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艾比·考尼什,卢卡斯·赫奇斯,彼特·丁拉基,约翰·浩克斯,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凯瑟琳·纽顿,凯瑞·康顿,泽利科·伊万内克,萨玛拉·维文,克拉克·彼得斯,尼克·瑟西,阿曼达·沃伦,玛拉雅·瑞沃拉·德鲁,布兰登·萨克斯顿,迈克尔·艾伦·米利甘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剧照

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2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3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4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5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6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3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4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5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6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7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8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9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20:20

详细剧情

  米尔德雷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米尔德雷德和丈夫查理(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之间的婚姻因此走到了尽头,如今,她同儿子罗比(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告破预兆,而警方似乎早已经将注意力从案子上转移了开来。  被绝望和痛苦缠绕的米尔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警察局局长威洛比(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实际上,威洛比一直隐瞒着自己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事实。因为这三块广告牌,米尔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篇影评

 1 ) 《三块广告牌》编剧粗拉

情人节终于把这部补上了,看嗨就又粗拉了一遍,编剧真是厉害,简洁、精准、巧妙、有力。
以下为完全剧透·自留·粗·拉片笔记。



[开端部]

开场
三块破广告牌
字幕显示:密苏里州外的三块广告牌
母亲路过年久失修的三块广告牌,倒车回去看,若有所思。
【母亲首次出场,标志性道具:汽车;标志场景:路过广告牌。母亲咬手指摸下巴沉思的表演十分到位,憔悴硬派冷酷的造型到位。】

3:20母亲找到负责的广告公司,问red租三块。【red亮相,萌弱受形象。】
母亲问哪些话不能印在广告上【提到的关键词和母亲的"粗鲁"状态暗示事情的特殊性】
5:20 red看到纸,问她是不是安吉拉的母亲。母亲看着窗外对面的警察局,说是。【首次提到女儿,母亲神情;警察局和广告公司就在一条街上相对设立,冲突感很直接。母亲在窗前把翻了的甲壳虫扶正,细节对人物性格刻画:母亲并不是完全冷漠残酷的】

6:00 混蛋警察dixon开车路过看到第一块广告牌。【台词的多功能性:暗示人物关系--对"局长"的名字出现很敏感,说明他极重视局长;对广告工人言语辱骂,台词塑造人物形象--粗俗无礼、歧视有色人种、用词匮乏有点傻】
车往前开,露出第二块广告牌上的内容。
7:40 黑人广告工人对dixon非常不满,dixon扬言要抓他,黑人让他先去看看第一块广告牌再说。
8:25 dixon看到第一块广告牌,惊讶。

dixon给局长家里打电话,局长正在合家团聚吃复活节晚餐,很不耐烦接了电话。dixon汇报了第一块广告牌内容--"惨遭奸杀"。
【开场戏干净利落交代所有主要人物、主情境、通过几条线复原了矛盾点:安吉拉惨遭奸杀,警局始终未能破案。母亲花钱租下广告牌点名局长diss警察局。】

开端
9:00母亲载儿子路过那块广告牌。【儿子的沉默表现内向柔弱的性格。】
10:40 母亲来到工作的礼品店,朋友支持她的做法。【朋友把抽到一半的烟递给母亲,小动作表示关系。】
11:00 局长到red处质问广告牌,先是怂警察塞德里克威胁red,问他知不知道严重性云云,red轻快地怼回去,说这并不违法。【体现red机灵、心中有正义感;局长脚翘在桌子上,加上怂警察的做派,给人造成这是蛮横无理警察局长的"假"印象。】
12:17 警察局中,dixon挑衅并套路怂警察塞德里克。【"她说的是问句,不构成诽谤""你是白痴吗?""你他妈""我说的也是问句啊"dixon无赖的性格坐实】怂警察透露dixon虐待囚犯,局长为dixon辩护说还没有确切证据。【台词精巧,表露信息补全主角形象;局长的反应说明他对dixon是有关心的】
12:25 dixon直接冲出警察局,到马路上威胁red要打他威胁他撤广告牌,局长拦下,说出"你是不是喝多了"。【透露信息点进一步补全dixon的人设:鲁莽、酗酒。至此dixon人物形象基本丰满可信。】
dixon被拉走的时候还说:那条路根本没人走,不会有什么人知道的【一个反向写法,衬托紧接着母亲在镜头前的广而告之。也暗示那里可能是案件高发的危险路段。】

发展
12:53 母亲在广告牌前接受采访。同时dixon和妈妈在家看到新闻听见"当地警察只在意虐待黑人嫌犯而不查案",局长在家听见"局长要为此负责",生气地关电视。【巧妙的利用电视节目勾连出dixon和局长的家庭,引出支线;上节目扩大广告牌影响,主线矛盾深化。】
局长来到马厩看马【局长家庭的标志性场景】,妻子关心,局长说"看来有人向我们宣战了"。

14:30 局长上门拜访母亲,解释已经获取的DNA跟所有库里的都不匹配,也没目击证人。母亲说应该把"全镇乃至全国8岁以上的血液都采集",甚至应该男孩出生的时候每个人的都采集,建立数据库。【母亲并不合理的要求,刻画母亲的执拗。】
局长说广告牌上的话对他不公平,母亲呛声他磨叽。
16:00 局长坦诚,自己得了癌症。母亲说她知道,但并不打算改变心意。"广告牌上的话也只有你活着的时候对你起作用"【母亲此时仍然是铁石心肠,反复突出她的固执和冷酷。】
16:50 局长沉默起身带帽离开。

17:00 酒吧 red和侏儒打台球 。dixon来找茬 借酒意往red身上贴,说讨厌red,说到古巴人会杀死同性恋,但他反对这一点。
dixon警告red不要让好人局长剩下的时日为广告牌烦心,并说出他得了胰腺癌。
19:00 母亲来台球桌前,侏儒夸赞母亲在节目上说得很好,母亲dissdixon说他是不是要回去找妈妈了。
【支线情节发展:新人物侏儒,母亲的爱慕者;dixon对话暗示"同性恋"主题;具体化局长的病】
19:40 母亲回家进门吐槽侏儒想和自己发展友谊关系【看出母亲神经比较粗犷,什么都和儿子说,也体现她对儿子是信赖的】,发现神父在家,劝她撤下广告牌。母亲举出惩罚街头帮派的连坐法,指出有的神父有性侵幼童的行为,这位教父也应该被连带受惩罚,而不是在这里教她做人,神父不悦尴尬。【母亲的冷血是始终贯彻的,甚至是过火的。一种极致的性格刻画。】


