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班地铁1980

爱情片法国1980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热拉尔·德帕迪约,让·普瓦雷,安德烈亚·费雷奥尔,波莱特·杜博斯特,让-路易·里夏尔,莫里斯里什,萨比娜·奥德潘,海因茨·贝能特,皮埃尔·贝洛,勒内·迪普雷,阿兰·塔斯马,罗丝·蒂埃里,拉斯洛·绍博,马蒂娜·西莫内,理查德·波林热,亚历山大·奥蒙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2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3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4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5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6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3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4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5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6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7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8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19最后一班地铁198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7:50

详细剧情

  二战中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剧作家、导演兼剧院管理人的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海因茨•本南特 Heinz Bennent 饰)被妻子玛丽安•斯坦纳(凯撒琳•丹尼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藏入蒙马特剧院地下室,伺机逃往非占领区。身为演员的玛丽安不得不肩负起剧院管理人的事宜,雇佣了男演员伯纳德•格兰戈(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排练卢卡斯的新话剧。随着德军战线的扩大,卢卡斯的出逃一步步成为幻影,只好靠地下室的采暖管道来听每日的彩排,暗中进行指导……  本片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弗朗科依斯•特吕弗)、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杰拉尔•德帕迪约)、最佳女主角(凯撒琳•丹尼芙)、最佳音乐、最佳舞台设计和最佳声音十项大奖,并获最佳男配角(海因茨•本南特)和最佳女配角(安德烈亚•费雷奥尔Andréa Ferréol)提名。本片同时获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长篇影评

 1 ) 来自圣让的爱郎

大概是考CFA二级时唯一好好看的片子。

-------------------------------------------------------
连续六天赶完了四个会计段落,据pass和没pass的鬼子说,是CFA这个级别最天书的部分。不过,迄今为止,我好像没听过华人有这样的抱怨,可见是西方不识向。

昨晚忙完现金流量,看时间还早,就犒赏自己,看了很久以前就想看而一直忍着没看的Before Sunset。看完以后,居然不痛不痒,与我原来预计的大悲哀落差甚远。以至于我有点怀疑,也许我感性的触觉已经完全钝了?又或者我的“忍功”已然极致,把早早存蓄的那点多愁善感逼尽了?

更可能,是看戏之前的铺垫太多。比如,在看完Before Sunrise后,我问Rocky为什么Celine和Jesse半年以后会错过对方,她卖官子,说不如你继续往下看吧。但是我当日觉得,立刻跨越到九年以后,演员不老,观众都要老掉,做人还是要善待自己。却因此颇费心构想他们之前的曲折。再后来,我碰巧就听了Julie Delpy(Celine的饰演者)的专辑,偏偏被那首夜的华尔兹打动,一看MV,就出自这部戏。又和台湾朋友C交流过,还多事地google出,原来演Jesse(他也是编剧之一)的Ethan Hawke在 Before Sunset时期也卷陷入了婚姻危机。

于是,所有的感触似乎都预支,只剩下空匮的我再印证一遍,哦我终于看完了它。我还是喜欢这种典型的欧陆式的没什么波折一律对话下去的故事。它很真实,可是我仍然一直问我自己,现实中两两不忘的男女,他们真的有可能时隔九年再见面,见面了就一拍即合谈不完的话题,最后要谈到女子的家里去?

不过,我也没有很失望。Before Sunset这次经验是再一次警戒我,屯片不是好习惯,预热太久,势必人走茶凉。

今晚,也许想再次试探我的感觉,没有想很清楚,就开了一部老片,80年的Le Dernier Métro(最后一班地铁)。在巴黎时,是从中间开始看的,不是很清爽。然而戏里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舞台上,导演说戏演员排练,或者就正式演出。我很喜欢那种严肃而脱离实际的气氛,到了Depardieu(著名的所谓的大鼻子情圣)诉说他对Catherine Deneuve(她比较冷淡,一直常青)既痛楚又甜蜜的爱慕时,也竟然有些震动。

