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夫人

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弗洛伦丝·皮尤,柯斯莫·贾维斯,保罗·希尔顿,娜奥米·阿基,克里斯托弗·法里班克,果尔达·罗斯乌威尔,比尔·费洛斯,伊恩·克宁汉

导演:威廉·奥尔德罗伊德

 剧照

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2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3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4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5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6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3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4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5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6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7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8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19麦克白夫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1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凯瑟琳(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之中,她凭借着美丽的外表被卖给了富有的农庄庄主亚历山大(保罗·希尔顿 Paul Hilton 饰)为妻,然而,亚历山大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男人,对于凯瑟琳没有半分怜爱。凯瑟琳只落得一个庄园女主人的空名头,生活里处处遭到苛刻的刁难和压制,死气沉沉的庄园对于凯瑟琳来说,就宛如一座毫无温度的监狱一般。  某日,一位名叫塞巴斯蒂安(柯斯莫·贾维斯 Cosmo Jarvis 饰)的马夫出现在了凯瑟琳的生活中,塞巴斯蒂安虽然贫穷粗俗,但他周身散发出的热情和魅力令凯瑟琳深深的着迷。塞巴斯蒂安的存在让凯瑟琳重新找回了活力。

 长篇影评

 1 ) 女性在与男权社会抗争中的自我解放与自我救赎 ——从女性主义角度评《麦克白夫人》

电影《麦克白夫人》讲述了被当做男权附属品而嫁入得不到尊重的“无爱”婚姻中的主人公凯瑟琳,为满足自我欲望,追求爱情与自我解放,而不惜杀害了一切阻碍她的人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角度而言,影片塑造了一个颠覆传统对女性形象定义的,为满足自己欲望与需求,而不顾一切与男权社会礼俗抗争,以毁灭的方式实现自我解放与自我救赎的女性形象。我认为影片以一下几个方面实现了这一女性主义自我解放与自我救赎的形象刻画:

一、 隐喻与对比的运用

影片从标题到画面,都体现了强烈的隐喻。

影片的女主人无论是其本命还是丈夫姓氏都与“麦克白”毫无挂钩,而影片却以《麦克白夫人》为名,可见标题是对主人公“麦克白夫人”式品质和命运的隐喻。麦克白夫人本为莎士比亚笔下塑造的一位野心勃勃、残忍冷漠而极具冒险精神的女性人物形象,可见导演在为片名取名《麦克白夫人》时,已经为主人公附上了“麦克白夫人”式的特点,即女性智慧、为自我抗争的残忍与冷漠等,这种女性形象无疑颠覆了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定义与要求,因此从标题上便可将此电影定义为颠覆女性传统形象的女权主义抗争电影。

从画面上看,影片以固定机位和固定镜头为主,“极简”的画面与声音体现了一种冷漠叙述,主人公凯瑟琳端坐在沙发上与看着窗外的画面以“复现式蒙太奇”多次出现。而这种极简单调的镜头传递出来的冷漠窒息,正隐喻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活的压抑与黑暗,女性生存处境的绝望的背景。主人公凯瑟琳傀儡一般端坐在客厅沙发的画面与张望窗外的画面形成对比,隐喻着主人公死水般刻板而毫无生气的牢笼生活现状与内心对挣脱牢笼,追逐自我,解放个性的渴望的隐喻。

影片中的隐喻为我们传递着对男权社会下压抑的女性生存环境与女性自我解救的情感。

影片同时体现了人物的对比。

首先是凯瑟琳与女仆安娜的两种不同女性形象的对比。起先,凯瑟琳与安娜一样,其实都被当做男权中的附属品,只不过是凯瑟琳与安娜分别扮演的附属品角色不一样,因此遇到的待遇不一样,但本质上,在男权的归属里,她们都不具备拥有自我的权利。

安娜对于男权社会下对她压迫与她本身的地位是认同的,当凯瑟琳问她家庭出生的时候,安娜对这一切都是模糊的,因此可见她是个没有“根”的人,从一出生就受到男权社会对她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下,她完完全全把自己当做男权社会的附属品了,这种思想上对男权文化的认同导致她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地位低下任人差遣的女仆,她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像个工具一样完成她应该完成的工作,她认为她受到的一切奴役与不尊重都是应该的,就算是被马夫等人侮辱也要忍气吞声,她行尸走肉没有灵魂地活着。

但凯瑟琳不一样,她有思想,有自我,她有自身欲望的需要,渴望爱情,对于所受到的轻视,她是生气的,她有自身对于幸福的追求,于是当马夫出现,满足了她欲望与爱情的需求的时候,她开始反抗男权社会对她的束缚,为之不择手段。

安娜和凯瑟琳最大的区别,不是她们地位的区别,而是一个有自我而一个没有自我,凯瑟琳和安娜获得的结局也是迥然不同的。凯瑟琳的公公在侮辱安娜的时候说:“你表现得像动物一样,那么我也像动物一样对待你”,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没了自我的女性,在男权主义者的眼中和动物是无区别的,而凯瑟琳反抗这种男权对她的束缚,她胜利了。可见在女性解放中,女性首先要自我解放,并为之努力。

