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岁2018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程工,任长箴

播放地址

 剧照

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2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3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4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5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6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3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4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5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6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7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8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19生活万岁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23:25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2018年即将上映的真实题材电影,讲述了十五名普通中国人在2017年真实的生活状态。并无交集的十四段故事谱写着同一个世界角落的生活,它或许艰辛,或许无奈,或许也带着些许苦涩,但每个人都在默默坚持着、爱着这样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记录片段

第一次看这个标题觉得,这又是什么鸡汤让我看看。看完开头觉得,真不是鸡汤啊,众生皆苦,看到结尾,真是碗大补鸡汤,我先干为敬。

记录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吧。

首先一开始让我最心酸的是那个蹬三轮的老头,蹬着那个眼看着要散架的破三轮,蹬的时候那个用力程度让人觉得他的身子骨不比破三轮好多少,刹个车仿佛就要用尽全身的力气,转个弯车棚看着都要受惯性影响飞出去了。穿梭在车来车往的大马路上看得我一阵心酸,沿街问要上车不?人婉拒他好远好远哦,他就回一句,那我就找个好近好近的!咧个嘴继续找下一位雇主,可爱程度和揪心程度完全成正比。但看着看着发现作为上帝视角的我根本没必要替人心酸,我的心酸只是我认为的心酸罢了。老头自己可不觉得自己辛苦,就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比老家更赚钱的差事罢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滋有味的生活,作为旁人的心酸实在是没有必要。

第二个是那个烧纸的中年男人,没啥故事性,但他早上还在跟餐桌对面的老父亲聊天,下一个镜头就是和母亲的墓碑说话了,人生真是离奇啊,明明从小到大的父母,怎么就一块墓碑阴阳两隔,永不相见了呢?

第三个是看似攻击性极强,谁也不服的青春期少女,下一分钟就因为微信上分手的男友而哭的泣不成声。和前面生死、生存之类的“大”事相比突然显得微不足道,但转念想起,啊自己在这个年纪也经历过这些事,也是生不如死,痛彻心扉的。所以不要傲慢的轻视别人的痛苦,每一个当下的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

第四个是那个山村教师。一开始被他的拼音教学听得忍俊不禁,接着又被类似村长的人对他说“教育就是一切”,觉得真是任重道远的老师啊。但接下来就是完全想不到的一幕了,怀孕的教师妻子抽泣着说什么时候出去打工,不要再拖了,太苦了,总说明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提辞职啊。原来理想的背后是现实的无奈,现实和理想不可兼得的时候,取舍真是一件挣扎的事。

最后就是那对盲人夫妇了。震惊于他俩熟练地过马路,熟练的地扫地上的灰尘、数铁皮盒里的纸币,熟练地蒸馒头倒啤酒,熟练地弹电子琴。不知道在这之前经历过多少碰撞,多少烫伤。但他们完全没有怨天尤人,男人说,这世界上有马有羊,人是高级的生物,我要享受做人的快乐。这句话完全直击我的心灵,盲人尚且这么珍惜生命,这么努力的生活,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面对生活,谢谢这位大叔。

 2 ) 它非常苦,然后给你一点甜。

这不是一部你可以说它拍的很好的电影,或者纪录片。

但它是一部值得看一看的片子。

从头到尾,影片都比我想象的要平淡,平静,平和。没有过度渲染和煽情,没有大的矛盾与冲突,没有太多情感的爆发。我喜欢这样。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最多的是平静和无言。

记录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吧。

申通快递员加单车猎人双重身份的青年

关于他最长的镜头,是他在火车上,讲述自己和母亲的几件小事。他的母亲和村里别人起了冲突,让他拿锄头去打对方,他不愿意。他捡了东西总是还给失主,会被母亲骂。他做单车猎人,被母亲说不做正经事。最后,他说,觉得自己小时候特别不开心,眼中有一点泪光。

