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妈妈

剧情片美国2009

主演:达科塔·范宁;特丽·哈彻;珍妮弗·桑德斯;唐·弗兰奇;小罗伯特·拜利;泰瑞·海切尔;伊恩·麦柯肖恩;约翰·霍吉曼;凯斯·大卫;Christopher Murrie

导演:亨利·塞利克

播放地址

 剧照

鬼妈妈 剧照 NO.1鬼妈妈 剧照 NO.2鬼妈妈 剧照 NO.3鬼妈妈 剧照 NO.4鬼妈妈 剧照 NO.5鬼妈妈 剧照 NO.6鬼妈妈 剧照 NO.13鬼妈妈 剧照 NO.14鬼妈妈 剧照 NO.15鬼妈妈 剧照 NO.16鬼妈妈 剧照 NO.17鬼妈妈 剧照 NO.18鬼妈妈 剧照 NO.19鬼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3 00:20

详细剧情

你相信在你们家某个角落里有一条通往另一样世界的通道吗?可千万别爬进去。小女孩卡洛琳搬进新居后,破旧而又死气沉沉的环境让她感觉无聊透顶。无趣古板的父母,怪异的邻居,还有一个讨厌的小男孩和他的小黑猫,这...

 长篇影评

 1 ) 迷人的黑色童话

童话从来就不是讲给成人听的,它就是让人体验童年---在童话世界里,没有偏见、矫饰和混浊的意识形态,一切事物都是它本身,“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手里的糖果就是糖果。”

与迪士尼温和无害的童话不同,《卡萝兰》是一部充斥了倒错、混乱和非理性的黑童话,从片名就能看出:小主人叫“Coraline”而非通常的“Caroline”,这种狡猾的怪异构成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卡萝兰的同伴是一只会讲话的黑猫,阴森的古宅(虽然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粉红宫殿”)和人物纺锤般细长的身体都流露出浓重的哥特风格,纽扣眼睛、蜘蛛、老鼠、融化的太妃糖、沼泽和古怪的老处女邻居,则抓住每一次机会向你闪耀出迷人的黑色光芒。

尽管是部美国片,但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原著为《卡萝兰》带来英国味道,影片的驱动力并非美国人坚定的拓荒和探险精神,而是一个淘气又有点乖戾的十一岁女孩在新家里的无聊摸索,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掀开草地上的石头,却发现藏着蚂蚁窝。但好莱坞的强大特效,又给欧洲人的散漫和内敛披上了华丽的外套,影片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停格动画,它翻开日常生活的苍白表面,呈现出最不可思议的奇观---在另一个世界里,真实世界里的所有事物都存在,只是变得更加奇妙,蛋糕上明亮的糖衣闪烁,蜘蛛精尖细的脚爪翻出金属的冷光,老鼠马戏团欢快的表演杂技,屋后的花园里,蜂鸟在眼前扑扇着翅膀,摇曳的金鱼飞快地长成卡萝兰的模样……当两个丑陋的老女人脱下肥胖的外皮,两个苗条的少女破壳而出时,动画电影中可能期待到的一切美好、甜蜜和酸楚,都瞬间成真。

一个场景揭示了影片的秘密:蜘蛛精造出了完美的“另一个世界”,不过她只造了“用得着的那部分”,卡萝兰和黑猫一直往边界前行,发现身边的事物逐渐失去颜色、形状和质感,直到来到一片全然的空白之处---这不就是停格动画的奥秘吗?它如此真实,但一切维度都能在瞬间被抹去,它那么险恶迷人的变幻着,为想象力留下大片空白地,拒绝划定边界。这也是影片结束时,依然有那么多不解之谜的原因---不用管蜘蛛精从哪里来。


其实影片作者就是蜘蛛精,这部影片则是他们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它用诡异的光影诱惑着银幕下不安分的卡萝兰们,只为高喊:哈利路亚,亲爱滴撒旦!直到影片结束,我们回到现实。

