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世界

剧情片日本2020

主演:役所广司,长泽雅美,仲野太贺,桥爪功,梶芽衣子,六角精儿

导演:西川美和

 剧照

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2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3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4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5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6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3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4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5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6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7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8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19美好的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0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佐木隆三的伊藤整文学奖小说《身分帐》,以一名真实存在的男性为原型,讲述他在狱中度过人生大半时光后重返社会,努力生活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现实是冷寂的,人心是温暖的

在黑帮组织,他受到皇帝一般的待遇;而在现实世界,活得像条狗。

有尊严地活,是艰难的。13年的牢狱之灾,把他远远抛离现实世界。再次回归社会,面临的是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困境。在牢里学得的技能——手工制作骑具,有什么用处?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商业社会里,手工意味着没有市场,于是只能被拒绝。再加上无法抹除的杀人经历,成为影响就业的最大障碍。

他遇到的都是些好人:老友和他的妻子,热心帮助他暂先稳定下来;超市主管,两人之间虽然发生过误会,仍然好心待他;原本想借寻母事件拓展职业生涯的年轻编导,也在他的真诚面前认知到自己的错误;连黑帮老大的妻子也有有恩于他——似乎,唯有长泽雅美扮演的角色受到资本主义思维的侵蚀,仅把他当作提升收视率的工具。

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融入社会。他本可以拿微小的社会补助勉强度日,但男性自尊不允许他如此。他想要自力更生,不想被人当作寄生社会的害虫。这个人物之所以能立得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他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即人身上的尊严。而这,也造成了他与别人屡屡产生冲突。甚至于有一次,差点失手打死黑帮混混。

《美好的世界》像是一幅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讽刺画。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惠及所有人,底层边缘民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会想起,肯洛奇刻画英国无产阶级生存境况的电影,比如《我是布莱克》。电影里的同名主角为了申请社会救济,被繁琐的行政体系折磨。《美好的世界》主人公与布莱克一样,两人都因为个人原因被迅速更替的现代社会抛弃。

对他而言,真正“美好的世界”是黑帮社会。因为不堪忍受现实世界向他抛来的恶意,他一度回到黑帮组织,被当作皇帝一样对待。因为过往的业绩,他已经得到黑帮世界的认可与赞赏,获得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在现实世界,他像一条“蛆虫”,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这能称得上“美好”吗?

在某些时刻,我们感动于主人公的善良,他见不惯弱势群体遭受欺辱,见义勇为。与其他生活在社会里的正常人相比,他的内心更加温柔。他之所以失手打死别人,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弱点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他不懂得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从而失去了脱罪的机会。电影最后,弱智少年给他的那束波斯菊,就像《特写》里的花,显示着人性的美好与光辉。

曙光初现,他却猝然离去了。那个雨夜,他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居室,手握着那束波斯菊。谁该对这位努力融入社会、当个守法好公民的前黑帮分子之死负责呢?结尾的戛然而止,好似在指责看完电影的观众: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责任。《美好的世界》是一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来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残酷的现实表象下,涌流着脉脉温情。

这么看来,西川美和确实与她的老师是枝裕和一脉相承。他们都相信人性本善,都愿意揭露社会问题,并对此做出充满温情的回应(《小偷家族》)。与今村昌平犀利而至死不休书写“蛆虫”的创作理念不同,西川美和与是枝裕和对人性尚保留着一道深沉的信任。这是两人的电影看似残酷又不残忍的原因。

 2 ) 暴风雨来临前大波斯菊正灿烂开放

三上一个16岁开始进监狱 28年间10次犯罪记录6次入狱 最长入狱时间13年 犯罪记录高达1米 因为保护自己的爱人过失杀/人 又被律师挖坑所以判处故意杀/人 在监狱学会了缝纫 可以手工制作剑道面具和服装

最后一次出狱三上暗暗下定决心不再回监狱 开始融入久违的大社会 要生存下来就得有钱 找工作成了三上的首要任务也是尊严的生活的必要

他凭缝纫手艺想去手工制作剑道服 然而现代社会机械化取代了手工

他重新考驾校 想当配送员 然而屡次没过 本来有机会上电视 然而因为自己的暴力手段不敢拍摄 最后的三上心灰意冷的情况下想重回老本行 三上说被人接纳 心情放松 可是看到自己曾经的兄弟被警察追 老大姐也劝三上即使屈辱也该活着 活在自由的天空下 三上最后在养老院找到了工作 帮助整理床单 打扫卫生

在三上正式工作时 他身边关系他的人 律师 超市老板 记者 传授所谓融入社会的普通之道 隐忍 那是有勇气的逃跑 三上学会了如何当个普通人 看着有智力问题的小孩挨打 这次三上没有出手 还一起附和了嘲笑 暴风雨来临前 自己没有出手解救的小孩却送了一束波斯菊给三上 回家的路上三上接到曾经爱人的电话 约会 最后的三上骑车回家躺在地板上 闻了闻大波斯菊的香气 那一刻是作为普通人的美好时光吗

 3 ) 成为普通人,该悲哀还是庆幸?