有时候,来自最亲的人三言两语看似无心的话,最能刺伤人。即使你长大了,你走了很远,这个伤还在,永远不会愈合。

清洗高楼外墙的单亲父亲,和爱踢足球的儿子。

住校的儿子回来,父亲做饭的时候说,做一个番茄炒蛋吧,你爱吃。吃完饭父子俩躺在床上,儿子在玩手机,父亲看着儿子,絮絮叨叨得说着,希望儿子少玩手机,担心儿子现在字练得还不够好。孩子已经在慢慢长大了,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不敢用太重的话去管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所以眼神里有爱,有期望,但又小心翼翼。

父亲看孩子练球,儿子体验了父亲每次工作时在高空的感受,然后两个人看着繁华的陆家嘴,儿子问,哪些是你擦过的楼?又问,这里的房价多少钱一平米。父亲沉默了一下后,说十七八万一平吧。再一次的小心翼翼,因为他买不起这么贵的房子。

儿子说,“以后我踢球挣钱了,就给你买这里的房子”。儿子长大了后真的能挣到很多钱吗?当他自己为了高昂的房价挣扎痛苦时,会不会怨恨没有能力帮他买房的父亲?完全有可能。片中的另一个人物明哥,靠在路边卖唱养大了女儿,供她念书,但女儿长大后瞧不起明哥。明哥说,我失去了我的女儿。明哥没有忍住落了泪,喝得醉醺醺走路东倒西歪得回去。温情不会永存,小时候那个真挚得爱着你的孩子,在长大接触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后,可能会变成一个让你觉得无比陌生的人,可能会把你给的爱狠狠丢弃在地上。但至少此刻,这句话,让那些高空作业的辛苦,让那一盘番茄炒蛋,让那些小心翼翼,都值得了。温情不会永存,但它在的时候,就好好珍惜。

得了癌症的医生。

认真跟着视频学小丑的年轻人,有着整部片子里最整洁明亮的家,然后他扮成小丑去陪得了病的小朋友,给他们带去快乐。然后他满身疲惫得回了家,你可以看到他是不快乐的。“我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家里两个人都得了癌症呢”。

这是第一个触到我的泪点。因为人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就是大多数陷入苦难的人,这辈子好像也没做什么亏心事,但却要承受比别人多的痛苦。

独自一人守着森林里的瞭望塔的男人。

瞭望塔很高,要一层一层爬上去。森林很大,放眼望去只有无尽的树。值班室很小,好像连电视都没有。孤独,孤独,还是孤独。长久的孤独就是一种痛苦,没有几个人可以忍受的痛苦。

我很喜欢这一部分的一个小片段。有一只蛾子困在了窗边,男人轻轻捏起它,我有一瞬间以为他会玩弄甚至虐杀这只蛾子,但是没有,他只是走到屋外把它放走了。挺温柔的。

去亡妻坟前念信的老兵。

“她不让我穿短袖,说我穿短袖像个猴子”。

日历本上写着亡妻的名字。

穿上自己的军装,佩戴上所有勋章,去她的坟前念信。与其说是信,其实更像是情书。

人世间的夫妻,有人背叛、算计、薄情,有人却能深情到即使你走了二十多年,我也会去你坟前念情书。

卖唱的盲人老头和老太太。

一开始,两人在路边唱完后,推着工具慢慢往家走。老头在前,老太太在后,老头偶尔还要埋怨老太太几句,你使点力啊,看上去脾气有点坏。但是下雨了,他马上拿出唯一的伞给老太太撑上,“你最怕下雨了”。

回到家,也是老头在照顾老太太。

老太太哭的时候,老头用手捧着老太太的脸,给她擦眼泪,真是很温柔的爱情和亲情的样子。

两个人买了新的电子琴,开开心心拉着手一起回家。他们拥有的东西太少了,一个几千块的电子琴,可能需要存很久的钱,需要很大的决心才去买。但是背着琴拉着手回家那一刻,他们相依相守的温情,胜过无数情侣和夫妻。

生活非常苦,然后在苦里给你一点甜。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唯有好好体会,好好珍惜。

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两个人鼓掌,我犹豫了一下,终究没能鼓起勇气和他们一起鼓掌。希望下一次我可以勇敢一点。

 3 ) 生活棒棒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与《最后的棒棒》相比,《生活万岁》画面更为精致,构图也有讲究,引领观众去遇见众多路人甲,感知生计,枯燥赖活,或艰辛不易。

