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客人

剧情片西班牙2016

主演:马里奥·卡萨斯,阿娜·瓦格纳,何塞·科罗纳多,巴巴拉·莱涅,弗兰塞斯克·奥雷利亚,帕科·图斯,大卫·塞尔瓦斯,伊尼戈·加斯特西,圣·耶拉莫斯,马内尔·杜维索,布兰卡·马丁内斯,佩雷·布拉索,霍尔迪·布鲁内特,鲍比·冈萨雷斯,玛蒂娜·乌尔塔多

导演:奥里奥尔·保罗

 剧照

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2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3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4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5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6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3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4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5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6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7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8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19看不见的客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8 12:20

详细剧情

  艾德里安(马里奥·卡萨斯 Mario Casas 饰)经营着一间科技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家中有美丽贤惠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是旁人羡慕的对象。然而,野心勃勃的艾德里安并未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一直以来,他和一位名叫劳拉(芭芭拉·蓝妮 Bárbara Lennie 饰)的女摄影师保持着肉体关系。  某日幽会过后,两人驱车离开别墅,却在路上发生了车祸,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两人决定将在车祸中死去的青年丹尼尔联同他的车一起沉入湖底。之后,劳拉遇见了一位善良的老人,老人将劳拉坏掉的车拉回家中修理,然而,令劳拉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人,竟然就是丹尼尔的父亲。

 长篇影评

 1 ) 【严肃影评】正序剧情与疑问解答

------------剧情简介(正序版)---------------

多利亚是一名成功人士,有一次他对外宣称在巴黎谈生意,实际上是在和情妇劳拉约会。期间他接到了老婆索尼娅的电话,他只好说道:“我真的没事儿,我正在吃辣条呢。”

随后,多利亚和劳拉驾车离开,接着就遇到了一条岔路。

多利亚:Turn left?

高德地图:Right。

于是多利亚转左,然后就撞死了人。事后他在微博上骂了林志玲。

途中多利亚和劳拉还说只是想要一次试验性出轨,至于“试验性出轨”的含义,估计和“轮流发生性关系”“休假式治疗”“盈利式亏损”等等词汇是差不多的。

对于撞死了人的事情,劳拉提出报警,遭到了多利亚的制止。多利亚发现死者丹尼尔没系安全带,并且开车的时候还在发短信,再加上刚才有一只狍子横穿马路,于是多利亚决定肇事逃逸,让警方误以为丹尼尔是自己开车出了意外。

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汽车抛锚了。就在这时,一位目击者汽车司机靠近他们,多利亚和劳拉只好演戏掩盖这一幕。

老司机,带带我!

途中劳拉拿了丹尼尔的电话,并且忘了还回去。

多利亚开着丹尼尔的汽车,载着丹尼尔来到湖边,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丹尼尔还没死,但他仍然把丹尼尔连人带车推进了湖里。在此之前他还拿走了丹尼尔的钱包。

劳拉无法发动汽车,随后遇到了好心人帮助,刚好他就是丹尼尔的父亲托马斯。

(话说蝙蝠侠的爸爸也叫托马斯,当爸的托马斯死了那么多次,这次终于轮到儿子死了。)

托马斯把汽车拖到家里,在这里劳拉遇到了托马斯的老婆埃尔韦拉。

埃尔韦拉接到丹尼尔朋友的电话,她得知丹尼尔并没有去找他的朋友。埃尔韦拉给丹尼尔打电话,劳拉才意识到丹尼尔的手机在自己身上,于是把手机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劳拉以有事为由离开了,而托马斯注意到两个细节:1.劳拉调整了座椅,说明之前不是劳拉在开车。2.丹尼尔离开家之后用手机打过电话,也就是说丹尼尔的手机并不是一直在家里。

劳拉和多利亚决定永不联系。多利亚还销毁了汽车,并且伪造了汽车被偷的假象。在家里,多利亚在电视上看到了丹尼尔失踪的报道。

有一天,警方找到多利亚,大概是说,托马斯在丹尼尔失踪当天遇到了劳拉,根据托马斯所回忆的劳拉开的汽车的车牌号,那辆汽车正好登记在多利亚的名下,于是警察问多利亚是否认识劳拉。

多利亚的律师菲利克斯机智的作出了回应,从而排除了多利亚的嫌疑:1.事发当天,多利亚在巴黎,有酒店、机票可以作出证明。2.多利亚的汽车在停车场被偷了。3.托马斯记下的车牌号不见得准确。4.警察对这起事故的细节并不清楚。5.没有任何目击者可以证明警察说的话。

而多利亚接受警察审问之后,托马斯把他注意到的那两个细节(劳拉调整了座椅、丹尼尔离开家之后用手机打过电话)告诉了警察,但是警方并不相信。

多利亚从丹尼尔的钱包中找到他的银行卡,他动用关系让人误以为丹尼尔从他工作的银行偷了五万欧元,然后带着偷来的钱消失了,也就是说让人以为这场事故是丹尼尔自导自演的。

看到这则报道之后,丹尼尔的父母并不相信,埃尔韦拉还中风病倒了。

于是托马斯对多利亚进行了跟踪,他发现多利亚私下和劳拉见过面。托马斯带着证据再次找到警察,但是警察又一次不相信他。

后来,劳拉一直处于绝望之中,从而身患间歇性恐惧症和深度抑郁症。最后,劳拉决定把真相告诉丹尼尔的父母。她来到毕尔格,在车站给多利亚打电话,声称路过的司机知道他杀人、抛尸的经过,于是敲诈了她。劳拉叫多利亚带上钱到贝拉维斯塔酒店(埃尔韦拉工作的酒店)来找她。

(这个时候多利亚虽然觉得事情蹊跷,但他并不知道那是埃尔韦拉工作的酒店)

劳拉来到贝拉维斯塔酒店,以防万一,她还设定了一条定时发送的短信。短信内容是:我开好房了,我在QQ游戏斗地主715号房等你。

不好意思记错了,这个才是短信内容:想知道所有真相,到贝拉维斯塔酒店715号房。

多利亚来到酒店,贝拉把自首及后续计划告诉了他。与此同时,多利亚收到了劳拉定时发送的短信,他明白这是她设的圈套,并没有什么目击者。劳拉说她要把真相告诉丹尼尔父母,然后补偿他们,并且和多利亚一起自首。

多利亚杀了劳拉,屋外有人听见声响就要进门的时候,他想要逃跑才发现窗户从屋内打不开,于是决定用劳拉定时发送的短信作文章。短时间内他就想好了应对措施,于是用头撞了玻璃,接着就遭到了警方的逮捕。

我晕!

