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内详

导演:周浩

播放地址

 剧照

棉花 剧照 NO.1棉花 剧照 NO.2棉花 剧照 NO.3棉花 剧照 NO.4棉花 剧照 NO.5棉花 剧照 NO.6棉花 剧照 NO.13棉花 剧照 NO.14棉花 剧照 NO.15棉花 剧照 NO.16棉花 剧照 NO.17棉花 剧照 NO.18棉花 剧照 NO.19棉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8:21

详细剧情

  丝棉缠绵,正蓬鬆扩张的,不只是棉花,还有整个中国。  硬铁路串起软棉花生产线,从边城棉田到城市加工厂,一粒新疆的棉花种子如何成为美国时尚舞台上正伸缩跃蹬的牛仔裤?纪录片视线紧贴产业链,第一线直击,由棉花的种植、採摘、纺织、製衣,而至销售出口,目睹中国棉花产业之全貌,直探棉花覆盖下各式产业相关人士生活,无论棉农、纺织女工、中盘商、大宗出口。棉花活儿从来不简单,指上柔软蓬鬆,日子要怎麽硬挺才能过去,一团棉花揉出千百种生活型态,耗时八年,银幕上呈现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  「在中国,与棉花这条生产链相关的人数以千万计,我们解读棉花,也想从中解读『中国製造』之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周浩

 长篇影评

 1 ) 棉花

棉花像是喝了一杯温水,虽然少了锋芒和尖锐,却也始终有一股酸楚在胸口涌动。触动我的不是这条赴疆种棉、棉纺织、成衣制造、卖场销售、出口返销的棉花产业链,而是这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背后的人们,他们的神态和语言像极了我记忆中的乡亲,片中记录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引人深思而又弥足珍贵,足以作为转型期中国面貌的载体,成为未来的历史。

 2 ) 除了看着你,我已无话可讲


注:
由于周浩连拿了两个金马奖,关注度蹭蹭蹭上去,好多次看到有人转载拙作。故特此声明——
转载请注明【本文原载于“澎湃-有戏”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9030
毕竟我是拿过稿费的,所以还是不要太随便了。。。
之前没标注,十分抱歉!



在当代华人纪录片导演中,周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南方周末及新华社摄影记者出身的他,每一部作品中都带有明鲜明的记者思维的烙印。在《高三》、《厚街》、《差馆》等纪录片中,周浩表现出对现实敏锐的洞察力、过人的采访与突破能力、抓典型能力,上佳的情感控制力,并且他的拍摄具备深度新闻的周密性,可以说是呈报道式的。

新作《棉花》同样秉承了这种新闻记者特有的思维风格。他的镜头跟随了一株棉花的命运,从种植到纺纱到批发至USA的过程,以此展现了“中国制造”下的各个经济环节上的个体命运。

9年前,周浩在一列火车上结识了一位种植棉花的新疆人,由此生发了拍摄一部关于棉纺产业链纪录片的想法,最初的野心,甚至大到要进行跨国拍摄,去印度、泰国等地走完整个链条,苦于种种原因而未成行。在蹉跎中,周浩最后选择与法国剪辑师合作,结束掉拍摄《棉花》的工作,将其成片。《棉花》大致以棉花种植、棉纺厂、牛仔裤生产公司三条主线的交叉剪辑而成。其中棉花种植部分以时间为线,依次经历了种植、摘顶、抬纱、运输等环节进入纺织厂,农民的辛劳与对生产技术进步的憧憬,令人唏嘘。棉纺厂的部分则以河南纺织女工为拍摄主体,她们在没有空调的厂房忍受高温工作,有些女工怀孕7、8个月也不敢休假,另一些年轻姑娘则不甘心当技工的命运,每每挣扎在辞职的边缘。第三个部分则拍摄了在珠三角发生的牛仔裤加工及出售的过程。

片子一反周浩过往拍摄的常态,不再具有强戏剧性,而是平淡舒缓,出现大量的抒情镜头。比如在拍摄棉花种植部分,周浩捕捉了田埂上的光,以及遥望农人接连步入田间构成的线条,令我想起阿巴斯的构图与意境。在讲述工人的部分,还运用了许多对人群的俯拍,充满同情。在女工乘坐列车的桥段,则使用了低角度的平视特写来体现物理上的拥挤,且可引申理解为从事密集劳动力产业对人的心理产生的逼仄感。

