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异客

剧情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叶麒圣,慈婉彤,陈帮会,章关飞 ,尧十三

导演:李崧鸣

播放地址

 剧照

故乡异客 剧照 NO.1故乡异客 剧照 NO.2故乡异客 剧照 NO.3故乡异客 剧照 NO.4故乡异客 剧照 NO.5故乡异客 剧照 NO.6故乡异客 剧照 NO.13故乡异客 剧照 NO.14故乡异客 剧照 NO.15故乡异客 剧照 NO.16故乡异客 剧照 NO.17故乡异客 剧照 NO.18故乡异客 剧照 NO.19故乡异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6

详细剧情

“三十而倒”的兴贵,不仅工作、情感不顺,现在连健康也失去了。身体逐渐康复,他的感知力也在慢慢回归。在回顾往事的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外婆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多年来感受到的有很大的不同。记忆的落差,促使兴贵开始重新审视过往,他渐渐学会接纳,他在发现爱,也在失去爱……

 长篇影评

 1 ) 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

《故乡异客》

*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

既然电影票根变成要邀请函,那这篇评论文字也将会变成我与影像的私人谈话。

在絮叨过度解读的言之空物以前,先简短地聊聊结构和音乐给影片带来的效果。

音乐作为锁住记忆的介质,也作为影片转场的一种手段。

由于涉及由光的二象性延伸出的记忆的二象性的主题,影片的结构特殊,存在很大一部分前后平行对照的篇幅,过渡这两个整体的则是外婆屋里那只八音盒。音乐作为开启另一段记忆可能的触点,若有相同经历则可以领悟,音乐对于某段记忆或经历那段记忆时主体情绪有着惊人的保留能力,这让突兀的拼接变得合理,且与讨论记忆的主题相连。

对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我将其分为前九十三分钟和最后一个镜头。

可以如此干脆切分的原因是我前后观影状态的截然不同。我对记忆和影像关系的热忱让前段影像背负了很多刻意的思考和蹩脚的分析,过多对比和假设。而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挤出的答案显得苍白,因为影片已然被注入很饱满的情感,它留下了外婆这个人的痕迹,而非人物。真挚的情感总能冲垮理性的算计,眼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夺眶而出,随着字幕的滚动,我热烈鼓掌。可能我如今每打下一个字所依靠的对影片的印象也会因为对外婆的喜爱而产生偏移,但这不影响那个客观的《故乡异客》的存在,也不影响其他评论对影片嵌套结构生硬或琐碎的唾弃,或是对其他人物形象明显缺点的指责,亦或是对导演映后陡然提起的“价值”的不屑,因为说到底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私人体验,它和记忆同质,允许平行的存在。

那仔细来聊聊我得到又被我摒弃的有关「记忆与影像的关系」的答案。

影片最开始先在平静的叙事中穿插一些记忆出现偏差的零星碎片,像是有关母亲头发的回忆。此时从北京赶到贵州的女友充当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它带着一个记忆样本碰上另一个记忆样本。之后在更多以男主为主体的倒叙或记忆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样本。事件总能不断在新个体中创造新的记忆,这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证明。影像对这种现象的投影则是对于内容的一种重复,好像困住男主的不是他残缺的身体,困住女主的不是有关转学的阴影,而是记忆,它在一遍又一遍束缚他们。这种「记忆的即时主观性」,它让记忆随着时间越来越朝记忆主踢情绪趋向的样子变化。记忆出现偏差,不是因为现实经历与记忆的错位,而是记忆会被主体更改,根据时间、情景、当下回忆的气氛、环境以及本体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但这种重复的影像呈现形式不同,坐在船上母亲和瘫在床上男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画面不同。这种重复于影像上只停留在内容上,这是记忆与影像的第一类“重复”。

完全平行对照的重复可以归为第二类,这种「安慰型记忆」容易引发对真假的直接发问。当谈及的事件,镜头的设计,人物或物品的摆放都如出一辙,仅有记忆主体在发生改变——陪伴外婆的人从女主变为男主,所有细节和外婆给出的回答却形成完全的对立,这两个貌似平行的记忆是否存在真假?那么电影是否在用影像行蒙骗之事?能够变成回忆的都是发生了的,能够被投影出来的都是被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的,既然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无实体的,又如何判定。记忆和影像在时空轴上的呈现都是过去式,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在不同节点被人为的不断复制,因为记忆和剧本都是人为书写的,从而影像和记忆能同时同地并行是有道理的。它们起到相同的「安慰作用」—若选择相信每个记忆或影像独立存在的并行可能—主体美化记忆就等同于我在此处过度解读那两段平行的影像。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对记忆二象性讨论的体验,并且留下了唯一相同想通的形象——外婆,记忆会改变但主体接触到的人给予主体的感觉不会变,外婆永远开朗真挚,并加倍且无限留在更多记忆的节点之中,这与电影超过时间留下真实的机械复制影像原理相似。

