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2022

剧情片香港2022

主演:张艾嘉,任达华,蔡思韵,周汉宁

导演:曾宪宁

播放地址

 剧照

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2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3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4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5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6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3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4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5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6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7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8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19灯火阑珊202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7:37

详细剧情

  香港曾以滿街霓虹燈聞名世界,卻隨著時代變遷,昔日的燦爛繁華似乎已成往事。妻子難以接受丈夫離世,終日在家整理其遺物。身邊所有人都叫她別再執著,卻屢勸無效。一日,她發現一條開啟亡夫的秘密霓虹燈工場的鎖匙,並在那裡遇見他的青年徒弟,得悉亡夫一直希望重造一個已拆除的神秘霓虹燈牌。盼能完成其遺願的妻子,在過程中逐漸了解每個昔日燈牌的故事。張艾嘉、任達華相隔39年後再度再合作,攜手新演員周漢寧、蔡思韵,講述一段屬於香港的獨特歷史。片中的霓虹燈與最近的清拆工程不謀而合。不同的意境符號貫穿全片,暗喻著這座城市之餘,也對照著力挽狂瀾的香港人,正如導演所言:雖然是空執著,然而,人生也許要有執著才有重量。

 长篇影评

 1 ) 一眼相识,决然一生,寻寻觅觅那群众中的那一人,独一无二,灿烂繁盛都不为特别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从辛弃疾的词延伸想起。 「阑珊」,指的是萧瑟、衰退之意; 「灯火阑珊」则成了用作形容灯光稀落、微暗的样子。 电影《灯火阑珊》提供了一个喧闹后落败之感,却从衰亡中缅怀复古,温暖人心,回首思念的意义。

叙事从当代的背景说起,指涉了一个灿烂霓虹灯衰亡而消失的世代,旧工匠的手艺渐渐不被新时代需要,更不再传承后人,而会这些技艺的人才越来越少、需要的人也少了。

然而,凭一口气,点一盏灯,女主角美香其实原先也霓虹技艺毫无关系,只因为自己嫁给了一位,以此为一生志业的情人阿镳,他们人生中的情感伴随着霓虹的辉煌,她的生命就此掺进了灯火中。

阿镳走了,霓虹工厂闲置,本来还不太想面对亡夫已离去的事实,此刻的空间一点都未整理,那些碰触过的东西停留在丈夫离开前最后一刻。

直到她遇见丈夫的徒弟Leo,原来还有个「重建霓虹招牌」的遗愿放在那里,千回百转想念一个人的空洞与虚浮中,似乎让她抓到了一项「任务」感,任务是亲手学习烧制、找寻灯管设计,然后实际完成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 空虚的想念转换为一个实际动作,执行一件早已渐渐衰亡之事,重建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美香被赋予,也将明白如何道别与接纳的事情。

整部电影,正是凭借着张艾嘉所饰演的美香,横跨想念转化为行动的情绪,伴随着茫然中的不舍,让《灯火阑珊》有了那核心的眷恋念想,缠绕绵延。

好几场戏都是,已经预设离开,由任达华所饰演的阿镳,凭着记忆实体现身,但又突然一个断念间消失,张艾嘉需跨越时间过往与此刻限制,将其融为同一空间中展现,并伴随不同情境应当的反射情绪,去决定展现在银幕之上的变化为何,那些念想中默默的潜移默化,都被浓缩在闪回之间,娓娓道来,细腻动人。

一眼相识,决然一生,寻寻觅觅那群众中的那一人,独一无二,灿烂繁盛都不为特别,只有自己心底指向,那美好的执念,就是想抵达、完成。

那如同是《灯火阑珊》中先想起了辛弃疾的词,书写情爱中的回眸一望; 接着化作电影中面对逝去的爱人丈夫曾共同有过的追忆,实则更是对时代与逝去的回首,繁华复古的重建与道别。

古典诗词里那一位千百度穿梭、面对无数巡回过的景色,都印象深刻的人,最后其实出现在了蓦然回首平凡之间,像是美香一路后的拼搏,即便心底终得知道改变不了什么,仍旧要好好面对阿镳的一切。