丹尼尔的父母来到酒店,得知劳拉死了,于是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他们知道把多利亚绳之于法的几率很小,他们也不相信司法,于是决定监视多利亚,等待机会。

埃尔韦拉伪装成多利亚的律师弗吉尼亚·古德曼,会见了多利亚,也就是电影开头的场景。

这里有一段对话非常重要:

多利亚:我以为你会晚一点到。

律师(埃尔韦拉):是的,但是今天不幸出了点状况。你今天就得出庭应诉,原告说找到一个目击证人,现在离开庭只有三个小时。

一方面说明真正的律师还没到,另一方面埃尔韦拉假扮的律师已经开始用“多利亚今天就得出庭”和“原告找到一个目击证人”的谎言来骗供。

起初,多利亚并不信任律师(埃尔韦拉),给她讲了第一个版本的经过:

有人想利用多利亚出轨的事情敲诈他10万欧元,他和劳拉在酒店等了两个小时。随后他收到了勒索犯用劳拉手机发来的短信,他知道勒索犯已经拿到了劳拉的手机。就在他准备和劳拉离开的时候,他被藏在房间里的勒索犯打晕。他醒来的时候,劳拉已经死了,随后多利亚被警方逮捕。

(第一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5~10分钟)

在律师(埃尔韦拉)的追问下,多利亚讲述了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大部分和事实吻合,但有以下几处谎言:

1.多利亚说是他提出报警,遭到了劳拉的制止。实际是劳拉提出报警,遭到了多利亚的制止。

2.多利亚没有说他把丹尼尔连人带车推进湖里的时候,他知道那时丹尼尔还活着。

3.多利亚说是劳拉伪造了丹尼尔偷了银行5万欧元的假象。实际上这是多利亚动用关系伪造的。

4.多利亚说他们撞死丹尼尔之后,目击者并不相信劳拉的演戏,并且暗中观察。

暗中观察·jpg

后来,他收到了目击者寄来的一张湖泊的照片,目击者想骗他去酒店。

(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13~64分钟)

在多利亚描述第二个版本的经过的途中,律师(埃尔韦拉)说原告请的目击证人到庭了。(第42分钟)

她骗多利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供出更详细的信息。

对于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律师(埃尔韦拉)觉得疑点重重,她提出了以下修改的方案,也就是第三个版本的经过:

1.在第一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的基础下,把“勒索犯”改为“托马斯”。也就是说是托马斯骗多利亚、劳拉来到酒店,后来又叫劳拉把电话扔进垃圾桶。多利亚收到劳拉手机发来的短信后,得知中计,随后被托马斯打晕。托马斯杀了劳拉,然后逃脱。

2.托马斯逃脱的方法是,在酒店工作的埃尔韦拉给了他打开窗户的手柄。

(第三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65~78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律师(埃尔韦拉)给多利亚看照片的时候,故意遮挡了镜子。

随后,律师(埃尔韦拉)说她不知道原告请的目击证人叫什么名字,但已经知道他是谁,他就是那个路过的司机。(第78分钟)

这时,律师(埃尔韦拉)提出了第四个版本的经过:

劳拉以多利亚的名字租下了度假小屋,案发当天开车撞死了丹尼尔,然后伪造了丹尼尔卷款而逃的假象,也就是说这场刑事案件和多利亚无关。直到劳拉向多利亚提出求助,他们在酒店见面的时候,多利亚才知道这场刑事案件,随后他情绪失控杀了劳拉。

(第四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78~80分钟)

对于第四个版本的经过,律师(埃尔韦拉)说要在劳拉和丹尼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她的解决方案是要确保沉水的汽车中有劳拉的物件。于是,她让多利亚标出沉车地点,但这一举动遭到了多利亚的质疑,因为目击证人可以证明第四个版本的经过是错的,因为案发当天目击证人看见了多利亚和劳拉两个人。

然后律师(埃尔韦拉)说其实没有目击证人,这只是她编造的一个谎言,目的是让多利亚提供必要的信息。(第80分钟)

律师(埃尔韦拉):你何不立即告诉我所有真相?

多利亚:我想听听你是怎么解释托马斯悄无声息从房间溜走的。

多利亚也假装很聪明的说他早就知道房间里把他打晕的是托马斯,因为他得知贝拉维斯塔酒店是埃尔韦拉工作的酒店,就很容易就把这件事和托马斯联系起来。

事实证明多利亚假装很聪明,却再一次秀了智商的下限。

“假装很聪明”指的是并没有勒索犯,也没有人在酒店把多利亚打晕,这一切都是多利亚自导自演的。此前多利亚隐瞒真相、提出第二个版本的经过,目的是想听听律师(埃尔韦拉)解释托马斯是如何凭空消失的。随后他觉得都律师(埃尔韦拉)的说法完全说得通,于是再次决定隐瞒真相,不把“他自导自演了这出戏、实际上并没有人在酒店中把他打晕”的事实告诉律师(埃尔韦拉)。

“秀下限”指的是酒店照片是PS合成的。

多利亚标出了沉车的地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电影再次出现一个重要的细节:

律师(埃尔韦拉)和多利亚所在的房间对面有个人。(第82分钟)

