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其它1962

主演:阿兰·德龙,莫尼卡·维蒂,弗朗西斯科·拉瓦尔,利亚·布里格诺娜,帕斯托雷·罗里,迈尔拉·里恰尔迪,路易斯·塞格纳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播放地址

 剧照

蚀 剧照 NO.1蚀 剧照 NO.2蚀 剧照 NO.3蚀 剧照 NO.4蚀 剧照 NO.5蚀 剧照 NO.6蚀 剧照 NO.13蚀 剧照 NO.14蚀 剧照 NO.15蚀 剧照 NO.16蚀 剧照 NO.17蚀 剧照 NO.18蚀 剧照 NO.19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23:25

详细剧情

  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可对于里卡多(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饰)来说,这却是痛苦而残酷的一夜。无论里卡多怎样苦苦哀求维多利亚(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回心转意,她已然心意已决,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远远地就看见母亲与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 Alain Delon饰)兴奋地聊着股票。皮耶罗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女人欢心,而这对维多利亚来说毫无兴趣。但一种莫名的强大吸引力在两人之间慢慢滋生,然而两人谁也未曾踏出第一步。当她再次来到交易所时,却遇到股票狂跌,维多利亚的母亲也亏了很多钱。不安的维多利亚,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自己可靠的保护人。然而当两人终于在一起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复杂关系又使他们彼此疏远。  由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蚀》,与《夜》、《奇遇》共同构筑了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一直关注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病态与疏离,本片的背后依旧是他所要传达出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的空虚。本片荣获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现代电影与安东尼奥尼式“描绘”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已经不再是讲故事,他要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在某段情感关系中所处的状态。在《蚀》中,是女主角维多利亚在旧恋情的结束过渡至新恋情的开始期间起伏的情感状态。它向着情感的内核拓展,而脱离了对语言的依赖。这是为何安东尼奥尼的对白如此精短的原因,因为语言不再能展开对这种模糊的情感状态的准确定位。这与侯麦依赖于对白进展的电影有别,虽然两人都对恋爱中的男女情有独钟。在侯麦的电影中,人物间的对白是用来进行思想上的分析与自我分析。也许不再有另一个例子能更好地揭示安东尼奥尼如何不相信语言来为情感划界的可能,当皮埃罗反复地向维多利亚提问她怎么了的时候,维多利亚用一句“为什么要问这么多问题”进行了回绝。这个回答不仅反映出男女思维方式间的差别(如果说男人更倾向于思索一个终极的答案,那么女人在乎的是情绪上的体验,同时她也不能将自己的真实状态通过语言传达出来。女人身上那种丰富性、复杂性、无法解释的状态是浅直的男人所无法理解的),同时也是安东尼奥尼向传统电影的发问——“为什么要问那么多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传统电影中的每一处设计都需要被合理解释?

这我们已经是太过清楚了,安东尼奥尼如何通过一种零散化的叙事结构发展出独特的“无情节”电影美学,以反对以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为主的传统叙事法则。这不是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点故事情节都没有,而是说情节在他的电影中如此淡化,以至于电影的故事仅仅成为一处被模糊淡化的背景,为的是着手在其上展开对人物情感状态的诊断。因而,如果说电影从传统转向现代确实有一个临界点,那么这个点既不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也不在法国新浪潮身上(《广岛之恋》《精疲力尽》),而由安东尼奥尼一个人标记出来。现代电影大师如费里尼、塔可夫斯基、伯格曼等都为电影的现代性投注了自己的美学探索,但真正扭转传统电影形态,并发展出一种电影现代性不可或缺的美学价值的还是安东尼奥尼。至少,在以下这几点上,安东尼奥尼启发了无数后来者。

首先,是安东尼奥尼发展出的“无情节”美学。电影不再需要讲述一个故事,它因而可以进行其它方面的探讨。其次,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空间。这个空间并不是中立的物理空间(人物做出动作、故事发展情节的背景),而是成为反映人物内心真实状态的心理空间。空间的发现为何对电影如此重要?原因正在于纯粹的电影艺术就应当被看成某种空间的艺术,它最终是用来完成体验的。最后还有一点,是安东尼奥尼对电影色彩的真正发现,这或许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正如在《红色沙漠》中所实践的,现实之物因为被喷绘上一种新颜色而获得了另一重现实,这种现实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如此,电影脱离了对戏剧或小说的依附,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

我们将“无情节”叙事再着重拎出来。既然电影没有连贯的情节,故事性被降至最低,那么电影如何来继续维持它的可看性呢?在我看来,安东尼奥尼正是使用了一种“描绘”的技巧,即通过细致真实地刻画人物在某段情感中的精神状态来吸引着观众看下去。法国小说家克洛德·西蒙有一个观点,认为现代小说之所以区别于传统小说最主要的地方在于现代小说强调“描绘”。一般而言,当我们阅读像巴尔扎克这类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小说中,一旦遇到大段大段的描绘,总耐不住性子继续往下读。因为描绘阻碍了叙事的发展,而一般读者在一本书中想读到的只是那个故事罢了。但在普鲁斯特或乔伊斯这些现代小说家身上,描绘不再是阻隔器,而具有了“酵母”的作用。(《四次讲座》)

