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来疯

记录片美国2013

主演:金大贤,林书豪,姚明,麦克·德安东尼,兰德里·菲尔兹

导演:梁伊丹

播放地址

 剧照

林来疯 剧照 NO.1林来疯 剧照 NO.2林来疯 剧照 NO.3林来疯 剧照 NO.4林来疯 剧照 NO.5林来疯 剧照 NO.6林来疯 剧照 NO.13林来疯 剧照 NO.14林来疯 剧照 NO.15林来疯 剧照 NO.16林来疯 剧照 NO.17林来疯 剧照 NO.18林来疯 剧照 NO.19林来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7 20:24

详细剧情

  2012年二月,在篮球场上刮起的一股“林来疯”席卷全球。整个赛季都表现不佳的纽约尼克斯队,出人意料的给了替补控卫林书豪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林书豪抓住时机,不辱使命,以惊艳的表现成为当代NBA首发五场得分最多的球员,在全世界造成了极强的轰动。然而在“林来疯”现象之前,林书 豪的职业篮球之路却四处碰壁。不仅在申请大学时未能得到奖学金,还在NBA选秀中失望落选。  华裔导演梁伊丹早在林书豪的名号尽人皆知以前就发现了他。他们跟随并拍摄下了林书豪作为亚裔球员,在NBA打拼的艰辛,并最终成为巨星的旅程。《林来疯》不只是一部为篮球迷拍摄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追梦记和奋斗史。

 长篇影评

 1 ) 致敬那些为了生活努力挣扎的人们。

       2012年2月13日,林书豪先生在纽约取得一系列现象级的战绩,媒体铺天盖地的为这位华裔球星鼓噪着。彼时的我在微博满屏幕的信息轰炸下,愤然写下了下面的段落:林书豪,祖上福建,生于美利坚,NBA稳固中国市场的一颗棋子,四场比赛成绩突出就被拿来大书特书,而且冠以“中国英豪”、“功夫林”、“中国豪”这些符号,没想到国人还真买账,对一位美利坚合众国青年投入如此之大的热情,也不知平日里动辄就骂人为汉奸的国粹们此刻干什么去鸟,看来金钱永远是第一的。

        今天重温这段文字之时,却发觉自己不仅不理解NBA,更不理解金钱。套用《一代宗师》里的台词,NBA是生意场,也是英雄地。光靠一张华裔面孔就想出人头地绝无可能,别说体育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利坚,今天我国的演艺圈,想光靠身材脸蛋、干爹绯闻搏出位越来越难一样,没点真本事根本别想在NBA混。纵然NBA需要华人面孔来吸引华人世界的目光,也必须有能够吸引眼球的实力,绝非什么人都行的。妄想着随便找个什么阿猫阿狗,包装一下就能吸金的思维逻辑,在本世纪的头十年没准还游戏,在今天体育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愚弄市场都是作死的行为。

        对于媒体大肆渲染林书豪的现象级表现,很多球迷也曾像我一样表达了极大的反感,并用金钱至上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常言道:光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广大球迷只见林书豪现象级的表现,不见他之前蹦极似的下落,不见他在NBA联盟与发展联盟的几进几出,更别说工作朝不保夕,还要借宿他人的客厅,期间的辛酸凄楚应该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公平的评价一下林书豪应该说,是林书豪绝地逆起,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展现实力,挽救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NBA联盟迎合市场开发出了他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反过来。

        正所谓:高度决定视野。当我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能用金钱来解释的时候,就说明我当时的高度只能看到金钱,对于勤奋、汗水、天赋、机遇、辛酸、压抑、信仰、坚持、努力这些都会都看不到,更不可能相信,而只能看到金钱却又觉得洋洋得意,以为自己找到了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又是何等的悲哀。

       最后总结一下:本片告诉所有混在西方的华人,想成功必须勤奋、隐忍,另外最好还是个虔诚的教徒。



        下面分享一下自由撰稿人张佳玮先生的一个帖子(有删节),是讲述的就是NBA底层球员。

        在NBA,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很少有球鞋合同,几乎没有广告。他们没有豪宅名车,胆战心惊于自己下一份合同在哪里。每年的交易截止期切近,他们就盯着手机,等经纪人或球队告诉他自己又做了添头,被货物一样送达另一个城市。他们不挑天气不拣队友不抱怨联盟,一门心思只是思谋下一份合同。他们就是NBA金字塔的底层。
  