《棉花》中的人物,并不算个性鲜明,而是像加了一层滤镜一般,变得模糊,甚至有些符号化。这种符号化,我想并非周浩导演的疏忽,而是一来是早期宏大的拍摄野心导致的必然——拍摄对象与所需素材过多,个体的“戏份”自然减弱;二来,这更是当今的“个体”的客观现实。

在与一名牛仔裤加工工人对话时,那位中年男子淡淡地说着“贫富差距太大”,这一镜头被指责“肤浅、不深入”。然而,我的理解是,这句话并不是指向工人的肤浅,也不能指向导演的肤浅,这句话在当今社会现实中,成了和“吃了吗”一样的打招呼的方式。这和人们在饭局中骂腐败,或一遇事就说“体制问题”一样,是压抑至麻木后的一声虚无的叹息,一种对于无法改变的处境的绝望表达。

在观片的前半程中,我一直怀揣着“周浩是左是右”的问题。但当看完全片,我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再重要。

敏感多思的艺术家,往往对劳苦大众充满深挚的同情,却又在对经济的认知上比较天真。卓别林便早已创作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这样的影片来探讨资本工业与个人幸福间的关系,对时代的不满毋须多言。杜琪峰导演的《夺命金》则描绘了小人物在逐金时代的迷茫,却同样在刻画人的贪婪之外,没有超越“跟钱有仇”的层次。另一位同样对劳动者充满爱的“环保电影大师”宫崎骏,早年醉心社会主义,一直到1994年连载完《风之谷》,思想才产生转变。

关心穷人,不能等同于攻击富人或占有资源的人。周浩在关切的镜头之外,并没有流露出批判的锋芒,这被一些观众诟病为“妥协”。但假若要在观察现实的基础上作批判,“剑”又该指向何方呢?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城市化、全球化这一切一切,都造成了中国乡村的凋敝、工人生活的枯燥,情绪化的表述显然无法解决问题。

另有一些学者尝试给出了药方。原《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辉格认为,若要改善农村生活,应当仿效美国,建造人们“按各自生活态度和居住偏好自由组合”的新型村镇,这种组合“既可由开发商的细分定制来实现,也可由居民直接组织”。在《乡村复兴之路在何方》一文中,他写道:“此等发展对制度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居民不能自由迁居,土地产权没有落实,土地用途和交易受到限制,居民无权自我组织,社区自我管理契约得不到法律承认,社区发展受限于行政区划的桎梏,自我管理与既有村镇政府体系相冲突,水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被垄断和管制,居民在交了社区物业费并实现公共产品的自我供给之后,却仍要和其他依赖政府服务的社区一样纳税,那么新型村镇就难以建立。”

文中举出了以艺术家和爱好者为“目标客户”的特拉华州阿登村,和弗吉尼亚费尔法克斯县的自治社区雷顿斯为正面例子,以示改良村庄的可行性。

事实上,20世纪初美国人掀起的“回归乡村”运动,在江浙沪一带,已隐隐有了苗头。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上海郊区松江的泖港、新浜、叶榭三镇于近年推行了家庭农场试验,以期可辅助缓解城乡失衡问题。

但是,上述这些评论家的构想与步履维艰的改革举措,是否最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乡镇的生活质感,是否能使工农获得抵御全球化的内心力量?这些仍是难以知晓的,更遑论让一部纪录片来承担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任务。

在《棉花》中,周浩没有流露出自己的立场,只是默然地注视着这些勤恳的、在讨生活中失去个性的农户与工人。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聂欣如所言:片子有很多没有说,这些就是留给观众自己去想的。纪录片学者吕新雨则评价,这部节奏趋慢的片子,是周浩“最有诗意”的一部作品。