其次是凯瑟琳作为女性,与影片的其他男性的人格对比。除去未成年的男孩,影片中的主要男性便是凯瑟琳的公公、丈夫和情人,凯瑟琳的公公作为恪守男权社会道德,她的丈夫冷漠而爱面子,她的情人没有懦弱而没有担当,而从这三个男性中,我们可以看见男性性格的缺陷,在凯瑟琳挑战以他们为代表的男权时,当凯瑟琳一个女子,无论谋略、勇气、残忍的程度,都战胜了三个男人,凯瑟琳在人格上是比她的公公丈夫情人更独立的,这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男性也拥有人性的弱点,女性男权社会那些女性没被赋予的刚强,挑战男权并不是不可能,也没有多艰难。

影片中人物的对比则告诉我们,女性解放首先来自于女性自我的解放,女性解放不应当是男权赋予甚至施舍的,女性本身便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这种人格在男权社会中被剥夺了,因此只有女性自己争夺而来的解放才能是真的解放。

二、以大胆的“性”刻画的肉体解放表现对男权的抗争

以男权社会的标准而已,“性”的享受是男权所独有的,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性”娱乐场所向来都只为男性设有,女性则要遵从三从四德,被定义为为男性制造“性”享乐的工具,而不被赋予女性在“性”方面需求享乐的权利。而《麦克白夫人》中,主人公凯瑟琳实现的自我解放正是从“性”的自我解放开始的,凯瑟琳与情人的出轨源于自我欲望得不到满足,为了天性的自我解放与满足,她走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要求的第一步——贞洁。

在第一次偷情而被女仆安娜发现后,凯瑟琳笑了,没有任何的恐惧与羞耻,可见凯瑟琳的笑,不仅仅是对自我欲望满足的笑,更是对男权社会下对女性要求的挑战、打破。在影片前部分,凯瑟琳是作为一个男权的附属品、所有物的形式存在于她丈夫的家里,无论是丈夫对她的冷漠,公公对她各种礼节要求,都看得出凯瑟琳是不受尊重的,在男权社会里,她没有被赋予拥有自我的权利,初次的偷情,便是对这种男权对她的束缚的挑战,在这种挑战中,她得到“胜利”般的自我解放与自我满足,就像一个征战沙场胜利的将军。在初次的男权挑战中得到的自我满足以及她作为一个年轻女子生理和心理上对爱情和欲望的需求,促使她进行了后面一系列对男权的斗争与毁灭。

影片有大量大幅度的“性”画面,这种“性”的画面,抛开了社会的道德观念,直观呈现了主人公凯瑟琳最基本最原始的对“性”的需求,为之斗争,从中享受,偷情被公公发现后毫无内疚与畏惧,并毫不犹豫毒死公公,而被丈夫发现后更是试图在丈夫面前与情人发生性关系,显示出赤裸裸对男权地位的挑衅与对女性的道德操守的要求的置若罔闻。凯瑟琳这一形象若以标签化的女性定义形容则是淫荡、不贞、不自爱、最毒妇人心等,而影片正是以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漠视甚至颠覆,而直观追求女性个人欲望的满足,以达到女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自我解放。

三、以毁灭的方式进行抗争呈现打破男权束缚与女性实现自我解放的决绝

凯瑟琳是决绝的,她可以为了自我欲望的满足,为了争取未来过自己向往的生活而以毁灭的方式铲除阻碍她的绊脚石,公公、丈夫、孩子,无一例外地被她杀害,而在这过程中,她没有一丝的犹豫与不安,展现了男权社会的对女性的认识中,一个女性不该有的冷漠、残忍与决绝。

凯瑟琳的做法,其实完全可以看做是对传统对女性形象的框定、对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要求、认为女性应该怎么样的打破,女性可以是温柔的、娴熟的,也可以是残忍的、冷漠的,可以是为了追逐自己的人生而不顾一切的,女性是什么样,没有所谓的应该,而取决于女性本身。

影片中,凯瑟琳的生活本是一潭死水,仿佛一眼可以看见余生就是这样被作为丈夫家一件物品被囚禁在家里过着日复一日没有任何波澜的生活,凯瑟琳以毁灭的力量打破了她囚徒般的生活,解放了她自己,所有对凯瑟琳造成阻碍的人,都无一例外的被凯瑟琳杀害了。影片中,凯瑟琳的自我解放不是通过逃离既定的悲剧,而是对悲剧的直接毁灭,这传递了一种“凡阻碍女性解放的一切都将被克服”的观点,体现了直面男权束缚并彻底抗争的决绝的态度。

四、反标签的行为与反常规的结局

通常观众支持的是合乎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的热血沸腾的为正义而斗争的情节,但影片没有“为正义或反剥削而斗争”的背景,也没有“白莲花”的女主人设,更没有大家想象中理应受到法律惩戒的结局。

凯瑟琳不是传统被“标签化”认可的女性形象,她残忍、自私、不知廉耻,她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勇于向道德纲常与男权社会挑战,而她的不择手段的挑战都以胜利的结局回馈给她,这打破了男权社会传统观念下,对于女性框定的行为已经当女性违背了这种框定行为时应付出的代价,传递了导演对既定对女性要求的道德体系的质疑与打破,与道德规则的重塑对女性的解放。

