人看21世纪初的影视剧,是不是也会叫好?也许每一个时代的影视都有时代印记,千淘万沥后,下一代人看到的只是上一代中的精品。

28分钟前
  • 邱同学douban
  • 力荐

小时候觉得好好笑啊~现在都还有印象

29分钟前
  • HH
  • 力荐

1993年《站直啰,别趴下》,1994年《背靠背,脸对脸》,感觉前两部都可以,唯独第三部被禁的1996年《红灯停,绿灯行》感觉一般,也可能是看的录制版,声音听不太清也没有字幕,但就剧情来说,感觉意思不大,有些散,不如前两部里埋扣那么紧密,2星。

34分钟前
  • 炸酱面
  • 较差

真是什么都敢拍什么都可以拍的年代啊,好多社会现象现在也是不少见,看来传承人情世故也是文化的组成。

36分钟前
  • frontboy
  • 还行

这尺度真是厉害,里面有段办冤假错案的台词让人喷饭呀,将改革开放时代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比起前两部作品,这部的整体格局和设计感比较主题先行的刻意,但在下岗女工、暴发户、退伍军人、记者、混混的群像戏中我们看到一个已经完全改变的中国社会,它开始追求利益和价值,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它告别了之前的阶级斗争,在商品化的浪潮中如鱼得水,从电影开篇到结尾贯穿一切的元素就是金钱,大款的长城卡、下岗女工的穷困、混混的偷井盖卖钱、记者到处找包销学车费的途径,人们的家庭、工作和社会交际都在金钱的框架下进行,教练利用职业特权揩油,也是描绘生动,相信学过车的一定深有体会,同事也通过这个职业来折射了大环境,在当下生存,圆滑世故、左右逢源、开动脑筋、放下身段、厚着脸皮,这才是真正的处事之道呀

3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B站3连 黄建新&牛振华 “都市百态三部曲”:1993年《站直啰,别趴下》<1994年《背靠背,脸对脸》>1996年《红灯停,绿灯行》。据说本片被禁了?可能因此没像另外两部那样有修复高清版本吧?另外,没中文字幕辅助听明白台词也有点儿影响我对少数故事情节的理解。—— -绿豆:嘿,明天比赛的时候,光张嘴别出声,就你这跑调臭嘴,一张嘴准砸锅,听我的没错哦!-兔子:豆叔,要是我们班同学都光张嘴不出声,那怎么办呀?-绿豆:那叫此时无声胜有声,要真那样,你们班赢定了。→《校园合唱团的秘密》—— 老差:钱是个什么东西?花起来是钱,搁那就是一堆废纸。—— 记者:现在有句流行话你们听过没有?男人一有钱就变坏了,女的一变坏就有钱了。程芬现在没钱,所以现在是良家妇女,老差就不一样咯!→ 台词写得真不错,真有生活气息。

4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那时候真的是电影的春天,百无禁忌。驾校小分队宛如一个微型社会,以小见大透视了转型期间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也不乏人情味,正如原名的打左灯向右转。

44分钟前
  • Mia
  • 力荐

幽幽的默,黄建新小市民三部曲第三部。牛振华在每一部里都挺牛掰的。

4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4.5星。小小驾校练司机,人心嘴脸全看清。吸粉不忘老母亲,单亲带娃很艰辛,大款显摆甚牛逼,职位揩油真黑心,骂你狗日要虚心,一方有难同齐心。新手上路要用心,轻重缓急要分清, 进退自如是真经,终成社会老司机。展现时代的气息,还看早期黄建新。

49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黄建新以三言对联体冠片名形成另类作者招牌特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求求你,表扬我。史称:三言二拍!……按画面所打出的中英文对照,本片似乎应该叫作——形左而实右,更像一部政讽剧的片名?不过结合剧情实际内容和情绪脉络,还是相对温和的红灯停绿灯行更为贴切。黄建新与冯小刚的最大不同(或者说相对优势):他并不追求过分的丑星当家愤世嫉俗和夸张荒诞的故事情景,喜趣与讽刺总是相对低调混容在更为贴近生活正常态的平实叙述中,虽然本片学员身份教官性格给人感觉过于社会阶层标签化,但起码人家想到以考驾照的现实主义情景去自圆其说,并最终保证结尾向人性良善生活美好上扬那一刻的高潮处理要比冯式煽情催泪更为真实自然——不妨对比班组成员面对绿豆染毒与甲方乙方姚远北雁借婚房给癌末患者……三星半。

5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