周浩历来抵抗任何标签与过度解读,他曾在拍完《高三》之后说:“我不是一个改良者,只是一个记录者”。我想,作为记者,周浩的内敛应当并非囿于新闻教学书籍中诸如“记者应客观记录而不表述观点”的设定,或对“直接电影”理论流派的信奉,更非没有自己的观点,而是在追溯了整个链条之后、反复体察全球化与土地生存模式间的缝隙之后,走向了无奈的平静。周浩说,可能是我年纪大了,不再激烈。除了用镜头来凝视这片大地,已没有话可讲。

全片最感动我的,是女工集体乘坐火车时的一幕。一位纺织女工在众人嬉笑的簇拥中,对着摄像机自信地唱起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乡亲门才有这吃喝穿
你要不相信那就往那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
千针万线都是他们裢那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婚来嫁
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个不如儿男
唉咳唉咳唉

这一刻的河南话,好听得犹如黄鹂。这一刻的个体,终于在群体的背景下,得到了锐化,却又并不与集体分离。清亮的嗓,唱得我身上一阵阵的麻,让我终于回想起生活原本的甘美——无论被稀释成什么样,都是绝无仅有的甘美,就像棉花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过程本身一样。

注:《棉花》于6月12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进行点映,吕新雨、聂欣如及周浩的部分话语来自点映会现场。

 3 ) 棉花的道德

这部纪录片是2014年发行的。翻出来看,是因为这两天闹的新疆棉花事件。从业近20年,第一次看到全网讨论新疆棉花的道德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个进步。

影片发行之后,我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根本改变。走向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为了印证自己脑中的时间线,去查了点资料。摘录如下:

《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2015.5 王勇等发布在《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1.我国已基本实现棉桦机械化耕整地,代表为新疆兵团棉田种植区;

2.机械铺膜播自动机一次性铺膜和播种作业无后继续作业,必将成为机械化种植的趋势;

3、苗期机械揭膜比人械揭膜效率高、损失小要大力推广;

4、田间管理,即棉田植保机新疆兵团一直是领头羊,自2008年引入喷雾机开始到自主研发;

5、棉花采收机械化,我国自1950年起开始研究,1997年第一台自走式三行采棉机,2003年大型自走采棉机开始就用;2015年采收机器人开始研究;

6、棉花打包,60年代自主研发第一台的打包机,2004年克服机采棉加工机械化“瓶颈”;

最后文章预计因劳动力缺失和技术突破,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必将推行。

2015-2021 农业无人机的普及性应用和机械化的发展已经不用再说太多。

新的历史篇章早已书写。

纯谈纪录片吧。

拍的很好,就是离现在时间线比较久了。2014年发行的,自述历经9年,故推断素材收集时间为2005-2013年,恰好与脑中十几年前的棉花产业印象吻合。

开场就是灵魂拷问:“最后棉花穿到谁身上,你知道吗?” 农业生产是一个很累的事儿,这大概是个共识。影片也的确反映出这种苦。 做为一个在江汉平原长大的70年代出生的人,我也种过棉花、摘过棉花,吃过棉籽油;所以我知道没有地膜的年代是用稻草来保温的;我也曾在釆摘棉花时被棉桃夹扎的手指鲜血淋淋;也更忘不了小时候摘棉花(棉花开的花)时被大人追着打骂的场景;大一点曾跟着交棉车去棉花站看过热闹(种棉花之前和种粮食一样是有上交任务的,买布是需要布票的),长长的各种板车队伍在棉站排很长很长的队,每辆车上都堆着高高的棉花包, 我很小就知道,棉花是金贵的。 摘棉花是要抢时间的,一定要连续晴天。太阳足够了,棉桃才会自然炸裂,吐出雪白的棉花来;而一旦连续阴雨,裂开缝的棉桃会进水,光照连续不足,还没有来得及炸裂的棉桃就会烂掉。 晴天摘棉花是个苦活儿,腰上系着一个大布袋,站在棉田里顶着太阳摘;当年还在上学,个矮不用太弯腰,记忆里就是拖着大棉花袋子在棉田里怎么都拖不动。大人就很惨,弯一天腰。记得当时有人试图带个凳子坐着摘,结果压根不可行,还被大家嘲笑。话说我也没摘几次,却对摘棉这活儿记忆深刻,大约就是因为被桃夹尖扎手指是真的很痛。 下雨天其实也不能休息,下雨之前大人会把地里的没有炸开棉桃摘回来,下雨坐在家里剥棉桃比在地里摘棉花还痛苦,因为还是绿色的棉桃很硬,很难剥;虽然剥出来的棉花没有自然炸裂的棉花好,但奶奶总是把剥出来的棉花晒干了给我们做棉衣棉鞋(节约布票);我最喜欢玩的就是在阳光下从簸箕里拿出一朵晒干却依旧是扁扁的棉花慢慢地拉开,可以拉的长长,看着雪白的棉花纤维,觉得真是神奇。 影片中的辛苦是真实的。但这也是大多数人长久以来留在印象中“传统农业”。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我的印象中似乎地膜出现的比较早,有了地膜就不用挑稻草去地里铺起来保温,然后有了喷药的机器,接着播种也有机械了.......2015年之后,没几天,似乎一下子种棉花就不需要什么人工了。