但我依然想说,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甚至于说,它就不应该被标记为“纪录片”,而是央视做年底盘点的人物专题纪录片。

大号力捧

评价去年某现象级纪录片时,我说过:感动与泪水,应该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种,譬如起音乐,硬煽情的拍法。很不幸的,《生活万岁》就屡犯这样的莫名感动劲,俨然公益广告附体,一再穿插歌曲,用画外、场外的因素,试图去打动观众。

自我抚慰与兀自感动的编排设计感,令我想起来电视机上,情景肥皂剧和无聊真人秀配上的掌声喝彩,给你一种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无数生灵热血在涌动,肺腑有真情。

这片子,若是不放在电影院,就搁电视台播出,或者不挂在2018年之“纪录片也来掺合抢票房”,性质都不会那么恶劣。现在丢电影院的很多所谓纪录片,根本不配称为纪录片,更不是娄烨在金马说的(「如果你去拍这段时间的纪录片,你会发现比剧情还要剧情,因为它太戏剧性了,这就是实际的现实」)。

底层

《生活万岁》没有任何戏剧性,它只有你能想象到的,就着现实生活的模样,一个人、一对老夫妻、某处一家庭,无依(医)可靠的,能有多惨多不容易。最大的戏剧性,就是希望大家落下泪水,保有笑容。

除了一味用BGM煽情,《生活万岁》还让盲人流泪,生怕观众看不到她的泪水。反复用车厢内镜头,去注视一个小女娃在后座哇哇叫,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去应对急刹车,或者造成干扰司机(母亲)的危险驾驶。抢拍老头在高海拔的拉萨踩三轮,是啊,高龄、高海拔、高强度,三高之下,你几乎毫无反抗感动的能力。

生活苦成这样,我们还要讴歌生活,打出诗、放上歌。挂片名,四个大字。这些流于表面的人物轨迹,拼命去拼图出中国人生活万象的影像。

导演们不会告诉观众,他们落难的原因,因为“生活你好”。不会给你答案,因为“生活万岁”。过去、未来,几乎是一笔带过,三言两语。你要做的,只是感动,内心默念,生活万岁。

人物

无谓的城市空镜头封装下,《生活万岁》不做干涉,去用大型摆拍,去对中国社会现实,强行粉饰涂抹,迎合着每天勇敢活下去,看望祖国大地,一天阅尽苍生之类的无谓自我感动。

有人会不同意,那人物和事情,总是真的吧。请他们站在镜头前,这已经是果敢的行动和莫大的勇气。除了微博上刷到的各色社会新闻,能有几部电影,对准这些老弱病残?

我想说,摆放或者安好一个镜头,固然需要与拍摄对象的不断沟通努力,甚至允许摄像机,参与到拍摄者与拍摄对象正在分享与共生的空间。但《生活万岁》之所以被我拿来与《最后的棒棒》相比,就是它们强行灌输,或描摹好了感动的道具模型。不疼不痒的痛心疾首状,丢在2018年,简直是与周围社会的压力与焦虑,完全脱节。

家庭

小女孩当然是被置放在一个危险,令人冒火的境地,导演却一再用冷漠无情的固定镜头,对准出租车母女生活,甚至用镜头组接,去重复那种“去机场”的毛躁与荒诞,意图昭然若揭。

《生活万岁》有许多篇人物,是有看过报道的,比如村小或守林人。我不想把他们认定为感动中国的变形,可是,要看炸油墩子的老人相濡以沫,我觉得,不如去翻一翻老外写的那本《长乐路》。

中国

过于短小的篇幅,与过于强烈的煽情意图,令《生活万岁》呈现了这个时代的情感释放模式:简单了解,特别感动。至于客观与否,只要挂上了纪录片的几个大字,外有一堆大号排山倒海之势的感动呼唤,你根本不会去怀疑,或者说,束手就擒的,还怀疑干嘛——大家都不容易啊。

如果真是这样,不假思索的,原地爆炸可以吗?场面猛烈,挥发眼泪。

拒绝刻意煽情

 4 ) 谁的生活又容易很多呢?

