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影像

记录片其它2013

主演:兰德尔·杜丝,让-巴蒂斯特·普山

导演:潘礼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残缺影像 剧照 NO.1残缺影像 剧照 NO.2残缺影像 剧照 NO.3残缺影像 剧照 NO.4残缺影像 剧照 NO.5残缺影像 剧照 NO.6残缺影像 剧照 NO.13残缺影像 剧照 NO.14残缺影像 剧照 NO.15残缺影像 剧照 NO.16残缺影像 剧照 NO.17残缺影像 剧照 NO.18残缺影像 剧照 NO.19残缺影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23:25

详细剧情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看到了、想到了世上所有的画面。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缺失的画面。这是一张由红色高棉在统治柬埔寨时期拍摄于1975年及1979年之间的照片。这一张照片并不能证明红色高棉的暴政,但它足以令人思考、反思及还原历史真相。我在祖国的档案、证件及宣传资料里寻找无果。现在我知道了,这张照片的缺失自有其理由,我停止了寻找。这张照片是否淫秽下流,毫无意义呢?我决定自行制作一张照片。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并非一幅画面,而是用电影手法对调查过程加以记录。某些画面本应缺失,由其他画面来代替;这里有生命、斗争、痛苦、美丽、消失脸庞的悲伤、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有时甚至是优雅和勇气:但绝不是遗忘。

 长篇影评

 1 ) 悲剧的反面

去年暑假游历东南亚,无意中到达金边万人冢,才了解离中国不远处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电影从个人视角,用克制的情绪把历史陈述出来,没有野心。现实的苦难像漩涡把人困住,不能挣扎不能拒绝不能思考不能提问:为什么是我。我们在童话谎言里生活太久,早就忘了这是用沉默和麻木换来的平静,人有权利选择遗忘漠视,也有权利不关心政治。但,人生来就是刽子手杀人犯。世界被人规则被制定,自然被当作橡皮泥被人捏在手里,用显微镜对物质不断切割置换,用望远镜打量宇宙的尽头,妄图用理想制造出最完美的乌托邦。

在拿起话筒的一瞬间,阶级产生了。个人与集体只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思考仅仅是一颗石头,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不要那么快被冲走。

 2 ) Film and Ideology

One can define an ideology as "a system of ideas that reflects the soci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an individual group, class or culture".

But the director's message tends to view this system and particular worldview as "how the world works. When we watch a movie, we see a movie that conveys ideals that are directly as same as my own culture and views, such as the backgrounds and ideas that are so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viewer is not aware of them, and that is the ideology that the movie conveys.

Rithy Panhreturns to the Khmer Rouge theme, using VoiceOver throughout the film, with clay figures recreating scenes (with occasional insertions of real footage) of his family's experiences as citizens of Phnom Penh in those days. Together with the reminiscent scenes made of clay dolls, the film is a documentary that combines individual encounters with the tragedies of the times.The director uses clay figures to replace the images of the Khmer Rouge's oppressive centralization or corpse pits with oral history, and the woodcut figures complete the fragmented images left in memory, suggesting on the one h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evide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displayyed that history is forgotten, the Khmer Rouge's brutal atrocities of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mass graves, and the terrible thing is that the Khmer Rouge has not disappeared, and in Cambodia's subsequent history, it still exerted great political influence. But Rithy Panh uses a calm narrative tone to look down on the earth and history, after all this, he can still notice the toilers digging pits on the streets of Cambodia today, this compassion for himself and his family, has been projected onto the human being itself.