  而他们的生存法则,理所当然,和NBA的巨星截然不同。
   
  法则1:永远有人比自己更聪明
  
  
  前NBA球员保罗·谢尔利的说法,他一开始老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可是在美国与欧洲之间七八个队效力下来,发现大多数队友聪明得惊人,思维敏捷,反应奇快。本来,一个合格的NBA球员,得记下成百套战术的跑法、两位数防守的应对,外加对位球员的天敌喜好习性。球员笨了,哪有这等资质?
  
  其实NBA另有一个倾向:越是底层球员,越容易两极分化,身体超好或智商极高,两者必居其一。例如波士顿凯尔特人板凳上的万年替补斯卡拉布莱恩,被公认为球队智商最高的人物——实际上,不打篮球的话,他可以去当飞机工程师。
  
  之所以NBA球员普遍被人看得笨些,一是球迷们的想当然耳——设身处地想象下,站在二万人的球场上,面对世界顶级的防守者们,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疲惫比赛中保持注意力,比你想象中难得多,二是大多数球员的访谈并不显得那么睿智或是博识。但是如你所知:NBA球员也是人。他们有训练、比赛这些累得死人的事情,每天要面对无数球探报告和录象,中间夹杂着飞机来往、大巴奔驰,来不及像个办公族一样读书看报了解世界信息。实际上,你去找大多数底层球员世界政治状况或环保话题,他们未必能够问一答十。但是,一提到篮球,你会发现他们(尤其是那些脱了球衣和普通市民无异的白人小个子)人人口若悬河,简直是本活战术册。  
  
  
  法则2:比教练还要教练
  
  一个长达82场比赛的常规赛季,并没那么有趣。哪怕你对篮球热情旺盛像初恋女朋友,每周那么三四场比赛,也足以让你日久生厌,视之如黄脸婆。当赛季进行到五十场、六十场时,教练的每次暂停,喊的话都已经让人耳朵生茧。
  
  每次暂停时,当教练祥林嫂般说车辘轳话而主力们集体神不守舍之际,总有那么几个球员——哪怕穿着比赛外套,额头不见汗,出场时间记录为零或者三分钟——凑到教练身旁,一副聚精会神必恭必敬的姿态。如果没有他们的衬托,教练的布置基本冷场。喏,这就是底层球员的作用:他们要显得虚心谨慎敬业。在这个大牌球星们普遍年薪压教练三五倍的年代,这样的行为最为讨巧。当然不只是日常比赛。平时训练,他们总得比教练所布置的多做个20%。先教练之忧而忧,后教练之乐而乐,让教练深觉不给他们挤点儿轮换时间出来,简直愧对了他们。一个有趣的反讽:他们通常是最不需要教练提点、暂停来布置和纠正的球员,但教练做提点时,他们总是最专注的一个。

   
  法则3:鞍前马后,唯上头马首是瞻
  
  如今的NBA球员被大卫·斯特恩包装成了百万富翁社会精英,但富贵不忘根本,毕竟是个体力劳动为先的准蓝领联盟。所以,NBA有种种山寨风流。走江湖义字为先,而所谓义,就是见了宋公明哥哥纳头便拜的兄弟义气,论资排辈。姚明这样的状元新秀进NBA,还得每次训练前负责拿装备,挨门挨户放各位大哥房间门前,何况底层新秀?
NBA球员,尤其是弱队,并不像世界想象得那么亲密无间,亲如兄弟。底层球员的生死,通常是大哥一言而决——也不必自己动手,随口跟教练一句“我不喜欢某某”,或是场上不给传球,足以封杀一个底层球员的职业生涯。如此这般,大哥给你面子,不去自动失宠。
  