充斥于《蚀》中的正是许许多多与叙事无甚关系的“描绘”。一方面,表现在刻画人潮涌动的证劵交易所上,这种从各个角度不断地描绘人们为财富声嘶力竭的画面,在叙事上除了展示维多利亚去找母亲,并意外地遇到皮耶罗外没有更多其他作用。但是,我们一旦放弃情节上的考量,这些画面立即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是对现代生活的精准刻画,是导致了现代人精神空虚的某种原因。另一方面,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状态的描绘。维多利亚有一次与女友共同乘坐直升机去某处游玩,从飞机上下来的她被周围奇异的风光所吸引,安东尼奥尼用了许多镜头来表现维多利亚的主观视角,这些景色对于叙事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但对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却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益于叙事的信息所使用的手法正是可以用文学上的“描绘”来形容的东西。因而可以设想,当现代小说重新用“描绘”超越了传统小说,现代电影也从“描绘”中找到了突破传统电影形式的新可能,而安东尼奥尼或许是开先河者。

 2 ) 面具

这两天读到一首波德莱尔的诗,让我想到了这个电影里的女主。

这是诗中的雕像:

我很喜欢那首诗的最后一节:“因为活着而痛苦”。一开始我觉得“活着”所带来的痛苦是生活的压迫,但后面想到了另一种解读:活着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真正活着,正如《蚀》的女主。我记得电影中间有一个情节是男主知道那个醉汉开着自己的车淹死在水里之后,只是为自己的车而感到惋惜。女主问:所以你只在意车吗?女主应该是介意男主的无情的,但下一秒又开始和男主调情,仿佛自己完全无所谓。或许她真的无所谓了。电影里也有好多女主开心大笑的镜头,比如找到朋友跑丢的小狗的时候。但我觉得她那时并不真的快乐,不是内心被填满的那种快乐,而是在尝试用快乐的外表去弥补空虚,就像那个雕像中用面具遮挡自己痛苦的女人一样。

我又想到波德莱尔另外一首诗 《致读者》的最后三节:

“无聊”在另一个译本里被译成“厌倦”。“厌倦”能用一个哈欠将生活吞没。相比实实在在的痛苦,或许它更让“活着”变得可怕和令人无法忍受。

 3 ) 现代性的蚀刻

本文初见于「人大电影协会」微信公众号“2022.3.20 周日放映”推送,调整格式后刊评于此。原推文可见末尾链接。

·维蒂x安东尼奥尼

本片的主演之一、意大利国宝级演员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不久之前于上个月第二天去世。作为安东尼奥尼青睐有加的御用角色,一头金发、满眼迷茫的维蒂构成了前者的电影世界不可或缺的独特环节,正像如今为影迷所知的“李康生 x 蔡明亮”或“金敏喜 x 洪常秀”一类的创作配置,早在六十年前,她就已经同导演一道将“维蒂 x 安东尼奥尼”的联袂组合编入了电影史话。维蒂的在场贯穿了“现代爱情三部曲”(《奇遇》-《夜》-《蚀》)的整个过程,契于安东尼奥尼充斥着造型感的影像风格弥散着疏离性的叙事基调,她的形象气质及魅力或许表现为一种双重处境:既似深囿于现代社会的受害者,又像游离在情境之外的局外人。正是她的两可,反过来映射了观影者位列日常生活时常常发生的徘徊情态。

《蚀》工作照:安东尼奥尼 x 维蒂

·电影的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Modernism)亦以某种新的“狂飙突进”之势席卷了艺术世界的各个领域。无论绘画、建筑、雕塑还是诗歌、戏剧、小说,抑或勋伯格等人对音乐之形式的再度思考,几乎每门艺术类型都力图重新确立和界定己身的“自我意识”。至于“电影”这样一类综合型媒介,它的现代主义之路亦得到了多路径、多维度的集体铺设。作为现代派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安东尼奥尼的影像被极其坚实的几何框架所结构,环境的物质空间、人物的社会空间以及观者的视觉空间皆遭遇了有形的块状切割。很大程度上,这不仅仅是导演自我设定的“作者”行为,而是来源于现代世界实然的意义面貌。正是观看的逻辑才构成了影像隐喻的途径。另一方面,现代电影的叙事亦有别于以“讲故事”(storytelling)为核心的古典的轴线模式,观者所接收到的表述视角不时切换于各个主体之间,并由此发散了文本的呈现方式、理解方式和阐释方式。但现代主义叙事的侧面或许在于,它的游离正暗含着本质性的集体沉默:我们或许都在说话,于此同时,我们或许都不被倾听。当大多数的言说被揭示成“自言自语”,语言便实际沦为“沉默”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形式。

