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

记录片台湾2018

主演:圣严法师

导演:张钊维

播放地址

 剧照

本来面目 剧照 NO.1本来面目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3-08-10 23:22

详细剧情

  《本来面目》运用圣严法师的开示演说、日记病历、文献著作以及照片影片等,也邀请了法师的出家弟子们演出真人动画,再现法师的前半生,整体以平视、平实、平常心的角度来表达法师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长篇影评

 1 ) 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5月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特殊的月份,更特殊的是今年的5月19号我第一次去参加了一个电影线下放映活动,这部电影叫《本来面目》,是一部关于圣严法师和中国佛教的纪录片,张钊维导演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众多师从圣严法师的同门们集合众愿所成,其发愿是为了弘扬中国佛教,更多的场景是圣严法师的生平记录。

作为观众不论是看了一部电影、一场歌剧还是听了一场演唱会,都会有当下的所感所受,观看《本来面目》时我亦是如此。身心投入其中,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昨天想写下文章,拖延到今天上午,决定不能再拖延了,因为我会忘记电影的内容,就像以前一样。

从电影开场,一篇透着阳光下的摇动芦苇(我对植物的了解不多,就认定它们是芦苇了),我就知道这部电影能给我带来一些感动,果不其然就是。

去观影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佛教的纪录片,仅仅是因为宣传里有张导的那么一句话,“《本来面目》是做给一般人看的电影,而不只是给圈内人看”,“如果说,《冲天》是一部关于动心的电影,那么《本来面目》就是关于静心的电影”。打动我的就是“静心”。当我看到静心时,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要去。天知道现在的我是一个什么状态?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我的大脑里,各种思维不停的在碰撞,很多疑问,很多不满,很多悲伤,很多抱怨,各种情绪倾注其中,只是整个人外表看起来风平浪静。

在电影开场前,张导先讲了一些话,还做了一段冥想,我称之为冥想是因为不想让太多人觉得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是在为中国佛教宣传,其实张导也在讲话里提到了:佛教的禅坐、瑜伽的冥想,心理学的一些安静的放空思维都是一种修行。在短短三分钟的冥想里,实话实说我的大脑里的声音五花八门,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哈佛大学Tal Ben Shahar教授曾经在《幸福课》的课堂曾经也做过这样的冥想。不禁感慨虽然我看过了整部课程,但是我并没有获得幸福,而冥想,对于正式学过瑜伽的我来说竟然也只有在此刻才想起它的好处。

更多的个人感触不多说,还是写一写电影给我的启发和点拨。

电影里第一个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圣严法师的从小的环境,他在从小被迫离家、经历参与了战争,两度出家,这中间的各种内心的角力一定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不能体会。年幼与家人分别的痛我没有过,但从他做梦时常梦见父母就知道他内心多么渴望一家团圆。而团圆是在和平中才能达成。这让我对战争的心存恐惧和抵触被唤发。纵观一下中国近30年的发展,我们是和平的发展的,但危机不是没有,而且每一次危机的化解都是付出了一定代价,或人的损失或财的损失,或者两者兼具。不多说此。我想就像他自己说的一直受到压迫,正是这种亲身感触让他有了去帮助更多人的心理。在我所认识的30几年的社会里,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有同情心的,但是方法却未必正确。

那么小的圣严法师在当时是没有安全感的,按照现代心理学讲法,这是我个人的认为。

他青年的从军经历也一定给了他很大冲击,才会让他在讲学中提到了对战争的避免。而他第二次出家时候遇见东初老人,当师傅对他要求搬房间很多次以后,圣严师傅表达自己对于师傅不断要求他换房间的不满,而他的师傅只是说“哪有那么多的不满,放下”;而当他真的离开寺院去一个人禅修,真的放下时候,师傅并未挽留。那个时候我想在尘俗的我,每每遇到各种阻难,最后都是各种情绪不满,但并没有一个真的智慧的人能告诉我放下,更没有那种当你已经放下了一切,又真的能放离你离去的人在你身边的感觉。当时是这样的感觉,但今天在写这些文字时候,我猛然发觉我并没有放下。这恐怕就是我们身在尘俗,心不够开悟的状态吧。