(来自题主在学校电影课赏析的discussion回答)

 3 ) 歷史的註腳

#影#《消失的影像》《L’image manquante》9/10

對於柬埔寨,我們的認知限制在西哈努克親王,兄弟情,但從來沒有人主動提及最好的學生紅色高棉到底犯下多大的反人類罪!在這一點上,中國必須要向三百萬柬埔寨冤魂鞠躬道歉的!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充滿了肆意美化,但真實的註腳必定是由生還者用帶血帶淚的回憶來完成。我沒有想到玩偶這一靜物,可以和僅存部分紀錄片片段完美結合,兢兢業業再現這一歷史慘案。玩偶是靜止的,但是那粗糙的面部,麻木渾濁的眼睛,甚至讓人無法分清千篇一律的臉,沒有很多的直接視覺衝突,就已經壓迫得觀眾喘不過氣來。

這片絕對對得起奧斯卡2013年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4 ) 残缺的影像: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柬埔寨导演潘礼德的《残缺的影像》以其简单的制作,深刻的反思获得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尝试去解开一个家庭或民族最苦难的历史,需要勇气,更需要诚意。潘礼德以亲历者的身份去回溯这一段“爱与黑暗的日子”,对于走过历史何曾相似的国人来说,会被深深触动,我们所没能说出的真相,借他人之口表达了。
 
《残缺影像》的好不是制作上的精良,抑或思想上的深刻;利用一些失而复得的影像和木刻人偶,反而显得简陋和粗糙,与背后主题之间形成的反差,却很好地抹除了控诉的立场。它并没有深入客观地去还原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的血腥统治,它建立起个人的回忆视角,亲历者的身份抹去的是背后庞大的政治架构,而转成一出个人的家族史,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片段。

为节省食物而绝食的父亲,饿死的妹妹,还有在医院凄凉离去的母亲,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在体制的操作下支离破碎,唯余导演一人茕茕孑立。留存在脑海中的记忆,潘礼德用木然不动的人偶再现,配上的旁白,避开了杀戮的残酷,这种个人视角更能让人接受,也更加有感染力。

这是些简单的影像,苍白的话音,却是一个人将泪水流尽之后才能勇敢去面对的现实。想到这我不禁泪流满面。因为类似原因死去的亡魂千千万万,但死去便死去了,很少有人记得。甚至历史也被篡改,谎言与真相模糊不清。

用残缺画面与木偶去重构这段历史、这份记忆,是最好的方式,也是一次勇敢的反思行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民族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一段“爱与黑暗的日子”,每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都会在有生之年尝试解开这些“爱与黑暗的日子”,作为一部家族志,亦是一部民族史。而历史不该被遗忘。

 5 ) 残缺影像

处理沉重历史 可能是电影离煽情与戏剧化距离最远的一次;克服电影的根深蒂固娱乐性 不消费记忆,让电影纯粹担负起记忆功能,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吗?当影像残缺,而童年涌来;私人化,反复的 弱意识流的结构,散文化的思考 使观众保持疏离感,需要主动的智力的参与,自己幻想影像化静态泥塑人偶微观场景的曾经景况 — 可能是现代幸福人类感受过去真实苦难最好的引导;如此短暂而强烈,又是童年时期,对整个民族人类来说也像极了一场电影,而真正的真实之强烈只存在于参与个体深夜涌来的的记忆中,导演以电影拒绝电影对真实对过去的消解;

值得重看

从苏联到中国到高棉,共产主义一步步极左,革命一步步强烈,变革一步步迅猛彻底,要求社会主义到来一步步加速,人性一步步更强的泯灭。共产主义运动可耻的竞技争先?人太愚蠢了

 6 ) 被篡改的,被遗失的

因为那段岁月留下来的只有虚伪的影像记录,所以导演用泥人“代替”了那个时代的那些人进行拍摄。我想,这或许是他将本片取名为“遗失的影像”的原因。

在被要求全体穿黑衣的年代里,代表导演本人的泥人始终穿着一件有颜色、有花纹的衣服,那是他回忆中的色彩斑斓的童年,也是他父亲以死亡让他铭记的身为人的尊严;正是这两样支撑着他的意志,让他能够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幸存下来。

在那段时间里,高中变成了监狱,文化与艺术被无知和愚昧取代;名字变成了数字,个人被迫消解于集体中。饥饿、疾病、死亡缠绕在这些人身上,但这场疯狂运动的领导者却被鲜花、掌声和“荣誉”包围。不过,导演很克制。他没有耗费精力去批评某一方,只是以一个幸存者的身份讲述那场浩劫中被篡改的故事,修补被遗失的记忆。