 2 ) 特殊魔力的定格动画

    去年底回中国时和朋友聊天,因为他知道我在做stop motion的后期,就提起他在美国Laika公司看到他们做的一部stop motion动画片,说是一个小姑娘钻进一个门,里面是另一个世界,父母都是纽扣眼睛,他说满有意思的,不过忘了那部片的名字。我也就这样留了个记号。
然后是今年工作的时候,我们招了一帮动画师,就是做完这部Caroline过来的,所以我同事也经常提起,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朋友提起的那部动画片,因为我对stop motion总是有特殊感情,而那个trailer看上去也是吸引,于是更迫不及待了。尽管英国还没有上画,这个周末我就挑了个最不child friendly的时段,兴冲冲地赶到做preview的Odeon,先睹为快了。

   电影院里没有几个小孩,估计大多数是象我那样的定格动画(或Neil Gaiman)粉丝。可能是我双眼的视力不太平均。3d效果还是让我有点头昏。比较好的是depth of field小一点的静态的镜头,而景观上则更是有梦幻的感觉,到是满合适的。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片子,如同Corpse Bride一样,动画加上后期修整到几乎是完美。我想rig的设计会是很精细,而细致的表情演绎是通过把头部分为两半,用替代和调节的方式结合来动的,呃,后期修这调缝都是闷到死的功夫活。虽然故事架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儿童故事,到结尾部有点入了正邪对抗的俗套,但失去最亲密的父母扣入的恰恰是儿童时代最甚的恐惧,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基调黑暗,阴森森的作品。 非常喜爱片子的美术,特别是另一个世界充满想像,诗意盎然,超现实华丽迷幻的设计叹为观止。跳鼠杂技团,神奇的花园,螳螂车,坐满宠物狗的老剧院,天马行空,颇有超现实电影大师的风范,看出制作者不是因为观众是儿童而敷衍,(从来就很bs小看儿童智力的成人!)就凭这点就足够了。换做我的话,可能也是会被引诱,不想回到灰蒙蒙的现实中来的。另外,勇敢的小女孩,邋遢的黑猫都是我加私人分的因素。推荐这部具有特殊魔力的定格动画!

 3 ) 我們也曾是coraline

让我给你你想要的世界,把你的灵魂借我,可以吗?

Coraline是个充满探险心的小女孩,古老的房屋,深不见底的古井,所有的一起都激起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而她的父母,却似乎是只会对着电脑工作,不耐烦的对她喊着,don`t boring me的世俗大人。

有一天,这个小女孩,找到了一道小小的门,惊奇的发现它可以通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所有人的眼睛都变成了扣子,但是她却拥有了另一对和善,优雅,对她无微不至的父母,拥有美味的火鸡、奶油冰欺凌、芒果奶昔,花园里盛开着千万朵会唱歌跳舞发光的花朵,连现实中无趣的邻居也变成了表演艺术家,她在这个世界里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就在coraline沉浸在这美好的世界里的时候,“另一个妈妈”拿出了准备已久的东西,一对黑色的扣子。“妈妈”对coraline说,只要你肯在眼睛上缝上这对黑色的扣子,你就可以永远留在这个美丽的世界。

Coraline突然醒悟过来,“另一个世界”,似乎太过完美了,完美的不真实,而这里的所有人的眼睛上都缝着大大的扣子,她不愿意自己的眼睛变成扣子,于是果断的喊出了NO!

