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轻吻,快跑

爱情片法国2018

主演:文森特·拉科斯特,皮埃尔·德隆尚,德尼·波达利德斯,阿黛尔·维斯梅思,托马斯·冈萨雷斯,克莱蒙·梅特耶,昆廷·蒂博,特里斯坦·法尔热,索菲·勒图讷尔,马莱娜·索尔达纳,卢卡·马林诺夫斯基,埃里克·维涅尔,罗曼·施耐纳

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播放地址

 剧照

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2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3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4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5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6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3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4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5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6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7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8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19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6 03:20

详细剧情

  雅克(皮埃尔·德·兰登尚朴 Pierre de Ladonchamps 饰)是一名风格放荡不羁的作家,奉行着享乐主义的人生信条。一次偶然中,他结识了名为亚瑟(文森·拉寇斯 Vincent Lacoste 饰)的男孩,虽然亚瑟比雅克要年轻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两人度过了浪漫的一晚。  经过这一晚,单纯的亚瑟深深的爱上了雅克,然而,雅克经历过太多的感情上的挫折了,他根本不相信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对自己是真爱。一天,雅克震惊的得知自己的前男友死于艾滋病,这也就意味着他很可能也被传染上了,病痛的折磨之下,脆弱的雅克卸下心防,同意了亚瑟搬来照顾他的请求。

 长篇影评

 1 ) 喜欢你,轻吻我,追赶爱的最终章

不散特邀作者 | LORENZO

在看《喜欢,轻吻,快跑》之前,我曾说这是一部讲“《湖畔陌生人》爱上《巴黎小情歌》,故事却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电影。”

这样评价《喜欢,轻吻,快跑》其实在观影后发现不太恰当,因为电影其实和这几部电影都不太像,如果非要来比较,或许更像是《爱在》三部曲,或者是《周末时光》。

一言概之,它仍是一个爱情故事。

《喜欢,轻吻,快跑》的故事设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男主角雅克是生活在巴黎的一名作家。

电影着墨于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讲述了他在雷恩出差时,在电影院里邂逅了比他年轻十几岁的学生亚瑟,并坠入爱河的故事。

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电影试图展现雅克生活的方方面面,勾连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电影里,雅克不仅有一个罹患艾滋病且生命即将到尽头的前男友马克,有一个和好朋友生的男孩路易,有一个几年内分分合合的炮友,还有一个好基友同时住在自己家楼上的好邻居。然而故事的主线却都是围绕着雅克和亚瑟的爱情故事展开,他们和彼此的信件,明信片,还有电话中的诗句,构成了这段临终前爱情的最美篇章。

和《巴黎小情歌》一样,本片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同样运用了非常法式的叙事,还启用了备受争议的电影《湖畔陌生人》的男主角皮埃尔·德隆尚再次担纲本片的同志男主角。

皮埃尔在电影中和饰演亚瑟的年轻演员文森特·拉科斯特非常来电,从在电影院里的相识,到夜游雷恩的短暂相知,再到两地书信的情牵彼此,还有最后的巴黎重聚,两位男演员之间的情欲戏和对白都让人感到十分真实。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巴黎小情歌》

皮埃尔·德隆尚 /《湖畔的陌生人》

文森特·拉科斯特 /《女儿国的杰基》

诚然同志电影的受众是小众的,《喜欢,轻吻,快跑》也的确是给同志群体拍的电影,然而因为两位男演员的表演,电影中的爱情显得十分美好且贴近,一定会牵动不少异性恋观众的心。

电影最值得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十分细致地还原了法国十分复杂的九十年代。在那个网络还未普及,同性间交友还是通过暗示和密语来达成的年代,雅克和亚瑟相识在贴满90年代老电影海报的电影院,这真是文艺青年和影迷的终极梦想了。

电影中时常出现的那个年代的音乐,墙上的《男孩遇见女孩》,《雾港水手》,英国乐队Suede“山羊皮”以及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奥兰多》舞台剧的海报,都无意中带着观众乘上回到90年代的时光机。

