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杨振宁 / 杨苡 / 巫宁坤 / 马识途 / 潘际銮

导演:徐蓓

 剧照

九零后 剧照 NO.1九零后 剧照 NO.2九零后 剧照 NO.3九零后 剧照 NO.4九零后 剧照 NO.5九零后 剧照 NO.6九零后 剧照 NO.13九零后 剧照 NO.14九零后 剧照 NO.15九零后 剧照 NO.16九零后 剧照 NO.17九零后 剧照 NO.18九零后 剧照 NO.19九零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6

详细剧情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占领、被炸毁。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   他们穿过一座城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 .....   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   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带你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群星闪耀的年代。

 长篇影评

 1 ) 如此奇特,如此纯粹,如此闪耀

看完《九零后》首映的当天,就“扬言”要写影评来投稿。可当“壮志”立下,自己却怎么也提不起笔。不愿轻易地给它下定义,也不愿用三言两语来表达复杂的、没有理顺的想法。尝试用音乐唤起看电影时的心情,却怎么也无法再进入。凌乱地记下一些思绪,写了,又删掉,反反复复,拖延数日。

今日突然得知许渊冲先生逝世的消息,看完《人物》在年初对许老的访谈,又悲从中来。想起《九零后》,想起西南联大,想起《巨流河》……之前拖延的借口都不再成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或许正是再次提笔的机会。

从第一次在咸柠七里听到徐导聊这部电影,我就开始陷入莫名的感动。听节目时正坐在食堂里吃着饭,记不清是因为听到徐导说了哪句话,眼泪就啪嗒嗒地掉到了碗里,于是立马买了首映的票。徐导说,她不奢求票房,只求能触及到该触及的受众。幸运的我,算是被触及到了吧!

看电影的那段时间,正好在读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从武汉到北京,从重庆到昆明,从书籍到电影,他们虽不在同一时空,但对那段经历的记忆又惊人的相似——“跑警报”的恐怖、恼人的臭虫、璀璨的名师、热忱的同好、懵懂的青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相依相偎。在烽火硝烟中继续读书,是艰难的选择。对知识的赤诚,让他们不约而同地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多么纯粹,多么奇特,多么闪耀。

看电影的当天,也很奇妙——因为整场只有我一个人。我一边失落,为票房担忧,一边又感到开心——一个人看电影的妙处,可以大笑,可以大哭,可以起立,可以鼓掌——这些我也通通做了一遍。这也是在看《九零后》,和读《巨流河》时最大的不同之一。读《巨流河》时,或许是因为文字的原因,总觉“隐忍”,前半部分战时的叙述十分动人,但泪水总是“隐忍”在眼眶,或默默地流下,始终无法放声大哭,思绪随着齐先生一起长大,也一起坚强。而在看《九零后》时,那些壮阔的山河、轰鸣的炸弹,就一五一十地展现在眼前,直触每一根神经;那些帅气美丽的面庞、可爱的人儿,也真实地浮现,牵动着眼泪和欢笑。电影创造了一个场域,使我对于这段历史的情绪更加直接、彻底地抒发出来。

今天读完《人物》许老的特稿,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看完电影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渐渐清晰了起来。于是淋着小雨,在图书馆背后无人的林荫路上,踱步良久,想起许老的生平,想起西南联大。之前看电影,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那一辈人的一段经历;而读完文章,更近一步看到了,群星中,一个个体的人生过程。一位优秀的学者,不只有光鲜,更有无尽痛苦。有学术上遭遇瓶颈的痛苦,有对名声求而难得的痛苦,有不被理解的痛苦……但许老一一走近、又离开它们,仍怀着赤子之心,与文学对话;怀着使命感,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怀着审美情趣,在生活里悠然自得……这些,也正是群星中的每一颗,所历经的独特轨迹。

现在的我们,活在无数的碎片和轻浮的言语里,好像已不再相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学术与政治,内卷与躺平,舔狗与PUA……这些博人眼球的话题,被一次次地塑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充斥着非黑即白的论调,注入我们的思想。双方各执一词,理解对方意味着投降。仿佛除了批判家,难见实干家。我常常感到迷茫无措,觉得这些语言像缭绕的烟雾,拨不开。拨开了也只见混沌,不见光明。如果说《巨流河》、《九零后》、许渊冲带给了我什么,我想是他们并没有执意要告诉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只是展现,展现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复杂与多样。我一直认为,若不是出自苦难,被赞颂的美德也将失去意义。他们无言地传递给我对知识的渴望,对事业的热忱,和对生命的真挚。这些真正的精神,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想到这些,雨停了,眼眶中的热潮也渐渐退去。回去认真地做我该做的事,我想,这是我对许老最好的缅怀。

