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爱情片英国2008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斯嘉丽·约翰逊,艾瑞克·巴纳,吉姆·斯特吉斯,马克·里朗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大卫·莫瑞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埃迪·雷德梅恩,安娜·托伦特

导演:贾斯汀·查德维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2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3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4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5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6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3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4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5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6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7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8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9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23:23

详细剧情

  玛丽•波琳(斯嘉丽•约翰逊 饰)与姐姐安妮(娜塔丽•波特曼 饰)美丽动人,如此优点却遭到了父亲与叔叔加以利用。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与权利,玛丽的父亲要把玛丽送进皇宫当中,成为了当时国王亨利八世(艾瑞克•巴纳 饰)的情妇。  玛丽后来怀上了国王的孩子,但她的姐姐安妮也在这个时候进入皇宫,她要勾引国王以得到宠爱。原来安妮早已对进入皇宫密谋已久,为的是得到国王的宠爱以得到皇后的位置,全然不顾自己妹妹玛丽早已对国王产生了真感情。  于是,同是波琳家族的一对姐妹为了各自的爱情与利益在皇宫中明争暗斗。姐妹俩争斗过后得到的结果到底如何?

 长篇影评

 1 ) 什么样的女人,什么样的爱情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被说烂了的话,在2个BOLYEN家的女儿身上得到了展现。据说故事跟历史还是基本吻合的,当然MARY这个藏在历史背面的THE OTHER BOLYEN GIRL是不是有这么温柔贤淑就不提了,单就电影里的展现,MARY跟国王,虽然也是家里想攀附去做小,却在第一夜就彼此倾心交谈,连床戏都惟美地又是壁炉又是侧光,第2天早上是在国王的臂弯和阳光中醒来。而倔强聪明的ANNE则是出场进场都是鲜艳的绿色蓝色(据说英美文化里难缠的女人都给安排绿色系),出师不利转而跟贵族秘密结婚却被告知人家有订婚这个必须取消,家族把她送去法国,回来却变成更蛇蝎的女人,嫉妒妹妹的幸福,硬生生地使出钩魂技巧,以上床为条件硬是让国王跟教会决裂把原配送上端头台,而自己的第一次也是被怒火中烧的男人强**。女人的温柔和宽容还是最强有力的保护,对自己,MARY在这样的一路惊涛骇浪中居然幸存跟她略微软弱的性格其实有关。而女人当然可以诱惑加强迫男人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只是这样即便达到了目的彼此之间也不可能有良好关系,国王砍了原配之后举国愤然,他自己也因为内疚加愤怒再不正眼看ANNE一眼。

2个BOLYEN家的姑娘,哪个才是THE OTHER BOLYEN GIRL呢,其实都是,在片头的时候,MARY叫自己THE OTHER BOLYEN GIRL,愿望很大,被注意很少。而故事的展开,MARY是THE OTHER BOLYEN GIRL,以为自己遇到爱的人,结果还是被抛弃被忘记。姐妹之间的感情有低谷有纠结,但是女人从来都是为了男人来为难女人,让人看了这样的剧情不禁感叹这毕竟是一个男人的社会,当然后面的结尾也是很80年代社会剧的气质,MARY被塑造成完美女性,而ANNE的强硬和孤绝也许遗传给了她的那个红发的做了45年女王的伊丽莎白。

BBC出品的古装宫廷剧在服装和布景上是绝对精美,画面随便一页就素一幅油画。2个年轻的演技女星和一个稍显呆滞的帅哥(没办法在这个故事里国王只是配角)互飙演技,看得让人大呼痛快。S略厚的嘴唇和蓝色圆眼睛总是很容易就一副无辜模样,而N虽然强悍和精明,却在一个又

一个打击前的崩溃让人看了也很心疼。这次的台词还是比较容易懂的,目前还没有字幕可以看从头到尾基本没有什么阻碍。

 2 ) The Other Boleyn Girl——美人心机

——如果不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波林家那个女孩也不至于五百多年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如果不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波林家族对大英帝国而言何止是划了一道伤痕。

这部片子要在电影院看才过瘾,因为华丽的服装、布景,还有绝色的帅哥、佳人。

而故事,也毫不逊色。

说白了,其实就是拿英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创造黄金盛世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她爹娘和姨妈三个人的三角关系说事儿。

她爹是亨利八世(亨八),她娘是波林家的女孩之一安妮(Anne),她姨妈就是波林家的另一个女孩玛丽(Mary)。她娘的事情多少人写过、评过,赞过、贬过;她姨呢,在王后姐姐的阴影里一呆就是几百年,总算被好奇的现代人史海钩沉浮出水面写进书里拍成电影了。

虽然关于Anne和Mary姐俩谁长谁幼一直有争议,但不争的史实是:两姊妹都曾是亨利八世的女人。明媒正娶的断头台上成刀下鬼,始乱终弃的下嫁平民后了此余生。这也是电影的主线。

在权欲、利益支配下爱情、亲情被扭曲;在情欲、私心操纵下道德、伦理被舍弃。姐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得到昙花一现的名衔后,反误了卿卿性命;妹妹随遇而安无所求,失去攥在手心的沙砾后,收获了天伦之乐。

而那个让姐妹反目的男人,用一生六次婚姻却无壮丁续香接位的命运向世人昭示:作为君王大可我行我素背信弃义众叛亲离,作为男人却未必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如鱼得水。江山与美人,有时竟如鱼与熊掌般不可兼得。是“高处不胜寒”还是“深宫无真爱”?留与世人也无法评说。

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姐姐(Anne)22年后若泉下有知当长出一口恶气:曾一度被视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在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宫廷争斗中终于渔翁得利登上女王的宝座。或许是母亲惨烈的经历象一场无法摆脱的噩梦,25岁加冕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位45年,终身未嫁,以Virgin Queen的身份周旋在男人世界中,用得自父亲的权力、地位和母亲的美貌、智慧抑或是心机开创了都铎王朝乃至英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The Golden Age)。
  
再闲扯一下演员、表演:

扮姐姐的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和演妹妹的斯佳丽·约翰逊(Scarlet Johnsson)都是名副其实的绝代佳人,也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当红花旦。凭心而论,两个人的表演都很好,尤其娜塔丽,因为角色张扬、戏份多且发挥空间大,外行都能看出来比在Closer中进步不止一小截。只是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让天生性感、艳丽的斯佳丽去演性格温顺、低眉顺眼的妹妹,却让长相端庄、乖俏的娜塔丽扮蛇蝎心肠、妖艳媚惑的姐姐。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The Girl with Pearl Earring)中,斯佳丽演的女仆就比较吃力,不关表演,只怪她那周身散发的气质与角色不兼容。边看边想:如果两枝花调个个会是什么效果呢?当然她俩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都铎王朝贵族家的千金小姐,怎么说也没有理由满口新大陆腔啊?真应该找RENEE大妈取取经,补补课才好。

扮男主角亨利八世的是出生于澳洲的克罗地亚后裔ERIC BANA。生就一副王者之相让他在影片中游刃有余。虽说历史上的亨利八世年轻时瘦弱不堪,电影里还是要帅男出场才养眼,才能让观众接受姐妹俩都陷入情网、由爱生恨的剧情。

可圈可点的是英国老牌气质美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算上《马语者》(The Horsewhisper),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和斯佳丽演母女了。穿上宫廷贵妇盛装的她在影片中将一个爱女心切却无能为力的处于从属地位的母亲形象塑造的入木三分,眉眼间的爱怜、无奈与痛楚便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