其实,这个敢于追求梦想,敢于对现实发出不满的感叹的小女孩coraline,正是童年中的我们。我们梦想着奇异的事物,梦想拥有美好的父母、朋友,梦想着探险。可是随着光阴的洗涤,我们变成那对活在现实中的父母,变成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却对自己不想做的事失去了say no 的勇气;然后,我们又变成了活在梦境中的“鬼妈妈”,妄想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妄想操控整个世界,然后,我们也变成了不快乐的人,想用种种的物质来换回快乐。

最后勇敢的coraline在发现现实中的父母也被“鬼妈妈”抓走之后,又一次回到那个邪恶的世界拯救父母,也把困在房子里的灵魂解放了出来,这些情节和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也想起了那个只要吃什么就会变什么的“无脸人”,他只会不断地吞噬欲望,灵魂却是站在雨中的孤独人,试想想,那个只会因环境变化,而失去自我的“无脸人”,是不是也是象征着另一个我们呢。

其实小coraline只是进入了一个成人的世界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条件是交换自己的靈魂,只不过成人没有经住梦想的诱惑,而coraline却选择了拒绝了鬼妈妈“扣子眼睛”。

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变得不快乐了,或许,你只是失去了那個真实的自己。

 4 ) 彩蛋之旅(发现电影里的小秘密)

一直很喜欢这部电影,反复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发现,写下来让没注意的人看看。 1.开头是在拆怀比奶奶的妹妹玩偶,来做Coraline玩偶、 2. 搬家之后妈妈在办公时桌上的水杯是赠品,说明Coraline家庭条件其实不是很好。 3.鬼妈妈世界里与现实对比小细节: 现实 Coraline看到墙上的油画中的小男孩冰淇淋掉到了地上,在伤心地哭泣。 另一个世界 油画上的小男孩在开心地舔着冰淇淋 4.鬼妈妈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扣子眼睛,甚至连小小的跳鼠都有小小的黑色纽扣眼。 5.另一个爸爸为Coraline唱的歌中有伏笔 有一句Our eyes will be ‘on’Coraline原意是:我们的眼睛都会看着Coraline 但还有一 重意思指我们的(纽扣)眼睛会安在Coraline身上。 6.其实女演员占卜之后给的建议听起来没头没脑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叫Coraline不要穿绿色的衣服是因为她第三次去鬼妈妈家那天穿的是绿衣服。 7.Coraline去花园看到盛开的各色花朵是之前她要种的摆在窗台上的花卉种子。 8.第二次Coraline去鬼妈妈那里时,睡觉的时候妈妈搬着凳子坐在床边看着Coraline,然后Coraline醒来的时候,影片用了渐变的手法,妈妈消失,坐在凳子上的是小Coraline娃娃。 9.Coraline第二次醒过来的时候兴奋地跑下去想打开小门,但是发现门锁了,说明Coraline的妈妈还是听进去了她的话,虽然工作出了问题没时间陪Coraline,但是还是很关心她的。 10.Coraline去女演员家看表演,开始她们还没有脱下那身肥肉的时候看起来像是有眼睛,但仔细看眼睛也是纽扣做的,只不过涂上了颜色。 11.女演员表演的时候说的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哈姆雷特》第二幕 第二场 城堡中的一室) 12.Coraline第三次来到鬼妈妈的世界是在白天,前两次是在梦中来到所以睡觉就回去了,但这一次是身体也来了所以睡一觉回不去。 13.鬼妈妈是靠小孩的眼珠来维持魔力,在Coraline寻找眼珠的过程中,女巫的魔法也在不断地削弱,她创造的世界不断地崩坏。 14.鬼妈妈本体是个蜘蛛,另一个爸爸本体是南瓜,波宾斯基先生本体是老鼠。 15.关于爪子的伏笔 ①.鬼妈妈提出玩雨中躲猫猫游戏的时候窗外一声惊雷,划过的闪电是爪子形状的。 ②.Coraline算命时喝的茶,茶渣是爪子的形状。 ③.最后脱险时,拨云见月,乌云是两只爪子。 16.最后看那口井,和秘密通道的质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最后鬼妈妈的右手和秘密通道的钥匙都被还给了另一个世界~~~故事还有续集··· ··· (此条by豆友绿色阳光) 呼,写了这么多废话,欢迎补充(果然不会有人理你的八!!!)