附《西南联大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2 ) 百年溪响

去的时候下着大雨,天色阴沉,因为知道是讲西南联大的,我抱着“庄重肃穆,敬仰前辈”的预设去看的,做好了看完心情沉重得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沉坠的准备。

看完发现并不是这样,一点也不难熬。很轻快,以至于落幕时意犹未尽。

大屏幕上那些人,一个两个都是已上或必定会上历史书的人,已是天际高悬辉耀之星,但他们不去讲那些说来会让人屏息的功绩,大篇幅都只说了求学时的事情。

于是分外可爱了。你明知这些人全都声名鼎盛,已成大江大海,他们却只给你看自己尚是溪泉之时,从山间跃下的巧捷,步伐俏皮可爱,沿途叮咚作响。

他们讲少时的羞涩,说起那会暗恋的人,仍然抿嘴一笑。

讲当年的不忿。说起当年家园被敌侵,学校要解散时,仍然不甘又委屈,看到这里仿佛知道为何这群人能累勋如此:上个世纪初那心底的怒,竟在他们骨子里燃烧了一生。

讲长途跋涉去求学,累,为了上学要走路过三个省,路上怕遇到了土匪,在山间又困又惧。 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万卷书之前已行万里路,所以也有一些骄傲,说起来像在分享从小珍藏至今的奖状。

说那会学校的环境之糟糕,屏幕上,一群赫赫威名的人,隔着天南地北,不约而同抱怨起床缝的臭虫。 明明背景极苦,极惨,日军的轰炸机天天在头上盘放,但没有人说来有惧色,还特别强调“跑警报”之所以用跑字,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逃”和“躲”,嘴里说起来,是横跨了一个世纪的少年意气,不屈傲骨。

他们讲舍身取义的同学,讲苦而自乐的老师,讲学成之后振臂一呼纷纷归国的前赴后继。 说来娓娓,听得亦笑亦泪。

时间在他们身上失去意义,衰老的只是躯体,瞳孔里的神色灵动俏皮,纯粹清澈,年轻得让屏幕前的人惭愧。 其中年纪最大的马识途,《让子弹飞》的原作者,已经106岁。

剪辑得好,诗意而浪漫,片中反复出现一地一省的美景,恍惚是在看风光片,看到后面才知道为何要如此安排:大概就是这样的美,才配得上他们的义无反顾,而他们的以血涂地,反为四季添色。

这部最好还是在电影院看。

尤其是习惯了短视频和快速阅读的人。被当下焦虑,着急,无论什么都直奔主题而去的阅读观看方式所包围之后,看完这样一部电影。仿佛走在泥泞之地里,正举步艰难,突然迎来一股欢快的山泉冲刷,让人一个激灵,刹时清醒。回过神来,身上的泥渍已经半分不剩,鼻间尚有松枝和绿叶的气息。

以后再陷入类似情绪时,我一定会想起他们。

群星映辉,跨过百年的至纯至粹,足以成为定心一锚。

 3 ) 90岁的西南联大老人

这是一部让我受到了巨大震撼的纪录片,因为排片太少了,强烈推荐有条件的一定尽快亲自去电影院看一下这部电影!

《九零后》策划思路是一群90岁以上的西南联大老人讲述所有他们当年的经历和故事。但是这部电影的处理手法非常的高级且有质感,撼动人心。

整个片子的节奏、剪辑、音乐,包括整个展开的逻辑和框架,步步陈铺,丝丝入扣。不了解当年的历史,你是没有办法理解那些人所做的关于信仰和理想的选择的。还有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照片视频和场景描绘都生动地还原了当年很多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细节。

而这个片子最打动人心的,其实是对人本身的刻画——“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而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

在动荡年代的家国情怀,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那个年代全国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因为目睹了太多沉重的苦难,所以也选择肩负最多的责任和担当。哪怕在穿着草鞋极其艰苦步行几十公里的条件下,依然在记录民歌,依然在撰写山川河流实录,做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事情,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和行动,一直工作到90多岁乃至现在。