虽然片中群星闪烁,有一个演员却不能不提,就是扮演亨利八世正牌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Katherine of Aragon)的西班牙演员Ana Torrent。没有她精湛的表演,就体现不出亨利八世的荒唐好色、安妮的阴狠毒辣。两个中年女人的戏丝毫也不输小辈,可见“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徘徊沙滩上”。

 3 ) 亨利八世的“爱情”--外国也有YY宫廷戏哦

亨利八世的“爱情
 
2008年5月2日
 
1、“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
 
中国近年来宫廷小说大热,西方的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起宫廷的八卦是非,这之中著名的“杀妻癖”国王亨利八世的故事无疑是改编剧中最热门的题材。迈入21世纪后,最先将历史小说《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搬上银屏的是BBC,据说同名电视剧曾在英国红极一时。美国的Showtime马上看到了商机,一番精心打造之下,一部华美恢宏的《都铎王朝》便风光上档了。借着《都铎王朝》的大热,颇有几分女性宫廷小说味道的电影版《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以其豪华的明星阵容华华丽丽地杀上了大银幕,拿奖意图很明显。虽然历史上的亨利八世有点“惨不忍睹”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可憎”,但好在艺术永远是“高于生活”的,就像历史永远不会让八卦爱好者们失望一样,影视作品也总是会无比慷慨得满足甚至是纵容我们的YY爱好。
 
就像无数清宫YY文一样,《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的原作者无疑也根据个人的好恶和理解将亨利八世与一对姐妹花之间的三角恋YY得离了历史的谱。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位这部影片。显然,作为一部历史剧来说,它的情节实在太过于单薄牵强,缺乏张力,对于安妮·博林这样一个参与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政治人物的刻画实在是失败。如果把它当作一部言情文艺片来看的话,那我想片中主要演员的表现应该算得上是到位的,只是导演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似乎导演本人不仅仅满足于导出一部言情文艺片来,但是他偏偏将导出历史剧的野心架在了言情剧的剧本上,这样反而淡化了一部言情片所应有的感性。
 
其实,即使从以历史为背景的言情文艺片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也颠覆得可以与许多清宫穿越文或者古装电视剧相媲美了。从影片中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似乎原作者或者是改编剧本的编剧有意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没有得到一个名份,但玛丽却无疑在亨利心中有着极特殊的地位,或者说玛丽才是亨利的“最爱”。影片中亨利八世“勾引”玛丽时曾说他之所以选中她是因为他们很像,“一直活在哥哥/姐姐阴影之下”这番中国式小言的说辞让玛丽动容了,于是不需要更多的言语,“找到了灵魂知己”的两个人就“各怀目的”的OOXX了。影片显然将亨利对玛丽的所谓“感情”定义为“同病相怜”的“知音”之情,接着又由怜惜生出无数的爱恋。除了这一番不与他人道的“知己”之言外,亨利在面对安妮时曾说过玛丽“has power on me”;当安妮被亨利强暴后曾问玛丽亨利当年是怎样对她,不明就里的玛丽的回答是“很温柔”;在安妮为了生下一个亨利盼望的儿子而濒于崩溃的那场戏里,玛丽的眼中有震惊但更多的是怜悯。如果这些都仍不够说明问题,那就看看影片最后安妮被送上断头台时亨利给玛丽的信吧。如果按照中国式小言的演绎往下推导,完全可以搞一个“番外”出来,大意是一个帝王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真正”爱惜并怜惜过的那个女人远离宫闱的勾心斗角、远离政治的阴谋算计和一个家族日后被扳倒的波及,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最后一份纯洁,最后选择了“放手”,默默守望着这个女人带着他的孩子在另一个虽无权势但全心爱着她的男子的照料下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而那个野心勃勃的妹妹自然就成了“成全”这段伟大的旷古爱情所必需的牺牲品。
 
事实上,正史也好,野史也罢,玛丽·博林这个女人绝不像斯嘉丽·约翰逊演绎的那样如羔羊般单纯无辜,“伟大”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亨利八世的政绩,却绝对用不到他的“爱情”上。作为英国史上结婚次数最多的(同时也是离婚次数最多的)国王,亨利八世的骄奢淫欲不逊于任何一个以“放荡滥情”著称的国王。关于他的私生子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二子一女,分别为玛丽·博林和伊丽莎白·伯伦特所生,后者所生的儿子是唯一被亨利八世承认的私生子,可惜没养大就夭折了,值得一提的是安妮·博林被送上断头台的罪证之一就是毒杀这个孩子。亨利八世拼了六个老婆以及无数个有记载和无记载的情人,最后才得到了一个希望中的合法的儿子,可惜这个儿子还是个先天衰弱型的。按照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除了受当时的医疗条件的影响,恐怕与亨利八世的纵欲过度也脱不了关系。西方历史界的观点之一是,亨利八世死亡的原因是梅毒,不过这就像说顺治帝是崩于天花一样,只能是信者信之疑者疑之,归于宫廷艳史卷宗中的“疑案”类。
 
说亨利有“活在哥哥阴影下”的心理阴影倒是有可能,毕竟按照英国当时的继承法,亨利的哥哥亚瑟才是其父亨利七世的第一继承人,虽然亚瑟算是“短命”的了,但对于野心勃勃的亨利来说,可能也许除了在亨利出生之前亚瑟就夭折掉之外,在亨利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亚瑟多活一秒钟都足以称得上是“老不死”了。关于亨利的“亚瑟阴影”但凡看过点历史小说的人多少都能类推得出来一些,但所谓的玛丽“活在姐姐阴影之下”在历史上是绝对没有成立的根据的。换言之,两个人所谓的同病相怜相惜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据西方历史学者的考证,玛丽不但是安妮的姐姐,而且还是博林家三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在那个推崇身份偏坦美貌的时代,同样是博林家的女孩,同为伊丽莎白·霍华德郡主的女儿,安妮与玛丽在出身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美貌”上,玛丽·博林无论是在英国宫廷还是在她以宫廷女官的身份生活过的法国宫廷,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夺目”的。相反的,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从流传下的画像上看,安妮·博林的相貌只能算得上“能看”,如果非要给她加个什么形容词,恐怕也只能在所谓的“气质”上做做文章给个安慰了。这样的玛丽,不给成长中的安妮留下阴影就是万幸了。
 
就像所有生于宫廷中的“红颜”一样,这个玛丽·博林生来就是做“祸水”的,即使做不到中国古代那些出名祸水那样“倾国”-“倾覆国家”,也做不到西方古代那位“倾城”海伦那样倾覆特洛伊城,但多少也兴风做浪了一番。单凭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那句“第一荡妇”的评语,就不难想像她当初在法国宫廷的女官生活是何其多姿多采。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相信,玛丽被家人召回英国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法国宫廷惹出了丑闻,不过根据她回英国之后的表现,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断-她野心勃勃的父亲和舅舅正是因为看到了她兴风作浪的能力,于是将她作为维持家族荣华的法码押到了亨利八世的床上。玛丽的确是不负众望得着实令亨利八世为她痴迷了一阵子,不然也不可能有机会一连给人家生了两个私生子。但是私生子毕竟是私生子,根据英国当时的法律,私生子是没有任何继承权的,何况涉及王室丑闻。亨利八世“默许”将这两个孩子挂到凯利(玛丽当时的丈夫)名下,这无疑等于完全彻底得否认了这两个孩子的继承之路。
 
