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与北方

海外剧英国2004

主演:丹妮拉·丹拜-阿什,理查德·阿米蒂奇,西妮德·库萨克,蒂姆·皮戈特-史密斯,莱丝利·曼维尔,布兰登·柯伊尔,宝林·奎克,乔·乔伊纳,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布莱恩·普罗瑟罗,鲁珀特·伊文斯,约翰·莱特,艾玛·弗格森,简·布克,威廉·休斯顿,拉塞尔·马贝,Kay Lyon

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3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4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5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6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7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8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19南方与北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22:47

详细剧情

成长于英国南部田园风光中的玛格丽特(丹妮拉·丹拜-阿什 Daniela Denby-Ashe 饰)因为作为牧师的父亲辞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镇米尔顿。不同于南方的温暖舒适,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米尔顿阴冷又脏乱。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的工人,棉絮 飞舞的纺织车间。除了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来自纺织厂的厂主——年轻的实业家约翰桑顿(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饰)的盛气凌人及对工人的苛刻,这让玛格丽特对桑顿的第一印象极其糟糕。   随着米尔顿生活的加深,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工人粗鲁暴脾气背后的温柔和疾苦,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和其立场相反的雇主桑顿则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但不善表达的他似乎在无形中把玛格丽特越推越远。二人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紧密相连……

 长篇影评

 1 ) 从《南方与北方》看BBC编剧的功力

BBC迷你剧《南与北》

去年7月休假,无聊中不经意点开搜狐视频的BBC迷你剧《南与北》,从此又发现一部好剧!

剧集改编自Elizabeth Gaskell的同名小说,秉承BBC浓缩出精华的传统,该剧只有4集,每集50分钟左右,叙事清晰,没有多余的镜头。故事并不复杂,19世纪中期,一个从小在南方精致、优雅氛围下长大的姑娘Margaret因父亲放弃牧师的身份,不得不跟随家庭来到北方棉纺工业重镇Milton。在那里,她遇到棉纺厂主Thornton,并对他充满成见。在经历了罢工风波、亲人离去一系列事件后,成见变为理解,最终升华为爱情。

BBC的编剧就是有一种本领,让你看了电视剧后还想再读原著,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文学推广专家。可惜这本书在市面上怎么也找不到,还好网络是万能的。读过原著,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的名著改编。

看名著影视剧,观众会很在意是否忠实原著,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与北》的编剧不好去评价。说她不忠实原著,有失客观,剧作准确地表现了故事的主题,人物的性格;她又确实不怎么忠实原著,剧作中有大量的改编,但改的如此之巧,如此之妙,相信Gaskell夫人在天国也会赞许。一些改编令人印象深刻:

1. 男女主角的第一次会面的改编,非常成功。原著里的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个小客栈里,Thornton来访, M的美貌和高贵的气质让T一见钟情,而M对T则没有特别的感觉。到了电视剧中,M直接去厂房找T,当她推开那扇门,相信观众和她一起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雪花一般飞舞的棉絮,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这是她以前从没见过的。紧接着一件更没有见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穿着体面的男人竟然殴打一个贫穷的工人!这太不绅士了!M的正直在那一刻爆发了(联想到她父亲的坚持原则,她哥哥的遭遇,不难理解这个年轻姑娘在这时的勇气,Hale家的传统),她勇敢地上去阻拦,却被T愤然轰走。一个原本四平八稳的初见变成了激烈的冲突,M对T的无感觉变成了愤怒与鄙视,而相信在那一刻T也顾不上去欣赏M的美貌与高贵,两个注定要相爱的人却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交往。对看客来说,有戏!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嘛。

2. 在初见的这一段里, Bessy站在织布机前看到了M与T的冲突,原著中没有。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为今后Bessy与M成为好朋友做了比原著更好的铺垫。

3. 对于交代Hale先生辞去Helstone牧师的原因,编剧也做了用心的改编。原著中Hale先生在家乡Helstone就向妻子和女儿说明了为什么辞职,而电视剧中则是到了Milton,Hale太太和女儿Margaret感受到了这里带给他们的失望后,在她们的追问下,Hale先生才说出离开南方家乡的理由。遗憾的是在他看来这个理由足够高尚、足够充分,而在妻子眼里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为了这个微不足道的事情,Hale先生竟然放弃了家乡来到这个糟糕的地方,放弃了是一家人的收入来源,在这个文化的荒漠中教书!显然电视剧的表达的时机比原著更好,还是因为戏剧需要冲突。

4. 初见Nicholas,对于M向N递过去表示感谢的零钱,N礼貌的拒绝了,原著没有。在南方,优雅的小姐视N这种苦力工如仆人一般,得到他们的帮助给个赏钱是很正常的。但是N不同,他帮助别人显然不是为了赏钱,他看重自己的尊严。这才是工人领袖的范儿。原著中关于N的情节很多,多以长篇对话来表现他的想法和性格。电视剧自然没有这样的篇幅,但编剧只用了几个这样的小细节就让N这个人物丰满起来。特别是最后一集,原著中N似乎是无意识说出M有个哥哥在西班牙,而电视中,你看到N意味深长的微笑,就知道这个看似粗犷的工人不仅有超强的影响力、意志力,其实还有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5. 关于交代M哥哥Frederick的遭遇也有改编。原著通过M的母亲讲述出来的,而电视中让M讲给了Bessy,一来说明M与N一家的感情深厚互相信任,另一方面为最后N告诉T关于M哥哥的事做铺垫。

6. Bell先生的提前出现。原著中的Bell是一个胖胖的风趣的老先生,电视剧中是一位风流倜傥的老绅士,不变的是幽默和睿智。这个安排是合理的,总得多点镜头来表达Bell先生对M的喜爱和关心才能让顺理成章地把所有财产都给了M。最后一集中,Bell先生关于让M也照顾他的想法表达的很是暧昧,有老牛吃嫩草之嫌。这样的编排很大胆、时尚,也不能说不合理,更显M的魅力不是。原著中Bell先生甚至想到了勉强娶个老婆(为了避嫌吧),好方便收养M,其实是很纯洁的长辈之爱。

7. 说一个不太喜欢的改编。T家宴会上,M与T不断眉目传情,很是突兀,T对M的好感在之前有所交代,而M呢,似乎之前没有什么情节交代过对T的情感的变化,那眼波分明在破坏M端庄的气质呀。原著表达的很合理,M不喜欢女人们的家长里短,一直跟随着男人们的话题,她从N那里能了解工人对罢工的想法,而在这里,能了解厂主们的想法,仅是对话题的兴趣,而非对人。

8. 增加了世博会的情节。我猜想编剧做次之举是想表现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身处其后方的伦敦人看到了机械的发展如世博会般的繁华,而其中的艰辛只有整日在灰暗天空下绞尽脑汁的厂主们才知道。而此时的M,对工业发展的认识比普通的伦敦人深刻许多,对北方的理解与接纳进一步加深了,没有这个对比的机会M可能也意识不到自己思想意识的变化。从情节安排来看,她去参观世博会,也好让她母亲有个好的机会向T母亲托孤。

9. Look back, look back at me. 个人认为这句话在此剧的经典犹如越狱中的”you and me, it’s real”。原著中有不少关于T对M的情感的心理描写,热烈、纠结与痛苦,而见面时又表现的非常克制。编剧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陆续失去了双亲,这本就够令人怜惜的了,更何况是自己强烈爱着的姑娘。纵是对她的“情史”还有猜疑,但在这一刻跟自己宣泄一下又何妨,让观众宣泄一下又何妨。

