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庞,村庄

记录片法国2017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

 剧照

脸庞,村庄 剧照 NO.1脸庞,村庄 剧照 NO.2脸庞,村庄 剧照 NO.3脸庞,村庄 剧照 NO.4脸庞,村庄 剧照 NO.5脸庞,村庄 剧照 NO.6脸庞,村庄 剧照 NO.13脸庞,村庄 剧照 NO.14脸庞,村庄 剧照 NO.15脸庞,村庄 剧照 NO.16脸庞,村庄 剧照 NO.17脸庞,村庄 剧照 NO.18脸庞,村庄 剧照 NO.19脸庞,村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6

详细剧情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似空气,若有若无

一开篇的片头就把我迷住了,第一次见这样的形式,艺术也轻松,跟JR和阿涅丝给我的感觉很像。

每处黏贴结束后,他们两人并排坐着聊天,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释然。他们背着面向我们。感觉刚刚好,焦点不会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上,清淡美好的空中飘着他们的对话。好像在交流,又好像不知飘向何处。

看这部纪录片的开始,我一度觉得这是在做啥,有什么“意思”?他们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他们和农场主聊天,和邮递员聊天,我觉得很惊讶,艺术离法国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远。可能真正地生活着,就是最大的艺术了吧。

我想象着回程的路上,JR问阿涅丝,“你觉得这一路有意思么?”阿涅丝意味深长地笑了,“没有,也有。”

谁在乎呢,可惜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急忙忙去奔赴那些“有意义”的事。静下来给生活多点留白,美好可能自己会出现了。

 2 ) 难得来世间一回,要玩得尽兴

我在2017年的最后几天里,看了「脸庞,村庄」这部纪录片。

而它成为了我的2017年度最爱。

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觉得是平等

不管是影片的叙事方式,还是创作内容本身,都令人感到自在和平等。

正因如此,我在观影时产生了奇妙的参与感,仿佛我不是看客,而是一场旅行的同伴。

故事是平易近人地展开的,不绕弯子不装逼,有种直率的可爱。

这种可爱不是来源于未经世事的天真,而是历尽沧海桑田后,仍保有的赤子之心。

这是最难得的生命力。

1.

-成长和老去-

影片的两位主创,一位是法国新浪潮祖母瓦尔达,

一位是街头艺术家JR。

两人之间55岁的年龄差,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独特火花。

一个已经经历了多彩人生,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生命对他来说仅仅只打开了篇章。

共同点是,两人都对世界抱有好奇的探险之心。

主创们在出发前就达成共识——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

一场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都是随机。

过程中,虽然两人也会争吵,但没有人会拿出年龄和阅历来说事。

他们就像两个孩子一样。

能看出年龄的不同,是在两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上。

死亡是瓦尔达会多次提及的事。她说这场旅行,很多初遇都是最后一面。

而JR虽然不愿直面死亡,但总是以他的方式在安慰瓦尔达。

在影片里,两种年龄带来的不同心态,也在互相影响。

成长与老去,正在同时进行着。

2. -脸庞-

影片中,他们会为偶遇到的人们拍肖像,再放大数倍贴在墙上。

一位老人与她独自坚守的房屋

这些面孔有群像,也有独照。有些有故事,有些仅仅是为了有趣和美。

他们不是伟人或领袖,都是平凡人。没有标签和符号,简单的脸庞只是每个真实的自我。

看着自己的五官被数倍放大,被更多的人注意和端详。这些艺术的参与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影片中也一一记录了下来。

有些人感动,有些人抗拒。这些反应也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3. -快乐的哲学家-

一次拍摄中,瓦尔达和JR偶遇了一位老人。

他一生未曾工作,靠领低保金救助。他可能没有子女和家人,一个人住在林中自己搭建的小屋里。

他非常兴奋地邀请两人参观他的地盘,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座最棒的房子。

这座在他看来最棒的房子有些简陋,但被他用别人丢弃的瓶盖精心装饰着,挂着风铃,缤纷的色彩竟然有着孩童般的浪漫感。

老人对他拥有的一切很满足。甚至发表了一段让瓦尔达称之为“文学家”的看法。

他就这样安然坐于四面透风的屋内,带着他充满天真的快活神气。

这是片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脸庞。

4. “山羊生来是带角的”

