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爱情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齐溪,谢承泽,牛超,邱天,宋宁峰,陈永忠,张艾嘉,松本淳子,大槻修治,今本洋子

导演:李亘

播放地址

 剧照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2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3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4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5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6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3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4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5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6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7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8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9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2 20:25

详细剧情

交换生李小李(谢承泽 饰)来到日本东京偏僻的“渊野边”留学一年。呆板木讷的他一心想要打工却屡屡碰壁,终于在老同学邱邱(邱天 饰)的帮助下找到一家中华料理店。代理店长管唯(齐溪 饰)收留照顾他、店员青木(牛超 饰)视他为情敌、后厨大师傅老万(陈永忠 饰)小师傅宋哥(宋宁峰 饰)倒都对他爱答不理……李小李的到来打破了地下一层的沉寂、也卷入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时间稍纵即逝。下一个春天到来前、有人留下,有人离开,而那些刚刚羁绊成型的“限定亲情、临时友情、类似爱情”又会何去何从?

 长篇影评

 1 ) 红鲤鱼

像打开了一本赴日交换生的日记本,记录着这一年的众生相,随着男主的视角线索去探索日常接触的各种小人物背后的故事,由一件件很小很真实的事情串联起整个剧情。

围绕着“离开的、留下的”,用凝练的台词,巧妙的冲突,把匆忙都市中疲于奔命的小角色的各自半生自然而然地展开叙述。

每个角色之间的感情交叉也安排的巧妙,展现了除了爱情、亲情外,还有很多复杂的羁绊,他们没有血缘的连接,没有爱情的纽带,没有年龄的界限,凭借着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惺惺相惜,可以在一个屋檐下生存,可以在住院手术的时候给予守护,在各自贫瘠而疲惫的生活中相互依偎。

每个人都像那尾不同而孤独的锦鲤,暂时性聚在一起取暖,然而大家都有自己的路要坚持走下去。

本来可以打四星,一星扣给厨子在地铁上被诬陷性骚扰的剧情,消费女性在公共空间对性骚扰的恐惧,甚至进行嘲讽,只为渲染男厨师的疲惫老实,最大败笔。

 2 ) 离别并不是结束,下一个春天我们都会有新的相遇

如果把一群陌生人放置在同一个空间,他们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关系,或友情,或爱情,甚至是亲情。当然也有可能因此产生龃龉,嫉妒和倾轧。

这就是人类的特殊性,也是人类伟大和复杂的部分。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本质上探讨的就是人类关系,日常,细碎,充满着平常人的烦恼和温情。

但整体的观影过程还是很愉快,在生活流的电影序列中,很难不想起小津安二郎。

再者就是时而还流露出来侯孝贤的韵味。

生活流的电影实际上是反技巧的,因为生活本身平静非常。但你一旦入了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你就会开始和他们一起悲喜。因为他们的生活和你的生活,其实并无二致。无非是换了个环境而已。

本片的摄影值得一提,姚宏易作为侯孝贤的弟子,摄影风格很有辨识度,擅长从日常事物中挖掘出“不寻常”的部分。娴熟的运镜和构图,也让电影呈现出来一种成熟的质感。

说到电影内容,其实平淡的故事不好讲,就像素菜不好做,调料给足的菜肴不至于太难吃。但清淡的菜系就考验厨师的功夫。

所以在中国,向来缺少“做淡菜”的导演,生活流的片子几乎没有办法藏拙,创作者的素养在影片中一览无遗。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透露出来一股“丧丧的暖意”,虽然在表达上算不上惊雷,但也于无声处听到了一点点隐雷,值得鼓励。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小李因为语言不通,被客人欺负,客人明明点了很多份蛋炒饭,但利用小李的语言问题,耍赖说只点了一份。

