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

爱情片大陆2021

主演: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周野芒,黄明昊,王影璐,宁理,张芝华,吴冕,冯玛娅,哈姆扎·穆罕默德·纳吉·萨拉米,孙思瀚,赵胤胤,卫莱,赵国云,杨蔚岚,白红卫,史航

导演:邵艺辉

播放地址

 剧照

爱情神话 剧照 NO.1爱情神话 剧照 NO.2爱情神话 剧照 NO.3爱情神话 剧照 NO.4爱情神话 剧照 NO.5爱情神话 剧照 NO.6爱情神话 剧照 NO.13爱情神话 剧照 NO.14爱情神话 剧照 NO.15爱情神话 剧照 NO.16爱情神话 剧照 NO.17爱情神话 剧照 NO.18爱情神话 剧照 NO.19爱情神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0:20

详细剧情

  离异多年的画家老白(徐峥 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离异,带着一个孩子的李小姐(马伊琍 饰),老白对李小姐一见倾心,可是李小姐似乎对这段感情有所顾虑,一直止步不前。老白在家里开设了美术班,教成年人画画,格洛瑞亚(倪虹洁 饰)是他的学生之一。热情奔放的格洛瑞亚虽然已经结婚,但是丈夫远在国外常年不回家,她似乎对老白有着超越了师生的感情。  蓓蓓(吴越 饰)是老白的前妻,两人虽然已经离婚多年,而且是蓓蓓背叛了老白,但老白的母亲还是希望两人有朝一日可以复婚。在上海的弄堂里,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徐拉开序幕。

 长篇影评

 1 ) 没有“义务”的爱情小品与现实切片

把《爱情神话》归类为“爱情小品”是准确的,当然,大家说的小品并非舞台式的小品,应该是从文学文体中借来的概念,说的是这部电影具有的一种轻盈、灵动、信手而来、随心而至的状态。有些影迷会将之对比于伍迪·艾伦或侯麦的爱情电影(甚至比之于洪常秀),但我觉得,这部电影要更“单纯”些,伍迪·艾伦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轻”的,但往深里探究,其中显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分子式的哲学思考,以及生命与道德的困境(洪常秀更为明显)。

而这部《爱情神话》,也许在审美取向上、格调追求上是知识分子化的,但内里并没有太多“精神探索”的意味——这并非是缺陷,因为缺陷的指向是“应该有但残缺或者没有”,这部电影根底上就没有这种追求,它是轻盈灵动本身,没有太多深奥的能指,所以,越发显得难能可贵。最近看到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因为电影完全以上海为叙事空间,角色也以上海话为主,于是一些挑剔者便指责本片“缺少真实的肌理而没有烟火气”、“有钱有闲阶级的浮夸刻画”、“不是真实的上海市井生活”云云,导演也站出来辩解,称“没有义务呈现最真实最全面最客观的上海风貌”。

那些挑剔的观点背后,细究起来,隐藏着的依然是对“宏大叙事”的痴迷——宏大叙事,不仅仅是英雄家国叙事,有时候在现实主义故事中也会转化为这样一种样貌:以社会学观察的视角,努力展现故事发生时空的各阶层全貌,刻画时代洪流下人物的命运遭遇与精神困境,形成一种精准的时代样本。许多电影大师,也确实做到了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广度与深度,比如杨德昌、贾樟柯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归为这类叙事。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中国电影无比强大的现实主义审美传统,潜在地造就了创作者与观众相应的审美趣味:只要你的故事是现实主义的,仿佛就必须带有现实批判视角与人文关怀,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对社会底层生活群体的描摹。这已经成了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逻辑与规则,只要你的电影扎根于现实社会,似乎就必须要承担这样的表达义务。

而《爱情神话》是反义务、反规则的——当然,这是在国产片语境下说的,在国外,这样的爱情电影小品非常多,根本没有这样那样的表达包袱。正如大家看到的,电影中所表现的上海生活,是比较精致的、悠闲的、所谓“比较高端的”,洋楼、街边的咖啡馆、酒吧、画廊、高档休闲场所等等,共同构成电影主要的故事空间——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所居住的环境(她母亲家),似乎是“底层”的,但她的生活状态,显然是远超这种阶层的。老白、李小姐、蓓蓓、格洛瑞亚、老乌等一众角色,都是一种“老上海考究品味”的化身,尤其是老乌,站在这种品味等级的最上层,从上而下地散发着自己的上海味道(甚至有些刻意),而另一个小配角,街边的小皮匠,则是从下往上地散发,一个修鞋的,也要定时喝咖啡、用铝饭盒吃点心,每个人都在庸常生活里维持着一种体面与讲究,不如此,似乎日子便过不下去。许多人会觉得刻意,但这种“刻意”未尝不是一种上海独有的真实。