  二轮出身的球员,如果能侥幸跟上一位老大,就足以奠定前程。所以底层球员们都有副好脾气。脱了球衣便毫无骄气,跟普通市民差不多。以至于他们每次离开哪个队,队医助教们总一片“他是个好人啊”的赞美声。
   
  法则4:洁身自好,清心寡欲
  
       21世纪的底层球员虽然比60年代富庶得多,无须再合租打地铺之类,但也要省着花:十天NBA合同,万把美元,已经有球员争破了头;一个整季合同,几十万美元,算是生涯的伟大成就,可是买完房子车子,也就所剩无几了。底层球员这辈子能挣上这么一两个几十万,已经谢天谢地,花起来自然小心翼翼。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他们不知道自己下个落脚点是哪,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交易。车和房这类处理起来颇琐碎,不敢动。他们又都是超级旅行家,每到一处,融入球队、训练、打比赛,熟得很了。他们知道各个城市的花街柳巷所在,但他们不敢去。
  
   
  法则5:现实一点,这是份工作
  
  底层球员们打球最现实:哪怕落后30分,他们也会抓紧每次机会,争取得那么两分;他们会跑好每次战术,然后指望教练们看见;他们会在全场球迷打呵欠时去扑每个篮板球,知道这一切都会被技术统计记录下。他们不介意被对手骂做肮脏,只要教练派他们这么做。一场12分3篮板的比赛,巨星们不屑一顾,却可能为底层球员换来多一点上场时间,乃至一份合同——那可能意味着一辆新车、一套新房。
  
 
  ——无所谓,他们打得极其现实,因为他们只在乎一种人的眼光:那些给他们开合同、发工资的人看到他们打球。出手次数?攻击权限?发挥自己才华的战术布置?荣誉?奖项?伟大梦想?历史记录?那都是饱暖思淫欲的天才与巨星们所追逐的。用马克·伊顿的话说:“如果你曾经和我一样在加油站工作过,你也不会介意像我一样,每场只投4次篮了。”

 2 ) 我看上的是这人

没想到会有林书豪的纪录片,先姑且称作“纪录片”。从小的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是一件很爽的事儿,可它背后有种种的不爽,就像种族歧视与怀才不遇。心存信仰和上帝,使他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坚持要坚韧,最后总会成为一个尖儿。满满的正能量啊,看完了我就跑球场上打球去了,虽然很冷,就像之前的《灵魂奔跑着》一样,交给我们上天不会随随便便让我们成功的,在被选定之前,要经历种种磨难,选定之后,磨难只会变多不会变少,因为我们不能拘泥于幸福。
为什么说不太像纪录片,因为拍摄上基本是成功后的回顾,再就是它带有明显的赞扬成分。我心中的纪录片是一种说明性强一些的中立色彩浓重的故事性影视作品。

