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是条狗

喜剧片大陆2003

主演:葛优,丁嘉丽,李滨,夏雨,李勤勤,李佳璇

导演:路学长

播放地址

 剧照

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3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4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5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6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7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8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19卡拉是条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3

详细剧情

  卡拉虽说是一条杂种狗,老二(葛优 饰)却十分爱惜它,在老二心中,为了生活他处处要讨人欢喜,只有卡拉才会想办法讨他高兴。但是老二的运气却糟糕透顶——他妻子玉兰遛狗的时候,警察因为卡拉无证,把它抓走。要换回卡拉,必须要掏5000块钱办一个养狗证件。  对于卡拉一家,5000块钱需要省吃俭用才能存下,老二决定先跑跑关系。儿子亮亮找来了同学帮忙,因为他的老爸有点手腕。然而人家却不肯帮这个忙。老二急中生智,想起卡拉是老同事杨丽的狗下的崽。他找来杨丽的狗证,却被警察识破。  老二和杨丽费劲周章,各种办法都要不回卡拉,还被玉兰误会二人相好。更糟糕的是,儿子亮亮又犯了事被拉进警察局,一家三口和卡拉竟然以这种方式在警察局相遇……

 长篇影评

 1 ) 卡拉是条狗,有时候我们比卡拉还像狗

电影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像个人。 “在外面都是我哄着别人开心,只有卡拉哄着我开心。”

养宠物的两大驱动因素:喜欢、孤独。 喜欢图的是开心,孤独图的是陪伴。电影里面,父亲占陪伴,儿子占开心,妻子只是妥协。但是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妥协,她对狗也有感情,丈夫不在家她也会遛狗,面对执法人员的没收她也试图逃跑。她对丈夫想方设法捞出卡拉的态度建立在对家庭的妥协之上,民警告诉她:“五千,不值得。”她听进去了,所以就没有像父子那样反应强烈。但是她也会拿出家里的存款支持丈夫给狗上户口,甚至提出了可以去上一辈那里借钱。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存款非常重要,因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存款是保障。而经济独立的家庭去上一辈那里拿钱(或称借钱),对于她这样一个高素质(电梯口主动退出,面对强行没收没有无理取闹)的人来说,是一种丢失自尊的表现。所以她是一个为了丈夫和家庭可以牺牲保障和自尊的人,即使保障和自尊都是这个三口之家而非自己的。她和丈夫也会有矛盾,甚至丈夫去找情人(为什么是情人下文有分析)帮忙最后吵架她都主动退步,她为的是家庭完整。如果电影以她为第一人称视角,就成了社会写实电影而不是文艺片。 儿子对卡拉是完完全全的喜爱,但他是个孩子,当他尝试过他力所能及的方法之后,他就开始消极,然后情绪爆发在家庭内部的矛盾上面。其中有一个细节,丈夫到派出所抓了一把狗粮去喂卡拉,卡拉没有吃,也没有表现出长时间没见到主人的那种兴奋,也和丈夫说的天天热烈地迎接他不符。然后丈夫看了一眼墙外,有理由怀疑儿子对卡拉掉包了,翻墙进来然后翻墙出去。但是这只是笔者猜想,电影里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或者暗示。 丈夫和情人是对捞出卡拉奉献最多的,先是丈夫去情人那里借卡拉它.妈的身份证,被民警识破。然后情人找前夫帮忙,捞出狗(非卡拉)来,她以为他缺少的只是陪伴,具体是哪只狗无所谓,甚至捞出的那条狗的品种要比卡拉高出若干个档次。但是养过狗的都知道,关乎感情,不在品种。情人的形象是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大白天睡觉,无所事事;召集人在家里打麻将为乐;和前夫离婚之后孩子跟了前夫),由两件事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情人关系(至少曾经是情人),第一是穿衣服完全不避讳(不是简简单单的穿件外套),第二,她找来人帮忙,坐上了那个人的副驾驶,然后让男主走远一点(懂的都懂)。第一件事表明他们关系不一般,第二件事表明她可以作出牺牲。她对捞出卡拉的贡献基于在想让男主开心,最后也是靠她找到的人捞出了卡拉。 丈夫的形象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员,他小心翼翼藏私房钱、不敢当面骂媳妇、不知道怎么处理父子关系,为了避嫌特意不提情人的事,反而让妻子更加怀疑,吵架也是草草收场。他生活唯一的尊严,就是卡拉的热情和沉默。夫妻失去了情趣(丈夫大白天拉窗帘睡觉,妻子不理解),工作环境压抑,在麻将瘾接触之后转向了撸卡拉,他尝试挽回的是生活最后的尊严。丈夫也曾想找一个替代品,但他被骗了,还被执法者误抓,他无端又损失了300块钱。如果卡拉是只猫,也许就不会有这些糟心事。但,卡拉是条狗。当一家三口在派出所团聚的时候,如果导演狠心一些,丈夫的五千块钱,要么给卡拉办户口,要么解决儿子的刑事纠纷,但是导演心软了,给了一个和谐的结局。 危险发言:导演的表现也许只是想展现一个底层人员的生活寄托,但是如果再向上递进,以点带面,想想这个“面”的情况。升级到温饱家庭,卡拉升级到温饱家庭更复杂更多元化的情感寄托,民警转变为更严格更让人无奈的限制,5000块钱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就是5万、50万甚至是无法翻过的墙。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在墙里面挣扎着妥协,幸福生活永远属于付得起5万、50万或者是砌墙的人。 卡拉的确是条狗,有时候我们比卡拉还像狗。