几何化的物质空间

几何化的社会空间

·现代性的物化与虚空

作为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的最终章,《蚀》同样围绕一对男女变动不居的爱情关系而展开。值得注意的是,“罗马证劵交易所”构成了本部影片的重要场域。两位主人公的邂逅亦发生于此。然而,这一设定本身就预先映射了二者“爱情关系由‘物化’所中介”的象征意味。他们的相逢起于“外物”,他们的波折亦源于“外物”,以至于情感最终不得不因为“物”的从中作梗而间离了自身。总之,既为“中介”的物质最终似乎总会不可避免地沦为“藩篱”。然而,“物”的充盈同时也相对于“人”的消失。现代性的悖论之处正在于此:以人为主体的起始,承接的却是人的从属地位。这一切是相对于意义层面而言的,《蚀》用一系列“空镜头”告示我们,“人”的消失实则是“人的意义”的消失。剩下的惟有由物所包裹的“虚空”世界

满目的股票数值

既被“物”连接,又被“物”隔绝的“人”

无“人”的“虚空”世界,唯剩瓦砾

·回溯性的意义生成

写作本文时,忽闻饰演《蚀》男主角的法国著名影星、已年满86岁的阿兰·德龙(Alain Delon)已在近日决定安乐死。原是意图纪念莫妮卡·维蒂的“光影祭典”,现在似乎又叠加了新的意义。或许,这亦是所谓“回溯性”的特质所在:一面是向死而在,一面是生生长流,新的死者与旧的生者常常能够经历未曾有过的相逢。

阿兰·德龙决定安乐死

阿兰·德龙与莫妮卡·维蒂

3.20 周日放映 | 现代性的蚀刻

 4 ) 空间·诱惑

     近来先后看了安东尼奥尼的三部电影:

     1962年《蚀》——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1964年《红色沙漠》——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7年《放大》——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以为自己会喜欢《放大》,原因是伯格曼说:他(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两部伟大的电影,其它的你可以忽略不计。一部是Blow Up,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多次,另一部是La Notte。

  但这一次却不可救药的醉心于《蚀》中的“美妙瞬间”——一种空间的诱惑——如Andrew Sarris所说,某种“安东尼式无聊”的深刻。

  夏日清晨,无力的灯光,倦怠的风扇,目光游移,脚步涣散,两个人相对沉寂,凝固的空间中意欲着一场离开。
  “你不再爱我吗?还是你不想嫁给我?”
  “不知道”
  “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爱我?” 
  “不知道”
  “真的?但是肯定有原因,这些事情我懂。”
  “我知道你懂,可我不知道。”

  人物的情感是模糊的;没有言语的激烈交锋,表情的怒目冲动,行动的粗鲁野蛮。唯有犹豫的、不可逆转的空气在静止的空间中缓缓流动,演绎着电影的进行时。窗帘被拉开之后显现的更为宽广的时空,却依然是——寂静一片:沉默的树木,冰冷的建筑,甚至凝固的风——都不是拯救:她一脸漠然地走出房间,而另一个则滞留在房门滑过的黑暗之中。

  道路上随风摇曳、充满生机的野花和这一切有种不相符的别扭,素面的一席黑色衣裙,腰间右侧简单的线条装饰,女人随意地甩弄着手中的披肩,这画面很美,藏着一种摆脱后的舒心。马路上隐隐而来的汽车带着机械化的噪音有如一种纠缠,镜头的背景中又多了钢筋混凝土的痕迹。是的,摆脱不掉,想要寻找快乐是一种自私而又冰冷的残酷。

  忽然就置身于喧哗的街道,纷纷攘攘的证券交易大厅,人人都在声嘶力竭:无休止的电话、奔跑、催促、挥舞的手臂......大约这种特别的方式很能满足某类人的成就和操纵感;母亲无心聆听女儿的诉说,女人几次欲言又止。一个工作人员“心脏病突发去世”,被要求下的几分钟默哀极具讽刺意味,铃声一过会场立刻爆发出惊人的喧哗,没有人再肯多沉默一秒钟,“这里的一分钟就意味着几十亿”,大凡身处其间的人都是心无杂念的冷物。 

  女人的房间简单而精致,就像她一字领的上衣,无任何繁杂的缀饰却很好的衬托了她优雅的脖颈。很喜欢那个来自肯尼亚女友的房间,画面之外的农场、散发着野性的照片、面具般的木椅靠背、有如兽纹的布饰,女人的那段黑人舞——肢体很是极尽,闪亮的颈圈,大大的耳环,简单的裹布,在最陈陋的打击乐与质朴的人声混合之中摇摆出最原始的陶醉,也只有此刻,黑暗中才能如此放纵。意外的夜晚寻狗,灯光如繁星,时空辽阔而苍远。竖直的彩旗杆在风中打击出韵律的节奏,仿佛是来自遥远国度的回响,而我们终是不会明白在另一个时空下的同一事物会呈现怎样的状态。