与中国宫廷常见的“麻雀变凤凰”的桥段不同,在西方宫廷的“一夫一妻”制度下王室婚姻是完全的政治产物,“灰姑娘”只能是童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人对政治的了解程度和干涉程度都绝对不是泛泛的。退一步说,即使一个女人本身不了解政治,她的婚姻也一定不会不关乎政治。在“女人政治”上,野心勃勃的博林家族显然上了双保险。在法国搞援交的玛丽被召回了英国“报效”国王,本来在荷兰接受教育的安妮也没闲着,马上进了法国宫廷跟在王后身边做女官。早期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法国相对开放的风气使得安妮在法国王宫里混得风声水起。皇后女侍的生活教会了她做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礼仪言谈、化妆打扮、诗歌舞蹈、勾心斗角争宠,高级翻译的“工作经历”也潜移默化得培养了她的政治家素质-审时度势、运筹围幄、心狠手辣,没准还有阴谋和投毒(毒杀亨利八世的私生子的指控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当安妮被接回英国时,她已经具备了作为博林家政治筹码的能力。这些在电影上则被完全弱化了。
 
亨利八世的宗教政治改革在西方历史上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王权与神权之间的矛盾虽然已经存在了百年,但如此赤裸裸的宣战和决裂还是第一次。值得推敲的是,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前,亨利八世还曾因积极“反对马丁路德金,拥护罗马教廷”而被教皇亲封为“信仰的守护者”。在他率领英国脱离出罗马教廷之后,罗马教廷自然不会再承认这一封号,但在亨利八世的授意下,国会仍然通过法案保留了这一封号,亨利的这种自大自负对罗马教廷来说又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蔑视”。国会决定保留这一封号时不会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由此可见当时国会中的多数力量对神权与王权的统一还是支持的,对罗马教廷的态度即使不像他们的主上一样决绝,但至少也不复最初的恭敬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英国圣公会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个“上”不只是指国王,而是泛指当时的当权贵族。
 
亨利八世为了满足自身对集权的渴望而敢于冒天下大不违与罗马教廷决裂,这样的君主自然不可能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从他对他的历任妻子的态度上看来,所谓“美人”对他来说更像是满足肉欲和生育继承人的机器。为了堂堂正正地迎娶安妮而必须同没有感情的第一任妻子离婚,为了离婚就必须同天主教决裂(天主教不允许离婚,而且亨利的第一任妻子所代表的西班牙王室则是拥护天主教的支柱力量),这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只能存在于言情小说之中。事实上,安妮只是个离婚的借口,以亨利八世对权力的渴求程度来看,即使没有安妮,这个婚早晚也是一定要离的。我相信安妮自己也是明白自己作为一枚棋子在这场宗教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的,即使不是主动圈入其中至少也绝对不是被动顺应形势。安妮是个有野心的人,这一点从她对亨利屡次求爱的拒绝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与其说是“欲擒故纵”的伎俩,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戴着“风花雪月”面具的政治博弈。
 
一场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之后,声名狼藉的安妮坐上了皇后的宝座,政治上各派力量的消长也有所变化,但对亨利八世而言,这不过是一个生育工具对另一个生育工具的取代,一套仆从班子对另一套仆从班子的取代罢了,看似多赢的结局实际的赢家只有一个。“英格兰教会之首”亨利八世一手握紧王权,一手抓牢神权,借一场自家后院是非,实现了一个君主的最高权威。
 
亨利八世其人,似乎就是为了权势、为了王座而生的,这就使人不由得想起另一个东方的帝王-汉武大帝。这两个君主,不仅在对集权的渴望和追求手段上无比相似,对女人的“狠绝”程度也不相上下。刘彻的老婆里,最出名的那四个里,阿娇对他的登基起了决定作用却下场凄凉,卫子夫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却被诬谋逆险些死无葬身之地, 李夫人蒙宠至深可惜福薄寿短芳年早逝,勾弋夫人生了太子于是被“深谋远虑”的武帝赐死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壑,对比亨利八世的六个老婆,我们只能说帝王的薄幸和野心到哪儿都是一样,帝王女人的命运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电影里的故事只是亨利八世婚姻中的一段,把电影放到一边,翻开历史的扉页,亨利八世的妻子们各自的命运到底如何呢?
 
2、“最是无情帝王家”-亨利与安妮
 
亨利八世的第一个妻子是接收的哥哥亚瑟的遗孀-西班牙的凯瑟琳·阿拉贡公主,这是一桩纯政治婚姻,完全是为了稳固英国与西班牙的关系,取得天主教神权最大的支持。订婚那年,亨利八世12岁,阿拉贡公主18岁,六年之后成年的亨利八世正式同阿拉贡公主凯瑟琳结为夫妻。这两个人在之后的相处中有没有产生过爱情说不准,但根据后来亨利八世对这位妻子的态度来看,他应该只是将她看作是巩固王权和生育继承人的工具的,当这位丧失了生育价值的皇后背后的神权力量成了亨利手中王权的障碍时,她被毫不留情地踢走了。为了离婚亨利八世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笑的是说起这个离婚的理由时,他甚至还颇为难得的不知从何处借了一次“良知”,搬出《圣经》中兄弟通妻的罪孽来,号称痛心疾首日夜忏悔,整个一只迷途羔羊渴求回归正道的样子。可惜即使他的说辞和演技再好,人们都不会忘记此君早年曾洋洋散散写出过令教皇赞赏有加的反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檄文,这样一个宗教博学家会不知道《圣经》中提到的罪孽?
 
最后亨利八世还是得偿所愿得同阿拉贡公主离了婚,他们从前的婚姻被视为非法和无效的,他们的女儿玛丽沦为“私生子”,被剥夺了“公主”头衔的她,失去得不只是王位和财产的继承权,更是作为当时欧洲大陆最高贵的两支血统的传承人的骄傲。血液的力量有时伟大得诡异,这位在生父的厌恶和继母的折磨下长大的少女并没有辜负她两支伟大血统中著名的“疯狂”和“暴虐”的因子,在她成为“玛丽女王”独掌政权之后,她所发动的著名的宗教虐杀为近代天主教的血腥史添上“神来一笔”。也是因为这场浩劫似的虐杀,她得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号“血腥玛丽”,为西方酒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公主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表现出一名真正的骄傲的公主所应有的“节操”-她曾于贫困中无比悲愤得表示过,自己“可以接受”任何赏赐的财物,却永远“不能接受”不将她称为公主的信件,果然是“贫困不能移”-_-#。
 
玛丽成为女王以后最恨的人就是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这个红发的丫头正是安妮·博林与亨利八世的女儿-后来的“黄金之路”的引领者-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的共同努力下,前皇后阿拉贡公主凯瑟琳被扳倒,神权与王权合二为一。这对玛丽的直接影响是,她由被女仆们服侍的公主变成服侍“公主”伊丽莎白的女仆。安妮·博林并不是个肤浅的女人,她对玛丽的忌恨并不是后院里争风吃醋那样简单,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玛丽背后的西班牙王室力量(16世纪被称为“西班牙时代”,可见西班牙在当时的强盛)、玛丽与天主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贵族们对玛丽的拥护、玛丽身为亨利八世长女在政治角力中随时可能死灰复燃的继承权…等等等等,无论是安妮·博林还是她身后的政治顾问团队,都不得不顾忌到这些。由此可见,安妮·博林在被处死时的另一罪名-企图毒杀玛丽,也并不是捕风捉影那么简单。总之,安妮·博林二十几条罪行中,但凡与她害人有关的我都觉得是有可信度的,只是通奸乱伦、通敌叛国等就另当别论了。
 