 3 ) 疯林火山

第一次听到林书豪的名字,是在勇士队签下他的时候。在姚明、易建联和孙悦之后(巴特尔,王治郅这些已经离开一段时间的就先不提了。),又有一位黄皮肤进入NBA,而且之前完全没听过这个名字,所以有些吃惊。不过之后因为他没什么上场的机会,加之我是火箭的脑残粉,所以也就不再关注了。
第二次听到林书豪的名字时,是在一则新闻里,好像是说林书豪在发展联盟的某场比赛拿到了近30分,而且正好附有视频,所以好奇就看了下。结果发现他的突破、得分和速度,都好像灌篮高手里的宫城。于是当时还以电光石火为题做了点评。从那时起就开始对他有些额外的关注了,不过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慢慢被遗忘了。
第三次听到林书豪的名字,就是在他来到火箭的时候。不过说实话,当时虽然火箭没啥大牌,但是也有洛瑞、德拉季奇这些球员,所以我不认为他有啥机会,只不过就是因为黄皮肤,因此特别关注下而已。之后,果不其然,他再次被裁掉。
第四次听到林书豪的名字的时候就是在尼克斯的那场惊天之战了。从那天起,你想要忘记这个名字都很难了,因为每一天他都在刷新着记录,每一天体育版的头条都是他。
经历过林疯狂之后,他开始走下神坛。其实并不是说他之后的表现多么差,而是与之前的疯狂时期比起来有些沉闷。也正是因为如此,智商无极限的莫雷果断利用尼克斯的犹豫签下了他。
在火箭的第一个赛季,林书豪虽然没有再次上演林疯狂的神迹,但是整体表现也不算差。13+6的表现,也算是一名合格的控卫了。只不过因为之前林疯狂时期的表现太逆天,以至于这些数据被林疯狂的光环所湮没了。
今年,火箭大手笔的引进了火花,加上之前的哈登,阵容已然很强大了。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很多林书豪的粉丝因此黑哈登,黑霍华德,个人感觉这样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状态好的时候,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但是人家的名气毕竟在那摆着,就算状态不好,有时也必须留在场上。林书豪所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来表现自己。
而且,平心而论,林书豪本赛季虽然是替补,但是上场时间并不少,在现在火箭的阵容里,与其和哈登抢球权导致发挥不好,不如安心当个板凳领袖。美中不足就是冰箱的执教能力不行,而且心怀成见,如果莫雷大神能够换来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教练,也许林书豪还是替补,但是绝对会比现在更抢眼,火箭也能走得更远一些。
在本片里,林书豪曾经提到,能够进入NBA已经觉得很荣幸了。如今,他虽然一直困在各种纷争之中,但是总归也算是在NBA站稳了脚跟。就算离开了火箭,就算永远当不了首发,但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名字应该还会持续出现在NBA球员的名单当中。这样,已然是他最大的胜利了!
最后,用标题来结束这篇絮絮叨叨的影评吧。那就是希望疯狂的林书豪好像火山一样爆发,用热情的岩浆吞噬整个NBA和世界!

 4 ) 追梦的路上,不靠林来疯

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家庭的支持、命运的眷顾、坚持、信念、勤奋以及化诋毁为动力的能力缺一不可。

从小酷爱篮球的林书豪,在起初的成长中是受到了眷顾的。双亲身高都只是165,亲生哥哥弟弟也分别只有175、180,而林书豪初三过后(160)发育出191cm的身高。他还有着不断鼓励他的母亲,在这个亚裔父母普遍不看好下一代发展体育的时代。

林书豪时刻为梦想准备着,常年的勤奋训练让他的篮球水准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他是教练口中几十年见过的最勤奋的球员。30胜1负辉煌战绩的高中赛季,因为脚踝骨折而止步于半决赛;加州第二分区州冠军,当年分区年度最佳球员;在大学他把自己学校哈佛的篮球带到了新的高度。

但他的篮球梦想进行的没有这么顺利,纵使他高中战绩辉煌,却还是因为亚裔的原因没被一个篮球强校选中。最后只能去了哈佛,而这还是因为他高中的成绩特别优秀,可以看出很多人并不认可这个亚裔的篮球能力,即使林书豪大学在常青藤联赛生涯中拿到了史无前例得分。而后进入NBA也是一番坎坷,最后因一NBA老板看过林书豪和他儿子的比赛才给他一份合同。可以说常年冷板凳,偶尔替补上场也被一堆解说以及观众嗤之以鼻,对于急于想表现自己是属于这个战场的林来说,这份怀疑是毁天灭地的,起初的表现也一直不太理想,几度被球队下方。这个时期他的篮球生涯充满了别人的偏见以及漠视,除了他自己的信念以及一些亲友的支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梦想只是梦想。林书豪也几乎认为这是他的故事,因为上次得来不易的合同只有最后一个星期的期限,他的篮球命运几乎是等待着被裁掉。这个关键时刻他的球队主力一个接一个出现意外缺席比赛,而他也在下一级的发展联盟打出了不俗的成绩,被队里临时拉回来替补。最后上去运了两场球,而这成为了他的出名之战,一夜之间从默默无名到名声大噪。他再也不用担心着被冷板凳,过提心被裁的日子了。

当然背后的故事还在进行,背负着一些人的高估以及另一些人的诋毁他继续前行。

 5 ) 从五英尺六英寸开始

父母都只有五英尺六英寸(1米68)且没有体育专业背景,上高中时只有160公分。God first,school second,athletics third的家庭要求,长在美国林书豪所拥有的我们能跟天赋挂钩的一切,似乎都跟一个中国家庭的普通孩子一样。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God first 会变成思想道德第一。多少个这样家庭的孩子能打进职业联赛,即使是CBA?