小李被惩罚,一个人在仓库把多余的炒饭一点一点吃掉。

而这时候,管唯沉默寡言的男友端过碗,和他一起吃。

人与人之间的暖意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中展露而出。

当然还有最受欢迎的杏仁豆腐,杏仁豆腐可以说是故事里的点睛之笔。

这是小李对陌生客人展示出的暖意,面条里的豆芽老人家咬不动,但杏仁豆腐入口即化。

尽管小李的处境糟糕,但他还是能在一些时刻,流露出来自己心中的暖流。

这种暖流正是正在遭遇尘世之苦的人迫切需要的。

观影过程中,我时常被这些小细节所感动。

人果然是细节动物。

这部电影讲的其实是群像戏,小李就是那根穿针引线的针,他带领着观众把每个人物依次带出,展露他们每一个人的境遇和内心世界。

看完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常说的异乡人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在更广阔的时间标尺上,我们都是尘世的客人。仅仅是因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言和习惯而散落到尘世的角落里。但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情感感触,相似的人际关系相处,所以本质上我们都是相同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好的电影实际上是没有语言界限的,人类通用的语言其实是情感。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正是因为我们都是尘世的客人,所以才总能在他乡遇到温暖。互相温暖其实是人类众多美好特质中,最闪光的一面。

除了这些之外,更吸引我的其实是影片透露出来的一种“普遍性”,一种“人类的情同一理”。

我以前在书里读到过一句话,“我在生命中最糟糕的日子里,遇见他们”。

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类似李小李的境遇,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置身孤独之中,自己还有一摊子烂事,无处安身,更无处安心。

人毕竟是要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其实是人类对抗庸常和孤独的武器。

一旦发现自己在陌生的他乡被“孤立”,就会被孤独和庸常包围。

古人常说,人至少找一个立锥之地。

不论伟人还是诗人,都希望尘世间有个地方可以安身。

我们漂泊苦吟的杜工部,就是受够了没有立锥之地,才写得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广厦千万间”的能力,但为寒士提供安身之地的能力还是有的。

故事里的管唯就是这个给人以安身之地的人,她就是那种在你生命中“糟糕时光”里出现的人。

如果能在疲惫不堪的生活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幸福之至的事。

影片结尾,管唯给小李装好行李,一如故事开始,好像一切都是一个圆,相遇和分别都是一个可爱的圆。

影片的英文片名是Before Next Spring,下一个春天来之前。

据说冬天不适合分手,所以离别的人时常会选择春天和朋友告别。

因为春暖花开,在路上的人,和留下的人都不会那么难过。

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春天万物复苏,每个人都会有新的相遇。

希望看完这部电影的你也是一样,在下一个春天,辞别旧日的丧,遇到崭新的朋友,开始前途似锦的生活。

 3 ) 渊野边

“小李赴日”

导演说,电影的原名叫作“渊野边”,是他去日本做交换生时生活的地方,也是南国亭中华料理店的真实所在地。电影的开头是有些拘谨的,就如同刚刚来到日本的小李一样,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些担心,这不会又是一部过分关注自我、用媚俗的镜头语言花两个小时阐释自己如何自恋的青年导演作品吧。然而让人惊喜的是,这一场小李赴日随着街道上升起又降下的电车栏杆、女孩的裙角和围巾、还有四季的变化徐徐展开。像是翻开一本一笔一划认真写下的日记,也许是有很多不够完美,但是正因为这些小缺憾,才得以将导演的赤诚表达,也让故事更加完整。

我并不喜欢过分煽情或是将感情直白地外露讲述出来的故事,大抵是因为人生并不会有那么多戏剧时刻,更多的都是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感情和心思,以及没机会说出来的遗憾与悔恨。可是渊野边的地下室里,尽管发生在南国亭里的一切都是深沉厚重的,可是故事的叙述者却没有将这样的记忆变得矫情刻意。就如同电影中的小李是南国亭的闯入者一样,这一刀切下去,我们也不过是数场生活的旁观者。而人与人的际遇也大多如此,漂泊在外,每个人都有些手忙脚乱自顾不暇,所以产生的羁绊也总会是浅浅的。电影的真实之处也在于此,没有大开大合的感情,只有点点滴滴的日子。