23:19 局长看病,医生声援但局长烦躁地甩开器械血溅到门上
24:00 局长向dixon要安吉拉的资料,听说收到两起针对母亲的投诉。【dixon把投诉人记录为"眼睛很可笑的女人""胖牙医",局长吐槽他可真专业】
25:00广告牌前,局长警告dixon不要再找red麻烦
25:30 母亲去看牙,胖牙医公报私仇,不给打麻药就要给母亲拔牙,母亲提出打麻药,牙医打针十分粗鲁,并不等到时候就要拔牙。
胖牙医说出"局长在镇上有许多朋友。"
26:40母亲抢过钻头,把牙医的指甲钻了,并让他转告,局长做好本职工作。【小高潮,动作和情绪的一个堆积点。】
27:00 局长到礼品店问是否是母亲给牙医手指钻了窟窿,母亲否认,但局长带她回警局。
27:40 母亲在警局 看着对面red和女助理说笑。质问dixon"虐待黑人的伟大事业怎么样"dixon说"现在要说是虐待有色人种,不能说虐待黑鬼"【黑色幽默,看出dixon很傻】
局长来,让dixon出去。【dixon表示就站在外面,对局长很忠诚,很服从。】

高潮
29:00 局长解释,如果让种族歧视的警察走人,就只剩三个警察了,还是歧视同性恋的。
母亲再次否认钻了牙医指甲,讽刺地说和牙医各执一词,正如许多强奸案一样,但她作为女犯人不会有事。
局长说,我不在意牙医,我在想,你花这么长时间在警局耗着,没时间去礼品店赚钱,供不起广告牌了,甚至还要卖掉前夫的拖车。
局长问起前夫是否还和动物园工作的19岁女友同居。说起前前夫的前警察身份,母亲说"前警察,前施暴者,没有区别"
局长说前夫还不知道这块广告牌,母亲说跟他没关系,局长继续质问"可他在为此买单"【精彩的博弈,互相抓住最痛的点:母亲讽刺警察工作中的"政治正确"和效率低,局长提到前夫、前夫现女友和她经济状况不足来反击。】

31:14 两人对峙升级,局长突然咳血,喷在母亲脸上。【神来之笔!节奏突变,情绪突转。】
两人突然停滞,局长惊愕地说"我不是故意的"母亲也立刻软下来"我知道的小可怜,是血,我去叫人。"【母亲突然柔软,局长突然无力。两人回归到真实有情感的个体,刚才更像是作为符号的两股势力在对抗。】

结局
31:35 局长被抬上救护车,要求放母亲走。dixon抬手告别,表情复杂。


[发展部]

开端
32:12 母亲载着儿子回家,儿子对广告牌提出异议,说到看见广告牌就一次次被提醒安吉拉死去的惨状,让他非常难受。
母亲意欲安慰,儿子一把打走她的手。
34:00 母亲来到安吉拉房间,回忆出事当天。
安吉拉借车,母亲不肯并说安吉拉天天吸大麻,安吉拉说母亲在他们小时候醉酒驾驶带他们"我听爸爸说的"。母亲和安吉拉对骂"婊子",儿子调停。【争吵中明确安吉拉人设,家庭地位和人物关系。台词信息量非常大,没有废话。】
安吉拉走之前赌气说我希望我路上被强奸,母亲也说气话我也希望你被强奸。
切回母亲落寞地离开安吉拉空着的卧室。

发展
35:20 广告牌远景。
35:30 局长被告知留院观察,妻子安慰。妻子走后,局长表情痛苦。
36:04 早上,儿子吃麦片继续不理母亲,母亲故意甩儿子一脸麦片。儿子:"你真是老贱人"母亲:"我可不老",两人笑。【母子有独特的相处方式。】
37:00 前夫造访,质问广告牌。
母亲嘲讽小女友一身骚味,在屋里就闻到了。
前夫急,掀桌掐脖子。儿子拿刀架在父亲脖子上。【小高潮】
38:15 小女友傻乎乎闯入,说要上卫生间,说"好像是不太方便,我好像打断了你们……"【几句话体现小女友的傻和不合时宜】前夫勒令她赶紧去尿尿。
38:40 恢复平静,小女友傻乎乎地解释自己因为迟到已经被动物园开了,现在在照顾残疾的马。
29:14 母亲 前夫 儿子一起看向小女友,小女友这才闭嘴离开。【幽默,坐实小女友傻白甜的人设。】
39:30 母亲和前夫有所缓和,前夫表示心里理解,但不支持她立广告牌,母亲回嘴"总比你除了干19岁小女友什么也不干强。"
39:54 母亲突然又强硬,赶前夫走。
前夫说出安吉拉死前一周因受不了母亲请求去跟前夫住,前夫拒绝,前夫为此后悔,离去。
40:45 母亲难过坐下,问儿子"是真的吗?"儿子委婉"我不知道"母亲"不,你知道。"【台词赞啊!简洁有力清晰。】

41:22dixon妈妈支招,让dixon先搞垮母亲的朋友。【dixon母亲男性化的外形和歪招,塑造人设。】
42:00母亲看到店关门,朋友留言说被抓了。【详略得当,这里只一个镜头就带过去了。】
母亲到警察局和dixon对峙,两人剑拔弩张。

43:30 湖边,局长认真嘱咐两个女儿钓鱼活动的规则,让她们不许出毯子,不要把鱼竿戳到对方,然后拿着酒和毯子拉着妻子离开。
【局长家庭线正式展开,家庭的美好与后面自杀的残酷对照。】
44:55妈妈去给广告牌下种花,突然看到一只美丽的小鹿出现在牌子底下的草地。她对它说了很多对于案子没破的困扰,"你不是来告诉我有转生这回事的,对吗?你很漂亮但你不是她"母亲对着鹿说话,鹿离开,母亲强忍悲伤。
【母亲的落寞与局长家庭对比鲜明;动物的使用非常点睛,巧妙地让母亲有了一个展现情感和心路历程的机会。】

46:39 red委婉的让母亲今天就交租金,否则广告牌将不能续约,母亲问是谁指使的,red含糊其辞。
47:45此时突然来了一笔匿名赞助租金,化解了这次危机。【矛盾上升但很快被解决,但留下伏笔】

高潮
49:25 局长哄两个女儿睡觉,女儿问明天是不是还能不上学,局长说"看你们妈妈明天早上怎么说吧"【伏笔】
局长去摸两个女儿的额头闭上他们的眼睛。
49:50 局长深吻妻子,"闻起来不像吐过"妻子跟他说笑,局长让她去清理马厩,妻子嫌弃,局长说他自己去。【感情深,对彼此熟悉。】
妻子回味野炮,称赞局长,局长回忆这是哪个剧的台词,是莎翁剧吗,妻子说是王尔德。
51:10 局长在马厩抚摸两只马,走出马厩,拿出黑色头套。低语"奥斯卡·王尔德。"
52:09 局长带上头套,举枪打头自杀。【头套上写着不要摘下,直接报警。体现局长最后的体贴和思考的周密。】
52:19 (局长给安妮的遗书作为背景音)妻子发现了桌上的信崩溃倒地大哭,女儿下楼看妻子。
(局长对他的选择做了解释:他不愿意剩下的几个月看到妻女脸上的痛苦,宁愿留下最美好的一天的记忆离开。)
妻子到马厩看到尸体
53:51 湖边,玩具熊一半泡在湖里。【象征意味的镜头】
妻子抱着两个女儿蜷在床上。
头套渗出血,警察来处理尸体。
54:30 局长把遗书塞进信封
【这组剪辑简洁清晰,没有废笔。】