10. T知晓Frederick的时间。原著中在M刚离开Milton时,Bell先生跟T说了F的事情,但因Bell先生不知F回来过并没有解释T的疑惑,最终由N告诉T。而电视剧中,编剧把这个疑问一直保留到了最后。工厂不得不关闭,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T的痛苦可想而知。此时,N给了他安慰,工人的支持证明了他是一个好老板;更欣慰的是F的故事,瞬间化解了对M的疑惑。虽然这个消息还不至于算得上商场失意后的情场得意,但足以说明自己没有爱错人。

11. 如果说初见的改编巧在冲突,那么结尾的改编则妙在浪漫。原著中M与T在伦敦见面,互诉衷肠,T拿出Helstone的蔷薇,说明他去过,没有具体的描写。电视剧中没有安排T去伦敦见M,他是专门去Helstone的,不期望能见到她,不期望能再向她表白,只是想去感受一下她成长的地方。Milton的商人不做这种无用的事,既然不是商人了,那就做一次诗人吧。另一边,M到了Milton,面对工厂关闭后的凄凉景象,内心非常难过。感谢旧时的车站,这么小,车辆这么少,让一个南下一个北上的两个人在这里意外相遇,没有错过彼此。

不得不说,有几处改编比原著要高明地多。优秀的剧本是基础,导演和演员当然也功不可没。近两年热播的唐顿庄园也是这个导演的手笔。导演把基调定的比较阴沉。关于Milton的画面色调灰暗,狭窄的街道上总是堆满杂乱的货物,工厂的院子里永远泥泞,高大的烟囱把整个城市笼罩在雾气之下,见不到太阳。这就是Milton,繁忙、嘈杂、阴冷、硬朗。对比之下,南方的Helstone,虽然着墨不多,但每一个镜头都是艳阳高照,草木青葱,娇艳的鲜花围绕着精致的房舍,镜头做了虚化处理,显得特别柔和、安宁。这样的视觉冲突是影视剧最大的优势。

4集的篇幅承载不起太多气氛的变化,所以电视剧中我们没有看到T的哈哈大笑、Hale先生用女儿的用手指做糖夹这样轻松的画面,愁容笼罩着Milton的每一个人,特别是T,T在此剧中的笑脸都可以数的出来。人就是这么贱,他给的越少,你就越觉珍贵。宴会上对M礼貌又带有迷恋的微笑,得知与M深夜拥抱的男子是她哥哥时释然的浅笑都令人着迷。最后,最后,失意中的意外重逢,这个桥段对观众来说算不上新鲜,但对T来说绝对是惊喜。从一见到M,他就笑,一直在笑,笑着看她的心慌意乱,笑着听她结结巴巴地讲述商业计划,笑的柔情蜜意。好大一个甜头,花痴观众终于满意了。

关于演员,BBC男演员的质量一直非常高,演技很好,难得的是还都有型有貌,凭借一部剧作就能大放异彩不算很难。相比之下女演员很少有让人惊艳的感觉,特别是这部戏。原著里M的美丽是用remarkably handsome来形容的,女主角确实是有点牵强。但是如同其他BBC的女演员一样,她受看,越看越美,演绎的也好,端庄、从容,只是比原著少了T认为的高傲,但这使她更亲切、可爱。

关于配乐,太棒了!真的太棒了!表现工厂的配乐气势磅礴,表现人物情感则婉转细腻。这个写不出来,只能自己去听。

如果一定要吐槽一下,那就是服装了。女主角长得不够艳丽不是她的错,但是打扮的不够漂亮就是服装师的错了。尽管只有4集,也不应该如此省事,就不能给M换一顶帽子,多做一件外衣么?

关于剧情,很多评论把这部戏称作工业革命时代的傲慢与偏见。好吧,有傲慢,也有偏见,最终都烟消云散,有情人终成眷属。与Austen不同的是,Gaskell夫人关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给人的冲击,爱情与婚姻不是她作品的全部。在这部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没有纯粹的孰优孰劣,只是历史。

在南方一个并不富足的乡村牧师也有牛津的文凭,他的女儿会把但丁的《神曲》作为休闲读物。人们从容,优雅,品味精致,待人热络。而在Milton,父母们认为上学是浪费时间,会让孩子错过学习生意的好时机。他们信奉实用主义、忙碌、直接、不干涉别人。所以在南方人眼中,北方人粗鲁、没有文化;在北方人眼中南方人懒惰、无所事事。把两个地方的代表人物放在一起,他们的冲突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他们的互相理解就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是新旧社会模式的交替。Gaskell夫人的这个视角很出色。

Austen的目光永远不会落到粗鲁邋遢的工人身上, Gaskell夫人花了很多心思了解他们,并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却没有泛滥的同情。同时她也关注厂主们的艰难,认为两个对立的阵营需要沟通,互相理解。然而身在其中的工人和厂主很难做到如此理性。一个来自浪漫南方的姑娘无意中做了这块双面胶,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只有她可以置身事外,没有偏袒。构思巧妙而且合理。

写爱情,Gaskell夫人不能算是英国诸多女作家的翘楚,她本人喜欢简奥斯汀,也喜欢勃朗特姐妹,虽然夏洛蒂勃朗特很不赞同奥斯汀书中的婚姻观。Gaskell笔下的M与T没有象简爱和罗彻斯特那样爱得如此辛苦,经历那么残酷的磨难;也不象奥斯汀笔下的绅士淑女们那样没有烟火气,T不是家产万贯的贵公子,甚至还几乎破产,最终要依靠M的帮助东山再起。相似的是男女主角都有强烈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并在恋爱中变得更宽容成熟,而且最终都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不必为了钱财忧愁。

爱情的前提是吸引,吸引这东西很乖张,有时需要强烈的差异,有时则物以类聚。电视剧中,M与T的初见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场面非常不愉快但印象深刻。T虽然不满M的干预,但骨子里的正气一定会欣赏M的正直与勇气。M的精致与从容是北方女子鲜有的,让T迷恋。M对T的爱慕来的缓慢,如细流一般润物无声。她同情T少年时的苦难,敬佩他的诚信,后来理解他作为厂主的艰辛,感受到他内心的高贵无异于南方的绅士,相比那些绅士,T又多了些坚毅果断。他们有同样的正直与善良,又在彼此身上找到迷人的差异,相爱就自然而然了。