亨利八世对安妮应该是曾有过迷恋的,这种迷恋应该不只是源于她的多才多艺和优雅时尚,更多的可能还是亨利八世对安妮的智慧及其可能为他带来的政治支持有关。这一对被阿拉贡公主称为最卑鄙无耻的男人和女人的夫妻,在亨利八世集中王权的早期曾有过一段“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当然这其中也许也与安妮肚子里那个当时被亨利寄予很高希望的“儿子”不无关系。当安妮生下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儿子”的“女儿”之后,亨利八世对这个女人的热情渐渐熄灭了。
 
在同时代的女人中,安妮绝对是智慧的,就连法国皇帝弗朗西斯一世都对她赞不绝口,在英法关系的修好中,她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对自身智慧和价值的认知也许让她过分高估了自己身为女人在亨利八世这个绝对男权主义者心中的“作用”。共过政治风雨的两个人也许曾经许下过无数美好的誓言,也许曾经真的在彼此的眼中看到过对方的灵魂,但这些毕竟只是“曾经”。亨利八世不是那种需要灵魂伴侣的男人,他需要得只是可以满足他不同阶段需要的工具。
 
坐上皇后宝座的安妮·博林在亨利八世眼中,只剩下一个“功用”-生下男性皇位继承人。亨利八世骨子里是个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人,其实这也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君主们的通病,如果说安妮·博林对亨利八世私生活的管制让他对这个女人心生厌烦的话,那么她的屡屡干政则是对他的底线不折不扣的挑战。积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要爆发,尤其是当那个“憋气”的人是手握空绝对权力连当时最霸道的“神权”都不放在眼里的君主时。亨利八世的所有隐忍终于在安妮的一次流产后被打破了,安妮的罪名很多,投毒、谋逆、通奸、乱伦、叛国,条条致死。宫闱生活本来就是淫乱的,西方的宫廷更是滋生各种不伦之恋的温床。尼禄的故事家喻世晓,查理九世兄妹之间的通奸乱伦在无数西方作家的笔下简直就是“宫廷血腥浪漫”的代言。历史虽然已不可考,但即使安妮真的有什么所谓的情人(在嫁亨利八世前她本来就是有婚约的),也并不让人感到惊讶,国王和王后各玩各的本就是西方宫廷里的一条潜规则。至于说安妮和她的哥哥之间有没有奸情,也并没有什么太省得考究的,对于亨利八世来说,重要的是除掉一切影响绝对王权的阻碍,比如不能生下继承人的安妮·博林,比如政治影响在欧洲大陆盘枝错结的博林家族。往事以成历史,这桩千古疑案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罢了。
 
据说安妮·博林在临刑前非常镇静,甚至还笑了出来,这一幕曾被后世的以简·奥斯汀为代表的安妮粉丝们推崇至深-不愧是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面临死亡都如此镇定从容,这才是真正勇敢坚强伟大的女性!在我看来,安妮的表现不过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言-“哀莫大于心死”,对安妮这样一个女人来说,这里的心死自然不单单是对所谓爱情的心死,事实上我甚至不认为她对亨利八世的爱情会比亨利对她的那可怜的一点点稍纵即逝的爱情多出多少来,她的心死更多的是对自己终于失去了一切权力的认知。对于一个生活在权力中心的人来说,她自然明白当权力尽失时自己会有怎样的命运。面对这样一个已知的命运,也许她唯一能做的就只剩一个“从容”了吧,只有这样,她的聪慧、坚强和骄傲才可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这一点,是真正的“贵族”的认知。我曾在关押过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奈特的监狱里一字一句地通读她的生平和狱中生活,有一句话是令我至今难忘的,大意是“她在监狱生活中的表现保住了一个贵族最后的尊严和体面”。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有时我想,这实在是说给那些真正的贵族们的。
 
3、简·塞穆-绝情君王的“唯一爱情”
 
凯瑟琳·阿拉贡和安妮·博林的前车之鉴并不能阻止上流社会的女人们跳上亨利八世龙床的迫切渴望。在安妮·博林“光荣”得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的11天之后,安妮的侍女简·塞穆也“幸运”得成为亨利八世的第三位王后。
 
也许是前两位皇后的“博学多才”让亨利八世对“聪明的女人”着实伤透了脑筋,这次他选择的这个女人是个颇为符合东方程朱理学“德言容工”标准的女人。从有据可考的历史上看,这个字母不识一个、整天忙于纺织刺绣的简·塞穆应该是个称得上“温柔贤惠”的女人。对自己的丈夫,她小心翼翼、体贴入微;对前两位皇后留下的孩子,她和言悦色、关怀到位;对宫中的事务,她尽职尽责、规矩守礼。前面说了,安妮对时尚的敏感即使在法国都是出名的,她在世的那几年,英国宫廷的服饰曾发生过称得上“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安妮死后,简·塞穆谨遵丈夫的圣谕,明令禁止“安妮风格”在宫中的出现,她自己自然是首当其冲以身作责,行“保守”之能事。结合简·塞穆保守的性格来看,所谓她在做安妮侍女时无论亨利八世怎样威逼利诱都拒绝成为他的情妇的说法应该是有可能的,对比安妮·博里怀着亨利八世的孩子登上王后宝座的往事,这倒是结结实实地打了当年也是“严辞拒绝”亨利八世求欢的安妮·博里一个嘴巴。
 
浪漫主义者总是相信亨利八世对简·塞穆的感情是“特殊”的,这位绝情寡义的君主曾亲口称她为自己“一生最爱的女人”。我却更愿意相信,亨利八世对简·塞穆的“最爱”中最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她为这位盼子成痴的君主生下了一生唯一的一个名正言顺的儿子,而最重要的客观原因则是她死的时机恰当。
 
简·塞穆是个无论生死都应得上一个“巧”字的女人,这个“巧”,应该就是所谓的“幸运”。简·塞穆不漂亮也不博学,在她做凯瑟琳王后侍女的年月里,亨利八世眼睛里看到得只有玛丽·博林这样美丽的女人和安妮·博林这样智慧的女人。安妮·博林的智慧和强势让亨利八世对女人的所谓“聪明”深恶痛疾,这时仍留在宫中做侍女的简·塞穆碰巧走入他的眼中,也许一开始只是想变个口味,没想到一来二去的,这位伟大的君主在对比中认识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对男人的重要。他需要的妻子不再是像凯瑟琳或安妮这样“心中有沟壑”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心太杂,难以驭驾,他需要得只是一个以他为天的全心全意顺从他的女人。至于美貌,他的情妇们完全可以满足他肉欲的追求。
 
