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攀登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夏伯渝,胡歌,夏登平,柯庆峰

导演:叶俊策

 剧照

无尽攀登 剧照 NO.1无尽攀登 剧照 NO.2无尽攀登 剧照 NO.3无尽攀登 剧照 NO.4无尽攀登 剧照 NO.5无尽攀登 剧照 NO.6无尽攀登 剧照 NO.13无尽攀登 剧照 NO.14无尽攀登 剧照 NO.15无尽攀登 剧照 NO.16无尽攀登 剧照 NO.17无尽攀登 剧照 NO.18无尽攀登 剧照 NO.19无尽攀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6

详细剧情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都迎来无数梦想者的挑战,夏伯渝是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硬核大爷”!1975年夏伯渝加入中国登山队,在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导致自己因冻伤而双小腿被截肢,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在经历双腿截肢、癌症侵扰、病痛折磨的43年里,夏伯渝五次冲击珠穆朗玛峰,凭借自己的坚持不懈与热爱,最终于2018年5月14日被珠峰接纳,在69岁高龄成功登顶。这使他成为无腿登顶珠峰中国第一人,也是继姚明、刘翔、中国奥运代表团和李娜之后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的中国人。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在无尽攀登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勇气和爱的故事。

梦想是单薄的。挚爱的一句担忧就会瓦解,自己稍多理性就能放弃,天空多一级风就会落空…四十年来每日坚持的原因是什么?是肢体残缺的不甘,是不屈命运安排的挣扎,是对自然的向往还是对自由的热爱?「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梦想是矛盾的。义无反顾追逐梦想,这一路注定是自私的,如果有家人亲友陪伴会给人莫大的勇气和支撑。夏老师你好,这两天怎么样?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如果没有办法改变就只能支持,这是爱的妥协,也是爱最本质的为他。很多事情是不公平的,人要学会放手和接受。飞机为了安全有时不得不返航,虽然差九十米即将登顶但不能因为自己让更多年轻人付出生命代价。

梦想是爱和感恩。家人多年的理解照顾,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见,牵挂。登顶时连线通话,问诊时彼此搀扶,登顶后一起旅行。毅然决然卖房。始终如一的坚持和热爱。挑战自己挑战极限,战胜病魔,挑战身体极限,为了更美的景色,遇见更美的人。登顶后依然攀登。

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

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

 2 ) 无尽攀登

这部电影是《无尽攀登》,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主人公是夏伯渝。1975年中国登顶珠穆朗玛峰队的队员,因为遇上恶劣天气,在下撤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睡袋让给了队友,导致下肢严重冻伤,最后不得不截肢,当时他年仅26岁。 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就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属于他的名字。 最终在2018年5月14日的8点多钟,夏伯渝最终登顶了珠穆朗玛峰,这离他第一次向着珠穆朗玛峰攀登已经过去了43年。 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费尽自己的一生,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呐。 夏伯渝也因为自己登山不止的事迹荣获了2019年的劳伦斯奖,当你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时候,世界似乎都在帮你,世界似乎都在为你让路。 所以胡歌才会甘愿仅仅在一部电影里仅仅出镜3次旁白,谁又不会为一种生命极致的展现形式而不由的掌声雷动呢?

 3 ) 那些值得突破的部分是最难的

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是不足的,没有挖掘新的角度,就是完全符合观众预期,在合适的地方动情,在合适的地方震撼,整体的叙事的节奏平缓,缺少额外的张力,没有后劲。

这部片子其实挺难的,难在残疾人攀登珠峰这件事情,离普通人的真实场景太远了,故事只能把观众带到“当下感动”的层面,但是没有这件事情背后的突破的思考和回味,也没有情绪增量。

对比《徒手攀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徒手攀岩这件事本身,而是背后的情绪构建:真正重要的不是描述攀岩,而是刻画Alex这个人,他的那种孤独感,在面对一件史无前例的挑战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兴奋、犹豫、焦虑和信仰,在面对一段感情时候的冲突时的坚定。本身是构建一个神的过程,却让观众带着看神的预期去经历了这个神的一层层剥离,从而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攀登成功,只是一个渲染,真正有后劲的是你感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一样,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对生和死的理解不一样,对内心热爱的呈现不一样。