镜头虽然没有明确告诉观众这个人是谁,但很容易能想到那是托马斯。一方面是因为这时观众已经知道托马斯有跟踪、监视多利亚的习惯;另一方面是电影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个人,房间对面除了是托马斯之外不可能是其它人了。

而托马斯出现在房间对面的目的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托马斯在监视他们;另一种是律师是和托马斯是一伙的。

所以能猜到律师是托马斯的老婆并不奇怪了,毕竟导演已经暗示得相当明显了。没猜到不用感到心塞,猜到了也没有什么优越感可秀。

随后多利亚才说道,在他把丹尼尔连人带车推进湖里的时候,他知道丹尼尔还活着。

生无可恋·jpg

律师(埃尔韦拉)非常生气,然后说出了第五个版本的经过,这也几乎和事情真相相吻合:

1.案发当天是劳拉提出的报警。

2. 多利亚和劳拉协商永不见面之后,是多利亚食言并提出的见面。

3.多利亚拿了丹尼尔的钱包,并且动用关系制造了丹尼尔卷款而逃的假象。

4.事后,劳拉有深深的负罪感,身患深度抑郁症,决定补偿丹尼尔父母,并且和多利亚一起自首,最后和多利亚在酒店见面的时候被多利亚杀死。

(第五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84~93分钟)

电影最后的几分钟再次多重反转,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解答了大量疑问。

1. 律师(埃尔韦拉)把房间对面有人的事情告诉了多利亚,她说这是托马斯,并解释称这是因为托马斯在跟踪、监视他们。

2.. 律师(埃尔韦拉)说照片是合成的。

3. 律师(埃尔韦拉)说她会帮助多利亚让法官知道多利亚不是凶手,于是迫使多利亚承认了是他杀了劳拉。

律师(埃尔韦拉)已经得到她需要的所有信息,于是离开了房间,此时电影剧情再次逆转:

1.多利亚的另一个律师菲利克斯给多利亚打电话说他找到了案发当天的目击证人,并且收买了他。

2.打电话的途中有信号干扰,多利亚发现胸前的钢笔漏水,原来这是用钢笔伪装的窃听器。

3.桌子上写着“懦夫”“凶手”“正义”“骗子”“自大”五个词语,多利亚结合之前律师(埃尔韦拉)说的话,知道自己上当了。

4. 随后在一段相当震(惊)撼(悚)的BGM中,律师(埃尔韦拉)卸妆变回埃尔韦拉的相貌。

5.这时真正的律师才刚刚来到多利亚房间。

--------------------几个可能的疑问与解答----------------------

:多利亚收到的短信是谁发的?有什么目的?

:是劳拉发的,以防男主不来酒店。后来这条短信成为男主大做文章、直呼遭人陷害的工具。

:为什么刚开始多利亚不说实话,要给律师(埃尔韦拉)讲第一个版本的经过?

:多利亚想隐瞒他和劳拉开车撞死人的事情。目的是把两桩命案变成一桩,并且在第二桩命案中他还编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勒索犯”,试图排除嫌疑。

:为什么多利亚后来又相信了律师(埃尔韦拉)?

:多利亚一直都没有相信她,他一直在撒谎、隐瞒真相,如果不是最后律师(埃尔韦拉)说出的第五个版本的经过和事实大幅吻合,可能他会一直撒谎下去。

:多利亚讲第二个版本的经过的目的是什么?

:多利亚讲出第一个版本的经过之后,律师(埃尔韦拉)作出的回应是:根据警察的报告,目击者听到了尖叫,但没有人离开过房间。门是从里面锁上的,门链是系着的。罪犯不能从窗户逃走,因为从房间里面无法打开窗户。冬天时,酒店会把开窗户的手柄移除。

多利亚知道他无法解释凶手如何消失的,所以把他和劳拉撞死人的事情告诉了律师(埃尔韦拉),并且说是目击者司机骗他到酒店并杀了劳拉,多利亚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律师(埃尔韦拉)能解释凶手是如何消失的。

但是如果是目击者司机骗多利亚到酒店并杀了劳拉,律师(埃尔韦拉)并不能解释他是如何消失的。所以她把“目击者司机”换成了“托马斯”,由于埃尔韦拉在酒店工作,托马斯在她的帮助下离开房间就完全说得通了。

:律师(埃尔韦拉)提出第四个版本的经过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让多利亚标出沉车地点。

:为什么律师(埃尔韦拉)要说原告请的目击证人到庭了?

:她一开始就知道多利亚撞死了自己的儿子,但她不知道有目击证人,也不知道目击证人是谁,她一直在从多利亚口中套话。这有好几个过程:

她和多利亚刚刚见面的时候,她并不知道有目击证人,所以只是骗多利亚说“原告找到一个目击证人”。

第42分钟,多利亚讲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已经讲了一半,这时她已经确定由目击者了,所以她才说“目击证人已经到庭”。

第78分钟,她说她知道目击证人就是那个路过的司机。

第80分钟,为了让多利亚认可第四个版本的经过的可行性,并且标出沉车的位置,她又说根本没有目击证人。

:之前多利亚隐瞒了他知道把汽车推进湖里的时候丹尼尔还没死,为什么后来又交代了事实?

:在律师(埃尔韦拉)提出第四个版本的经过后,多利亚已经把沉车地点告诉了她。假如警方找到汽车和丹尼尔的尸体,就有可能查出丹尼尔真正死亡的原因是溺死。

-----------------影评---------------------

总的来说本片剧情并不复杂,看一遍就能大致看懂,可以说是把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运用到了极致。

由于本文已经很长了,影评就不多说了。简单发表一下我对不少朋友因猜到结局而给低分的看法。

我觉得看悬疑片猜结局是很正常的行为,也是看悬疑片的一大乐趣。猜对结局也很正常,毕竟电影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个角色。但是猜对之后就打低分,并且秀优越感就有点幼稚了。毕竟悬疑片的结局的确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猜测男主撞死人会不会被发现、是谁杀死了情妇,以及男主和死者母亲假扮的律师之间的博弈难道不比结局有趣得多吗?