这样一群角色,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也是“轻盈”的,没有太沉重、太复杂、太悲苦的东西,整部电影可以说没有任何激烈的戏剧冲突(老白和老乌的冲突根本是喜剧化、孩子气的)——一切都是风轻云淡、细水长流的,老乌的死自然是很戏剧化的,但并不激烈,反而有些浪漫。老白与李小姐的爱情线是贯穿电影的主情节线(还有一条贯穿的线索是老白办画展的事),但似乎又不是最重头的,只是交织在一团线索之中,每一个角色的每一条故事线,交织的时候没有撕心裂肺,不交织的时候各得其乐。观影过程中,我不断想起其他国产爱情片,不断设想,要在这里,其他片子肯定要如何如何大闹,如何如何渲染,如何如何强调,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只说一点,要按俗套的爱情片叙事,老白与李小姐之间感情的变化,多半会以玛雅为驱动点,比如设置情节,让玛雅遇到某种危机,老白挺身而出,李小姐如何感动,两人定情云云。但这部片子全然蔑视这种套路,非常难能可贵地、以女性心理为中心,李小姐对老白的感情变化,是真正地以“她”的感受和需要来驱动的。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气质,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真正深入女性心灵世界、站在女性视角去讨论爱情的故事,而我想提及另一点:在打破种种女性角色类型偏见同时,这部电影也打破了许多男性角色类型偏见。老白自然是最突出的典型,也是许多影迷津津乐道的“难得的不油腻”,暂且不论。而他的儿子白鸽,也是创作者用意颇深的角色,这个角色身上自然承担了许多“打破俗见”的任务,有些酷儿的影子,但又没有过于符号化,表达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如果用力过猛,则成了某种向观众嘶吼观点的传声筒:你们应该改变偏见,你们应该包容多元——国产片但凡涉及这种角色的,大多数都流于这种符号化。这种对男性角色的刻画,在思路上和立场上,其实和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是一致的、公平的,只不过是忠实表现一种“正常的真实”——可悲的是,对我们这些国产片观众来说,这已经太罕见了。我们固有的种种偏见,不管是对女性的、对男性的,都是最远离真实的。

顺着这个角度讲,虽然这部电影确实没有表现什么真实的全景,但它真实表现了某种截面。我们不能坐井观天地说,现实里没有老白、老乌这样的人和他们那样精致的生活。这部电影自然不是什么社会现实标本,但它是一枚切片。切片很轻,内涵有限,但本身即是美的。对很多像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很多时候并不想通过电影认识社会、学习道理(被教育),只是想看到一种“面”,感受到一种舒适的愉悦。创作者苦大愁深,观众不必苦大愁深,也希望将来创作者和观众都能放松些,电影可以宏大深沉,也可以轻盈灵透。电影不过是电影而已。

 2 ) 市井又摩登,这上海爱情故事真是“灵啊”

年末惊喜首作。它用那么轻盈的姿态,去讲述爱情里的千姿百态,歌颂女性身份的多元、立体和自洽,小腔小调,婉转动听。

文/牛三牛

除了电影节和资料馆,很少在国内电影院听到观众鼓掌,《爱情神话》算一个。用电影中精道的上海话台词讲,这片儿也太“灵”了:有笑有泪,接地气、有腔调,属于那种能同时戳中刁钻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看片兴奋点的院线佳作。

如果你是民国老电影的爱好者,看这片时大约会想起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1947)。张爱玲是个好编剧,她不仅熟谙市井生活里的喜乐和苦涩,更懂得女人的智慧和珍贵,编了个啼笑皆非的故事,融入些对婚姻的见解,在环环相扣的喜剧桥段设计里隐约渗出些悲观凉薄来。

《爱情神话》也深得此中的要义精髓。90后女导演邵艺辉把自己寓居上海的观察和对当代女性爱情的思考,以成熟的创作能力,精妙地编织进一则轻盈灵动的市井故事里。

故事起初并不复杂。徐峥扮演的上海文艺中年“杂家”老白,家住上海小洋房,离异多年,儿子成年,每天和朋友老乌一起喝喝咖啡,教社区老人画点画,平淡如水的生活只剩下两个小目标:寻一寻爱情的第二春,再办一场个人画展。原本看似顺利的求爱过程,因为都市丽人李小姐清晨的落荒而逃,神秘学生格洛瑞亚的强行闯入,以及前妻蓓蓓与这个家庭的藕断丝连,让一切都变得慌乱棘手起来。

影片以老白仓皇的中年人生为线索,铺陈开细腻丰富的上海生活,串联起几位女性爱情观的摇曳多姿,实现了导演猛烈而炙热的表达欲望和个人趣味。这其中,恰到好处的戏剧冲突、余味悠长的对话留白,个个充满魅力的女演员,全片香酥入骨的吴侬软语,以及故事以外的广袤解读空间,共同促成了一部国产爱情片佳作的诞生。

印象最深的有两场戏,每场都经得起反复观看和回味。

一场是高度戏剧性的约会变Party。本是老白精心准备的孤男寡女暧昧约会,一下子涌进来另外两个女人和心里打着小算盘的老友。一群人围坐桌前,各有心事,各说各话,把男人和女人之间、女人和女人之间迥异的爱情观摊开来,一五一十摆到观众面前审视。期间男人女人斗智斗勇、金句频出,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原配说“跟我在一起几十年没人睬,一分开变成抢手货”,内心仍在摇摆的暧昧对象讲“我是最不喜欢跟别人抢着吃的”;一个说“私房菜变成大锅饭”,一个讲“剩饭也有野猫抢”;过来人刚教育完你,“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小孩是不完整的”,马上能杀回来一万句“女人这辈子没挣到一百万是不完整的”……啧啧,观赏指数堪比李安的《饮食男女》。

另一场是极具形式感的展厅对话。当两个骄傲的男人在寻找展览场地这件事上反复失败后,是女人们最终解决了问题。夹杂着感谢、自尊、讨好、傲娇等等微妙情绪,老白游走在展厅中两个女人的光影里,置身世俗眼中女性化的艳粉色调里,他仿佛在与墙上的剪影展开对话。这一刻,剪影凝结成概念化的女性和男性,一方笃定、立体,一方摇摆、怯懦,狠狠打脸男人的自以为是。导演用这种纯粹的光影表达,尝试打碎女性社会定义中物化和附属倾向,矛头直指异性的主观审视和意淫想象。姑娘,这可是商业片,您这形式设计和个性表达,够大胆。

这样一幕幕看下来,你对这部清新脱俗的电影很难不爱。更何况,片子里的灵光和佳句俯拾皆是。

比如,老白出门购物买菜,轻快的剪辑串联起上海里弄氤氲着市井气韵的生活图景——我简直不要太爱宁理演的小皮匠,一位由内而外散发着哲人格调,宁可不赚钱也要享受咖啡时间的路边摊主。