 5 ) 在哥特式幻想里长大

       朋友介绍我去看,昨天,圣诞节,看一部儿童片,倒是合适得很。

    但这不是一部儿童看得懂的故事,在表面的儿童的幻想之下,是成长,并且是成长底下的思考,宽容,自我超越。这个故事更适合少年人看,如果少年人更原意沉浸在《暮光之城》那样的梦幻之中,那这个故事同样不适合他们。

    这简直是一个寓言。就像所有的寓言童话,伊索也好,安徒生也罢,全是睿智之后的中年人在经历过人生的起伏后写下的经验和感悟,它们通常更能引起成年人的共鸣。从儿童的角度来说,红舞鞋的故事何等的黑暗、没有希望,但好莱坞的旧时代电影《红菱艳》却用芭蕾舞女的生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残忍和透彻。

    《暮光之城》诚如我上次说的,是一个少年的梦想,永远年轻美丽的父母,开明轻松的家庭氛围,少男少女们中最受欢迎的那一个,爱情神奇地降临,哥特式的环境用浓墨重彩来渲染,全力打造一个浪漫的世界,少年人只愿沉浸在这个世界里不要醒来。

    同样有着哥特式悬疑的《鬼妈妈》,在相似的幻想里,讲了另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粗心疏忽的父母会变成体贴讨好的伙伴,怪异的邻居会变成马戏团的班主,肥胖的老姐妹会变成苗条的歌舞女郎,荒芜的花园会变成迪斯尼那样的乐园。全部都越变越好,顺心遂意,完美无缺,只有一个,所有人的眼睛都是钮扣做的。小女孩安心地享受着这一切,当那两枚钮扣要缝上她的眼睛时,才惊觉这一切的荒诞。

    同样是少年人的自我中心,同样是幻想完美的家庭,同样是希望是所有人中的主角,在《暮光之城》里是把这个梦一直做下去,而在《鬼妈妈》里,却是勇敢地打碎飘着雪花的水晶球,挣脱少年的梦,醒来,摒弃一部分的过去,接受现实,无奈地长大。谁也不会成为谁的玩偶,变成少年希望的那样,愿意与否,我们都要长大。

 6 ) 对生活的不满是生命的黑洞

会看《鬼妈妈》,被名字吸引。如果是一部真人片,我也鲜有兴趣。但它是一部动画片,这样的名字和题材对于动画片来说很怪。

逼真的效果,离奇的情节不足以概括其特殊,关键是,这像一则现实世界的黑寓言。

其实不恐怖,但片子始终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诡谲,暗示有什么事将发生。

鬼妈妈的出现是由于卡罗琳的不满,这不满像一颗种子,渐渐发芽,是鬼妈妈接近孩子们的契机。

鬼妈妈对你好,样样顺你的意,是为了吃掉你的灵魂。而大多的孩子往往不能分辨这一点。

孩子易相信人,孩子单纯,故事因此才可怕起来。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又有谁不是或多或少住着一个孩子呢?他常常在夜深人静,孤独寂寞时出现,挤掉我们的理性。

鬼妈妈是这世界的暗物质,她有备而来,瞄准你的需求,有目的的掠夺。

当传销组织找上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当行贿者为官员高考失误孩子准备好名校的名额,当骗财骗色的花花公子对年轻寂寞的少妇展现体贴风度,他们之中能有几个能像卡罗琳一样,拆穿鬼妈妈的真面目。

就像海报上说的“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可怕的其实不是鬼妈妈,是我们自己的贪婪与软弱。

 7 ) 《鬼妈妈》:卡萝琳的性启蒙

我并未读过尼尔·盖曼的原著(这位帅哥的作品我一本也没有读过),所以只能从影片的角度来谈谈个人想法,不过影片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具有了相对于小说的文本独立性,我们不必总是拘束在原著的窠臼里去评判一部电影,对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相当值得一看的定格动画,而且对我国的儿童奇幻类文艺创作不无启发,那种打通各种壁垒——这些壁垒往往是被臆想出来的——后所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在华语电影中是找不到的。

