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记录片美国2022

主演:莱斯特·赫特,玛丽亚·巴尔蒂罗莫,Peter Jennings,切斯利·舒伦伯格,理查德·恩格尔,Peter A. DeFazio,唐纳德·特朗普,赵小兰,Ted Cruz,Andy Pasztor,Zipporah Kuria,Dennis Muilenburg,John Cox,Michael Stumo,Richard Blumenthal,Rick Ludtke

导演:罗瑞·肯尼迪

 剧照

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2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3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4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5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6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3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4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5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6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7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8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19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6 16:22

详细剧情

  在《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这部令人不寒而栗的纪录片中,曾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罗瑞·肯尼迪揭露了企业对问题的漠视和贪婪如何导致两架波音 MAX 737 飞机在短短五个月内相继失事。在航空专家、新闻记者、前波音职员、美国国会和受害者家属的主导下,这部电影揭开了一家曾经备受推崇的公司背后一味削减成本和掩人耳目的文化。《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痛斥来自华尔街的败坏影响,并指出美国企业所秉承的理念的危险之处 — 有时这甚至事关人命。本片由罗瑞·肯尼迪执导和制作,马克·贝利制作和联合编剧,布莱恩·格拉泽和朗·霍华德监制。

 长篇影评

 1 ) 波音的坠落

在如此惨烈的背景下观看了本纪录片,让我深深陷入反思的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制造、创造先进、安全、实用的产品。但在经过多年金融体系的思维训练后,我突然发觉(或许很早就意识到),美国式金融存在着巨大弊端。像波音这样伟大的企业,在经过华尔街改造后,从工程师驱动转变为财务驱动,高管不再关注产品的质量、员工的意见,仅仅只关注分红和股价,而飞机✈️不比其他,这是事关100多条鲜活的生命,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而波音公司却用制造电饭煲的方式制造飞机,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不可持续的。在此,联想到昨日阅读了曹德旺先生对福耀科技大学的设想,要培养“产业工匠式”的管理人才,狠抓质量,因为质量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是设计出来、是管出来的。我突然也理解了,为什么要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在未来中国发展大国重器中,资本需要发挥起创新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资本不能妨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体系的打造,否则一切便都本末倒置了。

 2 ) 人命与资本的对抗

今天下午看了《一落千丈 波音大调查》,算是半部纪录片吧,整部电影是有导向的。

讲述的是波音公司为了竞争市场,升级了737机型,推出了更大更省,让航空公司更有利润空间的波音737MAX,因为设计的改变,波音公司加入了MCAS系统,这个系统会通过传感器的数据以及其他一些操作而被激活,激活后会强制使机头压头,原意是为了飞机在头重尾轻的时候,头仰太高而恢复飞机平衡。而在错误的数据下,会使飞机在平飞的状态下依然被压头,最后俯冲而下。困难的是,狮航失事前,波音甚至没有告知飞行员有这么一个系统,以致于狮航的飞行员在出事时甚至无法自救,且安全系统的权限高于人手操作。

而电影的后半部分提到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的影响,使波音从安全、质量至上走向了利润至上,人事管理和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后续的事情。

整部电影的剧情,节奏都安排得很好,看完后会让大家认为错的都是波音公司,淡化了USA 官方对于设备的监察。有时候想想,哪怕是航空公司和机长,执飞新的飞机,关于飞机的资料来源也是厂家,而如果厂家提供的资料是不完全的,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而且航空公司和机长也许并没有那样的义务,去解构一台飞机,去那么彻底的了解它。而且是在厂家表示没有大改动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也许更需要上面的监督了。

如同《资本论》那句话:“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无法想象当时的飞行员是多么的绝望,想起了以前看的《萨利机长》,还记得那个所有空乘在喊Heads down, Stay down的场景。当飞机失事的时候,空乘们也许是最想大家一起活下去的人,只是狮航和埃航最后还是没成功。

其实看这部的原因是因为3月的东航空难事件,而最终的原因,等官方公布吧。

只是有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人祸,却没能避免,这比自然灾难更让人觉得难受和生气。终究认为,人命比别的一些东西重要。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黑白的解忧杂货铺