真实有万钧之力

但是只要是羁绊,就总是会有重量。在一分一秒的岁月中,也许我们并不会感受到这种重量,正如同导演所说,当时他在南国亭打工时不时盯着钟表,只盼着早早下班。沉默少言的小李也是这样,他慢悠悠地擦餐具,鼓起勇气去和客人讲话,抱怨点错单的饭需要自己吃掉。在地下室忙碌的小李当时并不会意识到,性格坚毅的店长、总找自己麻烦的青木、一直在课本上画画的邱邱、还有站在讲台上讲一门大家都是选来混学分的课的老师,这一个个与自己的命运画出交叉线的人,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如何念念不忘的印记。

电影里关于为期一年的留学交换的故事淡淡的,让我想起的是在标准日本语中级课本的对话中,主人公小李在机场好心提醒一位日本男士笔记本掉了,不想在到市中心的磁悬浮上又遇到了他,两人随便聊聊草草告别。第二天,佐藤さん到新公司报到,上司给他介绍他这一项目的中国地区负责人——小李出现,两人认出了对方。渊野边的电影所讲述的,仿若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却又有些“真巧”的故事。

而到了标准日本语高级课本中,小李和佐藤组建了家庭,开始讨论给孩子庆祝生日。就像南国亭的故事结束后,小李回国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告别时随口说了自己都不大相信的“我会回来看你们的”。可是没有想到,这群人就这样留在自己心中再也不走,于是十二年后,有了这么一部电影。真实,有万钧之力。导演李亘与小李的生活就这样在戏里戏外相互辉映着,他们回到南国亭小小的店面筹备电影,在医院的戏份中,齐溪拍摄所用的病床正是她所饰演的唯姐当年躺过的那一张。小李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海岸线的那一边,这一群人的生活也在戏外继续着。故事与现实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而正是这种模糊,让观众感受到了真诚的力量。

给生活以侧写

电影中所描绘的群像,并没有大段的陈述与对生活的过分窥探,反而是随着每一个角色的视角移动,将观众带向不同的场景。这一个又一个不经意间偶得的人生切片,像是岩层的截面一般,将每一个人物的一生展示在三言两语的对话间。日本大婶回到为了自己年迈糊涂的妈妈贴满各种提示语的家中,换掉疲惫的表情,耐心地给母亲夹好蝴蝶发夹——“可是太累了,我宁愿妈妈已经不在了”,这是她只有在地下室的后厨才有勇气说出来的话。拼命打工赚钱的小赵一遍遍嘱咐大家喊他青木,赚来的钱全都寄给在中国的妈妈——但日本的父亲喝醉了酒就家暴他,无论是哪一边的身份,都不是属于他的家。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的唯姐,离家太久已经不知要如何面对家人的老万……而在这昏暗的店铺里,来就餐的也大多是囊中羞涩的食客,但无论是孤独或落魄,还是平淡与快乐,大家都在这一餐一食间坚守着、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影片的场景总是在夜里,每一张脸庞也都被生活拉扯着不断下沉、疲惫倦怠,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愿为了在灯牌下筑巢的小鸟不被野猫吃掉,而熄灭黑暗中为数不多的光源。

当然有很多人会注意到片子背后强大的制作班底,感谢名单中的田壮壮、许鞍华,作为摄影指导的姚弘易(难免让片子的视角带了一些侯孝贤的影子),担任艺术指导的文念中,以及齐溪、张艾嘉等演员的演出。拥有强大班底的电影年年都有,可是能将成熟的制作团队、流畅的镜头语言、以及新老演员各不相同的对角色的诠释,全部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部片子里,让每一个音效、每一段音乐、每一个空镜都能尽量为故事服务,却十分不易。作为第一部电影长片,能在技巧性和艺术性上拥有完成度已经十分让人惊喜,而无论是讲故事的人还是演出的主创团队,每个人都在这部片子中尽全力展现出的诚意与对影像表达的热爱,就连过长到有些平庸的片名,也无法掩盖这个故事本身的光芒了。

 4 ) 奢侈的梦

2007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二,得到一个去东京交换留学的机会,为期一年。我住在“渊野边”,听名字就知道挺偏僻。除了上课以外我常常泡在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它躲在车站附近的地下一层,老板是中国人,收留我的店长姐姐是中国人,一起干活儿的也大都是中国人。它有一个挺传统的名字,南国亭。那一年我几乎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没去过富士山、没体验过茶道、没泡过温泉。很多同学常常笑话我,你千里迢迢跑來留学,结果天天混在一个中华料理店?

