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夫人的耳环

爱情片法国1953

主演:达尼埃尔·达里约,维托里奥·德西卡,查尔斯·博耶,让·德比古,让·加朗,米蕾尔·珀雷,保罗·阿扎伊斯,赫伯特·诺尔,莉娅·迪·雷奥

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2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3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4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5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6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3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4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5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6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7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8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19伯爵夫人的耳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1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巴黎,在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中,一位名为露易丝(达尼尔·达黎欧 Danielle Darrieux 饰)的贵妇显得格外耀眼。露易丝的丈夫是一名极具威信的将军,故事要从将军送给露易丝的一副耳环说起。  为了偿还赌债,露易丝将耳环低价卖给了一位珠宝商人,对丈 夫则谎称耳环丢失。迫于将军的名望,珠宝商人将事情的真相如实告知。将军不声不响的将耳环买了回来,转手送给了相好许久的情妇劳拉(Lia Di Leo 饰)以讨其欢心,可是没过多久,这副耳环便辗转来到了意大利外交官德纳提(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饰)的手中并最终物归原主回到了露易丝的身边。

 长篇影评

 1 ) 《伯爵夫人的耳环》,完美电影的典范之作。

拿破仑只犯过两次错:第一次是滑铁卢;第二次是他说:爱情的战场上,唯一胜利的方法就是撤退。

我不爱你 我不爱你 我不爱你

巧合之所以无与伦比(非比寻常),是因为他是自然发生的。

不幸都是自找的。

在这次导演的回顾展大饱眼福,也发现一些小细节。比如《伯爵夫人的耳环》(1953年)和《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1948年)互为呼应的一些地方: 1. 男主与“丈夫”角色的决斗(《伯爵》更明确了男主的死亡结局); 2. 舞池弹奏人员对热恋情侣不愿离去的抱怨(《来信》中台词“我宁可为已婚人士演奏,至少他们知道回家” ); 3. 男女主人公在热闹中讨论着星期几都要见面的浓情蜜意(当然,钢琴家是巧言令色) 另外,其实伯爵夫人与《情海惊魂》(1949年)的丈夫也有“同一种病”——在得不到自己想要之物时突发心脏病。

比起《来信》,我更爱马科斯晚年的这部集大成作品。经典的冷幽默,熟悉的圆形楼梯,精巧聪明到不注意到也可以的长镜头,经典构图和美妙的舞池……

从第一幕开始,伯爵夫人就不是完美的,她钟情皮草、翡翠,她对舞池里的众多男性态度暧昧,她挥金如土。她认为选什么去典当来填补挥霍的亏空就是她最需要神的帮助的时候——当然,她对丈夫结婚时送的耳环是最无情的。但她也是可爱的,比如她对家里的仆人友爱——即便是撒谎,也不希望丈夫怪罪于他们,特别是娘家带来的奶妈。

将军和夫人半开放的婚姻生活是成功的、体面的,即便他们早已分床而睡。因为彼此都善于逢场作戏,因此婚姻的平衡从未被打破。伯爵夫人的过去的短暂晕倒和典当行商人的实言相告,将军都不甚放在心上。

心形耳环经过伯爵夫人——将军的情人——外交官——伯爵夫人——将军拿走——表亲——伯爵夫人赎回这一连转手后,婚姻的平衡被重重打破。耳环还是那对耳环,但因送的人不同,冷板凳变成了心头好。为了赎回它,翡翠和皮草都可以放弃。

因为马科斯奥菲尔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长镜头真的可以为场景和剧情服务,以至于大部分时候我都没有注意到:哦,原来此处有一个长镜头。导演对极致的追求,甚至也体现在转场的过度。《欢愉》(1952年)的第二个故事中,女孩们工作的那个楼。若不是看了一篇古早的采访,我一定不会发现:原来那栋楼,镜头一次都没进去过!