在许多影视或文学作品中,女性都追求爱情,许多时候都为爱人牺牲自我,为爱情付出全部,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通常把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命镶嵌在,成为了爱情的傀儡,一旦失去,便无法存活。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便是如此,无论她如何的心狠手辣追求权力,她终究是她丈夫背后的女人,求得的一切权力对于她来说,都是为了把丈夫捧到最高位,而不是为了自己,她自己也把自己当做是丈夫的附属品,她认为丈夫得到的就相当于她得到的,相比于她的丈夫,她残忍而有智谋,但她没有自我,于是在他们两人产生了隔阂、失去丈夫的爱的时候,她就没办法在活下去了。这是许多影视作品的结局,女子无论如何刚强,一旦失去的爱情,便会自我毁灭。

凯瑟琳也是追求爱情的女子,渴望过着平凡的被爱的生活,而与常规结局不同的是,当她的情人背叛了她的时候,她能迅速冷静而毫不犹豫地将情人一同推下地狱,在这个层面上说,女人不再是爱情的附属品,相反的是,爱情才是人的附属品。爱情是凯瑟琳追求的东西,但不是她生命的墓穴,就像她想要得到一个苹果,为了得到这个苹果,她付出了许多努力,而得到的时候这个苹果却腐烂了,那么她选择的是抛弃这个苹果,而不是为了一个腐烂的苹果抛弃自己。

传统影视或文学作品中,爱情被视为男性供给女性的精神粮食,主导权在男性,可以说,爱情是男权赋予女人宿命般的悲剧的根源,事实上,若要追求真正平等的爱情,就必须打破男权主义,因为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地位一直是受到压抑的,为了捍卫男权的地位,男权社会习惯性的把女性放在弱者的位置,女性应该是被男性驾驭的,女性不可以比男性强,凯瑟琳失去情人便是因为这一点,凯瑟琳的残忍超过了一个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和要求,甚至超过了男人,这使他的情人对她感到幻灭,这样的女子是他无法驾驭的,更是对自身男权地位动摇的恐惧,在影片的结局,凯瑟琳毫不犹豫抛弃情人和爱情,选择了自我生存的时候,她其实挣脱了男权带给女性最大的束缚——爱情

综上所述,影片塑造了一个打破传统道德伦理观、为挣脱男权束缚、满足自我欲望、实现自我幸福而不惜一切毁灭一切斗争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在打破男权社会定义与束缚中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救赎。

喜欢的朋友可以微信搜索“流光庭院SecretGarden”或扫二维码关注我哦~

 2 ) 不再发疯的麦克白夫人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注:本文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看过片子才来读~

(我觉得豆瓣的分严重偏低了!)

《麦克白夫人》是一部新上映的英国电影,改编自俄国同名小说。故事挪到了19世纪的英国。穷家少女凯瑟琳被卖到英格兰郊区做媳妇儿,终日困在无爱无性的婚姻中。公公与丈夫出远门时,她被家里的马夫点燃欲火。为了这份“爱情”,她决定消灭挡在两人面前的所有阻碍。

女主角叫凯瑟琳,嫁为人妻后跟夫姓是李斯特夫人。“麦克白夫人”是谁?

——很显然,指的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里的那位。

先来说说电影内容本身,后面再谈莎士比亚和其它。

凯瑟琳嫁入英格兰北部农村,从新婚之夜开始,丈夫就没碰过她。

每天早上,女仆会走进房间,帮她打开窗子、伺候她起床、梳头、套上撑裙、系紧塑身衣……然后,凯瑟琳就要坐在客厅里。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坐直、不能睡觉、不能出门。

丈夫整天不在家,去哪儿也不打招呼。凯瑟琳试图询问丈夫工作上的细节会被立刻制止。餐桌上,丈夫只跟公公交谈,把凯瑟琳晾在一边。公公对凯瑟琳也是一样的冷漠态度。凯瑟琳好像一个在模型屋里的娃娃,每天穿戴齐整着呆坐、吃饭、睡觉。第二天,再来一遍。她渴望爱情的滋润、亲情的温暖,可无论是丈夫还是公公,都从未考虑过她的情感需求。丈夫不碰她,她连生个孩子来作伴的愿望都无法实现。列斯科夫的原著里写:“商人的少妻心情苦闷到了发痴的程度” 、“据说这种无聊令人请愿去上吊”。

某天,丈夫和公公都因为工作上的紧急事故进了城,留凯瑟琳一个人在家。她在屋里听到莫名的嘈杂声就循声找去,发现是男下人们把女仆衣服脱光、裹着布吊了起来,还一起调笑。

凯瑟琳用丈夫在卧室命令她的台词命令下人:“对着墙、不许笑”(“Face the wall, and stop smiling.”),捣乱的男人们静止站立,女仆趁机跑掉了。

一直受着高压束缚的凯瑟琳看到这黄暴的场面,仿佛嗅到了新鲜的空气。她对着牵头的马夫塞巴斯蒂安问,“我体重多少?” 在此刻发生的情境下,简直是最性感的撩人金句。第二天,她在暴风雨将至的坏天气中出门散步,故意让塞巴斯蒂安看到,但也故意不搭理他。