这些影音的记忆,是那个年代的美好和纯真。

《男孩遇见女孩》1984

《雾港水手》1982

然而,90年代又是让人痛彻心扉的。

HIV在80年代末期爆发,90年代肆虐,当时还未存在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仍是不治之症。而又由于医疗信息的不透明,同志群体被媒体妖魔化,被谴责为罪恶的源泉。就在这样一个瘟疫蔓延的人人自危的时代,同志群体生活在极度的压抑和恐惧中,却无法抑制对爱与欲的向往。

不少人因此死去,也有不少人因此失去至亲至爱,这是一代人共同经历过的90年代的黑暗。

《喜欢,轻吻,快跑》并没有回避这个话题,电影里雅克的前男友马克在艾滋病几乎夺去生存能力的最后时期,祈求回到雅克身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而雅克自己因病情严重,他深知病魔对人性的摧毁,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电影《每分钟120击》和本片一样把时代背景放在了90年代,不同的是,《每分钟120击》控诉了时代的漠视,歌颂了反抗群体ACT UP的先锋和勇敢;而本片导演视角显然和《每分钟120击》截然不同的,他的视角更私人,不仅试图回顾那一个让他痛过笑过的90年代,且用最真挚动人的爱情,以点带面讲述“同志亦凡人”。

雅克虽然风流,然而他对待每一段感情都是真挚的,他珍惜每一个朋友,亲人,这或许是法式爱情的最佳诠释:他对儿子路易说“每天换一个女朋友”,说自己已经“老到不能死在青春里”,这种人生的态度才是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天性啊!

这是雅克作为人的特质,而并不是作为同志,这和所有平权电影的奥义不谋而合:去标签,让同志电影的分类不复存在,因为最终而言,同志群体应该得到作为人的平等的尊重。

那么诟病本片“四不像”,不够“先锋”的批评其实也不攻自破了,且不说去年已有《每分钟120击》这样的振臂高呼的艾滋病题材电影珠玉在前,《喜欢,轻吻,快跑》没有必要复刻,而本片的同志凡人化的立意,难道不也是争取同志平等权利的大声疾呼吗?

无法忘记电影里那些爱情的甜蜜细节:尾随一路的心照不宣挤眉弄眼;电话里聊到的惠特曼,冯德公园;巴齐耶的明信片背面写满的诗句;塞纳河边的互诉衷肠;蓬皮杜里的拿破仑画像;还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等待的电话亭永远不会再有人打来,而如果明知这是对方已经知道了人生的终点,你是否还会用力去爱呢?

有人说“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

可倘若我们没有时间作证,

就让我去狂恋,

哪怕我只能得到你,

爱的终章。

责编 | 哪吒男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627 期 文章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 ) 如果可以早一点遇见

大部分时间都在盯着字幕,所以眼泪也流在了字幕里了……有的时候面对给自己带来无限快乐的人,我们会选择逃避……

在雅克的世界,一切的快乐都是短暂的,痛苦才是永恒的,只有死亡能够结束无止境的痛苦,年轻的亚瑟还不能体会到这一点……其实亚瑟和lu'lu一样,都害怕看到雅克生病的样子……

雅克是残忍的,就像亚瑟的朋友说的,残忍,就像一封信刚刚写好了日期,却又硬生生把信纸揉烂了,雅克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天使,即便亚瑟也说雅克是自己的天使……

雅克不想让亚瑟像自己一样有一天看着自己爱的人一点点死去,不想牵绊一个年轻的生命……于是他选择了不辞而别……虽然残忍,但是,爱他的亚瑟会懂得的……

其实亚瑟也是有些悲观的年轻人,他曾问室友,十年后我们会在做什么,然后自己回答,有可能一事无成……然后他喜欢看已经不在世的作者的书,他会去墓地陪着他们待一会儿……看到雅克疲惫的样子,他会微皱眉头,吸一口烟……但是当躺在雅克的病床上躺在他胸口的时候,却说着,我们在一起会很快乐的……

 3 ) Une mélancolie bleue grise sentimentale.