梅贻琦校长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电影中描绘的西南联大里面那些老师,他们不是课本上一个一个个的名字,也不是雕塑而已,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偶尔也会被学生觉得教得不好。但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你受到的启发和涤荡,这会影响终身。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身体和行为能够遵从你的意志,而无论做哪一行,都务必要钻研,要做到最顶尖和优秀。

当你站在世界关注最中心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想起来的竟然是最初被轰炸得破败的西南联大树荫下老师对你的物理启蒙。当你签下足以影响世界的字的时候,手会不会颤抖?我此前真的从来无法想象。

“总是会想起那个年代,哪怕奔波流离,但心里藏着美好,理想的气息不时溢出来,氤氲着旧日世界的余辉。翻看历史,有种自己站在历史新旧蜕嬗之间际,纵览史乘的错觉,仿佛列车行进旅途中的所有人都掉进了历史褶皱里,而我抬起头,注视着这些名字,试图抻开历史的褶皱。”

我看见了他们。

@电影九零后

 4 ) 画在黑底子上的画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闻一多曾经要大家写读李贺的笔记。汪曾祺帮自己的低年级同学捉刀了一篇,然后深受夸奖:“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而那句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的句子是这样的: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在一片黑色上描画他的梦,这样的天才不止是李贺,还有西南联大的那些《九零后》。电影可以酷似小说,也可以是散文,但像这部电影那样的,就是诗,浓烈到岁月都无法减损光芒的诗。

  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电影开始不久,巫宁坤先生说起日军侵华,回忆学校礼堂里的女生不禁唱起《松花江上》,一边唱,一边泣不成声。在这部电影里,如此肆意纵情的哭泣不多。当时九十八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九十九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一百零一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一百零六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十六个人里面,他们更多都是带着微笑。

  无论是眼泪还是微笑,总要从一九三八年说起。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平津沦陷。南开大学直接被日军的炮火炸为废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停止办学。三所大学决定合并南迁,先是迁到长沙,组成长沙联合大学。随着长沙也面临沦陷,于是进一步从长沙南迁到更加偏僻的云南。一九三八年四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简称“西南联大”。这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个月,诞生了一百七十二位院士,八位“两弹一星”元勋,二位诺贝尔奖得主……

  衮衮中华,往往乱世之中反而诸子百家璀璨争辉。而在那个山河涂炭,乱世将倾之际,西南联大同样创造了一个堪比英美的学术中心。天文学上说我们看见星辰,都是已经多年以后。那些微笑和哭泣的老人,便是在那么多年以前,歌之咏之。如今,我们有幸见到。

  大家从四面八方往云南奔赴,从内地,从国外,从长沙,舟车之苦,离乱之痛,谈笑之。而其中的“湘黔滇旅行团”由长沙乘船到益阳,再从湘西徒步穿越贵州省,凭一双脚千里迢迢。途中历经各种天堑险途,匪乱兵灾,经六十八天行军,在中国西南大地艰难行走三千五百里。可谓学生版的长征。

  当时那些少年,那些夫子,奔赴西南联大,大抵就是这样一个念头:国难当头,学什么可以帮助国家。国难当头,国家又需要我在哪里。

  就如杨苡老人说的:当然高兴,去了那就没有日本人了。于是,纸上多了一行行的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些年,我们的家,在云之南。

  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从电影拍摄到公映,导演拿到了十六位前辈的所有授权,但就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有三位大师离开了我们。八十多年前,在那片土地上有更多的人离开了我们,包括牺牲时年仅十九岁的缪弘:

  「宁愿闭起双目,以免再看见人间的不平;

  宁愿堵住两耳,以免再听到壮烈的声音。」

  西南联大经济系学生 缪弘 遗诗《赶快》

  缪弘前辈的父亲是汉奸,所以入学之初甚至修改了父亲的名字。而在战场上,作为翻译的他,当同行的美军恐惧退缩的时候,依旧用自己的胸膛迎上来敌人的子弹。他冲上去的那个瞬间,真正是血之花而怒放。

  在电影里,有位老先生这么说:当时想国家需要什么呢?需要炸弹,那么我就去学化工,去学造炸弹。

  那时候我们的国家需要的何止是炸弹,所以他们去学习各种知识,学习各种这片土地上所匮乏的,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在黑色的纸上画着画,那些画就像饱尝血肉的诗,昂扬着划破彼时黑沉沉的天。