2011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二年级,剧作课有个题目,未来处女作你想拍什么?要写出大纲、梗概、人物小传、分场等等。当时我提交了[渊野边]。王红卫老师的点评大致是“啰啰嗦嗦,看完还挺感动,值得去试试”。那是他三年里唯一一次“夸”我,之前我拍了几个作业,他都说好像网络视频。

2016年,我跟着壮壮老师去张艾嘉张姐的剧组[相爱相亲]见世面。张姐、老田、屏宾老师、文念中老师等等这些个“江湖神仙”每天从早到晚聚在一块儿、做着最纯粹的创作,我被深深震撼,头一次冒出[我也想闯入这个江湖]的念头。我把[渊野边]讲给张姐,说了些矫情的担忧,自己是个无名之辈啦,拍自己的故事凭什么让观众掏腰包来看呀之类。张姐听完大致说“天啊,小李,你不是还没到30岁吗?怎么会想这么多?创作就两个字,去做”。30岁,真是想表达了。

2019年,九月倒数第二天,我和整个[渊野边]剧组挤在[南国亭]吃开机饭。当年收留我的姐姐带着剧本里那些个人物原型忙乎着几十人的吃吃喝喝。出品方华策影业的蒋总席间和我碰了一杯,“小李导演好好加油啊,你看这个店这些人等了你12年,你终于回来拍电影了”。我正琢磨着[啊?有12年吗?],大伙儿起哄让摄影师姚宏易姚哥说两句,“我知道导演正担心马上要来的台风,导演,不要怕,渊野边晴天,我们就拍它大太阳,它下雨,我们就拍雨滴”。

2022年,[渊野边]定在三月十一号上映。它有了个新名字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片子里用到的一句歌词,[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我常常琢磨后半句这几个字,[脸上不会有泪滴]不代表心里面不难过,应该是把负面情绪藏起来,不想被看到而已。都说拍电影像是个梦,生活中怎么也学不会的事情,我想去这个梦里奢侈地感受一把。

 5 ) 一个人来,小桌也可以

看完电影,站在公交车站等末班车,突然意识到好像每天都被异乡打拼的生活和环境催促,快一点,再快一点。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品尝一份糖水,感受一份温暖,放慢节奏好像变成了奢侈的事情,但这部影片,让我重新获得了这些久违的感受。 影片应该属于渐入佳境型吧,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或许带有一些异乡人的共鸣。“南国亭”的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同事朋友,他们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而我们身边许多人来来去去,相遇又别离,人总是要向前看,往前走的。听说这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感受到了真实所以动人,温柔治愈的力量是永不过时的。 抬头看看国贸的高架桥,感觉就像邱邱说的,这里好像也没那么好,但我还想留下来再试试。或许人的一生,每段关系里,最后走的那个人都会承担更多的遗憾吧,可,如果能够认识你,与你同路走一程,我还是会对你说:“欢迎光临。”

 6 ) 有一天,一个男孩长大成人

如果用三个词来总结《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我会选:孤独,别离,成长。

年轻男孩李小李因为交换留学来到日本,在中餐厅“南国亭”打工的一年,他如同一个过客,目睹了周遭的世事变迁、悲欢离合,却也通过默默的关心和行动,将自己编织进了这片原本不属于他的社会图景中。

而这个又长又难记的片名,来自于片尾在KTV里唱的那首老掉牙的歌: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

李小李在离开的时候脸上的确没有出现泪滴,但这不代表他这一年白来了。他陪伴身边的人们度过了或大或小的难关和孤独的悠长岁月,也从中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由几十个这样的一年组成,这部影片就是一个平凡人生中的一个普通横切面,它算不上精彩,却也回味无穷。

一条孤独成长的鱼

“鱼”在影片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高空飘荡的鲤鱼旗,男主痴迷的鱼摆舞,河中我们没有看见的鱼,以及几乎家家户户的鱼缸里都养着的鱼。