直到最后,任务都完成了,魔法神灯的愿望仍旧没有完成,只是让她再回到了现实,那孤单对映在遥远处之人,早已是记忆中的他,却实实在在感受到,如此特别而情深义重。 或许,这部电影并不完美,有些青涩的转折,但灯火阑珊后酝酿着余韵,温暖慰藉,如同依傍在美香的想念中,去怀旧、思念然后缓缓的道别。

夫妻是千年修得的爱人,而记忆中不往复的年代化作缅怀,一同勾起了人们拼命不想消失而活下去的动力,纵使努力也不见得能万事顺利,不一定能寻见那人、也不一定能获得答案与真正填满空洞的地方,但总会又在萧瑟索然之际,蓦然发现另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叹。

美香如此,她碰见的那位冒失的徒弟如此,甚至是准备建立一个家庭的女儿也是。 灯火阑珊之处,自己尚在那里等候,拥有想念的能力,继续好好前行。

 2 ) 一个曾经时代的印记

故事本身讲的是一个霓虹灯师傅去世以后,妻子与徒弟在坚持对他遗留下的制作手艺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与女儿逐渐相互理解。

表面上讲的是霓虹灯,但很多镜头里再现的是上世纪90年代香港,那种曾经满大街各种霓虹灯闪烁的景象,那时候年轻的小夫妻在制作各种霓虹灯的时候,也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也融合在了各式各样的作品中。

感怀的不只是那些人和那些事,更是那个曾经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时代。

在很多内地人观念中,对那个时代的香港的印象,大多还是存留在一些影视剧的片段中。而对于土生土长的老一辈香港人来说,则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时代记忆,那个时代承载了他们曾经的辛勤和努力,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3 ) 《灯火阑珊》:一部香港黄金时代恋歌

这是我在澳门看《灯火阑珊》的永乐戏院五十年代的样子

和小伙伴去澳门玩,不赌的我们晚上没事做,就在永乐戏院看了正在港澳地区上映的港片《灯火阑珊》。

以下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介意敬请回避!

这个片子我个人挺喜欢,它是一部香港怀旧电影,通过一个霓虹灯师傅去世后的故事,怀恋香港的黄金时代。任达华演霓虹灯师傅镳哥,张艾嘉演他的太太香姐,另有两个年轻演员演镳哥的女儿和徒弟。虽然目前豆瓣只有6.5,但我个人可以给到7.5分。

诚然,它有很多缺点,尤其女儿的转变,简直毫无征兆毫无逻辑;香姐和徒弟一起去祭婆婆的部分,拍的是好看的,但跟主线不太挨着。

而且还有个问题是,香姐和徒弟的互动真的很多,又有那么点儿互相救赎的意思,导致我的小伙伴看到一半悄悄问我,他俩不会搞姐弟恋吧?

我当时就斯巴达了,固然爱情不看岁数,但这个戏里香姐的女儿都比徒弟大挺多,更别说香姐本人了——我确实不太想看他俩谈对象。因而我整部片的后半程都略有点出戏,边看边忐忑他俩会不会姐弟恋,好在没有。都怪我的小伙伴。

张艾嘉真的太好了,无怪乎她凭这部片再次拿到金马影后。是真的好,又准确,又动人。不过,全片看完还是挺感慨的,“过去留不住,未来来不了”的香港哟,可堪一叹。

以及,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看电影,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全粤语配音的片子。我完全听不懂,好在字幕是中英文的。

永乐戏院不是个正经电影院,它就是个老式戏院,始建于1952年,以前主要唱粤剧,非常有名。它就两个厅,一大一小,大的装一千来人,小的只有两百多座儿。

这个片子在小厅放映,厅里有个小舞台,座椅很老旧,和大陆那些新建影院IMAX啥的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像我大海淀剧院。但管理很到位,已经放映到片尾曲了,有人屏摄,工作人员立刻走过来制止。全程观众也相对比较安静,体验还是可以的。

 4 ) 再见亦是香港-1:我啲陀地黎嘅嘛,,,点发围吖——哥顿哥 金鸡SSS

《金鸡》系列如同香港喜剧高光的回光返照,终在2014年结束了。 香港喜剧自认低俗粗制,深藏烂熟技法,鞭讽社会,1980-1990年代与动作犯罪类型共同树立了香港类型电影发展仅次于好莱坞的国际地位。彼时韩国类型刚发轫。 大陆交融和市场严重衰退,新一代80后90后香港影人回望父辈,整装擦镜。 陈咏燊作家编剧出道,在他编导的两部长片中都致敬了1986年《英雄本色》,但陈生自己却没有沿袭动作类型。 资金市场与思想三重洗礼,浮现一条轻类型化回归世界潮流和狭义作者化路径。

