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2019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张建珍

 剧照

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2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3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4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5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6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3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4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5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6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7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8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9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2 16:22

详细剧情

  《中国医生》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疗纪录片。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通过跟踪拍摄一个个有温情、有责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医患故事,多视角呈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面向,解读医疗系统在国民生命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真实地展示中国医生们救死扶伤道路上的悲欢离合。

 长篇影评

 1 ) 医生,先生

医生,是一群怎样的人物

大概就是

人间的使者

身着白大褂

在楼层之间

大步流星

一直走着走着

就留下背影

穿梭在人群中

医院,是该如何定义的地方

这一栋栋建筑

大概就筑起

生命的高墙

在这里

人情冷暖,一览无余

在这里

新生死亡,一墙之隔

人世间所有的

这里皆可探寻

手术间,是一个冰冷还是温暖的地方

金属器械间冷气弥漫

强烈的灯光

照在设备上

照在每个人身上

让时间凝固

这里似乎没有时光流逝

因为每一秒

都是稍纵即逝

暂停的时间

匆忙的脚步

无休止的站立

是分秒必争的竭尽全力

人间的气息

就是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

冰冷病床上

可以呼吸的期望

那一刻握住的双手

就是点燃了重生的希望

有些人

好像没有生活的质量

他们好像

生活的没有尊严

因为,他们不敢

对于他们来说

甚至于呼吸

都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脆弱的灵魂

在生死面前

不奢求什么童话

不妄想天长地久

他们只盼

生命能够延续

他们只愿

生活能够继续

活下去

就够了

活下去

就是人生

最隆重的仪式

《重生》

“他们是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2 ) 听邱勇医生的一位患者讲述亲身经历

《中国医生》的最后一期竟然看到了鼓楼医院的邱勇主任,亲切的面庞让我立刻就回忆起几年前的那个夏天,也是他给我做的脊柱侧弯手术,岁月并没有在他脸上划下过多的痕迹,镜头面前的他还是一样慈眉善目风度翩翩啊。 那个16岁的姑娘小崔真的好像当年的我哦!勇敢,坚毅,害怕爸妈担心,努力装作成熟的样子去用笑容掩饰内心的恐惧。看到邱主任拿着各种“巨型工具”给她做手术的镜头,我还是会不禁手脚冰凉一阵哆嗦,毕竟往脊柱上钉十几颗钢钉可不是开玩笑的,鬼知道我们当时都经历了什么啊。 疾病往往会使人觉得自卑,我总是畏首畏尾的,有些事情办的很不像样子。但它也教会了我更多,让我从小小年纪就特别感恩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很幸运我的病情没有特别严重,很幸运我有特别好的爸爸妈妈,很幸运全国最好的主治医生就在我生活的城市,很幸运我的手术还算成功…… 我碰到的医生都是很好很好的医生,从资历丰富的邱主任到小小的实习医生,再到护士姐姐,他们每一位都完完全全对得起“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也正是他们,不断呼唤着我走上医学生这条路。 我知道现在的医患关系不容乐观,最近的伤医事件也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我相信那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大多数的人依旧心怀感恩与尊敬,并不断地在为医生这一群体发声。 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感同身受,当过患者,体会过医生带给我的温暖,所以更加迫切地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一点点,哪怕一点点也好呀! 向所有中国医生致敬!你们一定要知道,在你们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正以你们为榜样,朝着你们的方向前进。

 3 ) 《中国医生》:理解中国医生,理解中国患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而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以他们的负重前行,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背景下,视频网站及时上线了纪录片《中国医生》,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稳居全网纪录片热度榜首;该纪录片也赢得极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中国医生》海报

《中国医生》深入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记载了几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医护形象,也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关于中国医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当下,观看这部纪录片自然有别样的感触。不过我们更希望,在了解中国医生的一切后,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才想起珍惜他们。

中国医生有多累

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19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及率%”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绿色通道意味着24小时全天候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主管护士说,当医生压根没时间享受生活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

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不敢死”的医生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