影片的怪诞风格使我下意识的联想起蒂姆·波顿的《僵尸新娘》,不过这类风格在《鬼妈妈》的编剧和导演亨利·塞利克那里似乎更加源远流长——1993年他导演的《圣诞夜惊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鬼妈妈》的一次预演(蒂姆·波顿是《圣诞夜惊魂》的制片人并提供了影片的整体故事创意,从而使这部作品更多的被冠以“蒂姆·波顿作品”的名头)。
哥特式的美学风格贯穿于《鬼妈妈》的始终,从头到尾女主角卡萝琳都生活在一个雾气氤氲、终日不见阳光、处处神秘诡异的小镇里,连她家的房子都有着一个多世纪的古老历史——老宅几乎是全世界鬼片的一个基本元素,这个小镇很容易让人与《无头骑士》里的那个“沉睡山谷”相提并论,不过我在看片时眼前却浮现出了《寂静岭》里那个总在飘落着如雪余灰的小镇——《鬼妈妈》中的浓雾进一步的加深了我的这一印象,特别是小男孩瓦比在浓雾中抓“香蕉鼻涕虫”的那场戏。不过《鬼妈妈》并没有着力打造一个恐怖故事,当卡萝琳发觉墙角的秘密门道通向一个更加诡异的世界时,影片其实营造出某种温馨的情调——在这里,小卡萝琳的一切梦想都得以实现,她的父母甚至都有了复制版,而复制版的父母对卡萝琳百依百顺。

《鬼妈妈》对我童年记忆的勾则引来自于卡萝琳楼上的那位“B先生”(Mr. Bobinsky),B先生是唯一对卡萝林的超自然经历有认同感的成年人,他甚至直接充当了卡萝琳与会跳舞的老鼠之间的传声筒——当然B先生总是像算命先生一样闪烁其辞、故弄玄虚。在我看来,这位长相与螳螂类似的B先生无疑就是美国儿童文学中的《怪老头》——还记得上海美影厂的那部木偶剧吗?在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以及《旗旗号历险记》等作品被搬上银幕就被迅速的庸俗化以后,《怪老头》成了我童年记忆中难得的珍宝。细究下来,《怪老头》与《鬼妈妈》一样具有难得的独特气质:没有把儿童读者(观众)当成头脑愚笨的白痴,从而放弃了虚假的道德说教和对外部世界简单粗暴的高、大、全正面描绘——这种描绘被道学家们一致认为会对儿童建立真、善、美的“正确认识”起到强大的建构作用,但实际效果往往相反,那种夹杂在恐怖与怪诞之间的似是而非的人生体验,对孩子们才有着更为致命的吸引力——这个世界不正是这样的吗?而且一旦当创作者这么做了以后,作品的吸引力就会连带性的波及到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鬼妈妈》仅仅框定在“儿童文艺”的范畴内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我国的动画片总是停留在“低幼阶段”的原因恐怕也正是源自于此。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孩子们总会发现神秘的未知力量所在,一般这些力量都来自于某个被大人们不屑一顾的地理空间——记得在《樱桃小丸子》里也有一集《小丸子的秘密基地》吧,那个神秘的大宅无疑将成为小丸子长大成人后永远无法理解同时又难以忘却的生命经验,而《鬼妈妈》开头时卡萝琳寻找的那眼古井也有着同样的意蕴。