最后很粗暴简单地谈一谈我很喜欢的和我很不喜欢的那些影响影片质感的物质或媒介。

物质是指导演无法人为干涉产生却有意捕捉的雾,它在画面上呈现的效果与记忆的模糊质感十分自洽,又携带强烈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共鸣或引发向往。并且导演为了呈现雾有一些明显的设计,例如在人物谈话过程中将镜头右摇至无人空镜任凭薄雾弥漫,或是将人物完全置于风景之中让雾气穿过他们的对话,他们躯体的缝隙。和最后舞龙那场戏相似,这种对真实生活诗意感受的捕捉让体验跳出真实框架,找回记忆中图像独有的质感,允许感性伸展成为不被打扰的美。媒介是指完全刻意安插在各个边边角角的影迷向细节(海报、外放的音乐和更小银幕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导演对其的解释归因于他套给影片的“作者电影”雨衣。前者可以轻易为影片带来某种灵气和美感,是浑然天成的。后者则很容易变成导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影片的把柄,于观众眼中易变质为矫揉造作露出的马脚。这两种质感是矛盾的,也成为争议,阻碍影片发展真正的统一风格。

*

最后的最后谈及一点我和朋友对于本片的争论,争论的点大多集中在对男主形象和男女主情感发展剧情。

朋友拒绝接受男主人物形象和这对情侣缺乏交代的情感转变。

而我拒绝接受给个体经验出发的私人影像硬上的价值的行为。

我俩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影片讨论话题使用的形式结构感兴趣,以及是否能被片中情感精准地触动到。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电影是一种私人体验。

 2 ) 爱的故事温暖 观影需要琢磨

观影中比较迷惑,兴贵的截瘫是如何康复到能正常走路爬山跑跑跳跳的,也在猜兴贵为何截瘫。兴贵从截瘫到康复来的太快,十分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影片出现时间轴错误。到结尾字幕才恍然大悟,影片是按时间顺序叙事。前段后段对称的叙事很是亮点。

影片着重讲述了外婆年轻时的悲惨经历,让熟悉民国历史的我感受到深深的共情。民国时贵州外婆艰难的逆境,正是外婆能够坦然豁达乐观生活的缘由。是在离婚难以启齿的时代里外婆支持妈妈离开渣男的原因。外婆也是情商极高的人,同一件事能够在不同人面前完美讲述。

为作者与外婆的情感打动。同样感谢女友对男主爱的不离不弃。外婆对老辈人经历的不同介绍很是细心。温暖的一家人。

 3 ) 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部忏悔录

本片在first 影展放映结束时,导演自己因抑制不住情绪而泪崩。而在整个现场放映过程和映后交流,观众对电影也有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评价与反馈。诚然,一个作品呈现出来,就已经不再独属于作者了。每个观众都会因自己独特的个人经验,结合观影当下的心绪产生不同的感受。看电影就像照镜子,你曾经被渣男伤害过,那么你可能憎恶男主; 你自己就曾经渣过,那么你可能会自责、悔恨,甚至羞愧难当;你成长于相似的原生家庭或者你也曾身患重病,那么可能你对男主更多的是同情;你有一样可爱的外婆,那么你可能被阵阵暖意抚摸。你也是贵州人,那么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山水风情可能会慰藉你;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可能理解片中长辈,但更理解片里的两个孩子。

片中的母亲和外婆都是导演的亲人本色出演。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写实的部分集中在北漂患病和外婆在乡下的日常。前者是导演的自我曝露,他很细致记叙病中燥郁的自己,苦痛与挣扎。母亲、女友不厌其烦地忍耐他的乖张、暴戾,直至他痊愈。

将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如实呈现,这需要有超然的自我觉醒和并且直面真相的勇气。虽无法做到完全坦诚,但至少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在《忏悔录》中,卢梭诚实叙述他一生中的懦弱、贪婪、自私……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我相信一个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断地突破对人性阴暗的本能保护,才能走上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