 2 ) 不能让观众看到是电影人的最大失败

这话是路学长说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少有的体制内导演,在北影厂上班。当然了,他也说过自己不排斥任何制作方式。他常被大家误认为是拍地下电影的导演,其实他的每部作品都得以公映,处女作《长大成人》还是1998年中国十大卖座片之一。很荣幸,我接触到的第六代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长大成人》,那会儿我在读高中,不见得把片子讲的都看明白了,但是,一种莫名的震撼延续至今。而《卡拉是条狗》,我也就是冲着导演去看的。他属于让我一见钟情型的导演。

关于《卡拉是条狗》所传递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说点琐碎的吧,这片子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是两处带有政治隐喻的场景,还都用了空镜头:一处是亮亮在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说不定还是《十七岁的单车》里头的那辆)经过天安门广场,要知道最近的《苹果》就被电影局删去了天安门升国旗的镜头;一处则是亮亮奶奶的阴暗的小屋子和背景里明亮的高楼大厦的对比。另外,作为本片的“主角”,多处狗的特写也有着明显的意味,就像《落叶归根》里的“背尸”一样,本片的“寻狗”更多的只是一个载体,过程中的种种遭遇才是实质。导演说本片剧本送审时有四十多条修改意见,等到部分完成送审时只有十几条,最后拍摄完成后是一次就通过的。不简单,体制内导演尽力保持着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片子里还有几处细节也处理得挺有意思,比如那位车主喊留胡子的人的一幕。音乐和音效的配合也不错,比如老二看见餐馆的狗肉的时候,传来的《甜蜜蜜》的歌声也被扭曲了。还有画面的构图及拍摄手法的选择,比如一些特写和手提摄影,都展示了导演的科班功底。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对于整部影片的略带诙谐的现实主义基调把握得相当到位,同时作为编剧,整个故事也讲得挺吸引人,商业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导演没有去展示老二在丢狗之前是多么地爱狗,也没有设计他在之后如何歇斯底里,而是把故事直接置于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展开,形成张力,特别是高潮时制造的戏剧性。可以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调和上,路学长做得不错。

葛优在本片中的表演被评价为“继在张艺谋《活着》中成功演出之后,又一突破自身表演局限的力作”。正好《活着》我也刚看不久,我倒是觉得和《活着》一样,他“演”的痕迹没能完全脱掉,不是说他演得不好,其实他演得很“像”,只是有些地方“过”了点。同样是演小人物,我觉得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表演就挺自然,不留痕迹。另外,李滨的叛逆有点让人不可信,特别是最后和老爸吵架的一幕。这个角色基本上和《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小坚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突破。

张艺谋几年前曾经说过:“第六代导演我比较欣赏贾樟柯和路学长。这两个人心态都比较好。”不知道他现在还是不是这么认为,反正我确实觉得这话不错。如果说贾樟柯在体制外的艰辛让我感动,那么路学长在体制内的坚持则让我佩服。正如导演所言:“我的电影目标很明确:跟广大观众见面。如果审查通不过,我可以修改,不断修改到通过为止,但是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底线。”能够公开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也就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该去苛求《落叶归根》这类对现实浅尝辄止的作品。其实体制内的电影同样也可以做到很好,一路走来的路学长和地下归来的贾樟柯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会有一些好电影出来。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只要做得真实。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路学长如是说。