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所呈现的情绪应该是超越故事本身的,棒少年里,打棒球是挑战么,是,但是没有那么有共鸣感,真正共鸣的是马虎和小双这两个孩子怎么通过棒球的载体在对抗自己的成长困境,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对抗自己性格里的虚弱。人性幽暗的地方的挖掘通常是迷人的,这是好的角度。

回到《无尽攀岩》,我觉得正面描述太多了,老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如何自私,对不起家人,热泪盈眶,但是这种过于直接的煽情往往是缺乏张力的,包括最后一个镜头的拿捏,你问他为什么去爬山,老夏思考了一下,说,他喜欢,落幕。这种“我喜欢”是单薄的,很难与观众产生巨大的情绪共鸣。《最大的小小农场里》用一只狗的离世来承载为什么要做这个农场的心路,就是一个很好的第三视角,切入的角度也很棒,原本是为了救这只狗去做这个农场,但最后已经不再是一个谁救谁的问题,延伸成了自然界的万物链接。

 4 ) 走好每一步

2021年12月26日,CBD万达影城,参加际洲先生的包场。全场有150来人。夏伯渝、夏登平、柯庆峰诸先生到场交流。气氛很好。

影片技巧有限,但是抓人、有力量。力量来自两点:山与人。

生活在城市太久了,山成了一个概念,人不自觉地傲慢起来。

通过有限的镜头,感到了山的气息。那冷、那硬、那复杂的纹理,真令人着迷。

需要定期看山。人被还原为原人,赤条条。生命稀薄,如同被风卷走的雪雾。

夏先生是个宝贵的人。或许强健的体魄能让人乐观。即便残疾,乐观依然饱满。

观众问:登山时想什么?答:走好这一步。

真正朴实,真正智慧。想到写作,想到人生,也是如此。

 5 ) “她还是接纳了我”

夏伯渝先生在登上珠峰后说了一句话:“她还是接纳了我。”

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从上路那一刻起,我们挑战的就不是大自然的极限或身体的极限了,而是梦想和自己的可能性。这件事甚至不是“挑战”,而是“拥抱”。

记得前几年《大三儿》上映的时候,朴树说了一句话:“生命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

其实梦想的本质也是。

夏伯渝的梦想是攀登,而《无尽攀登》则是这部纪录片团队的梦想。这么一看,夏老师家人祈祷他们的梦想能成功,也是梦想。

夏老师给儿子起名“登平”,寓意“登高峰如履平地”。他爱人则希望“登高峰能平平安安回家。”

他有热爱,而他们宠爱着他的热爱。

电影本身并没有刻意地刻画登珠峰的难,这个难无需多言。它更多着墨于人的情感,和人的力量。

我最喜欢在夏伯渝登顶后的那一幕,镜头并没有最先给到山顶的他,而是转向山下人的狂欢。

那一刻,几十人因为一个人的梦想成真心潮澎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他们的梦想成真。

还有一段是,经历了一夜的艰苦攀登后,高峰上的天空逐渐破晓,日出云彩云蒸霞蔚。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但对我来说,那就是拥抱自然的最大意义。我在认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所有的时间流逝我都感受得到。

从上路那一刻起,也许8848.86对于夏老而言,也已经不是一个海拔的高度,它更是时间的长度。每走一步,就是经历一个生命的刻度。

真正令人最感动的是,他为完成这8848.86,付出了实实在在的43年。

 6 ) 听一个登山和电影爱好者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

无条件支持,无条件五星。 来,听一个同时作为登山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我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 我大概扫了眼豆瓣里关于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影评,其实大家还是在情感上太陷入在故事里了,从而忽略了一些电影制作层面的事情。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感人也着实励志,我并不是说陷入在这样的故事里有何不对,只是想告诉大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来看这部电影。 单论感情,我对这部片子的感情要高过90%的观众(保守估计哈),和夏老师一样,我也生活在北京,玩户外也七八年了,夏老师走的北京周边线路我也几乎都走过,雪山登过几座,我也有一个关于8000的梦,只不过不是珠峰而已,当然珠峰我分别在南北坡都看过、南北ebc都到过、尼泊尔也玩过一个月,甚至还和夏老师有几个共同认识的人,更巧的是我女儿的名字也是和山有关,以至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在擦泪,一半时间在站着以示敬意,所以,我们不谈感情也罢。 废话说完,电影情节不复述了我又不是复读机想了解自己去看嘛,没钱我请客。

下面进入正题:

1,在正式进入登山部分前的背景介绍中,有个镜头拍的貌似是北坡的珠峰,也就是中国西藏看珠峰的视角,不是不行,但毕竟主角爬的是南坡的珠峰,从南面拍或许更合适,这个摄影是没有难度的,可以补拍;

2,既然提到了摄影,就说说摄影。这部电影摄影的专业度是差些意思的,从c1开始到登顶的登山镜头中,几次拍主角登山而大背景的珠峰竟然没拍全,多给三秒继续向上抬镜头,拍全了珠峰不是更好吗?拍摄中竟然在登山者的雪镜反光中出现了摄影师,登山过程的近镜头太多远镜头太少,多给几个远镜头既可以凸现攀登难度又可以使画面更宏大,何乐而不为呢?这方面还真得向国外的户外纪录片学一学,精益求精才能进步不是;

3,关于电影后期制作方面的几个瑕疵之处。

a,在采访而非登山部分的台词中有几处口语和口误,这部分重新拍或重新配音完全没难度,兼容真实性的同时并非一定要牺牲艺术性;

b,关于ebc到顶几个营地的数据,完全可以加上含氧量、温度、时间等等,难道非要让观众好奇怎么就低温了怎么就要吸氧了到底几个营地之间用了多久;

c,既然给了珠峰上那几个最出名的尸体镜头,为啥不多说两句解释解释呢?要不就别给镜头嘛,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道那是尸体的;

d,同样类似的问题,既然故事里有讨论关于是否建c5的,最后c5还停了一夜,怎么就不说说明白为啥在c5停留了,是天气原因还是c3-c4耗时过长?这部分其实也是可以补拍的;

4,既然已经讲到了故事部分那我们开始聊聊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a,夏老师应该是长年累月的训练(我每年都会做登山训练我基本清楚),为啥不把登珠峰前的登山训练部分多加一些情节和镜头,不要给观众一种错觉觉得好像随便练练就能上去珠峰似的(我最怕户外片子给非户外爱好者的感觉是什么什么事随便练练就可以去做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b,电影节奏太平了,注意我说的是节奏太平了,和故事是不是激动人心是没有关系的。明明有拉肚子和血泡两个点可以放大来调动起来节奏而不用,多可惜。我前面说过的,保证真实性并不影响艺术性,纪录片的节奏也要有变化和停顿的,也要有起承转合的;

c,买菜包这个梗够幽默,但不够好。虽然最后换了向导给的包而没用这个包,但我会质疑主角登山的专业性,are you kidding me?四五十万(通常的价格)都花了还差这几百的冲顶包了?氧气瓶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是吧?更何况还有赞助商;

5,最后颁奖部分是不是有错别字呀应该是“世界”而不是“世纪”吧?这种制作上的失误实在实在是太low了;

6,夏尔巴人的祈祷词居然给翻译了,好棒好棒,同类片子几乎没有过(虽然我一直好奇)。

最后,因为喜爱,我才认真,我才挑剔,我们都希望国内的电影/纪录片更好,不是吗?

ps阿曼达峰(电影里叫阿曼达布?)真的太漂亮太漂亮了,或许可以当作我的终极梦想(难度不亚于珠峰),分享一张我前些年拍的阿曼达峰。

ebc路上

 短评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8分钟前
  • 雾淡乡
  • 推荐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说,「感谢她(珠峰)接纳了我」。人们总习惯用征服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但事实上人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永远不会征服得了自然。人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一次触碰。正如我们来人间一遭,并不是为了战胜生活,而是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愿你一生,为梦而活;愿你一生,永不言弃。

12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推荐

好故事,拍得一般

1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19分钟前
  • 空条奈奈
  • 推荐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2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26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极度自私的人,不怎么引人的纪录片

27分钟前
  • 于成
  • 较差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

29分钟前
  • 稀罕叫啥叫啥
  • 力荐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3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3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38分钟前
  • Soda兰
  • 推荐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43分钟前
  • 猫千姿
  • 力荐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46分钟前
  • 光影人生
  • 力荐

哈哈评论区不少人说“感觉爬珠峰也没什么难的。”哈哈当然了,根本看不到挫折啊哈哈。

49分钟前
  • 栗子酱
  • 较差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

51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

60分钟前
  • 麦圈圈
  • 力荐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

1小时前
  • 梦泽
  • 推荐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1小时前
  • Hanl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