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 第一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周全

 剧照

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2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3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4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5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6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3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4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5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6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7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8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19人间世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1 01:24

详细剧情

《人间世》是一场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人性化展现医患关系、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长篇影评

 1 )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每集句子摘录)

1.现实虽然残酷,却总有亮光照下来。 2.①一转眼天就亮了,一转眼又入冬了。 2.②在这个流动着人情冷暖的空间里,他们每天都在参与别人的生老病死,同时也修炼着自己的内心。 3.一个人等得久了,他和社会也就远了。 4.①去往天堂,路过人间。②生是偶然,死是必然。③死和生都要有质量。 5.人生就是一场选择,尽管取舍之间很是艰难,尽管结果往往并不如预期美好,但能选择,就有希望。 6. 向往生,厌恶死,是每个人最普通的心态。 身处窘境,我们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我们也需要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我们需要努力突围,我们也需要停下脚步,等待下一次机会。 7. 新生的背后,是每一位不放弃的人改变生活的勇气。 大出血的妈妈,无法进食的老人,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一场手术在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伤痛的消失、功能的恢复。医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医学太发达了,第一次知道人工耳蜗) 8. 9.得癌症的女生在最后说到,“怎样才是活着呢?”(希望大家都能平和面对人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10.人总要面对死亡,生命就是一条单行线,将近终点,不甘,愤怒,挣扎,恐惧,这是每一个人最直接的感受,因为我们来不及思考死亡的含义。 追问什么是死亡,倒不如先想想怎样才算是活着。(呼应第9集) 推荐纪录片《生门》! 《生门》更多讲述了出生(虽然也涉及了死亡),而《人间世》则是死亡。

 2 ) 镜头之外的意犹未尽

国内的纪录片,我看的不多,能在台面上播的,感觉好看的基本都是文史类,比如《幼童》《故宫》《大明宫》那些。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记录工作,只能靠邻邦日本的NHK了,好像《激流xx》,还有更多能说的不能说的。

在医患矛盾的水深火热的这两年,《人间世》选择的题材就足以让我对SMG肃然起敬了,虽然整部纪录片有些高开低走的感觉,个人觉得最好看的还是开始第一集的急诊室还有第三集的器官移植,那些抢救失败之后依然选择留下来的医生,那些在死后选择捐献器官的家属,让人尊敬的职业和灵魂。后面几集有很多对绝症病人的关注,带来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但很多的镜头还是在“病人命悬一线,手术大获成功”的套路上,医生病患彼此信任,共克时艰,就和片头的旁白说的那样。

本期待可以把医患矛盾的症结描述的更清晰一些,片子也做了很多努力,所以在手术室外,我们看到了那个在上海拼搏的安徽小哥为了母亲的医疗费一筹莫展,看到了肝脏移植成功的大叔醒来第一句是“钱还够么?”,看到了在抢救失败后被病患家属掐住喉咙的急诊医生,但镜头也就止于此了,再后面的事情,那些镜头之外的,那些不能在电视台播出来的,也许才是描述这个现实之后,解决症结的钥匙。

就好像那个面对家属不断的质问心力交瘁的年轻医生,中国医患矛盾绝大部分都是社会现实的投影,而这些,是一个基层医生无力解决的。

资源分配、医疗保障、急救意识、独生子女、孤寡老人......太多问题是排队挂号的病人和焦头烂额的医生都无法解决,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镜头里的上海医院永远人潮涌动?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多安排些医生?中国的医疗资源是否真的如此稀缺?但在镜头之外,中国有更多空空荡荡的地区医院,更多毕业了进不去医院工作的医学生。

为什么在抢救病人的同时,让家属焦虑的不仅仅是病人的病情?因为除了失去亲人对他们的打击,一场复杂手术或漫长的治疗的债台高筑,同样会摧毁一个家庭。

为什么在休克之后我们只能焦急地等待堵在路上的救护车?为什么国外随处可见的AED我们永远不知道在哪里?又有几个人知道如何使用?

为什么有这么多无人照顾的老人?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知道中风后的黄金4.5小时?为什么失去孩子会让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崩溃?为什么真正需要急诊治疗的人只能在漫长的队伍和琐碎的手续后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医院无关,但却都会在医院爆发,生与死必然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冲突,医患矛盾也从来不是医生和病患的双边矛盾。

医疗和其他付费服务都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大部分重症来说,它是毫无预期可言的投入。花了很多钱,甚至背了债,用了很多很好的药,人还是死了,医生有没有犯错?