« La cruauté, ce n’est pas qu’un homme blesse l’autre, ou le mutile, ou le torture, ou lui arrache les membres et la tête, ou même le fasse pleurer ; la vraie et terrible cruauté, c’est celle de l’homme qui rends l’homme inachevé, qui l’interrompt comme des points de suspension au milieu d’une phrase, qui se détourne de lui après l’avoir regardé, qui fait l’homme, une erreur du regard, une erreur du jugement, une erreur, comme une lettre qu’on a commencé et qu’on froisse brutalement juste après avoir écrit la date.»

Bernard Marie-Koltès.

 4 ) 到死也要聊爱情,到死都要浪漫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如果你问我最爱哪部同性电影,

我当然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试问谁不爱那个十七岁纤瘦稚嫩的少年,

对一个大他几岁的男孩情窦初开,反复试探,拼尽全力的爱。

他与他定义了年少轻狂的爱情,在夏日热烈的阳光下一点点被蒸发掉。(报:第2部已经在筹拍了)

一年后,还是LGBT题材。

下面这部电影,定义了另一种形式的纯爱。

喜欢,轻吻,快跑

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

男主雅克(皮埃尔·德隆尚 饰)是名小说家兼编剧,热爱文学与艺术,

虽然经济窘迫到只买得起宜家货,却仍不放弃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三十多岁,人到中年,交往过几个男友,育有一子路易。

男二亚瑟(樊尚·拉科斯特 饰)是名夏令营老师,爱好小说,二十二岁,有群帮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有个性感的女朋友。

本该是两条互不关联的平行线,却在男主受邀来到雷恩这个城市参加活动时,意外的交叉在一起。

男主恰巧躲进了剧场的电影院,而本因电影无趣打算离开的男二看到他又坐了下来。

男二一直不停转过头来打量他,男主则似笑非笑欲言又止。

最终男主还是坐到了他旁边,开始了对话。

一来一往,像老朋友一般熟稔,又似挑逗般告诉对方“我多有意思。”

两人约定再次见面,11点,剧院门口。

雷恩街头,夜色如洗。男二热辣直白地暗示,男主却总显得矜持做作,十多岁的年龄差多少让他有些难堪。

只是,很快男二就撕破了他这一层欲拒还迎,紧接着就是肆无忌惮的亲吻交欢。

一个文人带着点孤傲,称自己是“一个爱在夜里走路的孩子,一个人尽可夫的男孩,一个不再期待生命中有任何人,也不会因此抱怨的男人。”

一个少年,表情肃杀,也讲起了童年,“爸爸被杀,每天都在期待爸爸醒来。”

两人在当晚把各自的伤疤揭开,又在第二天凌晨,分道扬镳,飞快散去。

而这一天一夜,刚好诠释了片名“喜欢,亲吻,快跑。”

此后两人久久未再相见,只是靠着通信和电话传达心意、互诉衷肠。

男主回到巴黎后,生活照旧。不单单是经济上的窘迫,还来自与hiv病魔的抗争。

生活底色悲凉,他却始终是个“温暖”又“孤傲”的人。

温暖在他看似风流,有着不间断的pao友,却是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收留过hiv晚期的前男友,

在自己儿子面前,不掩饰自己gay的身份。送儿子去夏令营,还调侃他,“你要每天换一个女朋友。”

然而人前的温暖,才愈发突出他孑然一身时的孤傲。

“孤傲”是他长久以来的自我保护色。

始终操蛋的抱怨着不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对出版社恨之入骨,

前男友口中的他也是“不屑跟我说话,只想跟我上床”这样的存在。

而这样的男主面对自己逐渐恶化的病情,得知男二来巴黎看望自己,

怎么会不找借口拒绝。

不想让他看到自己憔悴的样子,打着吊瓶,半死不活。

却身体诚实的趴在地上听楼下他发出的声音。

相比起来,男二却是坦诚又热烈,自由又烂漫。

从一开始就不在乎年龄的界限,

与自己的女朋友分手,说自己更爱男人。

接到男一电话后,会跟小学生似的用笔记记下他的重点。

微醺后聊起某种体会——

“身体带来的快感是该自豪和高兴,

性并没有比感情不高尚。”