陈咏燊编导2018《逆流大叔》。为何不翻唱罗文: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技法不如父辈烂熟)

《还是觉得你最好》从酝酿就共享大陆市场,2018年已经金盆啷口的黄子华领衔,超过60岁的他仍代言流金岁月,喜剧尾彩流流长。

陈咏燊编导2022《还是觉得你最好》。《英雄本色》海报与无关主旨,却都在父辈荣光照耀之下。

《还是觉得你最好》和《过时过节》聚焦的香港家庭和传统还在蜕变中,有些永远消失了。 新生代影人不像前辈高速叙事极快节奏不露技法, 他们不时流露作者性,展露寓意多意的镜头语言, 也钟情镜头下的香江之夜。魅力之地,夜晚当然更迷人。

曾庆宏编导2022《过时过节》。父亲儿子的离家,留下一个香港式三代母系家庭。也是新一代影人回归世界大潮的表现。

《窄路微尘》里相怜相助的饮食男女,并没有如观众所愿而相恋,是影片凸显的非类型化特征。 与1990年代本土年度十亿票房纵横亚洲市场的父辈荣光相比,新势力尚不成军行走于窄路如微尘。

林森导演2022《窄路微尘》。镜头总是对准暮色中的窄街陋巷。

欧洲求学的李俊硕关注边缘人群,《翠丝》后《浊水漂流》,相对来说他的独立电影属性最强烈。

李俊硕编导2021《浊水漂流》。片尾的生死对话幻境,油灯掩映,尽显悲凉无助。

《灯火阑珊》以物代人,借物思人。霓虹光芒更恰似香江银幕之光辉。 《浊水漂流》和《灯火阑珊》共用穿梭阴阳界,但效果相反。

曾宪宁(女)编导2023《灯火阑珊》。阴阳对话贯穿全片,缅怀淡去的光华。

霓虹灯造型难成本高能耗高易损,但是璀璨光辉却是LED不能比拟的。 珍宝海鲜坊见证197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腾飞带来的极致繁荣,也辉映香港电影蜚声华语乃至全球的荣光。

曾宪宁(女)编导2023《灯火阑珊》。片尾隐藏曾经的香港辉煌地标:珍宝海鲜坊(1976-2020)

香港电影发展基金旨在资助香港本土及与亚洲合作制片。成立以来共为近80部影片提供资金3.2亿港元,包括《逆流大叔》《过时过节》《灯火阑珊》。 新一代影人作者化国际化的求变都不同程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鼓励。 前辈吸收开创的香港化类型是香港独门物种,如香港设计,被国际广为效仿。和当下新影人重新回归世界潮流在不同语境之下。

来自香港政府的这两个logo仍体现了香港作为设计创意之都的本色。

挣脱声色笑骂和无影脚,还是香港电影吗? 我啲陀地黎嘅嘛,去到人啲地方点发围吖?

 5 ) Illustrate HK:讓霓虹燈成為電影的主角

很久沒看電影哭成狗⋯⋯原本懷著支持🇭🇰文藝電影的心進場,沒想到哭得稀裡嘩啦。

在我看來,整一部電影主打一個「凋零感」,每個人都很破碎的感覺,很難說具體哪個點讓我很觸動,但是我又的確哭哭笑笑反覆了好幾輪😭

💡

開場的時候,類母子線讓我有些無奈,真的不想再看孤獨老人遇上往年知己的戲碼了,但沒想到每當我以為情節會走向俗套的時候,就會有小衝突或轉折出現。年輕徒弟Leo的角色塑造出奇地完整,編劇既沒有讓他成為「一呼百應」的眾籌高手,也沒有讓他成為燒玻璃的「天才少年」,每當以為他「可以」的時候,就會有意外出現,不斷提醒觀眾:這不是可以拯救工場的神,而只有一個普通年輕人,一個其他人眼中的的「廢青」。很喜歡戲中美香和Leo之間相互扶持的關係,時而親近,時而疏遠克制,即便擁有很多共同的經歷,但又彼此尊重對方的「邊界」,真的很難得。看了演員專訪之後,我甚至懷疑,這就是戲外兩位演員間的真實狀態——影壇新人vs大前輩,再怎麼親近,都會隔著一層紗。