再如,高密度的对白和信息输出过后,导演总能塞给你一首旋律动人又恰到好处的音乐,来调整戏剧节奏——搞得我看完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去搜一搜这片的歌单。

还如,李小姐拒绝老白的合租邀请时,用一个前景的窗框把两人隔开,纯靠影像语言就交代了人物关系。

凡此种种,多半要归功于导演出色的生活洞察力和可圈可点的艺术品味。影片一方面选择上海作为故事载体和生活的背景布,同时精准地控制了电影的质感和调性,高度契合着这座迷人的现代城市。后来才知道,能把市井又摩登的上海气质拿捏如此精准的邵导,竟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创作能力,少见,得夸。顺便要夸一夸的当然还有徐峥,从《我不是药神》到《爱情神话》,看剧本的眼光是真好,而其作为监制,能给新人导演以如此充分的信任和扶持,似乎更为可贵——这从片中保存完好的导演趣味和小心思都可见一斑。

结构上,在影片结尾部分,导演用一段似有还无的迷影爱情神话,对片名和主旨作了呼应。用一种极富梦幻色彩和文艺气息的方式,将这个市井故事的意涵和气韵再度荡涤开去——爱情的疏离疲惫、怦然悸动、模棱两可、怅然回味,均在其中。看过都懂,具体内容,不多剧透。唯一遗憾的,反倒是影片也如《太太万岁》一样,用一场Happy ending,给男观众保留了些面子。

通过这些创作上的巧思,影片成功突破了近年来院线爱情片不是校园初恋就是都市虐恋、女性角色不是红玫瑰就是白月光的刻板套路,去探讨爱情和生活的关系、呈现女性独立且完整的样子、描摹人际关系的厚度和层次,并终于寻到了一条介于纯粹现实主义和伍迪艾伦式咖啡馆爱情小品之间、介于商业喜剧片与作者电影之间的别致路径。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这才是《爱情神话》真正让人激动的原因。它用那么轻盈的姿态,去讲述爱情里的千姿百态,歌颂女性身份的多元、立体和自洽,小腔小调,婉转动听。回望这些年,我们实在是饱受国产爱情电影摧残,风流才子、霸道总裁、职场女强人、开挂傻白甜、小三、劈腿、堕胎、出轨……爱情流水线,批量化生产。拍来拍去,似乎爱情只剩下几种模式,要么浪漫到虚假,要么疯癫至极致,要么理所当然地被奉若神明接受歌颂,要么顺理成章地站在现实的对立面不堪一击,每天看着这些银幕里的爱情可怜人,实在心累。

何必呢,爱情而已,神话亦是生活。◎

 3 ) 神话是存在的

1221,我在电影院里看完了大邵的处女作《爱情神话》,心情很是激动。其实,我一直知道这片不会差,但这比我一年前看完剧本后想象的片子还要好上许多,真不由得令人为导演感动高兴。今年的1224,或许我们可以不庆祝西方的节日,但请约上你在乎的人,一起庆祝爱情庆祝神话~

时间回到约一年半以前,我和大邵坐在三里屯西五路的户外餐厅,听她跟我说她写了一个《爱情神话》的剧本,入围了First影展的创投。但她已经离开北京太多年,在上海的弄堂里租着房子跟当时的男朋友过着每天被柴米油盐和琐碎日常烦恼的文字工作者生活,听起来有点像养“小油鸡”的《伤逝》里的日子。

大邵算是我师妹,电影学院文学系科班出身。但由于太多年远离北京,专注发表小说和公众号,她完全不知道有关电影节、创投和如何把剧本做成一部电影的一切,除了她会写剧本和有着对电影的成熟理解之外。当然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比较死皮赖脸地一直赖在行业里当社畜,因此见过的“猪”和吃过的“猪肉”多一点罢了。

所以她因为创投,重回北京后,特意约我出来咨询。其实咱两也太多年没见了,互动仅限于通过朋友圈。但是彼此还是很亲切。那个时候距离大邵的“北电毕业生卖电子烟”的公号文引发母校圈层和业界轩然大波不到一年时间,那篇文章大家应该也都还有印象,总之我是看的很开心。这是典型的大邵文风和行事风格,那篇文章主要功能是为了打开她当时代理的电子销路,而她本人也没有任何名校包袱,加上文笔灵动,又有抓看客热点的天赋,一篇十万➕红文就这么出来了。有一些没有幽默感的校友没想到因此大受冒犯,大邵同学差点因此被逐出系门(实际并不存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winner takes it all,连屌丝们的自嘲有时都不被允许。

但真正识货的人就会看到,即使是一篇公号文,也能体现出大邵的才华。而且她一直很努力也很认真,可谓笔耕不辍。自嘲归自嘲,大邵在创作上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在电子烟风波带来了热度后,大邵依然埋头创作,一出手就入了first创投,好一个潇洒转身。

说多了,好像是彩虹屁,但她真的是拥有我太多欣赏的特质了,聪明真诚努力不虚荣还很坚持自己。对了,她身上还有一点,虽然和电影无关,但让我特别欣赏,就是她很会打理植物,但偏偏爱种蔬菜。她有篇公号文写过,她在上海房子里,尽管出租屋条件有限,但她一直尽力在花盆里养蔬菜,都养的很茁壮很好,可以炒菜的程度。作为一个植物苦手,我很着迷。这样的人,又会过日子,又很认真有耐心,一个在出租房里种出漂亮的柿子椒的女孩,大抵运气都不会太差的。