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朱良付说起这段经历,表情无解又无奈

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

中国医生的冷静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魏嘉的前辈曾告诫她不能投入太多私人感情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医生看多了生死,也从患者家属那里看遍人性冷暖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中国医生并非万能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面对疾病,医生也会如此无力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医生的光芒在于与疾病的不懈战斗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也要理解中国患者的难

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朱良付医生每天一早走出楼梯房,骑着小电驴上班,跟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

理解中国医生,并不是要控诉中国患者。虽然《中国医生》聚焦于医生,但从纪录片的案例和细枝末节,我们也能窥见中国患者的众生相。在中国,难的不只是医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医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医生外,我们对患者们做得足够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血液病孩子接受脐带血移植要封闭管理,家长每天固定时间送饭到医院。为了避免饭菜被感染,都小心翼翼装在高压锅里。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多一点将心比心吧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有戏——

 4 ) 《中国医生》 | 他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却仍独自飞翔在天空

接近于《人间世》的医患纪录片,每集必哭……

记住了41岁患病十年、肝癌晚期、坚强活着的辛月芳(节目中,她还是离世了,她的女儿依然会坚强独立地长大);

记住了带身患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宝贝治病的侏儒症夫妻;

记住了身患先天性血管瘤的一岁半的牛牛和他坚强而柔软的爸爸妈妈;

记住了在血液科无菌室独自等待脐带血治疗手术的10岁的何宇轩;

记住了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却患尿毒症的中年男刘新勇,上有两个80岁老人,下有两个孩子(他说:“家人他们怕我想不开寻死,我怎么会寻死,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不敢死),还有他妻子的照顾陪伴与辛苦付出;

记住了烧伤科一位因煤气爆炸而全身面积95%烧伤的重度烧伤的老爷子(老伴烧伤70%)……

可能是我步入中年,在上有老年的父母、下有孩子的阶段,看这个纪录片太容易感动了,心系其中的病人和家属,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滋味……每集的感触都是——“人,好好活着就好”。医生肩头担着的是人命的责任,医术、压力、目睹无数的生老病死、与患者和家属接触沟通、责任感等,所以希望我们对医生更多些理解……

片头曲,很棒,看第一集时,对歌曲不太习惯,一集集看下来,越来越品味歌词——“理想不哭泣……因为他们能在苦难中升华……他们是疼痛过后 柔软依旧……却仍独立飞翔在天空……”,真实贴切。包括在写影评的这一刻,看到影片画面的我依然感动哭……在疾病面前,人们太不容易了……患者和家属很坚强,医生很伟大!

 5 ) 医者仁心,治愈人心。

自从看了《人间世》之后,就爱上了与医生相关的纪录片,心中不免对这一人群这一职业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他们是angels in white,他们也是heroes in white,他们是我们与死神之间最直接的谈判者,是在我们生病时唯一可依靠的人。

医生,医人予其重生。在纪录片中,除了看到中国医生们的高超医术,还能看到他们的辛苦付出,每天都有那么多的病人等着他们来救治,有那么多的家庭等着他们来拯救,但是给予自己和家庭的时间却寥寥无几,也许每一名称职的医生,都会愿意为了病人主动加班、努力救治,他们其实做了很多自己义务范围以外的事情。感谢中国医生,感恩我们身处中国!

当然,除了医生,还有病人及其家属。病人们多是在昏迷中等待死神临近,医生则是真正直面死神、与死神搏击的人,但是医生的治疗方案该如何实施的决定权,或者说是病人的生死权,就交到了家属们的手里,而纪录片中家属们的表现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在医疗系列纪录片中,看得最多的就是家属因为高昂的医疗费而四处借钱、筹款、募捐,或是提早出院、转下级医院,有的甚至选择放弃治疗……这让我们不免唏嘘,中国的医疗费用为何如此高昂,这样也就导致了穷人不敢生病、生病不敢看医,还有些病会被戏称为“富贵病”。这就是社会现实,如果生病就一定要治,可如果没钱治病了,你还愿意继续治下去吗?纪录片里的很多家属给出了答案,他们愿意!哪怕砸锅卖铁倾其所有,只要医生给予了一线生机,那么就一定要治!这就是感情,人类独有且最伟大的特质,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说:“医者,治病救人愈人心。”