盲人夫妻摸黑生存,在街头卖唱的日子里,他们是享受的;

等待心脏移植的人妻人母,她对活着有太大期待;

布达拉宫门前脚动拉车的老人,十年奔波最终会输的还是乡音;

夜店失恋女子,哭过醉过骂过后,还是照旧遛狗生活;

高空清道夫的单身爸爸,让儿子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件了不起的行当;

充满癌症儿童的房间里,努力变成快乐的小丑,让大家变快乐,但自己的生活也是乱的一团麻烦;

替子女还钱的80岁老夫妇,挣着奔波着坚持着,也有美好的梦在做;

土路坚持在山里教学的老师,一份执念寄托着生活;

烧烤摊前和客人混为一谈,靠着声音才华努力拼搏,孩子的不解,让他心头始终别扭着;

男神勋章与伤痕的退役老人,在老伴的坟前,几十年不变诉说爱意不悔;

申通快递小哥,河里捞废弃的单车,坚持辛勤的工作和拮据的生活;

出租车妈妈,后座便是孩子嬉戏玩耍的窝,昂贵的幼儿园学费,也得这样做;

攀到荒山野岭的高处守候着,这片疆土,由他掌舵,但家中的父亲才是最大的惦念;

故宫里分享着文采的男子,劈叉走天下,能文能舞,厉害的没话说;

还有…

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什么日子里,各有各的活法,踏实下来,享受生活吧,不然还能怎样呢?

 5 ) 由丧而暖,好好生活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首先是一对在街头卖唱的可爱瞎子夫妻。在此之前,我很难想象,两个都看不见老人该如何生活。但这老两口,总是笑呵呵的,让我觉得温暖有力量。

老爷子弹了一辈子的琴,却一直用的一把破琴。为了更好的衬托老伴的歌声,终于攒了钱去琴行买琴。试琴的时候,边弹边唱“在水一方”,真是美好。最后花了2000换了台雅马哈,都没我的吉他贵,羞愧(练琴,练琴...)。

下一个画面,两人正在庆祝一起度过的第22个中秋夜。平时只吃白馒头的两人,奢侈了下,加了两个鸭腿,一瓶啤酒。两人聊天,回忆往事。老爷子感慨,能好好活到现在,已经是赚到了。奶奶听了,哭了。爷爷说,放心,不会让你一个人出去乱摸的,我会一直好好照顾你的。

(我就在这里没忍住,哭了,因为感动。这并不是个卖惨骗眼泪的片子,表达的是生活的希望,我收获的是力量而不是丧)

下面再来说说在拉萨当人力车夫的老爷子,为人善良,拼命生活。老爷子要回河南了,晚上和同行兄弟们,喝酒道别。一个热爱佛学的大哥,舍不得老爷子,以后没人和他辩论了。他说老爷子是个好人,老爷子说:“我怎么能是好人呢,我不跟你说话了,你恶心我”。这个老好人,在拉萨这么多年,都没上布达拉宫看过,就这么走了。(此时我脑袋里一直循环着大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最后的画面,属于留在黄土高原上教汉语的大哥,他的学生是村里仅剩的几个小孩。他带着孩子们,沿着一条随时会消失的下坡路去上学的画面,让我目瞪口呆。拼上性命,只是为了学习普通话。这只是他们平常的一天,却令我终生难忘。

到最后,我都不知道里面人物大部分的名字,身在哪里,说的什么方言。

但我被他们的方言和口音所吸引,这和往常的电影演员们模仿不一样。喜欢听他们说话,觉得真实,亲近。想学,想了解,想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话。

但不想查资料,想凭自己“猜测”下,测试下自己有多无知。下面的想法可能是错的,请一笑而过,或者帮忙纠正。

给子女还债的大妈说着上海话。

北京的故宫导游大哥说着京普。

黄土高原的汉语教师说的是青海普通话?

拉萨的人力车老爷爷讲的是河南话吧。

广州午夜大排档卖唱的明哥说的是粤语。

跳舞的妹子讲的是四川话。

上海的高楼擦窗大哥,夜间带着女儿来回机场的女出租车司机,单车猎人小哥,得癌症的小丑,

眼瞎的卖唱夫妻,他们的普通话口音,没听出来。

高塔卫士,可以算没说过话。(在哪我都不知道)

换心脏的阿姨,没说话。(换心脏时,我让自己不要闭眼,导演也没让我失望...)