亨利八世的心思变化让简·塞穆捡了个大便宜。但是毕竟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如果说简·塞穆是个完完全全的被天上的馅饼砸中的傻大姐自然也没人信。这个跟随过两位王后的侍女在心思上不可能单纯如稚童,作为安妮的贴身侍女,她在举证安妮罪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身为女人,所谓的“大智慧”和“小智慧”有时是很难界定的。安妮一生弄权,结果被自己的男人推上风口浪尖担了一世骂名,一生心血就换来得是盆盆脏水条条污蔑和丈夫的一个“杀”字。像简·塞穆这样的小女人,即使玩弄心机也都只是些小聪明小阴谋,绝对上升不到安妮这种涉入到王权和国际政治的程度。可是偏偏是这样一个女人,取代了安妮,成了薄情君主至少是口中的“唯一”。究竟谁是“大智慧”谁是“小智慧”,究竟怎样才算“大智慧”怎样才算“小智慧”,百年来太多的女人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即使到了号称“男女平等”的今天,问题的答案依然捏在男人的手中。
 
简·塞穆这个女人似乎就是为了给亨利八世留下个儿子而生的,生下了儿子她在这个世间的使命也就终结了。有人感叹她的福薄命苦,我却觉得这其实是她的幸运。死在亨利对她由爱(虽然不知那爱有几分)生厌之前,死在被亨利八世日后难保哪个“心血来潮”的折磨之前,以死亡为代价在他心中留下一份美好,换取家族的平安富贵,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4、江山与美人-亨利八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之“爱”
 
简·塞穆死后亨利似乎着实“悲伤”了一阵子,这悲伤虽然影响到他找皇后,但似乎没没有影响到他找情妇。反正儿子都有了,估计滥情的亨利八世也乐得做个黄金单身汉。简·塞穆去世两年之后,迫于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的形势,亨利终于为自己选了人生中的第四位王后-德意志的安妮公主。
 
同他娶第一位公主一样,这依旧是场政治婚姻。马丁路德金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影响却是深刻的,它成了日渐强大的德意志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催化剂。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使天主教的气焰再度高涨,这对那些与罗马教廷背道而驰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利空”消息。英德结盟是形势使然,而联姻则是结盟的最佳手段。这时,政治理论界已经出现了可以定义亨利八世的这次婚姻的专业术语-马基雅维利主义。无论谁也忘不了亨利八世曾在罗马教廷麾下旗帜鲜明声讨过马丁路德金,之后为了王权背弃了罗马教廷,接着他却又娶了信奉“新教”的德国公主,而这个“新教”正是马丁路德金在德国改革所建。“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倘不是马基雅维利早死了几年,恐怕亨利八世此举很难不被他写入文章中充当最佳案例。
 
虽然皇室婚姻从很大程度上说都是政治交易,但是遇到亨利八世这样前科累累的主儿,嫁他的公主估计在出嫁前就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准备。较之亨利八世的前几位妻子来说,这位安妮公主应该是最有女人智慧的,她背后无疑有一支16世纪最为优秀的危机公关团队。借着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同盟关系的破裂的契机(这样英德同盟便显得可有可无了),在危机公关团队的指点下,安妮公主于成婚六个月后成功地同亨利八世协议离婚。摘除了王后的后冠意味着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她拿着亨利八世所给予的丰厚的养老金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比起亨利八世的前几位以及马上就要到来的以后那位王后来,安妮公主的结局称得上是最好的了。
 
同安妮离婚后,亨利八世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娶了他的第五位王后-前皇后安妮公主的女侍凯瑟琳·霍华德。向前追溯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亨利八世似乎对王后身边的侍女们有着特殊的爱好。玛丽和安妮这对博林家的姐妹花都是从王后侍女开始做起,最后成了亨利八世的枕边人;而第三任王后简·塞穆则服侍过亨利八世的前两位王后。这也不能一味“误会”亨利八世,说他专喜欢做那只吃窝边草的兔子,国王与侍女就像导演与演员,后宫潜规则而已。
 
同前几位王后相比,这位凯瑟琳·霍华德出身高不过两位公主,才华比不上安妮·博林,德行更是不及简·塞穆,她吸引亨利八世的地方简单而直接,那就是美貌。凯瑟琳·霍华德嫁给亨利八世所掀起的轩然大波比起当初的安妮·博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她首先惹来非议的是她嫁亨利八世前的一段刻意隐瞒的婚姻,这为她引来了“重婚罪”的控诉。但是色欲熏心的亨利八世为了抱得美人归,非常大方得“宽恕”了她的这一罪状。就像前几次婚姻的角力一样,在亨利八世的一意孤行下,凯瑟琳·霍华德终于被拉上了王后的宝座。无论嫁给亨利八世是为了财富、地位还是权势,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凯瑟琳·霍华德对亨利八世绝对没有“爱情”。亨利八世阴冷如蛇,猜疑如狐,狠绝如狼,丑胖如猪,试问一个心智健全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如何对这样的男人心生爱恋?嫁给亨利八世时,凯瑟琳霍华德还不到20岁,而亨利八世却已经是个五旬老翁了,典型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老夫少妻的婚姻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轨”,尽管亨利八世将凯瑟琳·霍华德盯得很紧,该来的躲不过,绿帽子仍然从天而降,不偏不正落在了他的头上。如果这只是寻常夫妻,那亨利八世大可以要求离婚并且有权拒绝支付赡养费,或者再“任性”一点,以牙还牙地送凯瑟琳·霍华德双绿鞋子,但是这是野兽国王同美女王后的“成人版爱情童话”,注定要充满血腥,离开了血腥便没有了“浪漫”。于是,国王的猪头上依旧戴着那顶无形的绿帽子,而凯瑟琳·霍华德那颗美丽脑袋上却再也戴不了任何的帽子了,无论什么颜色。
 
从某个角度来说,凯瑟琳·霍华德推动了英国法制的“完善”。在她死后,亨利八世修改了国家法律,将王后“通奸”以叛国论处。可惜的是亨利八世还没有亲身实践新法律就去向上帝述职了,而他的第六任也是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则在他死后毫不犹豫得风光再嫁了。真是活到最后的活得最好啊!巴尔扎克的老爹咬着牙挺到最后,终于拿到了集体养老保险的全部收益;帕尔王后活到最后,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下一个春天。这位王后与亨利可谓是“绝配”,在嫁给亨利八世之前她就已经结过了两次婚,这放在当时的任何一个贵族女性身上都可以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了。估计这两个人很有可能是因为对婚姻问题有着难得的共识而走到一起的。
 
算上与亨利八世的婚姻,凯瑟琳·帕尔一生共结了四次婚,第四次婚姻的对象叫托马斯·塞穆,他是亨利八世第三任王后简·塞穆的哥哥。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真让人擦一把汗,不知道这几位泉下重逢时该怎样相互称呼。不过不要以为这样混乱的关系到这里就打住了,王室的八卦永远比电视剧要精彩得多。
 
5、蛇足-嫁给英格兰的“处女”女王
 
托马斯塞穆既然敢于接收国王的遗孀,他就绝对不是省油的灯。这位无论在辈份还是年龄上都够得上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叔舅辈的美男子大叔,不知是受“恋童癖”的驱动还是出于政治投机,居然堂而皇之地追求过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一世不愧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女儿,无论在对权力的渴望还是对情人的狠绝上都比她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当上女王后居然把这件宫廷丑闻放到了明面上,以“对女王不敬”之罪结束了托马斯·塞穆的富贵生涯,这实在让那些等着揪她小辫子的政敌们大跌眼镜。伊丽莎白与她的这位名义上的舅舅之间到底有没有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就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在前世后世的人们歌颂或赞叹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领导英国真正走上“黄金之路”的政绩时,在以YY为主业的小说家们争先恐后地替伊丽莎白一世悼念被她处死的初恋托马斯·塞穆并为之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时,在政治家史学家们过份理智地“分析”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处女”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不婚的最大原因是不愿有个丈夫来分享权利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亨利八世那五段婚姻在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孩的心底所刻下的伤痕呢?不知是谁说过,伤得越沉,藏得就越好,也越不容易愈合。
 