  他们奉献的不止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不止是呐喊,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毅然奔赴现场。

  美国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区的战绩,美国总统于1945年7月6日预立指令(1946年5月14日公布),授给做出卓越功绩的人员以铜质自由勋章,名单共有三百余人,上自傅作义等高级将领,下至军官和技术人员和军事翻译员。在52名受奖的翻译官中,有西南联大学生16人,他们代表西南联大所有从事翻译员工作的同学获得了这项荣誉,这也说明了军事翻译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作用。

  联大三位常委正在读大学的儿子都率先做出了榜样:张伯苓之子张锡祜早已成为空军飞行员;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和蒋梦麟之子蒋仁渊都志愿去参战部队当军事译员。不仅如此,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之子查瑞传,任参战汽车部队驾驶兵。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之子冯钟辽,去参战部队当军事译员。其中还有在解放以后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查良铮。

  一个人的血不够,那就让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的血开满大地,那“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在大地上,在青天上,在云之南。

  三、那时候我们还很年轻

  许渊冲先生说那是最好的国文课,那么多厉害的先生集中在那里奉献着自己的才华;杨振宁先生却说那样的文科教育有些混乱,不成系统;巫宁坤先生也说课堂上学不到多少东西,倒是在茶馆里和同学师长的闲聊有很大裨益。

  但他们也许都上过罗庸先生的课,听着他讲杜甫的诗的时候忽然停顿,走到窗前:那里就是长安,那里就是终南山。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并不仅仅是奉献了诺贝尔获奖者,奉献了那么多院士和专家,它更是在血液里为往圣继绝学,让这个世上多了那么多“Pure”的人……梅贻琦校长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那些大师的黑板下面,坐着未来更多的大师。那些人,学到的何止是一首诗,何止是很多首诗。

  一九五零年二月,朱光亚、王希季归国

  一九五零年八月,邓稼先归国

  一九五零年十月,吴大昌归国

  一九五一年,巫宁坤、许渊冲归国

  一九五三年,查良铮夫妇归国

  一九五五年,郑哲敏归国

  ……

  从一九四九年八月到一九五六年十月,2290位海外留学生从世界各地回归祖国。他们就如当年的学子,从四面八方奔赴呼唤他们的地方,那时候,他们也很年轻。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杨振宁和邓稼先少年时候经常浩叹之长吟,到了暮年自然会让人想起“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其中唏嘘,又何止一人一事。而当电影结尾处老人们回忆着自己的学号。耄耋之年的他们清晰而坚定地说出着那一串串数字——「我的学号是N2214,我这一辈子都记得」、「我的学号是联580,我还记得」、「T3404,四年都是用这个学号」、「25829」、「33201」……

  每个人,都是像写在黑色纸上的画那般的诗,每个人,都是开满遍地的野花,他们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应该就是年轻:

  那时候我们还很年轻。

  这个我们,是他们,更是我们。

 5 ) 人类群星闪耀 旷百世难遇

第一次听闻《九零后》这个片名,难免会有被“误导”之感——尤其是在知道与剧集版《西南联大》有联动之后。而看完本片,才明白何谓“九零后”——这是一群年过九旬的当年联大学子的采访记录,以他们的回忆为主线,串联起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的历史场景,回忆彼时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本片整体来看是《西南联大》的微缩和延展,从三校合并渊源开始,及至抗战白日化、分头抵达昆明,重点回溯联大在战争日子中的学习生活,剧集中最终返平津一段未提及,而是新增了建国后研发“两弹一星”及当年诸多莘莘学子怀揣初心在各行各地发光发热的情状。两者皆重点阐述联大之自由独立的精神、勤勉刻苦的学风、热血爱国情怀如何在近百年时间凝练下依旧保持本色,以一腔孤勇达至近现代学术巅峰、筑成中华脊梁;都调用多方影像和实地采访(本片部分无法重现的场景以动画形式还原),资料支撑殊为详实,尤其是本片让亲历过这一切当事人出镜口述,更增感慨之意和感人之情。