正如前面所说,爱情不是Gaskell夫人书的全部,在壮丽的时代背景中,一个普通的悲欢离合被赋予了史诗一般的生命力,历经年代的沉淀,依然美丽动人。

 2 ) 好多感触,恣意说说

从没看过如此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英伦爱情剧。改编自名著小说的BBC古典迷你剧一向精致典雅、风情秀丽,看下来都是那么醉心迷人,让人不禁沉湎其中、悠然神往。演员靓丽、风景秀美、场面华贵高雅、音乐悠扬动听,一切都是那么般配精巧,看过之后总能让人心情舒畅、向往美好。
一般来说这些都是改编自英伦女作家小说的BBC迷你剧风格,寄寓着人情世故中一切最美好的事物,不过最近看了盖斯凯尔夫人的改编迷你剧《南方与北方》,在唯美浪漫的爱情之外还加上了一些阴郁哀凉的东西,直可以说是悲惨残酷的,那就是无情的现实。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大不列颠岛的南方与北方逐渐衍变出巨大的差异。南方的人们依旧生活在一片安宁恬淡的乡村田园之中,广阔的天空之下是一望无际的阡陌田垄、荒原野袤,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家过的是无忧无虑、悠闲典雅的绅士淑女式的日子。而北方涌现出无数喧嚣繁忙的工业城市,每个人都在追逐金钱名利,那些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一览无遗,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彬彬有礼的你来我往,而是急功近利的商贸洽谈。
在这个广阔深重的历史背景下,在这个严峻冷酷的现实社会中,即将上演一幕震撼人心的浪漫爱情。当然这是作者设定的主要脉络,但这部迷你剧带给我的思考启迪远远不止这些,其中有太多太多的细节都是那么激励感人,那些人物性格、场景对话表现了如此多的世态精神,让人不说不快,我要写下的是剧中那许许多多让我深深感喟的场景:
Margaret拒绝了Henry的求婚,其实在伦敦舞会上Henry确实误会了Margaret的话,她只是随口拿婚礼的事开个玩笑,眼看表妹要结婚了,她也就憧憬一下自己的将来,对比之下Margaret确实不喜欢伦敦的喧嚣典盛,而沉醉于自己天堂般的家乡Helstone,她向往的不是繁华锦绣的烟花酒廊,而是宁静秀美的田园风光。不过Henry对Margaret暗生情愫,本就郎有情,再加上这么突兀的话,在他看来是再明显不过的示意了,他跑到Helstone跟Margaret求婚,却备受打击。Margaret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她是个独立坚强的女人,至少当时还不想捆绑在婚姻中。大老远从伦敦赶来,只是承受失望,不过Henry是个Gentleman,已经深深迷恋着Margaret,他人走了,心却守候着。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Milton,Margaret主动提出跟父亲分头找房,足见她意志是十分坚强的,一路上她都努力抚慰着母亲,而且话语果决,她不知那个帮她父亲找房的Mr Thornton是谁,还是要见上一面,虽然不太符合礼节,也不愿久等,直接走到厂房里找人。再怎么说,那些肮脏邋遢的地方不是她这种优雅娴淑的女子该去的,却意外地发现一个正在繁忙运作的织工机房,漫天飘洒着雪白的棉絮,于是英朗坚毅的男主,那副面孔真的是男女通杀,俊得无与伦比,出现在高高的站台上,作为一个资本家像裁判众生的皇帝一般俯瞰着在下面忙碌劳作的工人,不容许任何偷惰慵懒的现象。

正巧有员工在作间吸烟,被他发现,穿着一身绅士的西装,一声狂躁的怒喊,发了疯似地追打过去,Margaret一脸惊愕,她实在看不下这种粗蛮的现象,至少这是不容于她所习惯的那个雍容典雅的社会圈层,Margaret睁大双眼看着这种行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缓过来才大声说了句:“For God's sake, stop!”男主残酷地对员工拳打脚踢,已经完全不顾个人形象,再说,凶恶大概就是雇主在雇工面前的形象吧,那种毫不留情的冷峻充分表现了资本社会最真实的一面。Margaret怎么劝也没用,Thornton无动于衷,只狠狠地质问她是谁,还叫下属把她赶走,在他看来Margaret完全是多管闲事,她根本无权干涉!“Get that woman out of here!”Thorton一声怒吼,吓了Margaret一跳,男女主角之间最初的冲突,Thornton这样的作为,可以肯定在Margaret心中留下最差的印象。

Margaret走在马路上,却遇上一群工人,这些贫苦到极点的家伙十分粗野地冒犯了、Margaret,经过的时候都在她身上摸摸碰碰,或许是因为她一身雍容高贵的打扮,他们受不了,偏要亵渎一下,又或者因为她是个绝色美人,我倾向后者。虽然我对这个女主不感冒,再怎么看她颜貌还是很一般,像大家所说的,确实不惊艳,不过在原著里一定是个清丽无比的倾国倾城,不然。。。后面再说,理由太多了。

Margaret狼狈不堪,钱包丢在地上,一个工人捡了起来,肆意地挑逗她,引出了十分Gentleman的男二,Nicholas,虽然只表现在为人上,他只不过是千万穷工中的一员,生活档次完全够不上Gentleman的资格。Nicholas把钱包夺了过来,还给Margaret,身形有点肥硕,两颊赘肉不少,肥佬的形象也不如Gentleman的俊朗,给Margaret截下了一辆马车,Margaret想酬谢他,Nicholas一句“Not charged”回绝了她的好意。按理来说,他这种穷人最需要的就是钱了,但他并没有借此敲诈Margaret,露出自信的微笑把Margaret送上了马车。

回到家,Margaret第二次跟Thornton见面,他竟是她父亲的学生。两人自然想起上次的不快,Margaret顿时没了好脸,我想这是最自然不过的态度了,那种粗暴的行径放在任何女子眼里都是可恶的,除非关系不比寻常的。Thorton把前事提了出来,明显是想化解怨结,Margaret严肃地诘问,Thorton利索地雄辩,Margaret很正直,但Thorton有他充足的理由,她拗不过他,两人第二次不欢而散,临走时Thorton礼节性地邀请她父亲到他家作客。

Margaret在公园散步,遇上了在Thorton工厂里有一面之缘的Bessie,说实话,Bessie要比Margaret好看,没有什么审美标准,纯属发自个人感官的看法。Bessie父亲就是Nicholas,父女都是Milton里最穷的阶层了。Nicholas没有提起上次的事,虽然那是再好不过的攀荣附贵机会了,他也最清楚不过穷富之间的差距了,他们之间是不会存在任何平等的交集的。Margaret表现出南方人的热情关切,作为教区牧师的女儿,提篮带菜地到穷人家里拜访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只是在北方的城市,这却是十分唐突冒犯的事情,南方人大概习惯了,但城市人不会接受这种毫无尊严的施舍。当然Nicholas没有拒绝Margaret的好意,但穷人必须习惯贫苦低贱的生活,对于上流阶层必须断绝不切实际的妄想,“You will not remember us”,Nicholas放下话头,不指望也不希望能交结什么贵人,因为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冲突而不是理解,绝不会是什么愉快的来往。

Mr Hale参加Thornton家的晚宴,见上了Milton里所有的工厂主,却难以融入他们冷酷的对话中,他们那种赤裸裸的以压榨工人、鄙视穷苦为乐的生活态度严重地刺激着他。想到Mr Hale一家不远万里从南方的Helstong搬到北方的Milton来,就因为Mr Hale拒绝对他不再信奉的教义宣誓,可见他是一位十分有原则的牧师,他的良心是高尚的,不过在一个工业化的城市里,良心只能是可笑的荒唐,要说有也只能是一种低格调的定义。面对资本家们恣意地取笑手底下千千万万工人最艰辛煎熬的生活,Mr Hale只感到深深的厌恶,但他无能为力,在金钱的世界里,再怎么有文化教养的牧师没有了经济基础也不能拿良心当尊严,他只能尽量缄默,两者之间格格不入。基督教义只能是茶余饭后的空谈,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完全就是扯淡,没有了物质基础也就承受不起这精神层面的高尚。

Margaret正直善良,更没有一般绅士家庭里高贵的作态,这是她的人格魅力,或许这就是Thornton把她和其他淑女美人区别开来的原因之一。她果然找到贫穷的Frances Street,跟一位妇女问路,妇女的身边是饿得瘦削的小女孩,Margaret的恻隐之心让她情不自禁地拿出钱包,但妇女拒绝了,虽然穷人已经习惯了没有尊严的日子,但在面对更有尊严的选择时,他们还是会时不时地挽回一点自尊的,至少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还能找回做人的感觉。富态的Margaret走在阴寒的Frances Street,引来一阵冷漠的敌视,她明显地感受到了,但还是勇敢地敲响了Nicholas家的木门。