他无时无刻不在做自己。

好在最后,男二还是陪男主度过了他生命里的一段时光,

两人如遇知己般畅聊更多的文学,娱乐。

欢声笑语冲淡了刺鼻的消毒水味,

男二也曾一语道破男主的骄傲,

“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

来保护你的孤独”

这些话听起来比“我爱你”更动容。

影片的结局并不难猜,如果说,不期而遇的美好带着偶然,如期而至的分离则是种必然。

就这样,这部片子的导演兼编剧,克里斯托弗·奥诺雷,

把他曾经的自己拆分成了这两种人格角色,演绎了这样一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

影片里无处不在的90年代电影海报与当红影星。

《男孩遇见女孩》

《奥兰多》

影片还还原了当时“同xing交友”的环境,酒吧门口沦为充满暗示的寻欢场,

堆砌着一个个被渴望领走的身体,就等双方目光对上。

同性恋还摆不到台面上讲,同性恋父母会被异性恋的父母嘲笑。

同时又涉及LGBT人群的抗艾(HIV)运动,

在医学手段还不怎么高明的那个年代,

同性恋被视为“艾滋”发源体,成了被人鄙夷厌弃的群体。

虽然没电影《每分钟120击》(也是讲90年代的抗艾故事)探讨的那么深入,

很多人也说导演在电影后半段讲生死时有些力不从心,

我倒觉得这不失为一种高明——

通过致郁蓝的电影色调来传递这样一种阴郁的环境,

明明也是阳光烂漫的夏天,大家也都穿的清凉,却远没有《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热情洋溢,反而透出彻骨的寒意。

但又没有过分渲染“死亡的恐惧”,反而处处隐预着某种希望。

正如男主曾在重病时狠狠闻着花的芬芳。

即便死亡是种宿命,但生机从来都是存在的,仍然要浪漫、认真的活着。

而把这些结合起来看,才懂这两个人正是那个时代追求纯爱的lgbt群像。

即便是在那个xing压抑,xing歧视的年代里,也至死不渝的寻求着肉体与灵魂契合的爱情。

当然了,这部电影还值得夸爆的一点是导演选bgm的功力依然稳健。

适当响起的音乐,让整个画面充盈着呼之欲出的感情。

以及随口一句台词,都带着法国男人与生俱来的浪漫,像是一首唯美梦幻的散文诗。

到死也要聊爱情,到死也要谈xing,到死都要浪漫。

这种浪漫甚至能传染,观众的评价都带着几分迷醉。

虽然这部片只有7.8分。

不及去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每分钟120击》 。

但在我心里,却想为这段爱情,打上100分。

 5 ) Too old to die young

近年来,LGBT题材的电影在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奥斯卡舞台上的《月光男孩》,去年热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青春流溢的《爱你,西蒙》,也有戛纳影史上《每分钟120击》。《喜欢、轻吻、快跑》是今年戛纳又一LGBT题材力作,曾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成为夺奖黑马。现今同性题材电影在影坛上不胜枚举,暂且不提政治正确,而是更多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到边缘群体的平权问题上。对比之前同性题材电影还在注视边缘群体的认知(《爱你西蒙》、《月光男孩》)和日常生存现状(《丹麦女孩》、《卡罗尔》),戛纳将眼光投射到LGBT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上——抗艾运动。

聚焦抗艾的影片在银幕上不断涌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关注的是美国抗艾运动的进程,而即将聊到的《喜欢、轻吻、快跑》同样与《每分钟120击》将背景设定在90年代的法国。90年代同志的生存状况是令人忧心的:HIV在80年代末爆发,在90年代疯狂肆虐,在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不幸感染毫无回天之力。加之抗艾的医疗制度不完善、医疗信息不透明对等,社会往往谈艾色变,同性群体被过度妖魔化,同性恋则成为罪恶的化身。外界放弃了解这个群体的权力,这个群体本身身陷如疫症蔓延般的恐慌中,人人自危。90年代的LGBT们生活在极度的恐慌和压抑中,但是他们却依然无法放弃对爱的追求。

