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画派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安秋

播放地址

 剧照

敦煌画派 剧照 NO.1敦煌画派 剧照 NO.2敦煌画派 剧照 NO.3
更新时间:2023-08-11 00:28

详细剧情

1943年,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来到莫高窟,满眼荒凉中,她没有看到过一朵花。走进洞窟时,她却看到一个硕大无朋的“空中花园”。从十六国到元代的一千余年间,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都出现过哪些装饰图案?当时的中国人、外国人都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配饰,化什么妆?这些细节都被敦煌画工完整忠实地记录下来了。让敦煌图案走进当代工艺美术设计,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这是常沙娜教授60年的艺术追求,也是他父亲、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毕生的夙愿。(《探索发现》 20160122 敦煌画派(四)花开敦煌)

 长篇影评

 1 ) 要传承,更要创造

大概分了三次或者四次看完了吧,写下这篇评论以便日后回望,同时检查一下自己记得多少。

第一集讲的是张大千。讲张大千如何在敦煌获得灵感终成一代大师;讲张大千对敦煌的贡献,是他推动了敦煌艺术在国内被重视的过程,比如给石窟编号、申请成立敦煌艺术中心等等。这两个方面挺常规的,算是画家和艺术灵感源头互相成就的经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大千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据说他之前从没写过文章,这文章里大概讲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些失传的但在敦煌可以找到的技法,以及说中国美术可以找到更早的源头。

第二集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不远万里来到敦煌临摹、创新,继古拓今。有些人从敦煌汲取灵感使自己进步,有些人则留在敦煌守护敦煌。常书鸿就是守护敦煌的其中之一。

第三集讲的是敦煌的雕塑,我才知道原来早年间敦煌清理过丑劣的清代塑像。这集略微展现了古代敦煌塑工的塑像技法,也分木胎泥塑和石胎泥塑。纪录片里展现出来的各位老师仿制的塑像也很美丽,可见是下了功夫的。对比前些天去晋城博物馆古建筑展览馆里看到的仿青莲寺唐代塑像确实好太多。最后讲到一位女雕塑家突破自我,塑出了《黄河母亲》这一壮丽的塑像,她也是在敦煌待了很久,这个作品中可见敦煌的影子。

第四集讲的是以常沙娜为中心的关于敦煌纹样图案的研究应用,原来她是林徽因的学生,是受林徽因的影响毕生致力于敦煌图案的研究与应用,原本她的父亲常书鸿是想让她继续学绘画的。常沙娜由于从小跟父亲在敦煌临摹,所以有扎实的功底,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上那朵莲花装饰和新中国政府赠予香港的紫荆花都是她设计的。还介绍了敦煌纹样被应用到服装设计上,但是我没有看出来设计师们的设计有什么精妙之处,可能因为我不懂。敦煌壁画很大很多,如果不拆出来单独看很容易注意不到这些纹样。这些纹样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

第五集讲了敦煌壁画使用的是天然矿石颜料,它更持久更有厚重感,这也是敦煌壁画如此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后来中国的专家学者就自己去寻找制作这种颜料,因为他们要发展以矿物颜料为底色的画派,但是从日本购买这种颜料费用高昂。这集说了很多次艺术的源头在中国敦煌。

最后一集是画家或者说艺术学者的一个大汇总,讲了各位画家受到敦煌的启发,为自己的创作增色,成为名家。有关山月、饶宗颐等人。

这样回忆下来很简短。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敦煌画派,所以我记得讲到壁画中有失传已久的折芦描铁线描等等;讲到中国学者如梦初醒原来敦煌才是艺术之源,许多外国名家也是受敦煌的启发;讲到古代画工画好底稿后在每个色彩区域用色彩名称或名称的简写标注,以备后期上色;讲到多少人孜孜不倦去往敦煌传承、创新,不只要守住这块文化瑰宝,更要吸收利用它的精髓……

艺术的灵魂在于创造,敦煌使后人可以抛开从宋朝以来日渐死气沉沉的绘画传统,去追寻隋唐、南北朝那些生气勃勃的灵魂。但是不要忘记,有生气是因为一直在创造。

 2 ) 几种情怀 一种等待

敦煌的飞沙淹没了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所经历文化的洗礼。

秦川导演用纪录片的方式,把隐形化,基因化,碎片化的敦煌文化,变成具像化、可视化、故事化的视像表达,通过影像向观众传递敦煌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下午刚刚听完秦川导演的讲座,对艺术家和真正坚持艺术的人,反而有了重新的认知,也许每一部片子都有它自己的情怀。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短片都会有它自己的叙事方式,本片运用常沙娜本人的故事主线展开叙事,讲述了几代人坚守于此的等待和守望,艺术家艺术大师们的坚持令人动容,久久沉浸于此,感恩于此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向秦导提问,而他对于艺术对于那样崇高的敬畏和情怀更是令人敬佩。