当然,我在温习这部戏之前,也不是没有设想过它的种种冲突。所以原来的感觉又变了,哪怕我关了灯,刻意想靠近爱情一点。而且我又一次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预热:戏里萦绕不散,是听了很多次的 L'amant de Saint-Jean(来自圣让的爱郎)。不是Patrick Bruel的版本,由Lucienne delyle表演,透过薄薄的电波,更悠扬,也更怀旧。Catherine帮她戏里的丈夫剪头,一面叫他不要动。他流着被她掩护的犹太血统,待在地窖里,不得动弹。他顺手牵过一只胶皮鼻套戴上,一边自嘲,怎样才算像一个犹太人呢。收音机里飘来这首歌,他扭大声音,专注地说,听,我最喜欢这支香颂。而音乐的故事,已然转至行将流走的爱情。他有一点凝重,她那时,还不以为意,笑吟吟。

这是发生在巴黎沦陷以后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不得不掩盖的秘密,有必须挺身而出去保护的亲人。卡特琳保护她的吕克,孤身一人在日光下担负大梁;吕克窝进老鼠洞,不能导演无法调度。一个伸展一个压抑,形成他们之前的奇特的矛盾和不平衡关系。作为男人,他敏锐地体会到了卡特琳和德帕迪约之间透过戏剧而隐显的情感,却无计可施。他是导演,在戏里,他还需要她真地爱另一个人。

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比较含蓄节制地处理爱情,只在戏剧对白里迸发。卡特琳和德帕迪约的爱情戏,仅仅一幕,言情不足数十秒,他们的每个共同的夜晚,只能爱这么久。而不远的地下,吕克听得真切。

电影的尾声是光复巴黎后吕克的一部新戏,卡特琳去探望伤疾的德帕迪约,试图唤醒他们之间的爱情。那大概就是吕克为他二人量身定制的交流,他们有爱情,但没有实在的基础,只好停滞在抽象隐约的距离上。

卡特琳从来没有背离吕克,她应该也爱着德帕迪约。谢幕时,她坚定地挽起这两个男人的手,对着观众,开朗地笑起来。我倒回去又看了一遍,直到这里才开始感动了。

这一次重来看,感情是温习,心思倒常常旁落。不免又一次体会法语电影里特别的现实意味。好比这一家戏院,不足十人的班子,置身风雨飘摇的乱世,要活下去,要演自己,那便不得不与敌人与狗腿子周旋,还不好拿乔,又不能愧对艺术者的节操,很难做。人生在世,何尝不如此?不能不埋头做,揽责任,万千忍耐,逢人只奉上笑脸。

这样战时的戏,居然也很少敌我的火药味,大概因为,城里,尤其巴黎城的日子,总要过下去。法国人对德国人的仇视,倒是很经常地从这些艺人们对亲德媒体的态度表现出来。不能不退让,但要保持距离,这大概就是他们可以容许自己的最后底线和最大让步。卡特琳在舞台上到底还是暗暗骂走狗了,德帕迪约揍走狗了。后台伙计问走狗,您知道这什么吗?比起一根杆子说,这叫gaule(钓鱼竿),再来一根,deux gaules,(谐音De Gaulle(戴高乐)),我们就喜欢这gaule。我看着这些细节,有一些心酸,但还是忍不住要笑。

说到电影的配乐,还有一支德国的旋律,叫做Bei mir bist du schoen(在我身旁,你如此美丽),可惜我水平太次直至收场了贴告示才知晓,应该是完全错过了它的味道。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再去找找看。

 2 ) 最后一班地铁

二战中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剧作家、导演兼剧院管理人的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被妻子玛丽安•斯坦纳藏入蒙马特剧院地下室,伺机逃往非占领区。身为演员的玛丽安不得不肩负起剧院管理人的事宜,雇佣了男演员伯纳德•格兰戈排练卢卡斯的新话剧。随着德军战线的扩大,卢卡斯的出逃一步步成为幻影,只好靠地下室的采暖管道来听每日的彩排,暗中进行指导……