 3 ) 利润比人命更重要吗?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工具也不断地推陈出新。飞机已经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出行方式了,它以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场合所应用。但是当你看到一架飞机坠毁的时候,你还会安心地去乘坐一架飞机吗?波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之一,却在近年事故频发。这部《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就向人们揭示了波音公司的事故黑幕。

影片的剪辑十分巧妙,开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解说词向观众展示了飞机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简简单单的一句“如果不是波音飞机我就不去”也充分体现了波音公司的信誉和人们对它的赞许。通过狮航飞行员妻子的描述和新闻片段迅速代入坠机情境,又通过第二次坠机的家属的讲述让环境呈现出了更加的恐慌不安。然而整部纪录片并不是讲完这两件事情就结束了。导演巧妙地将两件事件与波音公司的黑幕结合了起来,在共性问题上反复强调,两件事件与黑幕解说之间的切换频繁却不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让观众思路清晰。影片结尾的剪辑直接放上了字幕解释波音的后续事务,在保留了“失事原因解说”这一拍摄主要目的的同时也言简意赅地为整部影片画上了句号。

影片的画面设计也很精巧。片中两次以上出现了家属们去现场认领遗物与飞机残骸的真实影像,让观众触目惊心的同时也让观众对波音公司的“愤怒感”翻倍。在狮航飞机失事事件上采用了模拟片段,让观众处于一个更紧张氛围的同时也让观众更直观地,身临其境地“参与”了这次失事,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在解释MCAS等理论问题时,采用了动画的方式,更直观,更具体,更容易理解地为观众展示了这些知识,通俗易懂,便于观众理解。通过富有年代感的真实短片剪辑,展现了波音公司的历史,信誉与伟大,但同时与前两次坠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波音公司存在的问题。

影片中的配乐音量很小,用音色低沉提琴的声音来表现,在不影响观众思考的同时给予了观众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

影片中采访的人物都很“接地气”,从家属到波音员工到媒体记者都有涉及,增强了影片的真实客观性,可信度大大提升。故事与理论的转变和理论到故事的转变也都是通过旁白与人物解说词所过渡的。例如片头解说词:“2017年前都没有出现过打的坠机事件,波音信誉良好”,解说词结束就引入了空难,转折的十分自然。萨利机长在听证会上的同期声后顺承了波音零件故障的解释,也很自然。狮航失事飞行员的妻子的一句“利润比人命更重要吗?”点醒了观众,直接揭露主治引申含义:批判资本之下,任何事都是次要的这种想法,可以说是本片的点睛之笔。

资本这个东西真的是会“要人命”的,要不是为了“卷死”空客,提高市值,赚更多更快的钱,波音公司可以做的更好,更精,同样可以维护好的信誉。果然,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商业的“互卷”可能会酿成大祸。最令人厌恶的是波音公司在酿成大祸后还无动于衷反而推卸责任。波音一落千丈的是经济,一落千丈的是信誉,一落千丈的是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命关天,人心又在资本面前无比脆弱。这也许才是《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想展现给观众们的。

 4 ) 我为鱼肉

表象:2018lion air 失事,到2019 ethiopian airline失事,新闻一面倒指责东南亚与非洲飞行员的能力/资质不够,直到黑匣子找到后,才得知lion air 飞行员根本不知波音737max装载MCAS的系统,起飞后如触发则会将机头压下来,仅靠一个传感器(机身外)控制。而Ethiopian airline的飞行员则在第一次失事后接受波音培训,且正确操作仍旧没有挽救

真相:股价=市占率压力=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低成本”=“省油”+“无需飞行员培训”=737max=大卖。为省油而研发致命系统MCAS由于“不增添飞行员培训”,而压根没提。

片子结尾,听证会后CEO辞职,6200万分手费;20个月的禁飞后,737max重新上天,罚款25亿美元。但300多位遇难者家属?是“悲剧”还是谋杀?如是谋杀,追责何在?