1:23:29 处,导演的父母看着电视中的他正在谈论这部影片;这是这部纪录片仅有的幻想。因他的父母早就死于疯狂的个人欲望和变质的意识形态。还有数百万同样因此而死的人,他们的血肉浇灌了柬埔寨的土地。这是否也是导演选用泥人代替他们的原因呢?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海浪,就像是那波时代浪潮所带来的溺亡窒息感的具象化。数以百万的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淹没在狂涛巨浪中,可这段记忆绝不是海滩上能被冲刷掉的沙画。

残缺的历史会被慢慢补全,它将被完整地交给后人。

 短评

触目惊心,泪流不尽。

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一部每个人都值得一看的纪录片。影片中的不少场景对我们来说不是很陌生,而是太熟悉。潘礼德用粘土人偶(非动画,静态而简朴)与微缩布景来补足消失的影像,配上沉静有力、时而略带反讽的旁白,从个人记忆视角出发,回溯童年往事,更显得残酷而惊心。残缺影像,一个我听过的最诗意的电影名,却包蕴着人类历史上最邪恶、愚蠢而荒诞的罪行之一,一如安杰伊·瓦伊达的《残影余像》,那是狂热极权背后的阴惨哀歌。或许,有些影像注定永远缺席,但我们不能忘记!| 在巴黎,或别的地方,那些喜爱我们口号的人,那些读书的人,他们见过这画面吗?还是它们遗失了? | 没有真相,只有电影,革命是一部电影。| 1975年4月17日…的金边,就像末日预言中的场景,无人的房屋,无人的街道,无人会爬的楼梯,鲜血染红的河流。(9.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作為潘禮德「傷痕電影」的新作,《殘缺影像》在內容上是導演的親身口述,而在呈現上則是偏向實驗性。那些人曾經存在過,但是沒有影像/映像去印證過。或許對於我們來說是微不足道。但是對於經歷過如此恐怖經歷的人和國家,殘存下來的影像便是一種無比珍貴的記憶……

8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致所有消失的人生。

9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令人感动的纪录片,不仅仅因为导演及其家人本身苦难到不可思议的遭遇,更是因为我看到原来真的有“烙印在灵魂上时间也无法洗刷的记忆”存在,那一帧帧用粘土人物复活的画面,虽是静止,却有生命,是导演鲜活的回忆赋予的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Cannes Day 5.用电影作为武器,去挑战历史中执拗的谎言。导演自白式地回溯童年往事,勇敢地揭开红色高棉的伤疤。与其说是残缺的影像,不如说是残酷的影像。影片放映完毕,全场起立鼓掌长达数分钟。这是潘礼德的致敬,更是对电影骨气的嘉许。2013/5/20

17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哎。。。。。。。。。。

18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一部个人视角的关于“hong 色gao棉”大屠杀的纪录片。与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纪录片(《浩劫》《杀戮演绎》等)不同,该片的旁白有如一篇低沉、哀伤的散文,再加上那些泥偶制作的充满回忆色彩的场景,体现了该片是把个体的遭遇与时代的悲剧糅合在一起的纪录片。如果你觉得它不够客观,那是因为你在局外。

2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L’image manquante tisse habilement 1 lien entre les vécus personnels et l’Histoire d’un pays. La mise en scène des figurines en argile doublée de la relecture des archives visuelles constitue un joli travail empathique de recomposition et de reconstruction contre l’oubli