不过Nicholas生得两个十分标致的女儿,大女儿戏份比较重,性格相对分明,小女儿台词少得可怜,yet I dare say they are both very good sort of girl.Bessie已经从工厂里染上呼吸道的劣疾,咳嗽不断,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再怎么说笑着过日子总比愁眉苦脸的好,至少能让自己开心一点。Nicholas回来了,带着略显惊讶甚至敌视的表情,他真地没有想过Margaret会来拜访,倒是Bessie看得更准。贫富阶层的对立显而易见,这些英国经历过的可悲在如今的神州大地上也是随处可见了。

Thornton再次拜访Hale家,Margaret竟在贵客谈话的过程中睡着了,这种十分失礼的态度连她父亲也禁不住地白她一眼。不过Thornton真地很Gentleman,至少it's truth among his own set,很难想象的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对南方的礼节表现得十分谦卑,他不缺suitors,唯独对Margaret屡次三番的冒犯大度包容,这就是一种俊得男女通杀的人格魅力,男的敬佩,女的仰慕。Margaret从朦胧睡态中醒来,Thornton窃见羞涩芳容,这里让我再次深信原著的Margaret一定是倾城之姿,在柔美昏黄的烛光下更是映衬得俏丽动人、秀色可餐,两人之间略显暧昧,激发了妩媚细腻的化学反应。Thornton也是把妹高手,趁着Margaret给他端茶的机会暗送情意,轻触了她的纤指。如果只是因为美貌而爱上Margaret,那Thornton就有点不可理喻了,毕竟在他身边美女一大把,这时的Thornton大概还只是想着征服,至少要消弭Margaret对他的恶感,不管怎么说,被美女讨厌对任何男性都是十分揪心的事。只是两人南北观念的差异再次激发争端,可以说的确是Margaret对Thornton的不理解,然而换作任何一个有过相似经历、有着相近性格的人大概也会有着同样的质疑,暴力就是邪恶,善良是容不下如此污垢的。Thornton真诚地希望与Margaret冰释前嫌,伸出热忱的手,一握泯恩仇,但Margaret didn't take it,这就有点小鸡肚肠了,或许她真的在意自己手相不好,又或许她还是不能释怀,她的心在挣扎在矛盾,即使Thornton说的是真话,她还是无法理解,难道他就无法做得更好了吗?看得出Margaret当时已经消沉在一片混沌的意志之中了。

Nicholas再度登场,相当有魅力的壮男,煽动了Milton所有的工人集体罢工,可见他在工会里的影响力,跟Thornton在资本家里的声誉有得一拼。在讲堂里对着全体工人煽风点火、慷慨陈词、激昂表态,誓将罢工进行到底,till “we are the say!”但Boucher提出了他的难处,他家女人生病,带着六个小孩,仅凭每周5先令的罢工抚恤金根本养活不起全家八口人,“My children will have to starve.”可以说Boucher这个角色是全剧里最可悲的人物,身不由己、逼上梁山,生活夹缝中人微言轻的平民百姓,时代的殉葬品、社会中难以避免的悲剧。但欲成大事者不拘小义,罢工势在必行,Nicholas不允许任何人阻挡碍事,他没能给出正面的答复,只能是个人服从组织安排,那是不容违抗的命令,最后雷鸣般的振奋吆喝中,Boucher不情愿地附和着鼓掌。

第一集的结尾是全剧的经典场景之一,意味深远,引发无穷幽思,轻拉慢摇的音乐渗出难以莫名的忧愁,情之所至而无以终,时代的悲歌默默唱响在那漫天飘絮的织房里,绵绵密密地包织着那时代的人群,将他们的生命埋葬在这片无沿无边的工业制品之下。加上女主角哀凉的旁白,沁入心底的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悲伤:
I wish I can tell you, Edith, how lonely I am.
How cold and harsh it is here.
Everywhere there is conflict and... unkindness.
It seems God has forsaken this place.
I believe I've seen hell, it's white, it's snowwhite...
我不明最后走进Thornton的身影有何深意,只觉得隔着漫天飞絮,那只能是模糊了认识,产生了距离,这繁华工业一切究竟都为了什么?Margaret can't figure it out. She can't tell. She hardly knows what to think now.

It's a world we have nowhere to escape.
It's a place we are doomed to grave.
It's a life that only leads to insane.
With all that cotton floating everywhere, it seems a funeral to be held, covered under the snowwhite clothing.
It's a funeral he walks into, commanding thousands of others to follow him, ready to ring a ceremony for their final resort.
All wrapped in that snowwhite shroud, with all that strong light still unable to penetrate.

没有truth,只有立场,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they have been bound to.谁说的是真话,厂主和工人各执一词,只能说维护自己利益才是真实的话。Why a strike? Mrs Thornton gives her reason: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rise to be the master. True or not? For certainty it's a fact.但Nicholas要的只是与五年前等同的工资,在他的眼里,to hell all those capitalists!穷人甚至连生孩子的权利也没有,after all, it's a big problem how to bring them up instead of suffering them to death.Bessie的玩笑让我深深触动,生活把他们的一切都剥夺了,只留下一副疲劳的躯壳。