  机翼掠过云端,画面清静而美好,片刻的舒心抽离了世界。
  “驾驶飞机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去你想去的地方。”
  而这个地方终是在地面的。 

  证券交易大厅里依然一片繁杂,有人谩骂、有人祈祷、有人欠债、有人破产,值得安慰的是有人在丧失一切后还会画花。

  女人和股票交易人皮埃罗萌生了一段雾里看花的爱情,也许是出于虚无的寂寞,也许追求狂热后的片刻安宁。夜晚他在她的公寓楼下徘徊,她透过窗子小心观望;午时他们在草地行走,灌溉的喷水亦是极好的嬉戏,然而女人眼中神采奕奕的光芒突然就暗淡下来,阳光已经消失,乌云堆积起来,心中抹不去的虚无,即便是欢乐的瞬间也带着不能释怀的隐忧。他们在路的拐角轻轻拥吻,她很快就开始抗拒,丢了一片木屑在水中像是某种自我仪式的祭奠和一句简单的“我要回去了”,那段寂寞空间的旋律再次响起,镜头里是两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期望的回头目光相视的温馨,看到的只是不动声色的寂寥的时空。夜晚几支向日葵花插在瓶型的灯罩中,投射的影子几分妖娆的孤芳自赏,让人不安的电话占线声之后却是歇斯底里的回应,唯一可依靠的依然是黑暗中的空间。街角的等待,突然对陌生男子较好面孔称赞的异常和掩饰,公寓中撕裂的薄衫还有彼此缠绵的指尖。他们在交易所的沙发上模仿其他的情侣,也模仿曾经的自己,约好“我们明天见,还有后天,还有大后天,再大后天,后天的后天,以及今晚,八点...老地方”。交易所里的电话再次响起,声音此起彼伏,女人在楼梯间似有等待,然而终是一个人走在喧哗却寂寥的大街上。

  结尾的七分半,云淡风轻,空间交错拼接,主角再没有现身,间歇、舒缓的旋律,似有若无的画面呼应,让你相信这一切还在电影中,而时空却已变得久远,黑暗中的路灯突然释放出不相称的璀璨,画面在旋律的重强音中显示出“FIN”的字样,黑屏,时空的惆怅嘎然而止,只留下独坐桌前的我。

From my blog:
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11783373.html#

 5 ) FIFF22丨DAY2圆桌《蚀》:所谓世界的荒芜,其实都是精神的荒芜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2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暗夜骑士 ,第二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安东尼奥尼导演的《蚀》,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打的4星。之前只看过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这次看《蚀》觉得很厉害,从一开始的室内两人的对话安东尼奥尼就布置了一种奇异的氛围,很难想象当时拍摄的时候安东尼奥尼的调度是如何展开的。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3分,安公电影里的主角从来不是演员,而是里面的建筑和空间。都市的疏离和沉寂在光影构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搞对象,谈恋爱这类剩得慌的需求,安公风轻云淡。相见不如不见,演员不如空镜。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3星 。同安公之前的作品一样,看完之后都对片中的两性关系似懂非懂,但他的镜头在黑白色的呈现之下都非常美。

场刊嘉宾 IcrusJoe

另外阿兰德龙实在太帅了,他的脸在安的镜头里成为了一种中和与灵利的调剂,对于莫妮卡的那种中产式的矫揉造作和无所适从成为了刚刚好的映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阿兰德龙真的很帅。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德龙在这里也挺奶油的,好鲜好嫩。

场刊嘉宾 IcrusJoe

另外股票交易所成为了一种异质的空间,资本主义的异化特征在此显现,成为异化现象的根源提供了某些暗示。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安东尼奥尼)用八分钟的空镜头组接,表达恋人失约,这逼装的牛逼,王家卫那套画外音和慢镜头,相比之下显得小儿科了。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安公是墨镜王的源头。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这么看来,小王的矫情还是不及格哈哈哈哈哈哈哈。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各位嘉宾和任何有评论意愿的亲友们,对待安公闻名于世的“爱情三部曲”,尤其是《蚀》在其中的位置与意象,作一下简单的评价。如果没看过三部曲的话,就评述一下《蚀》中现代爱情的看法。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安公的现代爱情,我可以理解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嘛?反正就自己的爱最大,别人怎么着再说。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因为没有看太明白,只能说是爱的深沉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蚀》我很喜欢的地方是,他们两个人在还没有完全分别开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流露出意兴阑珊了,就是在门边道别的那个缝隙时间里,你已经看到一朵花好像中了毒一样在极速枯萎,然后就进入那段长镜头,但是长镜头前这段两个人的情绪状态更细微,卡得很死的把握到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洪晃:“没有过四十个男人,你怎么谈喜欢?什么是喜欢?喜欢,不就是荷尔蒙一分钟的荡漾么?” 套用过来好像和安东尼奥尼异曲同工。