导演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在这些情境中,母亲、外婆、女友虽然也会抱怨甚至愤懑,但她们依然坚忍承受,直至一切归于平淡。这种对女性形象救世主般的理想化塑造,或许是因为导演对她们的感激和愧疚,所做出的补偿意义的表达。

在很多人看来,男主的转变突然了一些。这可能因片长而导致剪辑制约的原因,也可能是导演对自我转变的感性期待。他期待自己能像在电影中一样蜕变、解脱。映后,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达成了和解,他回答“应该是的”。但我想和解是一生的,即便某一刻释然了,那些藩篱也只是暂时隐去而已,这是我自己最悲观的表达。所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或许我们都在寻求自我和解之路。如若信仰神明,那么便有幸获得一条捷径——向神明忏悔祈祷。如若没有信仰,那么便只能寻求超脱于自己,向自己忏悔,以获得安慰。这也是自我和解之路最难的一条。

有很多人说导演自我沉迷,可是谁又能免俗呢?谁又不是从探索自我开始探索世界的。一个作品首先是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这是一篇不怎么坚定的说教,早已脱离了电影的评论。满篇“或许”、“可能”……这样。

最后按惯例应该冠冕堂皇装逼一下,追求真理的过程,始于勇气,止于对真相的捍卫。

(想看导演剪辑版)

 4 ) 一个repo(主观版)

在地铁上开始写repo 先写下《故乡异客》电影的repo,省流版:快逃(有优点但快逃) 缺点:克制住自己冲进屏幕杀人的心情真的很难…就是说男主这个人物形象有点过于现实了,anyway我知道现实中也有这种人生失败的男的,又巨婴又自我,从来理解不了人类的感情,特别擅长转嫁责任,要求别人为自己牺牲一辈子一点都不愧疚,还有空顺便出个轨,但是看到这种东西被演出来我还是想杀人。漂亮姐姐能不能给他脸上一巴掌然后甩了他啊。虽然我是为了男主演员的脸看的这个电影但是这个人物形象确实让我很痛苦… 优点(可能吧):如果整个剧情我理解的没有错的话,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伏笔…剧情复现的剪辑方式让我会觉得真实剧情是男主在北京诸事不顺但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因此对故乡抱有美好的幻想,所以他逃回故乡,杜撰了一个他女朋友来故乡找他然后顺利地复合的故事然后写成了剧本。开头和结尾的故事都是幻想。还挺喜欢,有一种开头确实被骗到了但是结尾解谜成功的快乐。

风景不错我好喜欢…前半段有一种我回到父母的故乡的感觉,新奇又有点不适应,但总体还是觉得好的多,但作为外来者其实所有人都跟你粉饰着一些东西(前半段怀疑过故乡异客是不是指女主) 但是为了这些忍受一个半小时的折磨大可不必() 好无语好无语主创见面会结尾让大家喊不见不散…你猜猜没有主创见面会谁来看这玩意()

 5 ) 爱的温度

520看的,很适合,就像它的英文名字love lost,love found。很适合在520来看这部亲情片。因为不光是爱情,更是亲情。里面的爱情也变成亲情了,成为了一家人,就是亲人。

很乡土的电影,生活在农村、小山村的人会更有故乡旧梦的感觉吧,而我也住过乡村,也觉得很熟悉的画面;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山上的农田和简朴的宅院。水库打鱼,围炉吃鱼也是日常的镜头,看完电影看到一个贵州鱼火锅的店,就想到了剧中的食物。影片现代与农村交织,有浓浓的乡俗气息。导演把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家族之爱放入了电影中。

电影一开口的火车场景和水库中的摆渡汽艇就把回乡的画面生动地揭开了,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动荡的行路片。在路上,两边风景转瞬即逝,人物肖像清晰生动。

剧情我觉得挺写实的,很多场景都是蛮真实的呈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吧。从一开始就觉得感动、也一直在默默地流泪。