她最终只是个因发愿而把耳环赠送于教堂的“某夫人”,我们不知道她的姓。也许她自己也不曾想到,在那个纸醉金迷,满嘴谎言的世界,她会真的找到爱情,找到意义。

连库布里克等超一流导演对马科斯和《伯爵》都推崇备至,我又怎么可能不爱他和它呢。

 2 ) 环形运动与爱情漩涡

我想我是看透了,制片人总会戳中老马科斯的泪点。
他们总要求一些场景拍摄要定点,若是不以跟拍来呈现一个镜头,那可真是让老马科斯难受,挥别了他的移动摄影车,已令他魂不守舍。
要是再夺走他的摇臂,岂不是要害他整日与忧愁相依。

这是好莱坞演员詹姆斯·梅森在和马克斯·奥菲尔斯两次合作之后写的一首打油诗,算是对后者电影风格的一个总结——迷恋跟拍和复杂的摄影机运动。在五十年代初回到法国后,奥菲斯拍了他最后四部电影,尤以《伯爵夫人的耳环》最为完美。
电影的开场就是一个精致的运动长镜头,配合女主角路易斯自言自语的画外音,信息量极大,从那对引发悲剧的钻石耳环,到路易斯欠了两万法郎的困境,以及她对毛皮大衣的偏爱,甚至好久没有碰过《圣经》的宗教淡漠,全部被带了出来。镜头中最初的表演者只有一只右手,在开关衣柜时通过镜子和阴影看到路易斯苗条的身形,慢慢地她的头部入画,但只能看到线条清晰的脸颊,观众越来越好奇……直到她坐在梳妆台前的镜子前,我们才看到演员丹尼尔·达黎欧优雅的五官。由细部入手、景别由小变大,在摄影机逐渐远离的过程中,我们触摸到女人的首饰衣物、绣榻闺房,深入到路易斯闲适、奢华但缺少经济自由的生活,以及她的麻烦之中。
奥菲尔斯通过剧作和构图为电影构建了一个不断重复、前后呼应的画面体系,路易斯的情人多纳蒂男爵第一次出场也是从右手开始,画面中同时还有那对耳环。接着是一个典型的奥菲尔斯式调度,镜头从皮箱中后退,男爵的目光被画外空间中“某夫人”所吸引,摄影机左摇,路易斯划了一个长长的半圆形轨迹从背景走来,多纳蒂随着她同向180°转身,注视着路易斯逐渐接近。路易斯在距离摄影机最近时和男爵擦身而过,摄影机右摇,和男爵一起目送伊人远去。奥菲尔斯总喜欢让恋人们绕着对方转圈,在漩涡般的圆周运动中越陷越深,直到献出生命。
说起圆周运动,绕不开奥菲尔斯的招牌绝技——华尔兹,电影中用了五个连续的舞会场景来表现路易斯和多纳蒂的热恋,基本上都是由长镜头完成。五个晚上,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乐队,但同一对恋人跳着同样的舞曲。看似重复的段落强调着感情的升温,越来越小的景别增强着观众的认同。摄影机跟随两人旋转着的舞步,掠过柱子、雕塑、油画、绿植以及其他奢华的装饰,动作、音乐以及旋转着的镜头配合无间,无法抑制的两情相悦让他们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第五个场景,镜头被离去的乐手引领到路易斯和男爵身上,再跟着仆人一根根地熄灭蜡烛,大厅逐渐昏暗下来,一个乐手用黑布罩上竖琴的同时也蒙住了镜头——音乐休止、摄影机不再舞蹈,预示着这段罗曼史阴暗的前景。
两人再次相遇后,奥菲尔斯用一个长长的跟拍镜头展示路易斯和多纳蒂从餐厅步入舞池,盛宴、烛台、华服、美酒、还是那首华尔兹,戴着爱人赠送的耳环,路易斯臂挽男爵骄傲地宣誓自己爱情的胜利……但冲昏头脑的幸福被另一个反向移动的镜头打断,仆人走过来传话,路易斯的丈夫要和男爵谈谈。此后剧情直转而下,爱情终究是毁灭。
奥菲尔斯的长镜头所强调的事情,似乎既不是短暂的,也不是微不足道的,但都是无法估量的、不能被“处理”的:情感,欲望,焦虑。他总是用长镜头引导我们进入焦点人物的痛苦之中,这一次是致命的爱情。

                                                         (原载于《电影世界》2013.10)

 3 ) 《伯爵夫人的耳环》

这是1953年的老电影。确实很老了,和我的岁数差不多。

影片所描述的时代是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一位将军(也是伯爵)结婚时送给妻子露易丝一副耳环。之后的几十年中,他们夫妻之间的情感发生了不少变化,两人身边都有不少的爱慕者和追求者。之后,这副耳环被夫人变卖,辗转欧亚,后来又莫名其妙的回到了伯爵夫人手中。这副耳环也就成了伯爵夫妇二人情感生活的见证。