每次跟大家认为比较好的球员对位,如果林书豪表现更好,所有人都只会认为是那个比较好的球员没打好。即使在NBA训练营,对阵John Wall之后,仍然是这样,这种评价伴随着林书豪整个篮球生涯。多少个打篮球的孩子,经历这样的评价下还能坚持自己的篮球梦想?

30胜1负辉煌战绩的高中赛季,因为脚踝骨折而止步于半决赛;加州第二分区州冠军,几乎是一己之力扳回比分,最后压哨三分确保胜利,当年分区年度最佳球员,一阵,可以没有一个篮球名校,哪怕是第三分区的学校要他,最后只能去哈佛。要知道来自中国的马健,都被UCLA看中,因为体校学历不被承认去了社区大学,两年后还被犹他大学挖去。对于一个生长的美国的华裔孩子来说,这种的不公平待遇,足以毁灭一个少年的篮球梦想。

在大学,对阵Kemba Walker的康涅狄格,30分9篮板。三加时,压哨绝杀威廉玛丽。从高中到大学,他的球场经历,几乎复制了传奇球星的一切,除了肤色和变态的身体素质。可是在NBA选秀中,直接落选了。直到勇士老板因为看过林和自己儿子打过球,才给了他一份合同。他是教练口中几十年见过的最勤奋的球员,他把自己的学校带到历史高度,可是无论是他的努力还是成就,都没有被NBA所重视。这时候,还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NBA梦想?

进入NBA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在纽约那半个多月,每个有纽约比赛的上午,都是守着笔记本电脑或者是手机文字直播度过的,看着他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疯狂。人们在享受这种媒体疯狂、质疑他讨了肤色的巧、以及对昙花一现的现象的笃定的同时,几乎没人关心过,这个二十出头的亚裔青年,整个篮球生涯中遭受的歧视、漠视。

信念也许是成熟的捷径,就像林书豪自己说的,想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kobe:who the hell is kobe? 可是他会问自己一句,what would Jesus do。同样一句话,缠在“答案”的手上机会成为他的logo,却没有帮助答案真正的成熟起来;同样一句话,只是在林书豪内心自问,却让我们看到他在大起大落中的淡定从容。

如果是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这是我在看电影时,总是不由自主的问自己的一句话。信仰给了林更从容的心态,但这不是基石,所有一切,都来自于,无论遭遇如何不公平,他都在坚持勤奋,坚持刻苦提高。

电影结束于林签约火箭之时,火箭的第一年,公众已经很满足于林疯狂的现象趋于平淡:这才是一个亚裔篮球小子的真正水平,他没有姚的变态身高,跟黑人们比玩后卫?太不可能了。 可以我相信,这么多年的不公平,已经让林书豪免疫了这种舆论的捧杀或者棒杀,他还在进步。冰箱并没有给林足够的信任,可是一旦贝弗利和哈登受伤,林立刻又成为了场上的领袖。

我们也许几十年都改变不了亚裔球员在NBA赛场上的遭遇,可是我坚信林书豪会变得更好。这是一个从五英尺六英寸开始篮球传奇,他也许不会进入名人堂,但是他给每一个打篮球的孩子一个梦想,一个近在咫尺的梦想。Strong Will!