两人很喜欢拜访农庄。而不同的农场主,看待农业产业化的态度也不同。

他们先是到了一个半自动化的羊庄,里头的羊都失去了 角,也温顺地接纳了流水线的机器挤奶。它们被关在狭窄的圈内生活。

而另一个农场主阿涅斯的羊被放养在天地间,有着长长的角,它们的看管员是一匹马。

尽管利润不多,阿涅斯还是坚持保护山羊的天性,也坚持用手挤奶。

有着羊角的羊会打架,不免会造成伤亡。但没有了角,它们还是山羊吗?

影片内平静地诠释了两方的态度,没有偏颇。就像阿涅斯对待山羊一般。

而感情上有,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山羊,带着它骄傲的角, 会一直站在阿涅斯的农场里。

5. -消逝的故人-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瓦尔达说服了JR。

他们决定在悬崖边的海滩上 ,在一个海浪不断拍打的断石上,印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瓦尔达的故友,几十年前,瓦尔达曾为他在这片海滩上拍过照。

而如今斯人已逝,而海浪依旧。

尽管这个少年仅仅存在了一天。第二天,海水带走了一切。

两人坐在狂风大作的海边的这个画面,是全片最美,也是最有哲学意味的。

海浪,沙滩,生命。哪一样不是流动着消逝了,又重逢呢。

6. -平易近人的艺术-

旅途的最终,我想他们大概也理解了对方。

瓦尔达理解了YR不愿摘下墨镜和帽子的坚持,就像山羊拥有它的角。

而YR拍下了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把它印在了一辆火车上,让它们代替瓦尔达去看更多的风景。

当一旁的围观的工人问起瓦尔达,艺术是什么的时候。瓦尔达这样说,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艺术观,轻松而平等,简单而纯粹。

因为我也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的方式而已。它不需要被标榜任何意义,也没有既定的方式。

创作艺术是寻找自己。艺术家们慷慨地展示自我和想象力,那些被实用主义标榜为无用和疯狂的想象力,是宏大而独特的。

而欣赏艺术也是寻找自己。通过艺术去理解另一个灵魂,撞到了其他的想法,才了解了自己。

创作和欣赏,都是平等的。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3 ) 人性的社会

年夜看这个片子,安静、放松、人情味十足。愿意动脑子的就胡思乱想。不愿意动脑子的就看看行为艺术。几张照片就能把小镇激活了,效果还是很惊人的。不得不说,黑白照片和各种老墙搭配起来,低调内敛,没有一点违和感。

开车到小镇去,找个借口和当地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确实是人生中非常享受的事。它能让你以观众的身份看到别人的世界。我们这些年来也这样跑了无数的小镇。哎,普通人的历史啊,不过是人类长河中若隐若现、模糊不清、可有可无的那点星沙。想起来年前在袋鼠岛的农场看到了这样的星空,因为天气晴朗,所以能看到更多的星沙。夜空的繁星确实能让人着迷,我们看了很久,颈椎病都好了。不过我们走的那天下午农场就被山火烧毁了。

可以看得出,老太太的政治正确思维深入骨髓。随时纠正年轻摄影师的政治错误。老年人的朋友不该叫老朋友,应该叫长期的朋友。码头工人的老婆不应该认为自己是站在男人背后的女人,而应该是站在旁边。她的温和的、无所不在的政治正确在当今的民粹主义潮流下似乎于左于右都不讨喜了。左派要斗争,要呐喊,右派觉得政治正确是神经病,控制狂。两边越走越极端,撕扯嘶吼,没有互相包容共同把这个世界变得更人性的余地。老奶奶导演和年轻摄影师的这个合作还是很不错的,让观众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地方,艺术也会给人带来微笑,温和而又调皮的政治正确能让人感觉好,不同意见和生活方式完全可以互相包容。生活原本可以如此放松安逸,却被一帮政治狂人搞得鸡鸣狗跳,简直吃饱了撑的。老太太导演已经于去年辞世,脏乱差的现世也真是没什么好留恋的。