 3 ) 躲在地下室的犹太人

《最后一班地铁》是一部发生在二站时期的温情片子。影片没有虐心虐肉场面,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战争的残酷和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迫害。

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是巴黎有名的剧作家、导演兼蒙马特剧院的管理人。当他出逃南非的计划破灭后,只能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剧院地下室里。代管剧院的妻子每天晚上来地下室和他见面。

战争还在继续,地下室楼上的话剧排练也在继续。女主角仍是他的妻子。

躲在地下室的卢卡斯心急如焚,他是个艺术家,楼上在排练他的剧本,他不能忍受闲着。于是他独自冒险改造了地下室通往舞台的通风管道,这样,他白天可以听楼上舞台上的排练,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晚上再传达给妻子。

排练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卢卡斯在地下室一边听,一边写,一边改写台词。听着听着,这个敏感的犹太艺术家,居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他妻子对新招募的男主角发生了爱恋,而且男主角也如此。尽管这时候他们还没什么。

当妻子晚间来地下室时,卢卡斯向她宣布,自己马上要开始写一个新的剧本,台词就是妻子的日常话语。他激烈狂躁的态度让妻子迷惑惶然。

战争结束后,卢卡斯果然让妻子上演了自己的新剧本。男主角仍是那个与妻子有恋情的男演员。这时候,他们已经是情人了。

卢卡斯在剧本中这样写道:战争结束后,女主去医院看望受伤的男主,并向男主表达了与他一起生活的愿望。男主却说,他现在已经不爱女主了,曾经爱过,但那只是一个假象,一个美好的假象,见识过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聪明的犹太人就这样用剧中男主的拒绝表白,让他俩的恋情在剧中,用真真切切的语做了了结。以此,击退了妻子和那位男演员的恋情。

都说犹太人做生意充满智慧,哪想在击退小三上,也是充满智慧的。

一部战争时期的幽默剧。战争中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不该发生的,也在发生。个性的犹太人,个性的艺术家。

�A�

 4 ) Il est tres tres Francais! !(此乃法国特色也!)

喜欢男女主角和剧情。

去年2006正是萨科奇和老婆绯闻满天的时候。
未来的总统夫人抛夫飞去美国找富商爱人。老萨在竞选同时焦头烂额的想摆平家庭。

不久,竞选成功,Paris Match封面上美轮美奂的第一家庭照:老公、漂亮的老婆:他的王子一般的儿子们;她的公主一样的女儿们(记不清了从属关系了,可能是她的儿子们;他的女儿们);他们俩的可爱小儿子;

法语课课间的时候,女生们看着杂志唧唧喳喳,说老萨简直一身Scandale(丑闻); 结果外教法语老师非常骄傲的说:
Ce n'est pas Scandale. Il est tres tres Francais!(此乃法国特色也!)还有人家是追求爱情、忠于爱情,纯属家庭私事,等等;

然后又倒打一耙,说, 你们中国人富人都找二奶,才是Scandale那。

 5 ) [疯评影行]最后一班地铁

无可避及的新浪潮
发自心底,不愿在新浪潮的问题上有什么言论。作为旗帜或是像徽,一轮潮退,似乎沾染它的气息便是颓丧,先前与友人嬉谈台湾电影,无不惋惜,新浪潮的生搬荼毒了台湾电影,甚至讨论谭家明与王家卫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
在光影间的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中游走,感慨一度亢进的创作勇气、澎湃的文化气息,甚至连同停格、跳接、标题之类的特征镜头也成为后人膜拜的形式。
或许我们原本不该在乎许多,仅仅是电影罢了,作为静静的观者,只为声色故事动容,只为颠沛人生感怀,只为……对于手册派旗手弗朗索瓦•特吕福(François Truffaut)的《最后一班地铁》(Dernier métro, Le)再次拾起,固执地写写。