果然……当天晚上,塞巴斯蒂安就来敲门了。

凯瑟琳先是关门拒绝,再推开塞巴斯蒂安的强吻。然后,主动的就变成了她:

早晨女仆进来房间后,发现凯瑟琳的睡裙在地上,她本人裸体趴睡在床上(那个时代可没什么女人裸睡)。女仆没有叫凯瑟琳起床,又蹑手蹑脚地出去了。凯瑟琳脸埋在枕头上哈哈大笑。

白天,凯瑟琳终于有事儿干了。

——干塞巴斯蒂安。

但这偷情藏不住。家里有人盯着,到外面散步凯瑟琳也会被别人看到。“被看到”有问题,“不被看到”也有问题。比如,不再去教堂。神父来访,提醒她平时别老出门乱晃,该去去教堂了。森林里,女仆更是用语言游戏借“bitch”这个双关词(母狗和婊子)隐晦提醒塞巴斯蒂安别太放肆。

女人在那个时代里,不仅是丈夫小家庭的“老婆”,还是整个儿父权社会的“老婆”,一切行为都要符合社会准则。在“妇道”的共识下,任何人都觉得自己有教育出格女人的权利。别说在19世纪的英格兰,2016年的北京还有人拍下蹲着等地铁的两个女孩儿,公开批评她们没有教养。

而“妇道”是什么呢?

从古代中国明文写下的“三从四德”,到如今集体无意识的默契。在不同时代里,“妇道”有着不同的定义。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基本都会认为女人婚后要做家务、带好小孩儿、对老公忠贞不二。但时代的发展也造成了新的矛盾,现代女性多和男人一样有工作,那么做家务、带小孩儿这样的要求是否还合理?再比如,最新出炉的中国大城市离婚原因调查里,全职太太的出轨数据占第一位。那么,是不是在全民默认男人在婚后难免犯天生易痒的毛病时,女人在不幸的婚姻里,也可以去找找另外的快乐?《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若不是去购物,而是去谈恋爱,会怎样?

弗洛依德讲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长期被“超我”管教的凯瑟琳,在遇到塞巴斯蒂安时,“本我”迅速勃发。原始能量战胜一切,她决定不惜余力地和塞巴斯蒂安永远在一起。

凯瑟琳毒死了公公、与塞巴斯蒂安合力杀死了丈夫,目击者女仆吓成了哑巴。已经杀了两个人的凯瑟琳,感觉自己渐入佳境,而此时才第一次沾血的塞巴斯蒂安,欲望与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矛盾,开始觉得恶心。

(凯瑟琳与被毒死的公公)

(凯瑟琳与塞巴斯蒂安共进早餐。请注意凯瑟琳没换衣服,且盘着腿儿!塞巴斯蒂安则非常拘谨。)

凯瑟琳丈夫在外生的私生人和其监护人仗着有合法的继承文件,住进了庄园。塞巴斯蒂安自然不能再与凯瑟琳同居,他穿回了原本的马夫服、住回了他的下人房。经历过杀戮后,塞巴斯蒂安对凯瑟琳的感情也起了变化,他和女仆搞在了一起。

发现自己已怀孕的凯瑟琳,怂恿塞巴斯蒂安一起杀死了那个来争财产的私生子。这,压倒了塞巴斯蒂安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来检查孩子死因的医生面前坦白认罪,并把自己说成是凯瑟琳逼迫的受害者。

“我以为我爱她,但她让我窒息”,塞巴斯蒂安说。凯瑟琳万念俱灰,否定了他的说辞,将罪行反推到了女仆和塞巴斯蒂安身上。

影片的这个结尾,凯瑟琳成为最后的幸存者。这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列斯科夫的《麦克白夫人》结尾都不一样:莎士比亚剧作里的麦克白夫人在丈夫不再与她一起讨论政变行动时崩溃,发疯、自杀死掉;列斯科夫小说里,麦克白夫人拽着爱人的新情人一起跳河、同归于尽。

从人物心理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和列斯科夫的麦克白夫人都以爱情为自己生存的意义,当失去了爱人,她们就失去了继续活着的力量。其中,列斯科夫版的麦克白夫人多了一个报复+证明的行动(我爱你爱到死,可你不爱我,那我也要把你喜欢的搞死)。可见2017年电影这版的麦克白夫人多现代!她也经历了生存动力——爱情消亡的时刻,但在看清塞巴斯蒂安的真面目后,痛的领悟帮她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以自己能活下去作为生存意义。在转换完毕的时候,塞巴斯蒂安和目击者女仆,就成了凯瑟琳人生的新障碍。于是她用阶级地位赐予的话语权,将他们撵出了自己的生活。

知乎里有人描述他的见闻:一个女人在餐厅等餐的过程中,因为服务员犯了错一直狂骂,直到店经理出来,女人还不依不饶。经理说“您真是太像麦克白夫人了”,女人突然消了气儿说“你过奖了”。

这个段子说明人们对于“麦克白夫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尤其是男性和女性间认知的分歧。

(网络中狠毒版麦克白夫人的插画)

为准备舞台剧版“麦克白”,美国演员伊桑·霍克(Ethan Hawke)去请教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专家。他认为要扮演好麦克白,当然也要了解“自己”的老婆。“女巫”、“最毒不过妇人心”、“娶这么个老婆可真倒霉”……很多男人如此评价麦克白夫人。伊桑·霍克幽幽地说,“显然,男人更喜欢这个说法:要不是那个夏娃,我才不会犯错呢!”