一切向股东负责的其他产品,又是如何?就算不对股东负责,也是对投资者管理层负责,总之不是对员工、客户、自然环境而负责就是了。我们只是利润的贡献方,哪里有什么权利可言。无论在哪。

 5 ) 波音的Downfall

影片以两架波音飞机的坠毁开场,给人特别大的情感冲击。后半部分慢慢揭露坠机原因,直接原因:新型飞机737max是在原有机型737上的升级版,引擎做的过重。引擎装置在机尾,为了防止机尾过分下坠于是又装了一个MCAS系统,这个系统却只有一个sensor,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被触动,一旦触动就会使劲儿把机头往下拽。而两架飞机坠毁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个MCAS系统被莫名其妙的触动了。一旦系统触动,机长有10秒钟的时间关掉MCAS。但问题是,波音公司竟然从来没有告诉过机长们有这个系统的存在!更没有告诉他们一旦系统触动,你只有10秒时间死里逃生。

作为一个以安全著称的公司,为什么波音要这么干?影片把这个原因完全归咎于一个简单而常见的理由:公司要满足华尔街大佬们的胃口。公司的唯一目标是股价,股价跟利润直接相关,所以波音自从和McDonald Douglas公司重组以后就完全转变了原来的经营策略,变得极端唯利是图,不在乎质量监控。由于来自欧洲空客的巨大竞争压力,公司不得不仓促推出新机型737max保持利润,而737max最大的好处就是打着只是原始737机型的升级,它可以极大降低成本,比如,不用给机组人员提供新的培训。而且这样很容易逃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对新飞机的复杂审查。后来波音被起诉后调查显示内部有很多声音在讨论MCAS系统的重要性,但高层都压了下来,并强硬表示坚决不能声张此事,不然难免增加成本。后来在发生了第一起坠机事故后,波音依然对MCAS含含糊糊,不提供任何具体信息和解决方案,反而在赌不会有第二起坠机发生。于是就真有了打脸的第二次空难。两次空难一共死了300多人。

看完之后首先情绪上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后坐飞机一定要确认不是波音的新飞机!同时觉得纪录片能把这个拍出来,以很吸引人的故事形式引起公众注意非常赞。一个比较令人感动/欣慰的点是:在整个事件的追踪过程中,多方势力齐心协力,新闻媒体人不遗余力的追踪报道;受害人家属坚持讨一个公道;政府议员听到了民众诉求,把波音告上了法庭。当然个中经历肯定不平坦,但整体上社会机制是良好的。不过呢,我对本片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华尔街和CEO身上感觉有点太简单了。当然最后让CEO一个人出来背黑锅确实是很解气。资本家丑恶嘴脸也可能都是真的。但是还有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没有深入讨论:比如,FAA在这里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禁止波音737max的时候FAA还在力挺波音?为什么FAA在第一次坠机事故调查中就已经做出了报告,预测在未来20年将会有15架飞机出事,为什么波音能看到这份报告而FAA没有公布它,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另外对公司内部决策的理解也过于一刀切:重组后波音突然变的对安全视而不见,这个转变也未免太突兀了。难道高层不知道这样搞有一天要出事?组织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做决定时又有那些动机?还有为什么空客公司会成功?为什么华尔街也有很多别的公司,在注重财报的同时也关注产品质量,为什么这件事只发生在波音身上?我倒不是想洗白这些人,只是片中的论述黑白分明显得太过简单,而真实世界往往要复杂的多。

我觉得片中最赞的是对MCAS系统的讲解,包括很多访谈和细节,把一个挺复杂的工程问题说的普通人都能听懂,另外就是对空难的讲述也非常吸引人。不足之处是有点白左,对深层次原因说的比较片面。

 6 ) 这不是新鲜的故事,它反复在上演。无论哪个时代。

影片上线不到一个月,东航就摔了一架737-800,俯冲撞地,砸出巨坑,无人生还。

好似一个魔咒,在这十年间,每当波音想要淡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每当它想重新来树立品牌形象,每当它把安全两字挂在嘴边,就会突然地冒出来那么一个事件,一场空难,让人们对波音的信任,一降再降。