 3 ) 说说葛优

葛优有句名言:“高、大、全,别找我。”这是葛优对自己的表演的基本定位。在早年欣赏葛优的《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葛优对自己的这种定位,绝对是正确的和明智的。
在《卡拉是条狗》的片子当中,我们见到的也是这样定位在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作用,而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不喜欢片子的中文名字,就语言意义上来说,它反而不如其英文名字来得潇洒,“KALA,MY DOG”简明扼要,显然比中文名字更让人一看就明白。在片子中的葛优的表演,是成功的,把一个生活中的普通的小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小人物的坎坷与辛酸。看了这部片子,我们常常想到小时候的邻居,以及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小巷子。当年发生在身边的那些事情,跟现在面临的高楼大厦是完全不同的经历。那是一个普通人和普通家庭所遭遇的寻常的小事,逃避不了,而且经常遇到。
葛优的表演天才,在片子中也发挥得很好。尤其是他的形象设计,很幽默,不是甜美的幽默,而是苦涩的幽默。一个这样的小人物,为自己的小生活而烦恼和追求,在人到中年之后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无奈,他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却是一个可信的实在的形象。我觉得,葛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4 ) 穷人的黄瓜

    提起黄瓜,大概每个人都熟悉的不得了,就像看到天天朝夕相处的老婆般没有新鲜感。关于黄瓜,字典里的注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叶子互生,花黄色。果实圆柱形,通常有刺,成熟时黄绿色,是普通蔬菜。

    黄瓜最基本的功能当然是食用,至于您是喜欢拌着吃还是炒着吃那是您的自由,只要愿意,您甚至可以炸着吃。不过这些都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我想谈的是黄瓜在电影里的功能。

    作为电影的道具之一,黄瓜在不同的影片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功用,而通常来讲,黄瓜在电影里的出现都是与草根阶层密不可分的。

    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里有这样的镜头:老二和他的妻子一边一个坐在餐桌旁,每人手里拿一根黄瓜,很用心的吃着。他们吃的很投入,沉浸在咀嚼的快感中。葛优和丁嘉莉的平民气质与作为道具的黄瓜相得益彰,使整段戏弥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相当出彩。
 
    《十七岁的单车》里,农村青年眼睛直直的看着对面豪宅里的美艳女人发呆,这时一根黄瓜伸入镜头,表兄问他:你吃吗?见他摇头,表兄便狠狠咬了一口,自顾自的大嚼起来。那咀嚼的声音如此鲜活,以致我们在银幕下都能体会到他的清爽与满足。

    也许是注解中“普通蔬菜”一句决定了它的平民特性,在电影里手持一根黄瓜大口咀嚼几乎是位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的专利。很难想象将“赌神”高进手边的巧克力换成一根黄瓜会是怎样的情形。

    导演们不约而同的将黄瓜作为表现草根阶层生活的重要道具与标志,也许是基于“把蔬菜当水果吃”的平民生活特征。当然,这恐怕也仅仅是一种艺术层面上的代表而已。虽然从未在电影里见过富翁们生吃黄瓜的镜头,但在现实生活里他们未必不吃,也许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极度狂热的黄瓜爱好分子。我只是说也许。

    不过黄瓜在电影里除了充当表现平民生活的象征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别的作用。记不清名字的一部电影里,女主角对热情的向她推销黄瓜的小贩怒目而视:你知不知道一个没结婚的女人买黄瓜是会被人说闲话的!这大约也应算是黄瓜的另类用途之一吧。

 5 ) 老二的阶级成分

老二按现在的说法得叫蓝领,虽然比白领低那么一点点,决不是贫下中农的一分子.且不说有稳定的工作,持家有道的老婆,单是首都北京的户口就能羡煞旁边几亿人, 虽然每月的工资都得上交家里的一把手, 自己也能偷偷摸摸攒个小金库伍的.这样的生活就算是现在出身贫寒在城市里打拼的小白领也得奋斗10几年,更别提成天想着啥时候能坐上火车去北京看看的农民兄弟了.