是啊,“都是你的错,如果不是一直听你说说说,我怎么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仿佛已成了婚姻的 Top 10 吵架金句之一。因深知丈夫内心的渴望而行动、因被丈夫需要与被信任而行动,最后因被抛弃而沉沦,麦克白夫人成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性欲望的替罪羊。虽然莎士比亚的剧叫《麦克白》,但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麦克白夫人的悲剧色彩似乎比她丈夫更加厚重。

希拉里·克林顿,这个去年冬天差点儿当上美国第一个女总统的人,当初也曾被称作“小石城的麦克白夫人”。

(截图自纪录片《揭秘莎士比亚》)

而事实上,正如很多人羡慕《纸牌屋》里的夫妻模式,在莎士比亚评论家的眼中,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是莎翁作品中少见的一对相爱夫妻。丈夫不想被妻子看不起,妻子希望丈夫得到想要的。我看过黄盈版的小剧场话剧《麦克白》,用猫王的“Stand by Me”做主题曲是个绝顶了不起的主意!这支歌在剧情的不同段落响起,现在想起,还是非常感动。

*此处插入歌曲:Elvis Presley - Stand by Me

*公众号里有最完整文章排版

麦克白夫人尽心尽力做着啦啦队长,只是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激活一头野兽。麦克白独自杀了好友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同谋联盟被破坏掉,麦克白变成孤独的暴君。有着共同黑暗秘密的两个人,开始讨厌看见对方。因为见到对方,就像在提醒自己的罪恶。

(2015年电影版《麦克白》,迈克尔·法斯宾德 和 玛丽昂·歌迪亚)

正如从现代女性角度重新改编过《包法利夫人》的香港舞台剧导演林奕华说的:重要的是性格,而不是性别。以上是人性角度的分析。但若将研究的对象调整到“性别”,这对夫妻的感情变化似乎会变得更微妙。

评论家认为麦克白夫人是“双性同体”的代表,她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如勇敢、刚毅、强悍,和女性特征如柔弱、细致、母爱。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在杀人前说了这样一句:“unsexme here”。她迫切地想消除自己的女性心理特质,只剩下男性的那一面,以激励自己不顾一切地去杀人。可惜,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往往不是这样的。身为一个女人,有智有谋,却不能安分守己,充满了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无法温柔顺从,所言所行甚至比男性还残忍:这些对男人来说,一点儿也不性感。女性性别的遗失会引起男性的焦虑,而女性一旦失去原有的性别气质也意味着她对男性领地的侵犯以及对男性生命的威胁,甚至可能引起男权社会的混乱与颠覆。而这些潜意识的恐慌,会化为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想法:她不美了。

(两人协力杀死儿童后,塞巴斯蒂安抗拒凯瑟琳的亲近)

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开幕时,麦克白在信中称呼夫人是“最亲爱的有福同享的伴侣”。麦克白夫人自然认为自己要全力帮助丈夫实现他的理想,也算实现两个人的理想。结果呢?

想想现实中那些和老婆一起白手起家做到了大企业的商界巨子,甚至女强男弱的couple,现在多少成了分飞燕?他们需要伴侣爆发出超越女性传统性格的力量,但在两人协力达成目标后,他们又选择了另一个在传统价值体系中更具有女性特质的妻子。(不过公平地说,这种性别思维定式的情况反过来也会发生。例如,有的女人会在丈夫事业不如意或生重病时,渐渐失去她们对丈夫的爱意。这种不爱与道德无关,她们只是单纯讨厌丈夫腻腻歪歪不振作的样子,觉得不再具有男性魅力。)

从世界体育赛制的设置可看出,女性体力不如男性是科学界的共识。而《人类简史》更是把女性的生理劣势追溯到了黑猩猩变智人的时期。书中说在智人直立行走的进化过程中,女性臀部收窄导致产道变窄,生产的危险机率比做雌猩猩时提高了,变得更容易死。宿命般的自然选择仿佛钉死了这个性别的社会地位……好在,有别的办法。

精神文明的进步、经济状况的改善,都有助于女人摆脱天给的生理劣势。比起被他人指指点点“身为女人”,应该怎么怎么样……真正身为女人的人们(是故意这么写的),对自身的认识显然已经比男人进步了不少。看过许知远对俞飞鸿的访问吗?两人在讨论武则天时观点的南辕北辙,就是最好的论证。

回到我刚才讲的餐厅的小段子,那个被说像“麦克白夫人”的女人不觉得被冒犯,反而开心,正代表了现代女性对麦克白夫人的观感。抛去杀人这个事儿不说,女人们显然对果敢坚强、聪明冷静、向着目标坚定前行的麦克白夫人抱有好感。民智开了吗?嗯,还是开了点儿的。

作为一个50万英镑(约等于426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电影,导演 威廉·奥尔德罗伊德(William Oldroyd)完成得很好。更何况,这是他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导演新到甚至没有官方的中文译名!)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一些用影音手段表达情节内涵的段落。