圣严法师在去日本读书时候,遇到了各种质疑、责难。这和在尘俗中的我们的生活工作何其相似。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不顾他人的声音而坚持去做自己想要做的呢?圣严法师说他有个梦想就是把中国佛教传播开来,让那些对中国佛教只是教义给“底层人”,“没有文化的人”的这种想法改变,我想那个时候就是他一定要去读博士的本来面目吧,因为他渴望的功业是普通想法的人达不到的而又不想去做的。

在看到圣严法师重病时候,我有些眼睛湿润。他的医生也是法鼓山的弟子说(大概):“生死他看到多了,但师傅是把生死看透了”。在我年幼时候我也觉得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直到我母亲离开,我久久不能释怀。所有的一切遇见都是有因可循,有果可断,这是因果。那么在看到这段时,我想到了我母亲,其实如果不是她曾经拿了一本佛教书回家可能我一直也不会去思考宗教的东西,如果不是她在病重期间信了基督我也不会去认真的看一看基督的一些内容。正如圣严法师讲“我长命百岁好不好”,其实他问的时候,他在选在不换肾的时候,答案他自己已经选择了。我不知道这点儿我能不能开悟,因为的确有些人就是无法开悟。

在圣严法师在日本求学的时候,有一幕场景很深刻:他被一位老师“当头棒喝”。那一刻他开悟到老师要他放下,放下对学位的执着。对照着我们太多人得到了更高的位置,然后便飘飘然,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位让你放下的老师,也缺少的是那个一直放低自己的心。

对于电影更多表现了圣严法师的建立的大行为,在地震时候他说出了建设人们心理的句子。在参加宗教大会他提出了“佛教一直也要随着变化,并希望各界宗教们能协力发展”。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佛教或是关于圣严法师的纪录片,而是看到了更多广义的东西。中国佛教是在进步的,融合了哲学、教育、心理,还有自身经营的发展,这不再仅仅是一个狭隘意义的佛教。

整部电影并没有更多讲述佛教的大教义,更多的从平和的状态讲述了圣严法师的生平。就像电影里讲的很努力的“心平气和”,也像圣严法师感恩时候的脆弱,我能看到一个禅修者当他有了一个发愿,而真的去行走的一生。

这是一部中国佛教的宣传纪录片,想了想那么佛教《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作为我这样一个并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问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工作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再问的时候,我想起了东初老人对青年圣严师傅说的那句“哪有那么多的不满,放下”。也许,人生的修行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放下,而放下以后才会使心静吧。

很感谢看到了这部影片,我想对我来说是思维的一次回笼,让我不安静的心稍适安静,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本来面目带来的福利。

——————————————————

上面的文字是我看完电影的观后感,我从来没写过影评,但这次看完从电影的观众的角度来讲,我试试自己写一次:电影能题目是《本来面目》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引发人们去思考的主题。整部电影从拍摄的场景来说,是非常的平实,气氛平和,就像电影里的努力的“心平气和”。电影内容不多说,很容易就写多了。思维泛滥。从最开始的芦苇从或草丛到最后的电影场景也是出现了芦苇丛,这就是一个圆,我很喜欢这样的设计。尤其带着阳光的质感,给人不是强烈的光的刺激而是一种广泛的光芒的吸引。结合了真实人物和动漫人物的拍摄方式,这样的感觉让纪录片更有些小憧憬,因为大多数纪录片讲述的很贴近现实会有些枯燥,但动漫的加入有些趣味,让人观看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不设防的童年心理。从内容讲,从圣严法师的年幼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这四个阶段的顺序的去阐述整体故事,间接穿插了年代故事的方式,结合过去和当下的情景,让我的感觉是故事前后的联系紧密。在各个阶段去解读圣严法师个人的成长虽然话语不多,但突出了重点:分别、流离失所、战争、压制、梦想。实践等等都是突出了最重要的那个点。这部电影我给5星,百分百好肯定不能讲,但很推荐看。因为在浮躁的世界里,我们有多少人能真的去开悟的更高一层,能有多少人被普及还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毕竟每个人接受的教导是不同的。但从思维的相互学习,教育和敬仰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真实人物值得去看,去读,去思考。

 2 ) “你们的师父一生穷困,但从未潦倒”

有幸在导演的分享会上观摩。或许是在考试、面试和实习这些世俗锻炼中,磨练得心愈发硬了,已经好久没流眼泪,却在这并无伤感的片子前好几次热泪盈眶。就如《云水一年》中说的,我竟变成了个“爱哭鬼”。