场刊嘉宾 IcrusJoe

(像是)飘浮在空间中的虚无的爱情,(想起了)德勒兹的情动。在街道上的那几次碰面很厉害。

主持人 暗夜骑士

《蚀》情绪状态的铺垫很到位,德勒兹评价过《蚀》的最后一段,8分钟的空境,被他老人家称为“沉寂时间”, 抹杀一切的虚无,牛逼的不行。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德勒兹认为,客观影像与主观影像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在一部影片中两者可能不断地从一极滑向另一极,正如物质世界中的固体和液体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一样。这样的主客观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在很多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中见到,比如安东尼奥尼的名作《蚀》由开场对股票市场运作大段冷静克制的观察过渡到主人公内心的空寂,就是由客观过渡到主观所形成的反差魅力。

场刊嘉宾 IcrusJoe

他(德勒兹)有个情动理论: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当然我的理解是情欲飘散在空中,两个人在一起,互相爱意浓厚,却无法释放出身体的情欲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那段空镜头确实是神,我觉得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对我的关键词,就是时髦,就像王菲版本的我爱雀斑一样,世界上最时髦的东西。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对于影史著名的八分钟空境结尾,各位嘉宾觉得类似在安公之前或之后的或者其他导演的什么电影里看到过类似的表述,可以简要列举下,并说说相似的理由。

场刊嘉宾 IcrusJoe

和《放大》的结尾网球场很像,但又有点不同。《放大》结尾是探究了影像陈述真实原貌的能力是否有限,我觉得《蚀》应该是表现人类世界荒芜、陌生与威胁。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之前看过《夜》,但是不太记得夜有类似的拍摄方法。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呐喊》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对“心中的荒原”的实体化。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安公是众所周知的意大利共产党,左翼导演之中的洪钟大吕,大家觉得像安公这种“不需要所谓角色或人物”的电影,完全脱离人是可能的吗,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政治性?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没太理解完全脱离人啥意思?是不是可以说剥削电影中的人物?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剥削需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到榨干吃尽的基础上。很多人说安公电影里空间就是角色。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戈达尔好像后面创作也不需要角色或人物了。还是(电影)得借助“人物”或者“角色”来进行表意吧,虽然会弱化很多,完全抽离,目前也没有这种(完全脱离人)电影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不觉得诶,我觉得他电影里的空间,都是对人的思想或者情感的外化,所谓世界的荒芜,其实都是精神的荒芜。

场刊嘉宾 IcrusJoe

感觉完全脱离人是不可能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把一个正常的人的欲望抽里出来,然后用摄影机拍摄这个没有欲望和被灵魂撕扯的躯体和以欲望筑成的房子。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对于《蚀》,我想安公不停地故地重游来呈现 在与不在 的对比意义,一是因为加长的休止符既德勒兹的“沉寂时间”早已经把空景中主体和解释的原本意义侵蚀殆尽,只剩下城市空间虚无中一块块固定的时间,二是在对比之中,也就是感情实际的所谓应用之中,才能明白现代生活里感情的意义。在这种递进之中,原本看似悲观的感情之假不断被解蔽,才能剩下感情成真的可能性,我想这也是安公一直致力于展示假,从而最终解蔽真的终极追求。

 6 ) 《蚀》:空镜头,等待不再空无的开始

寂静着它们的寂静,运动着它们的运动:水桶里的水没有波纹,堆砌在那里的材料不曾移动,苍茫的天空一望无际,木栅栏围着正在建造的那幢建筑……打破寂静的是走过的人,是吹过的风,是开过的车,是树上爬行的蚂蚁,但是即使被打破,依然还是寂静:水桶里的水向外流淌,连同上面漂浮的纸片一起进入了小水道;天空中飞过一架飞机,继而几架飞机,它们尾部喷出的气体组成了平行线;对面的建筑伸出一角的阳台,起先是空无一人,之后是一对夫妻站在那里,看着远处……

空间在转变,但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车子急速而过,留下的依然是空空的街道;护理人员推着婴儿车慢慢前进,身后留下的是空空的广场;马车拉着坐着一个人的小车,从那条路上经过,嘚嘚的马蹄声之外再无其他。时间也在转变,但像平常的一天一样,没有起伏:夜慢慢覆盖了,街灯渐次亮起,转角的那个公共汽车站亮着比其他地方都明亮的灯,似乎再没有人经过。从此处到彼处,从黄昏到夜晚,寂静着它们的寂静,运动着它们的运动,仿佛时间在别处,仿佛城市在别处。