值得注意的是,当卡萝琳爬向那个怪诞世界时,她通过了一个冗长的人类器官式的管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这应当是象征着母体的产道(所以外滩观光隧道的设计十分傻X),也就是说,卡萝琳的内心有着某种对“童年”的向往——尽管她还是个孩子,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卡萝琳拒斥长大(或者说对长大不适应):长大意味着她无法再像婴孩时一样为所欲为,而且不会再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长大后的卡萝琳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多半会被拒绝。由此,把《鬼妈妈》做心理学层面上的解读,其实跟大卫·芬奇+布拉德·皮特+菲茨杰拉德的那部奥斯卡提名作大差不差,只不过塞利克比芬奇做得更成功而已。
《鬼妈妈》中的性别设置也饶有趣味。最大的魔头居然是卡萝琳的母亲——女巫的控制只不过是障眼法,内里诉说的还是母性亲情缺失后母亲这一形象的迅速妖魔化。从年龄上来讲,卡萝琳应当处于青春期将来之时,按照弗洛伊德的教导,埃勒克特拉情结导致的“恋父憎母”倾向成为此时卡萝琳的潜意识,所以,父亲在片中是个被母亲控制下的傀儡,尽管父亲也常常拒绝、忽视卡萝琳的感受,但卡萝琳会将之归结于强势母亲在作祟——用父亲的话来说,母亲才是家里的“Boss”。而拒绝给卡萝琳买漂亮衣服和手套,又可以解读成对卡萝琳女性形象(性的吸引力)的粗暴压制——于是乎,母亲被改头换面成女巫,卡萝琳与复制版母亲的战斗也象征着她性意识的成长。此外,两位肥胖美人鱼的形象也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回复青春的那一幕完全可以看作是卡萝琳潜意识里对性成熟身体的渴望——事实上,当这一幕出现时,卡萝琳马上被二人请上了舞台与之共舞。

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对于母亲的厌恶在《鬼妈妈》中导致了对男性的“推崇”——片中的男性(雄性)形象没有绝对负面的,从父亲到复制版父亲(后者想告诉卡萝琳实情却被拟人化的钢琴捂住了嘴,而钢琴显然是“母亲”的魔法控制下的,即使在怪诞世界里,也是复制版的父亲带着卡萝琳骑螳螂逛花园,尽享人间乐事),从B先生到瓦比,乃至那只黑猫——黑猫一开始被卡萝琳当成是母猫,因而是“邪恶”的,一旦黑猫开口说话发出男声,它\他就成了正义使者。
当然,更有趣的角色是瓦比,作为一个男性,他也处在某种“邪恶”女性的控制下(包括他那最后才露脸的奶奶和奶奶神秘消失的孪生姐妹),而在邪恶世界里,瓦比成了卡萝琳最可靠的助手,瓦比甚至舍弃自己将卡萝琳救出。然而瓦比一开始并不招卡萝琳待见,她讨厌这个男孩的喋喋不休,而且瓦比长得也比较磕碜,脑袋还总是耷拉着,但这个形象却在最后赢得了卡萝琳以及观众们的垂青——我将之看作是女性看待男性伴侣的心路历程的卡通浓缩版:在女人眼里,他们的男友\丈夫总是有着令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但最后嘛,他还是可以接受\可爱的(这显然是基于对婚姻、家庭整体认识之上的比较成人化的看法:既不是对男性偶像的彻底崇拜也不是对世俗男子的纯粹厌恶)。

最后卡萝琳对父母的拯救我们也可以将之类比于《千与千寻》,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鬼妈妈》里的被困灵魂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当然还有一个突出的表征是纽扣做眼睛),这就象征着童真本性(人性)的迷失。卡萝琳父母代表的成人已经迷失在没有神秘感、没有敬畏、没有生活情趣乃至亲情淡漠的外部世界里(在《千与千寻》里则把外部世界描述成了物欲横流、毫无环保意识的肮脏处所,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卡萝琳承担起了拯救的重任,当然,最后她与千寻一样,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摆脱了纽扣眼睛),救回了父母家人——两部影片的结局也很类似,千寻的父母跟卡萝琳的父母一样被拯救而不自知,当然这也可以为故事涂抹上一层更加奇幻的超自然艺术色彩。

总之,《鬼妈妈》展现了一个女孩变成女人的惊心动魄过程,而作为男性,这个故事提醒我的是:养一个青春期的女儿,要比养一个青春期的儿子更麻烦,但在关键时刻,女儿往往比儿子更管用。

(刊载于《氧气生活》09年10月)