💡

無一例外,年輕人「闖」入中老年人的世界,很快就遇到了女兒的強烈反感——全戲最讓我哭笑不得,最有戲劇衝突的,就是四人同桌吃飯的那場戲。表面是母女衝突,背後虛焦的年輕徒弟Leo直接把我笑到在影院和友人互掐大腿,真情實感地體會到了他的慌張和無措😂。

母女線的衝突除了來自闖入生活的年輕徒弟外,更因為兩人處在面對死亡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了很不一樣的狀態。直到最後,雖然一向堅強的女兒哭著回憶起了父親和她之間關於霓虹燈的故事,行動上也開始有了轉變,但我卻總感覺母女間並沒有真的「和解」,最多只有一人退一步,盡力「遷就」罷了。但,這恰恰就是我覺得本片好看的地方,大團圓的結局太俗套了,無法十全十美的才是現實生活。已經可以想像結局之外,隨著女兒移民,留港的母親立刻會成為移民潮下的獨居老人⋯⋯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電影的結局是所有人一起齊心協力完成了最後一個燈牌,達成了另外一對夫妻的心願,看似圓滿,卻依然凋零:認知症的老人不會因此好起來,只能活一天的燈牌只是沒有絕望堅守中的一點回光返照。

⭐️⭐️⭐️⭐️⭐️

最後,一些零碎的想法🧩

1. 任達華飾演的父親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一邊開的士養家供女兒讀大學,一邊利用公餘時間做燈牌:開場的時候,女兒不相信美香媽媽說工場還在運作,原因是其十年前已經停工;後來徒弟Leo下班後到工場燒玻璃被美香調侃:「學你師傅咁秘撈啊」;回憶插敘中有提到因沙士期間沒有收到工錢,可能沒錢供女兒上大學,美香建議其去開的士。

2. 電影很克制地沒有講太多技術,但是資料蒐集和研究應該做得很紮實,萬分感謝!🙏否則就會很像鏗鏘集hhh希望之後有其他形式的出版物、紀錄片等內容推出。

3. 沒有醫院戲,留白了關於死亡的真相,但是處處充滿了對於死亡的討論:美香在工場撞見Leo的那晚,一個打算祭拜,一個正在自殺;女兒和父親的回憶裡「流星」是很重要的元素,爸爸送她一瓶許願星,是因為這樣可以隨時許願,後來女兒和男友討論起流星的時候說一句:「每一顆殞落的流星就是一個逝去的人」

4. 梁蘇記究竟有沒有給廣告費啊哈哈哈哈拍到它們招牌好幾次了!(*梁蘇記是一家手工製傘🌂的百年老店,)