我觉得《爱情神话》就是她认真努力去爱去生活去工作这么多年的收获,是好运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影片灵动幽默,情节相互呼应,台词又处处透着机锋,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摄影和音乐亦相得益彰,一部处女作却难得的浑然天成,带着efforless chic。具体怎么好,需要大家去电影院看了再说,只能说绝对不会后悔。但看完片,我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其实大邵是个很中国很古典的作者。你要说《爱情神话》讲了个什么故事,说老实话,因为邵老师的剧本并没有好莱坞剧作那种强情节,三幕结构和现在大家最爱的结尾反转再反转,我一度也有点苦恼怎么跟别人复述故事,一般都说这是一个上海老男人周璇于女人们之间的故事。去年在创投上的时候,也有一些老师提过一些要加强情节或是第三幕的意见。但看完成片后,我领悟到,《爱情神话》不应该用西方剧作的思维去套,这个片讲的其实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里的经典主题:饮食男女,从《红楼梦》到《海上花》,都是男男女女们,吃吃喝喝间,欲望流转,世情百态因此传递。连结构都是相似的,一次又一次饭局如同章回体,而人物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如同草蛇灰线,隐于细节之中,处处皆有戏,处处又是如此生活与平常。也许很多人看完会觉得这个故事太高级,里面人物生活方式有些西方和当代,但其实这个片子才是最传神描绘出中国市井生活的。喜欢讽刺虚头巴脑的做作,却以最大的热爱拥抱最世俗的物质和欲望,在这点上,说不定大邵才是那个最适合改张爱玲的人。

好了,我应该停止彩虹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用于大邵的情况,真是太准确不过了。好的人就是好,不仅我有幸早一些认识到,像徐峥这样的业内大腕也很快认识到了,因此有了现在的《爱情神话》。这些年,有太多年轻的导演和编剧,苦恼于如果作出自己第一部长片,去结识很多人参加很多创投活动,兜兜转转沉沉浮浮,有很多不如意和丧气的时候。我希望大邵的经历可以给真正认真努力坚持创作的人有一些正向的鼓励。不管你认识谁,有什么路子,此中的不二法门永远是真诚努力的创作。

我回想起来,是什么时候,我觉得《爱情神话》可以成。是去年在first创投的时候,《爱情神话》上台路演前,大邵紧张的手足无措,狂灌我们买给她的一小瓶白酒。看的我都很紧张,我甚至害怕她会因为脚心出汗太多上台前滑倒。但真正轮到她上台的那一下,她把凉鞋一甩,光着脚蹭的一下跳上台,立刻就进入了侃侃而谈的自信状态。台下如普通小女孩般谦虚普通,但一旦开始讲自己作品,就改头换面了,勇敢自信又真实,那个时候,我就知道《爱情神话》一定可以拍出来了。

神话是存在的,因为有人相信,并为之努力。

 4 ) 一副“接地气”的中年群像

在大银幕上看惯了大片,难得看到一部完成度高、诙谐幽默的“小”作品。

作为上海人,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上海生活的刻画细致入微,精准抓住了上海的气质。演员们的沪语也讲得非常地道。

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大开大合的情绪起伏,但它用精准的细节和到位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群上海中年人的爱情、友情故事。

在大银幕上讲述中年人的故事挺冒险的,因为人到中年,肩上有了无法卸下的责任,每个人也各自承担着无法磨灭的过去。在现实的牵绊下,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故事,都不太可能轰轰烈烈。如何把平淡的、缺乏戏剧冲突的中年生活拍得引人入胜,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

而导演给出的答案,就如同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所说——“它完全靠真实的质感取胜”。

“真实”的故事尤其需要扎实的剧本打磨、细腻的细节呈现和丰富的人物层次。看得出来,导演在这几点上下足了功夫。

电影里的人物不少,但却没有给人冗杂、混乱之感。每个人物都很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先从配角讲起。几位配角的戏份不多,但令人过目不忘。

小皮匠讲起道理头头是道,休息时间还要喝一杯咖啡,尽显上海式的“精致生活”;老白的母亲把上海人的“精明”和“节省”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句口头禅“13点”,简直抓到了上海老阿姨的精髓;白鸽身上满是李佳琦的影子,洋洋的形象和说话方式非常中性,这两个形象不仅各具特色,也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体现了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包容、开放、多元。

亚历山大这个外国人的设置也很有意思。这不是一个单纯为了诙谐幽默而加入的角色。在安福路一带的老房子里租住的,确实有非常“接地气”的外国人,他们不仅会说中文,也真的会学习一些沪语。他们算得上是老房子里一道新的风景线。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使得他们与本地人相处时,会自然而然制造出一些令人嘀笑皆非的笑料。

而在主角塑造上,除了符号化的象征性言行外,每个人的性格和故事都分了层次。正因为人物足够丰满、有风格、有层次,观众才能从他们看似平淡的人生中收获小感动、小郁闷、小忧伤、小窃喜。

老白是主角,但他其实是串起所有人物的背景板似的人物。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说,他一度担心把老白这个“游走”在几个女人之间的男人演得太过油腻。

我觉得徐峥老师演得不仅不油腻,而且演出了上海中年男人的精髓——对做饭的上心程度不亚于事业、永远心存一颗照顾大家吃喝的心、爱买打折品。这个极其生活化的上海男人形象让我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老乌贡献了电影里唯一算得上“高潮”的片段。周野芒老师对老乌的刻画可圈可点。

老乌看上去不太靠谱,但他对最好的朋友老白非常真挚、热心。不同于北方男人的豪气、爽快,老乌的真挚看着甚至有点“13点”,但上海男人的赤诚之心有时候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作为本地人,非常有代入感。

院子里那场老乌的独白设置得意味深长。听完老乌的讲述,我满脑子都在想他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你说假吧,他讲得如此具体、深情、投入;你说真吧,这个故事距离现实生活好像又过于遥远。当观众还没从这种真真假假的思索和情绪中抽离出来,老乌就离世了。随后,老乌的人生长卷才在朋友的交代中徐徐展开。原来这个爱吹牛皮、对自己的“情史”夸夸其谈、看似活得非常热闹的男人,实际上孤苦无依。