Netflix上影片介绍页面

是什么使得波音,这个曾经在全球都拥有无与伦比声誉的企业,接二连三的发生航空业最可怕的安全性问题。影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唯一的解答,但我相信,这一定是真实的答案。

影片通过受害者家属的阐述,通过事件的客观进展,通过波音员工的反馈,以及最重要的邮件证据,还原了这家公司,如何从一个把“质量与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变成了“股价”占据绝对首要地位的企业。当基层员工的声音不再被听见,当不再有人敢提出意见,重大安全事故就会成为必然发生的事件。

类似的故事好像经常能听闻。任何牛逼的人、事、公司,在起步的时候,都有着对品质的极端追求,这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可在此之后,往往也就转向了追逐利益。这实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若能做到始终如一的追求品质,或者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若能真正做到初心不变,那可真是值得令人称赞。

可这样的品牌,能有几个?

做大做强之后,利益凌驾一切似乎才是正常现象。

以后还是坐空客吧,或者也可以试试C919?

 短评

这么长时间累积的剧毒公司文化,不是换个ceo赔个25亿可以短期改善的。看完这纪录片,波音产的飞机真是不敢坐了,以后订机票还真得看看飞机是哪家公司的。

3分钟前
  • concrete_sea
  • 力荐

卧了个大槽原来波音和麦道的合并,最终是麦道管理层上位,那 737 Max 不出设计问题才是见鬼;麦道的 DC 和 MD 是空中浩劫常客,更是被弹幕戏称为 Daily Crash 和 May-Day,事故也是飞机原因的比例更大;而且从事件如何收场不难推测,还会出新事故,波音公司掏钱付罚款和赔偿,高管则免于被刑事起诉,甚至 bonus 都不带受影响的;建议避开出厂年份较新的波音飞机

7分钟前
  • ushuz
  • 力荐

今天的新闻让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一瞬间那些鲜活的人顿时变成新闻里的数字,变成数据时代媒介平台上的字节。虽然是旁观者但也无法不心碎。在最后的定性报告出来之前,也许每一种猜测都是对当事人的不公。作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我看的全程都在被distract,企业管理的漏洞,资本运作的腐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和公司的异化,这些宏大的叙述在坠落的飞机面前并不能更引起我的思考。我突然觉得自己也并不是很关心人类很关心世界。我无法停止想象那些坠落前鲜活的个体和他们各自的网络,是如何被这一场坠落击穿。那是些就此爆裂了的破碎。

10分钟前
  • Feridaws。
  • 力荐

波音的离谱操作: 1) Lion Air事故前不告知MCAS的存在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2) Lion Air事故发生后,全力lobby不要ground飞机3)两次事故发生后最先质疑飞行员的专业能力 4)嘲讽Lion Air要求波音为飞行员提供模拟机训练的要求5)逼辞时任CEO Dennis Muilenburg,随赔62M美金安置费。 Max刚出来订单不断股价暴涨,波音在华尔街商业战上取得的短暂胜利,随后换来的是两次事故346人丧生。 希望每个人都有良知, 敢于质疑,不畏发声。

11分钟前
  • Julie.R
  • 力荐

解释得很清晰明了。还是马克思那句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13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并非对这起悲剧事件最好的回应与探索,也未见归纳更多新鲜的观点;尤其前后两半段「情感」-「真相」的明显分隔,很难真正厘清作者的出发点到底在哪边。但在这之外,它所切入的是个更具资讯性与值得深思的的角度- -忙于取悦华尔街,却疏于质量上“报忧”的企业文化改变;不断成长的贪婪与野心,却是对生命的罔顾。悲剧是否究竟能在这里停止,我们无从得知;波音的坠落,也是“资本神话”的坠落。

1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从18年10月的Lion Air Crash到五个月后Ethiopian Airlines坠毁两起空难切入,到介绍Boeing利益至上的理念调整,最后归结于在资本侵蚀下管理层的贪婪与投机心理。内容受体量所限难以顾及深广度,好在条理清晰,如今 737 Max重回市场,本纪录片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18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推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提起来看,完全沉浸其中。从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公司,转变成提出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公司。用隐瞒和谎言让利益凌驾于安全之上。停飞两年的737max还可以复飞,可是这些惨痛的代价永远不能够弥补。顺便等待这次黑匣子的结果。