澳門大會堂:也是很有「歷史感」的戲院

 6 ) 灯火阑珊|过了今晚,还得被拆

故事里头的任达华,一开始就“死”了。张艾嘉在任达华死后,经常会回想起当年甜蜜的点滴。
只是女儿对父亲的离世,貌似一点也不关心,甚至把老爸的遗物迫不及待的打包丢了。老妈想扯以前的事儿,女儿也完全不像继续这个话题。于是,母女俩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此时的张艾嘉,还没想到女儿已经在计划移民,从此以后,再不回来了。
在任达华“头七”那晚,张艾嘉还是忍不住去了任达华的工厂。工厂里竟然有人,张艾嘉差点认为是任达华回来了。结果,这个小伙子自称是任达华的徒弟。说实话,当时小伙子戴着个头套,一副诡异的样子,慌慌张张,明显是在骗人,张艾嘉偏偏相信了。总是一种老年人被骗的既视感。可是,事实证明,反诈片看多了。人香港还没“堕落”到这种地步。这徒弟当时戴着头套,是准备自杀的。一个年轻人,想着自杀,这本身就不太正常。一个失去生活希望的徒弟,一个失去生活目标的张艾嘉,“发现”了任达华的临终遗愿,这成为他们继续下去的理由。
而一直和老爸“决绝”的女儿,在看到老爸为自己做的许愿灯后,也终于绷不住了。一开始死硬死硬的说,伤心一定要哭吗。这次,哭得稀里哗啦。我们大概都没准备好失去,到了失去是,其实都是各有各的慌张。或许,要等到慌张过后,才会重拾生活。
为了寻找任达华的临终遗愿,张艾嘉和小徒弟走访了很多任达华当年的老顾客。这位主顾,相当的反转。当年任达华在非典期间,帮她渡过了难关,如今,人家开出了超额支票。张艾嘉觉得,这个实在太多了。老板说不多,这只不过是当年欠下的,如果不是张艾嘉支持任达华这么做,这家店说不定早就不在了。张艾嘉尴尬的收下了支票,其实当年,张艾嘉从来没支持过,反而和任达华闹了不少的别扭。
任达华坚持的,也只是“朴素”的愿望。坚持、坚守、坚定。只是,这样的坚持,到最后只留下一笔债务,工匠精神在商业化的包装下荡然无存。
等到张艾嘉终于“发现”任达华的临终遗愿,却是个自己“不能接受”的真相。张艾嘉也崩溃了。家里头,工厂,所有一切都放弃了。抱着任达华的骨灰上了天台。自己的坚持没有了意义,将来,还是陪女儿移民吧。
当然了,这一切只是宣泄。宣泄过后,生活还是要继续。女儿自由了,自己也自由了,小徒弟也在这场完成“临终遗愿”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切,虽然好像终将抵挡不住时代的洪流,但至少在当晚,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霓虹灯,曾经是香港繁华的标志,如今,大部分都被拆除了。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工匠艺人的手工,抵不过鼠标的轻轻点击。生存空间被极度压榨,如今的香港,一样是不夜城,但已经“不需要”霓虹灯。意兴阑珊的怀念,其实没有太多的用处。当生存面对挑战,只能求新求变,别无他途。幸运的是,在故事的片尾,霓虹灯师傅找到了新的出路。

 短评

朴实有华的感动

3分钟前
  • doofy
  • 推荐

很棒的题材,用很平庸的方式拍出来,剧本和视听都很一般,优点就是情怀吧,港人眼中又一个时代结束了。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向前看,别回头。蓦然回首,逝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23/91】这可是张艾嘉耶,表演自然就不多谈。插叙叙事,讲真刘妙丽和脑退化症老公那段着实多余。霓虹灯处是人情味。同场的比我想象中的多人,港片还需努力

10分钟前
  • 係只猴爬上树顶
  • 力荐

无限唏嘘

12分钟前
  • dawdle
  • 力荐

沒想到最大的槽點是特技的年輕任達華 lol 噢然後年輕香姐說的粵語不正究竟是為什麼 也沒有交代 張姐演的老年版也沒有這麼差啊說得 張姐沒什麼好挑剔的 Sammi距離張姐還有十個毛姐或者紅姐吧(對不起 然後蔡思韵竟然有一個自己一個哭的鏡頭 我⋯閉眼。

16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男人婆”一直那么美....比美还自信的张艾嘉!(小时候有点怕,现在感觉很难得)

21分钟前
  • ₘₒₘb
  • 力荐

张艾嘉一如以往地很好地驾驭了美香这个角色,但是故事拍得有点俗套,最后女儿态度转变得很快,结尾似乎理所当然就把遗愿完成了,就连制作的过程也没详细拍出来,从头到尾都没有完整展现出一个灯牌是怎么做好的,就是烧了几根管子,感觉很突然,可惜了张艾嘉的演技,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到特色的霓虹灯,有点浪费了这个题材。今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应该是Sammi了。

26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PREMIERE ELEMENTS #hkaff19【4/10】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混乱和刻意,虽然有众人为杨灿镳完成遗愿,合力做霓虹招牌为主线,但还是能够强烈感觉到不同片段是被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不知道是剧作出了问题还是剪辑出了问题,个人倾向于前者,毕竟影片的现实片段与Flashback衔接得不自然,无意义的段落也不少,比如美香陪Leo在码头祭拜外婆,以及最后彩虹穿传统婚纱为美香梳头,而整体的对白也有欠打磨。