中国绝大部分医患冲突就是上面模板,医生可以是竭尽全力的救死扶伤,但在医疗背后,患者和家属要背负的同样沉重,这个心情所有在重症病房外守候过的人都不难理解。

我相信《人间世》的镜头里都是医术精湛、敬畏生命的好医生,但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外,所有的医患矛盾真的医院就没有任何过错?如果医院有过错,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来平衡这个过错带来的矛盾?为什么每次出事情,都是拳头砸向最基层的医生?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应该把目光引向何处?

对生命的思索,对他人的理解,是我们的生活中很珍贵的东西。

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沉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但我们能改变东西恰恰又在镜头之外。

《人间世》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但它镜头缺失的部分是那么的让人在意,更重要的是这份缺失并非创作的不足,所以对它们的关注,又是格外的重要。

如何才能让病患和医生都少一些顾虑?如何让医院得到病患更多的信任?如何让更多需要的人使用到急需的医疗服务?如何让医疗资源等到更合理的分配?如何让失独的家庭不再崩塌?如何引导大众死后捐献器官的意愿?如何让更多人拥有急救意识和能力?如何改善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分布?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

太多的问题现在并没有答案,甚至没有太多人去思考它的成因。

但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目光在关注,更多的人想着去改变,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就有希望,变的更好一些。

2016.08.15 夜 常州

 3 ) 天亮之前

前六集:《救命》《理解》《团圆》《告别》
《选择》《信任》
印象深刻的有好多人:
有一直忍着不敢哭,在签字和送终时终于放声大哭的坚强母亲
有迟迟不敢落笔写下"放弃治疗"的颤抖的手
有前一秒还对着镜头露出苍白微笑却后一秒躺倒在病床上气息全无的病人
有因摘除所有可用器官后瘪下去的肚子
有每天日夜颠倒,困极和衣而睡的救护员
有强忍着悲痛,做出遗体捐献决定的父母
有面色青黑刚刚得到肝脏移植重获生机的病人
有喜悦的九死一生终于获救的病人家属
有在临终关怀院重阳节上唱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连着我的心,决不容豺狼来侵犯"的老爷子
有强作乐观,说到一半却凝噎的家属
有明明通知只有三个半月的生命,却顽强地活过五年的病人
有乐观的重病还在操心老年痴呆的老伴儿的老太太
有明明老年痴呆却在听闻老太太去世时默默流泪的老爷爷
有说着"再也没人给我熬骨头汤喝了"的,捧着父亲遗像唱着"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的大男孩
有失独之后,又怀孕失败的夫妇
有不愿意试都不试就切除子宫的坚强女人
有好多好多可敬的医护工作者

不管是沉默着流泪,还是撕心裂肺的号哭
都是令人流泪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告诉我们
世界上多的是悲欢离合
在疾病面前
渺小的是人类

医学上有太多未知太多变数
医疗工作者会尽自己所能救人
但医生从来不是神
患者和医生,要共同同疾病战斗

最后附上片中一段话:

"而我,依然会想起故事之外的那些人。
北京阜外医院躺着等待心脏移植的病人,
他们还活着吗?
如果有专门的绿色通道
焦俞那颗没有用上的心脏
是不是能赶得上再救一个人?
那些不愿署名的、器官捐献者家属们
什么时候可以不再经受外界的压力
卸下心里的包袱呢?
那些依然在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们
什么时候才能接到医生的救命电话呢?"

"这一年
我很惊讶在医院会看到那么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
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等待着一个器官的到来
医生告诉我
一个病人等得久了
离社会也就远了"

 4 ) 看《人间世》是种偶然,其实也是我内心寻找的必然

看《人间世》是种偶然,其实也是我内心寻找的必然。
爷爷和父亲离开的场面还时常在我脑中回忆。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这样匆忙的离开我。甚至不愿再与人建立更深的感情,给自己暗示,暗示奶奶的私心,给自己不去看望她的理由。
灵堂前,我哭着说没有爷爷了,那时还有老爹,他没有哭,他只是无奈的说,老爸以后没有爸爸了。
可是一年后,老爸却那么匆忙的离我而去。我甚至还没有适应有个生病的老爹,我们还没来得及像平常人家那样,因为治病的窘迫强颜欢笑。我没有勇气哭诉说我没有爸爸了,我不知道该跟谁诉说,周围的人都那么清楚明白的告诉我没有希望了。我讨厌他们那样的理智,也讨厌自己的无助和无能。我恨医生,整整恨了两年,连同那座城市!
《人间世》让我多一点的放下,对生离死别的执念,对奶奶的怄气,对医生的怨念,对一座城市的偏见。尽管只是一点点,我不知道伤心欲绝的治愈期到底要多长,我知道自己在慢慢和生活握手言和。