这种前后反差,使得老乌这个小人物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回味无穷。

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突破了大银幕上“中年女性”单一、刻板的形象,让人看到了“中年女性”这个群体在银幕和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可能。

导演在采访中说:“我想塑造一些更洒脱、不是那种男权社会的保守女性”。

三位女性的性格和境遇迥异。

格洛瑞亚看上去风情万种、有钱、有闲,但实际上,她没有想要勾引任何人。倪虹洁在映后采访中说,她很担心把格洛瑞亚演得过于媚俗。我觉得她的表演把握到了这个人物单纯、可爱、天真的一面。

KTV那场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格洛瑞亚唱歌时霸气十足、五光十色,俨然是一位耀眼的女王。但与老白简短的几句对话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让我感受到了她光鲜外表背后的困境、孤独和辛酸。倪虹洁对几个小细节的处理,让格洛瑞亚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体、丰满了起来。

相比之下,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和吴越饰演的蓓蓓这两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没有那么强烈,但也有各自的层次和力量。

李小姐理性、冷静,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看上去都是典型的女强人,但从她说出“下坡路呀,能走不顺吗”时的表情和语气变化,能窥视到她对人生的坦诚和无奈。

李小姐是理性的,但也有感性的一面,李小姐是克制的,但也有欲望。一位离异中年女性的生活中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有与家人的争吵、有接送孩子和辅导功课的日常,但她也会与男人约会,也会独自在窗口抽烟。只不过人到中年,现实的羁绊太多,她已经不能如年少时那般为了一个为自己画画的男人赴汤蹈火了。对李小姐和老白的爱情刻画只有寥寥几笔,但真实的生活或许本就如此。

蓓蓓以前妻的身份出场时,给我的感觉是她一定很会做人,因为即使已经离婚,前婆婆居然处处替她着想,给她送各种东西。蓓蓓的戏份不多,最有分量的莫过于在探戈舞厅外的一句“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我很喜欢这句台词的力度。短短一句话,不仅交代了她的个性特征、她和老白离婚的原因,也道出了女人的心声:为什么男人犯错可以被原谅,可以被轻描淡写,女人犯错却要成为众矢之的?

三位女性与老白多少都有感情上的瓜葛,但她们在老白家相遇后,没有上演俗气的宫斗剧情,而是成为了朋友。虽然她们的婚姻生活都不顺利,但这没有妨碍她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通透的感情观念。

现代女性的魅力就在于此。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她们都可以追求性快感、追求爱情,也随时可以放下过去的感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蓓蓓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小孩是不完整的”。另外两位女性马上给出了反驳。

“这是骗鬼的,这话我也可以编。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是不完整的。”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挣到过一百万是不完整的”。

这就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魅力之一,因为女性可以精准地传达女性的价值观和女性与时俱进的想法。很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年女性的故事,也很高兴能在大银幕后看到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只要剧本扎实、人物丰满,“小而美”的故事同样可以引人入胜。从电影院走出来,步行在武康路、安福路一带,我觉得街道仿佛都鲜活了起来。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故事、那些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点滴情调,又何尝不能打动人心呢?