标题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成为“普通人”,应该感到悲哀还是庆幸?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服刑13年出狱的大叔,非常努力地试图融入这个世界,想也知道,他屡屡受挫。最后,在身边各种普通人的帮助下,他放弃了自己见义勇为的习惯、藏住了自己过分真实的所有情绪,找到一份普通的看护工作,成为了一个和身边人一样、小心翼翼活着的普通人。

普通人本来是个中性词,意味着这个人有优点有缺点,生活按部就班,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巨大成就,但日子也还过的有滋有味,即便困苦有时、低落有时,但只要自己扛住,生活还是能再次回到正常的轨迹。

但这个电影里的普通人,是见义不能勇为、是愤怒无权表达,是暴风雨中被连根拔起的野草、仅靠粘连在根上的一点泥土、苟延残喘活了下来,还安慰自己“逃跑也是一种应对方式啊”。在如同洪流一般的秩序和压力的裹挟之下,唯一的选择是忍耐。懦弱被鼓吹成了自由,勇敢是鲁莽的,任何形式的冲动,都需要付出代价。哪怕只是在生活已经一团糟的时候,泄愤式的对命运说一句:去你妈的,也难以理直气壮。因为所有缺乏效率、不符合规训的事情,都会被厌弃。

对于刚出狱的大叔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歧视的社会。给他担保的律师,在和大叔吃的第一顿饭上,佯装责备自己的妻子:你怎么能给这种吃惯了冷饭的人准备寿喜锅呢?看似对大叔的体恤,何尝不是在表达:在牢里过惯了苦日子,肯定消化不良好东西的歧视。从担保律师、到采访他的记者、以及社区负责关照他的工作人员,所有看似善意的举动和言行背后,多少都存在着一些类似“果然是服刑出狱的人啊”这样发自内心的歧视。

他们看不惯大叔总是管理不好的脾气,哪怕看到路边有无辜的人被欺负,也不该贸然出头,总想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都是莽夫。他们忽略了每次大叔在发起挑战之前,都会特意嘱咐对方一句:有本事我们换个地方,这里会打扰到别人。

他们认为服刑出狱的人,有份工作就满足了,怎么还能要求是自己想做的事呢?现在发给你的保障金,如果你真的有工作之后,可能会减少哦。甚至连驾照登记处的人都说,过期之前我们都有通知过要准时过来续签啊。大叔说我在监狱里,我不能随意出来啊,登记处的人说那不还是你的问题。关于这个部分,电影里长泽雅美扮演的节目制作人说出了真相:

这一幕大叔的回答 是对于歧视最好的嘲讽

其实并不是要责备普通人,这些他们施加到大叔身上的歧视也好、敷衍也罢,同样也都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过。人类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生物,尤其当社会的规则、行业的交织、让秩序变得越来越紧要之后,每一则被用来维持秩序的标准、都可以成为歧视诞生的理由。

从大的层面来说,社会稳定需要婚姻制度,于是歧视发生了。制度本身只是惩罚那些破坏制度的人,比如重婚、或者在婚姻关系中对另一半施暴、甚至虐待的人。但遵循了这些制度的普通人,为此牺牲了太多自由,所以只惩罚破坏的人远远是不够的。那些忽略这个制度的、不愿意自动加入这个制度的人,也应当被“批评”。你三十多岁了为什么还不结婚?一个成年人基本的“成家立业”的担当,你都无法完成,你对得起你的父母吗?

更为显性的是经济上的歧视,它横行在生活的每一处角落。贫穷不只是一种状态,简直成为了一种罪过。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机会那么多,贫穷一定是因为不努力。有钱人可不止有钱,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律聪明、善于发现机会、有胆魄有担当,这些都是渗透在生活各处、甚至被多数人认可的粗暴价值观。“慕强”并成为强者,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仔细想想,”慕强“的本质,其实就是鼓吹阶级和歧视。那些本该属于所有人的基本权利,变成了一部分的人特权,同时将其解释为:是他们身上那些足够优秀的品质,使得他们可以享受这样的特权。这种逻辑如此野蛮、而在这个逻辑之下的弱势群体,很难找到任何与之抗衡的有效武器,与其呐喊挣扎,不如忍耐奋进、直至自己也可以成为拥有特权的人。

大叔和小朋友玩耍时最开心 那一刻所有歧视都消失了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大叔终于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养老院看护老人。他有一个年轻的同事,看上去有一点智力发展缺陷,两人在一起栽花的时候,相处很是单纯融洽。没过两天,大叔发现原来其他的同事,一直因为这个年轻人的智力障碍,霸凌他欺负他。大叔脑海里几乎已经浮现出了具体的画面:他拿着一个拖把,冲过去一把放倒那些欺负别人的同事。但回归到现实之中,大叔只是呆站着,因为强忍住心中的怒火所以高血压发作,倒在地上、哆哆嗦嗦拿出降血压的药,一把吃了下去。