一路看下来只觉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很突出,值得大侃一番。首先是女主角Margaret,她善良的天性看不惯Milton那混乱的世道,同时她又是那么不卑不亢,既不会奉承谄媚豪贵,也不会嫌弃鄙视贫穷,后者尤为难得,特别是在地位如此重要而悬殊的时代,当然这有个人身份的因素,本就是关怀众生的牧师女儿,但她对Higgins一家的情谊贯彻始终,即便其间经历了多少分歧甚至因之招致多少非难也不离不弃。在第二集里Margaret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最是突出,一句句义气凛然的激烈争辩,同时对挨饿受苦的贫民百姓热忱关心、尽力援助,虽然自知力量微薄,但还是要尝试,作为一个端庄娴雅的弱女子竟承担起缓和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利益矛盾的重责。
她有点天真,总会拿出南方的那一套来说理,不管是面对罢工领袖Nicholas还是资本巨头Thornton,融洽相处是她为社会构建的理想蓝图。为传统的观念、为心中的构想发出最正直最坚强的呼喊,在Thornton家的宴会上,举座皆是高傲刻薄的资本家和穿金戴银的贵小姐,面对他们不屑的目光和尖锐的质问,Margaret毫不讳言,不仅勇敢承认她和Nicholas一家的朋友关系,甚至还为他们罢工的需求作辩护,面对Thornton雄辩的论证,她正义的怒火转化为善良的最强音"Surely to give a starving baby food is not just a question of logic."这句话让在座的所有人都无法反驳,如果连这样最简单的恻隐之心都泯灭消绝的话,人的精神境界就与禽兽无异了。Margaret坚毅的眼神、锐利的目光以及这冲口而出的诘责,让人心襟悸动、无言以对,就连最强势铁腕的Thornton也经不起这犀利的拷问,只能垂目闪避,不敢直视。
Surely,strike is bound to strike.所有的工厂主都拒绝了工人的请求,Nicholas带领着Milton的全体工人罢工抗议,力争所应得。强硬的Thornton誓不让步,宁肯花钱费力引进爱尔兰劳工也不作退让。四个星期过去了,雇主和雇工还是相持不下,整个Milton的棉花生产完全停顿,罢工救济金对于一家八口的Boucher来说如杯水车薪、日见短促,他坚持不住,决定发动暴乱,驱赶爱尔兰劳工,夺回自己的工位。
Margaret恰巧赶上工人暴动,正要掀翻Thornton的工厂,在一片狂躁尖锐的混乱中,像疯犬噬骨一般砸破门闯进来,他们仰首叫喊,不顾声嘶力竭,张牙舞爪地作势威吓楼上的爱尔兰人和Thornton一家。Margaret从楼上情急地注视着这一切,对其他人来说这或许是可怕的,但对Margaret来说,她更关切的是这样的作为对双方都将造成难以估计的伤害,如此伤人害己的暴力行径使她心有戚戚,她只希望事情能和平解决,像南方一样把争端融和在互相理解互相关怀之中,即使她已经认识到这多少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但身旁的Thornton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意思,只等警察到来驱散暴动的工人。对Thornton以及爱尔兰人的怨愤都宣泄在口头的恶骂中,面对这种肆无忌惮的暴行,Margaret再也按捺不住了,她无视Thornton的鼓舞,反而声色俱厉地反诘他:"I'm not afraid. But can't you pacify them?"
Thornton:"The soldiers will make them see reason."
Margaret大惑不解,她从未经历过大罢工,也不知怎样做才是最合理的解决方式,但在她的理念中第一要义是要安定这些愤怒狂暴的贫民,作为牧师的女儿这才是理所当然的,Reason?What kind of reason?Mr Thornton, go down this instant and face them like a man.Speak to them as if they were human beings.They're driven mad with hunger.Their children are starving.They don't know what they're doing.Go and save your innocent Irishmen.
Thornton不知如何应答,却惊诧不已,或许在他看来她的话可能不足一哂,甚至天真幼稚,但他却被Margaret作为一名女性的非常勇气所震慑所折服,心底涌动的是深深的钦佩,如果这是她的心愿,她的这些话让他无从抵抗难以拒绝,至少作为一个男人是输不得这一口气的,更何况在心仪的女子面前。Thornton义无反顾地下楼梯,走到屋外的阶梯上倨傲冷酷地俯视着对他戟指怒骂、恨之入骨的大批工人,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
Margaret心惊了,她看到事况不但没有缓解,Thornton的出现反而激化工人的愤怒,她没有多想,仅凭意气之勇奔下楼去,对工人们高声大喊:"In God's name, stop! Think of what you're doing! He is only one man and you are many!Go home. The soldiers are coming.Go in peace. You shall have an answer to your complaints."她不忍心看着矛盾愈演愈烈,直至不可开交,带着一颗最虔诚的心只望能化解双方的仇恨,她没有偏袒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她努力地试着劝慰大家,以最是真挚关切的话语抚平他们愤恨的仇怨和受伤的心灵,只可惜Margaret所说的只能湮灭在工人们不停不休的叫骂之中,根本没人听得进她的一言半语。
Will you send the Irish home? Never!
在针锋相对中,Thornton对工人的态度更是强硬,说出来的话愈是provoking.Margaret依旧站在Thornton身前,却突然抱住他,让自己的后背暴露在工人的攻击之下,果然一怒之下,不计后果的暴民用石头狠狠地砸中Margaret的太阳穴,她顿时晕倒在地,热血直流,不省人事,Thornton温柔地抚摸Margaret的鬓边,沉浸在一片深深的疼惜爱怜之中,或许直至此时他对Margaret的好感才瞬间升腾为爱,感动于她那种无所畏惧、自我牺牲的勇敢坚强。
Surely, it's not for the sake of conquering Thornton's heart that Margaret hugs his neck to protect him at the expense of her own safety. All the actions she derives from her good will of appeasing the conflict and makes amends for placing Thornton in danger.However a gossip may prevail among the servants who have caught a sight of such a scene, It won't do to accuse her of that mean trick to the purpose where she still has the power to prove the opposite.她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责任以及不安的良心,一时的冲动也是源于一时的无计可施,莽撞的懊悔也只能留待事后体会。
但该来的终究要来,不管Margaret有没有意识到。无论是知恩图报还是名声所系,抑或内心的疑惑又或感情的需要,Thornton念念不忘的是Margaret的身影,惴惴不安的是他与她下一次的见面。第二天Thornton就迫不及待地去了Mr Hale家,Anyway,he must have his strong feelings spoken of and his ardent love avowed.
但Margaret拒绝了,一如她当初拒绝Henry的时候,原因很模糊,那些细腻的情感瞬间的好恶或轻率的冲动都有可能左右她的抉择,然而她的拒绝似乎充满了某种奇异的愁绪,事实上自从移居Milton,贫苦的压抑就一直萦绕着她的内心,无论是她亲身经历的一家人社会地位的下降,还是她目睹耳闻的好友在死亡线上的挣扎,以至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悲惨境遇都极大地触动了她的思想观念和关爱之心。这一切的一切消磨着她的情绪、侵蚀了她的憧憬,在这世道迷离生活沉沦的关头,她已经没有多少心思放在个人感情上了。
怎样的爱才能让Margaret接受?或许她的理由都只是随口而出的托辞,因为那颗委顿的心暂时承载不起爱的重量,太多太多的烦恼驱之不散、忧忡难断:"My friend Bessie Higgins is dying."在两人无言以对的沉默中,Margaret感慨而发,伫立窗边注目窗外的光景,迷离恍惚,如同山岚罡风中一个落寞孤凄的身影。
"That of course is my fault too."Thornton忿忿地说,伤心失望之中将一切过错包揽到自己身上,不再在乎也不愿计较这其中的是是非非了。
Margaret背对着Thornton没有回应,微微上扬,很有点仰天长叹的味道,深深哀惋,其实她也不想争谁是谁非,或者说她根本就分不清谁是谁非,这是个混沌的世道,心中只觉一片混乱,纷争不息之中已经多多少少地迷失了自我。However,it's still her duty to soothe away the pain she has occasioned him.她的回绝显得粗鲁,至少她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质疑他的心意,甚至对他的想法妄下定论,她还是要弥补她的过失。然而再次的失言又加深了彼此的误会,Thornton听到的只觉Margaret对他满是鄙夷不屑,在深深受伤之中傲然离去。
在前两集里最经反复翻看的有三个场景,一是第一集结尾,二是Margaret在Malbour Mill勇敢地直面暴动的工人,三是Thornton的proposal,其实但凡响起那凝重深沉的片尾曲,悲惋凄凉的意境就十分引人入戏,倒是有一段相当轻快的音乐时不时蹦出来,跟整部剧的基调有点脱节。

至于男主角Thornton就太完美了,完美得我都不好评头论足了,不知从何说起。不仅帅气英朗,坚毅强势的秉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沉稳端重的外表如同石膏塑像,平静的脸庞不起丝毫波澜,却在面对爱人之时满是款款深情,眼神醉人,确能迷倒众芳。
很多人都喜欢拿《傲慢与偏见》来比较,似乎《南方与北方》无碍乎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对此我却不太认同。傲慢与偏见本就人类社会的寻常之事,而像简·奥斯丁笔下那种起于毫末之端、终于美好姻缘的绅士淑女之间浪漫爱情倒非一般之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讲述一个别样的灰姑娘故事。而《南方与北方》偏重现实主义的风格,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多了一个经济层面的思考,在患难相知、互助互爱之中实现理解和融合。
首先Thornton并没有Darcy那么目中无人、傲慢无礼,Margaret最初捕捉到的一幕只是他身为工厂主的行动方式,其中有着难判对错的迫不得已,就算Thornton一家的地位在Milton远重于Margaret的绅士家庭,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轻蔑鄙夷的意思,甚至谦逊地向Mr Hale请教学术问题,努力接近绅士阶层的生活品味。而Margaret的偏见可谓不成偏见,前面有述,但凡善良正直的人都不会赞同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Thornton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工人拳打脚踢,这种不可理喻的举动让人产生厌恶也是常情,而不同于Elizabeth,全因个人受到Darcy的冷眼鄙夷而产生偏见,以至于在其他事情的判断上也误信人言、有失偏颇。两相对比,可见《南方与北方》的情节更现实更有意义,而不能单纯地匹套。