老奶奶的发型不错,等我头发白了也搞一个齐眉发艺。哈哈

 4 ) 艺术就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以及感动

一个可爱的老奶奶,一个调皮的街头艺术家,开着一辆巨大的拍立得卡车,穿梭游荡在法国的各个村庄之间。这便是《脸庞,村庄》的故事。

老奶奶阿涅斯·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老祖母」,已近 90 岁高龄,依然留着两种颜色的蘑菇头,一举一动都显得可爱至极。热爱街头艺术的年轻摄影师让·热内(JR),喜欢把各色人的脸庞贴在巨大的墙或者地板上,他的小货车是个巨型拍立得,车厢可以打印巨大的照片。这次他找到了瓦尔达一起搞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去逛逛法国的小村镇,记录下那里的人们。

他们一路拍了很多最底层的劳动者和最普通的路人,用大拍立得打出来贴到房子上、墙上、集装箱上。而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人,背后都有着让人感慨的故事和独一无二的世界。

JR 喜欢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表情。他把这些表情和姿态都印到建筑上,化为实体,以便让更多人看到、记住。瓦尔达喜欢乡村,喜欢默默无闻的劳作者,他俩让人物的影像与生活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讲述着那些他们觉得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他们将矿工的群像贴到废弃的矿工住宅区墙面上,最后一个不愿搬走的矿工后代看到自家墙上的自己,不禁哽咽。他们将码头工人的妻子印到集装箱上,然后让三个女人坐在自己巨大全身像的心口,和各自的丈夫合影。他们把在咖啡馆干活的姑娘印到小镇的墙上,让她的美丽成为人们驻足的绝佳理由......

进入镜头的人们都很开心地和自己的影像合影,他们以这种方式成了当地的红人,个体的生命由此站上舞台,变得鲜活起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而只有自己足够有趣敏锐,才能发现其他人身上的有趣之处。

比如片中那个领着低额退休金的老人,一个来自底层的普通人,却用一大堆废弃的啤酒瓶盖贴出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他带他俩参观了自己打造的艺术空间,如诗人一般介绍自己:「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情,还有宇宙给予我居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

瓦尔达和 JR 的互动也挺好玩,很多灵光一闪的想法。他俩在水产市场开心地拍着各种鱼,然后将其组合起来,贴到工厂的水塔上,非常调皮。瓦尔达想起《法外之徒》里戈达尔让三个角色在卢浮宫里奔跑,于是 JR 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瓦尔达,飞奔在卢浮宫里,瓦尔达一路呼喊着文艺复兴画家们的名字,开心得飞起。还有 JR 拍下瓦尔达的眼睛和脚,贴到火车上,火车慢慢驶向远方。「你的脚和你的眼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这列火车将踢你去许多你已无法到的地方。」真是非常浪漫的礼物。

瓦尔达最后也送了 JR 一个礼物,就是带他去见自己的老朋友,新浪潮大师戈达尔。但这次鸽子王戈达尔故意放了一个大大的鸽子,只在门上留下了让瓦尔达忆起往昔的暗号,自己却不知所踪。那是戈达尔两口子和瓦尔达两口子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是新浪潮电影的黄金时代。如今,瓦尔达的丈夫已经去世,她也已经五年没见过戈达尔了。她知道他想念她,却讨厌他这样调皮,泪水在瓦尔达眼里打转:「感谢你的回忆,不感谢你紧锁起的大门......我喜欢你,但你还是个大混蛋。」 瓦尔达买来戈达尔最爱的奶油小圆面包,挂在门上,老奶奶这小小的温柔让我动容。

JR 安慰瓦尔达:也许戈达尔不出现是想故意打乱你的电影叙事,以这样一种预想不到的方式让两人的创作彼此交汇。就这样,没有现身的戈达尔在影片中留下了自己的惊奇一笔。看到内心五味杂陈的瓦尔达,JR 终于摘下了他一直戴着的墨镜,就像年轻时的戈达尔一样。瓦尔达感动地轻声道谢:「谢谢,你真好,其实我看得不太清楚,但我看见你了。」