感动的是法师下定决心闭关十年时,东初法师的目送;敬仰的是法师声名远播,住所却仅容转身,仅一个狭窄的褥子,翻身不能,他却甘之如饴,“翻过去,再翻回来嘛”;激动的是法鼓山排除万难的建立,那是“千年的事业”啊。

原来师傅也是可以有所求的,他放下世俗、放下批判、放下名位,最后却或许没放下让佛教兴盛的宏大理想。尽管法师那么“爱冒险”,但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没有执着。最后的分享使我明白了,人的一生不必设限,能做千千万万的事,只要放下我执,便是自由的。

画面真的精良极了,多处使用的慢镜头让人发现,原来世界这么美,原来到处都是禅意。屋檐上滴下的雨滴、湖面上激起的浪花、芦苇荡里新生的鸭子,眼中还似含着一滴泪。一切都慈悲,一切都圆融完美。

片尾音乐戛然而止之时,观影厅蓦然安静,或许有1分钟,没有人发出一点声音,或许都被深深震撼了吧。就如导演所说,这部片子就像一面镜子,看到的是法师,照出的是自己,每个阶段怀揣的心境或许都能跃然其上吧?有缘分我定要再看几遍。

 3 ) 两段短评

//看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画面悠远、配乐轻轻,影片充满禅意。我看得几度落泪,合掌感恩圣严法-师的发心与践行。 长夜漫漫,人生跋涉,有这样的前辈高僧作明灯,真是我莫大的福德。 顶礼圣严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这片子可以常看常新。就我当下的心境,对禅宗当头棒喝与师父一生的逆增上缘两处深有感触。 「信心和道心是从艰巨乃至绝境中生起」这既是我的体悟也给予我更多的信心! 「哪有这么多问题?放下!」正是对我当下抉择与诸多问题的棒喝! //看到一半: 看讲述圣严法-师生平的电影《本来面目》,从这疾苦人间一步一步沉重前行,我看着都觉得痛苦难当,他却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了出来,实在令我佩服。 和法-师相比,我现在的条件可以说是十分优越了,却执著在世情与小我中,迷失沉沦。 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 有大德在前,为世明灯,教诲我心。 顶礼神往,南无阿弥陀佛🙏

 4 ) 希望今后不再“我要”,而是“要我”

“生命若无尊严,何喜只有?死亡若有尊严,又何必悲哀?” 从芦苇丛中来,又从芦苇丛中去,生命潜伏着毁灭,死亡中孕育着新生。 我曾在童年时因为猎奇感兴趣于佛学,青年时对此却往往敷衍,如今看了圣严法师生平,才对佛学的伟大又增一点认识。 大鸭子在水中游出大道,愿我能做一只小鸭子,自己走出小道,与有荣焉。

 5 ) 成熟的纪录片创作者是重要资产,社会应该给更多机会 | 专访《本来面目》导演张钊维

采访撰文:沙丘

导语

《本来面目》放映之前,张钊维导演设置了5分钟的冥想时间。他想用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让观众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放下对影片的预设和期待。

但是,这次冥想似乎对我无效。因为《本来面目》是张钊维继《冲天》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而《冲天》是我特别喜欢的纪录片,所以放下期待根本不可能。

《本来面目》运用圣严法师的开示演说、日记病历、文献著作以及照片、影片等素材,也邀请了法师的出家弟子们演出真人动画,再现法师的前半生。整体以平视、平实、平常心的角度回顾了法师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这部影片不仅是圣严法师的成长史,也是台湾佛教发展史,甚至可视为近代台湾的苦难史。

将人物放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是张钊维创作的一种方法论。他透露在拍摄《冲天》和《本来面目》时,会提前做大事记年表,分别列出人物生平、中国社会变化、世界社会变化。“这个叙事线就像一条航线,船在什么地方航行,就代表了导演的一种态度或观点。”

张钊维是CNEX的共同创办人与制作总监,也是奥斯卡金像奖评委,还曾经在财新周刊做特约作者,开设专栏写了上百篇纪录片观察和评论。

仔细算算,张钊维已经进入纪录片行业20年了,他坦言拍纪录片影响社会,甚至改变社会的初衷一直没变。就像拍摄《本来面目》就是为了关心宗教信仰在华人社会的状况。在他看来,剧烈的社会变动下,很少有人可以完全靠自己,而佛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本来面目》到成都放映,凹凸镜DOC借机对张钊维进行了专访。

以下是专访内容:

#01 社会剧烈变动,宗教信仰状况如何?