大师晚年的地铁
1968年五月运动之后的决裂,大师之间的指责,对于戈达尔的讥讽和诅咒(曾经激进过,但拍完《四百击》后就江郎才尽,不懂拍电影,只会讲故事),特吕福正是选择了《最后一班地铁》作为回敬。
很多人不齿于这部电影的平庸,诚然,特吕福在原创力方面远不及戈达尔、里维特、侯麦和雷奈,在《最后一班地铁》的创造意图上也暧昧地回到自己曾经反对的古典主义上,但也正是这部电影看到了特吕福晚年的成熟,这种成熟是戒除新浪潮草率、荒诞的诟病,因此它是有特殊意义的。

碰撞,因为浪潮迭起的时代
在拍《最后一班地铁》时,我想达成长久以来的三个梦想:将摄影机带到剧场后台,营造沦陷期的气氛,还有让凯瑟琳•丹妮芙演一个负责的女人。
                              ——特吕福

《最后一班地铁》,故事发生在法国贝当维希政府沦陷期,政治上的飘忽暧昧却缔造了法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似乎这样一个背景成为新浪潮导演创作热衷的舞台。一个法国女人,一个藏匿地下的犹太丈夫,一个生性风流的演员情人。法国女人由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扮演——蒙玛特剧院的女主人玛丽安,一分为二的女人,在地下,她用无比坚定的信念鼓励丈夫施坦纳;在地上,情人格朗热的勇敢将她的防线彻底击溃。
蒙玛特剧院组织排练挪威作家作品《失踪的女人》,三个人走在一起,纳粹的恐怖控制下,犹太丈夫施坦纳只能躲在剧院地窖指导排练,情人格朗热由杰拉尔•德帕迪约扮演,舞台上充满激情的演员暗地帮助地下抵抗组织。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进,《失踪的女人》取得巨大成功,却引来盖世太保和达克夏的骚扰,格朗热勇敢地替玛丽安解围,剧情也因此推上高潮。至于结局……充满着暧昧和模糊的完美结局。
可以看到特吕福自述的三个夙愿:
将摄影机带到剧场后台,特吕福早年的影评一向以尖刻著称,晚年的他似乎想以平和与人本的观点诠释幕后的人,《最后一班地铁》正是一种反刍似的自省,刻意地将题材放在幕后故事的叙述。
营造沦陷期的气氛,特吕福孤独的优越感,一生都在追逐理想寻找自我,对于巴黎的历史时间段永远对他有特殊的意义。
还有让凯瑟琳•丹妮芙演一个负责的女人,冷峻的女人是特吕福偏好的基调,当剧情发展到玛丽安情感迸发出热情时却显得多少有些生硬,对于丹妮芙的美是静静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哪怕她饰演的角色沾染风尘也是干净的。
至于纳粹暗影下的影评人达克夏,特吕福在处理上赋予了特殊的想象力,尖刻、反复、无耻的论调似乎隐隐地映射戈达尔,只能作臆想罢了,大师之间的纠葛埋藏在迭起的浪潮里。

地铁通往何方
平庸的故事,平实的叙述。却在平庸里看到一颗归附平静的心。对于新浪潮,往往各种无序的疑惑又回到原点,电影究竟是什么,是我们牵强附会地赋予它过重的各种所谓的气质,是我们没有主次地叠加各种花哨的技法抢眼的色调,还是应该平静地面对时间、故事和画面,留下环环的涟漪或浅或深的感动?
这个寒冷的冬天,物欲横流的时代。《夜宴》,据说改编自《哈姆雷特》,惊为天人,一部恐怕令莎翁诈尸挥小刚一记老拳。老谋子为了《黄金甲》又开始摆弄乏味的菊花,改编《雷雨》?
潸然泪下,我们的电影竟是这般作践死人……(文/畅游四医院)