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在镜头前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这些终生铭记联大学号的人,当年有人加入过湘黔滇旅行团,有人不远万里飞奔故国,都曾在硝烟中抱紧书籍跑警报,都曾在铁皮屋顶下听着昆明的雨痴醉听课,也曾在臭虫叮咬的睡眠中做着千秋万代理想的大梦。这些“九零后”在走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依然保持着明亮赤子心和不息热血梦。

细节部分与剧集有些许重合——如巫宁坤含泪唱起《松花江上》,想起他在最深重黑暗的岁月与沈从文作品的重逢并收到恩师的勉励长信,感悟到沈师之“柔弱中有强韧”的精神感召,而本片尚未制作完毕,巫老已离人世,想及他的经历真是令人泪目。穆旦虽然只能作为动画部分出现,但其诗歌引用的象征精神一直长存,无论是本片还是剧集都阐述了其个人经历对诗风变化的影响,他自身的命运终究是与时代的命脉共通的(1940年他在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留校任教;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抗日战场,从野人山战役的死亡中幸存)。关于这两位文人,张新颖的《九个人》一书中有相关内容,可以作为本片的补充阅读。而剧集的重点部分如闻一多上课时的风采、陈寅恪诸师其人其事等(费孝通扶着怀孕的妻子、傅斯年扶着眼睛不好的陈寅恪),也皆有提及,包括动画中静止的陈梦家和赵萝蕤身影,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同时,也生出丝丝怅然。

我们今日提起“西南联大”,首先涌上心头的可能更多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高洁与自持、严谨与浪漫并存的学术氛围,一个再难遇见的巅峰。我们也许会怀着憧憬去想象那一代人未绝的《未央歌》,因为这个时代需要这般清洁的精神和纯粹的治学心态。片中提到“pure”——正是彼时无数联大学子们的共同特征,他们高唱“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决然投笔从戎(片中有列出参军名单);在艰苦环境里攻克学术难点,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基础科学都可用硕果累累来形容,不仅在乱世中开创出一片求学的“桃花源”,更是泽被后世殊为深远——涌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余位两院院士,堪称人类群星闪耀时。

影片以杨苡先生的访谈开场,回忆起与巴金的友谊和对其二哥的少女暗恋心思,真是太可爱了!穆旦曾就萧珊的逝世写信给杨苡:“蕴珍(萧珊)是我们的朋友,她是一个心地很好的人,她的去世给我留下不可弥补的损失。我想这种损失,对你说说,你是可以理解的。究竟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个,便少一个,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没有人能了解你。我感到少了这样一个友人,便是死了自己一部分。”他和巴金的交情也是极好的,毕生翻译黄金期得到过他们二人的全力支持;而本片开场时,镜头扫过杨苡书桌上那些老照片,听她提起的那些旧名字,只能感叹100岁又有何妨呢,昔年峥嵘岁月,亦有少年的烂漫情思,回想起来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拥有彼此青春的见证,可真好啊。

最可爱的当属许渊冲老爷子的各种吐槽,他和杨振宁对彼时大一文学课几位老师分期执教的看法完全相反——前者觉得很有用,后者认为太乱了,文理科思维的差异呈现太过有趣,也侧证离乱弦歌中百花齐放的治学态度,这么开放包容的授课方式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和前瞻意义。不惟是上课方式的自由,治学之道也力求做到真正“以人为本”,如果拿学历和职称去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如果拿合格分数去考量所有学生,那么很可能某些大师会夭折在起跑线上。

重温这些“九零后”的青春作伴多么可贵,往事不可追,那些逝去的些微时光在影像纪录中终究得以存一缕气,也再次证明影像作为文献资料的同步性——如若再不记录,那些鲜活的记忆真的要化为怀旧的尘土了。20世纪的离乱与迁徙,卑微与骄傲,悲壮与辉煌,散落到每个人身上,也会刻下时代的印记,他们以热血青春,以孤绝之勇,以心怀天下之大志,成就“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很多年以后,我们都会怀念这一批“九零后”,怀念那灿若星辰的未央世代。

 6 ) 南开能不能不要捆绑蹭热度了

着实为Alma Mater捉急

看着排名一天天下降 各种负面新闻

只能靠炒冷饭炒西南联大让自己YY还是一流名校了

本部显著位置还专门保留着西南联大的什么破碑记录着往日的荣耀

人清华北大根本不想带你玩好吗 别舔狗了

还是想想怎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校排名吧

少点SB艾跃进,少点曹雪涛这样的人

天津从人到城市全部弥漫着一种反智又屌丝的心态 让人作呕

天津已然没救了,把学校尽快搬到深圳才能挽救百年老校

--------------------------

以前每周还有到清华北大的shuttle,只有这时才能体会到一点平视的感觉。现在也无了

 短评

节奏有点慢,还可以再紧凑一些。旁白很出戏。整部片子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群体看。