丢开棉花种植角度不谈,我个人倒是非常想知道片子的拍的村子变化和小女孩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毕竟2006到2021是15年的岁月(小姑娘的作文显示2006年)。 纺织厂和服装厂我是2003年之后才接触的,去过的服装厂比纺织厂总数上多太多了。 片中纺织厂的车间、工人的服装和板车透出浓厚的年代感,在后面镜头里厂门口的钟显示2007年,听口音应该是河南地区的纺织厂;我个人没去过河南地区的纺织厂,但长三角和珠三角、山东一带的各种纺织厂去过几十家。整体来说,纺织厂工作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完全现代化,压根全车间没几个人,实现全部的自动化生产,人工就是监控一下,在机器异常的情况下去处理就行了;我也见过有工厂还坚持使用60、70年代的机器,生产条件就真和影片一样的,高温高湿棉尘飞扬;但这样的工厂近5年没有遇到过了。个人认为纺织厂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职业噪声和粉尘预防,大多数工厂工人工作时间基本上三班倒了,相较影片中的情况是进步了太多。 服装厂拍摄地目测广东广州新塘,生产车间某牛仔裤小厂;后面的贸易和验货(阿迪达斯)是不同的工厂;也就是至少有三个工厂出现。这个部分,整个状态都是十几年前的真实写照。 试想一条裤子成品售价8美金、5-6美金,如此低的价格中包括原料和加工生产,棉农、纺织工人、成衣工人在其中获得的劳动条件可想而知;随着在中国生产成本上升的,现在很难再有这个价格,这类低价产品订单转移到去更低成本的东南亚甚至非洲去了。现在无论是在广东还是江浙,一个针车工人月收入少于4000基本上招不到人。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条件大幅提升,于是这种低档服装(快时尚产业)生产链条开始往东南亚甚至非洲转移。资本是血腥的,品牌是逐利的。他们应该为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摘棉专列,简直是女性专列。男人呢?男人不出去打工家庭的改善靠女性一方?很想吐嘈一下。 专列上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的太好听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中国的女性真是伟大! 整体来说,片子手法纯熟,棉花从种到衣故事丰满,但缺少了消费者和买家视角。假如现在再拍一个,对比一起看就很有意思了。 “最后棉花穿到谁身上,你知道吗?” PS:搜到B站网友2019年回复;片中种植地点是五家渠市103团1连,这个纪录片的新疆的片段就是在我们村拍的,我还看到了我爸爸十几年前的样子,片中那个说要学医的小女孩新疆医科大学已经毕业正在读研,现在的村里已经和视频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视频中的这些农民们还是年复一年的种植着棉花,一如往常一样的辛苦,只是现在再也没有从河南来拾棉花的人了,都是机器采棉花,最后希望以后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纯影评。

 4 ) 棉花拍完之后(幕后追踪)

周浩在滑县拍摄延威时,接到了摄像师袁哲从新疆打来的电话:机器被掉包了。那是一个美国朋友借给周浩的,价值四万多人民币。周浩到现在都没能还得起。

袁哲注意到,周浩会给要拜访的所有农户带上小礼物。在棉农冶文骏家吃饭,很长时间见不着肉。周浩便总会割几斤牛肉给冶家改善伙食——因为常年拍片,他总是缺钱,在朋友圈里,周浩著名的抠门。