凹凸镜DOC:当初是什么契机拍摄《本来面目》,圣严法师有什么特质吸引你?

张钊维:有一个因缘是《冲天》。2016年,石家庄一个心理学研讨会上放映了《冲天》。当时很多台湾心理专家过来,其中一个心理专家就是圣严教育基金会的执行长杨蓓。圣严法师生前曾经交代杨蓓,让她写一本法师的传记,可是,她一直没能完成。《冲天》触动了她的想法——是不是可以用影片的方式来做传记,这样也算是完成师父给她的功课。

当时圣严教育基金会对影片提了两个原则,一是要让一般观众能够看,不像很多佛教影片只是给信众看;二是不希望把圣严法师塑造成一个圣人,他们希望从平常人的视角去描述。我想这是我愿意参与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另外, 2004年我自己也皈依在法鼓山,我对那里有很特别的理解和观察。那里会吸引各种各样的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劳苦大众……我发现圣严法师的很多弟子像是“孙悟空”们,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各路秀异人才都有,这个现象很吸引我。

纪录片《冲天》海报

凹凸镜DOC:刚才你提到不要神话圣严法师,但是在很多拍摄名人的纪录片都像在“造神”。《本来面目》是怎样去选择和平衡的?

张钊维:首先,圣严法师在世时留下了很多影像,特别是90年代的。这些是当时的弟子或者电视台去拍摄的,能够非常亲近地进入师父生活。我用了大量当时留下来的影像,也因为这些素材,才撑起了影片的后半段。

另外,我在访问的时候尽量生活化,回到他生活和工作的现场。用跟他亲近的人的角度去看,大家不仅可以更为放松地去谈,而且也会比较真实。

凹凸镜DOC:如何选取访谈对象?

张钊维:我对访谈对象的数量会严格控制。我的原则是,假设影片只有10个人出现,我的访谈人数大概不会超过15个,甚至会控制在12个左右。这就意味着很多工作会在案头进行。我经常说,我的前期拍摄是在纸面上完成的。

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希望访谈之后素材没有用上,那对受访者不好意思;二是,当你把访谈人数控制在一个范围里的时候,意味着这个影片已经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了。《本来面目》就是这样选取访谈对象。每10年一个节点,我就去找每个节点跟师父亲近的人,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弟子。

凹凸镜DOC:此前的《冲天》和这部《本来面目》都涉及到大量的历史素材,你搜索整合素材的方法是什么?

张钊维:第一步是做年表和大事记,梳理出事情的时间轴。以《本来面目》为例,我的年表一栏是圣严法师个人生平,一栏是台湾社会变化,一栏是世界社会变化,还有一栏是佛教的大事情。

纵向梳理完,我还会从横向去比对,寻找线索。这是以前学历史专业的基本训练,但在制作过程中还会不断创新。为了完成这个表,你必须找很多不同的材料,有些看起来不相关,但事实证明最后会是相关的。

另外,去阅读关于圣严法师的所有东西。法师留下了非常多的东西,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翻阅资料库。法鼓山文化中心有一个数据库,我们做线上查询就方便很多。以前要做这样的题材,我觉得三年都太短了,因为很多资料得亲自去现地寻找阅读。

圣严法师手稿

凹凸镜DOC:为什么要把人物传放置到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去?

张钊维:对我个人来讲,这很重要。举个例子,在做《冲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调研小组,大概每个礼拜开一次会,一开始我们会讨论“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日本扩张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短时间内我们并没有找到具体的答案,因为这些题目太宏大了,但是这些讨论可以让我们重新看见脉络背景——这些飞行员参与这场战争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后来,我有一个理论,拍摄任何题材都可以这么做——这个叙事线就像一条航线,一艘船在航行,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重点是,它到底在什么地方航行。它是在水沟航行,在大海上航行,还是在湖泊上航行?这个故事线在什么地方航行,就代表了导演的一种态度或一种观点。

凹凸镜DOC:其实,这部影片不仅是圣严法师的成长史,也是台湾佛教发展史,甚至可视为近代台湾的苦难史。你最早构思时,就想到将圣严法师和历史结合吗?