 6 ) 赶在《最后一班地铁》之前


赶在《最后一班地铁》之前
战争下的民众,战争下的爱情,战争下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在终日充满战争的日子里,可以想象前线的战士们是多么的奋勇抗敌。但是或许往往被大家忽视的则是,战争年代里普通的市民生活。虽然战争的硝烟弥漫在生活的空气中,但是大家的生活还是在不紧不慢的进行着,有欢笑,有悲伤,有辛酸,有惊喜。不同于往日的是,那一段战争年代里生活多了一层暧昧。
1942年9月,德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在这样一个处处充满纳粹旗帜的巴黎市区里,巴黎人民依然以他们最具有小资情调的方式去冲刷着战争带来的影响。蒙玛特剧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排演着挪威作家的作品《失踪的女人》。但是因为战争的影响,身为剧院老板的史坦纳,由于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不得不终日躲在剧院的地窖里暗中的协助自己美丽的妻子玛丽翁完成排练。而妻子玛丽翁,却这样陷入了与风流的男演员贝尔纳的爱中。她一方面晚上回到丈夫的身边,尽一个妻子的职责,聆听丈夫对于白天排练的种种看法;一方面又极力的掩饰着自己对于男演员贝尔纳真正的爱情。在战争的日子里,贝尔纳在成功公演后选择了离开。直到战争结束时,剧院老板史坦纳走出了暗无天日的地窖,贝尔纳回到了剧院,最后在新剧的演出结束后,玛丽翁暧昧的牵起了两个人的手一起谢幕。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在他的晚年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部以二战为大背景,讲述战争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优秀电影《最后一班地铁》(《Dernier métro, Le》),1980年首映的这不影片,当年就获得了法国电影凯撒奖的十项殊荣,同时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可谓实至名归。这不影片的虽然比起特吕弗的早期作品,如《四百击》等,略显矫情与低调,但是仍然以一股暗流悄声的在法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一笔。
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导演放弃了大家热衷的纯粹的战争描写,而是转而关注战争下巴黎市民的生活状态。的确,尽管是战争,但是大家的生活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人民依然有心思去夜总会享受,依然会排队买票去剧院看演出,依然会站在街头巷尾谈论八卦新闻…但是不要以为大家忘记了战争的存在,相反大家却在默默的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纳粹的愤怒:一位母亲在纳粹军官摸过自己儿子的头后生气的说“回去把头洗一下”;贝尔纳在夜总会存放帽子时,见到自己的要和纳粹的军帽放在一起时,愤然离去…可以说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战争背景下,市民生活的真实画卷。可以说要拍摄一部恬淡的艺术影片,特吕弗的目的已经达到。
爱情中的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这是特吕弗非常喜欢关注的一类体裁,对于自幼阅读大量文学书籍,并且深受大作家巴尔扎克影响的特吕佛来说,以细腻的拍摄手法刻划女性内心的情感变化,成为了他的影片一大特色。在这部《最后一班地铁》中,身兼临时剧院老板以及女演员身份的玛丽翁就是被其成功塑造的女性角色之一。电影中的玛丽翁,坚强,果敢,睿智,却又处处流露出女性的温柔,婉约。她为了自己的丈夫一心经营战争时期的剧院,顶住恶俗的纳粹走狗的批评,每日晚上冒着风险去见自己的丈夫。但是同时她也周旋在自己与男演员贝尔纳的暧昧关系中,她在开始极力掩饰自己对贝尔纳的感情,极力想拜托这种不应该出現的恋情,但是越逃避欲望就越强烈,排演中“我没有资格去爱或者是被爱”那一句经典的台词,正是她内心情感的最佳写照。特吕弗也是运用了一种十分暧昧的拍摄手法,红色布景,红色礼服,处处洋溢着暧昧的红色,而他依然悬念跌出似的在影片开始一个小时中,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安排了玛丽翁对贝尔纳的几个暧昧的眼神。最后真正的高潮则是体现在第一场公演谢幕后,玛丽翁那一吻。他们的感情确实在此得到了升华,但是也意味着宛如烟火般的瞬即结束。这是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就像影片的最后的剧中剧一样,玛丽翁牵起了自己丈夫和自己曾经深爱过的男人的手一起谢幕。
不少评论指责这部影片,没有延续之前特吕弗的风格。但是我想,就如影片最后那意味深长的谢幕一样,特吕弗或许就像自己到了晚年一样,也希望追求一份属于他的暧昧的生活方式。