冶文骏是甘肃人,早年随父辈移居新疆,至今却还一口甘肃方言。周浩原本以为冶文骏会是个有故事的人,拍到一半发现他太不善言辞。好在冶文骏有个女儿,懂事,开朗,喜欢弹一台破旧的小琴。她缠绕在父亲背上,看着还不会说话的弟弟乱敲琴键,棉花地里,父亲教他们翻苗、拨土。棉花在这里,便牵涉到了期望和未来。他们也成了《棉花》的主角之一。

寻找配合拍摄的工厂最难。靠着朋友的朋友介绍,周浩在河南找到了一家接纳他的棉纺厂,拍了两个月。在广州增城,他通过广州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联络到一家牛仔裤厂,相当满意——厂老板是个富二代,到英国受过教育,理解什么是独立纪录片,对拍摄全面开放。这家裤厂最大的好处是,上班时间可以自由聊天、开玩笑——若是换家纪律森严的工厂,画面就只能死气沉沉。

按周浩的设想,棉花经济这条产业链,至少还需要跟拍一位老板、一个商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最终没能实现。“做纪录片,别人怎么能让你拍,也许比你怎么拍更重要。”周浩总结。

有人评论《棉花》:“银幕上呈现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周浩自己却对《棉花》不甚满意。“这八年时间,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周浩说,他觉得应该更用功一点:至少去回访,观察这些人的变化。但回访的念头,却总被各种“非干不可”的事情打断。这期间,他创作了几部纪录片:《龙哥》、《差馆》、《急诊》、《书记》、《大同》……还攒了一大批不知何时能收尾的素材。

前些年,周浩还与片中人物保持联系,知道延威又去摘了几年棉花;河南那家棉纺厂终于倒闭,工人们纷纷散入私企。这两年,联系方式也都遗失了。周浩惦记,当年冶文骏读五年级的女儿,如今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冶文骏曾一心想让她做医生,也不知她是否真的学了医。

新疆的棉花地里,事情也大不一样了。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拾花工越来越少。一些地方招用拾花工的数量是八年前的三分之一。这些变故,《棉花》也还没来得及去记录。

“如果按设想实现,拍摄的也许是另一个故事。”周浩知道,遗憾也是纪录片的一部分:“‘中国制造’下的普通中国人到底什么样,至少在这个故事里,我用我能记录下来的素材,完成我的解读,也就够了。”

 5 ) “中国制造”与人民生活变迁

农民的利益很少,最起码的愿望就是希望下一代不用种地,毕竟种地没有保障(春天下,秋天才能收,打工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相比于农活),一样都是给企业打工,我们的是原材料,城市打工好歹还是直接的劳动力 但农活全家一起有安全感,打工的话大人小孩分开生活,家庭关系随着细化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多属性和维度,缺少了直接的关怀与陪伴,而社会的较为单一钱财衡量的价值观也会愈发深远 下一辈好了,我们做父母的也就好了。 作文写的是我和弟弟以及爸妈干农活,“放苗”的活自己做的好累,看着爸妈做的这么快,但他们也好累回到家自己还冲他们发脾气太不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想一想,让我们的父母在家里也不会那么辛苦。 祝赴疆摘棉已婚育龄妇女身体健康 构建和谐滑县,流动人口大有作为 发展劳务输出,壮大县域经济 5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才到达新疆。有的女子是为家里减轻点债务,有的女子是跟丈夫反着干要来,有的女子是顺带出来看一看。位置不够,就互相坐挤点,有的就躺在过道人挨着人衣服盖过头就睡,有的爬上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面睡。聊聊家常,表演段戏剧相声,时不时火车上的叫卖声“饮料3块,火腿肠2块”响起。 党员应该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带头往前冲,把利益让给别人,这是gcd最基本的…… 这次车间检查,我们要跟其他六个组比,最好的车间奖两百,我们组奖二十。最差的虽说不扣我们的工资,其实也是扣钱了,等于不奖你钱了嘛。这钱,我也会放在组里的劳动竞赛中去。(日常激励) 道听途说的“暂住证”“打胎”八卦车间谈资,车间组长休息时的开会也是本着为组员的信口开河人心安抚,北上赴疆的工潮挥汗如雨的场面也是生活艰辛的另一面,一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交替呈现,“中国制造”的阿迪牛仔裤,从农民到采购点,再到加工厂,成衣车间,样品出来之后到纺织品博览会与外国的进口商合伙人,或许“中国制造”于国内的产业链上的人而言都只是为了挣钱,纪录片耗时八年,深度或许差点,但反映的很真实,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是属于被剥削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6 ) 周浩《棉花》观后感