 5 ) 《人间世》:感动的,煽情的,与被遮蔽的


时下,聚焦医疗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很火,它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了非常惊人的9.7分。在当下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人间世》触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

不少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感动。《人间世》虽然直面医患关系,但它首先要直面的是疾病和死亡。而一说到疾病和死亡,必然会涉及到亲情。《人间世》里令人难忘的,是一张张病人亲属的面孔。他们的恐慌、痛苦、肝肠寸断、紧张、不舍、无奈、期待、祈祷,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观众无法想象,如果不幸降临在自己的爱人、父母、小孩、手足、朋友身上,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就像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感”,在《人间世》的生离死别里,我们见证了自己的爱与怕。

当然,这部由上海卫计委策划的纪录片,着重想要探讨的仍是医患关系,诚如这部纪录片的推介语所说的,“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因此,《人间世》里为我们展现了一批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医生。他们起早摸黑加班熬夜,超强度的工作,极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为工作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他们医者仁心,比患者家属还期望病人能够好起来;他们并非冷漠,他们只是太明白医学的局限性……就像是微博时不时出现的“医生睡倒在手术室”,总能引起网络上一时的转发点赞潮,同样地,《人间世》也让许多网友“理解”医生:“医生太不容易了”“医生太伟大了”“不要再为个别医生而骂大部分无辜的医生了”……

在这样的氛围下,得出请患者多理解医生、多信任医生的结论,似乎便是水到渠成了。在不少人看来,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病因在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因为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就医时常常会有一种“弱者心态”,担心被医生欺骗或者医生不尽心、不尽责。《人间世》力图澄清这一点:医生很苦医生很累医生很尽心,并且医学还不完美,也许永远不会完美,请接受它有些时候的无能为力。

在这样的呈现中,构建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责任便微妙地转移到患者身上了。但患者的信任,真的能彻底舒缓医患紧张吗?信任,是一种可以被轻易说服和习得的感性情感吗?

《人间世》的风格,在很多时候让人想起柴静做过的一些节目,触动人心、煽情、有社会关怀。但感人,并不是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柴静曾在文章中引述了观众对她的批评,“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这其实也是《人间世》的问题所在,建立于感动基础上、呼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只是一条冗长逻辑链中非常微小的环节。比如,《人间世》忽略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在就医时除了遇到好医生外,还可能遇到以下这些情况:科室承包给莆田系,号贩子,排队五小时看病五分钟,红包,高价药,医疗陷阱……于是有观众愤怒地指出,“我个人非常讨厌《人间世》这类片子,动不动就以感人,真情为名义吸引别人目光,说是感叹医生的伟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暗示你,医生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这反而加重医患的矛盾,比如你去看病,你发现这个医生怎么和电视上不一样,你就会心生不满,很多医患之间的关系,就是被这帮记者导演所谓的艺术折腾坏的。”

《人间世》企图召唤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感动基础上,而非完整的事实基础上。人们或许以为信任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感性情感,但实际上,信任是一种制度的结果,它不是你口头说说、写文章呼吁一下或者煽情一下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是完善的机制与制度下,自然而然涵养出来的。

比如令患者焦心的“看病难”。据南方周末报道,编导之一秦博在瑞金医院蹲守了超过一年半。他从前也因看病排队而焦虑,拍纪录片,才知道了长队另外一端的故事——秦博说,2016年7月4日到10日,瑞金医院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3692人——平均每个诊室每天要接诊131人,而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

想想看,每个医生每半天要接诊65个人,平均分配给每个患者能有多少时间?五分钟不到!而这背后还有多少人没有排上队的?医生很累、患者很苦,双方火气都很大,稍不留神就擦枪走火。但信任丢失的责任却不应该由他们双方承担,问题的症结在于:医疗投入不足、医疗分配不均,在一种“哄抢有限资源”的语境下,信任是很难生根的。

数据显示,中国医疗支出仅占GDP的5.6%,而早前中科院一份调查报告称,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四分之一不到是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比如在许多三甲医院,普通病房人满为患,干部保健病区宽敞舒适,普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政府医疗资源非常非常少。而医疗分配不均,延续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极少数的优质资源集中于大中城市三甲医院,患者往大医院挤,但大医院资源有限、医生有限,患者自然看病难。

