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之间

喜剧片英国2016

主演:克里斯·梅森,Hannah,Britland,卢锡安·拉维斯科特,Mark,Womack

导演:James,Marquand

 剧照

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2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3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4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5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6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3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4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5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6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7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8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19两个世界之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55

详细剧情

该影片是由导演詹姆斯·昆德导演的一部关于人生和现代都市生活的电影。 正如影片名所说,主人公瑞恩就是一个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人。一方面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是踏实简单的现实生活。影片通过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冲突和对比,来突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长篇影评

 1 ) 乌斯特雷姆|还在埋怨996,带你见识一下老外的人间地狱

故事的开始,女二就急匆匆的闯进了某机构。

办事人员很有礼貌的说了一句——第一,要先问好,第二,请别插队。

潜台词大概就是,你礼貌不?

说实话,个人也很反对粗暴的插队。

但莫名其妙,对办事人员的“礼貌”,也感觉不太舒服。

接下来的另一位办事员,更加有礼貌。

没预约,你来什么来啊。

这相当官方的说法,让人无言以对。

或者,在办事员的眼里,懂礼貌,排队,预约,这些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啊,难道这都不懂?

是啊,这有什么问题。

可是,如果你耐心看完(不,你大概只要坚持半小时),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不懂礼貌”,“乱插队”,“不预约”。

女二的遭遇,其实大概都发生在每一个弱势群体的身上。

你说要交材料,好,没问题,我交。

可是一转眼你说交哪儿了,我也不知道保留个证据,委屈不委屈?

你说要排队,好没问题。你们朝九晚五,自然可以保持绅士风度,我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上厕所都是急匆匆,哪里来的时间?

你们周末上班不?

你说要预约,好,没问题,我们不约。

这事儿都火烧眉毛了,你说等预约,预约完了,房子都烧没了,还有意义?

女二就是这么个粗俗又不讲道理的人。

这一切都落在女主的眼里。

但女主也没打算做什么,她也正自身难保。

看女主的简历,相当的不错,当年的法学院高材生,如今再就业,遭遇到的尴尬,真的是尴了个尬。

这位典型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儿,想成为白领是不太可能了,保洁行业了解一下,而且,即便是你愿意,也要看人家要不要用你。

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办事员,说得比较直白。

工资啥的就别谈了,996什么的也别计较了,007可是必须的。

女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来到了人才市场。

如果说,办事员的说法还是比较温婉的话,到了人才市场,这才是刺刀见红的开始。

工作不仅要做好,还得准时。

马儿既得跑,还得不吃草。

女主的第一份工,就在甲方爸爸和老板的无理取闹下,无疾而终。

其实女主很委屈,早前我大小也是个白领,要不是老公找了小三,何至于沦落至此。

可是,现实容不得你卖惨。

可是,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啊,只要细心一点,就能发现女主的气质,完全和她编造的故事不搭。

真相很快就败露了。

得知女主真实身份的,是开始的办事员。

之后女主结交的一些朋友里头,没有一个能发现真相,奇不奇怪?

一点也不奇怪吧。

办事员属于“有闲”阶级,看书或许也是一种标配,知名作家,多少也得知道几个。

而女主的“朋友们”,每天被生活压榨得渣都不剩,没有时间,没有心情,阅读,对他们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事儿。

女主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来自人才市场。

这哥们有点意思,买了一辆车,因为一些相关费用问题,被拖走了,想赎回车,把费用交上来啊。

女主觉得很纳闷,有了车,工作起来也方便很多啊。

况且费用又不是很多,实在不行,找朋友借一下也行。

若是有有钱的朋友,可以啊。

这……,活生生的不想话题继续是不?

女一和女二,虽然在开场就有了交集,但结识还是保洁培训的过程中。

等到两人成为朋友,还要在很久以后。

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半,那些抱怨996的,可以收声了。

而且,女二没有车,每天通勤时间一小时,那个时候还没公交车,咋办?走路。

此时的女一,已经搞了一辆车,可以顺便载女二上下班,一路上,走路上班的,不在少数。

而且,这些“不在少数”,在凌晨五点半,就得遭受盘剥。

这是一个女一在“体验生活”时,绝对没有想到的境况。

女主的第二份工,是在轮渡上保洁。

部门主管直言不讳,这里“和地狱一样”,一分半钟,必须搞定一个床铺的清洁、换床单、叠被等工作。

或许,你可以在一分半内搞定一个,但230个,你能保证全程不停歇的搞定?

相比之下,女主更愿意打扫厕所,哪怕是厕所里头更加乌烟瘴气。

不过,即便是这样,女主只是“新来的”,想选择打扫厕所的自由也没有。

如此繁重的工作,女主还有心情,回家的路上到海边放个风,游个泳。

作为一个作家的浪漫,这完全可以理解,无论工作怎样,对她而言,不过是一种采风,现在的艰苦,都是将来的话题,新书的销量。

而在生活中慢慢习惯的女二,一脸的懵逼。

在俩人的交往中,女一发现女二背地里翻她的包包。

为什么?