张钊维:对。有观众也在问为什么放那么多战争片段。其实很简单,第一,圣严法师就是在那个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第二,圣严法师非常关注时事,关注战争或灾难。他每天早上都会看很多报纸,这是他所面对的世界现实,也是他作为出家人想要扛起来的责任。

凹凸镜DOC:历史型纪录片很多必须得情景再现,《冲天》和《本来面目》都用了动画,为什么没考虑真人演出?

张钊维:用真人会有两个问题:一是现在的演员很难表达出70年前年轻人的状态,如果要训练他们的话,至少要半年的时间;二是服化道要花很多钱,所以动画是一个选择。

动画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容易被挑刺,如果你做真的道具,像飞机、枪械,花钱不说,那些军事迷经常会挑刺,说机型不对,喷漆图案不对,衣服徽章颜色不对。对我来讲,做历史纪录片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不要被懂行的人挑刺,但你还是会犯错,一定会的,无论多厉害都会。

《本来面目》剧照

凹凸镜DOC:影片中圣严法师无论求学、建道场,还是弘扬佛教都是责任感和目标感很强的。这和佛教一直倡导的“放下”是不是矛盾?

张钊维:以前我也会这么想,但是拍过这个片子后,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圣严法师经常讲一句话,“放下是为了要再承担”,以前我们都会说随顺因缘。师父讲的是,你要创造因缘才能随顺因缘。

随顺因缘好像比较消极,就像我们今天说的“躺平”,但事实上它有阴的一面,也一定有阳的一面。当你去做阳的一面的时候,阴的一面才会有意义。仿照师父所说的话,躺平是为了再站起来,如果你不是为了要再站起,那就别躺平了,没有什么好躺平的。

凹凸镜DOC:圣严法师在生活中一直是责任心这么强的人吗?

张钊维:他一天大概睡五六个小时,醒的时候要不是在工作,要不就在会客、教学、写书。他的身体一直不好,病痛缠身,但是精力非常旺盛。

圣严法师

凹凸镜DOC:每场放映前都有5分钟的冥想,这是进入这部纪录片的一个仪式感吗?

张钊维:是的,但是在现场我不会这么讲,我会说希望大家能够收拾一下心情。如果那5分钟真有效果的话,它会让你放下对影片的任何预设和期待,让影音很自然地进来。从佛教语言来讲,每一场放映都是一个道场,只不过它不像真正的道场那么严谨。其实我觉得放映其它纪录片也一样,都是一个道理。

凹凸镜DOC:你拍完这部片子后,对佛教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张钊维:其实不一定是对佛教,而是我自己对信仰的认知。我一直在思考,社会剧烈变动,宗教信仰在华人社会的状况如何?拍完这个片子以后,我才知道人的精神生命,甚至信仰生命是需要一个依靠的。很少有人可以完全靠自己,因为有太多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不知道的东西,而佛教提供了其中的一种可能依靠。

#02 成熟的纪录片创作者是重要资产,社会应该重视他们

凹凸镜DOC:你是CNEX创始团队中唯一的导演,也是制作总监。从创作的角度看,这些年大陆、台湾的创作者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张钊维:总的来讲,我觉得都差不多,纪录片在大陆、台湾、香港都属于小众。我没有特别地做过分析,别人问,我都只能泛泛而谈。我觉得大陆地广人多,所以类型比较多元,手法也比较多元。台湾的独立创作者有他自己的生存方式,包括政府或者一些基金会的支持。

此外,大陆和台湾对纪录片的制作不太一样——大陆比较粗放,台湾是精细的手工业,有点精耕细作的感觉。因为粗放,所以大陆很多时候进度会很快;因为精耕细作,所以台湾的产量会有一点慢。

CNEX

凹凸镜DOC:从CNEX走出一批导演,他们似乎和之前独立纪录片导演不一样,他们更职业化,更工业化。你认为职业化和拥抱工业制作,对纪录片创作来说重要吗?