 短评

细腻,特吕弗的片子确实细腻,关于那些爱和误解,结尾很好,既是戏剧的结尾也是电影的结尾。但名字太无厘头了,这跟地铁有关吗,只不过是电影的时代背景。

7分钟前
  • 疯马
  • 推荐

还是不要对大师太崇拜的好

8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还行

电影名字很浪漫,只可惜内容好像和名字关系不大。其实是很有发掘空间的题材呢。犹太舞台剧导演躲避搜捕藏在舞台下面暗中指导新戏等待战争结束什么的,虽然我们总是抱怨好莱坞电影多么多么俗套,故意制造惊险和矛盾等等,但… 本片这种温吞吞、最后还莫名来个毫无火花的三角恋的做法,也实在夸不太出来唉。德帕迪约的角色这写的,活活浪费了好的设定,败笔

1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被军官摸头后要洗头发,用颜料和钢笔画丝袜,把火腿藏在大提琴盒里,用汽车尾灯照射自行车发电,在屋旁种烟草。可是,电影和名字有啥关系来着。

16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这是我至爱的法国电影,谁都撼动不了它的地位。ok,没有绝对的完美,那我可以说它是相对的完美。

18分钟前
  • 兜小猪
  • 力荐

虽有喜感欢愉,远不至你逃我也逃的力度;有创造悬念,那个偷盗的女贩子,缺乏呼应不了了之;有危机时刻,盖世太保搜查地窖,流水账走过场毫无紧张感觉……整体趋于平庸,只有两性关系和吐槽剧评保持了高水准,因为这是法国人的强项。最后时刻看到北非谍影的影子,而主导者也顺应法式从鲍嘉变成德纳芙。

2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最好的楚浮 总留到最后 刚在天津路看完 兴奋坏了 强卡斯 强故事 强表现力 嘲英国人和德国人那些小段子真经典 最好的戏中戏 出入无痕 最好的三人行 携手炮火间 特吕弗的私人印记 首尾呼应 作者电影与商业片 完美平衡 几首歌也好 慢点找 PS 有提及希区柯克的煤气灯下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还有…

21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刻画的最圆满的角色当属玛丽安,一方面照顾丈夫显示出一个好妻子的坚贞,一方面在情人面前有所克制又是一个好女人的柔情,很少喜欢上银幕里的女性角色,西西里美丽传说的玛莲娜是一个,她是一个。当真的裸看,完全不知导演是特吕弗,虽不说喜欢的紧,但至少人物饱满

22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这不就是特吕弗当年反对的优质电影么?回家又看了一遍译制片版本,其实译制的真心还不错,把片子本来的那个俏皮劲儿也翻得挺到位(比如“戴高乐”那个笑话翻得很硬但是也翻出来了,以及里面两处同性恋段落还都留下了)。就片子而言,最厉害的可能还真是结尾那个实景转舞台的处理(整个自指结构一下就拉起来了)。男女主角确实都在巅峰,俩人之间没按欢喜冤家套路写(德帕迪约的角色简直就是《痴男怨女》里的痴汉嘛),但女主和导演老公的戏写得是真不错。另外才终于理解到《那时花开》为什么要cue这部片子。

2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拍给法国人的好莱坞,不像特吕弗的特吕弗,展现出非凡的商业艺术平衡力,晚年中庸是姿态成熟还是品味蜕化,见仁见智,我觉得是前者。