例如:

1,凯瑟琳的公公被毒死时,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他惨死的过程,而是拍了凯瑟琳邀女仆一起进餐、拉家常。观众可以听到被椅子堵住的门的另一边公公痛苦挣扎、直至彻底安静的全过程。导演拍了一个空间,但同时表现了两个空间的事。——表现了凯瑟琳冷静(或说狠毒)的性格

2,凯瑟琳半夜杀死来分财产的儿童后,对着孩子的尸体呆坐着落泪。导演用了固定机位,这个段落持续了超过半分钟。特效加速的光线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直到阳光从凯瑟琳身后的窗户缝渐渐透进来,天亮了。——表现了凯瑟琳本性的善良与母性。

演凯瑟琳的是19岁的女演员 弗洛伦斯·皮尤(Florence Pugh),有评论称她的心型脸和潜伏危险感的气质,让人想到年轻的 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我个人是觉得更像 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

(左:Christina Ricci,中:Jennifer Lawrence,右:Florence Pugh)

说回正题,虽然很年轻,皮尤的表演却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准确地表现了以下的层次:对新婚之夜的紧张期盼、对压抑婚姻生活的失望、对激情欲拒还迎的爆发、对爱情执着的神经质、沉着冷静的连环杀人、对爱人另有情人的隐忍、杀死儿童后的悲伤、遭到背叛后的重生……网上还有英国本地人指出,皮尤表演时说的是影片故事发生地:北英格兰农村那带有爱尔兰味儿的土腔!(她本人不是这儿的人)

服装造型很好地帮助了皮尤塑造凯瑟琳。白色的棉质睡裙、淡粉色的丝绸家居服;具有象征意义的、令人窒息的塑身衣;与灰蒙蒙场景格格不入的亮蓝色裙子……在剧情的不同发展阶段展现了不同的凯瑟琳。

女性编剧和摄影也从剧本和视觉的层面加持了这部片子的女性视角。

正如上文提到的,从莎士比亚剧中的自杀、到科斯列夫小说中拖着情敌一起死,再到这版电影中“幸存”的麦克白夫人,改编的结尾是具有时代革命性的。它完成了莎士比亚剧作中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的两性对换,或说:合体。另外,黑人女仆的加入,触碰到了原作中没有的种族题材。

摄影更要特别一提。在电影工业里,女性摄影师真的很少见!!!32岁的澳大利亚摄影师,在这么低的预算下,呈现出浪漫如诗的寒冬薄雾,和美丽如画的室内场景。对演员的表演细节也都敏感地捕捉到了。

总之,我觉得豆瓣的评分严重偏低了。

♥ 参考资料:

杨晓笛:自我的解体——评莎士比亚与列斯柯夫笔下的麦克白夫人

徐丽: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麦克白》的悲剧意义

张靖: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麦克白夫人的悲剧

姜颖、李碧玉:麦克白夫人——盲目爱情的牺牲品

黄珊珊、孙媛:从“双性同体”角度评麦克白夫人

于笑溪:双性同体:麦克白夫人的悲剧

黄驰:麦克白夫人与女巫:男性权欲的替罪羊

江琳: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纪录片:《揭秘莎士比亚》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女性另类奋斗史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不是不睡,是不愿跟你睡

性工作者组队斗技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3 ) 批判一个畸形的社会,也需要一点真善美

剧情没能展现出女主被当时社会观念压迫而从沉默中爆发的忍无可忍与无可奈何。只是展现了一个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的杀人狂魔。的确,麦克白夫人被剥夺了自由和性生活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被当作商品卖到丈夫家也是很值得批判,可是,她后来的奸夫难道就是一个很值得她如此不顾一切地深爱的人吗?我觉得不是,她对他更多是欲望,还有控制欲。她的奸夫一出场就把善良的女仆安娜当成是猪一样脱光了称重、羞辱,麦克白夫人把安娜救下来的那一刻我还对她有了点尊重,然而当晚她就和这个完全不尊重女性的男人翻云覆雨了,爱他?爱他什么? 如果说麦克白夫人的丈夫和她丈夫的爸爸本来就是冷血的禽兽,该死,那她杀死他们我没有意见。但后来的小男孩,多么无辜,她本来有更好的办法去处理这件事,但她面对所有阻碍她所谓的自由恋爱的人,只能想到杀害。在面对这个无辜的小男孩的时候,她的奸夫比她更有人性,更不忍心,而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诱惑威胁控制他和她一起犯罪。在罪行被揭穿后还嫁祸给可怜的安娜,一个已经被折磨得不会说话的女仆。

如果想要批判一个畸形的社会,至少让故事里的人有一点真善美,或者在被扭曲之前,也展现一下真善美,否则是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的,整部电影看起来就是铺陈开来的充斥着暴力、性欲、不公平、不连续、不合理的画卷。

 4 ) 独角戏

这是一个女人的独角戏。公公买下她,多半是因为不想要个来路不明的黑孩子继承家业,她只是个生孩子的工具;丈夫不爱她,根本不想碰她,多半也是因为这个人不是自己选的而且还是父亲选的,她只有一个摆设;马夫攀上高枝,有了个比黑女佣更好的性伴侣,她只是个炮友。可天真如她,完全看不清状况,还幻想从这些人中得到爱,得到温暖,得到支持。找对手,也要看是否相当啊,她足够坚强,但不够聪明。希望那个腹中的孩子,可以继续给她希望,给她没有得到过的爱。只是她双手沾满了这么多人的鲜血,还能平静地活下去吗?