 6 ) 知乎评论摘录

但是之后林书豪的一些问题被其他球队发现并针对,比如他高命中率的出手集中在右侧和篮下,他的对抗并不出色,在高强度防守下命中率会大幅度跳水,他也比较害怕凶猛的缠绕式防守,在这种防守下会在错误的位置停球。加上林书豪的打法需要球权,无球能力并不出色,安东尼、小斯等主力接连复出,林书豪球权减少,魔力不复存在。

林书豪并不能成为一个明星球员,因为他自身存在太多缺陷,最适合他的打法是球队核心打法,围绕他进行进攻,而他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这一打法,所以“林疯狂”只持续了短短三个星期。但是“林疯狂”时期的林书豪值得我们敬佩的并不是他打出了多漂亮的数据,而是作为一名板凳席上的球员,时刻做好了上场的准备,当他获得了足够的出场时间,他不会对主教练说“我还没准备好”。

主要原因还是林书豪太依赖高质量挡拆了,没有大伤之前还可以靠速度进入内线造杀伤,大伤之后林突破有顾虑,没有优质挡拆就无法打进内线,只能在外线扔三分,可惜三分又不稳定,导致后期林书豪进攻效率低下。当时林在尼克斯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德安东尼进入下课倒计时,病急乱投医,拿出饮水机管理员林书豪出任控卫,各个球队的教练组根本没有研究过林的打球风格,没有布置针对性的防守,这是天时;尼克斯当时有联盟挡拆质量最高的内线之一钱德勒,内线还有小斯牵制,外线有诺瓦克和jr可以充分拉开空间给林书豪,这是地利;安东尼时代的尼克斯空有账面实力,季后赛却唯唯诺诺,球迷早就对安东尼和尼克斯万分不满,林的爆发让尼克斯甚至整个NBA的球迷都振奋起来,加上林是华裔,让不少球迷对他和尼克斯产生了兴趣,NBA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提高知名度的好机会,对林大肆宣传,让林的粉丝群体达到了空前高度,这是人和。其实说到底,林的真实实力可能就只能在弱队打首发控卫,在强队打轮转,但是就像您说的,能做好准备抓住每一个机会,是他最突出的能力。

 7 ) 简短说几句

我曾经是比较狂热的篮球爱好者。10多年以前吧。打过高中联赛。大学也是学院的队员。

现在篮球早已经不看多年了。但林出来以后,我很迷。现在还在追他的视频。

究其原因,如果林的风格也和姚一样,我可能不会这么迷的,就算他是中国人也无所谓。但是林的风格完全的不一样。林的动作,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有效率。

林没有多余的动作,无论是显示自己的动作,还是表现自己不安全感的动作。而动作,正说明了他的心理。林是一个没有过度虚荣、没有过度不安全感的人。林是投入的球员,忘我的球员,打球时,不但不再考虑外在,也不再考虑自己。林也是一个完全无畏惧,给出自己全部的球员。

打球,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体的特长、技术的特长。但真正让一个球员超越他人的,不是他的技术和素质,而是他的心理。林在这一点上是有着超人之处的。甚至,扩大说,同样中国人,林的心理要超越咱们自己的球员很多的。为什么?

林总是提及自己的信仰。他是从小就信,父母给的。如果否定他信教对他的影响,我认为是不客观的。而且他从小就信,对他的影响一定会更大、更顽固、更基本、更内在、更自然而然。

宗教这种东西,对于林的作用,感觉主要体现在竞赛心理上:忘我、无畏、“暗中天注定”,所以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胜负托付于神、但自己付出一切。这都是宗教对于他竞技心理,甚至是更广泛的心理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

而另外的区别是什么?很明显,林生长在美国,咱们自己的球员在中国。美国,不管它其他方面如何,但是在对林的培养上是成功的。

换句话说,老实说,和林在他初高中时素质一样的球员,我见过很多,其中甚至很多比他好的。但是这些人都没成才。说实话,如果林是生长在中国,我认为他也不会成为linsanity的。永远不会。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培养体制。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整个社会向上流动体制。有才能的人,有潜质的人,往往得不到很好训练和发展。而且咱们的训练、比赛、和竞争,很多时候不是由能力决定,而是由权力、利益决定。没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我们是永远不会有自己的linsanity的一天的。

那么林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林是有天赋的。每个能进入球队的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而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则是怎么样能把个人的天赋发挥、发展到最大。如果随便破坏,甚至负面激励,那么我们的人才永远不会赶上人家。林的才能显然在每一级别中,都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和发挥。就算他没有被Division I选走,他也进了harvard(这个是很难进的,他SAT再好也是很难的)。这些都是对他的正向激励。