影片叙述的是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在当时的时代,欧洲的贵族制度已经日渐衰落。这些往日的贵族还在坚持着传统的礼仪、衣着、谈吐,还在保持着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可是人们已经厌倦了这样的传统。影片中,舞会的乐师、门口的老门童、路边的警卫,一边装模作样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一边抽空打瞌睡、逃离或聊天。

在以前,贵族和他们的夫人夫人被各色男女倾慕或追求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从国王到贵夫人,谁没有几个情人?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早年的骑士们挥刀马上冲锋陷阵,并非为国家为人民,而是为某夫人而战。周旋在这些情人之间,对于贵族和他们的夫人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正可以借此展示自己显赫的身份和地位。

到了影片这个时代,事情有了变化。互相都已经不能容忍对方存在第三者。可是表面上仍然在维持着起码的礼仪。如将军所说:“我们不如装糊涂,对这事视而不见吧。”发展到后来,装也装不下去了。可是将军又不能直接为了戴绿帽子挑战对方,只好找个别的理由,貌似是因为多纳蒂侮辱了军队,而将军是为了军人的荣誉和多纳蒂决斗。

影片所暴露的是整个上流社会中充满了虚伪和欺骗。

多纳蒂见了露易丝之后,马上开展攻势。先是说些看似得体其实肉麻的话。接着不断的写情书,为了其中的一个词,还要去查字典。由此可知他的情书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一旦败露,马上和露易丝断绝关系,生怕惹火烧身。

将军自己有个情人,却在指责老婆的寻花问柳。他和露易丝的婚姻中,“从来没有喜欢过你要我扮演的角色,我还是为了取悦你而继续扮演”。在他的心目中,婚姻就是一场游戏。每一方都不过是这场戏中的一个角色,不断的在装假。从来不曾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

露易丝就更是个中老手了。她说:“我不大会说谎。”继而对多纳蒂说:“我有生以来说的第一个谎话。”一想不对,这话说的也太笨拙了。马上找补说:“应该是几个谎话之一。”

其实,她自己知道在说谎,多纳蒂也知道她在说谎。将军也知道她在说谎,还知道她知道自己在说谎。如同当今的美国。说谎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德,已经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在表面上表现的是那么诚实,在他们那里,甚至把说谎定为一项重罪。可实际上,所以的上流人物以及所有希望成为上流人物的人,说谎是他们必修课程之一,他们互相在暗自比赛,看谁把谎话说的更真,更老道。没有谎言就无法维持这个虚伪的家庭,更无法维持这个虚伪的社会。

再想想,露易丝真的爱多纳蒂吗?或许。可是她当初结婚时不是也曾经爱过将军吗?“我们之间有过友情,甚至欢乐。”这些表面上的友情和欢乐毕竟是短暂和虚假的。可见,她所爱的是不过是此时此刻她所看到的多纳蒂可以公开示人的一面罢了。这种情感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填补她空虚生活的调味剂。厌倦时随时可以弃之而去的。而多纳蒂对待露易丝也是这样。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描述的也是社会的这种虚伪状态。可是,安娜最后毕竟以自己的死无情的揭开了这虚伪。而露易丝只是不断的短暂昏厥罢了。不超过十分钟。

这场游戏中,唯一的受益者是珠宝店的老板。因为这副耳环,他赚取了四次利润。照将军的说法,长此以往,“你就可以退休了”。

影片中,使我觉得有趣的是将军在马车里寻找耳环时和车外的一个朋友的对话。也算是在这个伪善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两位老手吧。每句话都包含了另外的含义,彼此心知肚明。

朋友:“亲爱的朋友,您趴在地上干嘛呢?”(堂堂将军,怎么做出这个丑态?)

将军:“找你还我的一万五千法郎。你还了,对吧?”(你丫欠了我那么久的钱,还有脸在这BB?)

朋友:“我还需要一点时间,最近手头比较紧。”(你怎么老戳我的痛处?)

将军:“我也是这么认为。”(那你还不快滚?)

朋友:“晚安,我们会很快见面的。”(我不喜欢这个话题,我闪了。)

将军:“你确定?”(哼,见面?你躲我还躲不赢呢。)

很有趣的对话,不是吗?