大漠上有一双执著的眼睛。纵观秦川导演的纪录片生涯,也许开始是艰苦而又困难的,但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敦煌人,他则认为应该将敦煌文化带出中国,走向世界,从2006年至今,秦川导演的八部纪录片陆续与我们见面,无论是歌舞书法片,还是剧情片,都无一不透露着敦煌文化的饕餮盛宴,在观众经历了文化洗礼后又增强了一部分对于敦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认知。

此前,我也看过数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里面不是讲敦煌风景就是讲敦煌文化,而秦川导演拍摄的这部敦煌画派,是以常沙娜老师的故事作为主线,开始讲述敦煌画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画派、服饰、建筑、工艺品产生影响。

回归到影片本身,它不但讲述了敦煌画派所带来的震撼,还道出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应该遵循的艺术精神以及必须继承和探索的艺术特色,借宗教艺术大量展示现实生活正是敦煌壁画艺术具生命力和吸引力的主要原因,结合本土艺术及现实生活,创造出了极具魅力的敦煌壁画艺术。

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最后那个93岁的老奶奶,长期中风偏瘫的她,接近生命尽头的她,一生追寻艺术的她,说出了五个字:“艺术,不后悔”。

温暖与情怀的力量,久久在我心底回荡

 3 ) 要自信一点呐

从美术工艺角度切入,每集总是落脚点总是在说 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写实主义啊 比他们西方早一千多年有自己的现代主义画风哇还把认为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画拿来比较觉得是借鉴抄袭了敦煌balabala这很明显的不自信,凭什么非要跟西方比?喜欢雕塑家何卾(?)她就不喜欢拿那尊微笑菩萨去比做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你拿去比就相当于承认自己是第二,但是你自己本身就是独一无二震撼人心的;我还喜欢她说的,最后临摹那么多,最后有两个字,就是创造。一听完,觉得她太棒了…

 4 ) 《敦煌画派》笔记

敦煌壁画是第一次展示如此多唐代以前古画。张大千在1941-1943临摹三年,推向全世界,并倡议建立敦煌研究院。

两汉-两宋,中国画的巅峰时期,但遗留画作很少,宋有仿古作已经不容易,尤其是中国人物画,从唐代吴道子之后就没有了。

宋代后文人画,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少颜无色。

清末以后文人画只剩残山剩水、三寸金莲。徐悲鸿等呼吁学西洋画。

敦煌保留了中国画里的颜色,解决了宋代以后中国画只有墨法没有色经的问题。

  • 十六国-北魏西魏:深棕色土红色黑色,深色表现痛苦
  • 西魏后:粉白为底色,明朗飘逸,受中原绘画影响
  • 隋:浅底色,石青石绿增多
  • 唐:浓墨重彩
  • 宋:重墨轻色

用矿物质颜料的技艺一度失传,现代画家从日本学回来以后,在国内形成“岩彩画”。

 5 ) 用文化感动中国

很幸运能够在昨天听到秦川导演的讲座,现场观看了他今年八月份的巨制《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曾在敦煌文化博览会的闭幕式上全片放映,晚上回来又观看了他的《敦煌画派》,每一部片子都让我感动不已,或许因为自己对敦煌文化有所了解,或许因为我是个酒泉人,很高兴秦川导演可以让世界认识敦煌,让时间为敦煌而感叹。

观看《敦煌画派》时我并没有感觉像是在观看一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电影,因为他能够打动我,他讲述了一代代人们对于敦煌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当我知道人民大会堂的巨幅画作《开国大典》和《江山如此多娇》中都有运用到敦煌画的绘画技法时,我真正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

整部剧的配乐也选择的极为巧妙,秦川导演在少时学习过二胡、小提琴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对于音乐有相当的敏感度。使其音乐与画面完全统一,相辅相成,以一种音画同步的音画关系突出了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他的讲座中他也曾提出“音乐也是纪录片的灵魂”这种看法,对于他的每一部作品的音乐都是严格筛选,让观众更能为之动容。

敦煌文化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片子中也使用了并非相当专业的词汇进行描述和讲解,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和传播敦煌文化,用那些“敦煌儿女”们的真实事例来感动观众;用更多为敦煌做出贡献的人们的真情实感来感动中国。

 短评

敦煌太棒了,但纪录片的内容规划一般。歌颂多过纪录,又怎么还能叫纪录片呢。

9分钟前
  • 夕纪Solitary
  • 推荐

雖然紀錄片拍的不怎麼樣,幾代大師的奉獻精神實在感人

11分钟前
  • 敖敖郎
  • 还行

节目主题鲜明,干货很多,不错的!