25分钟前
  • KUMA
  • 推荐

沉默在尖叫,那些残缺的影像,终于被泥塑人和粗糙的场景填补。讲述柬埔寨红色高棉噩梦的另类纪录片,非常耐人寻味。那些面目模糊的泥塑人,在风雨里烈日下,经受着人类历史上骇人的苦难。谁会去拍佛塔变收容所、临床膝盖长满蛆虫的人或是无法顺利生产的女子?唯有用特别的影像方式记录惨无人道的苦难。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8,潘礼德以个体回忆的方式继续挖掘着红色高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泥偶来还原当年场景的方式有点笨拙和粗糙,不过形式上其实是有某些左岸派的影子的,大量旁白加静止画面莫名就想到了《夜与雾》。缺位的真实泥偶影像是静止、冰冷的,而红色高棉那些政宣画面却那么鲜活地被保存和纪录下来,这某种程度上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每个人的回忆都可以成为那段历史的另一个纬度,它们不应该被忘记。对红色高棉,潘礼德的感情还是挺复杂的,只能说无产阶级式的农民暴政(红色高棉基本的政治基础就是底层农民)一旦走偏带来的一定是灾难(电影有我朝文革彩蛋,切莫错过)

28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木偶场景与亲历独白检证官方宣传片。彻底的“革命”是彻底的恐怖。一味怀念幼时完全与西方类似的城市生活是幼稚的但也诚实,但目睹亲人在身边一个个饿死病死,无怪乎他一生摆脱不了这些“缺失的”影像。也想看一个农村贫农出身的革命兵对同样年代会有如何表述。

29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勉强及格。所谓残缺影像,是没有胶片记录但铭刻在记忆中的画面。潘礼德再拾红色高棉题材,用伴随全程的画外音,配上黏土小人复现的场景(偶尔也插入些真实影像资料),讲述自己一家作为金边市民在彼时的经历。全员黑衣,禁止说话,一贫如洗,强制劳作,来访的张春桥和耿飚,S21的医学实验,被改装成水车的汽车(作为资本主义的物件正在赎罪),百万人口浩荡,努力实践一哥波尔波特的“高贵的野蛮人”之理想。这片子的形式其实不太行,用黏土小人来代替红色高棉留下的高压集权或尸坑影像,看点肯定是不够的,但潘礼德用了一种冷调、抽离的叙述基调,像只俯视大地和历史的寒鸦,具备了某种诗性,尤其难得的是,经历了这一切后,他还能注意到今日柬埔寨街边挖坑的苦工,这份对自己和家人的悲悯,已经投射到了人类本身之上

3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在极致痛苦至虚幻的年代,巫婆神怪和阿姆斯特丹登月,都比不上卢梭和马克思结合的波尔布特思想,连资本主义汽车都要为自身存在而忏悔。妹妹临终前喊着父母的名字,父亲的幽灵重返故乡楼阁念诗……个人记忆和时代记录既理性又诗意的结合,实属不易

3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残缺的影像用粘土与木偶还原,可以对应天朝的某段历史。

3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泥公仔是有力量的。

43分钟前
  • Dorothy
  • 力荐

潘礼德用自制人偶和布景来补充历史的残缺影像,还原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的真实面貌,主要还是影像配合旁白的纪录片形式。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以微观布景代替记忆中的真实和残缺影像,别开生面的手法,与其说是血泪控诉,毋宁说是沉痛惨烈伤口的再次剥离;革命是什么,革命是镜头里的赶超英美,是胶卷中欣欣向荣,而今断壁残垣尸骨累累,却已被扫进故纸堆;那些残酷沉缓的事实,如果不是人偶替代,该有多恐怖多可怕。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柬埔寨的灾难持续了四年,我们的三十年。还不能够公开讨论,出版业在某个时段可以触摸这个段落,电影也有过可以拍摄这个题材,现在门都关上了。这种革命在各国路径,内容,结局都是差不太多了,坏人也没有被惩罚,依旧活的很好。到处都是丛林法则。

50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题目从《残缺影像》被改成了《失落的电影》都不确切,我始终觉得应该是《缺失影像》,有时某种缺席,才是最有效的在场。某种失去,才是永恒。就像这种用诗意和童趣的黏土公仔展现暴政和死亡的“纪录片”,其优雅和冰冷才是黑暗永远无法征服的。

55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