 6 ) “刻意”的生活

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片长,讲述了15个(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不同的生活。时长所限,讲述的方式都是点状的,每个人的生活点一下,观众也就得以窥见一点,然后猜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这15人里面有与患病父亲相依为命的北京导游,有年过半百蜗居还债的大妈,有一头蓝发夜场蹦迪的直率女孩,有在布达拉宫外拉车的外地老大爷,有树林之上的守林员,有摆放共享单车的快递小哥,还有广州烧烤摊上卖唱的大哥。生活境遇上至病房内外,下至失恋痛哭,可以看得出来导演的野心并不小,但是正如柏邦妮的评价一样,这部片子过于集中在底层人士的生活上。

片长较短和过多的内容造就了刻板化的人物和刻板化的情感,这是导演选择了每一个人性格和言语最强烈的片段所导致的。或许为了面向大众,电影的基调过于温情,为了催人泪下甚至用上了“明喻”的修辞手法:末尾的心脏移植手术患者睁开眼的那一霎那扑面而来的鸡血味,让人瞬间明白了为什么在影片快要结束时突然插入这个病房别离的片段。

在影院里中途哭了好几次,影片结束后却什么都没有留下。作为一个催泪电影十分成功,作为一部纪录片格局未免有些太小。

 短评

捕捉到了许多个是枝裕和所说的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年轻时苦点不算苦,老了苦才是真的苦。”最喜欢盲眼夫妇和武汉女司机,莫西子诗的配乐真好。

8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不要嘲笑和轻视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即使衣衫褴褛,但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在生活中打拼和迸发能量的个体。而你只是平庸的你,没有故事却装得很体面的人。[B]

1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11.25世纪汇嘉禾影城,记录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坎坷,但片中人物都在默默坚守着,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看完都哭了,满分

12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推荐

主题大概是穷人过得特别惨但他们还在努力活着所以活着真好!我不如刷快手

1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3星半。素材都挺精彩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人生。技术也好,不愧是专业团队。印象最深的是守林员和乡村教师两部分,应该是跟拍了挺长时间。有些线索则不深入,显然是没拍够时长。最后靠字幕跳出来做总结,余味略薄。

15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丧而不颓,苦而不怨,言不尽意但是力量十足。人生总有顺逆流,从来得失我睇透。年度十佳纪录片。

1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说实话,有些失望。有太多镜头是没必要的,可以删掉的。电影的主旨是想通过呈现生活的苦,让人们感受到生活里的光,但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更多是生活的无聊。BGM强行煽情,很多时候所谓的苦,只是你觉得他苦。唯一打动我的,只有盲人夫妇的故事。能感受他们生而为人的艰难,却也能看到他们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19分钟前
  • 黄小五
  • 还行

丝毫没有电影的质感,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和记录,上院线真的勉强。那个老爷爷站在墓前的朗诵,那个老头在酒桌上的疯话,让我对这个摄像机的诚意充满怀疑,真假。十几组人,每组人拍三个月,就能喊出生活万岁了?那你之前那么多年白过了。去看纪录片《四个春天》吧,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真实的电影。

24分钟前
  • 微微照
  • 较差

是的,你们都看哭了,哭的稀里哗啦。然后呢,走出影院,又被生活打回原形。

25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最后10分钟一直在流泪,止不住,那种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到的温暖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一段段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生拼凑出的是活着最美丽的样子,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到结尾的时候在内心燃起一股如此强烈的暖流了,强推!