暴风雨来临,所有人都回到了室内工作,除了那个智力障碍的年轻人。而那些欺负了别人的小伙子,在打骂之后依然不解气,还当众模仿那位智力障碍的年轻人,并反复问大叔:你看我学的像吗?大叔愣了几秒,诺诺地说:像。下班了,大叔换好衣服准备回家,那位智力障碍的同事,手里握着一把雏菊递给大叔:你要带点波斯菊回去吗?我在暴风雨之前摘下来的。听到这句话,大叔哭了,我也哭了。这束在暴风雨前被摘下来的波斯菊,就像是被重重歧视之后的生命,仍残存着一丝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生命本该是美好,不论他手里的那把雏菊、或者这张灿烂笑脸的主人;这个世界也本该是美好的,它如此丰富、生机勃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缤纷色彩的构成、是万千滋味的来源,也无奈成为了滋生歧视的土壤。当这一切都变得难以挽回,每一位施暴者、又何尝不曾是另一处境下的受害者。也因此,意识到这些正在发生的“普通人”,还是会选择善良。他们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也原谅自己曾当过“逃兵”的过往。

在大叔生命的最后一个夜晚,他接到了前妻的电话,对方发出邀请:我们去约会吗?带上我女儿。大叔笑容满面、奋力踩着自行车,车前还装着同事送给他的波斯菊。暴风雨再次降临这座城市,大叔高血压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伸出那双被大雨淋湿的手,抓住了色彩缤纷的波斯菊,放在鼻子前深深闻了一次,那是这个世界给予他的最后一丝爱意。

大叔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这世上仅有的几个关心他的人,再次聚集到了这里,破败的楼房前,每个人都孤零零的站着。画面切换到一片湛蓝纯净的天空,片名的五个字浮现在正中央:美好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作为普通人活着,如果还愿意选择善良,是值得庆幸的。因为真正的善良,绝非不谙世事的单纯,而是历经无数险恶丑陋之后,依然能感知到世界的美好、原谅人性的卑劣。这需要多么敏锐、又生生不息的复原能力,那是生命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本能、那种毫无防备的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也是善良得以扎根的土壤。

在这个满是规则与竞争的社会中,压抑隐忍或许已成为常态。如果还能多传递一点善意、获得一些快乐,便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拥有的最奢侈的自由。

 4 ) 短评写不下了

私心觉得太好了!在机场和kunkun又复盘了一遍整部片子,属于回味之后感觉更好的片子。

1.没有滥用摄影,初看觉得摄影很平庸,其实足球一场、雨中花一场都很不错,即使日常段落的调色我没有那么喜欢,整体感受还是好的。 在于,它做到了:视与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让电影脱颖而出的一个噱头,因此必须放弃炫技来成全整部片子。

2.剧作太喜欢了,越复盘越喜欢。可以从中感受到导演女性的温柔和她的文学功底,也可以感受到她作为导演并非天才型,但是下足了功夫,也拥有极深的人本关怀。她在“边缘人的社会再融入”这个大背景下还展现了很多小议题,例如充分地捍卫社会正义是否与自保自利相矛盾,近似于“平庸之恶”。(将这种问题以小事写出来,并展现其某些情况下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挺难的,她做到了。可以做到也是因为该角色的特殊性,这个人物写得好)

小片段选取得好。想展现主角“以前擅长的事都做不好了”的绝望,选取的是“开车”一行为。这个行为就很很好拍,而且容易拍出力度,同样的心理,如果拍别的行为,就没那么好。

结尾尤其喜欢,主角努力了,感恩着,在泥潭之中被前妻的理解和身边人的关爱拉了出来,被自己曾经的“大哥”的现状“逼”了出来。可是他有鲜花,却仍无法抵挡大雨。这处象征很喜欢。

这样完整、不失逻辑、有现代性、不照常理安排(1)的剧作在新片当中不多见,且是可习的。看完至今一直在想,我也想拍这样的电影!所以暂且记下这些。

(1)对于主角最深的痛苦,剧作上一直以“消解”和“转移”作处理。例如,主角最大的执念是找到母亲,弄清当年被抛弃的来龙去脉。

而他最终并没有找到,剧作上以两件事圆了这次失败的寻找:

一是以妓女一段作母亲的对照,主角的母亲也是妓女,而那夜抚慰主角的妓女也是一位母亲,且“半年后就不做了,会回去照顾孩子”。半年后这个时间点值得玩味,它代表一种愿望,但未必真的能实现;主角未与妓女做爱也值得玩味,他们互相抚摸,但毫无性的意味。电影中的“虚”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如同“做梦”、“闪回”,以这种映照作为作者与母亲虚拟的“相遇”的体现,我真的很喜欢!

二是更直接的,作者回孤儿院寻母,却最终在当年的校歌重唱和跟新孤儿们踢球的过程中得到宽慰。

可以发现主角的其他痛苦也多以这种方式转移,如他最终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而是通过找到一些亲近关系来转移无法融入的痛苦;通过“忍”,假装成为一个社会人——却因此让身体恶化。

痛苦无解,但可以转移;即使可以转移,最终也无解——且最终于人身上的作用是加重身心的创伤,私以为极真实,极精妙,极具现实性!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的目的根本不是叙述主角跌宕起伏的人生,更不是给生活盖一个悲惨荒诞的无谓印章,而是阐述一个社会的“局外人”究竟因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

以温柔的口吻(影像语言)细细地道清楚,不可谓不美。

 5 ) 对话西川美和:无论我写什么,役所广司都能演出来

西川美和导演的最新电影《美好的世界》,从去年开始参加了世界各国的电影节,同时收获了不少奖项。今年在日本国内上映后,又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有望在年末的颁奖季上冲击各大奖项。这次有幸和西川美和导演在进行了一次访谈,以下是具体内容。

Q:首先请您谈一谈本片的创作背景!