 6 ) 致敬英雄

本来是想看徐晔医生的盛世美颜,结果真的看着看着就哭了,当他说出病人上药的时候简直是酷刑的时候,看到被烫伤的爷爷那么受煎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我是真的能体会到他的痛苦,因为这个年初,我也被热水烫伤了,很严重,很痛苦,上药的时候是真的疼,疼到低血糖,到今天快70天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痊愈,但也有明显的好转,那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日子和夜晚,我也终于熬过来了,虽然一直都在哭,虽然这时候还失恋了,虽然每天都在崩溃,虽然我的快乐早就没了,虽然感觉自己老了十多岁,虽然觉得很委屈,虽然连续四十多天晚上睡眠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虽然快两个月没出门,连下雪了我都没出去看一眼,但这些我都挺过来了,他说的那些我真的感同身受,就像对我说的一样,烫伤还要比烧伤好很多,但都要经历疼痛,长新皮的瘙痒....但这一切都过来了,以后要开心,要加倍快乐!附一张生病之后第一次出去玩的皂片吧,给我激动坏了(胖了好多)

 7 ) 帮助我们走下去的人

1 也许是工作中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人情冷暖,医护工作者可以触碰到、识别出人性最真实的部分。见得多了,他们包容理解,更有人情味,活得也更加透彻。感谢导演无渲染的平淡记录,给了观众最深的感动。

2 我们常常说,好的管理要触碰人性,但这并非常态,而且对情绪能量的损耗相当之大。但对医生来说,仅是日常与病患沟通这项工作,就极具挑战。对病人不利的消息,要如何去铺垫,去开口,去引导,如何在情感可控的情况下传达理性选项。这对于熟识的人际之间都非常困难,何况要面对相识尚浅的病人和家属。

3 与剧中人相比,有时感觉自己特别幸福。人生就像一颗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棋局态势之下,会被置于什么样的坐标之中。而在那样的坐标之中,无论再窘迫再艰难再怨天尤人也要努力前行。没有什么最优解,走一步看一步,也是一种勇气和人生进境。

 8 ) 豆瓣9.3,这新出的国产良心片,最该刷爆朋友圈

今天是在家自行封闭的第N天。 不能上学,不能上班,更不允许外出聚会…… 而就当我们断绝了一切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有一群人,却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而时刻奔波着。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中国医生

导演: 张建珍 首播: 2019-05-27(中国大陆) 集数: 9 单集片长: 45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疗纪录片。 豆瓣9.3,超过7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年龄阶层的医生们,聚焦在医院这样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的场景中。 医生的天职,无非是治病救人。 他们的工作很复杂,极具专业特质,要通过长期的学习、研究、考核,才有资格走上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

但他们的工作也极其单一、枯燥。 他们的日子,便是一场手术,接着又一场手术。

刚做完一台人工耳蜗移植手术的孙敬武医生,与家属简介扼要地说明手术情况后,甚至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就紧急投入到了下一台手术中。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每天都要轮着上好几台手术,经常上十几个小时的班。 早上8点上班,三台手术下来,已经凌晨一点。

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身体已经极度透支的王东进医生向医院申请了按摩椅放在休息室里。 他曾经因为严重的颈椎病,戴着颈托上台做手术。

由于长久站立,王医生还要时刻穿着弹力袜,缓解小腿静脉曲张带来的疼痛。

“腿不行了,腰不行了,颈椎不行了,所以要残疾了。” 躺在按摩椅上的他,笑着说道。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副主任朱良付,每天都奔波在急诊与手术室之间。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一旦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病人将危在旦夕。 朱良付医生的工作,便是不断与时间赛跑。

为此,他专门开通并组建了省人民医院的绿色通道,一天24小时待命。 他的手术时常做到凌晨十二点,还有16台造影,通宵工作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疲劳过度的朱医生时常产生担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 “但是我不能死。”

朱良付知道,自己对于家庭的亏欠,早已多到无法弥补。 稍有休憩,他便会骑着电动车回家,和家人短暂地见一面。 饭没吃完,接到医院的紧急电话,他又会第一时间和家人告别,急匆匆地跑回医院。