22分钟前
  • 2的N次方
  • 推荐

我给十颗星!!!看完觉得脊背发凉,大众的尾气门也是因为换了领导班子,变成了追逐利益的资本机器,它的Passat会出问题也许根本不仅仅是在于上海大众,而是从狼堡那栋大楼里就坏了烂了腐败了。资本本就不该参与经营,这是制造业的底线! 新闻说这周埃塞俄比亚才恢复737 Max的飞行,国内是去年12月批准复飞,最近波音的股价才从2020年3月全世界都lockdown造成的不景气恢复过来,明天礼拜一希望它大跌,狠狠打华尔街那帮吃人不吐骨头的狼们一个嘴巴子,这次波音估计完犊子了。

23分钟前
  • 白展胖
  • 力荐

别看造的是飞机,骨子里和某酸菜一样,能扣则扣,能省则省,死鸭子嘴硬拒不认错,只有联合抵制才能让他们肉痛

26分钟前
  • 沧海贻珠
  • 推荐

在一部iphone4里修改了bug再强行装个ios15.4的结果

27分钟前
  • 盧穎Chrissie
  • 力荐

程序会从飞行员的手里夺取飞机控制权……10秒内没有做出反应就要直面死亡……预估还会有15架飞机坠毁也不停飞……这是拿别人的生命进行的豪赌……资本市场太疯狂了……

28分钟前
  • tian小小蕊
  • 推荐

很好看的一部纪录片!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 everything‘s definitely no problem at all. 人命关天,波音的离谱操作: 事故后首先自欺,而后欺人,并首先质疑pilots的专业能力。完全忽视FAA的documents中pilots retraining advice以及 10 seconds应有的reaction time(even though this is ridiculous)。事故前不告知Loin Air MCAS的存在,以及完全ignore Lion Air的询问是否需要retraining并嘲讽Lion Air 要求波音为飞行员提供模拟机训练的要求。故事最后逼辞董事会代言傀儡时任 CEO Dennis Muilenburg,随赔62M美金安置费。

33分钟前
  • 源源源源源er.
  • 力荐

最讽刺的就是疫情前出的事故,现在疫情在很多地方已结束这飞机居然又重新回到市场了…………瑟瑟发抖啊………煽情戏份过多,片子质量本身不咋地,但是题材赢了,我反正以后订机票肯定看机型了………

34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推荐

非常荒诞的一幕:波音总裁在听证会现场面对高举遗照的罹难者家属,没有鞠躬没有道歉,竟然只是坐着看向他们…资本家的眼中没有破碎的几百个家庭,只有股票市场的涨跌。

35分钟前
  • 曾海绵🌈
  • 推荐

唉,看到八十年代波音的工作环境还是挺感动的,最后所有人也都逃不过缓慢被资本主义蚕食、异化成机器,维权家属的身影太令人心碎了。至于为什么波音和麦道合并之后居然让麦道的人做高管我是永远不能理解……DailyCrash还不够吗

37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推荐

N記應該上架多一些這類良心紀錄片,而不是充斥即食味的那些。一「篇」不俗的專題報道,若果以五至六集篇幅來交代,應該會更為有力。

42分钟前
  • 過客
  • 推荐

Lion Air机师的遗孀说,难道赚钱比人命更重要吗?肯定会有无数金融骄子们告诉她of course.

43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关于波音737 Max两起空难的调查报告。我还记得当时两起空难之后,有波音在南卡的前职员说:因为知道他们如何质检,我这辈子都不会搭波音的飞机。曾经是「品质」代名词的波音走到现在,不论从决策运营还是技术执行,简直就是美国从盛到衰的缩影。

48分钟前
  • 冬天
  • 推荐

“It was corrupted by the pressure from the Wall Street. Plain and simple.” 最后五分钟终于说出了我从第一分钟就想说的话。资本下,人命如何衡量。那些逝者的照片,不是抗议,是被人爱着的人啊。

52分钟前
  • Herring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