从1小时58分07秒到2小时05分06秒,七分钟时间,是长长的空镜头,但也并非是完全的空,那里有等车的女人,有下车的男人,有留着背影的女人,有特写在面部的老人,当然还有护理人员和婴儿,还有马车上的男人,还有阳台上的夫妇,他和他,她和她,或者他和她,她和他,又或者只是她,他——组成的“他们”是独立的,疏离的,彼此不再交错,和那里呈现着静态的物,那里有着运动轨迹的物一样,在空镜头里成为某种风景。

那个留着背影的女人,如果不转身,像极了维多利亚,但不是;如果那个下车的男人,没有出现面部表情,像极了皮耶罗,只是一种相像,只是一种错觉,在回归到空镜头的叙述中,反而增加了疏离感:维多利亚去了哪里?皮耶罗去了哪里?那个车站在木栅栏的转角处,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却从来没有等到维多利亚或者皮耶罗上车,仿佛空空如也的存在,而那幢被特殊材料包着的建筑,应该有人在上面施工建造,但是在空镜头里变成了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延伸开去,是一种不确定的茫然……

疏离的人,空寂的物,茫然的时间,七分钟的空镜头里,是一种压抑,但是当最后的街灯变成耀眼刺目的光,仿佛一轮太阳在天空中,是不是反而变成了更强烈的刺激?而这也正是“蚀”这个片名传递的意义:一种天文现象,从太阳被月亮遮掩逐渐消失,到从太阳的耀眼中复原,整个过程是一种“蚀”——而在七分钟的空镜头之后,那耀眼刺目的光里,何来挣脱出来的月亮?似乎还在“蚀”的过程中,似乎没有看见结束的迹象,疏离,茫然和空寂,或者就是没有终结的“蚀”。

而从七分钟的空镜头,回溯向前,似乎整部电影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中,空镜头开始的时候,是另一种状态的结束,1小时58分07秒,是仰视的镜头,维多利亚慢慢从镜头里走出去,于是便留下了那几株雪松的树枝,再往前,则是维多利亚从皮耶罗的公寓里出来:她说了一句“太晚了”,于是打开了门,皮耶罗在门口紧紧抱住了她,她似乎接受了最后一个吻之后又推开了他,然后从楼梯上慢慢走下去。一个向下,一个回屋;一个犹豫着迈步,偶尔停在楼梯上,一个快速回屋,然后将所有搁掉的电话机放回原处;一个在走到门口的时候迟疑了一下,最终迅速离开了,一个在电话响起时,却没有再接起来……维多利亚最后走出了门,像是在逃避一种东西,她开始奔跑,不小心撞到了经过的一个女人,然后她站在雪松下面,静静地站立,对面是那幢没有完工的建筑,对面是围起来的木栅栏,之后,她仰着头离开了镜头,于是空镜头便成为最后观望世界的方式。

离开,最后一个吻完成之后的离开,犹豫着离开,撞到人之后的离开,以及完全从镜头里消失地离开,对于维多利亚来说,这一次离开仿佛真的是最后的离别,那些空镜头倒变成了一种离开的仪式,物还是物,却已没有人——那些木栅栏曾经是他们第一次相吻的地方,那时候他们经过了玛塔的房子,维多利亚将一个气球放飞,然后对阳台上的玛塔说:“射中它。”玛塔手里的枪射出的子弹让气球在空中爆破,维多利亚告诉皮耶罗,他们曾在非洲射杀过大象。然后两个人走到了木栅栏那边,皮耶罗说:“走到那里之后,我会亲你。”皮耶罗先是走向木栅栏,然后回过头来,维多利亚似乎没有再上前,皮耶罗又走出来一些,那时候的风吹着树叶,于是维多利亚终于转身朝向皮耶罗,两个人终于吻在了一起。

是的,这几乎就是他们之间的第一个吻,充满了仪式感,但是在这个满是仪式的接吻中,维多利亚却总是想起了什么,她说:“我该走了。”于是他们分开。接吻的约定是一个仪式,分开也变成了仪式,因为仪式,所以看起来是确定的过程,却夹杂着太多自然之外的东西。维多利亚和皮耶罗之间是爱情吗?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日久生情,却在不断遇见中变成了一个事实:在证券交易所里,维多利亚只是因为找妈妈而走了进去,她和那里吵闹、疯狂的氛围格格不入,而皮耶罗作为工作人员却投身其中。之后皮耶罗告诉他,有人亏了500万,维多利亚尾随着那个人,男人买了安定片,喝下药之后在桌子上留下了一张纸,维多利亚拿起来,纸上画着不同形态的花,给皮耶罗看,他似乎不屑一顾,后来就将它扔了;再次相见,维多利亚问皮耶罗,那些亏损掉的钱去了哪里?皮耶罗给他讲了一些股票的常识,似乎维多利亚并不懂得这些。