张钊维:我只能说我自己的经验。二十几年前,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就觉得纪录片是跟社会沟通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这些影片,对社会产生一些影响,甚至一些改变。这可能是年轻时候比较天真的想法,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改变这想法,这是最根本的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何做法都是可以的。我认为工业化、职业化也是其中的一个做法,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愿意看纪录片。

2012年,我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看过一个片子,讲的是那时候欧洲不同城市年轻人的反抗。以前我们看这种片,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影片中因为有各种冲突,画面会晃来晃去,很不讲究。结果,那个片子全是电影制作的质感,从画面上来说赏心悦目,题材又是冲突性很强的,影片制作的完成度很高。

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我意识到纪录片的新时代来了,因为纪录片的物质基础——摄影机、剪辑设备、灯光,都已经越来越轻便,甚至智能。同样是三五个人的团队,现在已经可以拍出电影感的片子了。相对而言,观众还是更愿意去看完成度高的、更赏心悦目的片子。

凹凸镜DOC:你是奥斯卡的评审,每年会看部分的投递作品。你认为华语的纪录片,和那些片子差距大吗?

张钊维:奥斯卡不是唯一标准,但是很多经验让我觉得,国外的纪录片是机关枪,华语纪录片是小米加步枪,比较滞后。其实,我不愿意用落后这个词,可能在观念上,华语纪录片并不落后,但是工业、社会上的支撑是落后的。

奥斯卡是电影行业里工业机制的最高等级,纪录片领域也是这样。每部投递奥斯卡的纪录片完成度都极高,所以看到后来就会有点无聊。虽然有各种不同的题材,但是相似度很高。

张钊维导演工作照

凹凸镜DOC:你刚才说了很多华语纪录片的现状,你觉得华语纪录片最欠缺的是什么?

张钊维:最欠缺的肯定是支持,特别是对40岁以上的成熟创作者的支持。从目前来看,国内成熟的纪录片作品,多半还是40岁以上的创作者生产的。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我刚刚讲的小米加步枪就会进化。我不知道会不会一步跳到机关枪,但至少可能会变成来福枪。我做纪录片20年了,我觉得这批人是一个重要的资产,我们应该重视这个资产,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与资源投注,不管他们去拍商业的东西,还是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

同时,我有一个观点,你可以拍摄那些边缘群体、社会底层,也可以拍摄王侯将相,这都是纪录片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纪录片的厚度和广度应该是40岁以上的中生代导演撑起来的。一旦他们撑起来,就会给年轻后进一个方向指标。

《本来面目》动画演出开机仪式

凹凸镜DOC: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声音,CNEX出品的纪录片似乎都有一致的调性,你有这种感觉吗?

张钊维:我觉得可能是吧,CNEX现在是我们几个核心人员的综合体,彼此的价值观、美学观、对影片和题材的感知蛮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我们并没有说要做的多大,并且多多少少带着一种台湾人的温情吧。

凹凸镜DOC:这种会影响到作者性吗?因为你自己也是导演,肯定会特别注重这个问题。

张钊维:我其实没有那么重视作者性。我经常会问导演一个问题,拍片是为了什么?我也说了,我拍片是为了影响社会,越多人看到越好,但也不是完全商业化的东西。作者性这个东西,我觉得是要尽可能地让创作跟当下观众可以对话。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一些经营上的需求,这不完全是指资金。如果很长时间我们没有好作品出手,我们就会焦虑。这里面会跟创作者们有一些时程与工序上的拉锯,这是必然发生的。

凹凸镜DOC:你之前在《财新》开了一个专栏,写纪录片评论或者相关文章,写了三四年,最后停了是吧?我们发现,现在做纪录片研究或者纪录片评论的人越来越少了,你觉得评论或者研究对纪录片影响大吗?

张钊维:我可能比较特别,我可以写很多不同的评论。以前我硕士班是念文化研究的,所以理论基础还在。而我作为一个创作者,期待的评论是可以看穿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表达的不足,这对创作者是有帮助的。我期待出现很多深刻的评论,不是文化理论和社会理论层面的深刻,那只是一部分,而是真的能够进入作品制作的内在理路。

我在写《财新》专栏的时候,也不能说是评论,那只是引荐。因为我会面临一个伦理问题——我是一个创作者,却评论别人的作品,这个身份有点怪。不过,我可以说我作为一个观众所看到的,不以一个评论者的立场。

凹凸镜DOC:未来CNEX有什么计划?