 5 ) 沪上男士装腔指南

作者:枨不戒 我对上海男人的初印象,是在十几年前由安妮宝贝启蒙的。干净、整洁、气质疏离,没有攻击性,在爱情中若即若离,这是安妮宝贝书中的男主——那些上海男人的画像。进一步印象,则是由我的诊断学老师科普的,伊是个上海人,在湖北生活了几十年,上课还是一口沪味儿普通话。在她的闲聊里,上海男人会在家里做菜,早上穿着笔挺的西装去菜市场里买菜,挑好上秤之前先甩甩青菜里的水。那会儿我们张开嘴巴,想不到在最繁华的城市里男人竟然是做家务的,而且这般精明会打算,完全不在乎男人面子。 《爱情神话》中,徐峥饰演的老白基本没有脱离上述的形象,他爱做菜,厨艺很好,买衣服不进商场去外贸摊,买杂货在杂货铺里挑临期产品,追女孩会很用心地制造浪漫,煎心性蛋画速写小像,遇到女生主动寻求安慰,他也不大会拒绝,是一种精致但不讨人厌的温吞。比起常见的沪上绅士,电影还给老白镀了一层文艺中年的金,他会打鼓,会写诗,是个画画的艺术家,虽然胸无大志,但能够孤芳自赏。这样的男人,是吸引女人的,尤其在被柴米油盐现实所淹没的中年里,浪漫更是稀缺品。李小姐的被触动,和克罗地亚的主动,好似也在情理之中。 电影里的老乌,则是标准的老克勒。比起老白,老乌的穿着更精致,西装,丝绸围巾,帽子,脱口而出的英文和法文,聊天中刻意被强化的欧洲经历。还有他那几个外国前女友,和反复提起的和索菲亚罗兰的艳遇,都让这个角色闪闪发亮,充满国际气息。就连路口修鞋的小皮匠,也不是等闲之辈,修鞋间隙要喝咖啡,用配套的咖啡杯碟,充满仪式感。能够辨认出大牌高跟鞋,嘴里的名言一套又一套。看起来是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老乌如开屏孔雀一般炫耀着自己的羽毛,女人缘却不及老白,缺的是那分疏离。太过热情,经历太过传奇,只会让女人觉得不可信。小皮匠说起女人的心思来,如同情感专家,却一直单身,可见只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相比之下,老白就更接地气了,属于看得见摸得着进可攻退可守的对象。 如果你是位男士,这部电影是值得一看的。从怎么穿衣服,到怎么说话,到追求女士的步骤和分寸,以及讨论性别议题时的正确发言,这部电影都给出了标准答案。称这部电影是当代沪上绅士装腔指南,一点也不为过。 电影全程台词用沪语,端的是风流灵动,江南女子的娇嗔笑骂,柔媚软嗲,听得我这个女人都心中酥麻,男人应该更抵不住。三个中年女人,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处境,在沪语的加持下,却都展现出了别样的风情。沪语是很大的加分项。哪怕我不是上海人,看得也很过瘾。 优点说完了,下面就是弱点了。 电影最大的不足在于故事性太弱,过于平淡乏味,但也没有挖出思想性。拖沓的文戏一场又一场,没有对剧情有实际推动,衔接性也不怎么好,全靠台词金句撑着。我承认,三个女人第一次见面的修罗场很生动,剩饭,野猫,这些形容很是精妙,令人捧腹。但是一部电影光靠抖机灵的台词撑着,是撑不住的。 影片中的所有冲突和和解,都集中在餐桌上。既是对老白厨艺的展现,也是影片的指向。有好几个镜头都让我想起《饮食男女》,同样是讲乏味的家庭生活,中年男女情感问题,大篇幅的做菜镜头,但《饮食男女》在画面之下有一个坚定的骨架的,所有镜头,所有情绪,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虽然节奏也慢,也没强烈的故事性,但不会让人乏味,反而引人深思。同样是展现家里长短的平淡生活,如果说《饮食男女》是精美的浮世绘,但本片只算是摇晃的纪录片镜头。 《爱情神话》主要的问题是想要的太多:男士腔调有了,立场有了;女性独立也有,中年女性的处境,女性的友谊,这些也有;通过几个女人的友谊和最后的结局把内核拔高,还彰显出了女性主义的气息。但是,讲的太多,每个都没深入,都是浮皮潦草的一带而过。 关于电影里提出的问题,李小姐到底要怎么送孩子出国,克罗地亚的婚姻到底要怎么解决,老白和白鸽两代妈宝男父子要怎么改变,这些都没有,也不打算有,只是一带而过,连讨论都没有。 三女一男的情感纠葛,也只止步于暧昧。好感有吗,有。在一起吗,不行。但还在是继续来往,转化为纯洁的友谊。约会对象和前任之间的友谊,饭桌上几句对完整女人的定义,雌竞就化作了同盟,这友谊如儿戏般缔结,看不出中年女性的思想性。而爱情的出路,则是避重就轻地交给了老乌,由他来升华。 老乌在餐桌上动情地讲起自己年轻时在罗马与索菲亚罗兰的艳遇,第二天一早猝死在椅子上,大家围着沙发看了场《爱情神话》的电影,电影结束。一场为爱而死的极致浪漫主义升华把电影强行完结。可是老乌的艳遇是真是假,对电影又有多大影响呢? 说是女性片吧,不仅没给出解决方向,连探讨也没有;说是爱情片吧,也没看到爱情,只看到中年人的萎靡和世故;说是伦理片吧,也没看到失婚家庭里父子的矛盾与和解。本片看似走马观花地呈现了一种生活,但并不具备现实性,透着一股小市民避重就轻的狡黠,而镜头语言和氛围感,也没有超出预期。 那些精致的镜头和灵动的台词,只是腔调,也只止步于腔调。作为一部大腕云集的沪语片,光有腔调还是不够的,还是可以深刻一下的。希望后续有更多更好的方言电影。

 6 ) 上海神话

网暴事件过去一年了。至今每天依然收到相关提醒。看来我应该每年都来给这片沪性战场烧个香——

本以为是上海独立女性的赞歌,没想到是洋房老男人的艳福;

本以为是海派爱情的再现,没想到是老帮菜以睡到欧洲女明星为谈资的“神话”;

这部片子迎合了两种思想:伪女性主义、伪资产阶级;

伪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里大放异彩,实际上是男本位文化具有弹性的证明,它最终指向消费主义,例如片种女主角仿佛要踩着Jimmy Choo,才有资格走入新时代;

伪资产阶级精神上老想脱亚入欧,却根本没搞清楚(或故意不承认)他们的第一桶金必然来自体制红利,这帮人到今天改头换面,觉得自己能代表资产阶级文明了,可笑虚伪至极;

越骂我越不会认输的。时代的底色最终会泛上来,咱们走着瞧。

最后依然不能忘记向吴越、吴冕、张芝华三位上海女演员鲜花~

2023.1.20

以下是2022.12.26的正文,当时曾引起针对我的大规模网暴。

—————————————————

本来写了一篇正经影评,列出了一些疑问,但想想又删掉了。

因为我想,导演又不是上海人,没有义务对方言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所以生硬的书面语与真实口语之间的割裂,造成洋泾浜般的尴尬,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这就是部商业喜剧,放了点文艺梗佐料,没有义务去理解住在五原路独栋老洋房的人和路边修鞋匠之间的阶级差异决定他们不可能这样对话,尽管这两人已经触及整个上海移民史及背后更大的社会结构演变,是一条幽深的峡谷,但既然导演选择轻轻掠过,那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虽然它打着女性主义卖点其实烘托了清纯可爱的中年男性,高光时刻全部在上只角的精致从容的男人身上,但反正观众就图一乐,听听噱头和金句,自以为自己被取悦,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也不是社会学者,所以三个女人就算一个文艺腔,一个十三点,一个出轨妻,都能牙尖嘴利一起嘲讽男人,用这种浮夸和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所谓的新女性,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不过三十岁,她对人生悲剧的理解或许也就是突发地死去一个朋友,而男女之间的犹疑猜忌,世情的荒诞,可以用文艺机灵的段子包装成一种戏剧化“刻奇”,从而已感觉不出一丝伤痛…倒也无所谓。