《120bpm》着重渲染着90年代风起云涌的抗艾运动,那振臂一呼走上街头为生存本身的战斗,是此片的着墨之处。而与《120bpm》对群像的摹画不同的是,《喜欢、轻吻、快跑》的叙述更加私人性,更日常化。

雅克,一个35岁左右的自由撰稿人,平时写写小说,写写剧本。虽然没有声名誉满,但依然享受文学带给他的自足与自由。对事业没有太大的抱负,虽35岁了但家具依然只能买得起IKEA,但坚持追求生活品质。与自己的好朋友生下了儿子路路,和好朋友住在同一幢公寓,有过完整感情的前任和不间断联系的“情人”。但依然不放弃对美好感情的追求,时常流连于各色男性之间。

亚瑟,22岁大学生,在暑期组织儿童夏令营。与舍友皮耶同住,有一帮年少的朋友,有一个交往的女朋友娜婷。喜欢文学,喜欢读小说。但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背着女友和男性偷偷交往。 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各自独立并置,而影片又将两位主人公的巧妙的穿插交错。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雅克和亚瑟在巴黎相遇了,雅克身上散发的成熟的事业魅力,和自身的文学修养吸引着亚瑟;而亚瑟的热烈与坦率也牢牢占据着雅克的心。于是,就在短短的相遇后,两人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并约定亚瑟离开巴黎后随时保持联系。

在90年代的巴黎,现代通讯时代还未到来,通讯技术还不发达,人们靠着信件与固定电话保持联系。而影片最迷人的点就在于,在这样一个通讯时差空间中,传递着爱情。二人靠着信件、电话,和明信片保持联系,颇有“车、马、右键都慢”的意味。而故事却并没有耽于俗套,而是在营造的客观环境中保持着二人爱情的博弈。

在激情中诞生的爱情可以保持长久吗?这或许也是两位主人公所思考的问题。雅克有过完整的同性感情,并且和情人和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感情经历更为丰富,他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自己同样患病的情况下,他自我的认知也十分清醒。在他遇到亚瑟之后他曾坦白“我是一个不会期待生命中有任何人,也不会因此而抱怨的男人”。在新出现的感情面前他坦白自己,承认自己的犹豫。而亚瑟则在遇到他之后依然对漂亮男性垂涎,他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爱上男性。

二人的情愫在那场重要的电话戏中终于获以确认,雅克向亚瑟解释着“美心”“惠特曼”“凡德尔公园”和“错发金男”的含义,亚瑟在得知自己是“惠特曼”,即人可尽夫的男性类型后不满。此后亚瑟和娜婷终于吐露心声承认自己“会让他改变心意”,片子到这里亚瑟已经明白确定自己对雅克的心意。而雅克此时却沉浸于失去曾心爱男友的悲痛中,在健康检查后,他得知自己病情面临危险。面对生命的逐渐流逝,他是否还应该选择爱情?

片中二人相处的节点只有巴黎剧院、通信、电话与雅克临终,相对独立客观的人生进程拉开了对二人恋情发展狭隘关注的距离,更多的笔触留给了二人对感情本身的思考。 导演对交错剪辑的成熟掌控,清晰地刻画出二人的心理轨迹:年青的亚瑟从对男性感情的好奇,到耽迷到真正触碰到明确。而雅克,在之前的感情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马可抱怨他“我们在一起时你不屑于和我说话”,浴缸中的对话雅克占主导权;遇到亚瑟之后,直到得知病情恶化前,仍是一副感情居高临下的姿态。而在生命后期,他经历了由享受感情到为了爱情而主动放弃的心理历程。

雅克最后的生命选择始终有迹可循:虽然原生家庭、事业的不顺占据着他的人生,但他依然憧憬着有权过另外的生活,憧憬着依然有魅力,依然自信。他追求完美的爱情,在影片的开端,雅克就明确了他的爱情态度“我宁愿对方快乐,即使离自己很远,或许自己就是喜欢这种不平衡感”。那么对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雅克,面对终于找到的挚爱,他认为表达爱意最好的方式便是离开对方,免除对方的伤心,保护着年轻的心。也正照应了他的“too old to die young”。