30分钟前
  • ricqles
  • 较差

懷舊氛圍濃厚,今昔對比甚是悵然,不管是物或人,最後一幕閃現的珍寶舫更是唏噓。告別亡夫,告別過去的香港,是情感上艱難的課題。以香港曾經百花爭艷的霓虹燈做主題引子是聰明的設定。但劇作上似乎不夠完整。尤其第三幕女兒的轉變快到令人感到沒說服力。但必須說張艾嘉的演出很大程度為這樣的不足補分了。演徒弟的周漢寧是個新發現,雖然不是什麼帥哥,但十分生動可愛阿!

32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这么多年过去了,97阴影可以走出来了吧。不是不能nostalgia,但这种真的看腻了。也就张艾嘉表演能看。

37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还行

2.5.

40分钟前
  • 胖丁桃
  • 还行

台词和情节写得非常明白,已经不算隐喻,甚至觉得张姐为啥能靠这个得奖也是因为靠这个剧本演了个不明白说的角色。与《浊水》《窄路》相比,少了一些更加关注题材本身的部分,但与《送院》《白日》相比,又少了一些不死不休的怒气,就这样处在微妙的两者之间,可能是演员参与了创作?反而还算是偏往观感舒服那头的不上不下。不过就感觉,至少还算不会只存留一个“让位给导演想法的主线缺憾”的最终印象。3.5归4。

43分钟前
  • 匣中猫
  • 推荐

台词隐喻(甚至明喻吧…)无限多。曾宪宁值得期待。在endroll那首《灯火阑珊处》里止不住地落泪。qa环节日本人问创作自由度和片中是否有控诉意味,可惜日翻英翻都翻少了一句:她是承认了这一部有相当的自由度,但也强调了“仅仅这一部”,以及“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45分钟前
  • solaris
  • 推荐

开头挺漂亮的,当场被打动,但剧情越看越不对劲(。)能感觉到一点导演的意思,想拍出那种nostalgia、过去很美好但未来不知道往何处去的迷茫、试图保住集体回忆的寄托和cultural identity、对新东西新时代的质疑和抵抗啊之类的。(但是表达这些的香港好电影实在太多了…)导演试图着眼在家庭以小见大,说想以“失去亲人”为主题,结果代际的矛盾没拍清楚,爱情戏也乱七八糟。两分都给闪现的任达华和好看的霓虹灯

49分钟前
  • aoki绘里
  • 较差

六歲幼稚園畢業非典,計算可得—— 劇情上不想解讀了 那張ps痕跡過於明顯的合照竟然給了兩次真的讓人有點惱火 攝影很好 入股一下Leo好了(。 但是蔡思韻小姐真的三部裡面每一部都是她自己(。 這部裡靠比較肉酸的哭戲突出了有限的重圍(。 還有一句吐槽我一定要加上!! 即係一家人一起整光管搞牌照嗰出! 實在太電視廣告了吧!

54分钟前
  • 雲山琳琅
  • 还行

其实近年港片的隐喻系统也已经挺公式化了,张艾嘉的角色基本明喻谐音了Hong Kong,再加上亡夫和他的手艺,霓虹灯直接对位了旧香港。悼亡、未来何如、以及上代如何处理与下一代香港人的关系属于本片的核心,当走到了2019后,台词也直接指出“总是会被人拆掉的”。电影本身中规中矩,张艾嘉在结尾二十分钟挺有一些高光时刻。

59分钟前
  • Pincent
  • 还行

直到片尾字幕才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对一个人的怀念牵引至对霓虹灯以及那个年代的怀念和致敬。但整体拍得太中规中矩和无趣了……

60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TIFF35 香港真的很难摆脱这种“过去回不去、未来来不了”的没落感。导演谈到是因为拿到了一些官方的资金支持才开始的这个第一部长片,但创作上自由度很高。相比起来香港还是有稍微大一点的讨论空间。(常常很想说香港加油,但也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加这个油

1小时前
  • Victoria
  • 还行

难看。与其以霓虹灯为命题而在剧情上生搬硬套苟延残喘不如直接整个纪录片。音乐太满十分催眠。另外张艾嘉是缺钱吗?

1小时前
  • 放射海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