我真爱这个结尾。

我们一起看湖吧

 5 ) 当你老了,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有个莫名的习惯,在旅途中的公路上或者飞机上,面对一闪而过的村庄,我总会去想那里住着怎样的人们,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此刻经过,他们此刻又在做什么呢?而这部作品就沉浸式地把我这种想象习惯铺开,同时全程辅以摄影/装置艺术的欣赏(巨物爱好者同样巴适),让人仿佛可以嗅到乡村小路上的清新,感受到扑面而来海风的强劲,每张脸庞虽无特别,但那种真诚的笑容及每个故事都历历在目。

影片看到一半后,可惜我不会插画,就很且非常希望有那么一幅简单的画:一顶帽子、一副墨镜、一个双色布丁头、一身花衣服、一台相机、一辆mini van,因为贯穿整片的这些形影不离的元素看起来就很舒服,或者说它们代表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对生活态度的坚持。尽管从头至尾一个一直在抱怨,一个一直在坚持,但最后为了安慰双色头,墨镜可以主动摘下,我们可以互相不理解,但是我们互相尊重,那份相知的感动与感激充盈了整个本已模糊的视线。欣慰的是,最后结尾的画面渐变成了动态插画,怎么、居然、可以这么懂。

这部作品会在人的心里留下一颗种子,一种感觉,当下也许无法具体描述,但会慢慢萌发,希望到了那一天,在你的皱纹里也可以看到肌肉。

 6 ) 活在过去的人们

片名Visages, Villages,押头韵和尾韵;英文译名Faces, Places,押尾韵;中文译名「脸庞,村庄」,勉强算是有韵。

还是不要纠结韵律了。英文译名其实还丢了一层意思:“村庄”变成了“地方”。Agnès Varda和JR想要去寻找的并不是任意的地方,而是村庄,或者有着村庄感的人类聚落。

民族志的陷阱

但无论村庄还是“村庄感”都是在消逝的东西。

两人探访一位农民,一个人耕种800公顷的土地,不再需要帮工。他说自己更像是高智能播种机、收割机上的乘客。他说这个工作虽然很孤独,但他还算喜欢。最欣慰的是每天晚上回到村子里的家中。那个村子尚有140名居民。

法国人很爱的羊奶酪也来自农村。当代牧场普遍的做法是在羊小的时候把羊角烧掉,这样羊之间就不会争执打斗,有利于牧场管理、提高出产。但有一个牧民不愿这样做,她说羊就是长角的,为什么为了人类的需要改变它们?她仍然人工挤奶、用古法做奶酪。

曾经的煤矿区连排宿舍面临拆迁,只剩一个钉子户,说那些拆迁的人不懂人和房子之间的难舍难分。她不愿矿工曾经在这里生活奋斗的痕迹被完全抹消。

位于荒郊野岭的化工厂有成堆的盐山和高耸的反应器,色调机械而单一。厂子里也有一位年轻人,负责安全监管,他说自己很喜欢这一行业,从小就对化学反应、工厂的生产感兴趣。“你们有什么业余娱乐吗?踢足球?”“我喜欢打乒乓球。”

镜头中的风景出现漂亮的葡萄园和薰衣草地,来到了南法。秀丽的古村Bonnieux发展旅游业,镜头晃过餐馆和纪念品商店,漂亮的女侍者说总是被游客的偷拍困扰。南法很多村子筑于山头、周遭有城墙,顶部是高耸的钟楼。Bonnieux的敲钟人仍然世代相传,爬上狭小的螺旋楼梯、用力敲响巨钟。

……

诸如此类的故事影片中有许多。当然Agnès Varda和JR不仅是观察者,也是介入者,他们选取、英雄化村民,拍摄他们的巨大肖像画,粘贴在墙上——JR总结自己的装置艺术,就是每当看到一处巨大的墙面,会想,“我能在上面粘贴一些什么呢?”被拍摄的人和围观者有的表达了感动,有的虽然不懂、但觉得艺术令人惊讶、很有趣。