“就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 支撑着朱良付的,是他身为医者的信念与坚持。

而对于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的年轻医生徐晔来说,他所坚守的信念,却偶有被打破的迹象。 烧伤科的医生,大都需要具备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徐晔所负责的一对重度烧伤的夫妇,就面临着是否要继续坚持治疗的选择。

全身95%的烧伤,如果继续治疗的话,或许可以不用进行手术,病人就有机会可自行痊愈。 一旦转到地方医院,没有完善的医疗设施,患者极有可能由于极其微小的感染而死亡。 但若要坚持到痊愈的那一天,家庭所要承担的医药费,是无穷无尽的。 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场极其困难的选择。

天下哪有儿女会愿意放弃自己的父母,但好不容易才奋斗至今的幸福生活,却不断地被无底洞般的医疗费用而吞噬着。 巨额的医疗费用以及治疗持久战对于耐心的损耗,总是那么容易地击垮一个人、一个家庭。

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看着自己的病人痛苦地离去。 “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但是什么叫好?”

病人治愈、出院,但是他浑身是瘢痕、生命质量下降,他的家庭也会因此而受到拖累。 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呢?

徐晔也明白,这一切都很难判定。

对于徐晔而言,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坚持到患者痊愈的那一天。

他想尽办法,为病人申请手术费减免,并尽所能地提供帮助。 然而无法避免的是,不堪重负的儿女最后还是选择了让父母出院。 一个月以前,在同样的病房里,徐晔负责的另外一位病人,家属也选择放弃治疗,最终病人去世了。

徐晔望着空荡荡的病房,冷静地感叹道——

很多时候,当出现特重度烧伤、大于百分之九十的深度创面时,其实治疗到最后的话,已经不是医术的问题了。 甚至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上的瓶颈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何况是医生呢。 医生们不仅肩负着救治病人的使命,往往也承受着来自这份使命感的重压。 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学术主任孙自敏,在进入血液科工作以来,很多次都想过辞职不干了。 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中国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个治愈的病人也没有。

“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这让孙自敏医生又沮丧又难过。 医生再苦,支撑他们的信念是治愈病人的成就感。

作为血液科医生15年的她,却天天在凄惨而又悲伤的环境下坚持着。 也正是这份重压,让孙自敏认定一定要攻克白血病,“如果攻克不下来,我这个医生也做不下去了。”

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医生们沉着冷静的背后,更多的是对自身医心的不断拷问与怀疑。 在每一台手术进行之前,朱良付医生都要不厌其烦地家属强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

不仅要录音确认家属对于手术进行的意愿,还会反复多次地确认家属对于手术内容的理解。 即便是如此,也依然有家属会在手术发生意外之后投诉医生。 曾经有一位病人不幸去世之后,家属哭着闹着投诉朱医生,“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她家老爷子给害死了”。

“他们知道你是个好大夫,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照告状”,朱医生很是无奈。

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就是神,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 “但医生讲给患者的那些话,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不是对患者有利。”

没有患者能够真正的理解医生,“医心也只有医生自己知道”。

由于职业特征,医生们总给人一种过于沉着冷静,甚至于冰冷、残酷的印象。

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 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 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要去经历的。

他们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永远都无法感知。

在如今的特殊时期,数以百计的中国医生们,抗下重担,奔赴一线。 “若必战,召必回,战必胜!”

“请战书”上振聋发聩地呼喊,是他们身为医者的勇气与信念。 他们没日没夜地在医院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魔抗争。 由于长时间戴着口罩,脸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勒痕,甚至被勒出了血。

图源 南方都市报

还有的医护人员,没能抗住病魔的侵袭,受感染后离开了人世。

图片摄自 财新记者丁刚

他们牺牲了太多,也从不求回报。 他们不过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也未曾想要当什么英雄伟人。 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在自己所作的诗中写道—— “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 他们所期盼的,不过是病愈之后,全世界的光亮与欢笑。 这一切,只因为他们是医生。

*本文作者:阿呆

 短评

徐晔!!!