但是,抛开电影,我还是会想,上海究竟应该怎样书写?对这一点,我还是有所谓。但只是对自己,不对别人。

今日上海人口两千多万,面积6340平方公里。而在方圆不足两公里的上只角,在上只角能继承独栋房子的人,或者八十年代就能自费出国结果没有黑在那里还回来的人,大约占了多少?手头没有数据,但是估计像大熊猫一样稀少。那这只大熊猫背后的社会信息是什么?如果我要写这么一只熊猫,势必做足功课,找到必须写他的原因,而不是直接拿过来就用。因为“特色”与“典型”,是不能搞混的。

就好比,虽然熊猫是四川的特色,但四川马路上是看不到熊猫的,熊猫的喜怒哀乐,也和四川人无关。写熊猫,你足够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是个案研究,而自欺欺人地说它就代表四川人,那么这就是在隔离和扭曲一个城市的真相。

生活经验告诉我,长期住在上只角的外地人,常常比上海人还看重区域鄙视链。因为社会差异化满足了急于改变命运的这批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人人都想做那只被捧起来的熊猫。于是他们眼里的上海非常清晰和简单,像三明治一样分好了层次,商业喜剧只需要把里面那一块最值钱的奶酪挑出来,声称这就是上海神话。

因此,上海从来不缺少神话。上海缺少的是真正的典型人物、典型生活。绝大多数老上海人都经历过时代的重锤,不可能像民国老克勒那样优雅文艺、会说法语,他们只舍得吃便宜的仿制西餐,实际上却不怎么懂西餐里的各种门道。他们始终附庸风雅,始终小资,是因为他们在赤贫时代要为全国创造财富,可致富后又被嘲笑抠门算计。于是他们的不安、愤怒、彷徨和局促,就会自己隐藏起来,很少被看到。上海人的尴尬龃龉甚至比那些县城里的农民更少被看到,因为高楼越多,阴影就越深。

但是神话的营销越来越重要,甚至盘活了相当体量的经济。于是,属于上海的那些典型痛苦从某个时刻开始,在文艺作品中被全面地掩盖、模糊、消解、忽略了。电影观众只想要麻醉和愉悦,创作者也都知道电影最终不过是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罢了。而导演曾经骄傲的不妥协,原来只是一场卧薪尝胆的表演,是为了在电影闯关游戏中吃掉商业喜剧的一桶桶金币。

呵,扯远了,我又不需要北电文学系以我为荣,我有什么必要掼浪头?

但我终于明白,对城市书写的停止,不是止于方言的消失,而是止于再也不写这里的人真正的痛苦了。《孽债》和《股疯》即便是普通话演的,也无损于他们的良心。而诸位上海老戏骨在这部电影里,操着已经有点隔生的沪语,最终只是给某种上海神话锦上添花罢了。

———

作为一篇critical writing,最后引用一段别人更透彻的话:

一种乌托邦式的创作,然而乌托邦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们往往寄托在乌有之上,或者说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悲剧性。但是,片中小团体的存在基础却是实打实的,即两名不讨喜的母亲最在意的财富资本(即使是被迫忍受与母亲同住的女主也有能力搞定外滩展馆。)故事最后的那个底包,那段在片中令人心驰神往,闻者落泪的讲述,证明了这并非一种真正的进步书写: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念念不忘与一位极度美丽,并且极度具有名望的欧洲女影星的一夜情。

 短评

讽刺隔壁翻拍电影,调侃导演北电毕业卖电子烟,让徐峥代表中国男导演向女人道歉,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十几年后再续《爱情呼叫转移》,却已经改造成彻底当下的——不仅让女性意识大抬头,更有意让男女处境互换。可能真是国产片离伍迪·艾伦最近的一次,台词写得几灵光,你来我往全是机锋和化解,沪语和取景则大方强调地域性。老克勒周野芒老师不拿个最佳男配角真说不过去了呀,那个推拉长镜全靠他的独白撑起,人物弧光拉满,亦真亦假点了片名的题。最后投影放费里尼,不迷影也不自我感动,电影看不懂,爱情也摸不透。美中不足是插曲有点满,长片首作用力稍猛,再自信点可以砍掉一半。

6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在《爱情神话》当中,我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成熟爱情。近些年来,国内大银幕上的爱情片大多刻画的是青春故事,少有对成熟男女爱情的呈现。地域上,更多的影片则选择北方作为背景,但这部片子用吴侬软语的上海打底,弄堂巷尾,也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活质感。除此之外,影片中对于男女角色的新定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格外有趣的。当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脱离传统的刻板印象,他们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坐到《爱情神话》的观众席,一探究竟,这的确是今年年末的一出好戏。

7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太喜欢了,私心给个五星,轻松愉悦的女性群像戏,但又完全不狗血不做作不尴尬,还是女导演会拍女性啊,三个女性都太有魅力了,而且完全不雌竞,男性怕是很难get这类电影吧,而且中年人之间那种直接甚至目的性明确套路满满的感情线不比小年轻的矫情造作无病呻吟好磕多了,中年人的感情也很可爱嘛,最近院线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了,推荐给小情侣,看完绝对不会吵架哈哈哈哈

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李小姐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高跟的名牌鞋,格洛瑞亚的那一夜只能是需要收款的画作,蓓蓓的那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她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乌讲起他的那一夜,原来爱情可以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爱情终究属于神话,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没想到年底还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个不再年轻的女演员各有魅力,影片刻画的上海,让人心生向往,街边的咖啡馆,进口食品小店,穿着睡衣的邻居,狭窄的弄堂,非常细腻但又不刻意。台词金句频出,从头笑到尾,作为一名女性观众,有被理解和感动。