这并不是一次小清新的公路旅行,其政治主张已经呼之欲出。两人似乎想要找回被资本主义撕下的传统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那个消逝了的世界。面对这些叙事,我总觉得有些隐约的不舒服,感觉这是一个更加复杂难解的迷局。来自巴黎的Agnès Varda和JR是彻底的城市文化的,他们对村庄的怀旧,多大程度上能和村民的生活呼应呢?知识阶层真的能代言普通人吗?艺术和普通人、非城市社会的关系究竟是什么?JR在万神庙地上粘贴的人脸轰动巴黎,但是他在工厂反应器上粘贴的一群游鱼,能为这个有些隔绝、单调的工业空间带来什么(电影里拍完照的工人都匆忙说再见下班回家了;工厂仍旧只是作业的场所)?

黄金时代

抛去他们上山下乡过程中很可能的对自己民族志调查对象的误解,我依旧很爱电影中的这对二人组——戴墨镜、帽子的年轻人和双色蘑菇头的老太太。其实不得不承认,他们记录的普通人并不那么有趣;就像30年代歌谣运动失望的北大学生说,在自己家乡搜集的歌谣都没什么意思,据说是因为那些人们饱受生活的重压,没法生发艺术性。二人组自始至终没有真正理解任何一位他们的拍摄对象;作为现代艺术的继承者、圈内人,他们的默契对话空间仍然只存在在两人之间。

他们去的远离城市的地方并不是真正的旷野。例如那个农民田地的不远处就是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Nathalie Sarraute的家乡。例如他们去探访摄影师Henri Cartier-Bresson幽僻的墓园。例如他们在诺曼底的荒芜海滩上,看到悬崖上掉落的纳粹德国时期遗留的庞大水泥构件,将摄影师Guy Boudin年轻时的身影粘贴上去。Agnès Varda说,Guy Boudin就像蜷缩在摇篮中的孩子。第二天再来时粘贴的图像片已被海浪冲走,Guy Boudin真正的所在是他的墓地……

他们的卡车和脚步所及之处,对于尽90岁的Agnès Varda而言,都充满了回忆。她和JR无数次谈及死亡,谈到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被海浪和流沙卷走。她坐着轮椅,JR推着她飞快跑在卢浮宫大画廊,像《法外之徒》中那样,然后停在Giuseppe Arcimboldo的《夏天》前面。那是一幅奇特的肖像画,夏季的水果和花卉组成人的侧脸。这一幕让人多么怀念奔跑、夏天、阳光、荷尔蒙,而这些都属于年轻的时光,对于Agnès Varda而言,属于新浪潮轰轰烈烈的那个时代。她今天的幽默风趣、自由洒脱、不拘一格,都来自那个时代。

Giuseppe Arcimboldo, “L'Été"

Agnès Varda挑剔永不摘下墨镜的JR,说对方仿佛一直穿着戏服,不表现真正的自己,JR则说你的蘑菇头难道不也是一种戏服。他们去探访JR百岁的祖母,祖母说JR确实是一直戴着墨镜的,她的孙子就是这样。问祖母JR的小名是什么,祖母说会叫他“mon petit bonhomme”。祖母没有讲更多。每个人都隐藏了很多的事情,觉得没有必要再说。

但Agnès Varda是一定要说下去的。JR的样子,在她看来,像极了年轻的戈达尔——萤幕上闪回60年代Agnès Varda影片中的戈达尔和他当时的伴侣Anna Karina。最后,她带JR去拜访隐居的戈达尔,多年不联系的曾经的伙伴,却吃了闭门羹。戈达尔只在门上留下两句密语:

A la Ville de Douernenay

Du Côté de la Côte

第一句指的是Agnès Varda、戈达尔和Jaques Demy曾经常去的餐馆,第二句是Agnès Varda早年的电影名字。之前提到故去的友人,Agnès Varda虽然显得落寞,但还能保持平静。可是提到Jaques Demy,她终于不能自已。残忍的戈达尔以残酷的方式告诉她过去的黄金时代是再也回不去了。

 短评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11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1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17分钟前
  • 迷影网
  • 力荐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25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2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3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35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3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40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4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5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55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