但是那次维多利亚却带着皮耶罗来到了自己家里,那个镜框里是父亲,维多利亚说:“妈妈心中已经没有爸爸了,我也不记得他了。”这是家庭的某种缺失,当母亲现在热衷于炒股,实际上也是疏离的表现,出入交易所的母亲把赚钱当成了第一要务,所以维多利亚说:“妈妈最害怕的东西是:贫穷。”那一次当维多利亚躺在自己曾经睡过的小床上的时候,坐在那里的皮耶罗俯下身去,想给她一个吻,维多利亚却避开了。这是皮耶罗第一次表示,却变成了一种拒绝。之后的一个夜晚,皮耶罗去找维罗利亚,在房间里的维罗利亚看见了皮耶罗,却故意躲在窗帘后,当一个醉鬼经过看见了维多利亚,她终于现身在皮耶罗面前,皮耶罗正想上楼,他的车却被醉鬼开走了,第二天从河里打捞上来正是皮耶罗的车,那个醉鬼死在里面;当木栅栏的第一次接吻之后,他们再一次相约在那里,只是先来的是维多利亚,皮耶罗却迟到了15分钟,皮耶罗告诉维多利亚自己买了新车,维多利亚看见经过的一个男人说:“这男人好帅。”之后他们去了皮耶罗的公寓,皮耶罗拿出巧克力,打开盒子却是空空如也,两个人大笑,然后隔着那扇铁门,两个人吻着,而皮耶罗从铁门那边过来,才第一次和维多利亚激吻,只是维多利亚还是在抗拒着——那件裙子的吊带终于断了,维多利亚一只手护着吊带,然后关上门想要缝好,这时她看见了桌子上可以让女人脱衣成裸体的钢笔,看到了墙上挂着的皮耶罗家族的照片,开窗看见底下经过的修女和士兵,于是她警惕地穿好了衣服,但是皮耶罗却从另一扇门进来,然后抱住了她,两个人躺到了床上……

因为出入股票交易所而认识,两个人在一起却总是隔着某些东西,夜晚的窗帘、冰冷的铁门、迟到的约定,经过的他人,似乎都成为一种障碍,即使他们拥抱,他们亲热,也是不彻底的,有一个皮耶罗问她是不是不想嫁给自己,维多利亚说:“没想过结婚。”然后他说:“只要彼此深爱就能理解。”实际上她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确定的结婚,甚至在提示自己,他们根本没有彼此深爱,“我希望没爱过你,或爱你更多一点。”维多利亚似乎把自己放在一种矛盾的世界里,希望没有爱上他,又希望爱他多一点,但是这种矛盾在深层次上却是同一的:每一个希望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没有真正深爱的现实。

因为没有深爱,所以想要深爱,因为想要深爱,所以根本没有深爱,这便是维多利亚的困境,而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场半推半就的爱情本身就带着太多相异的东西,维多利亚说交易所像格斗场,在她看来里面的人如此疯狂完全是不理智的,而皮耶罗不仅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也把全部的激情投入其中,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他似乎从来没有试图远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皮耶罗更关注直接的利益,就像他的车被偷,醉鬼被淹死,他想得更多的是车体还好没有太多损坏,之后也急着去买了新车。在和维多利亚相处的时候,他将房间里所有电话机都搁置在无法接通的状态中,而当维多利亚离开,一切又恢复如初——维多利亚在楼梯上的犹豫,或者正在等待什么,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两个人还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于是,最后只有空寂、茫然和疏离中空镜头,像极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情。

维多利亚的犹豫,徘徊,叹息,看起来是一种不确定,当她和里卡多分手的时候,也像是对于爱情的不确定,里卡多问她:“你不想结婚了吗?”维多利亚说:“不知道。”里卡多再问:“你什么时候不爱我了?”维多利亚的回答依旧是:“不知道。”但是当里卡多问:“是不是有了另外的男人?”维多利亚却很明确地说:“没有。”不知道指向的是茫然,而“没有”却指向了对于感情的某种坚定,无论是把交易所称为“格斗场”,还是说“彼此深爱就能相互理解”,维多利亚的确定是对于自己的确定,而在爱情中,她所要面对的其实也是自己,她喜欢自然,喜欢激情,喜欢把自己放在不被遮掩的世界里:她会在非洲鼓点的音乐声中变身为肯尼亚女人,在玛塔的房间里激情起舞;她会在飞向高空的飞机上让自己彻底投入,“我们飞到云里去。”非洲和天空提供了另一个空旷的所在,那里没有束缚,没有阻碍,没有患得患失。而回到现实,只有嘈杂而疯狂的交易所,只有人们口中的阴谋论,只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跑车,只有没完没了的电话。

被太阳遮掩住的月光,在耀眼的世界里其实丧失了自我,“蚀”的状态之最后完成是复原,是找到自我,所以在维多利亚走出镜头开始,她像是开始了新的寻找,寻找什么是深爱,什么是理解,什么又是必须离开的一切,而当那个空镜头里一切的相遇和交错都缺席了,它其实在等待一个不再空的开始:水桶、建筑、木栅栏、天空、车站、经过的人,它们都是其所是,它们都在位置上成为自己,它们都知道自己的运动和寂静,它们都是深爱并且理解着这个世界。