 5 ) 以暴易暴

被迫嫁给地主,受到仆人监视和家人的冷落鄙夷,这故事放在东方或多或少是苦情戏或者宅院勾心斗角的剧情设定,麦克白夫人则演绎了一出暴力剧。

马夫塞巴斯蒂安和女主人凯瑟琳初次邂逅就火花四溅,关系进展更如干柴烈火,凯瑟琳压抑的情感在丈夫出差期间迸发而出,这一切被女仆人安娜看见,渐渐地也被庄园里的人察觉,秘密再也隐藏不住。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激情解释了一切动机,我觉得有趣的却是女主人和女仆之间的微妙关系。凯瑟琳在马厩把被马夫猥亵的安娜救下,安娜心存感激却受困于庄园的封建气氛和自己的黑人身份,对凯瑟琳怀着惧怕、警惕并保持着缄默,当她在采蘑菇时遇见马夫塞巴斯蒂安,言语间对他们二人偷情的关系充满了鄙夷,俨然是制度之下服从者甚至卫道士的体现,凯瑟琳在杀死公公曾一度让安娜坐在自己身边试图拉拢,但安娜最终没有跨过仆人(奴隶)的心理门槛以至在故事尾声以告密者的身份站在了凯瑟琳的对立面。凯瑟琳的背景介绍甚少但我们可以从她对待公公的责难、丈夫的鄙薄和小镇的议论时所一边慌张应对一边又欲盖弥彰之中看出她不顾一切的姿态,她反复冲出房子走在荒野之上便是她对这个沉默压制世界的反抗。

稍微了解罪犯心态便知,多数的犯罪是走投无路的殊死一搏,教化故事往往让罪犯伏法,但凯瑟琳却栽赃成功逃过了刑罚,这一点耐人寻味。安娜和塞巴斯蒂安带着脚镣离开,一位顺从者、一位懦弱者,他们的思维没有跳脱出社会的陈规旧矩(敢偷情不敢私奔)。粗鄙压迫的环境让渴望自由的凯瑟琳沦为囚徒般的存在,凯瑟琳用最暴力的方式发动了一场连环刺杀。有人说这是一部性别政治的寓言,我更倾向于理解其为一篇以暴易暴的小故事,女主凯瑟琳自始至终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她企图掩盖不顾一切保住自己仅有的东西包括男人,她在最危险的时刻甚至不惜一切杀害无辜出卖了男人挽救自己,她也企图存活。这一点看来,凯瑟琳似乎有一点乡村麦克白夫人的影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演员表现,似乎都很不错,黑女仆安娜令人印象深刻,安娜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关于她的描写和剧情都是点到为止,但她在剧情的推动中起到很大作用,身为黑奴受到压迫、被灌输封建固有思想,从卧室偷窥到谋杀现场的颤抖,安娜给我们展现了偷情主线之外的社会黑暗现实。不如说,观看影片的我们更像是这位女仆安娜,我们遇事不言,我们顺从规矩,我们站在道德视角下去评价他人,我们心存着善却被这个世界的恶袭击,手带镣铐为这个时代牺牲。

 6 ) 惡女馬克白(Lady Macbeth,2016)

1、電影的開頭,會讓人同情這名夫人的際遇,嫁入名流之家像是被豢養在籠中的金絲雀。不過隨後電影情節就逐步揭露出惡女馬克白(Lady Macbeth,2016)中李斯特夫人之「惡」——李斯特夫人,也就是女主角凱薩琳,他所求的若是愛情,那該像神話人物美狄亞一樣不惜玉石俱焚,生無可戀,可是他最後卻出賣、誣賴了自己外遇的對象,換得個人的生存保障,足見情薄;夫人追求的若是自由,那麼當外界認為丈夫失蹤,不就正中下懷?無須為了財富的繼承權而天天絞盡腦汁,費盡心機。

2、凱薩琳李斯特要什麼?我認為,說到底,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終極追求是什麼。正因沒有目標,只是生物性生存衝動與對死亡的自然恐懼,所以故事主人公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個關卡來、一個關卡過,那樣走一步算一步,得過且過的活著。這名女性所要的是一種新鮮感,電影給女主角的第一段重要台詞中,他對丈夫說:「我喜歡新鮮的空氣。」其中,「新鮮」二字特別重要!這裡的新鮮感的追求,無非是對自己無聊生活的一種抗議,並不能說真的有一種什麼樣的嚮往與生命高度的尋求(如喜歡新鮮的空氣代表著絕交息遊、歸田躬耕),而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只知道我對現狀不滿。因此,在電影故事中,主角這個人下手毒辣卻一絲憐憫全無,因為他對於生命與生命本質無所知且無所感。