张钊维:这两年在尝试做一些转变。一是因为疫情的冲击,二是我们的营收一直都不好。我们不能老是跟别人募款,也在想办法创收。我们会做一些稍微靠近商业的东西,在北京、台湾做一些系列。北京的产业规模更大,所以会做得更大胆一点。

7月中下旬,我们跟优酷合作了一档纪实节目,由知名导演张艾嘉担任倾听者,叫《念念青春》。这档节目不太像真人秀,它有很多纪实元素,邀请了一些名人还有素人,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希望这样的尝试能得到社会认可。

纪实节目《念念青春》海报

延伸阅读:

KINO冥想 |《冲天》导演暌违五年新作,《本来面目》刻画圣严法师一生

在线观看:鸿鹄《冲天》之志,一部中华民国空军史诗

校对:米拉檬 编辑:欧阳卓群

 6 ) 放下和放不下哪个才是本来面目

张钊维老师的片子, 是历史,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中 旁白少有的不让人厌烦,而是沉静笃定 剪辑上从50岁的节点看待法师的过去与未来 结构自有力量,人物动人。 音乐上听觉很舒缓,好像有些满。 影片用了大量的照片修复和效果, 部分采访,少量动画 影片整体实属上乘佳作。 放下是二次出家后的当头棒喝, 也在以后的日子一直陪伴着他 【作为一个天性怀疑的人, 我固然被他的故事感动着 却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思考 圣严法师经历了数次放下, 放下红尘,习性,批判,名位 他从根本上面对和认识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已经无法了解, 可每次放下后,他似乎有新的放不下产生 放不下佛法,放不下禅宗,放不下弟子 放不下道场,放不下信众。 那是在放下后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还是在放不下里得到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短评

一边缝大衣外套一边看。法师说自己逆增上缘较多,善缘较少,他握着恩人的手哭着,我也跟着哭了。人生困境与自我的执念,今天和王女士刚好也讨论了这些,想来想去不通,还要继续磨。

3分钟前
  • 我啃安尼维尔🌬
  • 还行

影片做得很认真,老照片的动画增加了层次感,但整体叙事和表现方式偏单调,深入的讨论和思考略少。电影名来自:“生如逆旅,随顺因缘,方见本来面目。”

5分钟前
  • 雨山
  • 推荐

逆增上缘多过顺缘又奉献一生,倍受鼓舞

10分钟前
  • 落地停飞
  • 推荐

哭成狗。圣严法师的个性近于知识分子,家国为念,分别甚深,他走出了一条学问僧特有的解脱道路。晚期的影像记录下法师全然的安定、喜悦和慈悲。合掌。

11分钟前
  • 小转铃
  • 力荐

製作精良但中規中矩的電視紀錄片,剪輯蠻好的

13分钟前
  • のり子
  • 还行

面對近代史的影像闕漏,便以真人演出、捕捉動作技術轉描動畫的形式表現,張釗維在「沖天」之後似乎找到了合適的表現形式。聖嚴是最受臺灣各界人士尊敬的宗教家之一,揀選的橋段也相當能表現其性情與成就,算是成功的作品。

14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成长于近代史上最为混乱的时刻,奔波于信仰尊严崩塌的时代,他是风雪中的行脚僧,怀抱率真的心性,在艰难与绝境中开启一段奥德赛式旅程。平实的纪录之下没有任何煽情,却为电影数次落泪。

15分钟前
  • 幻游火車
  • 力荐

张钊维老师的片子,是历史,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中旁白少有的不让人厌烦,而是沉静笃定剪辑上从50岁的节点看待法师的过去与未来结构自有力量,人物动人。音乐上听觉很舒缓,好像有些满。影片用了大量的照片修复和效果,部分采访,少量动画影片整体实属上乘佳作。放下是二次出家后的当头棒喝,也在以后的日子一直陪伴着他【作为一个天性怀疑的人,我固然被他的故事感动着却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思考圣严法师经历了数次放下,放下红尘,习性,批判,名位他从根本上面对和认识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可每次放下后,他似乎有新的放不下产生放不下佛法,放不下禅宗,放不下弟子放不下道场,放不下信众。那是在放下后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是在放不下里得到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18分钟前
  • 破骨草
  • 推荐