次高潮
54:55 dixon正带着耳机欢乐地摇头晃脑,同事们沮丧地回来,直到看见一个同事砸东西,他才问怎么了。
55:45 dixon抱着怂警察哭,他在镜子前压抑不住怒火。
56:48 dixon持警棍砸开对面的广告公司的门,掏出枪上楼,直接把red打倒。
58:00 dixon直接把red从窗户扔下楼。【残暴鲁莽的性格体现到极致】
58:34 dixon追到楼下马路接着殴打red,"我不仅虐待黑人,白人也照虐"回警局前,质问旁边围观的黑人看什么看。【新人物登场】

结局
58:57 母亲在家吃早餐时听到局长自杀的新闻报道。
60:00 母亲送儿子到学校门口,车玻璃被砸了一盒牛奶。母亲下来质问学生,学生谎称没看见,母亲直接踢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下体。【女孩也照踢不误666】

【至此,主支线人物关系全部展开,次要矛盾全部揭示(母子之间、母亲与前夫、dixon与red、dixon与母亲、局长与绝症),局长之死全面激化矛盾,新局长出场带来新局面。】


【高潮部】

开端
60:40黑人进来,声明自己接替局长位置。
61:40 dixon不屑,还要检查他的文件。黑人让他们这群"白鬼"去工作。
61:50 黑人让dixon交出枪和警徽,dixon发现警徽找不到了。【警徽是象征物。此处既是实指,也暗示dixon曾经的渎职。与后面呼应,引发较强的情绪震动。】
63:00 dixon夹着两页纸【细节赞,显得又落寞又吊郎当】离开警察局。

64:00 陌生男子(后来的酒吧嫌疑犯)到礼品店,摔纪念品威胁母亲,说到“我看过你女儿的照片”“我希望我是强奸她的人”。
66:00局长妻子来给母亲送信,解除了恐吓,局长妻子气愤崩溃地离开,店外是她的车,车里坐着两个女儿。

67:00母亲看局长的信。局长背景音解释:他很在意这个案子,但是就是没线索,也许哪天哪个人在酒吧吹嘘案子,这样荒唐的破案了【伏笔】然后揭秘匿名赞助是他掏的,说明自己的死和广告牌无关,但这里的人肯定都会觉得与它有关,留下的钱就当是一个玩笑。【局长的性情和为人处世再次凸显。】

69:20 dixon在家里喝酒,母亲说要出面帮他理论,一直问是否还有辞退费等,并讽刺地揭露dixon警校留级一年,也没有漂亮姑娘可约【这里暗示dixon是深柜】。dixon烦躁警告母亲闭嘴,母亲笑。【病态的母子关系更加明显,让人能开始理解dixon的乖戾的源头。】

发展
71:00母亲开车接儿子路上,儿子告知red受伤。
71:11 母亲发现广告牌着火
71:30 母亲扛着灭火器孤身救火
跑向下一个广告牌,爬上广告牌顶。
72:40 灭火器没有气了,母亲扔掉灭火器。
73:00 儿子拿着新灭火器赶来支援,劝阻母亲别去第三个广告牌了,太晚了,母亲喊着夺下灭火器,向第三块广告牌跑去。
73:25 母亲跪到在广告牌前。
73:40 消防队来,新局长问候母亲,母亲最后说"那是还没到你逮捕我的时候"【为复仇埋下伏笔】新局长:我们不都是你的敌人,明白吗?
【一个次高潮,视觉、动作、矛盾的统一。熊熊大火视觉上非常震撼,母亲一己之力去灭火,不顾生命安全爬上广告牌顶,尽力嘶吼和绝望跪下,执拗到绝望的过程令人心疼。】

高潮
74:22 母亲摆动脚上的两只拖鞋,模拟两个不同声音说"我要折磨死那群混蛋"【缓一下节奏,为推上大高潮做准备;再次利用拖鞋这个物件给了母亲自我表现的机会,也体现着她的孤独,剖白自我或者做重大决定时都是自说自话。(与在广告牌边和鹿对话功能类似),很巧妙,看着很可爱的场景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怨恨和愤怒。】
75:25 母亲经过广告牌,告诉正在播新闻的主持人广告牌这事儿没完。【铺垫】

75:40 dixon在家喝酒看报,母亲说广告牌失火了,dixon说自己不是警察了,对这个事情不关心。
76:09 dixon接到怂警察的电话,让他来取局长留下的信。
dixon表示15分钟就到,怂警察看了眼新局长,委婉地建议他晚上没人的时候再来,并且留下钥匙。【铺垫】dixon无奈的挂了电话。
77:45 dixon摸黑进警局开手电看局长的信,戴着耳机。【戴耳机的标志行为前面出现过,逻辑严密。】

同时母亲到对面广告公司,给警局打两次电话,dixon没接,母亲开始往警局一个一个扔燃烧瓶。【各种条件综合到一起,使高潮的产生完全合理化,没有"凑巧"。】

警局开始燃烧,dixon毫无察觉,局长的信揭露了他的经历(父亲的死,被人认为是同性恋)局长鼓励他要爱要思考要冷静,才能成为真的侦探。【开始有精神性的东西,点出主旨。"爱让你思考,思考让你冷静,爱能让你变成真正的侦探"】
80:00局长的信即将读完,"祝你好运,我预感事情会有转机的……"母亲扔出最后一个燃烧瓶,正好在dixon窗前爆炸。【音画蒙太奇+视觉爆点,将高潮推至最高点。】

80:25 dixon抢出燃烧的安吉拉的案底,把本子塞到胸前,自言自语要冷静。【与前面局长让他调取安吉拉档案他吊郎当的样子对比,这里就令人感动】
80:50 dixon从火烧的窗口滚到马路上,浑身是火。母亲看到,大吃一惊。
81:00 dixon挣扎着甩出安吉拉的档案。侏儒连忙去扑火。母亲出来看到档案,吸鼻子。

结局
82:00侏儒帮母亲作伪证,母亲也说自己和侏儒约过会,应付走新警长,侏儒邀请母亲吃饭,母亲答应但说绝对不和他上床。
83:00 dixon被裹着全脸抬进red的病房,red善良安慰问需不需要橙汁。dixon哭着道歉,red发现是dixon气愤无奈,让他别哭了,眼泪的盐分对伤口不好。【突出red的善良】
85:30 从dixon被绷带遮挡着的视线看,red给dixon倒了一杯橙汁放在他桌前,把吸管转向了dixon【细节赞】。
85:44 广告工人黑哥告知母亲,广告牌有备份。
86:28 母亲安排广告牌,侏儒帮忙扶梯子。
朋友放出来,看着侏儒和母亲,母亲表示一言难尽。
广告工人黑哥问是否还要贴局长的名字,母亲说贴,这广告牌还是他出钱租的。