影片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忧郁冷清的叙事氛围有意掩盖着90年代抗艾运动的先锋与热烈,在这一层面上他便失去了《120bpm》主题的深刻性与社会性,也算是影片的一大遗憾。可以归结为导演对抗艾题材处理的力不从心,但不妨认为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影片值得注意的是对同志平权主题的处理。片中无论是亚瑟还是雅克,他们对感情的理解,爱情心理的成熟,是作为人的特质,而不仅仅是一个同志。去除标签化,让同志不再成为一个分类,是影片所传达内容与平权运动的不谋而合之处。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再区别常人,世界所有美好的感情都应该一样被歌颂。而平权不仅仅是公众对同志爱情的同等对待,而更应该是同志们对爱的定义有平等的界定权,并赋予同志自我选择的自由权。亚瑟为了照顾雅克决心搬到巴黎,他的朋友抱怨他丢下了他们,但其实是羡慕他可以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在交代亚瑟生活环境时,他问道舍友皮耶:“十年后我们会怎样”,皮耶答:“我大概在中学教书吧”。无论最后亚瑟是否等到了电话,他也终于在22岁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迎接新的人生。

当然影片中我们无法忘怀那些甜蜜的瞬间:走出剧院时,默契的眼神追逐游戏;一封封通信;通话时不忘记下的笔记;明信片后面写满的诗;拿破仑画像;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同志们不再是为社会运动摇旗呐喊的战士,这种凡人化的设定,不更切合同志平权议题的本质吗。

作为法国电影,当然免不了弥漫的法国风情,特别是在世纪末的法国。墙上《雾港水手》的海报,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舞台剧《奥兰多》海报,山羊皮乐队的歌,冯德公园,塞纳河边的交谈……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选歌能力,每首bgm都是精品,除了旋律入耳,更巧妙地助推着影片情节。

 6 ) 想对孩子说:你要尊重人事物的多样性

“爱我少一点,但爱我久一点。”(巴黎小情歌的台词,用在这里更加合适吧)

电影里Jacques不仅有旧情人、炮友、挚友,还有儿子及儿子他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遇到真爱男二,但会发现Jacques对每一个人对每一对感情或者说对每一段关系都认真且热情。男二Arthur与Jacques一见钟情 ,一夜过后各种书信往来(可能是小情调的终极境界了吧,可惜自己不会法语看书太少很多点get不到),即使在Jacques时日无多之时,依旧疯狂相爱。

让我想到了《同性之光》里的那句,“当我爱过二十个人后,站在你面前说我喜欢你,那就意味着我是真的喜欢你”,这句比较符合男二Arthur的心态,有个只舌吻的女友,晚上出去野战,与搭便车的小哥OOXX时接到Jacques的电话,又气又忘不了的状态,真的是可爱。

电影中Jacques则更多是一种“我可以轰轰烈烈爱上很多人,但每一段我都会认真去对待,如果你不尊重这段关系,那抱歉我会继续爱下一个人”。从Jacques与患病即将去世的Marco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接到Marco电话收留他,一起洗澡一起睡觉,陪伴着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可当听到Marco依旧与对象联系的时候,Jacques便怒了,“对,你需要尊重我”,我可以不计较其他,因为我爱你,但你需要尊重我。

不知道是电影里的法国人如此浪漫到无可救药,还是现实中人家的确如此,22岁的Arthur初遇Jacques时那个撩人的劲儿,如果是我肯定会阵亡,年轻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看到后面发现在遇见真挚感情的时候,不仅会撩且成熟认真,为了一个人想要去到一座城。感觉身边的很多朋友情感生活四平八稳,甚至有刚结婚的同学就嫌自己的妻子胖,我想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能轰轰烈烈,也要撩到燃烧。

看完后甚至觉得我可能活在了一个假的2018,为什么别国的人可以把感情、责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或者说没有那么多负担。而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却都是那么艰难艰辛心酸。

十一跟老姐去俄罗斯玩,有天吃饭突然讨论到同性恋的话题,我说:爱情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没有道理和理由的,遇到了真心喜欢的人,管他是男的女的,我都觉得ok。老姐大概表达的意思有几点:

1.她也会有玩的很好的闺蜜,很欣赏的性格,但要想到有肉体接触,会觉得特别恶心;

2.绝对不允许我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很乱容易得病, 二是社会不能接受她不能接受爸妈不能接受所有人都不能接受,不可以自私为自己而活,需要承担责任;

3.我是书读的太多了,所以想法总是千奇百怪比较前卫。

当时我也没有逐一辩驳,一方面怕伤害到她感情,一方面觉得她对这个问题特别抵触不想破坏了了旅途的心情。我尊重她的看法,但令我惊讶的是她的观点竟然如此的国人。

一直觉国人很喜欢或者说对待人生的态度属于中庸派,大家总是会随着社会大潮来过日子,一旦有人的想法与大众的不同,就会觉得是个异类,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一个正常的生活轨迹绝对应该是“到了二十四五岁开始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像我这种虽然才毕业两年但已27岁的单身男青年,日常收到最多的问候便是“你怎么还没有对象?”不过就像我姐说的,我就是想法很多想法很前卫,坚决不妥协(不敢说读过很多书,但依旧坚持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触动很深想要表达出来,是因为最近有个好朋友跟我和另一个朋友出柜了,就在international coming out day的后一天,晚上约了吃饭喝酒,在酒精和烟雾的熏染下,我甚至有点激动地想为他鼓掌喝彩,其实更想对他说一句“这么多年你的内心一定很难吧”。很努力很拼又很认真可爱的小哥,我为他感到骄傲。

老姐的观点应该是代表了大多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虽然很多都说不反对不支持,可是如果真的是发生在跟自己有关的人身上,多少人能冷静对待?所以什么不反对不支持简直都是狗屎。为什么异性婚后出轨乱搞都默认为合理?而大家只要听说同性在一起可能就觉得什么了不起的天大新闻一样。关于同性恋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回归基础逻辑,是要能看到事物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道理,没有什么是所谓的不正常的。借用出柜好友的一句话“这是写在我基因里的,男性对我就是比较有吸引力”,为什么不能接受人事物的多样性,而却是要所有人都活得跟你一个样子?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质水平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更希望所有人能够多去思考认知这个时代。

当然我并不是什么愤青,也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家伙,我也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这不影响我崇尚自由、崇尚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只想以后能对着孩子说:“你可以选择你的生活,但你要理解别人的生活,因为你可以选择善良。”

 短评

不要问我为什么。肯定没奖,也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没奖。与兰波同名的小伙子,像Lagarce的剧作家,像Daney的记者,Koltès、Guibert、Collard的文字,亨德尔、Cardinal、Anne Sylvestre的音乐。没想到Cache Cache Party还能把人听哭。结尾的One没用最著名的版本,而是选了哈利·尼尔森的彻骨悲凉。

6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褪去同性元素与沉重的艾滋话题,完全是一部不乏幽默的清新爱情小品,滑进幽蓝夜幕,在巴黎的长街上邂逅、漫游、交谈、倾听,彼此错过的生命前史,在电话和书信中慢慢缝合——“我跟今晚的月色一样哀伤”,说爱令人羞耻,且需要勇气,这份勇气在死亡阴影笼罩前夕,让他们葆有纯真与尊严;添加的迷影与文学元素较符号化,配乐虽好但过满。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法国人整天到处抽烟,讨厌死了。

12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上帝啊,请让德隆尚停止散发魅力,我要被他迷倒了,既想和他谈恋爱,又想让他做我爸爸。

17分钟前
  • X.
  • 力荐

3.5 色调不错,人物关系有趣,其他的相当平庸。全片基本就是布尔乔亚的有病呻吟(字面意思),和120击鲜明对比。男配一句话已经一语道破天机了:同样是艾滋病,他们在act up,您丫跟这儿干毛线呢?