西川:上一部作品在2016年公开,2015年全年都在拍摄《永远的托词》,也是在那期间我在报纸上得知作家佐木隆三先生去世的消息。佐木先生的作品《复仇在我》,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都非常有名。我个人也是小说的粉丝。佐木先生笔下的罪犯就像我们普通人,他们因为某些契机而违法越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的作品并非着重评判罪人的善与恶,而是将焦点集中在描绘他们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上。

得知佐木隆三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也非常的震惊。在报纸上,与先生交好的作家写道:虽然《复仇在我》是佐木隆三先生最有名的作品,但《身份帐》也许才是展现了他实力的巅峰之作。那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作品,报纸上的那篇文章成为了我读《身份帐》的契机。

与电影里讲述的一样,这是一个被判处长期徒刑的主人公出狱,想要重新过回普通人的生活的平凡故事。描写恶性犯罪本身也很有趣,但是犯罪后如何重建,以及重建过程中要克服多少阻碍,这个视角的作品是我以前没有触及过的。因为这个题材非常的平凡,所以也没有什么人去关注。改编成电影的契机就是想让更多人去了解。

这次准备期间很长,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我是第一次将小说改编成长篇电影的剧本。主人公的形象也是按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来创作的。加上小说本身是30年前的作品,我想要把故事发生的时代换成现在。我也亲自走访了很多人,花了非常多时间精力在了解真实的背景上。

写完剧本后,我希望由我一直很崇敬的役所广司先生来演这个角色。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日本的顶尖演员,所以档期上也等了一段时间。

Q:这是您第一次改编小说拍摄电影,和之前的创作过程有什么不同吗

西川:小说毕竟不是按电影的篇幅去写的,里面描绘的甚至是电影的十倍二十倍。在如此长的篇幅里,选取哪些故事来组成2小时的电影,自然是非常艰巨的工作。而且因为我自己太喜欢这个作品了,更是特别难以取舍。不得不舍去某些片段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纠结的。

反过来想想,比起自己的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于这个作品我会更有自信。因为原作小说太好了,我相信只要遵循原作,把它好好地拍成电影,就肯定会是一部有趣的作品。所以对于这个作品我比以往更加有自信。

Q:影片的原作小说是30多年前发布的,这次电影也把舞台设定到了现代。刚刚导演您说到为了拍摄这部作品,采访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您对整个故事或者说主题的理解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西川:电影从出狱开始,所以我从北海道的旭川监狱开始了采访。我发现,跟原作里30年前的环境比起来,现在日本的监狱并不只是关押罪犯,而是帮助他们改过自新,跟他们一起考虑出狱后如何重返社会等等问题。在电影里也有提到,很多人出狱后无法适应社会,导致他们重新犯罪入狱。采访了解到,监狱方面也正在做着很多努力。那种将犯罪者置于恶劣环境下,对他们严刑拷问的环境已经不再了。

还感觉到与原作不同的是,现在的日本黑帮与30年前也不同。30年前的日本社会,暴力团在地下横行霸道,威势很高,也有来自四路八方的财源,所以只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求共存。但如今随着各项法律的改进与完善,给暴力团也施加了不少压力,曾经称霸一时的“黑社会”们也不如往日,纷纷解体。这样的大环境下,主人公即使出狱后无法融入社会,也再无法回到原来的地盘“重操旧业“了。

不止有前科的人,从前的黑帮也是一样的处境。在两层含义上融入社会都非常的困难。我采访了从前在黑帮组织里的人,以及出狱后无法回到黑帮的人们。通过采访,得知了他们要改头换面过普通生活究竟有多困难,这是没有太多人关注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影里跟原作有一些不同的处理。

Q: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本片的主演役所广司,这部作品是西川美和导演的作品,我觉得同时也可以说是役所广司的电影,这部作品中的役所广司真的太出色了。您刚刚也提到了役所广司,是不是在创作剧本,创作三上这个人物的时候,就已经按照役所广司的形象开始写了呢?