至此,主矛盾在大高潮统一爆发,各次矛盾有新的发展。主情境广告牌再次复原,轮回感。


【结局部】

开端
87:40 酒吧中,脸上烧伤结痂的dixon喝酒,旁边母亲朋友和她同伴指指点点说"这个混蛋"
酒吧来了两个新客人。

88:20 母亲和侏儒在西餐厅约会,同时前夫带着小女友进来
90:00 dixon在旁边桌子听到两客人中的一个说着强奸女孩的事。

发展
他出门抽烟,查看了两人的车牌号。
dixon借口变戏法,挠破了客人的脸,客人被激怒殴打dixon,黑人客人上前阻止"他是警察!"
92:26 dixon满脸是血倒在地上。"我把我的警徽搞丢了,我不记得在哪丢的了"【特别戳人!】两客人逃走。

93:25 前夫过去道歉,说小女友告诉他"愤怒补得宣泄会酝酿出更深的愤怒"【用轻快的方式强化主旨】但讽刺了侏儒。
94:50 母亲尴尬提出回家,侏儒也很难受,被这样一个放火烧警察局的广告牌女士瞧不起,他扔下钱离开餐厅。

高潮
96:00母亲抄起香槟向前夫的桌子走去。前夫脸色变了。母亲问小女友,那话真的是她说的吗,小女友天真地说不是我编的,是书签上写的。母亲对前夫说"对她好一点,明白吗?"把香槟留在了他们的桌上。

97:00dixon踉跄回家,反锁门不让母亲帮忙。
他把指甲里抠掉的皮放进试管,满脸是血坐在马桶边,跟母亲说"一切都会变好的。"

结局
98:39 dixon去跟母亲说自己拿到了嫌疑人的DNA,dixon鼓励母亲要不断地尝试,他说自己英语不好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之就是一直努力尝试,最后dixon离开时,母亲向dixon道谢。

101:00 新局长告知dixon他找到的DNA不是嫌疑人的,那人当时都不在国内。【转折,反套路】dixon不能接受,认为他一定是犯了案子。
dixon想知道更多信息,新局长不再透露,只告诉他并不是凶手。
103:00 dixon交出警徽,离开。【关键道具的反复使用】

103:28 dixon回到家,妈妈在沙发坐着睡着,他拿出步枪,打电话。
104:44 母亲在广告牌下接到dixon电话,立刻坐到花坛上,但听到不是凶手,绝望。
105:45 母亲要挂,dixon提出,他知道嫌疑人的住址车牌,认为他一定是某个案子的凶手。母亲说要开车去爱达荷州,dixon问她是否需要同伴,母亲说需要。

【结局部母亲和dixon双线并行,也有小高潮和转折,至此次要人物关系理清,主矛盾仍未完全解决,导向开放式的尾声】

【尾声部】
107:20 dixon放下步枪,走到客厅抚摸母亲的头。
108:00 母亲坐在儿子床边片刻,离开。

108:27 母亲和dixon把枪和物品放进后备箱,开车出发,路过三块广告牌。
109:27 母亲在车上承认那天是自己烧的警察局,dixon说除了你还能是谁。
110:00 两人问对方,是否确定要杀掉那个人,两人都说不太确定。
110:12 母亲说"我想我们可以路上决定。"
车继续沉默行驶。

终。

 2 ) “我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为什么他们要怼天怼地怼空气?

休假归来,开始撸稿!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者“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放在本片中很合适

很早以前就看了这部电影,电影公映的时候又刷一遍,很简单,《三块广告牌》是我2017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去年看的)。放眼即将到来的奥斯卡,虽然作为“胖陀螺”的粉丝,很希望《水形物语》能收获大奖,但对于“最佳影片”这项,我还是投给《三块广告牌》胖陀螺一定要拿最佳导演哦!)

因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好电影,精彩的表演,精彩的剧本,近乎完美的情绪刻画,太难得。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戏剧导演出身,是一位天才。

首先来说剧本,《三块广告牌》无疑有着一个极佳的剧本,关于“好剧本”的定义是什么?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绝伦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就像《三块广告牌》的故事,其实就很简单,就是围绕一个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暴怒老妈的故事展开,但一路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五味杂陈”,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拍电影并不是简单的给你讲一个好故事,否则跟听评书、看小说没什么区别了。

这部电影好在什么地方,其实很难用语言归纳,只有看过才会觉得好。

简单形容来说,通篇在静谧气氛下的难以言状黑色幽默,对于受害者的悲凉遭遇和行凶者的愤怒,以及角色所表现出来种种离奇行为的荒诞,让电影风格阴郁,又始终保持着让人感到孤独的忧伤,最后却让人心软,透露着些许的温暖,这是镜头和剪辑的功劳,一部电影占全了五种情绪,这才是难得的地方。

(本文将角色名字全部省略了,用身份代替,比如母亲、儿子、警长、警探等等,我写得也轻松,大家看得也方便)


偏执的他们

电影中的几位角色,都很偏执。包括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母亲,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警探,伍迪·哈里森的警长。乃至广告小哥、“小恶魔”那位角色、母亲的儿子甚至死去的女儿,所有人都很偏执。用俗话来形容,就是“犟”,钻牛角尖。

失去女儿的母亲,凶手至今未缉拿归案,一怒之下迁怒于警察,三块广告牌红底黑字,以质问的语气去怼警长,一时间小镇炸了锅。首先跳出来的就是警探,因为如果警长平日里风评不佳也就算了,可恰恰警长貌似平日里还比较得民心,而且还身患绝症,由此便开启了电影第一幕的故事。

第一幕故事,其实跟凶案的推进关系不大,就是看母亲跟警察互怼,以及跟站在警长立场的群众互怼,比如倒霉胖牙医,直接被钻透了手指‘而探员则每天吊儿郎当,也不见他办案,上班看漫画,下面作威作福,就是不务正业。

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该片对观众的情绪调动,已经初见成效。有的观众会觉得这位母亲太不讲理,怼天怼地怼空气;也有的观众当看到当地警察如此形象,也难怪破不了案。

这一幕,母亲、警长、探员这样的三角关系,维持着一个“和谐”的体系,警长充当双方的缓冲带。当警长自杀之后,这样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警探将广告小哥从窗户里扔了出去,广告牌也被来路不明的人烧毁,母亲进而烧掉了警察局。这是第二幕的故事。

警长自杀前一夜之间的三封信,不仅仅成为故事的转折点,更对第一幕的人设,进行了相应的补完。


孤独的他们

为什么他们都很偏执,是有原因的,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

当我们以为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女儿不惜怒怼警察局,当我们以为这是一位不务正业的探员,白人至上警探,电影中段我们才发现,母亲不完全是一位“好母亲”,警探也不完全是一位“坏警察”。

女儿的出走是因为母亲所致的,母亲与她争吵,并在女儿离去前诅咒其“我希望你被强奸”,结果一语成谶。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家庭不和。母亲长期受家暴影响,进而变得偏执,或许也是她本身性格有问题,连女儿都要离他而去搬去跟父亲住其前夫,以前也是一位警察。