5分钟前
  • 痞人纯良
  • 还行

这部电影注定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坐标!因缘际会,从5月9日到28日,我一路跟随导演徐蓓跨过祖国大地的13个城市,参与了44场路演放映,覆盖了8000+观众,仅城际交通就多达17761.5公里!前有西南联大湘滇黔步行团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如今我和导演徐蓓也在践行前辈精神,完成了我们自己电影路演的万里长征!我们从魔都上海出发一路经过了杭州、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武汉、西安、成都、南京、重庆、长沙、昆明,光帝都北京就往返了四次!同时遍访了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上交、武大、南大等十几所知名学府。所谓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我想这半个月以来,我们也算做到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吧!这一路走过来,片中杨振宁写的关于邓稼先pure的结尾虽然看了几十遍,但每次依然都会头皮发麻,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pure的灵魂!

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讲好中国故事,是致力于文化建设而不是控评,像个营销号一样

12分钟前
  • 努力的泽同学
  • 很差

很理解这部纪录片在形式上追求年轻化的努力,但镜头里的那一代人直到九十多岁依然年轻啊。

13分钟前
  • 57
  • 推荐

看到演职员表上杨振宁、许渊冲写的是“自己”,这一刻我被触动了。当听到许老骄傲的说“文科是我,理科 杨振宁 诺贝尔,工科王希季,第一个让人造卫星上天的中国人啊!”感觉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了,这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16分钟前
  • 静待花开
  • 力荐

历史、风景和人物,片名《九零后》一语双关,既是他们的年龄也是他们的青春~

1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很意外!非常好!全片的叙事架构靠的是三只脚,一个是当事人的访谈叙述,第二个是文献(图片、影像、回忆录),第三个是插图;音乐也用的很贴切,情绪节奏起伏变化把控的相当成熟,观赏效果非常棒!推荐给大家!

20分钟前
  • 前海一支剑
  • 推荐

用心而诚意满满的纪录电影,抢救式的访谈视频、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跟影片叙事融为一体的精彩配乐、精心打磨的动画与史料朗诵,都体现出本片编创团队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温情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敬意。无论是冰山以上影像呈现的历史,还是冰山以下影像省略或隐去不表的过往,都足以让我们反思历史,反思国运,反思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国人的心灵史、人生史及其与家国时代变迁的互动历史。

21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其余者,也基本上是各界翘楚。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学业不佳”的汪曾祺、“少女心”满满的杨苡,等等。而“命运坎坷、炼狱重生”的穆旦(查良铮)、“为国捐躯、自我救赎”的缪宏,又让我们嘘唏不已。在片尾字幕中,我们看到有三位“九零后”已经离开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抢救性拍摄的纪录片,若再晚几年,我们恐怕难以看到如此鲜活的“九零后”群体了。这届“九零后”也让存续不足九年的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永恒的丰碑。影片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延续和补充,以“个人视角”再现了西南联大的独特与丰盈。

2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当我们在怀念西南联大的时候,知道在怀念什么,还是不知道在怀念什么呢!?影像的史料有限,能拍的也不多了,在无数浩如烟海的著作里,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细节更引人入胜。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為名校拍傳記片的風氣好像始自《無問西東》,但從《掬水月在手》開始,國產紀錄片/傳記片的美學終於在畫面和形式上回歸了傳統,在懷舊中映照當下。看的過程一直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很可愛,也很真實:比如沈從文的愛哭,鄧嫁先綽號pure的來源,楊振寧和同學在樹蔭下背《吊古戰場》文時的豪氣,楊苡年輕時離家出走的勇敢及年老後的淡然自處,許淵沖戀愛時候的小心翼翼,謬弘的“大義滅親”與以身殉國⋯⋯出了影院,反思自身,總覺得時代很和平,但是那些前輩身上的閃光點好像在一點點消失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願盡我餘生可以做到前輩們的千分之一,做一個“有用”的人。