该片三个不同场景切换:种摘棉花、纺织厂、服装厂,每一层面都有辛苦的地方,种摘棉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且很多农村到新疆去摘棉花,手指会被割破,挣的钱按摘的棉花斤数算;纺织厂环境不好,工资还不太好,又被领导PUA,即使大着肚子,也在厂子里吸棉絮;服装厂量大,活多,加班严重,并不知手工价钱如何。让人感动的场景在于河南妈妈们乘火车去新疆,在火车上表演节目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生活不仅限于苦难,它其中是有欢乐的,人活着为了啥,想这个没意思,过好当下欢乐的过好当下才是重要的。最后一个场景是服装秀,这个直接把反差拉到最大,卖给美国,一件裤子价格很高,不知这中间的利润差价谁夺去了,是普通人民吗,还是资本家,像广东那些资本主义本质的工厂,他们的领导是让人厌恶的,做了婊子还立牌坊,但国家的发展又要靠这些资本家。

 短评

这篇纪录片不是狠狠打莹姐的脸吗?!!紧急下架!🆘

7分钟前
  • Myron
  • 力荐

【FIRST青年影展展映】从地里的棉花苗到成熟、采摘、纺织,再到外贸服装工厂的生产、倾销。在平静剪辑手法下,一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交替展现在观众眼前。无论哪个产业链上的人,都在极其微薄的收入中挣扎,也在辛勤劳动之余苦中作乐。视角依旧踏实平行,可惜深度不足。煽情音乐也过于泛滥。三星半

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作为一个苏百佬,在我所有有关劳作的童年记忆中,种棉花都是最痛苦的,机械化程度最低,劳动最为密集,极其辛苦,更何况是这种外出务工专事摘棉花呢?“给我再多的钱,也不想再干了”,但90年代末本世纪初仍有50、60后的女性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进入加入采摘大军。之后的70后80年代的年轻人则选择到长三角的电子工厂。正如东方治水社会倾向于形成专制主义一样,棉花这种作物性质倾向于形成“群体性的苦力劳动”……可想而知,当内地人很少再愿意去新疆劳动,采棉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但也没那么高的情况下(机器采摘碎叶多,人工往往是最好的选项),采摘棉花的用工荒是如何解决的?巨大的原材料供应是如何实现的?现在连工厂劳工都不能做到很好的劳动保护,更何况是采摘棉花这种非正式的农业临时劳动?

10分钟前
  • 芒鞋
  • 推荐

周浩是带着一种真挚的同情,而不是一种批判的视角去观察、记录这个产业链上的底层人群的。多年前的片子,自然无法直接回应这两天被突然引爆的棉花问题,但今天新疆棉农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何,到底有没有强制劳动的情况存在?听不到提问,也没有结论。基本事实都不清楚就忙着站队、忙着制裁、忙着鼓吹情绪,这种姿态甚至不是愤怒、不是抗议,只能说是最廉价的狂欢。什么样的人才能枉顾同胞的生活,既不追求真相,也不在意后果,借着这样的事情狂欢?还是说在所有的政治角力面前,事实早就不不重要,试图寻找真相不过是一种孩子气的天真?