西川:开始走访一年半左右,我准备开始着手写剧本的时候就在考虑到底要请哪位演员来演主人公了。原作里主人公是一个40多岁的男性,所以演员也需要在40,50多岁这样的年龄。这个角色非常生动而且敏感,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我就担心如果这个角色不交给役所先生演,以后我再没有更合适的角色给他演了怎么办。

役所先生的实际年龄要大一些,但是我写剧本之前,鼓起勇气跟役所先生谈起这个企画时,他表示非常期待,会等我完成剧本。得到役所先生这么好的回应,我写剧本的时候也感觉下笔如飞,感觉写什么他都能演出来(笑)这也是我第一次对于特定的演员进行剧本创作。

其实役所广司对三上这个角色,好像不太喜欢,他的想法是正常的(笑)我自己对三上这个角色会有共鸣,但是役所广司就觉得“杀了人也不知道有没有在反省,不知道在装什么,动不动就跟人理论,还口出恶言,难以理解”

到底如何在电影里表现这样的角色,如何让更多观众能够接受,演员们好像都各自考虑了很多。可能作品里只再现了一部分原作中的角色性格,但是角色身上的正义感是非常纯粹的,也是我们在社会上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不可或缺的,也近乎憧憬着的一种品质。

我写剧本时也尽量去还原了他的本性中的纯粹。役所广司先生自身非常和蔼可亲,有着多面性的同时又十分平易近人。电影里,他也结合了自身的这种性格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出色的表现。

Q:三上这个角色,我感觉和至今为止的西川导演作品里的主人公不太一样。以前西川导演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那些隐藏着秘密的人物。但这次的三上原本是黑社会,性格非常直,从某种意义而言,比较符合“电影主角”,很有魅力!

西川:是的。他就是一个电影主人公般的人物。通常具有娱乐性的电影里,有一个像他这样的直性子,讨厌说谎,还有点粗鲁的人物。当这个人物碰到不公道不平等的时候,他敢于勇往直前,正面斗争,结尾是皆大欢喜的。但是这部电影里,本来该孤军奋斗打倒恶人的主人公,在踏入现实社会后,却逐渐被现实的残酷压倒。所以我以前电影里的角色的都不是他,而是他周围的人物,是那些隐瞒事实,说谎骗人的角色。所以这部电影里我认为我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Q:这次为了塑造三上这个角色,我感觉这次在很多细节上都非常下工夫,特别是拍摄地,以及方言的使用,给人一种与东京不同的气息,在这种环境下,三上这个角色更能显示其魅力。如今很多中国电影都特别喜欢使用方言,言语中带的那股“味”,感觉对于电影而言非常重要。

西川:原作里主人公是福冈人,在东京生活的人和福冈生活的人,肯定有所不同,我就想利用这个差别。役所先生是长崎人,距离也比较近。不过说是近,其实跟福冈本地方言还是有微妙的区别,所以他在方言上还花了好些功夫,在片场拍摄前他都会再三确认台词。可以说,方言能够塑造一种人格,根据地域的不同,性格也会有反差。这种感觉上的差别我认为非常的有趣。也许对于海外的观众而言,很难了解其中差异,所以我也挺愁的。所以我真的很高兴您能发现到这一点。我也很想看看中国的有强烈的方言台词的电影,想看懂里面的细微差别。

Q:影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津乃田,可以说正好站在三上的对面,他的想法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也代表了观众。仲野太贺的表演也非常出彩!

西川:三上这个角色几乎是为了电影而塑造出来的。这样一个可以说是社会渣滓的角色,把他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的话,现在的观众是会很不解的。这个时代,连对电影主人公也要求道德和伦理了。像我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会觉得“既然是看电影了,自然要看一个超出常理的角色”。

现在人不一样了,会要求主人公们都有良好的品行。对我来说是个有点不可思议的时代啊。如果把三上直接交给观众,观众可能会有点欣赏不来,所以我安排了津乃田这个角色,他就是一个与观众视角相近的角色。即使最初对三上没有好感,甚至是惧怕他,但是渐渐地随着他们接触的加深,他对三上的看法也发生变化。他就像指领方向的引水人一样。所以我让太贺君演了这个角色。

太贺真的是个“电影小子”,他看过很多日本电影,也一直很期待和役所广司先生的共演。役所先生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觉得他从一开始就对太贺敞开心扉了。但是可能太贺看来,不管跟役所先生有多接近,他都像一座无法超越的大山一样的存在。随着拍摄进展,二人关系也越来越近,看起来像是亲密无间了,但是越是这样一起拍戏,太贺越能感觉到役所先生作为演员的气量,甚至越来越敬畏他。正像是三上与津乃田的关系,距离近在咫尺却又难以靠近的关系。

太贺在17岁的时候演过一个无名角色“大学生B”,那个时候我就有跟他一起共事过。虽然没有跟他讲过话,但是他在片场的存在感很特别。演员和工作人员们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界线,大家存在感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是太贺却做到了在两边来回自如。即使摄像机离得很远,他也能判断出导演究竟想让演员们如何表现。而且他当时仅仅17岁,在片场就像副导演一样。我透过距离100米远的摄像机,发觉他很特别。我心想这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结果后来太贺就真的开始崭露头角,我就觉得是时候请他出演了。而且津乃田这个角色既是演者也是创作者,我相信太贺是有创作者视角的人,所以选定了他。

Q: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西川导演对于社会,日本媒体的一种质疑态度。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1年多,老百姓为了能够了解最新的情报,每天都会盯着媒体,电视台。但是,就拿日本来说,日本的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有很多都给人一种目的不纯的感觉。而熟悉了网络社会的老百姓,如今对这种快餐式的报道已经习以为常,很多人不会多加思考,只会直接去接受信息。这样的话,在现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人只会更加混乱,整个社会都个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是《美好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其实除了一些对社会的疑问之外,其他登场角色都真的非常善良,给人一种世间美好的希望。影片在平衡处理上也非常出色