看到这里面,观众大概明白了,母亲之所以这样偏执,还是由于内外因结合缘故。她很自责,没有尽到一位母亲的责任,间接促成了女儿的死。她也恨警察,有警察未能及时破获案件的原因,也有前夫曾经是警察的影响,还有小镇中警察的整体形象问题,才导致她用“三块广告牌”点燃了矛盾的导火索

而警探的行为,基本上代表小镇警察的整体形象。吊儿郎当、种族歧视、虐待黑人,招致大众不满。回到家中,这位还跟着老妈生活,是一位无所事事的宅男(并有着轻微的恋母情节),还讨厌同性恋。

如果说前半段这位作威作福,是因为有着警长的“庇护”。但警长死了之后,新的警长竟然是一位黑人,就连平日里熟悉的警局都变得陌生了。多方原因之下,促成了他的暴走。

施暴的对象,就是广告小哥,一方面广告牌事件这位也有“功劳”,另一方面,小哥是个同性恋。

说白了,母亲与探员,他们都是孤独的。他们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因为孤独产生了偏执的行为:

没有尽到母亲责任的母亲,失去女儿后的孤独,让她偏执的完成了“三块广告牌”。

没有尽到警察责任的警探,失去警长朋友的孤独,让他偏执的出现了暴力行为。


圈子文化

是什么让他们孤独,还是在于“圈子文化”。

实际上,这也属于乡镇文化,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一个小镇,屁大点地方就那么几个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有着历史传承问题。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密苏里州一个小镇。很早之前这里就是黑奴种植园文化的代表地,后来该州也是种族歧视的重灾区。2014年这里发生了一起轰动美国的大事件叫做“弗格森骚乱”:

2014年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一名黑人青年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遇白人警察枪击身亡,评审团最后决定不起诉警察,随即引起了大规模的抗议和冲突事件。

这起骚乱基本代表了密苏里州的问题所在:种族问题和暴力执法

所以电影中警察的行为放置在这个环境下,是很正常的,甚至警探的老妈都在说要恢复黑奴制度。就像警长所言:如果你把所有有着种族主义的警察都开除,警察局估计就剩三个人了,剩下的估计还恐同

★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被前夫(前警察)家暴,他是无处申诉的,失去女儿后,她感觉孤独,变得偏执;

★而当警长死后,一名黑人警长入替,跟警探互相指责对方种族歧视,破除了当地的传统,让警探也是孤独的,变得偏执;

母亲和警探,代表了失去话语权的小众群体

当然也还与圈子格格不入的亚势力群体,比如同性恋广告小哥,被施暴;还有小恶魔饰演的侏儒,被嘲笑,他们也是孤独的。当小恶魔面对同样孤独的母亲表达感情时,最终也失败了,悲伤情绪溢于言表。

而就像前夫的那位花瓶现任,身无长物,但就因为她是“圈内人”,才敢作威作福,用一堆大道理大肆嘲笑边缘小众群体。


警长之死

要说警长,可以说是全片中最偏执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明白人

他是圈子之外的,但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是全片中,唯一一位家庭幸福美满的人。身为警长,属下什么样、这个镇什么传统他肯定知道,他也想抓住坏人,但无能为力,因为这个圈子就是这样,乌烟瘴气。所以他一直想要逃离这个圈子,回到家中与妻儿才是他最幸福的时候,无奈这位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他选择了自杀

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必要这么做,但他明白,只有自己的死(自杀),才可以破局,打破圈子内的既定秩序。所以警长之死的原因,一方面为了免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他用这种方式要改变这个镇子的现状,所以他留下了三封信。

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设定,三封信之后,一切都变了。黑人警长来了,警探开始尽责了,母亲也不再偏执了,为什么是这样呢?真的是警长之死让他们有愧于之前的行为吗?并不是!


有原则的他们并不孤独

其实熟读三封信的内容,就能明白,信件并没有改变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真正完成变化的,还是在于自己周遭事物的影响。

偏执也好、孤独也罢,终究还是有原则的。“原则”是马丁·迈克唐纳电影中角色的一贯特点。

就拿我非常喜欢的那部《杀手没有假期》来说,这是马丁·迈克唐纳长片处女作,个人认为从故事编排上,要好于《三块广告牌》,但内涵不如本片深入。

在那部电影中,再穷凶极恶的杀手,也是有原则的,要杀的人必须死掉,杀错了人就必须受到惩罚,所有角色的行动指南,都是建立在本分的原则之上,本片也是一样。

★尽管以前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但她还是一位母亲,她会为女儿的案件付出一切代价,怼天怼地,放火烧警局,这是一位母亲的原则。

★尽管以前劣迹斑斑一身臭毛病,但他还是一位警察,那份卷宗一直在他桌上放着,甚至要从大火中救下卷宗,为了偷得DNA还挨顿揍,这是一位警察的原则。

而且,他们发现了,自己并不孤独

母亲被找上门的前夫问责,儿子挺身而出,站在母亲的这一边,让母亲觉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离我远去,还有人为了自己,包括自己的儿子,甚至小恶魔。

警探受伤后,跟广告小哥在一间病房,后者选择原谅了他,回到家中,继续跟母亲扯淡,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针对自己。

假如他们依旧自暴自弃而没有原则的话,以上这些故事都不会发生,他们依然还是会孤独且偏执下去。

所以依旧不难理解结尾之处,两位怼了整部电影的二人,一同座在车中准备去“复仇”的设定了。因为他们有原则,身为母亲、身为警察的“原则”,让他们并不孤独。

电影第三幕,残酷的现状中,却有着些许温暖。

整部电影,饱含着愤怒、失落、悲伤和孤寂的情绪,当然还有台词和情节设定中的黑色幽默,到了最后,却有了温暖。《三块广告牌》的故事,所有角色的动机和行为,都有有着前因后果,从而令观众完成情绪上潜移默化的转变。

好比,这部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用黑色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现实的绝望和冷酷,却在最后10分钟内,感受到了希望和感动。这才是好故事、好电影。


“好人难寻”

广告小哥看得那本书《好人难寻》,我看不少评论中都提到了,这里简单说下。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美国南方作家,带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显著特征:浓厚的历史意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怪诞的人物形象。

好人难寻”这句话原是圣徒耶路撒冷的西里尔的箴言,他认为通向精神生活之路必须经过恶龙,这些龙可能把你吞噬掉。所以奥康纳认为,通过暴力可以改变一个人,例如《好人难寻》中的沦落人就是这样。向陌生人施加暴行使许多“沦落人”表示了愤怒,但他们同时又对促使他们愤怒的根源无动于衷。该书其实描写了好几层现实问题,这部电影《三块广告牌》也是一样。

回溯电影的故事,所有事件和角色转换都是通过暴力事件完成的,家暴、放火、施暴、甚至自杀。

PS,山姆·洛克威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演员,从当年《霹雳娇娃》里的大反派,《绿色奇迹》里的杀人狂,再到后来的《月球》中的复制人,外表一副痞痞的样子,但演什么像什么。

其实这位当年是钢铁侠的第一人选,试镜效果极佳,导演乔恩·费儒铁了心让他演斯塔克,但档期这位档期调不开(当时他应该是在演《对话尼克松》),再加上漫威宇宙那边时间不等人,所以找了小罗伯特·唐尼,后来导演不死心,又让他演了《钢铁侠2》里的军火商。

所以,如果当时他真的演了钢铁侠,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我觉得就凭这位的表演,肯定不会差),但起码会大红大紫,但也会失去演这些精彩角色的机会了(加入漫威宇宙之后,档期基本满了),福兮祸兮?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ilm

 3 ) 可以用“伟大”形容美国传统吗?