在爱情之外《南方与北方》显然有更广阔的题材,描写的范围延伸到了社会的低层群众,而不是局限于中产阶级的优裕安逸的生活。
Nicholas Higgins是这一阶层的代表,作为工会的委员之一,他深谙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既相互依存也相互冲突,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解的矛盾。面对资本家不遗余力的盘剥压迫,他深信只有奋起反抗才能保住自己应得,不仅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自己所属阶层的利益,也为了作为一个人生存的尊严,否则只会纵容工厂主的得寸进尺,被逼至毫无立锥之地。
他清楚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界线,不存任何攀权附贵的幻想,面对Margaret友善伸出的橄榄枝,他不是趋之若鹜、谄媚奉承,而是意味深远地说:"You will not remember us. I bet on that."
他深信团结的力量和坚持的胜利,也明白叛徒懦弱者的祸害,他有能力煽起工友的怒火,获得一致的信任,召集大规模的罢工抗议,也自有对付叛徒的手段,控制懦弱者的铁腕,面对Boucher的苦苦哀求,他坚如磐石、无动于衷,坚决将罢工进行到底,而Boucher的背叛更使他鄙夷唾弃,"You could have been born with a king's fortune, you'd still have failed them.You're in this world to bring us down -- your family, the union..."Nicholas毫不留情地辱骂诅咒,坚持了四个星期的罢工全因Marlborough Mills的暴动而毁了,他一腔的愤怒都宣泄在这个毫无原则的始作俑者身上。
Nicholas有他的身份地位,他的决绝甚至残酷也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被逼无奈,面对强势的资本家,他也需要表现出强硬的姿态,但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深情的父亲、真诚的朋友,更是勇于承担的男子汉大丈夫。Boucher的死可以说与他无关,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却是他间接造成的,Boucher的妻子不堪重负,选择随丈夫而去,留下了六个尚未成人的孤儿,嗷嗷待哺。Nicholas毅然肩负起了抚育六个孤儿的重担,也算是弥补曾经对Boucher的不公道,让自己在深陷其中的自责中好受些。抚育Boucher的六个遗孤,单凭工会的救济金是远远不足的,无奈之中他只能屈下挺直的脖颈,作出最不情愿的让步,向工厂主恳求一份能够维系一家八口性命的工作。这不就是Boucher最初反抗罢工的理由么?在那种情况下别无选择,这同样的需求下是同样的悲哀,Nicholas的将来会是Boucher的覆辙吗?我只能虔诚地为他祈祷,但愿他能够度过难以预计的重重困苦。
Nicholas的演员身形肥胖,这多少让我的感官产生抵制,但这个角色的人格魅力完全盖过了他外表上的不足。如此能干勤勉又有号召力的Nicholas,我总是想,他完全有能力白手起家,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工厂,然而我们时常会遗憾地发现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因素都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Nicholas选择非暴力的罢工主义,而Thornton能毫不留情地将铁血施加到工人身上,或许这也是两人之间的差距吧。
Whatever,Bessie还是死了,Nicholas没有能力救回他挚爱的女儿,只能看着她从生活的困境走进死亡的阴影,一生的苦楚都换不来片刻的安宁,直至死神将她拽入永远的沉眠中一睡不复醒。
"I'm not saying I don't believe in your God,but I can't believe He meant the world to be as it is.
People of the same trade must stick together.
Being in the union...it IS like being in a war.And with a war comes some crime.But it would be a greater crime to do nothing."
这就是Nicholas的信念,一些发人深思的话,如果报复是必须的,那么战争将进行到底,Nicholas的意志将带着他勇往直前。

Bessie Higgins作为Margaret的好朋友,其实就是贫苦阶层与中产阶级沟通的桥梁,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不大,但这个角色有一点深深地吸引着我,那就是无论生活的灾难何等沉重,她的脸上依旧会洋溢着青春动人的笑容,乐观地看待她周围的世界,在那些不经意的自嘲自讽中是对人生的感悟,心中浸溢出发人深思的淡淡戚愁,那些淡化的困苦展现的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再苦再痛也能一笑置之。
找Bessie当朋友是Margaret正确的选择,Bessie身上优良的品质彰显了这段友情的宝贵,虽然穷,但不会自暴自弃,也不会埋怨不休,在朋友失落的时候更是担当起安慰的角色,送去温暖的慰藉,而不是只作为索求的一方向别人乞求怜悯,无怪乎她能得到Margaret最真挚的友情,至少在情感的交流上两者是平等的。
她的妹妹Mary Higgins虽然话不多,但和姐姐一样秉性善良、心底深情,只是那个落寞的身影总让我觉得她终会找到白马王子的,但还是失望了,Bessie的死让Mary成了Nicholas的唯一骨肉,因此我期盼着她能找到一个美好的归宿,也算是对Higgins家的一种补偿嘛,却眼睁睁揣着遗憾告终了。

最后说一说Boucher这个悲剧人物,一个身不由己、为势所迫而又无能为力、走投无路的小人物,在工会与资本家的对抗中夹缝求存,最终成为战场上无辜丧生的平民百姓,让人感叹历史潮流中多少可悲可叹的凄惨生命湮灭于洪涛巨波之下而无知无闻。
可以说Boucher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本人如何奋力抗争,终究抗争不过社会矛盾的巨擘。Boucher虽然是工人中的一员,也不满于工厂主的刻薄压榨,但一家八口的生活现实让他不得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没有了工作,单凭工会的救济金,他的妻儿就得忍饥挨饿、难以为继,打从一开始他就不愿卷入罢工的队伍中。然而作为工会中的一员,工会给了他庇护,也要他履行义务,在万众一心的罢工行动中他反抗过,但矛盾的现实让他必须做出抉择,只能跟随两个分庭抗礼的阵营中的一个。
无奈之中只能罢工行动,寄希望于工厂主的让步。四个星期过去了,工厂主没有任何退让的意思,甚至引进爱尔兰劳动力,一心对抗到底,Thornton的强势让Boucher忍无可忍,他煽起暴动,誓要驱赶爱尔兰人,争回自己的工位。这完全违背了Nicholas的非暴力主义,打击了罢工者的决心,罢工行动一下子土崩瓦解,工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岗位,放弃争取那5%的工资升幅。
暴动的案底使Boucher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在工厂主一方,他们拒绝接纳Boucher这样的危险分子,彻底丢了饭碗,在工会一方,Boucher被视为破坏罢工行动的叛徒,不仅断了他的救济金,更是彻底将他孤立在外。面临穷途末路,Boucher全家无以为继了,抵受不住生活压迫和精神压力的双重折磨,终于在死亡的阴影下、污浊的河水边选择了自我解脱、一死百了。
Boucher这种小人物无疑是可悲的,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却成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就像他对Nicholas的控诉所说:"You've no more pity for a man than a pack of hungry wolves." 对于Boucher这种小人物来说,任何强大的组织或势力都是信不过的,对工会的依赖或是雇主的附庸only makes himself descend to a pawn manipulated on the chessboard。给予叹息之余只能悲悼那个时代的谬误。

整部剧看下来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想法,这世上真地难说谁对谁错,存在就是真理,任何事物或现象总有它存在的理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各异,自然就产生分歧、引发矛盾进而激化对立。引用Mrs Thornton的话:"That is the way of the world, and there is nothing you and I can do about it."人情世道,常理所然。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演绎得真实自然,充分展现出饱满的性格特征而不会显得单薄飘忽,确属BBC古典剧的上乘之作。Anyway, I see such flesh and blood in all the characters that I am tempted to comment on them with the following terms:so brave and honest and modest a heroine;so handsome and decisive and genuine a hero;so gentleman-like and strong and hardworking a Nicholas;so sanguine and kindhearted a Bessie;so severe ye affectionate a Mrs Thornton;so noble-minded and conscientious a Mr Hale.so delicate and weak a Mrs Hale;so whiny yet faithful a Miss Dixon;so fastidious and oversensitive a Miss Thornton. After all, all is perfection itself.