再比如加剧医患紧张的其他一些问题:像“看病贵”,医生搞创收、收红包,这与我们奇葩的“以药养医”脱不了干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全世界医生靠技术吃饭,而中国医生靠卖药、用设备、开检查生存”。至于民营医院靠不住,这不仅仅是资本的贪婪,事情的另一面是:虽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喊了二十多年,但民营医院在牌照审批、融资、土地审批、职称评定、处方权、设备引进等方面面临太多政策壁垒,民营医院在夹缝中艰难生存、走向歧途,并且,它们的放纵难道没有监管失守的责任?

总而言之,医患矛盾的根本在于医疗制度的扭曲。并非患者不信任医生,很可能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了太多苦头;并非患者不明白医学的局限性,而是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很可能是人事未尽;并非医生贪婪、冷漠,而是因为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也要生存,他们也会疲惫、也会偶尔地失去耐心。在医患关系紧张这一难题上,医患双方都是受害者,他们不是问题的始作俑者,解锁的钥匙也不在他们身上。

《人世间》的确感人,它为我们呈现了医者仁心的形象,但如果我们想要寻求医患矛盾的纾解之道,我们就不该在逻辑的半山腰上嚎啕大哭。

---首发南周知道,发表时有删减---

 6 ) 《人间世》里的人间事

最近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第一次独自找房搬家累的我对几乎对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了兴趣,唯一让我惦记着的就只有每周六播放的纪录片《人间世》了——这部10集的医疗纪录片已播到了第六集,我也从bilibili追到看看新闻(http://www.kankanews.com/z/renjianshi/index.shtml)。

《人间世》已播出的六集分别是围绕急救室的《救命》、救护车的《理解》、器官捐赠的《团圆》、临终关怀的《告别》、子宫的《选择》、儿童医疗的《信任》,每集围绕两三个案例,全面细致的展现医疗经过和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它并没有像传统国内医疗纪录片一样,只是选择性地记录“人定胜天”的成功案例,而是无论成功与失败,全景展现了治疗过程中医生、病人及家属的心路历程。这个纪录片背后也有上海市卫计委的身影,他们为拍摄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只是很可惜,这个片子虽然在网上比较火,但电视上只有上海新闻台播放,线下活动也是在上海的医院开展,影响力并没有从上海扩大到至全国。

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的女儿,器官移植失败患者的亲戚,猝死老人的外孙,中年丧女的失独父母的朋友以及一个泪点超低的人,看《人间世》的每一集我都很容易就被触动,控制不住的掉眼泪。

大家都知道医生工作十分繁忙,如果再碰上另一半也忙得长期不着家,家里的小孩基本就只能托付给老人带了。我大概在四年级彻底搬离爷爷奶奶,来到爹妈身边,家在老妈工作的医院附近,学校也离医院不远。自从住在一起后,我对一个特有名词——“二线班”印象特别深。老妈白天正常上班,大部分的晚上都要值“二线班”——没事的时候可以在家休息,一有事情就得第一时间去科室手术、急救……无论多晚,家里的内线电话一响,她就得马上去科室,很多时候直到早晨上学,她都没有回来。我只能自己随便找点吃的,吃完去上学。还有碰上晚上有手术的时候,她就直接麻烦熟悉的川菜馆子炒个菜加上米饭送到家里来,她就直接整晚不回来了。

对儿时的我来说,一个人在家过夜时还挺开心的。但其实放任10岁小孩经常在家独自过夜,这在美国家长得算犯法了吧。然而,我妈值“二线班”一直值到了退休,现在被医院返聘了,有时还要值“二线班”。

另外,人总会有情绪变化,我妈把她的好脾气留给了病人,我和我爹有的时候就成了她的出气筒。小时候总想不明白,为啥一点小事,我妈就炸毛了。但自从自己工作后,就可以理解了——加班回家特别累,啥话都不想说,如果有人来烦我,我的脾气也会特别大。

说真的,其实《人间世》还拍漏了一个群体,就是医生的家属。病人的家属如果发脾气了,还可以找医生、医院发泄,那医生的家属呢?对医生的家属来说,永远是在担心,在承受,在付出,并且没有撒气的对象……总不可能去找病人或者医院去扯皮吧。