影片拍摄的非常流畅,从容不迫,不急不慌,娓娓道来。许多看似随意的镜头,也拍摄的很认真。

本人评分:7.5。

 4 ) 爱情的滑铁卢

表面上是一个剧情巧妙的故事:伯爵结婚时送的耳环被伯爵夫人拿去卖了,买家又卖给了伯爵,伯爵又送给了情人,情人又卖出去,伯爵夫人的情人(一位男爵)又买回来碰巧送给了伯爵夫人,伯爵发现了逼迫她送给自己的妹妹,妹妹缺钱又卖给了买家,伯爵夫人又把它买回来…

一对耳环,贯穿全篇的麦高芬。伯爵送给她,她把这当做钱财出卖给当铺;男爵送给她,她却把这当做男爵本人常伴身旁;当最后一次机会赎回来,她便把这当做对爱情最后的念想了。

片中有一场戏:伯爵夫人在客厅见男爵,墙上有一幅“滑铁卢战役”的画。拿破仑彻底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个在后方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波旁王朝依然屹立着。本片就很好地呈现了封建贵族的生活。

导演的镜头跟着伯爵从走廊走到屋内,没有过分地贴近,而是尊敬地从窗户外看着,又优雅地切换到室内;伯爵离开了夫人房间,镜头从室外透着他在检查并关好门窗,然后伯爵又走了回去,克制的镜头下就看不出他在踱步,多么不失高贵。布景更能体现,灯光、音乐、舞蹈。伯爵和夫人分房睡,其一是他在彰显自己的地位、荣耀,其二则是出于对天主的愚昧尊敬,因为那样才是圣洁。决斗吧,将生死交予上帝,让上帝来决定他们的生死,然而胜负关键却是谁先开枪或者谁枪法好。伯爵是伯爵,男爵是男爵,发起决斗的往往是地位高的。

伯爵夫人就像拿破仑那样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中,注定是场悲剧。前后两场向圣母的敬礼:第一次是保佑她能把耳环卖出去,第二次却是保佑能平息因那对耳环即将产生的灾难。也不是要否定太多,最后一个镜头起码看出来导演不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伯爵夫人的耳环成了她的陪葬物,这时这幅耳环对她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她心脏病发作死了,而男爵都没能开一枪。

 5 ) 伯爵夫人的耳环

劳拉在她丈夫巴哈米尔将军面前“找到”耳环 不过将军没有揭穿她 而是去找德纳提 要他不要和他妻子再见面了

巴哈米尔:我从没看见你脸色这么坏过 你怎么了?……不要再想德纳提了 忘了他吧 就像他忘了你那样

将军把耳环送给外甥女 但外甥女为了不让自己的丈夫破产 又卖回给珠宝商雷米 劳拉得到消息后 买回了耳环 这让巴哈米尔相当气愤 认为德纳提还和他妻子来往 于是就去找德纳提的茬 德纳提也不示弱 愤怒下巴哈米尔要求和德纳提决斗

 6 ) 伯爵夫人的耳环

片子第一个镜头是一位女性的手,拉开梳妆台的抽屉,赫然在目的一对心形钻石耳环。那时将军在结婚的第二天送给某夫人的新婚礼物。某夫人欠了点儿债,大概还不能让丈夫知道,所以得变卖点东西还债。这位女人的手在首饰,衣裳,皮草之间游走,终于仍旧回到了那对钻石耳环。于是,她将钻石耳环卖到了珠宝商手中,而此珠宝商即当年将耳环卖给将军的人。

某夫人去珠宝店之前,还匆匆的跑到教堂圣母玛丽亚跟前,祈求圣母玛丽亚保佑珠宝商买下耳环。

 7 ) 德国名导欧弗斯毕生杰作

又名《伯爵夫人的耳环》(The Earrings of Madame de...),改编自法国女作家 Louise de Vilmorin 的5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现已公认是德国名导欧弗斯毕生杰作,敝人早年初见时惊为天人。虽然不涉微言大义,讲的只是一次大战时法国上流社会的男女情事,但这出时代片结构工整,导技丶摄影丶对白丶配乐丶制作等全是近乎完美,查尔斯波耶丶丹妞戴丽儿和意导狄西嘉的演出亦无可挑剔,个别场景如男爵与夫人的华尔滋共舞丶夫人撒信碎片成漫天雪花的影像处理,更华美得令人窒息。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3/madame-de-1953.html

 短评

其实将军是爱自己的老婆的啊,这从他送情妇上火车和送妻子上火车的不同表现就能看出来。送情妇上火车时看似柔情蜜意,但他离开时头也不回;同妻子告别则一步三回头——这明明是一个陷入恋爱中的男人。他后来也说,即使不喜欢妻子让他扮演的角色,他也努力去演,而外交官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爱他妻子。