而在他高中时的比赛,对抗那样的强队,他们也可以打得有声有色,并且最终胜出。这说明了他们平常是训练有素的。教练教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篮球,基本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不是教队员如何近功急利,甚至教队员歪门邪道。一个近功急利的队伍,一个歪门邪道的队伍,是不可能对抗比自己强很多的队伍的时候胜利的。

而且看林的技术和素质,是一直在稳步提升的。一个东亚球员,就算有天赋,能够达到林现在的素质,也是不容易的。而他高中时候的素质,有过人之处,但远没有现在这样过人。要获得这些素质,一定是得经过苦练,而且一定是得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而得来。中国没有这样的支持体系,可以提供林这样的训练。而中国的球员从小一路走来的经历,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关注的更多的是个人既得利益),也决定了他们不会有林这样的苦练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要反思的。天赋不是人人都有,如果发现有天赋的人,那么首先就是提供可以发展他们的训练支持系统。然后提供他们一个至少大致上是公正的竞争环境。最后给他们以正向的激励。

通过对林的分析。其实林有过人之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而苦练自己的天赋,他所在的社会就会发展他,奖励他,给他机会,最后甚至让他成功。他不需要做更多其他东西,想更多其它的东西,专著自己的事业就能成功。这个,恐怕是最值得咱们学习的,也是能让咱们更多的培养自己的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最大的发展自己天赋的地方吧。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电影显然也是有让咱们看到这点的意图的。电影一再宣扬的就是这种美国的“神奇”。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苦干,社会就会让你成功。甚至你在其它地方不行,在美国也行。

这个显然也是不客观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黑人中,比林素质好的人,不知道要多少。但是最终有几个能到NBA呢?其中多少人被浪费了呢?美国的流动性,也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美国有他的虚伪,有很多的虚伪。但是美国如果总能找到林这样的例子,来宣扬自己的话,我想,它们的向上流动体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运行的,还是有其成功之处的。

林的父母来自台湾,都是技工之类的。在美国循规蹈矩任劳任怨的干一辈子,能过上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而自己的儿子,同样是按照这个规则干下去,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NBA明星。这样事情,咱们看到了,不要过多的考虑它的特例性,而要考虑它揭示的一种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咱们要学习它揭示的这种”只要你循规蹈矩,肯干,就可以让你向上”的系统。这才是最重要的。

真希望,以后咱们也可以让循规蹈矩任劳任怨的某一个lin,在他有生之年,成为linsanity。

 8 ) Faith

Jeremy: The thing I had to learn last year is a perfect plan doesn't mean that it ends up the way you want it to end up. In the past, if you asked me what's a perfect plan, I'd be like,"I get what I want, I get my dream, I play well. " Now I hav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what a perfect plan is. You don't get better if you win all the time. You know, you get better when you lose. You improve when you lose. You look youself more when you lose. So if you learn a lot, or if I learn a lot, if I grew a lot, If I become a better person through tough times, That's part of his perfect plan. That's part of his perfect will.

When I was going through all my insecurities and uncertainty and lack of confidence, I was losing focus on god. I was focusing on all these other things, like my job and what other people thought of me and what the reporters were writing. You know, over time, I was able to check myself and kind of get my focus back. And I think god did something supernatural in me, something that I couldn't do on my own, something that I may never be able to recreate. So I think, in that instance, I was just learning to fight, to constantly live and play for god. And when I do that, I'll be able to walk on water.

                                                                               —— 『linsanity』

 短评

难以想象,一部打着励志旗号的传记纪录片结尾,不是一个精彩的扣篮,而是林书豪拿着鱼竿走过小桥,或许因而我没有热血澎湃,但却似乎感受到了更深沉的东西——那是信仰的力量,那股因为相信而执着而真切的气质,便是林书豪相比NBA多数球员绝无仅有的东西。

5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短时间内发生的传奇果然好拍 尤其是那些经历都眼面前的还都有镜头记录

9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有信仰真好,典型的美国梦电影。最高潮的Linsanity时段的比赛整好基本上都看了直播,打爆德隆,沃尔,干翻湖人,绝杀猛龙···有游戏里一球成名的亲历感。这部还纪录了他从小到大的成长影像,直到历经磨难歧视达到疯狂,再次回顾令人感动。林虔诚的在神的指引下梦想还在继续着,祝他好运!