可是老二自己不这么觉得,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家里家外我他妈还像个人吗".想不像人那得看跟谁比了,有卡拉陪衬着, 老二当然是个人了, 因为"卡拉是条狗"嘛. 没了卡拉,老二觉得自己不像个人了,这种想法也传染了老二的媳妇, 就在老二发了话"不就是条狗吗,咱这日子还得好好过啊", 然后想跟自己媳妇亲热的时候,二嫂一扭脸,来了句"其实我也挺想卡拉的". 这又让老二开始琢磨自己还像不像个人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其实不但卡拉老二保护不了连自己的儿子亮亮出了事他也是无能为力, 亮亮为了托同学的爸爸把卡拉弄出来,帮同学打架结果关进了派出所.不知道听见亮亮面对着自己大喊"你根本就不配做我爸", 老二心理是什么滋味. 他这个普普通通的,没钱没背景没关系的连一条狗都保护不了的工人真的无话可说,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叹叹气,连一句狠话也撂不下了.这样的辛酸可能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吧.

老二这样的实成人也不是没人喜欢,离了婚的杨丽就对老二青眼有加. 为了把卡拉弄出来,不但借狗证给老二还帮着老二到处托关系. 按照老二的说法,"因为我实在", "我是那不顾家的人吗", 杨丽这个红颜知己的出现没有带来另外一条剧情,也许仅仅是对可怜的老二所代表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原型的一个安慰,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老老实实工作的工人在这个城市的生存能力还赶不上一个离了婚的没工作的整天打麻将的会耍泼仅仅有那么一丁点姿色却又人老珠黄的中年妇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的关系多.在中国这个人治的社会中,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往往能决定一切,甚至是用钱不能直接买到的.想想看,连一个公交司机也可以耍耍大牌就因为他认识个狗屁调度,一个开车运狗肉的也可以对老二呼来喝去就因为别人有求于他.如果有可能,任何人都想骑在别人头上.

一直到最后,我们知道亮亮的架是白打了,钱也是白赔了,最后狗证还不得不办,二嫂免不了又要因为老二找姓杨的女人帮忙发顿彪了. 然后日子照样过下去,老二一家人可以揣着狗证大摇大摆的遛狗了.


卡拉是条狗. 但是对老二一家却是那么的重要,这不是一出喜剧,是一出让人看了心理不痛快的高超的讽刺艺术.

 6 ) 社会转型危机

这片子往小了说,就是一个给狗办证的故事。

往大了说,这片子体现了北京社会转型期间的危机。

从故事的起缘说起。北京市政府因为狂犬病,出台规定要求带狗上街必须要狗证。狗证一个5000元。这段在我记忆中很清楚,因为5000块的高价吓了我一大跳。

北京人本来是没有养狗的习惯的,老外养狗那是因为生活无忧的清闲所致,可你看北京里公园遛狗的都是些谁?大妈们,老太太们,家庭主妇们。他们的生活绝非衣食无忧,见到警察必须跑之,因为5000块对于像老二这样的家庭并不是小数目。相比国外,我们的教育和医疗都需要个人承担很大的费用,从这里抽出5000救狗,难怪妻子会哭。然而奇怪的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一家三口居然谁都舍不得卡拉。对于老二,卡拉某种意义上比他的儿子更招他喜欢。政府一条规定便让社会转型的矛盾慢慢浮现了。

从片中可以看到,老二家住的公寓是典型的北京老楼,水泥地水泥墙,到处脏兮兮,漆都找不到一块完整的。他妈妈家更是一个破破烂烂的阴暗的小房子,城内的院子都等待着被拆的命运。但这并非北京的全貌,更多的是挡他妈妈家光的高楼大厦,办狗证毫无压力的资产阶级杨丽,办起事来毫不手软又怕麻烦的人民警察。一面是高楼林立繁荣向上,一面是破壁残垣生活窘迫。北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向着国际大都市迈进,养狗的高雅情操引进了,高雅的人却没有。为什么拼了命也要养这条狗啊?片中的家庭主妇妻子,工人阶级老二,资产阶级杨丽都表达过“人不如狗”的想法。无论哪一阶级,有钱没钱,底层的孤独感隔绝感,中产之间的不信任感,都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善。人人都在养狗,养的是寂寞。

片子中唯一的大特写是儿子对老二大喊着:“你不配做我爸!”。他上课睡觉,半夜看狗,中途捡猫,遇到黄毛时胆怯却也勇敢了一把。他对他父亲看得最清楚,他对他父亲的懦弱感到厌恶,自己的勇敢却也付出了代价。他爸懂得夹缝里生存,他不懂。本来关在笼子里的是狗,最后却是人关在了笼子里。