 8 ) 最骄傲的人也会被爱所伤

      持续不停的雨,荒凉的郊区,蔓生的枯枝,百年旅馆,诡异的布娃娃……尽管这些元素已经分明拼凑出诡异怪诞味,但越往下看越觉得不是一般家庭奇幻类动画片,至少应该挺多小朋友看了会做恶梦的——连我这个习惯晚上一个人不开灯看恐怖片不尖叫的人也看得丝丝寒意入骨。

      过后查看原来导演是亨利·塞利克,代表作是蒂姆·伯顿参与编剧的《圣诞夜惊魂》,人物同样是拥有恐怖的针线嘴的竹篙精。蒂姆·伯顿出道的时候也拍些动画短片,由于基调太过阴暗被批不适合儿童观看,才逐渐告别用动画的形式表达,代以真人show,成就了与Johnny Depp黄金组合的奇幻黑暗影像。大概亨利·塞利克就是他在动画领域的梦的延续。


      《Coraline》(中译《鬼妈妈》。真的很恶顶翻译用“鬼”作噱头,跟鬼都扯不上关系,并且西方的鬼Ghost与中国的鬼意义也不一样))如“鸡皮疙瘩”系列的寓言:Coraline从真实的工作狂父母得不到的东西都能在“另一个妈妈”(the other mother)处获得,美食、游戏、衣服,还有最重要的——将其视作中心的重视和爱。开始Coraline很enjoy,直至发现“另一个妈妈”想把她的眼睛也换成与她一样的钮扣,她才意识到当中的阴谋。

     “另一个妈妈”所提供的就像罂粟,表面艳丽,无法抗拒,无休止的欲望不断地得到实现;但实质却是步步诱惑的陷阱,最终让人向她臣服,成为她的俘虏,永远不能离去。或许这正是将“另一个妈妈”的真面目设计成巨型蜘蛛的原因,并且安排了Coraline拼命挣扎逃出巨网一幕。

      还有令我不寒而栗的是异化成占有欲的爱:软脚猫分析另一个妈妈诱捕小朋友的初衷,只是想找个人来爱。可那些小朋友最后都被换了代表永不可能离开的钮扣眼睛,并被关起来,直至死去。“另一个妈妈”告诫过Coraline,最骄傲的人也会被爱所伤。之后电影并没有下文的延续,没有交代她曾经为怎样的爱所伤?为何爱得那么偏执而演化成强大的占有欲。在她的世界里,活生生的人都是被施了魔法被她控制的玩偶,体内填充沙石,(不会说话的Wybi在这个世界并不欢喜,被她强行缝起的牵强笑容凄凉得几近流泪);而所有美好的场景没有小朋友被剥夺的眼睛所支撑,也成了毫无生气的黑白。似乎象征着她的内心也是一片荒芜。爱并非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能力。她却没有能力去爱,能挽留她认为所爱的人的唯一手段就是不择手段地留下,不管他们是否愿意。连爱的真谛都丢失了的爱,还能称为爱吗?


      很喜欢通向另一端世界的甬道,好像梵高的《星空》。迷幻而充满魅力的蓝,有点兴奋,有点忧郁,延伸到未知危险。配音方面,正是冲着达科塔·范宁才看这部片的,天才童星的表现什么时候都不乏感染力。之后觉得配妈妈的那个很有特点的声音怎么那么耳熟,惊喜地发现是泰瑞·海切尔的加盟。没想到在《绝望的主妇》里经常歇斯底里、疯疯癫癫的傻乎乎的单身妈妈,阴森森地威胁Coraline时也可以变得很渗人。

 短评

很有创意,想象力丰富,画面精美,寓意简单鲜明。当我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经常抱怨父母不如我们的意,比如不让吃太多蛋糕和甜点、不给买数不清的玩具、管很多“不该管”的事,甚至让我们羡慕别人的父母。其实我们不知道她们给我们的爱是一样的,所做的一切只是在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希望我们健康快乐正确