3、可以兼談讓李斯特夫人出軌的對象塞巴斯丁要什麼,一如李斯特夫人,他沒有追求的目標。在最關鍵的時刻,當擁有繼承人身分的孩子進入這個家,此時塞巴斯丁的處境特別尷尬,他躲回馬房,推開李斯特,嚷嚷著:「要是被發現我就死定了。所以,那個孩子在這裡,我在這裡,都待在這個莊園,這樣就好了。」他最後出賣夫人,不是因為殺死孩子後仁心覺醒,純粹是因為害怕而來的壓力必須釋放。

4、女僕不能言語在病理上是緘默症。當然,在藝術上有其他寓意。另外,不能忽略電影的尾聲,一個人終究不能什麼都要吧?名聲、地位、財富、欲愛、自由、生存保障或幸福,總是有得有失有取捨。偌大莊園人去樓空,李斯特夫人難道快樂?

 短评

处女作的沉稳大气。英国乡郊大宅里的欲望与犯罪。

3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被逼成的“连环杀手”。极度压抑下,爆发阴暗面成为她的“fresh air“。通篇具有BBC的气质(虽然是俄国小说改编)。麦克白夫人幸存的结尾具有时代革命性,两性同体的成立。音效代叙述。用猫调节节奏。用狗做比喻。女主的脸有点儿像大表姐,声音就更像了,烟嗓出演这个角色略违和。

5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这个可以和《菊豆》一起看

7分钟前
  • 喜悦之地
  • 还行

典型装腔作势,端着架子烂掉的电影

11分钟前
  • Henrique Asano
  • 较差

想和【呼啸山庄】干一样的事情,用很现代戏的拍法去拍古装片,在古装背景下更是凸显了浓烈的生活感,故事围绕床和餐桌展开,塑造了一个性格超前于时代的女性角色。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empowerment" porn

18分钟前
  • 林文清
  • 较差

老外没有三从四德之说,本片却神奇地按照“父->夫->子”的顺序执行。家庭氛围颇似《呼啸山庄》。无BGM,加上还原度高的服装和居包饰,史感和话剧感强。男主丑得不能忍。男女主角心理转变略突兀。几次风景拍摄,意欲是有的,但呈现不佳,没能让“自然”(野性)合理成为女主内心写照。

20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这个电影很好看啊 怎么评分这么低

22分钟前
  • junkie
  • 力荐

在自我毁灭前,委屈愤怒和自卫的本能回光返照,泄成腐蚀一切的脓液。在新版呼啸山庄之后催出英格兰自然风景更阴邪的气质,每一帧都张力十足,比广大煽情说教的平权故事更有效。毕竟,没有伤害,怎能知道权利的重要。

27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一次将“景”与“情”相互勾连的有益尝试,前半段铺陈通过悉悉索索的环境音、干脆简洁的固定镜头剪辑,有效地制造着上流生活的压抑之感。女主角身上呈现出难以置信的现代感,在古典氛围中似一团躁动火苗。随着羸弱男性的逐渐加入,故事却只是做到了在平面而非深度上的推进,人物动机缺乏足够交代。

28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3.5. 演员都不错,但戏剧转折突兀,感觉就像变脸。受压迫的女性将“购买她,拥有她,征服她”的三个男性全部推翻,暴力极端的情节在冷色调的画面里渗透,恰好渲染了主角最后的悲剧宿命。(本来讨厌女住,但渣男实在太多!)

32分钟前
  • 埃蘭迪爾
  • 推荐

这姑娘如果提名影后我不奇怪。

3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为毛我要放弃英超最后一轮跑去看这个,活还没干完……手持是真的过时了是不是。女主特像我以前一同学。

35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这电影气氛确实很俄国,但就古典和工整方面还是英国啊。近年来的古典题材电影基本上都是女性视角,而这部很独特,当然也是得益于其原著作品支撑的关系。本质上来说,就是封建制度如何毁掉一个人又重塑一个人,让其成为僭越它,但又得益于它使自己成为这个制度的胜利者,但这背后,只是制度永存的定理。

39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推荐

這個故事想表達啥??但是攝影極簡值得學習

42分钟前
  • 方舒逸
  • 较差

3.5,改編俄國Leskov的"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背景放到19世紀的英國鄉間。沒配樂,冷冰冰的,人物推動稍微生硬了。但視角特別。本來以為是性別的壓迫,後來發現其實是講階級。受壓迫而後壓迫人。哪有那麼多愛,更多的是慾望,在關口上則毫不留情的輾壓了更低微弱小的人

43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俄语同名小说改编,也可以看作是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性别互换版本。麦克白夫人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是不是值得可怜都成疑问的加害者,祖孙三代都死在她手上也够狠的。

47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这部片子同原著比,最惊艳之处就在于把结局改了。原著的结局是女主被揭发,而电影则更狠一些:女主装纯装到底,利用世俗对女性“软弱、情绪化”的偏见,成功地把所有让她感到不爽的人干掉。牛逼的毒妇,赞!

52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推荐

从莎翁那里扯个衣角就足够改编了。爱和欲望都会死,唯有阶级永生。

56分钟前
  • 57
  • 还行

天啦这是个什么烂电影,没音乐啥也没有,跟油画似的,而且到底要表达啥呢

59分钟前
  • 自在人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