 3 ) 回头看看我吧,我最爱的姑娘

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面,张爱玲写: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爱情让人变得卑微,即便是像桑顿先生这样铁腕的人。 玛格丽特离开的时候,天下着大雪,他不知道自己以何种立场挽留她,甚至没有勇气送她到门口,她上了马车,他站在阳台上几乎是无意识地低声说:“回头看我,回头看看我啊。” 那一声look back at me听的我几乎要掉下眼泪来。 在被几百人围攻时,他也站在这个阳台,那时候他的眼里都是愤怒和斗志,而今,他的眼睛里都是恐惧,是啊,还有什么比永失我爱更令人恐惧呢? 他后来独自一人去了玛格丽特的家乡,她已经不在了,他却想去看看她念念不忘的南方,看看这片土地如何养育了他最爱的姑娘。在南方的清新空气里,他在重重藩篱中摘下一朵蔷薇花,踏上归程。 佛祖在一朵花里看到了世界,桑顿在一朵花里读懂了玛格丽特和自己。

 4 ) 感受到了它的真实

刚开始知道这部电视剧是在百度的傲慢与偏见吧,时间大概是2006年。是在一个帖子上看到别人推荐的。后来国内一引进正版DVD就买了,去英国后买的第一套DVD也是它(当初花了大概20英镑)。


最刚开始喜欢的是《傲慢与偏见》,喜欢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但我自从看了《南方与北方》,特别是最近重新回味后,我发现它渐渐取代了《傲慢与偏见》在我心中的位置。如果说《傲慢与偏见》讲述着上流社会(确切的说是中上层)的爱情,那么《南方与北方》则是讲述着中产阶级的浪漫:工厂主桑顿与前圣公会牧师希尔先生爱女玛格丽特之间的故事。虽然从事神职的人在英国颇受尊敬,但为了信仰而离开教会,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特别是当希尔先生一家举家从充满诗情画意的南部迁往北方的米尔顿,一个因新兴的资本主义,新兴的纺织业而蓬勃发展的城镇时。从一个神父变成了教书先生。我没法理解人物的心里,但我知道英格兰南部田园风光之美%%因为我有幸在离伦敦只有1小时车程的小镇上上了2年学。也经历了似希尔先生一家似的面临的环境巨大转变:离开千万人口的广州,到了只有1W人口的白金汉。虽然街上也可以看见车,但跟国内相比可以用寂静来形容。当我回国后,却又面临着城市的生活(好想念英国的说~~~~~~)

每个女孩都想象自己是灰姑娘,能够有朝一日嫁给自己的王子。《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白马王子:出生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心地善良,举止得体(甚至有点傲慢)。但是,并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像伊丽莎白-班纳特那样那么幸运,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更多的人仍然需要寻找工作,为生计而忙碌。这样就使《南方与北方》看起来那么真实,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我个人觉得颇像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机会多多,下海的人也多多。剧中桑顿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个商人,一个因投机失败而自杀的商人。换在现在的中国,谁也难不会这样的事情。而中途辍学的桑顿先生被迫去布店当学徒,撑起家门,一点点还债,后来又辛苦经营工厂。现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主就像极了桑顿先生。或者说15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一切,现在又在中国重演。

至于女主角的偏见,觉得是人之常情。毕竟在没有接触一个地方前,只有想象。只有在亲身生活在那个地方后,才能改变想法。祥雪再英国的2年留学经历也是如此。虽然在出国之前读了不少有关英国的书,但去到英国后才发现还有很多地方时书中没有讲到的。也只有切身楚地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也只有跟一个人,或者一类人交往后,才能慢慢消除对他们的偏见。

话说回来,除了男女主角,桑顿夫人也是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以前没有觉得什么,但后来在我奶奶去世后,再看这个角色,就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祥雪的祖母家也是经商起家的,否则她也无法进教会学校,受高等教育。更无法能享有一比可观的遗产。奶奶的母亲早逝,身为家中长女的她担负起了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让她性格变得无比坚强 -- 虽然她是商人的女儿,但不喜欢经商。自己,按照西方人的观念,则是出生于一个TYPICAL MIDDLE CLASS家庭 -- 父母都毕业于医学院,后来一个下海,一个当医生。虽然不用像社会底层那样过着拮据的生活,但跟上层社会比,却仍然要为了生计而工作。自己的爸爸则是跟桑顿先生一样,为这自己(代理)的产品销路而犯愁~虽然有辛苦的经营自己的事业,有着 颇为宽敞的住宅,但是却要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也要潜在的破产危机而犯愁。


也许是这些让我喜欢NORTH AND SOUTH甚过《傲慢与偏见》里吧只因为它的故事是那么真实,不像《傲慢与偏见》那样遥不可及。虽然休闲的乡村生活让人向往,但属于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为这生计而忙碌。剧中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再生活中发生。

有机会一定要读一下英文原著。

 5 ) 最远的距离

喜欢十九世纪英国的那些片片,洒满阳光的英国南部庄园,淑女们丰腴圆润,穿着长长的层层叠叠的裙子,卷发上别着精致的帽饰;绅士们举止优雅,打起繁复的领结,戴着高高的礼帽。优雅地在舞会上互相介绍,说着好听的英式英语,男女主角一个穿越人群的眼神,一次例行的握手礼,就已无法掩饰。 对BBC系列剧仰慕已久。因为着眼的都是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你仿佛可以感觉到接拍的导演们对待每一部的认真,不敢怠慢了英国的骄傲。而且很多细节的处理也相当专业,比如:Margaret初见Thornton的车间,周围是机器轰鸣不断,画面中飞絮漫天,Thornton站在那里表情坚毅,却让我突然想到席慕蓉说的那棵站立五百年只为你的树,这一幕也在后面反复出现呼应;Margaret拒绝Thornton时的语无伦次,其实她最不了解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自己的感情;Margaret离去时,Thornton纵然当时心中仍有众多纠结,还是无法自控地默念:“Look back..Look back at me”...重逢的站台,Thornton难得地露出温暖的微笑,眼神快让人融化,Margret无法直视。。。。 系列剧中最出名的当算95年的《傲慢与偏见》,至今经典,多少新出版本都无法企及。《南与北》和《傲慢与偏见》有一点不同,影片放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中,着墨于工人的境遇,英国工业的挣扎和成长,有血有肉有脾气有爱心的企业家Thornton,不像Darcy先生那般完美,钱多得没理由。 和《傲慢与偏见》的相似之处在于,人物充满张力,爱情与自尊总是对立。那时期的绅士冷峻但深情;淑女善良坚强。那时的dignity胜过一切。几百年后,爱情里自我保护的自尊已不足称道,美剧鼓励着open-minded鼓励直来直去,但这种本能仍在很多人心中作祟,而爱情让人动容之处,也常常在于那爆发前的隐忍。爱里有最近和最远的距离。