文艺片就是这个调调的。之前2016年吧,看本片监制杨超的《长江图》,当时也很喜欢,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两遍。文艺片看过蛮多的,这部平心而论,和爱豆叶麒圣无关,也是部好片子。当然叶麒圣主演更要看了,也是我看的原因,支持爱豆的大电影。觉得他很喜欢这部,用心地争取角色,耐心地演,路演一天一地卖力宣传。这部电影也值得去付出,值得我们去看。这电影超出了我的预期。第一部主演的电影有这个水平是很不错的起步,前途无量。叶麒圣演得自然简单,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到后来有爱又温暖的大男孩。为了影片扮丑几天不洗头,为艺术献身,有全身赤裸扎针灸的镜头,很敬业。本人比电影里可帅多了,更别说音乐剧舞台上惊艳的扮相了。女主他女朋友也好美,不需雕琢的自然美。而他妈妈,二爸,婆婆纯本色出演,更加真实了。去年大火的文艺片《隐入尘烟》的男主不就是庄稼汉本色出演,也是导演的亲戚。这回的妈妈和外婆就是导演的亲妈妈和外婆。2016年的《长江图》的主演秦昊和辛芷蕾,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虽说秦昊是文艺片男一号,但是很多人都认识。文艺片毕竟很小众,影院也没几个人。当时看那么好看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影院里也没几个人。可现在秦昊已经凭热剧和演技家喻户晓了。

这是520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看一部爱的电影。看完之后,自己也觉得有些豁达和释然,很多场景也是似曾相识。女人也像兴贵女朋友晓洁一样也需要对方明白和抚慰自己的感受,可男人往往就和男主兴贵一样像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感同身受地安慰你,而是很客观理智地讲道理,这些冷漠的话语让你觉得更加难过。他们不善于言语安慰,往往还脾气暴躁又喜欢不辞而别,让女主独自揣摩和承受。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兴贵父母的离婚也是他耿耿于怀的伤痛,总是在成年后不断提起。他恨爸爸没有争取抚养权,但他也因为他没有在最后一个父亲节给爸爸发父亲节的短信而心怀愧疚,他在爸爸过世后很多年仍然记得爸爸的忌日,记得去每年去纪念。他不是不爱,而是很爱。他恨的是父母没有好好去努力去争取给他完整的家。但最后他也慢慢在心里和父母和解,给予他们关心和挂念。

人们的记忆中的往事都会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式来诠释。每个人的说的往事是不同的,缺爱的兴贵,和二爸争夺母爱的兴贵,是可怜而又真实的,他是很渴望父母的爱的,因为缺失了,所以在意。虽然母亲也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去爱护他,可兴贵觉得还不够。影片中,场景变换,剧情交织,婆婆对着兴贵和晓洁所叙述的每一个相同的故事却有很多的不同,也许婆婆和兴贵说的才是真实残酷的人生,而无论是对未来的孙媳妇还是在兴贵的剧本里都是粉饰过的人生。真实的人生只有对最亲的人才能坦然相告吧。

到影片最后,大家都默默地达成了和解,亲情甚于一切,兴贵接纳了母亲和二爸。晓洁也接纳了兴贵的这副长不大不体贴的样子,回来找他,也明白人生不易,也许虽然兴贵平时不顾及他的感受,但是坚持工作下去才是人生的必须的难题。也许不要期望别人来理解和安抚自己的感受,才会获得平静。而兴贵也接受了新的家庭,五个人,婆婆,妈妈,二爸,兴贵和女朋友,是一家人。五个鸡蛋上的每个人名字,简单又温暖。

影片最后,中午的鸡再也没有叫醒婆婆,人生因为无常才更加珍贵。

影片刚开始看到妈妈用自己的额头对着兴贵额头看看他有没有发烧,原来到了山村才发现这个动作是婆婆对妈妈做的动作。到了最后,兴贵也对女朋友晓洁做了额头试温的动作,这个爱的语言一代一代传下去了,感受到了暖暖的温度。

贵州是很多文艺片的拍摄地,《地球最后的夜晚》,《路边野餐》,《送我上青云》,还有最近也很火的《无名之辈》,还有纪录片电影《四个春天》很多都是贵州当地话作为影片语言,很乡土很小众也很有味道。

细节很多,不一一呈现,反正5.24路演还会再看一次。叶麒圣加油,《故乡异客》加油。

 6 ) 人生就是一趟不断接纳与和解的旅程

因为最近连续加班和出差,已经很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有些电影你一看就大致明白,所以没有激起去电影院观看的内在冲动。毕竟,这本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看完一部电影,产生一些共鸣,引发一些思考,相比所谓的爆米花电影来说,可能更加抚慰人心吧。

昨晚在电影院看完的《故乡异客》,就是这样一部非常走心和真诚的电影。而真诚,在这个当今浮躁和快餐的时代,显得多么宝贵。整个的观影体验和身体反应说明,自己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之前没有任何的代入因素,也刻意没有去看网上的评论,所以当灯光暗去,电影开始,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景。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没有任何的分心,很舒服的感觉。