16分钟前
  • 瓣豆
  • 力荐

看之前以为无非是个爱情类型片,结果处处都是反套路、反常规的小妙笔,有人说像海派伍迪·艾伦,能感觉到导演一定是个很会生活、脑子很灵的年轻姑娘(之前她就靠写文章红出圈过),就是传说中那种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接触过导演本人后,更会被她的可爱脱俗打动。这是一部纯沪语电影,上海浓度极高,把魔都的精致、文艺、烟火气、多元文化包容力,以及上海人的精明、世故、温软、飒爽拍得很生动,看完片很想马上飞去上海钻进小巷咖啡馆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小资却不拜金,文艺而不矫情,致敬大师但不装逼,有对消费主义热潮的反思精神,也有非常现代独立的女性视角,方方面面都很合我的口味。三位女演员都美丽动人,徐峥的形象耳目一新,宁理老师戏份不多但超有魅力!看这群人聊天,会让人觉得中年人的世界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国产片怕是会发展出小红书流派。

23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红拂的临期商品;夜奔的小资咖啡——全程沪语、中西混血的正宗海派风情,出自一位非上海的女导演之手,嗲额!剧本也是老卵,金字金句接踵而至,不乏唯上海人才能听懂的本土笑料。外滩18号,两个大相径庭的女宁面面相觑,恭候这个自以为老懂女宁额上海囡宁多时——用轻松幽默、四两拨千斤的调性论述两性关系的争议主题,颇有看点。缺点是插曲多,有滴乌苏。市井上海人×明星意大利人,门到一股海派米道。周野芒的故事如电影般迷离梦幻、亦真亦假——人生如影、影如人生。侠气欢喜个则结尾,情敌变同盟的三两男男女女望着银幕,透出的光洒落在身上。阿拉则不知不觉融入了电影里,成为被观看的角色,字幕悄无声息上升,简单自然又耐人寻味。白辛苦不辛苦,费里尼额老多电影,吾啊看伐懂~紫亿到伐?最后《爱情神话》校对和翻译:一额是红拂;一额是夜奔

2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肉眼可见地有不少小缺憾,但本精神上海人还是狠狠爱了,全程咧嘴姨母笑谁懂?聒噪的阿姨,嘴碎的大叔,狭窄的弄堂,还有街边的梧桐树,这不就是我生活过的上海吗。这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包袱,导演没有包袱,一众演员也没有包袱,所以显得特别轻盈自在,以至于看完回过头再去想,这么举重若轻的女性视角,这么单纯呈现状态的爱情片,国产片实在是有点少见。调侃自己曾经的“争议点”,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男生;调侃两性关系,“十三点”、“野狐狸”藏匿在家长里短茶余饭后;甚至冒犯经典,索菲亚·罗兰是口中ONS的谈资,费费的《爱情神话》也是众人吃蝴蝶酥时的消遣,特别不摆架子,特别不高高在上,又特别触动人。即使经典让人完全看不懂,也能像一个开关,啪唧一下触动更多可能。正所谓,生活可不是神话,但爱情却处处有神话,喜欢。

2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对徐峥刮目相看(更多是导演的功劳),终于演了一部严肃的电影,每个人物都很立体。私房菜变大锅饭,野猫吃剩饭,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这给中年男人的耳光打得又响又灵。王小波有一本书叫《红拂夜奔》,电影里拆开来做了咖啡馆和杂货铺的名字。

33分钟前
  • 非相君
  • 推荐

好难得看到这么特别的爱情小品电影,老灵老嗲了。你说这是爱情吗?是,但似乎又不是,更多还是那种生活,爱情恰好是生活里的一环。每个演员都好对,选了上海以及包邮区的人,状态都好对。连黄明昊都是那种包邮区现在男生的调调,真的老舒服了。导演真的是把城市融入在电影里,城市和电影相辅相成,不是纯粹地在某个城市拍电影,而是在拍城市的呼吸。

3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高考的时候差三分上同济,后来毕业差点儿去纽大,然后就这样留在上海做个广告制片(好像是这个,我记不太清了),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路。” “那我改天约你去爬山啊” 这段对话真得让我疯狂心动💓

36分钟前
  • 人间在逃小魔仙
  • 力荐

上海,对于离婚和不婚的女性是天堂,对于想要结婚的女性是地狱。

39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上次遇到这么疯狂切歌的导演还是郭敬明

44分钟前
  • 图图
  • 较差

就是上海女人不知道皂基和氨基酸的洗面奶有点扯。

49分钟前
  • 周绍钦
  • 力荐

一群成熟的中年人在上海说着abc,保持体面又复杂的生活状态,有着精致冷清又不饶人的上海味道。也不知道现在评论为什么刷过去,大体都是好评,疑惑于为啥自己看得云里雾里,我只觉这部电影讲了一堆废话,没什么内涵。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态度,可这部电影拍得太浅显,令人看完以后只觉乏味无聊。有时候玩艺术,一旦玩得看起来很高级、故弄玄虚,往往就是最令人反感的样子。一群小资中年人端着过来人的姿态,叉着手吹牛皮。

52分钟前
  • 千山远行客
  • 较差

中国大银幕上太稀缺的城市电影(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与城市融为一体),通过女性视角去展现属于成年人的两性情感关系,虽然是小人物、小情调,但蕴含着极大的生活能量。作为爱情轻喜剧商业片来看又比很多同类影片(无论中外)多了一丝灵动,这得益于导演的一些调度小心思为影片质感做了有效提升。今年小荧屏上有《爱很美味》,大银幕上有《爱情神话》,国产爱情喜剧影视作品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5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电影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打折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如果加只猫就更完美了。

56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王家卫的《繁花》肯定也不会有这么灵了!

6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看完只想说一句,灵啊,灵啊!

1小时前
  • 即兴放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