鲍勃·迪伦得诺奖时,评委会说他“在伟大的美式歌谣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的表达”。当时我就纳闷:为什么自己听到“伟大”这个词,总觉得和“美式传统”不搭界呢?

看到这部电影我才明白,原来自己是从小对好莱坞又爱又恨,导致至今脑中依然残存着“美国流行文化约等于好莱坞,好莱坞约等于简单叙事”的印象。我一向觉得,美国电影工业为扩大受众而简化戏剧冲突的做法限制了主流电影的发展,也限制了美国故事的力量感。《三块广告牌》证明,好莱坞式的叙事进入了层次更丰富的阶段,虽然秘方还不明确,但它的未来并不晦暗。

《三块广告牌》所延续的传统,是《十二怒汉》、《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传统:或虚或实的中下层社会里,公民们积蓄着一触即发的仇恨;这时一个或几个智者出现,引领整个社交网络重新审视自己的怒火,在几个关键的戏剧冲突后,大家渐渐找到救赎的方向。《三块广告牌》的突破有二:它不再轻视怒火和仇恨,而是把怒火和仇恨作为智者的一部分;在叙事的过程中,它并不刻意矮化某个角色,所有人都有成为智者的可能。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一个复仇心切的强悍母亲,伍迪·哈里森扮演一位身患绝症、深受爱戴的警长,山姆·洛克威尔扮演一名粗鲁愚笨的本地警察。母亲为了敦促警方早日破获女儿被杀一案,买下公路尽头的三块广告牌、用三个短句质问警长。如果让传统的好莱坞编剧塑造这几个人物,母亲多半是人性弱点的代表,从头至尾惹人同情;警长最有可能成为智者,引导暗流涌动的小镇居民反思自身;笨警察则代表了社会中天性纯良、后天被误导的庸众,在几场风波之后开始学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电影结束后,我按这个套路对号入座,发现没有问题:母亲确实值得同情,警长确实被塑造成了启迪观众的智者,笨警察也确实付出了代价、得到了救赎。不过有些东西不一样了,这些不一样的因素让影片充满了惊喜,让观影过程从头至尾都有嚼劲。

这些因素来自对怒火和仇恨的尊重,换句话说,来自对非理性的尊重。当母亲忍无可忍,向警局投掷燃烧瓶时,她被暗恋她的男人包庇了,她的怒火得到了命运的谅解。这在传统的好莱坞叙事里是很难被允许的。

更重要的是,影片揭示了一个经常被戏剧家忽略的常理:仇恨的边界是善意,因此充满仇恨的灵魂不仅有能力保持清醒,还有可能聪慧、幽默、甚至偶尔有一点点温柔。另外,愚笨的人也不一定只有被人启蒙的份儿,他自己的意志和决定才是他尊严的来源;他最终不应只是一个标准线以下的公民,他的愚笨并不能抵消他的复杂。

这部电影关心密苏里的小镇居民,关心仇恨,关心暴力和偏见的来源,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被很多人拉入当下的美国政局和社会来观看。但我认为,电影里试图讨论时局的部分反而是它最弱的部分:一个女孩错误地引述“hate begets hate,” 一个警探自作聪明地用“有色人种”替代“黑鬼”, 一个神父被钉在天主教会监守自盗的耻辱柱上……这些桥段不提也罢。相比之下,我更情愿借这部电影,重新思考诺奖委员会为何用“伟大”这个词形容一个美国传统的问题。托马斯·杰斐逊的传统就是乡村的、自立的、公民至上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历史上曾经流向过偏见,但它同时塑造了美国社会中“主权在民”的核心性格。小镇有智者,智者有怒气,怒气不反智,这在美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最值得尊重的。

《三块广告牌》提醒人们不要小看怒火,更不要小看小人物的智慧,它借此把握到美国最吸引人的气质,也与鲍勃·迪伦的歌谣暗暗相通。有趣的是,虽然演员大部分都来自美国,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的马丁·麦克唐纳却是一名英国人。

 4 ) 《三块广告牌》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和山姆·洛克威尔等人的表演有哪些亮点?

我只知道山姆扮演的有些种族歧视提到妈妈就没了底气的甚至有点傻气的警察,在听到警长自杀消息到讲广告商扔出窗外那一段,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泪点。

后面耿直的酒吧取证,更是有些英雄主义。

最精细的表演,山姆对着镜子泪水混着自来水那一系列表情心理展示,到位;妈妈在灭广告牌的火时,对着不断劝说的儿子绝望而愤怒的喊出他的名字时,还有在厨房怒怼牧师时……心都有被揪起来。故事说不上有多天马行空,但确实很精细,演员情绪表演都太到位了,没有大哭大笑的情绪化,却都很有力量。

 5 ) 《三块广告牌》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和山姆·洛克威尔等人的表演有哪些亮点?

就是你看着他俩觉得他俩的确就是他俩演的那个角色,就像个活人,只是经历让他们和一般人又不太一样,首先说明演技就是非常自然传神的了。 其次,他俩的角色是极端化的正常人,就是正常走路上你不会多看他俩一眼,但他俩一开口一做事你就忍不住盯着他俩看。这种复杂的微妙性他俩诠释得都很棒,和影片风格也很一致。 演一个全然疯子的难度远没有这种带点疯劲儿的正常人难演,因为这种角色既需要现实生活体验又需要艺术人物的塑造,在适当的时机有逻辑,在适当的时候又有些神逻辑,这个时机很难把控。 举个例子,假如妈妈这个角色就是个单纯被女儿之死弄疯了的妈妈,她会经常处于一种歇斯底里,一提她女儿就开始崩溃的状态。看完后我们会深刻同情这位母亲,说她真是太惨了,然后呢?我们会忽略她的行为逻辑,全都被一个“她被她女儿之死击垮了”这个状态给遮蔽,她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状态下人说话不值得思考只值得同情,啊你看她都被打击得放火了。 而片中的母亲是冷静的,克制的,会给人感觉,她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知道自己做这些的后果,她的智商在线,她不需要我们同情她需要公正,真相,凶手,为了这个目的她做出种种。 这位演员她演出来了,有些时候她甚至让我们和片中的小镇居民一样忘了同情,开始思考她这样做对不对。 如果这位母亲是全然失心疯,她最后在车上思考到底要不要制裁凶手也不会引起观众同样的思考,只会觉得,这是失心疯母亲的化身正义使者的一种报复。 但报复显然不是导演的本意。 迪克森这个角色同样复杂,很多人说他的转变太突兀,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物复杂的简单个性。 迪克森很容易受人影响,他像个孩子,他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去威胁她朋友?他就去了。而如同他父亲的警长说,你去做个好人,他也去了。 好与坏,对他只是一种引导。 他不在乎其他人的生死,很暴力,他同样也不在乎自己的生死,所以他与凶手以命相搏,所以没有因为毁容记恨那位妈妈,不是因为他人变好了,他只是本来也不那么在乎。 山姆洛克威尔这个喜剧见长的演员把迪克森的暴虐与天真完美融合,从各种细节和表情我们可以脑补出这个角色的背景。他与凶手搏斗时的凶狠,和自己暴虐的老妈相爱相杀,对警长的迷弟式敬畏,一听歌就忘我的二缺状态。 这个角色很复杂,但演员演的你会觉得的确就有这样的人活着,这就是他的演技。 因为他能演出来的,只是他背后对这个角色的认知的那端露出的冰山。