1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好几处都看不下去,不忍心看下去。医生真的是个超人才能从事的职业。如果指望国家能在这次疫情中哪怕改变一点点,那么请提高医生待遇。

13分钟前
  • E
  • 推荐

拍摄视角非常容易让人有共鸣,它没有刻意神化医生,只是在真诚地展现这份职业背后,常人难以承担的辛苦,和不得不直面的死亡、人性。自然而然地,它也在某些缝隙处露出了生活本来的样貌。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没能逃脱众生皆苦的命运,但笑着承担的那一刻,反而让我看到了作为人的力量。没有理由不打5星。

14分钟前
  • 小雨
  • 力荐

选看了第二集,人生中就是有那么多无奈,医人难医心。

16分钟前
  • 折璃
  • 力荐

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得要用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我现在44,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朱良付

21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医生是一个有关人与生命质量的职业,他们也不是神,也是人,致敬!

25分钟前
  • leo大叔
  • 力荐

很多人因为徐晔而来,但能够讲述的确实是一个医生的无数个医生的成长,对于人性的揣摩,爱的单向性和对心灵的打击

29分钟前
  • 东音山齐
  • 推荐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比起那些讲急救的医疗剧,还是发生在医院里的真实故事更让人动容,每一集那种克制而不煽情的情感表达都给我带来太多的触动。“没有人知道,一家医院,代表了一座城市里多少家庭的希望。”

34分钟前
  • 折鏡
  • 力荐

哎,这个时期,占了题材的便宜吧。

36分钟前
  • 鹿食蘋
  • 还行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更何况是医生呢。人心的瓶颈,人性的瓶颈,2020疫情测人心,这个特殊的年份上了这个纪录片,这是一群从小就品学兼优的乖孩子,听话,聪明,能干,希望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医闹。

40分钟前
  • CHENBALA
  • 力荐

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在于医生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41分钟前
  • 書崎
  • 推荐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46分钟前
  • 一然杂谈
  • 推荐

滤镜太柔美,镜头感太强,现实的医院更像《生门》里呈现的那种状态,大夫没时间跟你解释耳聋分多少种。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二集,救命无法救穷、医人不能医心。以及徐晔真是太帅了。

47分钟前
  • 🌙
  • 推荐

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抚慰~

50分钟前
  • yszs_
  • 力荐

父母救孩子的时候,卖肾卖血卖命都要救,孩子救父母的时候,十万块的手术都要医生说服好久。。。

55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医生的伟大无可言说,拯救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生命背后的家庭。

58分钟前
  • 风信子
  • 力荐

如果把行业剧都拍成这样的纪录片,再广泛推播,也许会少很多无脑的人,多许多人世间的善意吧。

1小时前
  • 冰蓝兮儿
  • 力荐

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片子。其中有几集的分集导演是我的同学,所以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我看过好几版样片——事实上,那些被改掉的版本都已经非常精彩了,如果不是片长有要求,我相信把他拍到的素材平铺上来,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片子了。我也是通过这个片子真正近距离了解了医生。这真是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1小时前
  • 梅花牛
  • 力荐

1、第一集的末尾,朱医生在女儿的歌声中离开家回到医院,那时已经是夜里。我问妈妈说,医生突然被要求回到医院的情况,路费给报销吗,我妈说,大概不给。我说,如果是我,不给报销我就不去了。我妈说,所以你当不了医生。2、第二集,拍了徐医生。他主治的病人被出院了,医生却到了病房才发现。他的手一遍一遍抚在那张翻身床上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辛酸。徐医生的眼睛很好看,完全是白先勇《游园惊梦》里的副官。什么叫“眼皮都泛起了桃花”。这么漂亮的眼睛,里头却是疲惫和无奈。他说,“这也是一种修行吧”“修行”。确实,还能怎么说呢?3、还有那个乐观的病人,让我偶尔再次觉得这个世界生来就是不公平的。衷心希望她能够度过这一劫,然后平安一生。

1小时前
  • 璐璐的阳台🌰
  • 还行

印象最深还是那个年轻的烧伤科医生看着出院的空床发呆,感慨自己还需要修行更多。医疗纪录片大多内容大于形式,虽然记录都很平实,可看到这些真情实感确实会动容。

1小时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