11分钟前
  • slowlycatcher
  • 力荐

本片的关注视角是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状况,这或许是周浩导演出道以来最具财经记者特质的纪录片主题,然而导演无意于在片中进行充斥着冷冰冰数字的产业经济分析,而是仍然把落脚点放在这些环节各自牵涉的人的生存状态上。

16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3.6星。产业链、价值链、增值链。众生皆苦啊,底层尤甚。

20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离得太近了,近到私密。佩服导演和摄像们接近采访对象并取得其信任的能力。

22分钟前
  • 力荐

第一部周浩,现场电话连线导演提问,他自己提出了一个关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距离的问题,太远了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太深入了又会迷失自己。关于这个度的标准,导演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会让自己和对方“尴尬”。对于这部片子可能更多的还是呈现吧,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回去有空补一补导演其他纪录片。

2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看周浩导演的《棉花》,对新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被媒体和网民情绪化渲染,近年对这个区域充满神秘恐惧,其实老百姓的日常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棉农一家选得好,种棉、摘棉、纺棉、做棉质衣裤都是平民,工蚁一样讨生活。《棉花》可与贾樟柯导演的《无用》对照观看,题材接近,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一样。

2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去年新疆种棉花大亏本,今年我们南疆这边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都改种向日葵或是甜菜等经济作物了。这个夏天向日葵地成了南疆第一站一道亮丽的风景。往年在村口成群结对来买馕、吃羊杂汤的摘棉工,今年不会出现了。躬耕于棉田的新疆农民,在棉田里挥汗如雨采摘的采棉工,壮观场景的另一面是生活的艰辛。

33分钟前
  • 秋色波连波
  • 推荐

男子种棉在犁地,女子采棉在新疆,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孩子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产业链上看,商场的牛仔裤,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啊~~~

3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少些主义,多些人

42分钟前
  • 唐多散人
  • 力荐

自己也拾了三年棉花,好熟悉

46分钟前
  • 米格米格
  • 推荐

昨天说起棉花这事,有友邻非常不解,如今现代化程度那么高、购买采棉机又有国家补贴,哪还会有强迫人工采棉的可能。这个纪录片拍摄于十多年前,人工采棉的情况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有人工采棉不一定就存在严重的劳工纠纷。我想说的是有无人工采棉,人工率是多少,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难有权威的信息渠道去了解,更何况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对中国现代文明先进程度的盲目自信,跟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之落后的程度是一样的。

47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建议那些站在专门店门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轻人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就会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就会加深你对社会底层的了解与认知,就会知道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从种棉花的棉农到千里迢迢从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从纺织厂到服装厂的女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大融通的时代,不要头脑简单发热地认为抵制外国品牌,就是爱国,其实无形中也伤害了自己。一条牛仔裤里,可以看到的许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残酷现实。只有自己慢慢强大,独立起来,我们下一代才不会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48分钟前
  • 马哥
  • 力荐

“简单地说,当农民没有不辛苦的。”

49分钟前
  • 宋乐天
  • 推荐

紧跟时事,才来补这一部。友邻们说得好:墙外人和墙内人,都只关心“棉花”,而不关心种/摘棉花的人。但其实也很惭愧,除了听说过那个58小时的绿皮火车,我对西北的棉花产业也知之甚少。如今,迫于人力成本的升高,xj已推行机械化采棉,墙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对农民的剥削已经没有了”。而国外的名牌服饰,作为低价棉花最大的受益者,装聋作哑那么多年,如今却有脸来指责墙内。仿佛墙内外合谋似的,要你接受“发展就是硬道理”,时过境迁了你连控诉都来不及。但剥削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罢了。这次事件让本不被看到的省份变得可以被谈论,也算是好事。

54分钟前
  • 最后一代蔡特银
  • 力荐

要先爱人而不是只知道关心棉花 关心爱国还是辱华

57分钟前
  • 电抱鸡娃子
  • 力荐

中国农民一公斤棉花才卖4块钱,农民为何不罢工、不抗议,为何不把棉花价格提上去呢?他们不能,他们没有话语权。农民不傻,他们知道人家收走了棉花,纺成线,做成衣服,获取了利润再卖给他们。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而纺织、缝纫的女工,也无能为力。

1小时前
  • 9o1o31
  • 推荐

妹妹,你继续读书了吗?现在摘棉花还用手吗?你们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了吗?你们的工资拿到一个正常数吗?我不知道,我听不到他们的回答。

1小时前
  • 人为何要学法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