我喜欢这片子的细腻与真实。尤其是作为一部体制内的院线电影,镜头间的尖锐耐人寻味。把这样一部03年的片子放到现在,无论怎么比都是上佳的杰作。唯一不满的可能就是结尾。导演也许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找结果但是却没有结果”。但是我依然觉得完全可以认真交代下结果。否则就完全没必要一直用字幕为下午4点做着倒计时,结果时间一到却什么都没发生。如果说主题是人,那则没有必要提醒观众故事核心是狗;如果说核心是狗,那么结尾则残缺得厉害。交代故事结局的那两行字幕存不存在都是一样的。另外我认为,作为一部院线电影,轻微的商业化处理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纯粹。

我一直以为这应是小说改编的剧本,于是看到编剧和导演都是路学长时有些惊讶。4位主演的演技都太到位了。

 短评

西方人大概会把这电影当恐怖片看

5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啥 這就完啦? 黃毛她媽真橫 明明就是她兒子搶劫打人自己摔倒 還敢把人告到派出所 胖子那孬種就不能出來說句話嗎?121022/那时候电影里的生活环境比较真实 不会让人看了心存幻想很多事 现在总喜欢把丑恶和美好可以放大 其实那个年代就是警察有些高傲 离婚女子会被说闲话 对方家长不讲理 自己的形象不够光辉 再吵闹不满 夫妻还是在一起好好过181214

10分钟前
  • 小天狼星
  • 还行

通人性接地气的《卡拉是条狗》也是考验国家道德的分数线亦是路学长严厉训斥父权的教鞭。所谓人心一杆秤,作为非宗教背景民族中的一份子,于那“老二”的算盘里自有一套生存的小九九。然而哪怕他的闲工夫将日子打得再溜也追不上《野蛮入侵》的速度。这部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多硬朗《可可西里》就有多软弱。

11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教学放映看了个胶片,蛮难得的现实主义质感+两天一夜集中叙事,该有的都有了,直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去了。葛大爷有头发也是蛮帅的。

1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城市如废墟,人生如蝼蚁。人的社会属性,家庭角色与个体意志在环境的异化面前逐渐混淆、扭曲、再幻灭成一种无为的忍耐。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好像一点儿没变。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风格的电影,反正是很生活化,从日常的小事折射出一些东西来吧~~

18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21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真实得吓人,好像自己就是老二,在昏沉的北京城里骑着自行车,灰头土脸地架着脚倚着椅背嚼黄瓜,拉上窗帘求欢,蹲在路边啃西瓜,对任何人赔笑脸以致睡觉时都会脸抽搐。逮狗一段不如宁瀛的《民警故事》。

22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演员个个都成精了,电影让人哭笑不得,编剧简洁有深度,尽管题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导演却拍得如此脱俗,荒诞喜剧是一种大智慧

26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女主角叫丁嘉丽么?一直觉得她演技满不错的~

29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惊艳!通过一条看似寻常的救狗之路,将明一套暗一套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社会体系展露无疑,充满了黑色幽默啼笑皆非的戏剧性和反讽性,进而反应出底层人们信仰缺失+麻木生活的艰难与心酸,葛大爷的表演再次验证了姜还是老的辣,看完,对中国电影痛失这么一位有才华的导演而深感惋惜。

32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36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卡拉是条狗》没有企图用任何光明或隐晦的手段来说服观众,他用平铺直叙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与现代价值观相悖问题,就在观众们饶有兴趣的试着摸索导演的小算盘却不得要领时,电影结束了。到此,导演路学长所思考的,观众所思考的,导演费解的,观众费解的,就统一起来,引起共鸣。国产电影的佳作,推荐!

37分钟前
  • Sunman
  • 推荐

现在还上哪儿看这种老百姓电影????

41分钟前
  • 吃 硬
  • 力荐

哎哟,这个是还有头发的葛优啊!中间危机的男人,香港拍了一部《男人四十》,国内拍了一部《卡拉是条狗》。老二想讨回的不单单是卡拉,还是他没有什么希望的生活里面的唯一动力,甚至是精神支柱。

44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还行

后面忽然一下就结局了,不知道是什么手法。话说,那个年代狗证要5000?这不是抢钱吗?

45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还行

“中国有许多优秀导演,中国电影要想做好很简单——真实。只要做得真实。很多年我们都很虚假,这是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路学长【R.I.P.】

46分钟前
  • Z
  • 推荐

黑色现实。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种种的孤独与不自由。狗比人好处,因为人的冷漠与孤独!7.7

5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老二是条狗……

54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2003,上海虹桥百盛影院,补登豆瓣。2010,吴中路52号,DVD,补登豆瓣。

55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