亨利八世的六段婚姻共留下二女一子三个孩子,每一个都继承了他的狠绝冷酷。在之后近二十年里,这些孩子们为争权夺利机关算尽,以种种残酷的手段向他们在棺材里的父亲证明着都铎传人的“优秀”。

 4 ) 亨利八世那点破事

刚看了《另一个波林家的女孩》,对这个国王有点小兴趣,查了点维基,讲来玩玩。
亨利八世是亨利七世的次子,难怪他在电影里对着玛丽波林作理解状讲:“我知道,第二个孩子总是不受重视的,生活在长子的阴影下”,原来是深有体会哦。他的母亲是约克的伊丽莎白,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的女儿。爱德华四世挂了以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就是五世。结果四世的弟弟理查跳出来讲,五世,你老爹跟老妈婚姻无效,你么有继承权。理查就把五世幽禁了,自立为理查三世。另一个家族的亨利.都铎迎娶了这位伊丽莎白公主,就跟理查三世干了起来,三世战败,都铎娶的既然是老国王的长公主,当然是老实不客气的做了国王啦。他就是亨利七世,从他开始,就是都铎王朝开始。

扯远了,继续讲亨利八世。

主要来讲他的狗血史。他的第一位王后,是西班牙公主凯瑟琳。比较狗血的是,凯瑟琳先嫁的是亨利八世的哥哥,亚瑟。但他们结婚几个月,亚瑟就病死了。亨利八世的母亲伊丽莎白出于维系英国和西班牙关系的考虑,让凯瑟琳继续跟自己的小儿子,亨利八世结婚。所以凯瑟琳比亨利八世整整大六岁。

 

因为凯瑟琳曾经结婚,事情就比较麻烦。凯瑟琳宣称自己第一次婚姻没有圆房,又取得了教皇的手令,才得以顺利成婚。这位皇后应该说大方得体,深受国王的尊敬和人民的爱戴。但比较倒霉的是,她除了有一位公主,其余六个孩子全部夭折。根据电影的狗血描述,这时候凯瑟琳已经绝经,再也生不出继承人,所以很明显的,亨利八世的心不再在她身上,他需要到处猎艳,生出自己的继承人。

亨利八世一位很有名的情妇,也就是电影里描述的又漂亮又纯真的玛丽波林。但真实的她,经历比较复杂。她很小的时候就作为亨利八世的妹妹玛丽公主的侍女,远走法国。在法国,与国王传有绯闻,因此被遣送回国。在英国,她又成为了亨利八世的情妇。这段关系在她与国王的私生子出生前结束。她的第一任丈夫患热病而死,而第二任丈夫是个平民,这导致她被驱逐出了家族,穷困潦倒。

我们也可以猜测是玛丽波林的姐妹安妮波林的出现导致了玛丽的失宠。影视作品里统常将安妮认为是姐姐,但有一点证据,就是贵族的头衔通常是由长子女继承的,而安妮的女儿,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并没有波林家族的爵位头衔。可见安妮应该是妹妹。

关于安妮,维基百科的说法发生了分歧。一方,包括大多数影视作品里的说法是,安妮引诱国王,坚持要将自己的处女之身留到与国王结婚之后,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私生子。另一方,是说安妮已经有了身孕。估计还是第二种说法比较靠谱,因为伊丽莎白一世,是她老娘加冕后三个月生出来的,多惊险啊,差点就是个私生女了。不管怎么样,总之,就是这个安妮把国王迷的神魂颠倒,可以让国王不仅仅把她当做情妇,而是要正式休妻迎娶。据小道狗血报道,国王承诺,与安妮结婚前,再也不碰自己的王后,再也不与其他女人眉来眼去,对于刚给他生下私生子的玛丽波林也再不搭理。

国王休妻的理由,就是老调重提,说凯瑟琳王后第一段婚姻就圆房了,与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处女了。既然她曾经嫁给过自己的哥哥,那么他再与凯瑟琳有夫妻关系,那就是乱伦了,要求宣布婚姻无效。不得不说,这招数太毒了,太不厚道了,离婚就离婚了,还要毁人清誉啊,好歹是二十多年的夫妻呀。有正义感的人还是在的,国王离婚要得到教会批准,可无论国王怎么斡旋,甚至威胁英国不再给教会交税,教皇就是不鸟他。一怒之下,亨利八世跟天主教庭决裂,改信奉了英国新教,也从此重新树立了国王的权威。亨利八世由自己扶植的傀儡主教宣布了自己与凯瑟琳王后婚姻的无效。可怜他们的长女玛丽一夜之间从英国的长公主变成了私生子。日后还遭受了继母的不少蹂躏,不知是不是童年阴影造成了心理变态。她上台后又大力推行天主教,屠杀新教教徒,人称“血腥玛丽”----记得那种鸡尾酒不?

亨利八世迫不及待的迎娶了安妮波林,可惜安妮除了伊丽莎白公主,也是一无所出。很快,安妮王后也被编排了N种罪名,什么叛国啦通奸啦乱伦啦被斩首。哎,安妮只当了三年的皇后,看来男人的“真爱”都是很短的,尤其是有权有势的。

历史总是相同的,安妮波林当初是凯瑟琳王后的女官,这次,她的继任者,亨利八世的第三任皇后又是她的女官。相对安妮,她还算善终,给亨利生下了唯一的男嗣爱德华王子后,她就去世了。

亨利的第四次婚姻是政治联姻,他娶的是德国可里维斯公爵的姐姐。为的是他们同样支持新教。出于谨慎,亨利还派出了一位画师去画了这位公爵小姐的画像。想到什么没?王昭君为什么会被逼出西域啊?同志们,假冒伪劣害死人啊。画像那是貌若天仙,亨利大喜过望,急忙答应了婚事。没想到娶回来一看,五官好像是差不多,可是……脸上怎么那么多的痘痘?!婚归婚了,亨利对这位王后完全没有性趣,后来因为可里维斯公爵与罗马教廷有纠纷,亨利也就顺势宣称他与王后没有圆房(亨利,我相信你!),顺势将这位王后改嫁他人。推荐这位天仙的克伦威尔伯爵被牵连斩首,当年,可就是他,帮安妮波林捏造了种种罪名,处死了这位皇后,正是一报还一报啊,不是不来报,时候还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公理……哎呦,不要砸我,我,我这就继续!!!!