导演没有刻意安排很多激烈冲突的戏份,更多是以平实的视角在描述,反而更多了一份生活的质感和宝贵的初心,让人有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而在观影之后,有幸和导演、出品人等创作团队进行了2个小时的交流,更多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更加体现出这个电影的可贵和不易。

对于导演李崧鸣来说,这是他完成的第一部长片,而且也刚刚在北京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特别提及影片”奖。某种程度上,这个片子有点类似贾樟柯电影的气质,虽然故事和人物都发生在贵州。

如同余华所言,他写完一本书之后,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命运就要交给读者去探索和品味。一部电影也是这样,导演说其实他也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拍了一部当时那个阶段想拍的电影。如果观众看进去了,有很多共鸣,甚至会引发很多回忆,那其实可能都是源于观众自己的经历。

电影就是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也许那些长期被伪装隐藏着的内心,通过光影和故事的表达,再次重现,于是便有了具备十足冲击力的情感力量。这大概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有人说,一千个人会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针对同一部电影,大家的经历不同、立场不同、性别差异不同等等,都会产出不同的结果和感受。而一部电影最难得的是它的丰富性和可探讨性,这无疑给了它更长、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部电影更多讲述了男主角兴贵不断接纳自己以及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在处于大病之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再加上闯荡北京的不易、晓洁工作的不顺心、电卡没费只能点起蜡烛的捉襟见肘,都成为他们两个人情感关系的枷锁和负担,他需要的是信心和别人的接纳。当他日渐康复,回到故乡,在和外婆的朝夕相处间,渐渐恢复了元气。整个人的状态也从非常态转到了常态,于是他开始了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他与过去和解,接纳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与现在和解,接纳了作为继父的姨爹,接纳了生活的困顿,甚至接纳了前女友和老公的破镜重圆;他与未来和解,接纳了生活的不完美,接纳了可能的命运安排,对茹晓洁说我会无条件的支持你。

于此同时,晓洁也完成了自己的和解,因为怀孕了,所以她与兴贵和解了,然后也不再纠结于工作的不顺和对领导的不满,选择生完孩子之后再辞职,与工作也和解了。而和解的另外一层含义,其实是成熟。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酝酿,我们终于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实际上,在观影过程中,我更喜欢妈妈和外婆的角色,从头到尾都透露出一种中国女性的付出与豁达、乐观与坚强。尤其外婆,太可爱了,包括学打太极那段。因为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她淡定又平和。她在对兴贵和晓洁讲述的故事中,内容甚至完全相反,不好分辨孰真孰假,也许导演正是想要这样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记忆也许并不真实,我们的感觉可能也很片面,而生活本来就是真真假假融合在一起的,这大概也是国人的智慧和狡黠吧。

和导演聊天之后感觉,这部片子更像他的自传体记录,甚至其中的妈妈和外婆,就是他自己的妈妈和外婆来扮演的。虽然是素人演员,但是表演没有任何痕迹,也许她们都是在表达自己了,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最厉害的演技,就是别人看不出你在表演。

更为神奇的是,导演自己讲述了一个电影背后的故事,外婆本来已经进了ICU,情况很严重了,但是听说外孙要拍电影,如同回光返照一般神奇恢复,然后整整陪伴了56天的拍摄时光,贡献了近几年大荧幕上最经典和可爱的外婆形象。而在电影拍完两个月之后,突然之间,老人家戛然离世,仿佛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放心无憾而去。

如同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小鸡破壳而出,开始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而外婆静静躺在床上,即使中午公鸡的打鸣声,也再无法把她唤醒。这也是一种传承和生命的传递吧。

电影的台词也很棒,甚至可以说精妙(比如北京干什么都在抢,房子要抢、车位要抢,连生病都要抢;再比如生命在于劳动),配乐也是非常到位。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的话,《故乡异客》无疑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经过认真用心打磨之后的成熟作品。

看完电影,然后又和导演聊完之后。其实还是蛮有感触的,过去的几年,自己也是在不断接纳和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还是蛮痛苦,但过来之后就是一路通途。一个人只有真正与自己和解,那才是最强大和无畏的时刻。在那一刻,我们终于认清了自己的优势,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也实现从“我”到“无我”的跨越或升华。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看懂这个电影或者产生共鸣,是需要一些阅历和基础的。所以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其实都是一种关注和鼓励。如同罗翔在《十三邀》和许知远聊天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别人对你的表扬名不副实,但是你接受了而且很开心,那为啥别人批评你,你为什么就深信了呢。