7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误打误撞看了cc评论解说音轨版,获益良多,首先这不是一个单纯讽刺上流社会的片子,尤其到后半,体现的是隐藏在台面下的男权社会,以及受其影响变的物件化的女性只能从虚荣得到愉悦和被男权压迫下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情感失控,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受此片影响也颇深,看这片子同时明白了库布里克的某些根源

9分钟前
  • 电影怪
  • 推荐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每天都是戏,在家表演,在外调情,出口是谎,心照不宣,交叉感染......拿破仑一生犯过两个错误,一是滑铁卢,一是他说“对爱情而言,胜利就是撤退”

11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4.5/5,既讽刺又深情,刻意隐去的名字,暗示女性被遮蔽的主体性,伯爵夫人就和耳环一样,是一种装饰(构词也是如此),看起来光鲜,却只能依附。从道具入手,上流社会的婚姻、礼仪、信仰,都暴露出内在的空洞,体面吃人和礼教也不分伯仲,以至于当逢场作戏变为全情投入,结婚礼物变回爱情信物,反而是所有人的悲剧。电影容量其实是两个小时,靠高超的电影技巧(就像戈达尔后来用跳切)压到99分钟,长镜调度自不必说,四场舞会连续衔接(伊伯特赞叹“他们一直在跳舞”),信纸碎成雪花,这种超出心理预期的镜头,彰显作者性,奥菲尔斯不太用特写,但人物穿梭在环境中,他们的焦虑、期待、失落,弥漫在空间里(比如拿破仑画下告白压力)。门卫一边吐槽只吃豆子,一边看人敬礼,这种闲笔也扩充了阶级维度。

12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古典又精致的影片,流畅的镜头,细腻的感情就是闷得可以 Part1:t6ea8ff350 Part2:t63a82abcd 中字:f65804677c

1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马克斯·奥菲尔斯真是个优雅的导演,古典又精致的影片,流畅的镜头,细腻的感情。本以为是个讽刺喜剧,看下去才发现还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他又拍起了自己最爱的舞蹈,还是那么轻灵。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3.8 从《情变》开始,奥式电影里头的跳舞已经进化偷情者们某种意义上的性交活动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前戏挑逗。有些安排在吃《一封陌生女的的来信》(跳舞和决斗、火车诀别与教堂祈祷共有的重复回环性)和《情变》(爱人的身亡)的老本—不仅这些—还行的是不断变换的象征意义的耳环和古典叙的回归

19分钟前
  • chan
  • 还行

奥菲斯的运动长镜头优雅灵动,契如无尽的舞蹈。开篇即是一个信息量不小的3分钟运动长镜,由物件细节特写渐次转至伯爵夫人,而影片也大量运用了由局部特写到人物/环境整体的反常规呈现次序。在那段由连续6个双人舞长镜组成的蒙太奇中,两人的关系愈加亲密起来,这一铺垫也让此后扔出火车窗外、杂在漫天飞雪中的碎信纸片显得感人至深。达尼埃尔·达里约和德西卡的美貌与表演也让人目不转睛。第一幕颇为喜感——不断站起坐下开门关门的侍者及应父亲断续之吩咐在旋转楼梯反复上下的儿子也透现出奥菲斯对重复、轮回与旋转的钟情,一如各种成双复现的场景,还有那对反复买卖转手的耳环(既串联起所有角色,又映射出多方的情感流变,在商品、信物与心灵寄托间轮转)。偶然性的宿命攫住了至终无名的...夫人,但也让她从物质世界走向精神/超验之国。(9.0/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物质作为情感的具象表征出现,钻石耳环在几度转手与赠予之间讲述着爱的兴灭。然耳环的商品属性决定了接受赠予的女性必然是被物化的、没有自主权的客体,因此她从来无法真正掌控耳环/爱情的去留。而全片最美的一镜,也是女性情欲真正得到解放的一刻,正是不能寄出的情书化作纷纷白雪飘下,缀满树枝和远山、胸埠和股壑。P.S.片名译成《某某夫人》会更有趣。

24分钟前
  • Orisonku
  • 推荐

奥菲斯行云流水的各种长镜头摇啊摇的,把上流社会的奢华空虚拍得特别美,搞得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讽刺了。女主简直集各种自觉好之大成,有钱人瞎折腾的能力在此片得到了全面升级。。。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就是一场“蝴蝶效应”式的悲剧啊,耳环是蝴蝶,两男一女的复杂感情是逐渐成形的龙卷风。但蝴蝶并没有罪,它只是正常扇动着翅膀,就像耳环只是被人们正常易手,所以说到底,这就是一出旧时代的真情实感和被迫占有所产生的矛盾悲剧罢了,在国产剧里属于是见多的类型。但即使如此,它讲述的非常简洁流畅,与出神入化的长镜头相得益彰