悬疑片分为很多种,不少悬疑片的结局非常关键,比如《灵异第六感》《爱的成人式》《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给人一种“被剧透了就没意思了”的感觉。还有一种悬疑片的结局很关键,但是即使你知道结局也并不会影响观影体验,比如《罪恶之家》《恐怖游轮》《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看不见的客人》也属于这一范畴。

日版《嫌疑人X的献身》刚开始十多分钟就知道凶手是谁了,《罪恶之家》的片名就把整部电影都剧透了,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认为这是平庸之作然后打一个低分,因为我们知道“凶手是谁”对于这两部电影来说并不重要。

不少人说《嫌疑人X的献身》原著小说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或者说是“巅峰作品之一”。原因之一是原著小说刚开头就详细地描述了杀人过程,以至于读者非常好奇:“我连凶手是谁、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全都知道了,小说后面还怎么写?”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悬疑小说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年代脱颖而出。

其实《看不见的客人》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非常“反套路”,体现在电影刚开始十多分钟观众就知道男主和情妇撞死了人,使得侧重点从“凶手是谁”转为“男主和情妇隐瞒这一命案的过程”,然而这个问题还未揭晓答案,男主和情妇之间又发生了第二桩命案,着实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点有点类似于“希区柯克”电影,“希区柯克”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浪高过一浪,以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片属于前者。“是谁杀死了情妇并嫁祸在男主身上”和“他是怎么从房间消失的”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线,但是电影进行了十多分钟的时候,观众开始被另一个悬念所吸引,男主和情妇杀人、抛尸会不会被发现?导演还特意加入了路过的目击者司机,以及好心帮忙的路人来加强这种紧张感。当观众发现好心帮忙的路人就是死者父亲的时候,这让剧情变得更加巧妙……随后观众开始猜测欺骗男主到酒店并杀死情妇的是目击者司机还是死者父亲,殊不知这是男主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就在男主承认了是他杀死情妇的时候,影片又揭晓了一个新的谜题——律师其实是死者母亲假扮的。

换言之“律师是死者母亲扮演的”只是这部电影中众多悬念之一,猜到结局并不见得能猜到过程。当然,如果你把过程全都猜中了,那么我很理解你给这部电影打低分,并且我建议你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转行去当编剧,中国电影的未来就靠你了。

 2 ) 细节是一切的关键――关于本片剧情逻辑的思考

看了几篇置顶的帖子,又细细捋了一下剧情,感觉还有几个细节没有被点透,正如片中的影后老太婆所说,细节是一切的关键,不论是一个案件还是一部电影。

很显然,老太婆跟她的丈夫、多利亚跟他的律师早已将这个连环案件过了无数遍。所以,在两人见面之前,多利亚已想好怎么引导“古德曼”,而老太婆也对如何反引导多利亚胸有成竹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如丹尼尔失踪和男主被抓的剪报,而后一张剪报是自制的,其中的图片系合成。

老太婆之前通过劳拉已经知道事件的全部经过,包括那个目击者司机,因为如果不是有目击者,他俩就直接开车走了,不会有毁尸灭迹的后文发生。这点很重要。正是由于知道有目击者,老太婆在扮演古德曼跟男主刚见面的时候才会斩钉截铁地表示,目击者正在去法院的路上,以此逼迫男主说出真相。如果她不清楚有没有目击者,那么她不会冒险编造,因为编造的证人很可能无法取信男主。

老太婆也知道,男主被逮捕坐上直升机起飞前看见了她,所以她认为男主应该会将杀害劳拉的罪行嫁祸给自己的丈夫。事实证明,男主确实是这样打算的,并想以此作为真相来搪塞“古德曼”。但他又想考验一下这个“古德曼”的水平,没有直接告诉她所谓的真相,而是先编造一个目击司机勒索的幌子,想看看“古德曼”如何圆无痕迹进出酒店房间的漏洞。“古德曼”对此早有准备,拿出那张合成的男主被抓的剪报,特意盖住镜子,指出丹尼尔的母亲在现场,以此推出男主想要的真相版本。

此时“古德曼”假装接了一个电话,并告诉男主目击者就是司机。男主有些崩溃,“古德曼”趁机提出呈给法院的脱罪版本,即男主不在场,完全是劳拉完成了毁尸灭迹的罪行。她提出这一版本,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得到沉车地点。而这恰恰也是男主想要“古德曼”为他提出的辩护版本,因为他的律师后来给他打电话说找到了那个目击者司机,可以收买他;说明他们早就在策划这个版本。但此时男主手机被“古德曼”关了,以为目击者司机正在去法院的路上,司机会证实男主当时也在场,所以他才会在听到“古德曼”说目击者是司机的时候有些崩溃。他提出了这一问题,“古德曼”才坦白自己编造了目击者。男主此时有些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指出了沉车地点,并透露丹尼尔是被溺死的事实,因为如果是劳拉毁尸灭迹,那么到时尸检会发现这一点,他必须先给“古德曼”说清楚。

这回轮到老太婆崩溃了,她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被溺死的,所以她有些控制不住,直斥男主为人渣。但戏还是要演下去,她随即提出真正的真相版本,即男主在车祸中主导毁尸灭迹,并杀死了劳拉。依据是那张合成图里的镜子。男主被迫承认自己杀害了劳拉。真相自此大白。

还有一个短信问题,在老太婆的最终版本中,她说是劳拉设置了定时发送,怕男主不过来。这个原因明显没有说服力。这个短信很可能是男主在杀害劳拉之后发给自己的,以此作为自己被陷害的证据,因为劳拉的死亡时间无法确定,先发短信还是后发短信完全是男主说了算。老太婆虽然没有目睹这一过程,但她很可能猜到这个短信并非劳拉所发。之所以她并没有说出真相,是因为她要故意留出一点漏洞,来伪装自己是当场才知道真相,故而考虑不周,以此表明一切并不是她事先都策划好的,避免因此露出马脚。