归家路上,大雨倾盆,听着薛汀哲的最新钢琴曲《雪落夏至》,感觉特别应景。就像影片最后给到大家的希望一样,经过大雨(或生活)的洗礼,我们认真和过去告别,然后好好准备,去迎接明天的万里晴空。

 短评

#2021FIRST13# 看到的第一部“惊人首作”,的确震惊不已,拍手称快。章明《结果》般的场景重演,却又以莫比乌斯式的对倒结构串联。同样的人事,男女两人经历过却是不一样的色彩。是恼人的现实,还是魔幻的剧作,无需阐明,就像被油漆过的牛身上黑白相间,就像老人从台湾回到故乡却已是异客,就像人和世界会变,却也永远不变。7.27

3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力荐

真tm的无语,整个就是自我感动和个人情绪的极端表达。

8分钟前
  • 黑狗
  • 较差

说点毛病,引用一下茹晓洁对李兴贵所说的话:“你总爱写一些流水账。”本片的中章,即发生在北京的剧情,基本上完美印证了这句话。当片后听导演说导剪版足足有三个小时,我仍想说现版本在北京戏份的处理中仍有不少画蛇添足之处。这不能说算一个单纯的缺点,可四十分钟冗长的北漂生活被观察者视角拆分成了若干独立的片段,这种令我感到不适的观感终于在树林中那场幼稚的争辩中爆发。但影片在贵州戏的处理上发挥较好,主人公的现实与主人公的虚拟在片头与片首交错遭遇,导演通过演绎时空来弥补不完美的生活,这种手法让我想到了贵州导演毕赣的《路野》和《地夜》。总之,终章的煽情非常完美,导演一步步拾起了埋在前两章的线索,这使得最后一章拥有全篇最好的观感。可惜作为导演不能总指望通过时空游戏和虚实结合来弥补剧本本身的乏力。

12分钟前
  • 伯简
  • 还行

如果前后两段的结构能对照《这时对,那时错》,中间一长段就是《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再现,自我中心的迷影男青年一面强调自己的感受,另一面不断对女性提出要求。年轻人在故乡是异客,在北京也是异客,破镜不一定重圆,新生命不一定降生,但外婆的家是真的,外婆的爱也是真的,和外婆在一起度过的日子是幸福的。

17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萝卜是为了毒老鼠,神仙洞没有水,老人回家是葬礼,午睡公鸡没有叫醒外婆。

22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15th FIRST# 竞赛入围。7分。我看见了好多只鸡哈哈哈哈。毕赣mix洪常秀这种奇怪口味的配方居然也能成立,也挺匪夷所思的。故事第一段第三段的《这时对那时错》玩得真挺有意思,因此在我看来片子可能只有第二段是生活而头尾都是剧本。当然毕赣式的时空观(由天空之城主题曲八音盒引导)就用得生硬了。第二段的母子关系写得到位且准确,对外婆的感情以及外婆所有的表演也很动人。本片可以说是“毕赣作为方法”,除了时空观也包括了调用自己生命经验的创作方法。

2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完《一江春水》紧接着再看这个,以为也会在最后憋个大招,结果居然没有...尤其俩片还有很多同样的细节,怀孕、艾灸、偷听、情侣闹分手,这片上来就很玄幻,以为是个穿越科幻平行时空,结尾竟然非常平淡,反倒是生活流的一江春水最后给出个大惊喜。知道是导演的自传,但片中的男主巨婴又龟毛,实在令人讨厌,背景很刻意地放经典电影这种自恋的艺术片导演梗我最受不了。差不多的情节看两遍很煎熬。外婆演得很好,老人家演完就去世了,为外婆加一星

2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现场撕分,黑灯瞎火的反了。补一下吧。对不起,没那么喜欢。补一下,片名不好。

32分钟前
  • sunghingkwong
  • 较差

个人本届first 最佳。国内导演越来越勇敢、坦诚,把自己作为方法,面对自己人性中卑劣的部分,尝试和解与救赎。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紧张关系,身上散发出的戾气,实际是自己内心矛盾的映射。这片子里,男主燥郁渣男甚至巨婴的形象,可能很不讨女观众喜欢。把渣男形象呈现在荧幕上,观众越是恨他,越是说明他的勇敢。权当这是一个渣男的“忏悔录”吧。这里有他对女性的忏悔与感激,也有他对与自我和解的期待。他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而伟大的女性,依然坚韧地热爱生活。