我对鱼的理解是渐进的。最初看到的,是被困住的孤独。我以为导演想要借由鱼缸里被困住的鱼表现困住了片中每个人的那种生活:他们似乎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遵循着固定的路线和行为模式,仿佛鱼缸里一圈一圈游着的鱼,安稳而孤独。这在宋哥为躲避警察藏身于仓库鱼缸旁时得到了最佳对照。

但结尾李小李突破自我的大声叫卖,让我明白了“鱼”在这部戏中的另一层含义。

让我们回到片头出现的鲤鱼旗。鲤鱼旗是日本为庆祝五月五日男孩节而挂的装饰物,有男孩的家庭都要挂上鲤鱼旗。这个习俗来自于中国的“鲤鱼跳龙门”传说,以祝愿男孩像鲤鱼般健康成长、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相对应的也有三月初三的“桃花节”以祝福女孩子健康幸福。

李小李初到日本,邱邱带他去剪头发,借理发店奶奶之口提点了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国观众鲤鱼旗和男孩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表明了故事开始的时间在晚春,也预示着一个男孩开始成长。

李小李是胆怯懦弱却又善良温暖的普通男孩,日语不好,不敢大声吆喝,也不会满脸堆笑招揽顾客,更不会任何技术活儿。按理说,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应该出国留学,更没有能力在异国他乡找工作养活自己。但他来了,因为母亲希望他出来看看世界,而他又不想给所剩无几的家里增加经济负担。幸运的是,南国亭收留了他,并给了他足够的包容和庇护,让他得以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年。他也默默地关怀照顾到了身边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编织进了这幅生活图景。

店长在送他离开时,说他这一年也没什么长进。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我自己也时常在年末总结的时候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但人的成长或许和植物一样,是需要延时摄影才能看得见明显改变的。一年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有的人可以在一年中就产生巨变,而绝大多数人,只是内心悄悄地又长大了一公分。对于李小李而言,他的成长体现在了去监狱探望青木的时刻,在每一个接邱邱回家的夜晚,在万师傅和管唯生病时陪同在侧的日子里,最终,体现在了他冲出地面大声招揽顾客的嘶吼里。而这些看不见的“长进”,都融入了悠长时光里。

一群日飘的群像戏

这部看起来十分平淡的影片背后,其实有着一个个血泪的故事。但影片刻意将沉重轻描淡写,只留下一丝若隐若现的苦涩。

尽管给了小李庇护,但南国亭并非安乐窝,甚至可以说,这其实是一个“失意者之家”。在国外呆过的人都知道,对于在异国他乡求生存的中国人,中餐厅是一个门槛最低也最苦最累的活儿。影片完整照顾到了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给了他们的故事一个出口,交代了他们被困在这个“鱼缸生活”里的缘由。

本地人、混血儿、移民……全球化的时代,你在任何一个国际化城市都能遇到这几个群体,这部影片选择了日本人、中日混血、长居者、留学生、交换生这几个形象演绎了一处日飘群像戏。父亲的病、母亲的债、永远被拒的永驻、一家三口分居三国的无奈、不知应该继续独自飘在日本还是和家人团聚的迷茫……人生原本就充斥着无解,“飘”是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给了一些问题逃避的出口。

每一个移居他乡的人,内心都有着一个”东京塔“般的向往,在巴黎是埃菲尔铁塔,在上海是东方明珠。但旅居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你都离这座塔无比遥远,你只是贴近地面努力生活,当你终于可以仰头接近这座塔的时候,你或许已经到了离开的时候,亦或者早已失去了对这座塔的向往。

片中的日本一片孤寂的宁静,甚至安静到让人心慌。而南国亭却永远热热闹闹,仿佛承载了全世界失意者的寂寥。

他们能否跳出鱼缸?不重要。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鱼缸是他们自己选的,或许他们在鱼缸里也过得挺开心。跳出来,谁也不能保证会更好。这一点,所有飘在异国他乡的人都心有戚戚焉。