12分钟前
  • 海上繁花
  • 力荐

拍得不好 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集常书鸿等驻扎敦煌的第一批艺术家们让我非常感动 但是真的很讨厌张大千

17分钟前
  • えす
  • 还行

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21分钟前
  • 零零发
  • 力荐

虽然拍摄手法、剪辑方式、旁白设定都脱离不了央视浓墨重彩的风格,但是真的让人对于敦煌壁画有了深刻的理解。

23分钟前
  • 想成功戒奶茶
  • 推荐

一些对于老艺术家们的采访视频,这是我认为比书籍出色的地方,但这些视频很短暂,不如直接去搜采访视频好了

27分钟前
  • noni
  • 还行

片头曲够鬼畜的……越看越气,一群怨妇嘛,学了那么久敦煌你们都弄出啥来了,跟民国的先辈比,你们这些教育体系出来的算个屁……

29分钟前
  • 西红柿杀手
  • 较差

第二集哭得稀里哗啦

34分钟前
  • 清徵長音
  • 推荐

很早就听我三叔说过,电影的尽头是纪录片。《敦煌画派》差点看哭了我几次,首先是它跟我正在写作的故事契合度很高以至于共鸣强烈,再是央视的纪录片功底足够厚重,最后是敦煌作为一个符号,在魂本上太极致了。

38分钟前
  • 狗头金
  • 力荐

跟中国石窟走廊一样的毛病,叙事不洗练,很多东西也没深挖,与其说着眼于画派,其实更多在说人,但敦煌本身的魅力、老一辈艺术家的奉献为此片加分了,敦煌这个命题下,如果还拍不到及格线,那导演就可以别干了

42分钟前
  • Cerisier
  • 推荐

完美

47分钟前
  • 云梦泽
  • 力荐

敦煌的精彩远不止壁画和造像 系列片介绍的素材相当丰富

49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了解了敦煌很多知识。美术方面的 优秀的大师 张大千,常书鸿 李丁拢 段文杰 李其琼 史韦湘。赵望云 关山月 董希文 等 值得慢慢的去欣赏他们的作品。香港的饶宗颐。

53分钟前
  • line8
  • 力荐

過年期間在CCTV9看的,和爸爸媽媽一起每天準時收看。本來他們對我從事繪畫事業表示擔憂,但看到片中一代代美術工作者對敦煌奉獻青春那種執著,我感覺他們有些理解我了。另,依然討厭張大千和他的畫,洗白多少次都沒用。

58分钟前
  • 女尸
  • 推荐

1.张大千 2.壁画临摹 3.泥塑 4.纹样 5.岩彩 6.画家朝圣

1小时前
  • 𝐚𝐫𝐨
  • 推荐

气势雄浑,姿态庄雅,美轮美奂。背景音乐在温厚中蕴含着拔山之力。文案有点emmmm……反正没有有关方面的支持,这片子也拍不了吧常沙娜也曾经是个小女孩(这个名字好可爱),她的父亲叫常书鸿,常书鸿也曾经是意气风发的留学生,从张大千手中接过了蘑菇图,那些画工都有青春梦想,但都被莫高窟摄服,选择了守护,人一代一代就是这么过来的。艺术成就了人,但人的信念和坚守也加持了艺术。

1小时前
  • 刘大象
  • 力荐

看第二集一辈子没离开敦煌的94岁女画家,别人问她有没有后悔,她说不后悔,问她为什么,她说是因为艺术,瞬间哭成狗

1小时前
  • 李二小姐
  • 力荐

留靈脩兮憺忘歸, 你好你发表的关于《敦煌画派》的短评,因为 含有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被移除。如发表的内容多次被移除将导致账号状态异常,异常账号的评论将不再出现在公共区域。感谢你的理解与支持。——豆瓣电影 不歌功颂德就绞杀,我操傻逼😊

1小时前
  • 留靈脩兮憺忘歸
  • 很差

漏看第四集,先标记继续寻找资源

1小时前
  • Onehapp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