3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泪点低到爆。从凝固到流动到天地间渺小一粒,要对得起重新跳动起来的心脏。看到对“摆拍”和拍摄时长与深度的质疑:谈烂了的所谓“真实”其实也包括镜头前那有意无意的表演痕迹;而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延展广度与深度,都凝结在“此刻”这一点上,生活二字便存在于其中。

34分钟前
  • Lyshan
  • 力荐

我俩连酒杯都碰不到一块,我却知道你流泪。我这颗心都快要被换掉,却承诺你一定会回来。凝视孤独的森林,把飞蛾放出去扑火;路过不同的夜景,分海苔来交换爱意。吹破诅咒的气球,扛起锈蚀的单车,为爱情流光了泪,为亲情还掉了债。在故宫里劈叉,在布宫前吆喝,在坟头念情书,在高塔上攀爬,生活万岁。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生活的属性是缓慢的,有些生活的调性是悲伤的,但生活从不失其多样性。所以,生活才万岁。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经常焦灼期待着某一个“反转”。可这部纪录片想说的大概就是,即便是没有反转的人生,也要大步地走,认真地活,才会在每一个时刻都感激呐喊“生活万岁”吧!

42分钟前
  • AnnieKK
  • 力荐

“任我多坚强,都替代不了你” 纪录片选取15个身边故事拍摄,每一个片段都抓的准,直戳人心:带女儿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干杯都碰不到杯子的卖唱盲人夫妇,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士,在拉萨踩了十多年蹦蹦车的老爷…后半部分几乎控制不住泪腺。《绿岛小夜曲》《在水一方》以及崔健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都很好,赞最后睁开眼的一幕…“你比任何人都幸福”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部能把人看哭的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不知道。但是一部把我看哭的电影,于己而言,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影片人物的生活或许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但这些人物却又与我们比邻而居。生活就是如此,有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高枕无忧,更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苦的生活都没有尽头,无力改变,只能默然接受命运。生活苦啊,苦啊。但也只能坚强的坚持过下去。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生活的破碎之处,是我们穷其一生,都在缝缝补补。生活的迷人之处,是我们无处安放,又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5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老太太说,我们过了22个中秋了。又说,你来摸摸我的脸,我还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老爷子笑说,你那时80几斤,现在是130多。老太太也笑。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爱情,像研开的一张新币,或者颤巍巍接过的馒头与酒,能叫心花开得比笑容还要灿烂。其实这如生活般的电影,有很多时候,叫人说着说着就要眼眶一热,可沟渠里仰望星空的人,还是能够用微弱的光,承担起“生活万岁”的命题。彼此说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说得生动了,自己都笑自己。笑完了,高楼与荒山,大路与小摊,还去。

5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这样的纪录片能进院线,还是值得看的,摄影的机位安排得不错,声音做得很饱满,几组人物里,喜欢在拉萨蹬三轮车的河南大爷,街头卖唱互相搀扶的盲人夫妇,武汉开出租车带孩子的母亲,广州大排档卖唱、卖炒螺的兰花指大叔,西北村庄里一边务农一边教书的教师……蝼蚁有蝼蚁的幸福,大象有大象的烦恼,每个人都该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不去盲目攀比,不自怨自艾,不妄自菲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幸与不幸的日常里发现微茫的幸福!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有几个人物真的很惨,但真的没有打动到我。我看到作者拍了很多素材,但我看到的也仅仅是素材而已。我看到许多生活的碎片,却无法走进人物内心,就像每天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个个人,他们在卖艺、在工作、在失恋中痛苦、在为生活奔忙,他们互相搀扶、互相爱着,仅此而已。作者为什么不再走近一点,再停留得久一点,再陷进去深一点呢?如此疏离的表达真的很难说出那句“生活万岁”。生活是狗屎,让爱无处安放。

59分钟前
  • sTill-Life
  • 还行

11.25深圳大象点映。真实记录平凡人的生活,从进场就开始哭到最后,不是因为剧中人的生活有多惨,而是因为他们在对抗艰难生活时体现出了无比质朴的生活哲学,蕴含了巨大的能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困顿但努力,一种不自知的执着和热情。导演在片后访谈里说,生活的困境无处不在,但是你要去发现那一点点的光,然后跟随它、珍视它。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作家马拉默德,这样的作家/导演有着在琐碎中发现珍宝的能力。片中跟拍了14个普通人的生活,让人感动的角色和瞬间有太多,尤其是盲人夫妇那段太经典了,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这么棒的人物,任何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演不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情绪状态,所有的文艺创作者说到底都是在尽全力模仿生活啊。

1小时前
  • 艾栗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