一首淡淡的抒情诗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集齐了一个优秀的制作班底,我认为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画面和配乐都非常戳中我的审美点,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十分平实自然。缺点自然也是有的,过于私人化的经历和情绪,可能比较难获得大众的认可。但吃多了轰轰烈烈套路式的故事大餐,这样清淡平常的私房菜也不失美好。它仿佛一首带着淡淡愁绪的抒情诗,写在初春的艳阳里,清冷又温暖。它不深刻,但也不做作;不伟大,但值得出现。

 短评

开始觉得有点散,散点透视一样的旅日华人漂泊群像,淡淡的苦涩,倒是有点日片味道了。花伦的配乐太好听了。第一次看牛超演电影,创的时候关注他来着,演得还可以。导演是北语日语系毕业的,大二去过渊野边做交换生,北电导演系研究生,然后居然是李雪健的儿子...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This is a sad but warm story. Suddenly being apart, it is just like there is always spring after winter.

8分钟前
  • Oriol Paulo
  • 力荐

最大的優點是善良,散亂平淡的敘事令言外之意的表達無法被傳遞

1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FEFF# 故事落脚于“离开”,它是故事的结束,却是人物的新开始。英文片名“ Before Next Spring”亦有此表达。btw:男主没有对任何女性动过情,只有在探监男二时表露过真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日本每年都生产100部这种新导演模仿是枝裕和模仿侯孝贤杨德昌电影的电影。

16分钟前
  • 喵老师2333
  • 还行

去年的这个时候是《又见奈良》,今年是这部;即使有争吵、表述分歧以及来源于现实世界的紊乱,却总有人深耕那些在日常中人与人间奇妙却又真诚的情感联系还有彼此的守望相助。在他乡先被冲散与隔绝的孤独,却又渐渐建立与找到的归属感,都静静地被揉进每个人的生活难题里。尽管有遗憾的地方是大部分角色的背景故事都是欲语还休,进程平淡,也陷入无解的凌乱中;但这样的故事依然如和煦的春风,抚过脸庞,提供另份难得的慰藉。即使最初的出发点是个人经历投射,但如若分给张艾嘉或者齐溪更多部分,形成像吴彦姝的主导作用,它或许会变得更充实丰满。

1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一個如《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般的故事,卻沒有犯前者的錯,把矯情丟到一遍,言辭質樸、情感真摯地寫一首情詩,送給每一位平凡人。當第一次看到鯉魚出現時,理所當然的想,那是男孩成長的象征,然而,之後才發現象征的不止於此,如魚得水的小溫存,如魚失水的孤獨感,在那一個小小的南國亭裡,每一條魚都在各自逆流而上,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電影外,齊溪和宋寧峰離婚了,電影裡,兩個人的角色看起來還有破鏡重圓的可能,那也挺好。

22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他的悄静来临,像一条鱼——比水,还有生活,都要透明。原来,大家都曾生活在水底。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世界首映。我真香了,本来以为不好看,没想到结果还不错,打脸很严重。声音杜笃之、艺指文念中、摄影姚宏易、配乐花伦(《大象席地而坐》),这配置似乎成了近几年新人新片是否好看的风向标,当然本片也没有令人失望。影片聚焦留日学生、在日华侨和中日混血等日漂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从不会日语的菜鸟,到自如交流的生活家,成长不在一瞬,而是在人与人的羁绊里逐渐生根发芽,整体感觉很像是鹏飞来拍《大象席地而坐》,锋利中带点温情,仔细一想,胡波的锋利+鹏飞的轻盈不就是是枝裕和嘛,尽管能看到许多前辈的影子,但却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融入了导演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2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去年北影节前,我和天坛奖的选片人去华策提前看到了这部《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看完后大家都很喜欢。影片初看下来平淡、安静、缺乏爆款应该有的跌宕,但影片气质的细腻、哀伤又让人很是心动,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李亘这部处女作就是一部有余味、耐咀嚼的作品。它设置了林林总总的人物,但故事的完整拼图留给了观众自我缝合。如果起一个日式的名字,真得可以叫它《杏仁豆腐之味》,初尝没有味道,浇上甜水,便立马成为镇店美味。这又何尝不是电影的真实写照呢?我们观众自己埋藏心头里的那些回忆瞬间,就是这部日常抒情之作最好的佐料。值得推荐。