29分钟前
  • 姝尹Y(^_^)Y
  • 推荐

电影院一个人看的 致敬

30分钟前
  • 史蒂芬妮張
  • 力荐

徐蓓导演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三个细节片段:远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巫宁坤先生凌晨两点起床穿上鲜艳的黄色衬衣,等待来自祖国摄制组的采访,讲述西南联大的经历;当罗振诜先生的儿子将摄制组寄去的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放在其枕边后,先生安然离世;以理性示人的杨苡先生在拍摄结束后却留下了眼泪,当徐蓓导演抱住先生的时候,她只说了几个字:It’s just for you。

33分钟前
  • 凝湮
  • 力荐

剧集版《西南联大》的微缩和延展,主干人物等均有再现,细节部分有重叠(如巫宁坤含泪唱起《松花江上》、穆旦经历对诗风的影响、闻一多陈寅恪诸师其人其事等);以采访这些年过九旬的当年联大学子为主线,串联起三校合并历史,(与剧集重合),直至延伸到建国后(这是新增部分),重点阐述联大之自由独立精神、勤勉刻苦学风、热血爱国情怀如何在近百年时间凝练下依旧保持本色,并怀揣初心在各行各地发光发热,无愧于终生铭记的联大学号。许渊冲各种吐槽太可爱,他和杨振宁作为文理科代表,对彼时大一文学课几位老师分期执教的看法既有趣,也侧证离乱弦歌中百花齐放的治学态度。杨苡先生的少女心真美好啊,100岁又何妨!这种高洁与自持、严谨与浪漫并存的学术氛围,堪为再难遇见的巅峰,这是一代人未绝的《未央歌》。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清洁的精神。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上海首映。九零后指的是一帮现已九十多岁的西南联大学生,和之前的纪录片一以贯之。怀念巴金二哥的杨苡,好哭的沈从文,边哭边唱松花江上的巫宁坤,人称pure的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的邓稼先,帮同学写作业但很容易被看出来的汪曾祺,只服杨振宁的许渊冲,人何以堪的马识途...说到轮流教授学制,杨振宁平静地说现在看来不是很好,不太系统,下个镜头就是许渊冲大喊: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课...最触动的是师生们在战争中一心保持原本正常求学生活的坚持,以及其中难得的从容,皮实和丰沛的生命力。西南联大成了传奇的丰碑,想想当下,除了神往只有惭愧

40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五星给pure的人

41分钟前
  • 害羞猫猫吉他手
  • 力荐

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会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看。青春真的是有共通点的。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才能无悔于青春。2021.5.4 杭州CGV 点映

42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准确来讲比较像一部校史科教片,以史料搜集+采访为主。这片跟《掬水月在手》类似,都是拍摄对象的人格魅力远高于纪录片创作技法。那种求知学子的才华之美,从容豁达的大家风范,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各怀其志的报国激情...旁白也基本选自书信、文学作品,辅以老照片、现代空镜、简单动画等。清北学霸也会吐槽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会老顽童一样互相揭短,可爱。影片问题就是大概因为有官方校方背书吧,创作者实在是太求稳了,素材面面俱到,缺乏思考,这个地方刚有点要感动,就迅速切到下一个时代下一组人了,像走马观花逛博物馆一样,累。有些地方又有点冗长,完全可以精简掉。这些百岁老人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好?现在还都记得上学时的小事和自己学号,我30岁就已经把大学的事忘差不多了……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空镜和漫画串场很美,群像做得还不错。毕竟是一群世界级的头脑,耄耋之年仍然思维敏捷风度翩翩,几乎是人类衰老后最美的样子了。能在这样的片子里看到巫宁坤,看到一些可以延伸联想的历史细部,还是非常感慨的。

50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校友会组织三校在深校友看的首映场。穿透岁月的是爱国和爱真理。长寿是惩罚?活着就是胜利。中文系轮教不太好。这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方式!大家们的可爱。剪辑和音效满分,手绘插入十分优秀,好几个地方看得泫然欲泣。另外还有一点处理得很好,没有深入渲染政治,点到为止,适当留白,心知肚明。吊古战场文,各种书籍日记的引用,其实干货很多。杨苡教授作为着墨最多的女性,气质气度生活方式令人心向往之。如果是这样,岁月再长也可从容度之。

51分钟前
  • 圈圈圆圆圈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