2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法国人是用诗在说话。「“美心”是幻想,“惠特曼”是人尽可夫,“凡德尔”是对别人而言不完美,却完全契合自己,“错金发男”是意外之喜。“布列塔尼的小兔子”,是以上的总和」。可惜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你来的太不巧了”。“我爱你,老头”是他无力承受的生命终章。

26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本片又名《1之初体验》“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想法” 叠成球的袜子,垂下的皮带,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蓝色的被套,及很多蓝色的房间,粉色衬衣。三个人的床,特吕弗的墓,路易和路路,医院的脱衣舞,常在星期天写的日记…“罗曼史对我遥不可及,我的时间都花在老调重弹…在爱里,学着玷污美”

2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如果你是同志,肯定会加一颗星;如果你住在巴黎或者对巴黎心存幻想,肯定会加一颗星;如果你相信一夜偶遇的美好,肯定会再加一颗星;如果你不相信死亡的黑暗与爱情的希望永远是对立面,那星星肯定就加满了,如果还没满,那就再想想位主演之间的火花吧

3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加这么多蜂蜜的酒为何还是醉,抱这么紧的你我怎么还是冷。你来得真不巧,看到的我不是人尽可夫的风流,就是插满导管的落魄。幸好影院里嘘声的男子、挽着我喋喋的女人、床上尴尬的老友,还参与过这无疾而终的恋曲。刚刚听到你的留言,说是有个好消息。我的布列塔尼男孩,今夜的生命终于因你而有些快乐。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Cannes71# 这片好过同类题材好过「120bpm」不少,文体有作者风格,人物关系有趣,故事讲的也很巧妙,有不少很真挚的体验,又不过度煽情,余韵悠长。就是可惜不少地方还是没绷住。“too old to die young”,奥诺雷真是个金句满天飞的导演啊。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年度最浪漫镜头,我颁给那条被脱下揣兜里带走的内裤。

4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已经太老,无法死于青春;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非常散文化的叙事,像被带回了新浪潮的光影。两个主角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分隔的个体,只有通过书信和电话,他们的生活才交织在一起。——这也许就是爱得远一点,但爱得久一点?导演不擅驾驭艾滋这样的沉重主题,但选歌品位依旧无敌...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雷恩的海,巴黎的河,于佩尔的海报,雾港水手,Suede,惠特曼,Vondel公园,金发错恋,阿姆斯特丹,拿破仑画像,特吕弗墓碑;生得畅快,死得从容。“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可倘若我们没有时间作证,就让我去狂恋,哪怕我只能得到你,爱的终章。

5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像是一出忘年之交版的“爱在三部曲”,走走停停,聊聊文学和爱情,一辈子就过去了。夹在生和死之间的病,把两个更偏向哲学层面的状态拉向了世俗。是宁可忍着肉身苦痛也要苟且地贪欢一刻,还是为了最后的尊严坦荡荡拥抱死亡女神?既已经生而为人,何不花光自己的力气,好好向这条天赐的生命致意。

54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在菲律宾奎松电影节看的,多角度、私人化地表现欧洲同性恋人。由于只有英文字幕,许多对话意思理解不清;看来豆瓣上一些解读增加了一些了解。但我对此兴趣不大,也不值得去找有中文字幕的看第二刷了。

5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做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射天下精彩之精,做天下可爱之爱,每个人细小的爱与欲,溶成一个时代集体的喜与悲。

6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第一回觉得音乐用太多很可怕。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90年代氛围是迷人、忧伤且绝望的,表演是好的,甚至连矫情都是现实主义的,但观众依然和影片半自传式的真挚情感隔了好几层,这种尴尬多半来源于导演在调和舞台感和情节剧这两种元素上的失衡。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爱情戏实在拍得太美了,对白也是金句不断,这种浪漫小清新也是奥诺雷的强项;可惜后半部分把重点转移到疾病和死亡的沉重话题上后,奥诺雷显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有品位的音乐、镜头小清新、帅哥,几乎是这类同志片标配,何况男主还是《湖畔的陌生人》男主。能看到摆脱平权影子的当下欧洲同志故事,还是很开心的。看到《水手奎雷尔》海报也很惊喜,吐槽一句,男主角用诗人奥登、惠特曼的经历泡帅哥这事,在法国可以,在中国恐怕泡不上吧。

1小时前
  • 南悠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