西川:电影是2019年到2020年的1月之间,也就是在新冠蔓延之前拍摄完成的,所以我没有想到电影会在这种情况下公布于世。比起现在的情况,当时确实是一帆风顺了。主人公表面上是一个与美好社会脱节的人物,但电影在疫情时期公开后,我发现奇怪的是,许多观众都把主人公三上的境遇与自己重叠了。被剥夺自由,外出受限,面临着事业危机,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不确定明天在何方。观众们这样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

这个社会究竟在围绕着什么运转呢?像您说的,媒体应该是给人们传递正确情报的工具,它们的存在本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由于某些东西在悄然运作,使得很多人惊觉了状况的不同。所以发生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内容产生共鸣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况。我本身也并不觉得我的立场与媒体完全不同,我认为,电影不应该只传递美好而愉悦的内容。社会上的受害者们,又或者是加害者们的故事也应该被写出来。我采访的故事可能是人们不想被公之于世的,或者看似毫无价值的故事,但是我真心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成为让人们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契机。

要如何利用故事,才能让人觉得“活下去虽然有许多艰辛,但日子也并不坏”呢?又要如何将世界的不幸收进镜头里?在如今这样沉重的空气中,我一边看着观众们的反应,一边思考了很多。

Q:本片参加了很多国际电影节吧

电影在许多国际电影节都有上映,但遗憾的是这期间我没能离开过日本。2020年春天的时候我还失望地想着“难得拍了这部电影,但因为疫情没有机会在海外上映了啊”,所以几乎都快放弃了。役所先生也没法一起去海外,我们的工作人员本来也都很期待有机会去多伦多或者是欧洲的电影节,结果因为疫情都没有机会去了。电影就这样上映了,还没有什么真实感。

现在全世界都开始了线上观影,我希望观众能在大银幕上看,所以最初有一点失望。但是这个形式不受地域的限制,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点击链接都可以直接观看到最新的电影,确实也给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以往没能参加电影节的人们,也可以在自己的闲暇时间里在家里观影,能够因为电影而感动,能够对寻常的生活产生新的看法,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虽然没办法亲自参加颁奖典礼,但是很荣幸能在芝加哥获奖。一想到远在芝加哥的观众们看完这部电影,并且给它投上了宝贵的一票,确实很受感动。我发现比起直接去当地参加电影节,这种形式反而让我和全世界的影迷距离更近了。

Q:影片还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上映了

前几日正好收到上海电影节的报告,得知了有2400名观众前来观影的消息,真不愧是中国啊!也是因为中国疫情很早就得到了控制,才有了这么多观众来电影院的机会,真的非常开心。

也许日本与中国的想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我看了中国观众们的感想,视角几乎与日本没有什么反差,因此我和役所先生都受到了很大激励。我告诉了役所先生许多中国观众们的评价,他一定也很高兴。

Q:今后您还想挑战什么题材

我年龄也大了嘛,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故事,世界各国都能够拍出出色的作品。我本人是一直想挑战新事物的,这部电影和之前那一部的区别就在于此。通过拍摄以前没有直面过的主题,可以了解到新的知识和思考模式,也得以时常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下一部作品,我还想继续挑战自己没有特别关注过的题材。

翻译:kaki(@阿卅ishizaki)

 6 ) 太阳出来之后,大波斯菊却去了

太阳出来之后,是台湾版译名。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地想添上后一句,大波斯菊却去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役所广司的忠粉,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为何会如此迷恋这个男人?答案呈现在这部电影里。是因为役所广司一直呈现的是男人原本的样子。三上在整个人生中服刑28年,心底里却依然还珍藏有善良,有正义,有孩子般清澈无浊的眼光,只不过在他的世界里有太多“普通人”理解不了的“侠义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难道不是人最自然淳朴的原始冲动吗?被误解被歪曲不被人理解时难道不会血压升高很生气吗?在多年的牢狱生活里,役所广司饰演的三上正夫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被监狱保护了他的本性。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必须成为那个别人眼中的“普通人”,也就是说必须磨掉自己的部分善良部分正义和绝大多数愤怒。整个蜕变过程在同在养老机构兼职的阿部被霸凌时,发生了改变。一边是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律师超市老板记者朋友的殷殷期待,一边是更强权的人对弱小的欺负,对善良和无助的残害,这一幕让三上想到自己的处境,可谓是感同身受。最后三上面对阿部选择了逃避,又在机构里面对同事选择了隐忍,他并不知道,在他压制自己内心愤怒的情感时,大波斯菊在台风袭击的夜里,静静开放,也静静地陪着他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很不忍心看最后一段,也是因为我们所希望的那个世界,正是太阳出来之后,大波斯菊正在盛开。