 6 ) 南方北方

    BBC的电视电影有些很有看头,服装镜头不含糊,和娱乐至死的美剧相比,更严谨大气,英式典雅。最近看了四集的《南方北方》,一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傲慢与偏见”式的故事。女主角玛格丽特·希尔是英国女作家最喜欢塑造的形象,独特美,善良无畏,直率得不合时宜,生于上流社会但是有点格格不入,走到哪儿都被传统人群指指点点,绝不是容易凋零和粗败下去的青春靓丽,是有力量的美,茁壮典雅,风雨无悔。英国人奉为圭臬的克制和含蓄在这样的女子身上,有形无迹。她从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开阔优美的南方来到拥挤肮脏混乱的北方小镇,漫天飞舞着白色棉絮的工厂,阴暗的色调和混浊的空气,面目模糊衣着黯淡的工人阶级擦肩接踵的北方,和纺织巨子约翰·桑顿激烈相遇,南北文化以及阶级冲突之下,如同北方风雨欲来的工业革命气息和南英格兰细腻含蓄的华丽结合,那一场铿锵之爱啊。

 

  剧中南北方的寓意值得寻味,玛格丽特说,原谅我还没学会北方人的礼仪。她就没打算学。她用自己的方式,衣着精致华丽地地恣肆行走在北方的凛冽之中,凌霜傲雪,没有疆界,方寸大乱,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粗暴的灰扑扑的北方男人,把她衬托得像冬日腊梅,比《飘》中的彪悍南方美女郝思嘉更加博爱和忘我,但是神韵依稀,都是打不垮的强壮女人。南方女人和北方男人,不同文化的隔膜,阴阳的鲁莽碰撞,成为彼此而不容分说的致命吸引,这个始弃终乱的结局,总比貌似同类,实则十万八千里的误会一场美妙,结局那个荡气回肠的克制之吻,让多少理查德·阿米蒂奇的粉丝彻夜无眠。

 

  还有一个喜欢南方北方意境的美国作家是村上最推崇的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生于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接壤的明尼苏达州,典型的北方男人,娶南方美女为妻,因此菲茨杰拉德总是在小说中透露出对美国南部的莫大兴趣。《松包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南部的故事,《冰宫》、《明智的事》和《最后一个南方女郎》,讲不完的南方少女和北方男人的爱情故事。南方北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他小说的常客话题、背景和基调。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南方是阴性的,一个炎热、柔软、慵懒、令人微微欲醉的地方,那里有“开满鲜花的炎热黄昏”,是一个“拥有梦一样的天空、萤火虫的夜晚和喧闹的黑人街市的慵懒的乐园”,在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如画风景与树林、棚屋、泥泞的小河间,流动的是宜人的、不带任何敌意的热浪,像伟大温暖的乳房滋养着婴孩般的大地”,北方则是阳性的,爆发的,落花无情冰雪无情。他认为“诗歌一定是一个北方人关于南方的梦”,是对南方的乡愁和怀旧情绪。

 

  凛冽与热烈,慵懒与奋蹄,伟岸与精巧,雷霆暴躁与和风细雨,粗枝大叶与针尖麦芒,海阔天空与山谷幽兰,北地胭脂与小家碧玉……无论你在世界哪个半球,没有走南闯北的阅历,遑论深刻包容和懂得,即便是《南方北方》中的玛格丽特,她最终接纳的也不仅仅是北方社交礼仪,她在工业的粗粝的北方,在革命的浪潮中,自然穿梭在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两大对立阵营中,以链接,以融合,以爱护,以本能,得到不苟言笑的北方大男人桑顿look back at me(回头看我)的恳求,多么百炼成钢化成绕指柔情的反转。

 短评

look back at me...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心要融化了。男主角真是太帅了……他在漫天飞絮的车间中走过的侧影坚毅冷峻,非常地惊艳。此片男女主角演技无可挑剔。 果然闷骚含蓄地彪内心戏的做法只有英国才能拍出来。南方和北方,需要的也许只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互相理解而已。。。作者是个虐心派,虐了这么久才让他们在一起,人生如梦!!!

10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想给六星!被冷峻的Mr Thornton秒。被女神般的Miss Hale秒。被完美的剧情秒。被“look bact at me”秒。被大气的OST秒。被P&P被轻易超越的事实秒。

12分钟前
  • 煎果饼子
  • 力荐

RA去演Darcy也肯定很赞的!

14分钟前
  • 不注销
  • 力荐

高贵冷艳上进顾家绅士长得帅业余还读柏拉图的年轻实业家。英剧这种设定真是够了。。。另外全剧唯一的最后十分钟的吻戏克制得美哭。又是一个傲慢与偏见的故事。

15分钟前
  • Ma Jolie
  • 推荐

外表冷酷内心羞羞的男人多么令人窝心啊

18分钟前
  • KAKHABERVNA
  • 力荐

不是我制造两性矛盾,可实在觉得女人写的爱情不太适合男人看。。。

23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我就是超爱这种调调的英剧!

28分钟前
  • Florence
  • 力荐

女主角演得极好

32分钟前
  • 海若
  • 力荐

I was really shocked to see so many five stars, but then I realized they're all BBC fans.

34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我不要达西我要桑顿!!!!

39分钟前
  • 中分怪人
  • 力荐

这片子说明一个问题,言情脑残的套路是世界统一的。看不出优点的自以为是的脑残女主,和有能力有钱的不知道为什么就看上了女主的瞎眼男主。社会矛盾方便刻画的还不错。英国人对警察的bs是历史传统。雷斯垂德你可以安息了。福尔摩斯不是针对你。。。

41分钟前
  • 鱼戏松涛里
  • 还行

最后落魄的Mr.thornton看到玛格丽特时温柔的眼神,实在让人无法自拔。被虐了三集半最后的10分钟看的热泪盈眶。很少有一部剧让人如此不舍看到结尾。另外BBC的古典剧看多了,再看看家里那个男人,会引起家庭纷争的,请各位看官自己调整好心态。

43分钟前
  • 醒着吃饭
  • 力荐

工业时代的达西;哦,这个男人重新把我的心夺走了

4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给男主和最后的亲吻打分。至于这狗血的剧情……嘛,我也好想要孤寡老人的全部财产啊

50分钟前
  • kqz
  • 推荐

工业革命大时代背景下的三个阶级碰撞融合。似乎立场偏颇有失公允线条简单,大概可以理解为阶级出身所致视角局限性吧,实际能否如作者希翼般的乐观就不得而知了。那句“we can't go back” 很有意味。总之有待商榷的是原著故事情节,拍的委实不错。结尾那几分钟翻来覆去倒n遍,喜欢。

52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BBC Drama里面的男主角总是太.................完美!!!要面孔有面孔 要身材有身材 要性格有性格 要能力有能力!!!看多了绝对会影响人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啊!!! Richard Armitage帅得一塌糊涂不可思议让人费解!

55分钟前
  • Zn粒粒
  • 力荐

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

57分钟前
  • 衣莎贝
  • 力荐

这个男人几个眼神就将我的择偶要求拨到了历史新高,让妙龄适婚女在剩女的康庄大道上又迈出了很远一段TAT。英伦男子一旦长成叔以后,简直没有一个不是绝色啊!

5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在老妈的大力推荐下终于看下来了,nnd最受不了这种傲慢与偏见模式的老套剧情了,本来不屑的以为完美男主角神马的最多也就能骗骗萝莉情怀的我老妈,结果,Mr. Thornton的那眼神那微笑那阴郁的小侧脸秒得我瞬间风中凌乱了。英伦+英俊,绅士+深情果然是全体女性生物杀必死啊杀必死!

1小时前
  • 弥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