由此可见,老太婆深思熟虑、步步为营,先假意接受男主的说法,并以剪报上的合成图片协助推出丹尼尔父亲是凶手的真相版本,然后为男主提出解决方案,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沉车位置),最后才图穷匕见,揭露男主的谎言。整套戏一气呵成、滴水不漏。虽然中间出了小差错(得知丹尼尔是被溺死的),但她还是hold住了,没有让男主起疑,并顺利走出了房间。而男主本想在她提出解决方案以后就结束,继续隐瞒真相,没想到被一张合成图片给耍了。

由此也看出本片的两个关键要素:目击司机和剪报上的合成图。老太婆先利用目击证人逼迫男主,然后以目击者是司机来让男主分寸大乱,老实交代沉车地点,最后又用律师找到并收买目击司机作为呼应,揭露男主本来的想法。这其中的另一个关键是,男主接到律师的电话,并把电话给了老太婆,老太婆才得以关掉他的手机,这是一招险棋,如果律师不给他打电话或者男主没把电话给她,那么后面的事就难说了;假如没有这一出,老太婆的戏就会漏洞百出,那她为何还要冒险过来,她是否在事先已有别的策略,这也是电影唯一一个虽然真实,但过于巧合的环节。而合成图先被老太婆拿来欺骗男主,作为证明丹尼尔父亲是凶手的证据,后来又被拿来揭露男主的谎言,也是把道具用到了极致。

 3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

《教父》里面老教父告诉孩子,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
当一个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那就是你的死穴!

男主以为自己挺牛,还装苦情,检测律师能力,看看律师咋帮自己辩解。
男主刚开始一定觉得自己是掌控全局的人,在引导着律师,引导她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假女律师,心里都知道咋回事,发生了什么都一清二楚,但是就配合他演出。
男主以为自己在给律师挖坑,没想到律师在给男主挖更大的坑!律师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骗出他的口供!

男主为什么会把所有的都和盘托出?
假女律师用了几种方法诱供
1、时间紧迫法:进去就开始计时,秒表嘀嗒嘀嗒嘀。告诉你三个小时倒计时!男主心想:烦躁!乱!
2、光环法:我从没败诉过,打过的官司都赢了。男主心想:牛人!
3、转信任法:我是你的亲信介绍的。我们虽然第一次见面,但你的亲信可是非常信赖我的!男主心想:我信他,他信她,我应该信她!
4、突发事件法:证人到了!你马上就要被抓了!男主心想:我去,完蛋了,措手不及!
5、愿景法:我能让你免受牢狱之灾!我要说服全世界都相信你是无罪的!听我的就没事儿!男主心想:这就是我想要的!
6、展现能力:时不时展现自己的强大推理能力。虽然对于假律师都是已知信息,但是给男主感觉好像是刚刚推理出来的,心想的是:我去,我没告诉你,你咋就知道了呢?顿时佩服五体投地!
7、声东击西:想要避免杀人罪,你就得承认交通事故的事情!想要嫁祸情妇,就要告诉我沉车地点,我好往里作假!实际上,目的就是为了让男主承认和交通事故有关,说出沉车地点。男主心想:好吧,我说出来就可以逃避罪责了,真好!
8、要挟法:如果你不想做牢,你就得听我的!如果你不想一无所有,你就必须毫无隐瞒,该承认的承认!

最后男主彻底蒙了,心想:你说啥就是啥吧!
就像赵本山在小品卖拐里所说的:他还得谢咱呢?
男主和假女律师分别的时候,不还叫住人家,说了声:谢谢啊!
被骗的彻底啊!

 4 ) 《看不见的客人》中有哪些高明的细节?

【看电影的时候就是英文字幕,这篇东西完全是在看完后趁着还记得赶紧敲下来的,所以写了英文的。后来应评论的要求,把中文补上了.--2018. 2. 11】 1. 一开始Andrian就说了"ms. Goodman"来早了…后来fliex打电话的时候,嘱咐了ms. Goodman要put everything in writing(把一切记下来),然后ms. Goodman只转达了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怀疑的) 2. “”Ms. Goodman”三番四次眺望窗外,尤其在得到地图后,第一时间就是回到了窗边(估计是给对面的老爷子的信号"我们终于知道儿子在哪儿了") 3. Laura在男主对于意外当天的叙述中有着非常矛盾的性格展示。如果她真的能在出意外的当下,冷静并迅速地做出不能告诉警察,通过扶低Daniel的尸体来躲开路人,然后分派任务,那么他在老夫妇家里的各种手足无措就显得非常的不和谐(慌没撒好,没注意到男女差异,发现手机后慌乱得楞在当场而且撒谎说没听到手机铃声等) 4.男主一直让自己表现出一种被控制跟听从的智障形象,但其实从他跟他妻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冷静而且很有主见(比如明明睡晚了没起来也可以很冷静地跟妻子说自己在敢往机场的路上),以及决定detour走别的路,根本就不是个会听laura话的人。他非常会撒谎,而且很自大跟自我为中心(这也是"ms. Goodman"一直强调的,他在放弃Laura) 暂时就只想到这些。

 5 ) 人心莫测

近年来,西班牙悬疑惊悚片俨然成了类型标杆。其画面阴森清冷的色调,人物捉摸不定的心思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都让人在大呼过瘾的同时,感到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部《看不见的客人》继承并将悬疑片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在前半段设置了重重迷雾和层层谜团,到最后又峰回路转。水落石出之际,全片戛然而止,一气呵成,深刻有力,堪称惊悚电影中的成功之作。