上海封城,腾讯会议观影效果堪忧,但能在家里和导演交流感觉很奇妙

21分钟前
  • decca
  • 推荐

无常中来,无常中修行,无常中成为自己。无常中透露着永恒。本来面目。四星

25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看完觉得人生很虚无(无常),想起来几年前还在读书时去过台湾的几大道场,佛光山、中台、法鼓山的农禅寺等等,那时候处于人生无忧无虑的阶段,只觉得台湾的佛教发达,没有想过原来创建这些道场这么艰难,是这些老法师和徒弟用毕生心血建成的…后来这两年进入社会之后发现那些佛教的道理很难运用到生活里,依然是每天活在细小的心计和纠缠里,也没有太大的精进心。看完这部纪录片重新让我思考活着的意义,如何真正实现所谓的放下、找到禅定等等,真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功课。

30分钟前
  • 苏依
  • 力荐

“从无有处寻归处,绝胜风华满人间”,看完很难不动容,而又不是被煽情。流水般讲述法师一生,感受其清澈见地、朴素心境与建立千年道场的宏愿,再娓娓道来他晚年的告别时光。高山多猛虎,心中无险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类之一。

35分钟前
  • 古宋松谷
  • 力荐

把五十岁放在开头,携带着这个信息去看之前的三十岁四十岁,感受是会不同。到下半场,携带着这个感受去看再后来的事,成就和困难都更厚重。对禅宗棒喝的方法印象深刻,不问为什么,就是一棒。

36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很有缘分的提前欣赏了这部纪录片,非常发人深省。导演请继续加油。

38分钟前
  • 力荐

以前最常想起的就是他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 電影講他的生平與為人, 沒有什麼高來高去證悟, 也沒想當頭棒喝誰禪機, 唯有參過了佛法依然能捨身為宗教的平凡信念, 那才是真真本來面目, 人間有大善, 讓人更喜歡他一點

43分钟前
  • stanza
  • 力荐

淡淡的风格,尤其喜欢导演不放被采访者的姓名和身份,让我慢慢地放下了对这些人标签式的执取,反而感觉轻松透气了好多。

47分钟前
  • ikkin
  • 力荐

导演用动画、场景重现、倒叙、插叙等手法展现了一个大师的一生,短短2个小时是没办法了解圣严法师的精神,也对佛学、禅学不得深知,也无法像有慧根是人一样感动流涕,但这可能就是一股清泉缓缓流过人的心田,也许很久之后,我才会想起“本来面目”“放下”。重建信仰并不容易。PS,导演Q&A环节,很多人没有问影片相关,选择问导演关于禅学、“你怎么看待……”的问题,简直是对导演的一次次灵魂拷问,导演看上去被迫成为了寺庙的招生人;PPS,片尾部分可见导演的用心,一一罗列,像极了毕业论文。

52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2019年,Feii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抄到本本上。2021年,在《本来面目》里看到圣严法师的房间挂着“应无所住”。法师在动荡的20世纪修行,在信仰崩塌的时代中走上一条重建信仰的路途。政治或者经济,是实现“觉醒”并有所作为的一条路径,但这也并不排斥宗教作为个人追求梦想与实现价值的窗口,它不应是虚空的,而是落地的、社会性的。映后,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导演静默了半分钟,说,没有所谓两岸,只有众生。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最深刻的人文关怀,是照见自己又照见众生。应无所住,本来面目,如是我闻。为疫情下的芸芸祈福!6.26于麓湖

55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推荐

上海封城时@腾讯会议云观影。一上来就哭成狗and I don't know why... 几个特别感动的点:1. “大鸭游出来的是大路,小鸭游出来的是小路”“他认为自己是小鸭子” 2.“进入禅堂,大死一番” 3.“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人才啊” 4.“不敢怨天尤人,只存感恩的心” 5. “我为什么不换肾,一个好好的肾用在年轻人或者壮年的人的身上,用的时间比较长。” <--又哭着打的字。另,之前一直对因缘作用的结果没有“实感”,看了圣严法师的一生,不知为何对“过去种种因缘已经渐渐散去,等待新的因缘”有了一点点实感。

56分钟前
  • 宇宙的柚子
  • 力荐

圣严法师真是性情中人。他在日本求学时过得非常清苦,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就是两片面包凑合一下。就是这样,因为穷困,学业也面临中断。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沈家桢暗中资助了他读完博士。晚年法师在一次电视访谈回忆这段往事时,面对沈老突然哽咽落泪,摘下眼镜伏膝痛哭以感激曾对他人生的温暖。

59分钟前
  • 信心不逆熊先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