1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客观真实。希望林书豪越打越好!

15分钟前
  • adamhu
  • 力荐

上帝罩我去战斗!

16分钟前
  • NamesPitt
  • 力荐

竞技体育真的太残酷了。在NBA大放异彩的林书豪,在CBA一场状态不好就被球迷喷。心疼。这么大的压力也许只有宗教能帮他了,传教就传教吧,抓住了很多关键的要素,片子拍得也算是很不错了。我最喜欢的片段不是38分爆打科比,而是少女一般介绍他的粉色狮子王浴巾。第一狮子王,第二加菲猫,第三才是芝麻街。第一他的神,第二家人,第三才是篮球。很有意思的排序。

17分钟前
  • yoyonevercry
  • 力荐

这确实是个奇迹,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20分钟前
  • 荼笑
  • 推荐

之前完全不知道,抱着闲聊无聊的心态开始到感动流涕,林书豪你证明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世界会看到你的光彩,尊重是靠实力换来的,这就是美国的生存法则!从来没有轻易的成功,天才也要千锤百炼,相信主耶稣!

21分钟前
  • 鲨人
  • 力荐

完美剧本

25分钟前
  • serenity never
  • 力荐

作为脑残粉,必须十颗星!Linsanity给我带来的除了激情澎湃的比赛之外,更多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励志榜样——虔诚、谦逊、内敛、自省、坚持、勤奋、永不放弃。

26分钟前
  • 麻油
  • 力荐

从来不是林的球迷,也曾相信“林疯狂”只是NBA在停摆期弄出来挽救收视率的把戏;但这个赛季,看到一个场均16.5分4.9助攻50+40+80命中的替补控卫还要在教练的打压和联盟第一SG的冷眼之下艰难讨生活,还是挺心酸的。

28分钟前
  • 猪大腿
  • 还行

还不错吧,林的故事够传奇,也就仅此而已了。不过一个励志电影也不能要求太多,不是么?

30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今天sundance film festival看的首映!!纪录片的节奏,剪辑都好棒~可惜林书豪有比赛不能来首映...

31分钟前
  • Song
  • 力荐

不是篮球粉,但看完后很感动、很励志。有理想,谁都了不起。加油吧,林书豪!

35分钟前
  • PsychoBabble
  • 推荐

Destined to be Linsanity

36分钟前
  • A-Mian
  • 力荐

梦想在有实力的人身上开花。

39分钟前
  • Bibby
  • 力荐

這是一部強調「上帝力量」的美國式勵志電影。與林書豪識於微時的導演,在片中拍到了大量林書豪幼時和平時生活的場景。看完整部電影覺得,命運有時無法掌控,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裝備好自己,並且要懂得抓緊機會。但你不要天真的以為努力了、堅持了就能成功,懷才不遇的人多得是呢。

42分钟前
  • 。莫念
  • 推荐

高中加州最佳球员-落选斯坦福,大学常春藤最佳阵容-落选NBA,夏季联赛不惧沃尔加盟勇士踏进NBA-三次下放发展联盟、被裁,辗转火箭尼克斯、睡队友沙发-打出林疯狂。种族和肤色对于林是双刃剑,歧视和市场。美国体育史上最大的奇迹,离不开信仰和坚持的力量,他和姚一样,努力、谦逊,你越了解他越喜欢他

4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刨去"play for god"的传教段落后就剩下了观众席上一闪而过的Chalky White

49分钟前
  • White Bear
  • 还行

很多人说林书豪是受命运的眷顾才这么疯狂的,却忽略了他从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到进联盟多次被裁的经历,尼克斯那场球,球队主力受伤,林书豪也即将又一次被裁,但是他把握住了,之后林疯狂席卷了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坚持下去,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50分钟前
  • MoCuishl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