35分钟前
  • 沙里寨的沙里飞
  • 力荐

八音盒房间切换时间线时我有种痛感,这种痛只有我在看燃烧的时候感受到过。看了同场观众的一片骂声和质疑什么巨婴。我只想说,我就是很吃导演这套🤗

40分钟前
  • feng shui
  • 力荐

FIRST 7.28本届电影节最讨厌的影片,影片每一部分拆开来都是极好的,但是组合在一起真的无敌强奸我的心灵,妈的,为什么每个男导演都爱拍意外怀孕,是男人几把上漏鲸还是套上有无底洞,为什么抱一抱就可以轻易和好?女性在你们眼中就这么容易被和解吗?真的就如女主说的一样,这部作品真的在乎观众的感受吗?🤮不好意思,无法共感的巨婴妈宝男主太拉踩了,太毁了。一星给单独拆开的完美情绪表达,一星给演技最好的外婆

43分钟前
  • Muss
  • 较差

人物立得不太好 做得很符号 看得出来是真的穷 声音没修完 低照度的画面全是噪点 但真诚是真的

47分钟前
  • Jw
  • 还行

#15FIRST#第八场,我今年FIRST最后一场,圆满谢幕了。这是一个导演献给他外婆的电影,在涕泪纵流的感动之余,电影从美术、镜头设计、演员表演……都是十分十分精良的,前后景的大量布置加深了电影每一场的深度和厚度,各种台词的工整对照表达出了家庭的团结和谐,无论谁与谁有矛盾,但最后都会吃幸福蛋永永远远幸福在一起,外婆这个角色可真的是太太太可爱了,打太极幸福蛋水浇园丁那块儿小致敬情感就很实,听完导演的阐述,我明白这才是青年导演应该做的,好好先做类型并加入充沛的情感,这就很棒了。结尾就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安静又平静,她就躺在那儿,好像睡着了……

52分钟前
  • 发条辰
  • 推荐

氛围有,不连贯,花活儿多,稚嫩却又那么油腻,硬接硬转硬要吵架。还有更刺耳的批评,不说了,在导演泪洒现场之后,批评也有点罪过了似的。两颗星送给婆婆和火锅,婆婆太辛苦,拿东西没人搭手,还要为了一个并不奏效的设计好几场戏配合男女主分头走好几回。

55分钟前
  • Superhat
  • 较差

希望只在中午打鸣的公鸡,叫醒午睡的外婆。希望人们只借不还的神仙洞,继续提供泉水。希望贴额头判断发烧的母亲,知道儿子不吃鱼头。希望不想去一中的女友,唤起男友的性欲。公鸡无法叫醒衰老,泉水不能阻止贪婪,母亲无法追回岁月,女友不能治好麻痹。三代女人不断进化爱情,被生活击打从未后退一步。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我脚得我贫瘠的语言无法评价这部作品。一个字:优秀!

59分钟前
  • 益暄
  • 力荐

以农村生活的放空对比出城市生活的艰辛,年轻一代人在老一代身上看到了感知力,在城市生活久了,回到故乡才能发现大自然的感召。一边是生命在于运动,一边是生命在于劳动。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映后QA的时候,有位观众大发感慨终于有人玩时空了,看了几天终于有“镜头”了。😓这番话的装逼程度真的有引起我生理不适。

1小时前
  • 穆橙丶
  • 推荐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看哭?泪点在哪里?电影的结构有点儿意思,外婆这个角色确实非常讨喜,很可爱了。只是男主这种巨婴般的角色会让我有点儿烦,哈哈哈。另外这次FIRST所有涉及怀孕的情节,男方的反应都非常渣,我承认渣男很多,但是这个比例未免太高了吧,咋每次怀孕,男方都是一脸懵逼,没有反应,不想面对呢?也不至于都孬成这样吧,另外,大家安全措施都做得这么差吗?保护率比新冠疫苗还低呀,就这怀孕概率,中国还愁生育率?

1小时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很棒,迷影型导演,把电影知识、理论、趣味内化为自己的原创力。期待导演在纯粹的创作道路上走下去,拍广告浪费才华了。

1小时前
  • 布列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