6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稍微有点而吓人,胆小慎入

8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吓哭惹。。导演的审美很自成风格,乍一看有点让我想起蒂姆伯顿,但是讲故事上比波顿更大胆新颖,思想上也更成熟深远。电影有丰富的含义可供解读,浅显如有瑕疵的真实的爱胜于完美无缺的假的爱(以纽扣替代眼睛这个创意真是完美制造诡异视效),更进一步还有女孩子的觉醒(拒绝做洋娃娃)等等。

12分钟前
  • 曼仔
  • 推荐

用荒诞包装童真,这片算是动画界的非主流么

1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褪去华丽精美的糖果外衣,这只是一部哄小孩的寻宝冒险游戏

18分钟前
  • 曾经
  • 推荐

很哥特很华丽~~

19分钟前
  • 推荐

隔着玻璃糖纸看,整个世界都五彩缤纷,但是你不能当真

23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圣诞夜惊魂的技术完整升级,看2D版都不难想象出片中某些刻意打造“3D味”场景的立体感。就是这个故事有点太小女生了。

2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因为先看的这部动画,所以对这种故事情节特别震撼,后来看了潘神的迷宫,才发现鬼妈妈也就是童话温馨版的潘神迷宫了,感觉有真相软揭露的意思,但是还没找到证据。。。

28分钟前
  • 外星纪-南庄座.
  • 力荐

小女孩性格很丰满....other mother露出真面目之前的三分之一还满好看的....“美丽新世界”一旦展现出反面教育意义受众群立马就降低了20岁.....

33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if the ghost mom is a good one, r u willing to change for a dreaming life by being sewed those scarey button eyes? 給小孩看的片子果然還是不能太隂暗~比波頓的片子明快很多 更適合小盆友們吶~挺好~

37分钟前
  • 不爱™
  • 力荐

定格动画。黑色赛朋克童话。Mini Me的典故来自于Austin Powers。改编的太出色了。09 Annecy The Cristal for best feature。

4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歌德风。出色的人物与场景。古老的定格动画加上现今的技术,很棒。那些好像我们都拥有过的。。。

43分钟前
  • 皓宇
  • 推荐

入点很妙:“每个家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还是不太适合小朋友的观看。—— 果不其然,小朋友和姐姐都觉得这部动画有点小恐怖!-2014.04.09 —— 母亲节的特别播放:最好笑的是,小董事长看到后面觉得恐怖说他不敢看,结果还是躲在苗苗等六个年纪比较大的小朋友旁边跟着看完了。-2015.05.11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重温+补标/重温最大惊喜是Coraline的性格刻画,一个徒手在浴室拍臭虫、爱在雨天玩泥巴的女孩是多么绝世稀有!行事大胆勇敢、有点小粗鲁、独立自我又会反思,好爱这样的女孩,似乎再也没在以后的动画中看到过类似的女主。细节多到让人发指值得写长评,立意深入简出,对孩子来说也许是警醒Be careful what you wish,但是对成年人而言则深远得多,其实你我都知道Coraline的父母还会回到之前忽视女儿的状态中,但Coraline已经改变了,她就像能透过adder stone去看世界的本质,敬我们的小勇士和黑猫!

49分钟前
  • Melancholy
  • 力荐

停格动画能做的这么有风格就只有Laika了,大赞画风。黑童话其实最有能发掘的地方,就是当初看的有点心理阴影

52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推荐

与千与千寻是的故事是一个路子,配乐不错,可能是因为对哥特不感冒,还是觉得调子太灰。

54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这画面绝对是大麻磕高了才出得来啊!!

56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配乐不错。happy的天堂背后藏着一个鬼妈妈。我们的妈妈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我们的爸爸也不是世界上最万能的男人。但是他们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

58分钟前
  • 猫猫eko
  • 推荐

可能很多人都会时不时的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是世界上最关心你的人,那些对你言听计从处处顺着你的人肯定是别有所图。

59分钟前
  • 芒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