 短评

每次只要看到片名有美好完美美丽之类的词,故事肯定是凄惨无比,这片子里男主角果然实惨,也让役所广司的表演闪闪发光。作为一部日本文艺片,节奏还是很照顾观众了,贴近于那些好莱坞剧情片的观感,完成度非常好。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3rd HIFF# 展映-采珠拾贝。多伦多+开罗。西川美和还是挺稳的,虽说出狱者重返社会这种片子也不少,但是从“黑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和老龄化社会的角度切入,落在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霸凌,合群……)上,并给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孤儿院-黑帮-监狱的简单粗暴直接,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微妙相当不同,上升到了结构性的悲剧),以及一个颇为悲剧性的结尾(虽说前面可能四五次都可以结尾了……),影片还是有相当深度的。

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役所广司表演太棒了,真是各种情绪都做到了,层次和变化都特别好。影片主题很像前两天《黑道与家族》最后一部分,不过表述风格又比那部好很多。看到最后才发现,果然是有原著小说的。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世上从不缺回头的浪子,良善的好人。缺的是台风来临前采摘的波斯菊,暴雨将至时递来的信封,缺的是看到不公时不会落跑的勇气,感到愤怒时不会冲动的控制。你要穿起衬衫适应这平凡的世界,还是露出花臂对抗那灰暗的人生。在人生诸多转折处,需要的只是一个能选择的机会,即便这个转折将让人屈辱至死。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8.5 虚设一种美好的幻影,然后速朽。像这样的人(有原则的人)是无法融入这个社会的。我们作为人,其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是,我们可以因为工作需要、素养、性格,而对一个人一时地友善,但却难以长期对一个人真正地耐心和关切,更无法抵达他人的内心世界。

19分钟前
  • 丘丢丢
  • 力荐

心疼役所广司大叔 我们作为普通人都时常觉得无法fit in 更何况是那些边缘人 最触动我的是大叔和妓女的对话 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的艰难苦涩 但还是得往前走啊……

20分钟前
  • NolaMoon
  • 推荐

8.7/10 #siff24th 高度复杂多变,西川美和此部作品最终在多重“自我更迭”中能够不落入任何一个看似显眼的社会议题,包括母子(领养弃养生育),犯人重入社会(改造,歧视,配套资助),社会变迁(职业的消失),甚至年老本身,还有隐含的对电视媒体的无情批判,每一次当影片看似要堕入这种枯燥说教的圈套之时,西川美和都巧妙的一转姿态,将叙事重新退入下一个环节,节奏之快令人咂舌。所有人物的形象都没有被扁平化,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纠结与复杂。导演对部分细节的处理极为细腻,将衣服收进屋内却没关窗户已经提前一分钟宣告了他的死亡,而数个夜景的航拍更是把这种挣扎淡淡的推向社会的层面,不露声色,同样他也通过影像质感的变更对回忆想象与现实做区分。

23分钟前
  • 鲍勃粥
  • 力荐

出狱后如何开启新生活——并不是一个新鲜主题,但剧本仍完成到一波三折,观众始终处于他是否能做成一个普通人的疑问中而揪心,很容易代入到作家的视角去——开初并不相信这会是一个治愈系的励志故事,然而这个携有游侠气质的被边缘化的人,很快就能获得我们的共情,在这个他所认知的秩序已被改写(黑道衰落)、并不美好的世界里,暴雨夜车篮里的波斯菊如此美好,也悄声改变了另一个曾如此努力逃跑的人。在触及社会深层意义时,西川美和并未落入简单二元对立的窠臼(果然还是稳),几个与之产生社会联系的旁观者都具有普通人的善意温暖,虽说我们总是全身戒备,虽说我们总会被伤到体无完肤,但总会在最黑暗时也能看到一点点光;多处笑点,看透世故后还能保持继续活下去的信念。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细腻,精准,克制,无过度煽情或苦大仇深,役所广司的表演无与伦比,将男主冲动易怒、渴求尊严、温良正直、隐忍妥协与疼痛苦闷的多层次性格情感流转展现得极尽真切。2.关于有前科者再社会化与内化体制规训的问题:黑帮的没落衰亡(另一角度看亦似武士及侠肝义胆的消逝)是当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与理性技术统治的结果,吊诡的是,本应将罪犯导向社会化正途的监狱机制却阻滞了出狱者的社会化。由先天与过往身份所催生的偏见歧视乃至霸凌,以及为逐利推波助澜的媒体也是影片讽刺的对象。3.男主的高血压及老大的糖尿病,也是发达文明社会副产物的象征。4.起落无常的残酷收尾:耍弄观众预期—出手幻想,剪刀,波斯菊与暴雨夜。5.反讽标题与潜在疑问:入狱/出狱前和出狱后,哪个才是美好的世界?6.虚焦与霓虹光斑转场。7.精妙的细节与音画处理。(8.8/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位出狱大叔的救赎之路,每个人都劝他重新做人,却从来都无法从内心接纳他,边缘人想要融入主流社会就是装上伪善的躯壳,看似美好的世界里处处充满偏见的冷暴力,走出监狱并没有获得自由而是进入隐形的社会牢笼,或许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

33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侠道末路,好汉悲歌。表面看是刑满释放犯重新适应社会的俗套,深一层是黑帮老去,想犯罪都找不到同伙的荒诞,其实在最深处,是整个社会失去活力和原则,连见义勇为都无人喝彩的悲凉。役所广司以儒雅本色演绎痞气人设,不折不扣任侠电影里走出的侠道模范。嘴角带血的笑容仿佛刚刚叼着耗子邀宠的猫,反吓跑了新一代的草食男。治理第一的今天以和为贵,是非和正义让位与娇贵和气,恰如天下一统的江户时代初年,除了陪笑之外武士们还能怎样呢?