29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太真实了,当代青年的生活写照。能在孤独时刻陪伴着你的,往往是工作的伙伴、合租房子的室友、社交软件上结识的本地网友。当代人的羁绊形式也决定了亲情、友情、爱情是有时空局限性的,我们经常觉得,独自在外的游子们,就像一个临时组成的家庭,但这样的羁绊注定要经历别离。影片极其细腻地表现了这样的关系,灵动而清新,可爱而有趣。生活流的镜头充满着细节的呈现,无时不刻让人看到在外漂泊的自己的影子,剧情没有大起大伏,但优美的配乐加上清新的画面,已经足够温柔治愈。

32分钟前
  • 土豆牌
  • 推荐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日本华人题材,预期较低,所以感觉还不错,但是回想起来好像又说不出讲了个什么,不过整体呈现挺有日影感。几个人物其实最后也没能画出什么弧光,倒也真实,身在异乡的漂泊者们,不过迷茫地漂泊着。

35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几段没头或没尾的人物关系线,正如孤独的人们在时空中离散的运动轨迹,有的只会往前不回头,有的会守在老地方等待,以似是而非的东京铁塔锚定某个虚幻又明确的方向,所有的相交与分离都难以计算。小李对青木,有某种含蓄微妙到难以察觉的情愫像彩虹鲤鱼旗一样在飘荡,两个人都怪好看且般配的。7/10

3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吃过期食物,吃客人退掉的食物,用打折券吃最便宜的面和饭,可是已经很满足了。似乎永远在打工,在餐厅、超市、KTV、酒吧,打工能让人忘掉饥饿。除了轰隆隆的电车,这里与东京并没有什么关联。身处异乡也不过是想找个亲人一起活,在哪里不是活?如果找不到就人间蒸发,再也不让人记挂。

3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个主题越想越觉得难受,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因为社会上的行为,大家慢慢聚在一起,然后走散,有人在原地,有人走到远方,甚至生命也是如此,可能留下来的人,反而带着一些悲凉,先走的人可能幸福一点。

42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真的好看,轻盈又灵动。讲述了各种状态的孤独,不论身在异乡,还是儿女双全,其实都是孤独的。邱天好美,但张姐更美啦。另外幕后阵容太强了,从音乐到画面都是高级质感,所以导演处女作能有这个水平也合理。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日本老太太对着镜子对女儿说有鬼,衰老带来的孤独感真是致命。

43分钟前
  • 李逵艾
  • 推荐

😓日本老太太脸谱化集大成者 啥背景这么大盘子拍vlog

45分钟前
  • 已汪销
  • 还行

导演拍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吧,身临其境的日本留学生活,有种像在看日影的感觉。最成功的是选了一群非流量的演员,普普通通能够让人relate。说真的流量明星就该去接广告上综艺,别来霍霍中国电影我看了会谢...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物很多,但并不杂乱,亦不赘余,即使寥寥几个镜头,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为每一个角色都创作了一篇丰富的人物小传,他们有粗有细,也有留白。我并不觉得导演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渊野边的人物群像,他们更像是导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他私人记忆的拾取与串联。电影很细碎,但挺有质感,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片段反而格外动人。

5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本届天坛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有力竞争者。以105分钟的时长,讲述了跨度长达一年的、七八位日本华人的故事。镜头和台词,充满生活气息。不煽情、不激烈,自有一股温和、厚重的力量和质感。演员们大多奉献了自己从业以来的最好表现,细腻、自然、生动。角色之间的情感连接,使他们贡献了让人相信、让人挂心的群像。齐溪罕见地降低了她本身的倔强感、刚硬感,以恰到好处的分寸饰演了“南国亭”的店长。张艾嘉饰演一位热情而备受学生冷淡的教师,她举着橙色遮阳伞、戴着优雅的帽子在桥上走过,给影片添加一抹非常美好的颜色。影片以极其自然的手法,关照了亲情、爱情、事业、死亡,不掩饰其中的残忍,也自带温情。导演李亘作为“星二代”,不显轻浮,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真诚地拍摄了此片,十分难得。祝福这部电影能顺利抵达观众。

55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