 6 ) 年度R级反套路神作,锁定今年奥斯卡!

今年的金球奖堪称史上最黑红毯了,本该是谁比谁美的争奇斗艳大会,俨然成了妇女解放大会。

不单单是因为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的性骚扰事件,还有这一事件所揭露的其背后好莱坞的百年腐朽。

男女老少,大小明星们,都穿上黑衣,他们觉得——

“是时候为好莱坞的性骚扰事件发声了。”

女性往往在影视行业处于弱势地位,留给女演员的好本子相比于男演员,要少许多,在这少许之中,还要经历权色交易的厮杀。

但女性在大银幕的贡献,却是出色的,尤其是今年,女性题材更受偏爱。

作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伯德小姐》、《我,托尼娅》、《使女的故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大小谎言》均榜上有名。

而还有一位猛将,横扫金球奖,六项提名中了四个,它就是最大赢家——

《三块广告牌》

它捧走了最佳剧情片、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四项大奖。

还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摘得最佳剧本奖。

烂番茄93%,豆瓣8.7。

再看看主创们的名字,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男配角,山姆·洛克威尔,伍迪·哈里森;导演兼编剧马丁·麦克唐纳。

这不就是直奔各大颁奖礼去的阵容,妥妥的奥斯卡相。

有马丁·麦克唐纳在,捧走最佳编剧、最佳剧本奖是无疑的。

他最让人欣赏的一点是,无论外面的妖艳贱货们如何搔首弄姿,人家都秉持一个原则,就教你们什么叫做

好好讲故事

威尼斯最佳剧本银狮奖

《三块广告牌》有着教科书一般精彩、滴水不漏的好本子。

这是一个关于为女儿声讨正义的母亲的故事。

海耶斯(麦克多蒙德饰)是位单亲妈妈,她与一儿一女一起在小镇生活,但不幸的是,她的女儿被强奸,并被焚烧致死。

更不幸的是,谋杀案过去几个月了,真凶却一直未找到。

女主决定来一招出奇制胜。

她租了通往小镇道路旁的三块广告牌,牌上标语径直向当地警察局长威洛比(伍迪·哈里森饰)施压——

“为什么还没有抓到凶手?”

女主认为警察们就是一群不做事的饭桶,对女儿的案子不了了之,却整日有精力用来对黑人施暴。

这说的是警长的忠心跟班,二把手狄克森(山姆·洛克威尔饰)。

他穿着警服,却活脱脱是个痞子,爱说脏话,有暴力倾向,歧视同性恋和黑人。

这是一个一边逼逼一边动手,no废话的小镇。

女主和警察们的斗争愈演愈烈。

警察给租给女主广告牌的广告商施压,让她租金犯难,还有人半夜火烧了广告牌。

但我们科恩嫂(麦克多蒙德的丈夫是著名导演乔尔·科恩)不是吃素的,她直接把警察局烧得一干二净!

在17这个魔幻的年度里,关于痛失亲人,举步艰难,我们已然很熟悉,按照魔幻现实,按照其他电影的情节,本以为,这也会是个苦大仇深、你死我活的沉痛剧。

但煽情不是麦克唐纳的野心,他接连不断,打破了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套路

本以为警长就像广告牌写的那样,是个不做事的官僚,但他其实却受群众爱戴,这起谋杀案没有任何目击证人,他也无能为力,并且, 他也即将面临死亡,他得了癌症;

当我们完全同情饱受丧女之痛的女主时,又会发现,即使她知道案件未破与警长无关,警长只想用仅剩的时光陪伴妻女,但她仍然把矛头对准他,因为他死了,警察们就更不会有所作为。

接着,麦克唐纳又用三封信,将故事继续反套路下去。

临近病痛的折磨,警长选择了自杀,并留下三封信。

一封当然是给妻女,他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她们。

此外,他还给女主写了一封,没能抓到杀害你女儿的真凶,我很抱歉

临死他还跟女主开了个玩笑,“我的自杀一定让全镇的人都将原因怪在你的身上”,的确,这让女主孤立无援,受到所有人的排挤。

但警长却是给她最后一股力量的人,他留下五千美金,解决了女主租赁广告牌的燃眉之急。

第三封信,警长写给了最宠爱的二把手。

警长的去世,让他更加暴力,戾气十足,他无处发泄悲伤,就把广告商打得鼻青脸肿。

也因此被警察局除名。

在他低谷之时,收到了来自天堂的对话,警长劝解他,你应该多一些爱心,少一些戾气。

二把手就此被抚顺了毛,其实他的内心很柔软。

他开始帮助女主,寻找真凶。

谁能想到,这结局本该拼枪拼刺刀,却发展到握手言和了。

观众是被这部电影牵着鼻子走的,喜怒哀乐,悲喜交加,环环相扣,让人哭又让人破涕为笑。

好本子也得有好演员。

在所有女演员中,找不到第二个比科恩嫂更能驾驭这个角色的。

她身上本来就有女人少见的刚毅和含苞待放的疯狂。

其他演员,小到几个镜头,也都贡献了最佳群戏。

最让人喜欢的还是山姆叔这个迷人的坏痞子。

演这类角色,除了老一辈的Go爹,没人能比山姆·洛克威尔再骚气、再迷人的了。

不知道,这能否为山姆叔争得一个奥斯卡最佳男配。

麦克唐纳一如既往,延续了在《杀手没有假期》、《七个神经病》中对暴力与仇恨的探讨。

片中的广告商曾拿着一本叫《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的书,好人难寻,这切中了当今美国、全社会撕裂的伤口。

但如电影开篇所言——

“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

影片借用暴力、戾气,却炖出了一锅与负能量抗衡的心灵鸡汤。

人人偏执,但都不太好,也不太坏。

其实更要命的是人生的错位。

女主有一个家庭暴力的前夫,与儿女的生活更像是交战。

其实女儿的死不能让她释怀的是,女儿最后一次与她的对话仍是争吵,女儿说,“我宁愿出门被强奸。”

她也顺口说——“我也希望你在半路被强奸。”

一句气话却成了真的诅咒。

更致命的是,前夫也刺伤她,女儿死之前,就受够了你,想来跟我住。

女主表面对其他人揪住不放,其实内心却放不过自己。

她一人孤立无援,在夜里看着被火烧的广告牌,无力又绝望。

她知道可能永远抓不到真凶,不管这个恶徒远在天边,或是近在眼前。

为了复仇,她也间接地伤害了很多人,威洛比的妻子、追求她的侏儒、被辞退的狄克森。

那一个个扔出的火瓶,全都砸不到该死的人身上。

可她必须去做,因为太痛苦,太折磨了。

最后她和狄克森找到了一个犯罪嫌疑人,就算已经查出他不是杀害女儿的凶手,也要拿起枪踏上审判他的路途。

因为“他一定是其它强奸案的凶手。”

这一枪,打在谁的身上,才会有结果呢?