起初,影片让人觉得是一个找真凶、证清白的故事。封闭密室中男主的情人被杀,他是唯一的在场者,难逃嫌疑。经验丰富、未尝败绩的女律师不满意男主的含糊与闪烁其辞,要求他讲出详细的来龙去脉,于是,一桩隐藏在案件背后的杀人案逐渐浮出水面。

温馨提示:下面有剧透

与情人幽会后,男主在赶往机场的途中撞上了对面开来的车。车主已经失去神志,不省人事。为了不让自己的罪行暴露,情人假装成已经昏迷的车主,骗过了路过的另一位司机,随后,两人分头负责掩盖这起命案:男主开对方的车去湖畔沉尸,情人留在原地等待维修。但大麻烦接踵而来——昏迷车主的父亲热心地把情人带回家中并修好了车,夫妻二人久等儿子未到便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手机却在情人的大衣口袋里。

心慌意乱,手忙脚乱地放下手机后,情人迅速开车离开,种种反常的举动引起了夫妻的怀疑。随后,儿子失踪,警方搜寻无果,夫妇俩立刻想到了这辆疑点遍布的事故车,一路追查到了登记的车主男主角。

身为大公司总管,男主角深知万万不能让这起案件毁了自己的事业。他伪造不在场的证据,将车销毁并宣称失窃,和情人约定此后不再见面。面对警方的问询,他否认一切,蒙混过关;面对死者父亲的质问,他装傻充愣,一口咬定。然而,就在他以为危机终于能告一段落时,一封写着死者姓名的信寄到了他手上,对方以知晓实情为筹码,勒索他和他的情人十万欧元。

就在男主按照指示来到旅店后,他被埋伏在室内的犯人打晕,对方杀了情人,欲嫁祸于他。律师听完涉案人员,认定凶手应当是怀恨在心的死者父亲,正是他与在旅店工作的妻子携手策划了这一场命案,目的是向男主复仇。为了让男主从案件里全身而退,她建议男主把罪行都推到已经身亡的情人身上,这一职业而精明的对策正中男主下怀。

可是,还有一个潜在的威胁:原告方声称有目击者出庭作证,男主立刻意识到是当初那个路过的司机。律师见男主神色异样,马上追问是否还另有隐情。认为律师可以信赖的男主说出了真相:他在沉没尸体的时候,发现车主其实还活着,但他依然无情地关上了后备箱。听完这番话律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没有出轨,如果没有睡过头,如果没有抄近路……男主不断用假设来开脱他所遭遇的这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一个谎言的代价可以很小,只要隐瞒了这件事,人就能够不受牵连、若无其事;一个谎言的代价也会很大,为了掩盖一个谎言,人就需要编出更多更复杂的新谎言,直到这一切蝴蝶效应般地将你的内心搅得天翻地覆,你才明白了犯错后想要逃避责罚的一时快感,终以足以把你逼上崩溃边缘的挥之不去的巨大罪恶感向你展开了猛烈报复。

车祸发生后,情人对男主说“没有什么可以救他了,但我们可以自救”、“如果我被发现,你也别想逃脱”。为了将车主的失踪合理化,情人甚至以他的名义盗取了一笔资金,伪造出了畏罪潜逃的假象迷惑警方。直到那封让他们苦心经营的大计毁于一旦的威胁信出现,两人似乎真的以为,他们能够瞒天过海。

事实说明,人不禁是自私的动物,更是贪婪的动物;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却仍旧幻想自己可以回去过正常的生活。而在露出破绽、良知遭到拷问时,人们往往自我安慰:它不过充当了自己疑神疑鬼的帮凶而已。做一个骗子,做一个无赖,欺世盗名,虚伪地活下去就好。正如男主所谓的反省——这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犯错。

律师看着这个陈述漏洞百出的客户,说出了她所知道的真相——

没有人埋伏在旅店房间里,凶手就是男主;

是情人打电话给死者父母,因为她希望给他们赔偿后和男主去自首,因此让男主起了杀心;

在车祸发生时,坚持不报警抛尸的,不是情人,是男主,伪造车主金融犯罪的,也是男主。

至此,男主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不置可否。伪君子的面具突然揭开,眼前这个真小人的形象似乎让他一时间还不太适应。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塑造得无辜、善良、因被迫无奈而铤而走险,毕竟,只要他继续假装无辜,他就能动用钱财让别人觉得,他就是无辜的。

“世界上你只关心一个人,那就是你自己”。女律师一语道破。接着,她在他面前摘下了假发。会自导自演的人永远不只有她一个。那个儿子死于非命的母亲也会。她用精湛的演技骗过了和盘托出的男主,最终让他自取灭亡。

每个人都会从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来叙述一件相同的事。只有永远保持了沉默的死者,任凭活着的人诬赖无法反驳。《看不见的客人》用一个骗子被骗的故事印证了那句古老的箴言:人心莫测。

 6 ) 拜托,猜不猜得到结局不是衡量悬疑片是否优秀的标杆好吗!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部值得看的悬疑片,我相信看完了以后大多数人都会给周围的人推荐。但是推荐影片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学问——

有的推荐是:“卧槽,好看死了!快去看快去看!!” 有的推荐是:“这部电影从剧情的推导,细节的设置,分镜的艺术感,到可以清晰地从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感受到前后心态变化的鲜明对比,甚至还有丝丝入扣让人跟随剧情越发欲罢不能的BGM……总而言之,都是一部值得力荐的佳片。” 当然还有的推荐是:“别看剧透!!别看简介!!!你绝对猜不到剧情的反转!”

……

就我个人而言,我日常给朋友推荐电影都是用第一种模式,因为不论什么类型的好电影,都各有各的好看,通常看完全片给我的观影感受似醍醐灌顶,于是我往往趁这种感觉还没褪去,赶紧微信一下我的好友,“快去看xxxx,真的太他妈好看了!”