2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也许没有品味到电影本身真正的好但就想给满分。。新浪潮代表作。。贵妇人Deneuve大鼻子Depardieu。。以二战中巴黎的戏院为背景编织爱情爱国故事从舞台恋人转为地下相爱又不能爱。。结尾差点被骗还以为这就是宿命原来是一幕剧。。听上译配音享受。。

32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小西天。二战时期犹太裔戏剧导演被迫隐于地下指挥排演,他的妻子则爱上了剧团的演员。情节剧的设定抓马但有着极其丰富的开掘空间:可以见出占领期的巴黎众生相、可以做戏剧与真实关系的思辨,也可以在又一个三人行中探讨爱情关系的诸种可能。然而,特吕弗却没能完成任何一层的立意:群像戏杂乱无章,配角故事有头无尾,更谈不上什么时代缩影;戏中戏只沦为了单纯的情节元素和结尾的小花招;三人行的故事,则是祖与占的草率赝品。特吕弗的新浪潮以反抗“优质电影”起始,《最后一班地铁》却褪尽了新浪潮色彩,拍成了拙劣的“优质电影”,一个意味深长的轮回。

36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德纳芙真是美,有一种即便被乱局、被波澜冲刷,也依然维持得了体面的优雅与贵气,而这克制的体面,会放大战乱、情感本身的惊涛骇浪。身份的杂糅,注定了秘密的交汇,也注定了要用额外丰饶的感性来滋养皲裂的理性,所以这人物有越来越深远的层次,愈发迷人。也所以,以她为中心的戏院众生,也有一种干涸岁月里的丰富,暧昧丛生,却又暗涌明流。男人多是不顶事的,要起码两个,才比肩得了一个女人的繁复,因此糊涂起来,就多为小丑与弄臣,朽木与沉疴。那很多时候,就尚不如那两位在半世纪前亲在一起的女人。@ 资料馆

3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2022.10.16资料馆。本片我愿称之为“德纳芙和她的两个男人”。凯瑟琳·德纳芙的熟女脸非常适合在大银幕盛放,这个角色很少有情绪起伏过大的时候,仿佛一切事情都能搞定,反观两个男人,很有才华但非常情绪化。最后,这部电影跟地铁的关系是啥?我没搞明白。

40分钟前
  • Odair
  • 推荐

法国人的抵抗,法国人的爱情,法国式的情节。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鲜明极端,始终谈论着中庸之道的艺术和生活。自由、宽容、理智、高贵地接受和理解着人性的软弱和挣扎,包括结尾处的ménage à trois.

45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德帕蒂约年轻的时候真帅~~~~这算怎么回事。。。。这2个人这么克制压抑,最后算是不了了之了吗。。。。。

46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 (2005-03-11) [资料馆] 艺术的力量真强大。最后那场戏是神来之笔,似真非真,分不清戏剧和现实。

48分钟前
  • 小熊娃娃
  • 推荐

特吕弗倒数第3部作品,横扫10项凯撒奖。平庸之作,沉闷乏味,冗长拖沓。当然,楚浮背叛新浪潮也大可美其名曰"走向成熟,平和,圆融之境"。舞台剧戏中戏,巴黎占领时期的日常,德纳芙在白天地上与夜间地下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细节精彩,主线没劲,前半部分很难熬。结尾戏中戏噱头和三人牵手赞。(7.0/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制作很考究,技艺很精湛,可惜没能在思想深度上更进一步。1942年、二战纳粹占领区、戏剧院、抵抗组织,题材设定很容易联想到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对比之下特吕弗没拍出足够的危险临近紧张感,就是顺顺利利地排演了一部新的戏剧,而这舞台上戏剧的内容似乎也没和电影剧情本身形成互文,稍微有些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和这么好的制作。总体看更像是仅仅延续《日以作夜》的形式结构,挪移到舞台上而已。德纳芙刻画得很贤良坚贞,德帕迪约就像是个愣头青小伙,演着演着突然被告知二人爱上彼此,这俩也太没铺垫出感情火花,

53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看了好几遍居然都看不完。怎么回事?

56分钟前
  • rhym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