作为医生的家属,我希望《人间世》这样的片子越多越好,社会大众只有意识到医生并不是神,理解医生只能“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们才可能会真正的去尊重医生这个群体。

 短评

想不通北上广这样一个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竟然还有器官捐献因为交通问题而废掉一颗心脏的这样的事,我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有器官捐献移植的时候不是都应该有直升机来护送器官以最快的速度来争取时间的么?难道一个生命抵不过一次直升机的送达么?想不通,在这个泱泱大国,竟然还有这样的事

5分钟前
  • zoe
  • 推荐

客观讲上海新闻频道的《人间世》比北京台的《生命缘》在结构规划上更有肌理。如此优秀的纪录片竟然默默无闻地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播放!各大卫视频道却全部都是跑男、极限加速度、花样姐姐花儿少年这种彼此山寨的破节目!喵了个咪看的时候哭瞎我的双眼……目测这片子要火!

8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力荐

少了煽情和鸡汤,多了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9分钟前
  • 不之
  • 推荐

看完是满满的感动。希望这世间,患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

14分钟前
  • 十三姨
  • 力荐

看完特别想嫁医生…

16分钟前
  • MelodyMelody
  • 还行

哭着看完的,想起自己在实习时参与的抢救,呼吸内科突然间咯血窒息的年轻妈妈,ICU中车祸的老奶奶,那么多医生护士那么久那么努力的救助,却依然无力回天,心疼的打颤。我是一个接受不了生离死别的人,索性换了工作方向。可医生们所有的付出,努力,艰辛以及痛苦,我都懂!感谢他们还愿意坚持!

17分钟前
  • 静·生活每天都充满阳光
  • 力荐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18分钟前
  • DooDooD
  • 力荐

认真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熬夜了!

23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力荐

从六院到瑞金,上海的态度!

26分钟前
  • 咕嘟咕嘟吨吨吨
  • 力荐

六月在医院呆了十多天 跟医生的相处是充满 tension 的,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副受教的样子,却也得不到真诚耐心的交流。因为资源太少病人太多,医生很辛苦,病人也得不到应得的关注。说到底 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 实则是人事未尽。大环境是如此,医患矛盾突出是必然的。更关注的反而是病人们。

30分钟前
  • 周颂来
  • 推荐

看到评论里千篇一律的歌颂医德和摄制组。难道没有人看到生命多珍贵又多脆弱吗?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这些都是隐藏在片子里的。希望不要所有的评论都指向歌功颂德的刻意煽情。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写于武汉同济医院。

32分钟前
  • Mr. Love
  • 推荐

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看,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医生的心理状态比普通人要艰难很多,伟大的职业。中国家庭素质普遍太低,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为什么只有你的家人不能死?中国人对于死这个话题太忌讳,不愿去谈论,可是只有只有直面尊重死亡才可以明白生的意义,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有安乐死。

36分钟前
  • 泡芙小姐
  • 力荐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的很骄傲但同时也很害怕,我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承担起生命的重托。我期待着未来那怕仅仅可以拯救一个生命,那么在此之前我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无比值得的。我深爱着这个世界,所以我珍爱这世间每个微小的存在。

37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虽然有美化与矫饰,虽然大多时刻站在医生角度,虽然显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歌功颂德,虽然更像官方出品为缓和当下医患矛盾,虽然我们身边的医生并不总像片中那样只有在镜头的摆拍之下才会慈眉善目、温文尔雅、怀有“医者父母心”,但依然是今年最有诚意的纪录片。毕竟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皆是小事。

4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大医精诚,含灵素问

42分钟前
  • glassheart
  • 力荐

无论怀着什么目的,拍成这个样子,也值得给五颗星了,不然豆瓣上这个五星得留下打给什么样的影像呢?张丽君啊,这姑娘好到老天都晚叫走大半年啊……

46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播出前连续失眠,拍摄制作的那段时光,是我24岁时最宝贵而难忘的经历。阅历尚浅,诸多不足,接受一切声音,感恩成长。

50分钟前
  • Baby小公举
  • 力荐

身为医学生,考试月看着几百页的名解叙述恨不得跳楼,听说实习学姐的悲惨生活,看着舅舅舅妈一台手术十小时和习以为常的通宵,很多时候都想退缩。可是,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团火,那么一点虚无缥缈的理想,一点执念,让别人问起是否后悔时回答,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54分钟前
  • 小能黄油饼干
  • 力荐

等我死了也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吧

57分钟前
  • 胖的没人
  • 力荐

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1小时前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