第二种的推荐模式适合影评人,因为他们直呼“好看死了!”会较难体现他们的职业专业性。

但我不喜欢第三种推荐模式,为什么呢,这种模式存在的“因”和“果”我都很不喜欢。展开讲讲?就是通常被这样推荐的朋友真的去看这部电影了,他就会下意识地去猜剧情。 若是死活猜不到,心里有种不服气,这种不爽的情绪还会被牵连到这部电影带来的体验上,从而潜意识力给电影减分;要是猜到了,就有一种,什么嘛看到一半就猜到了,这电影不过如此。 以及,通常要开始“猜剧情”的话,还会很“聪明”地排除掉最符合常理的结局线,因为知道会反转,所以怎么离奇就怎么猜——唉,导演编剧在细节上努力铺呈的用来支撑逻辑合理性的内容全被无视,因为这个想要猜结局的观众心里想到就是:结局肯定不是我想到这样,所以我要反着想—— (睁着大大的眼睛然后看不见电影的语言。 )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耐心地看完了一场电影,但却没有机会体会平均水平上的看此片的感受了。

当人们反复被“你肯定猜不到结局”这种推荐语给送到一部部剧情片悬疑片面前, 人们的定向思维就逐渐变成——我猜不到结局的悬疑片才是好片。 因果循环,下一次给别人推荐的时候,也会以此衡量标杆来引出他们的推荐语: “xxx,快去看这部电影,你肯定猜不到结局!去看!”

……

老实说,如果导演真的想给你一个看完仿佛被打了一耳光那样的剧情反转, 他可以全程所有的结果导线都指向A,然后结果给你一个B, 就是这么任性而不讲究逻辑,就是让你猜不到! 可,那样就会被爽到吗?! 我想,剧情好比是一部电影的支架血肉,倘若漏洞百出,即便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也不会有情绪上通透的爽感吧。

再说,真的那么喜欢猜结局,你为什么不去破案呢???

发挥你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去挖掘案件背后的秘密呀!!! 感激发达的B站,普及了电影推广, 也让观影的门槛变得如此之低。

(此处【观影门槛】已被网友指出不太妥当之意,我不想改动,但在此声明,本人写这篇【不算影评的评论】真的没有任何优越感,反正你能看懂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谢谢)


以下涉及剧透: (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做电影的整体评价,且仅谈谈我在短评里想塞又塞不下的部分)

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能充分理解剧情反转的合理性,因为有细节的交代;

但也正是因为细节的交代,让我觉得后劲有些些不足。具体讲的话就是:

很多人觉得本片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被受害者母亲假扮了,逆天大反转。并且之前情人在受害者一家看到的那些照片、俩人爱好戏剧表演以及复仇的动机具备等等都让这个假扮显得合情合理。这是细节的优点。

另一个优秀的反转是男主才是杀害情人的凶手。真的心狠手辣的人才会推车入河处理尸体,使用手段嫁祸受害人,买通目击证人,再到杀害情人。(当时受害人没有完全死透也是一个反转,加深情感深度的同时也更加体现了男主的冷漠,真的只爱自己)所以男主先前对情人的描述和控诉都是假的,而我个人认为,这种人物刻画上的细节烘托出的反转,比古德曼女士的反转更有冲击力。

这种感觉就好比,我已经在男主杀情人的自白那一段得到了高潮,且久久无法退散,结果从“古德曼女士”离开房间,男主发现异常之后,揭晓最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本身,这一段的高潮,我没能充分体验了。因为我觉得最爽的部分,是前面那一段罗生门一样的梳理案情和全部推翻重塑的流畅感。

就是这样一种青黄不接的感受。不过当我还在纳闷是如何处理真的古德曼女士这个情节(此人真的存在与否?如果不存在怎样打造她的声名?是否被拘禁被杀?)之际,真的古德曼女士来了,原来真的有古德曼女士,但是来晚了,晚得太好了,并且这个巧妙的人为“巧合”有让假扮古德曼这个情节变得不是那么用力过猛了。【对,受害人是帮助情人修车的家庭的小孩,略巧了,但增加冲突感,丰富了剧情推动的线路,无可厚非;但若让真的古德曼女士也成为他们家的亲戚,那体现的就真的是编剧想不出别的路子,强行转折】

看完真是一种享受。


题外话讲两句:现在啊好多人写短评意在用精炼的语句抖机灵,比如(摘取部分)

“ 大爷大妈智商这么高 家里娃却蠢到开车不系安全带 还tm发短信。 ” “ 给高分的各位,是真脸盲? ” “其实四眼阿婆演金牌律师怎么就滴水不漏这个事情本身好像是最大的bug。 ”

无意去纠正别人,我也不一定对,再讲观影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但我想我们看电影难道不应该是追求细节的用心,而不是拘泥于整天拿着放大镜找刺然后架起大喇叭努力先他人一步讲出来的龟毛衰样吗?

能把一部85分的电影好好感受出85分的享受,这样舒服顺畅着难道不好吗?

我要是可以写出这样的本子,至少吹嘘5年。

反正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爽。

总之——

“快去看啊啊啊!真的很好看呐!!!!”


二次修改补充部分:

关于那个门槛,我真的不想辩解什么,觉得被冒犯到的人可以直接讲我(我认为那是我文笔不好,无法表达心中所想,但我坚持维护我的看法,我认为门槛就是存在的)不过若是觉得以下我回复其中一个评论的内容,能“顺便”回答你的想法,那就尽量不要浪费口舌怼我啦,谢谢!