他第五个老婆也跟安妮波林有关,是安妮的表妹,凯瑟琳霍华德。我说什么来着,历史往往是相同滴,这位小姐是刚刚那个德国小丑妞的女官。看来女人不放心家里的小保姆,这是有理由和渊源的~这位小姐也是命运悲惨,首先,亨利这时候已经50多了,体态臃肿,还是个老烂腿,怪味一阵阵的,我们没理由相信她真爱亨利。波林家族一贯有献女人换宠的习惯,可谓是前赴后继英勇无比啊,可见这位凯瑟琳小姐不过是被自己无耻的老爹老妈以及众亲戚出卖的牺牲品。她婚后,亨利倒是对她以及她的家族都无比宠爱,但凯瑟琳刚值17、8,对亨利提不起兴趣也是正常的。她的情人是以前与她有过婚约的卡尔佩珀。他们的事情被告发后,亨利很长时间都不能相信,直到凯瑟琳给卡尔佩珀的情书摆在他书桌上,他才如梦初醒。亨利老兄,你真是绿云盖顶啊……不过凯瑟琳还是很有骨气的,在被斩首前,她说“我以王后的身份赴死,但我更希望能作为卡尔佩珀的妻子而死。” 她与卡尔佩珀一起被斩首,尸首与自己的表姐安妮波林葬在同一个地方。

亨利的第六位妻子是个老寡妇(哎,真是每况愈下……),但很明显,她对亨利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在她的推动下,第三部《王位继承法》通过实施,这部继承法规定了私生子也有继承权,所以血腥玛丽以及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由于母亲的婚姻被宣布无效而成为了私生子,但同样拥有了在正位的爱德华王子以后的继承权。

亨利死后,与自己的第三任妻子珍合葬,看来他是很珍视自己这位短命的妻子,一来她给他生下了唯一的男孩,二来她也没做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我是否可以很阴暗的说是还没来得及就挂了……)。珍被亨利称为自己唯一承认的合法的妻子。感叹一下,果然是死人地位无限高啊。

亨利死后,他的儿子爱德华继承了王位。他没有后代。他死后,是凯瑟琳王后所生的玛丽继承了王位。然后,便是伊丽莎白一世。由于他们都没有后代,所以都铎王朝就此终结。

呼……终于写完了,多不容易啊。

 5 ) 背叛的成本

没有希望的人生,不会是幸福的人生。

如果你的生活充满了背叛,充满了争权夺利,充满了谎言,充满了不信任,你的人生还是有希望的人生吗?你能对这样的人生还抱有热情吗?

当姐姐安妮决定不顾妹妹玛丽已经爱上国王这个事实,要从妹妹手中夺取国王的爱时,她衡量过,这样的背叛将会是成本很低的背叛。首先,妹妹是自家人,理应体谅她为了家族利益去追逐国王的爱;再加上,她已经因为美丽,背负众多女人的嫉妒和仇恨,妹妹因此而产生的恨,只如在大象的重量上加上一个苹果而已,几乎不可体察。

当国王决定背叛为自己生儿育女的玛丽,而追逐美丽的安妮时,他要为背叛所付出的成本为零。他是那个国家的王啊,哪个女人不是属于他的?他喜欢宠幸谁,要抛弃谁,都不需要付出任何的成本,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下。

当安妮流产时,从此失去国王的爱以及失去王后的宝座,是她不能承受的结果。相比之下,铤而走险与自己的弟弟通奸,再怀上一个孩子,这个背叛的成本比失去王后宝座这个后果在她看来要轻一些,即使被发现的话,将是叛国的大罪,将要失去脑袋,她仍愿意一试……

可见,人总会在背叛的成本很低,或者即使很高,仍然值得以此去交换自己心爱之物的情况下,选择背叛。一个男人没有背叛你,是因为成本很高,还是他能力不足以背叛,还是他不愿意背叛?

如果一个男人在背叛你的成本很低时,仍然选择忠诚于你,这样的男人就该关起门来好好爱了。

 6 ) 英国皇室的那点破事儿

正因为有了这些破事儿,那么多小说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和导演,都不愁没有事情做。

撇开历史不谈,单单把它作为好莱坞电影来衡量,这个由哥伦比亚公司投资,BBC Film Council参与制作,2008年2月上映的 好莱坞 电影The Other Boleyn Girl水准还不太坏。原因如下:

1,故事

虽然是宫廷背景的period film,但主题不是阴谋家之间的政治斗争,而是女人之间的床第斗争。这种片子套路通常应当是:

纯朴而貌美的年轻少女 + 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政客 + 贪恋女色的国王 + 险恶的宫廷斗争 = 一切故事皆有可能

然而,现在不仅是一个貌美的年轻少女,而是两个,而且其中一个不那么纯朴,更何况两人是姐妹,所以当然有戏。姐妹之间争男人,男人是英格兰国王,well,you can imagine the rest.

论戏剧元素呢,怎么也算齐全:野心,密谋,引诱,通奸,怀孕,流产,私生子,结婚,离婚,审判,乱伦,断头处死......一一列举出来真令人昏厥。想必编剧和小说作者(Philippa Gregory)已经绞尽脑汁。对于一个宫廷背景的Drama,观众们还能要求什么呢?

想当年我在初中历史课上知道了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3x年和天主教会决裂,从此英国信奉新教,哇,这是多么意义深远的历史事实,就像影片结尾的字幕说的一样。然而,我们初中历史书上可没有说亨利八世做出此举是因为他得不到某个女人。事实怎样,亨利八世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历史学家可以对本片提出种种批评,然而见识浅薄追求廉价情节的观众(如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受用。亨利八世真是缺心眼。

当然,片子里他缺心眼的地方远远不止这一处。哈哈哈。Eric Bana这个国王大概是最脸谱化符号化的一位人物。

极度不合史实的剧情还有一大把一大把的,比如,据历史记载,Mary在和她丈夫William结婚之前就已经和法国国王有关系,家里头受不了了,赶紧把她从法国抓回来,免得她在外边惹事。就这件事情看来,Mary也不是省油的灯,也远没有那么天真善良纯朴。当然本片里的Mary具有完美的性格,不然这故事还怎么演。

anyway,抠着历史事实挑错误的心态不利于欣赏电影。相比于历史学家而言,一个对那个时代英国历史了解浅薄的观众(如我)在电影院里得到了更多的乐趣。似乎邻座的几个英国老太太也得到了很多乐趣。英国人民对于王室的情感很有趣,大家都好奇,大家都去看,看完都说离谱,可是还是喜欢看。

2,排场


很美。

主题音乐挺不错。整个影片的画面非常浪漫主义,因为是中世纪宫廷戏嘛,何况还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这很容易理解。

影片开场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钢琴音乐伴着三个孩子嬉戏的笑声,Sir Thomas和Lady Elizabeth在树林中散步,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讨论Ann和Mary的性格和婚事。很开门见山。

还有国王要来他们家的那一段:骑马报信的小子远远看到了国王的大批人马沿着山谷临近,便如临大敌般策马飞驰,嘶声叫喊:THE KING!THE KING!然后一组镜头:院子里正在烤肉的人们,厨房里准备菜肴的人们,都慌乱如无头苍蝇般;屋子里的父母亲大人紧张的神情,正在打扮的Ann急急的奔到窗前,Mary随后。我们看到了两个年轻美丽的侧影,映着窗前的日光,Ann思虑而紧张,Mary无心且无邪。这个镜头还算精心策划的,不知当时拍了多少take呢。笑。

服装道具都有水准。本片的服装设计和艺术指导应该提名个奖什么的。哥伦比亚果然不是傻瓜,拍英国宫廷的东西当然要和BBC合作。BBC Films在这类问题上一向有品质保证。而我一直喜欢看金发的漂亮人儿们身着华服在金黄色的灯光下微笑,说话,鞠躬和舞蹈。:D

3,人物

单单这两个年轻女演员的同台合作就是炸弹。想必这一点制片方都心里清楚。个人觉得Portman和Johansson演的都很好,当然没有好到能得到学院奖最佳女主角什么的,但是都很称职了。俩人都不是英国演员,然而英国口音装的还不错。西班牙来的女皇口音也装的不错。

Portman演Ann很合适,她一看就不是那种纯朴善良artless的乖女孩儿,到目前为止她最critically acclaimed的角色应该数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个早熟小女孩玛蒂尔达,和Closer里的Alice,都是复杂莫测的角色。Portman的Ann Boleyn有性格,够妩媚,够强硬,也够狠。她在宫廷里众目之下的妙语连珠可能略显造作,然而还不甚离谱。

King Henry VIII: [to Anne] And what would you know of great men?
Anne Boleyn: I'd know one, if he were before me.
King Henry VIII: Do you see one here?
Anne Boleyn: [walks about the hall, surveying the men] Looking, my lord.
Anne Boleyn: [stops in front of the King and smiles] Ah, found one.