此时驱车前进的道路上,绵绵地升起三块广告牌。

没有了鲜红显眼的文字,只留给我们一个黑压压的背影。

也许,追求解脱的一生,真的不会有尽头了吧。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短评

本届奥斯卡主题——美国妈妈牛逼死了。《伯德小姐》《我花样女王》《大病》《三块广告牌》拜托把这几个妈妈凑在一起吧,光聊天吵架就行,比超级英雄联盟好看一万倍。

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胖牙医十分可疑

5分钟前
  • 克雷蒙
  • 推荐

文本是精心算计的高级货,比较欣赏的是在黑色荒诞的分裂之下,底子维持暖色调的统一性,怒诉了分裂、残酷、暴戾的社会现状,却能够在微妙的社会感情上弥合现实状况的分裂,最高明的是这两者还完全没有违和感,这便是美国呀。

8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麦克唐纳真的太会写对白了,女主每次怼人都怼得很精彩(怼完神父全场掌声雷动hhh),而她怼得越畅快,就越有“一人对抗全世界“的孤胆气概;越坚强就越寂寞、越寻找就越绝望,这是属于小人物的日常英雄/反英雄瞬间,是麦又一次用十分擅长的荒谬口吻讲述了一个沉重的、很人性的故事。

9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一晚上居然写了三封信!厉害了Woody叔。环环相扣,宿命轮回,错与对的双刃剑,比《杀手没有假期》更以小见大,提前预定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女主、双男配演技巅峰,群戏也个个出色,剧本无可挑剔,开放式结局令人唏嘘…“-你确定我们还要这么做吗?-我不确定。-我们可以路上慢慢决定”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三块火一样烧红的广告牌,三个人,三封信。角色的面目都是逐渐清晰起来的,就像警局里前一秒两人还针锋相对,局长意外吐血,米尔德脱口而出一句“baby”,全片就充满那样意外又令人心软的转折。

13分钟前
  • 张天翼
  • 力荐

老套的寻凶复仇故事讲述得如此生动,编剧值一颗星;情节似层层剥笋,露出的是七八个清晰、独特、复杂的人物,两个星给予出色的女主演及男配角;将视觉场面、音乐服化等手段与叙事有节奏的、完整地掌控融合起来,应是导演获得的一颗星;结尾高明的情节逆转和开放式,为这部电影赢得了最后一颗星。满分!

1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我的情绪和观点在这100分钟里面不停地翻转和颠覆

18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一直觉得马丁·麦克唐纳是继昆汀·塔伦蒂诺之后最有才华的编剧,他的剧本每次都是超高的难度,既有一流的编剧技巧又有严肃的文学性。他总是以黑色和荒诞的东西先爽到你,最后再慢慢的用正能量感动你,让你在残酷的生活里看到一丝人性的暖色。这次的人物塑造很厉害,最佳群像表演也是这个剧本的功劳。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之前聽到很多人形容為激進、憤怒、荒誕,但我卻只看到溫柔和哀痛。

26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蹦出一条小鹿这个必须减分了…而且还那么像CG做的…

30分钟前
  • Sgt.Donuts
  • 推荐

太精彩了,实在想不到今年还有什么影片可以挑战。剧情音乐节奏摄影都接近满分,更可贵的是除了女主弗兰西斯的超水准表演之外,剩下所有演员的演出都精彩到可以颁最佳群戏。由于不妥协与不谅解所引发一系列悲剧,但是悲剧中更有合理的人性,戾气重的浪漫诗。从第一幕路过告示牌咬指甲就最佳女主内定了。

32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会怎么收尾,最后的出镇便是离开这个舞台——这个过度理想化的舞台,不管什么人干了什么事都不会被抓的小镇——如果是美剧的话,他们肯定会由于某种理由在下一集(季)中途被赶回镇里。

3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3.5 电影咋看很酷,美国乡村天注定,被人欺负了24小时内一定要报仇。剧作也确实比较大胆,很大的梗就这样撂下了也不觉得哪不对。演员也都很好,还很好笑。但警长一封信道出了内核的问题:你们这样主要是因为缺乏善良友爱。这不对吧,如果这些红脖缺的真的是爱,一年前他们怎么会去投川普呢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今年两大最政治不正确电影之一(另一部是《凭空而来》)。愤怒是活下去的动力,怼天怼地才能内心平静,麦克唐纳用冲天戾气和负能量熬出一碗悲喜交加的心灵鸡汤。科恩嫂的表演太炸裂了,枯瘦的身躯下隐藏着滚烫的力量,全片仅有的一次笑容锁定奥提...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想到江歌之母。这一生我们会扮演很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兄弟,姐妹……但最执着而有力量的,却只会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4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这部竟然拍得非常温柔,有点落寞和伤感,看完会被人的善良所打动。虽然确实有些天真,但还是好爱这样的电影,会让你很享受这个故事。当然,导演之前擅长的喜剧部分仍然很到位。几个演员都非常出色,女主和两个男配,写得好,演得更好。挺奥斯卡的片,应该能有斩获吧。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无关对错,他们只是执意的做自己,可我竟然被这两个近乎疯狂小人物深深打动,他们永远都像濒临爆发的火山,在一种不顾旁人的偏执中狂奔。出色的剧本与惊人的表演相得益彰,让电影里的每一角落都充满感染力。

46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Venice2017# 影后已出。真是教科书一般的好剧本,破了不少套路,人物塑造十分生动。再加上导演控制力很强,不乏幽默感,也有不错的社会观察。对仇恨与愤怒的探讨颇有与当下社会状况的契合点。

5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我对生活从无迷信,为何对女儿的诅咒却一语成谶?我以为世间应有上帝,奈何却被邪佞玩弄股掌。没人告诉女人在丈夫自尽后的一天该做什么,也没人知道母亲在女儿奸杀后的半生能做什么。在血色晚霞里涂上殷红的广告牌,它早晚会在烈火里被遗弃。幸好在斑驳之前,每个经过它的人都看过上面狰狞的字,正义。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