大概我说的门槛就是【人们都在抗议电影院观众太没素质要求大家闭嘴小孩滚出去,但在B站弹幕里:1.这个女的演过xxxx里的xxx 2.前面脸盲 3.凶手是xx 4.不要看剧透!结尾大反转 5.2017年x月x日 现在x人一起看! 6. xxx我爱你】我不是监管会的,但我希望关闭弹幕这种【自我选择】就是无形的【观影门槛】的体现,自动隔绝这一批与我意见不相同的人。

另外讨厌用弹幕的语气来讨论电影的问题,你和楼上上那位**讲话的腔调,就是我想【讨论电影】时的门槛了,感叹号和嘶吼谁不会,没有要较真,看完我写的内容也至少理解我的点不在于“门槛”,但非要揪着这个词然后跳脚大书特书——那我呢,就觉得我们在某些看法上有代沟,这沟反过来看,就是门槛。谢谢你认真看完我写的东西。

你可以说关不关弹幕是人家自己的选择,我没什么好多嘴。是呀,那请你给我一个我可以选择关弹幕的权利,请不要告诉我“结尾有大反转”,因为未知和已知就是一个不可逆的结果。

当然,我讲的也不是【剧透】这个问题。

我认为就是存在【观影门槛】的,但不是说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不配看电影,我认为像电影、音乐、美食这些享受甚至都不需要语言共通,人类都能够有情感理解,专业的影评人有自己的见解,但什么专业培训都没有接受过的人说不定有更真更深的情感共鸣,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非要有门槛的话,我觉得,“哟!!!!看电影啊,老子也看,欸,这人好看,欸这个是好人坏人啊?卧槽真好看这女的,我截个图,咔嚓,欸,讲到哪里了,死了?欸,肯定没这么简单,操,这老太婆是假的!嗨哟,不过如此嘛!”的人,真的拜托了leave me alone……(以及别再说我不喜欢我可以不看啊干嘛逼逼,是啊弹幕可以关,但人家在电影院这么说,人家在我耳边这么说,这是我躲不掉的,谢谢,不是辩论比赛,不要再奇袭我了。

还有人说我“哪来的优越感,阅片量多了不起啊”……拜托!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看电影而已啊,你花时间你有眼睛你也可以看,得亏我近几年看了电影都豆瓣标记一下,不然若寥寥“已看”,怕对方又要怼我——“你自己才看过几部,哪来的优越感!”

我只是刚看完电影情绪激动却看见短评里一堆……有感而发写写东西,没想到也有点热度引起讨论上升到热烈的部分。不是KOL,众口难调,小小人物也在意别人支持or怼我的话语,所以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内容,遗憾在于完全覆盖了我第一次写的时候那种流畅的观后感分享的心情。同时,若是看到这里也影响了屏幕前的你单纯想看一篇影评的心情,我也感到很抱歉,真心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认真看到结尾的所有人。

 短评

看过片子后再来这个页面,发现海报上人物关系已经把结局剧透了。观影过程很享受,虽然结局并不难猜,但几段假设推理确实容易被误导,尽管每个假设都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小细节,但是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除了老夫妻过分精明和易容的不彻底外,几乎没有大败笔。说别人脸盲的希望你在电影院也能一眼认出来。

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有多少人是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有多少人是对猜中的结尾感到失望,对没猜中的过程感到傻逼?影片的引申主题就是——只要是个人说的话都别信。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比较一般,如果男主是策划一切的人,他根本不会如此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1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西班牙人太热情了 在我们这房间里叫破喉咙都没人理的

18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一部片检验脸盲症发病率。

20分钟前
  • 子酉
  • 还行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22分钟前
  • Enigma
  • 力荐

记得拉窗帘!

26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现在能有意外结局还让人颠覆的故事,真的很难得了。结局半小时的反转再反转,能自圆其说,能刷新认识,能大呼过瘾,对一部悬疑推理片来说已经完成的相当漂亮。不会苛求太多,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已经满足。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日本小说里一百个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可能还不止一百个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剧本太精彩,处处伏笔,层层反转,虚实交错,暗潮涌动。自作聪明的往往一败涂地,不动声色的才能笑到最后。

34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男主玩家的言论真是无懈可击,可惜我是预言家,你已经被我查杀了,你自爆不自爆”

35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2015年看的《罪恶之家》,2016年看的《完美陌生人》,2017年看的《看不见的客人》,共通之处就是利用剧作上的巧合和人性的叵测,将一个充满黑色悬疑的精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虽然过程中猜测出女律师古德曼的身份,但劳拉却并非我预测地来个《大卫·戈尔的一生》的自我救赎……人言可畏亦难信?!

4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作为一部连环反转的惊悚片,此片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是教科书级别的。不难猜中结局,但这个过程还是太精彩了。

42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所有爱玩反转的悬疑电影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调度上有种将阿加莎小说当代化的直感 谷仓之冰和密室的三重解答亦是对黄金时代的致敬 拍推理片需要的是娓娓道来 不急不缓的叙述 以及临近收尾时暴风骤雨般地揭晓真相 本片都做到了 虽然对于非脸盲症而言这个最早来自莎士比亚的诡计略显累赘 讲义系列若拍成电影 要的也是这种感觉

4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好看,强烈推荐。问题是如此重要的辩护人竟然不是当面引荐的。

51分钟前
  • Andrea
  • 力荐

就不断论证这么个事:人很坏,坏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坏,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只有如此诛心,才能理解男主为何要铤而走险。最后结局自然要掉入一个常见套路:反派死于话多。作为电影,除制造冷色与调成昏暗,仍有种故意制造紧张悬念惊悚的搬演感觉。还有,终于明白那么多人看目击者要想到它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律师是假扮的这个梗其实倒是不难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叙述”和“真相”的关系。在缺乏物证链条的基础上,男主的每一次叙述其实都是自洽且成立的,但或许也都不是真的。这一点才真的引人深思。我们所认定和掌握的真相,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掌控的呢?

5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好看。另外建议豆瓣给「我看了七分钟就猜到结局」的观众准备彩蛋,他们是推动电影业进步的动力,值得满屏掉落大拇指。

1小时前
  • Fornever
  • 推荐

拍摄手法太像在套供了,导致看到一半就猜到了故事走向。Mario Casas留胡子后还是那么sexy~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