36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他真诚又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有人让他多吃点肉他会感动得哭、有人对他的人生有兴趣他笑着把自己的往事倾囊而出、有人受欺负他二话不说跑上去帮忙、被冤枉偷东西了便暴跳如雷,他没有压抑自己有血有肉的本质 率性而活 到他没有妈妈的线索却唱起了校歌我才懂 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完结什么 而是应该期待什么追寻什么。最后的他却变了 变得普通俗套 面对不平事袖手旁观 取笑着别人的残疾缺憾 而他最后死了。想想呀 死了这个设定太棒了 因为这样的人死了 就是美好的世界。

40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片名就是讽刺,这个社会不会好了。主角只有两个任务,一个是重新融入社会,一个是找母亲,一个也没有完成,因为两者太相关,找到母亲就能回归社会。正常人都很费劲维持生计,为什么还要给犯人机会?为了生活只能学会忍耐。当主角终于学会放下尊严和正义感,他也就把自己杀死了。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对日本社会(适用于别处)的讽刺很精准

42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第一次看是枝裕和徒弟西川美和电影,役所广司不愧为影帝级人物,表演看似平凡但非常抓人,为影帝加到4星。故事不复杂,但是细节丰富,生活气息很浓,利用黑帮的衰落带出社会变迁忆往昔的副线即便不算巧思也还有点意思。同样是institutionalized罪犯不适应社会,《肖申克的救赎》是不适应从约束到自由的转变,本片是自由社会的鄙视链是比监狱更难适应的另一种约束,可以对比着看看。

4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所有人都在劝三上,你要学会忍受那些肮脏,逃避良心的谴责,才能融入这个美好世界的假象,但如果你为肮脏而愤怒,为了内心真正的美好而挺身而出,那么所谓的美好世界全都会排斥你。他们说三上你不能那么冲动,不要跟人闹矛盾,遇到肮脏逃开就好了,逃避并不是败北。但是忍受肮脏这件事本身,对于三上而言就是最致命的。波斯菊的花语是纯洁、多情与自由,三上最后闻的那束波斯菊,也许是远比一份工作、一本驾照、一份贷款,更不可企及的,最大的奢望。

51分钟前
  • 木格子
  • 力荐

#HIIFF。3.5+0.5,为这个题材加0.5分。片名与纹身海报是个“骗局”。一个坐过牢的人出来后,我们是不是都要戴上“滤镜”看ta?上一次的“错误”ta是不是就得背着过一生?他努力的受“规训”,压住内心真实的“正义”,最后那场养老院对话戏太讽刺了,两个欺凌弱智同事的人,却勤快的帮助老人。结尾催人泪,而片名《美好的世界》出现时又把我给镇住了。我们终其一生想获得社会的认同,最后我们只是一个被“规训”了的“好人”。仅此而已……

56分钟前
  • 不舒服斯基
  • 推荐

美好世界,形如童话,飘零人生,悲欣交集。又一曲涉黑分子的挽歌,刑满释放,社会变异,人心不古,老无所依,特属于日式的道德困境和生存哀嚎。役所广司、桥爪功、白龙、梶芽衣子、木村绿子几个老头、老太太演得好,让人感慨。昭和男女、义气雅酷杀已成传说,黑帮片果然止于平成,止于北野武。与去年绫野刚主演的《黑道与家族》相比,这部更扎实真挚,西川美和用女导演的细腻视角,软化了故事,软化了人物坚硬内心,可到头来都不过一死,心碎一地,无法回头。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呼吸自由的空气,却失去了自我和尊严,夕阳西下的极道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以为这是一个杀人犯改过自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然而梦觉尚心寒:我们的社会注定容不下边缘人,尝试融入只会被推得更开。大家都很善良,问题注定无解。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役所广司算是日本梁家辉,属于演技变色龙型的多面演员,其实出狱人生算是比较老的题材了,三十年前英雄本色就在讲,这里面讲的其实也没什么新意,一刻是黑社会,一辈子就是黑社会,洗不清甚至自己有时候也分不清,所以对他们来说哪来的美好的世界,只是他们太容易满足罢了,可即便选择卑微的活下去,却最后还是被命运开了玩笑,太过讽刺了。

1小时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4.5。结束多年的牢狱之灾,哪里曾想监狱外面才是最残忍的酷刑。本片精妙的地方也就在此,当长期与外界脱节后出狱,面临社会畸形的“常态”会与认知产生十足冲突,进而被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逐渐规训同化,男主再一次成为社会洪流的牺牲品,多可悲啊。

1小时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