 短评

8.0/7.6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10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13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我觉得是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17分钟前
  • TWY
  • 力荐

看得到色彩的黑白电影 每一帧都是美丽独立的画

21分钟前
  • |
  • 力荐

老安的电影要看结尾,本片自不必说,那种孤寂和虚无,冲击力实在太强。片子刚好1962年上映,结尾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堪称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和解,人类迎来了脆弱的和平。爱情又算什么,是同样惊艳的开头,沙沙作响的电风扇,和莫妮卡维蒂撩人的高跟凉鞋声吗?爱情死了。

2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现代人类的情绪 悲痛也好 欢愉也罢 都如同交易所瞬息变化的行情 区区几个数字 便能改变眼前的现实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但都如同交易所的哀悼 短暂又现实 而徘徊在爱情边缘的男女 隔着玻璃才能尽情地轻吻 爱欲瞬息 聚散离合 总担心陷入太多 失掉自我 在两性关系中 大概最舍不掉的并非爱还是自我

29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还是最喜欢第一段戏,貌似有点对不起阿兰德龙了,哈哈。又是疏离感,情爱往往就一分钟热度,热度过后什么都不剩。缠绵过后约好的8点见,一组长时间的空镜头代表了时间的逝去,却最终都没有两人的身影。。。

3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在描绘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舞会跳转到疯狂的交易所,始终游走着空虚的灵魂。空间与环境音更是加大了这种差异,一面是响彻夜晚的非洲鼓点,一面是从不消停的电话铃声。最后几分钟空镜头下疏离的场景和冷漠的躯壳,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在衰败。

3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镜头叙事 开场的室内戏一绝 依靠镜头构图与室内构架将两人分割 可悲的厚隔膜瞬间浮现。而收场的长空景又是精华部分 依靠着大量的室外场景拼接反应时间的流逝与爱欲沉闷下的百无聊赖 之后空虚萦绕脑中。最讨厌女主这样的人 爱的动机不纯 还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是常事 但临阵萎缩是烦事。谎言构织出的甜蜜 最后让双方都剩下怀疑与迷惘 眼神空洞。可惜头尾出色 但是中间部分过于无聊 为了反映物质下的声音嘈杂与欲望下的动物本性花了许多篇幅。于是用观感上的寂寞反应寂寞主题

38分钟前
  • 心碎天使三號機
  • 推荐

被規劃成井井有條的城市.卻讓愛都成為不可能

40分钟前
  • yuςii
  • 推荐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41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4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被物欲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散漫的段落收束,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46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第一次看时还觉得发现了理想的爱情,“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再看才发现意思弄反了,人家还有下半句,那还有必要去爱吗?时间上来讲,这一部讲的是爱的初期,一切还没那么绝望透顶,还有甜蜜,但漫游和空虚已经开始了,包括结尾那段暗示着前路不明的空镜。万恶的现代性。

48分钟前
  • 57
  • 推荐

情感上,由于《蚀》相对较弱的叙事感使人对大多故事上的元素印象并不深刻,留下来更强烈的是电影和人物所营造的空洞、孤独、游离感。维多利亚并没有一个她必须追逐的目标,非要说有也是脱离画框的离心力,爱情逐渐离开中心去往在画面之外,缓缓变成“不在场”的回响。于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与看似中心的“爱情”无关的内容,股票交易所、男主的自恋和毫无同情心,现代主义风格住宅楼和维多利亚夜行寻狗的晃眼路灯,等等这一切取代主角双人走向台前,好像在批判这个“现代世界”中的“人”已不再重要。安东有极好的建筑空间感,让空间结构包围着人物,解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像网上的某篇分析写的像“蒙德里安”式的。那句“走到街角我会亲你的”很浪漫,带着二人一触即发的欲望,走进难以表述、只能通过安氏画面传达的倏然空洞。

51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安东尼奥尼用镜头构建了一副广阔寂寥的画,人物就像笔墨污染的瑕玷侵蚀着画(空间),空间(城市/ 俗世)像相框一样把人包围腐蚀着他们。一个人便被空寂腐蚀,两个人便是互相腐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于俗世提供的和未知的选项,爱能抚慰但无法完全拯救。需要拥抱和亲吻,但回答仍旧是不确定

54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他们的感情世界沉默寂灭,而包围他们的物质世界却喧嚣吵闹,沟通似永无可能,唯有电话线两头连接着物质利益;夜色中的暧昧犹疑、躲闪避让,一段并不互相信任的感情,两人双手纠缠的特写恰是两颗空虚心灵的无望挣脱;各种空镜头,空旷场景与布满线条的建筑,安东尼奥尼的视听语言真是一流。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谈不上喜欢,构图是好但剧情有点空泛,整个故事软软的

59分钟前
  • 还行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60分钟前
  • F.L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