值得提一下的是她的微笑,那种眼珠看定了你的微笑,很魅惑。

Johansson演Mary也不错啦。Mary和Girl with Perl Earring里的Griet性格相似。这个低眉顺眼啊,深明大义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居家好女人。当然历史上的Mary是什么样儿的,没有人知道。Ann Boleyn更为人知晓,因为她好歹也算作Queen,虽然只有3年而已。Mary相比而言是一个隐藏在历史背面的人物,这类人物最近总被小说家看好,因为有的是空间可以想象。这里的Mary是个绝对的主角,所谓的正面人物,片名(也是小说)的The Other Boleyn Girl指的其实是她。嗯。虽然作者的说教意味有点浓,反正是电影嘛。

另外值得一提的人物:

Kristin Scott-Thomas!
很少看到她出现在好莱坞银幕上了。有气质的女人唉。Lady Elizabeth这角色很不错的。她从来都作为一个明智的反对者:反对自己的女儿和国王搞上瓜葛。担心这会给他们家遭来横祸。她是对的。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她说的:What IS treason?
顺便说,这片子的总体台词水准比较平平。

Juno Temple
嗯!这个小女孩1989年出生啊!这个嫩的。这里她演的是Jane Parker,就是原来在Catherine of Aragon下边作lady-in-waiting的后来嫁了George Boleyn最后向国王告发Ann和George的那个。是个惹事儿的主儿。去年她在Atonement里边演那个开始被巧克力工厂老板强奸最后却嫁了他的表姐,也是个惹事儿的主儿。再之前她在Notes On a Scandal里演Cate Blanchett的青春期叛逆女儿,还是个惹事儿的主儿。笑。

再就是Alfie Allen了。那个国王派来的给Portman送了两次礼物的跑腿的,都被退回去了。哈哈,这个超级龙套演员啊,去年在Atonement里他也跑了次龙套。今天发现这个他演的messenger很惊喜,因为半个月前还在这边看到活的本人出演的话剧。:)

好!终于说完所有正经话,下面开始不负责任的乱讲啦:

要说本片传达的观念之一:在英格兰皇室的那些破事儿之中,什么是头等大事?

答案无疑是:怀孕生儿子!

别说生儿子,就连怀孕的消息宣布那一刻,你看Mary她爸爸跟她叔叔脸上的表情......那感觉就像一人怀孕,鸡犬升天。(笑)

当然,可怜的还是女人们,生个孩子真是难啊!生个儿子更是难啊!在这个问题上运气好的,如Mary,得了宠,怀了孕,然后就给关在黑屋里,终日卧床,跟囚禁差不多,等到儿子生出来了,也失了宠,连孩子一块给赶到乡下去;运气不好的如Ann,或Catherine of Aragon,生产那日撕心裂肺的大叫一通,之后精疲力尽的,或失望的抱着女儿,或生出死婴痛哭流涕。更惨的是Ann夜里好好的睡在床上,孩子就没有了(上帝!)。古人们真可怜。

突然想到的小trivia:

Johansson和Krinstin Scott-Thomas第一次合作是1998年的马语者。The Horse Whisperer,母女关系。这片子里她们还是母女关系。还有,据说当时马语者也找了Portman,她给推掉了。这点千丝万缕的联系哟...

啊,打了好多字啊!累死了。

这片子得到的评论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于誉,然而我觉得它还不错。不是经典之作但绝对不是烂片。想必是因为自己在电影院里看的缘故。:)

 短评

服装人物都很漂亮。

7分钟前
  • 豆友1120428
  • 推荐

Henry VIII, 英国国王,真是个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蠢货啊!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Natalie Portman不是胸没有谁大,是她根本没胸

13分钟前
  • who's 劳人?
  • 还行

Natalie Portman的胸没有Scarlett Johansson大。。。

17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最爱两位女主~配乐也不错~歪了的历史正好借此机会补正

19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娜塔丽•波特曼真演不好搞阴谋的女人

21分钟前
  • 飞艇捌号
  • 还行

“小三很强势,小三修正果,小三生的闺女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格兰整整45年,直到今天,大英帝国钞票上老老实实印着小三闺女的头像。做三做到如此地步,就算掉脑袋也值得了。 ”ps打酱油的人真的太多了

2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王室流产史。

24分钟前
  • 如小果
  • 推荐

原本是冲着娜塔莉和斯嘉丽去看的,看了一会儿惊异地发现了Jim Sturgess,再看了一会儿又发现了BC,再后来还发现了小雀斑,暂停了一下刷豆瓣剧照还发现了加菲……宫廷戏里的建国大业啊,墙头们跑得还都是龙套。 然后我就再也不能淡定地专注于情节了……事实上情节也的确没什么看点……

29分钟前
  • Sophie Z
  • 还行

还可以,两个波林的形象都好平面啊,没有太出彩的地方,缺爷和dexter两只炮灰比较养眼,但明显缺爷演技牛多了,dex和在one day里毫无区别⋯⋯

32分钟前
  • 锦妖
  • 推荐

三年下了三次最终在第三次完整的看完了,配乐服装用光剧情挑不出一点不喜欢,可以多加星么,初婚分别得约翰逊和康伯巴奇看得揪心,波曼遭暴痛哭一下又看到了小Mathilda,立后霸气,斩首剑的回音

36分钟前
  • 马克兔温
  • 力荐

最惊悚的是突然看到马脸……Benedict Cumberbatch

37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真理,做人不能太贪心。傻人有傻福吧。

38分钟前
  • 静眠虚空
  • 力荐

历史剧?无历史性。宫廷剧?无阴谋论。

41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得感谢这导演,请来了我心目中的一二号女神。

45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英国摄影果然很注意自然光线得运用及前景

50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什么样的女孩匹配什么样的爱情,人不善良到最后就会变得可悲。精虫上脑的男人最无耻,嫉妒心泛滥的女人最可恨。此片刨除脱离历史外,是女人的一本爱情教科书。

51分钟前
  • 嗔痴少女李软软
  • 推荐

纳塔丽·波曼的表演就像一个任性的女孩,而非有野心的女人。

5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又一出宫廷美人心计大戏!还是两位女神级女主出演,彪英音各种让我出戏。波特曼演毒妇斯嘉丽演傻妞好不习惯!艾瑞克巴纳帅气国王昏倒了!还有BC Sherlock大马脸!《一天》的男主吉姆·斯特吉斯大萌货卖萌!还有《和玛丽莲的一周》里那个雀斑男Eddie!还有Andrew加菲大萌!各种英国人彩蛋!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一部1/4时间都在分娩或者流产的电影。

60分钟前
  • 【半注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