31分钟前
  • 宫唯明
  • 还行

法国“优质电影”的经典之作,运镜考究,构图精准,节奏合拍,表演优雅。一对钻石耳环的辗转往复,透视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浮夸,但人之性情也展露无遗,真情爱意,苦恋迷情。三位主演均奉献了精湛演技,著名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饰演痴情外交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煞是迷人。

36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起起落落的巧合和争夺游戏,给一副钻石耳环增添了格外传奇的色彩。到底情感关系之外,牵涉的更多的是羞耻感、地位荣誉。

3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她爱那个男人爱到什么程度呢那对之前完全看不上的耳环参与了她的红杏出墙,变得异常珍贵,没有了耳环,如同丢失了爱人女人的出轨太可怕,走肾三分错,走心七分过来,圣母,我们去喂大郎喝药吧

42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推荐

#重看#4.5;其实是另一种「轮舞」——一对耳环的流离折射出的上流社会婚姻图景,优雅教养皮相之下的无爱现实,如此残酷入骨,在这一出出发生即结束的大戏中存活下去全靠演技,她也曾片叶不沾穿行其中,独独付出真心的这一回却是致命的。运镜娴熟流畅无比,简洁而高效,在长镜的流连中细节被悉数勾勒,舞会转圈同步着时间流逝,撕碎的信转场为满天雪花,往返四次的交易——时间被压缩的同时又在暗格中被释放,于是画框内外都得以漫游。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片段内部都呈现对称的极致(以及包括构图的对仗工整,完美的古典主义)——两次送别,开门人的坐立,拿破仑油画前的站位;这一切简直是局部的「环」套现出大回环,美哉。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哇噢!在奥菲尔斯的巅峰,他可以做到每一景都让人惊叹。这绝不仅仅是那些迷住科克托的镜子幻梦。当伯爵夫人和她的情人男爵隔着一幅拿破仑战败滑铁卢的油画相望,而伯爵本人的画像又高高站在伯爵夫人头顶时,这种镜头语言的强烈意义和完美形式把我彻底击晕。还有舞会戏,电影真的成了穿越时空的乐曲。

51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切入点很小,仅仅是一副钻石耳环,围绕耳环所发生的一系列奇妙好笑的事件把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狠狠嘲讽了一把。由于是小说改编的电影,所以打算去看原著。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巧合之所以匪夷所思,正是因为它的偶然性。

56分钟前
  • 树上的兔女爵
  • 力荐

以极其流畅的镜头调度描绘出一副耳环的漂流轨迹,即是命运无从预料的兜转往复。每一次的赠送包含了多少真心诚意剩下的就是多少虚情假意,而每一次的被转卖则是完完全全的毫不在乎;珍珠纯净透彻,其中却满载肮脏谎言,剧作通过它的一次次转手,以反复出现同一场景境况却反映完全相反心理境况的结构完成或讽刺或哀叹的表达——起初最不在乎的耳环和舍不得的皮草,后来以所有皮草换回耳环;将军的两次车站送行;教堂的两次祈祷;屡次出现的晕倒;多次跳舞场景(旋转本身就是一种反复)——结构闭环但命运不是同一条河流。撕碎的信纸化作雪花飘落的转场、决斗的一声枪响同时打在了两个人的心上、最终被献给上帝得到了可能是最合适归宿的耳环、没有姓名的伯爵夫人。

58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喜欢看耳环兜兜转转,不喜欢看贵族师出无名的爱情。。。舞舞舞。信纸变雪花很cliche但还是美 看到最后搞得好像伯爵最可怜哦?为了迎合你我扮出并非本真的样子-huh?其实从送侄女开始我已经没耐心,到决斗想走人了。散场时,年轻女子对后排黄昏恋的质问用词惊人…@大光明

1小时前
  • 推荐

和《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里的白玫瑰一样,耳环最终再次回到了身边,但却不表示重合,而是关系的破裂。男士们的决斗,与其说是为了心爱的人,不如说是出于尊严和地位。女性和耳环一样,都不过物化的产物,或许这才是最悲剧的地方。

1小时前
  • 荒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