女一开始纠结,出于作家的浪漫情怀,女一构建了无数的版本。

但,没有一个版本和事实搭边。

整个故事,如作家所说,她知道了弱势群体的糟糕现状,所以想亲自体会一下。

在她的“实地采风”的过程中,发现的是“令她无法想象”的真相。

这个群体,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从身份,还是从种族,都无法划出一个明显的界限。

每一个人,都在被“失业”压榨。

其实,相关的社会问题,在《全职》中也有体现。

然而,《全职》给了女主一个温柔的善意。

而本故事是结结实实的冰凉。

女主在没能及时下船时,选择躲进头等舱逍遥,对她而言,不是什么压力,即便被发现,貌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陪她一起疯的女二和小姑娘,如果被发现,大概就没这么好运。

三个人相约以后每年的这天,都要如此折腾一番,到最后,大概也只是一个笑话。

女主完成了她的书,她感谢很多人,她戴着女二送她的生日礼物。

然而,又有什么改变呢?

她的书说不定能引发一些共鸣,能引发一些思考,但生活还是如此继续。

女二想着和女主再打扫一次卫生,这“没有意义”。

她们注定是女主“突发奇想”的一时灵感罢了。

后台回复“913”,看完就舒服了。

 2 ) 认真的作家

一个知名作家,大概属于比较上流阶层吧。想要写出关于失业和贫穷的认真作品,亲身体验底层阶级的清洁工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一天两天。至少是一小段时间。全程的深入。

闺蜜1号。单身带着三个孩子。自卑和自我不配得感,使她无法继续与作家的友谊。为什么非要作家在新书发布以后,在一起亲历一次清洁工的工作呢。她非要作家立下投名状。然而社会是现实的,作家是理智的,这没有意义。

还是班长和其他工友的态度积极,尽管感情或许没有那么深。期待作品能得到更大的关注,其他人阅读作品之后,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尊重清洁工的工作。

其实闺蜜1号和闺蜜2号,完全也可以往积极的方面想啊。还佩戴着幸运草项链,总不至于是装出来的吧。或许以此为投名状更佳。或许阶层不同,生活圈交集没那么大,共同话题偏少。但至少友谊是真切的呀。也许偶尔有朋友小聚,聚餐,聚饮,喝咖啡。也许其他什么时候的新书发布会,或者别的什么分享会之类的也可以邀请啊。不一定能融入圈子,至少也开开眼界呀。再不济,就当中了乐透。约定好的每年4月4日,邮轮头等舱一游,三人好好叙旧游玩不是也很惬意吗。一年请假一天,好好玩一下也不错呀。

就这么选择友谊戛然而止,可惜了。

 3 ) 你永远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自己生活的亲历者。

——20230712天堂电影院观影之《乌斯特雷姆》(又名《失业风暴》) 《乌斯特雷姆》是军军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88部电影,也是我到天堂电影院观看的第130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665部电影。 本片吸引了六男一女共七位影迷在天堂电影院观赏。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中年女作家为找到写作灵感和素材,不惜亲身体验底层清洁女工工作和生活,她成功了吗?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不老女神朱丽叶•比诺什年近六旬,依旧魅力不减,她作为女作家,已经是中产阶层,但为了写作需要,她化身失业女性,来到残酷的就业市场找工作,最后终于找到了几乎是最底层的工作:清洁女工。 影片的细节十分精准到位,几句对白就把就业市场的残酷刻画得淋漓尽致!失业简直太可怕了,是压倒普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洁女工们虽然工作脏累苦,但是却有着劳动人民朴素真实的情感,女作家和她们朝夕相处,被她们说朴实率真和对生活的不屈不饶所感染,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但是女作家体验生活的时间是有限的,该摊牌还是得摊牌,和女作家关系最好的两个女工会有什么反应? 清洁工团队里一个高个子身材好容貌好的女孩,找到了另一个工作,即将离开这里,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即使只是好了一点点。欢送会寒酸但情真意切,大家畅所欲言后,坐班车离开,高个儿女孩不再同乘,她一个人在路中央翩翩起舞,送别朋友,送别曾经的生活,镜头跟着班车渐行渐远,女孩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才会懂得星光的珍贵。这个长镜头是电影对她们最温情的凝视和祝福,好令人感动。 当一切真相大白,曾经的好友再次邀请她和她们一起去“乌斯特雷姆”地狱,女作家的回答令人心碎。 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能有真诚的友谊吗?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 精彩台词: 凭什么要我冷静? 一群废物! 清洁女工需求量大,不会被取代。 你的优点? 活力充沛,做事井井有条,有团队精神。 缺点? 比较追求完美主义。 你的主要的优缺点? 优点是诚实,缺点也是诚实。 清洁玻璃有两种方式,法式和美式,法式是直来直去,美式是绕来绕去。我比较喜欢美式。 你是那个作家?我看过你的书。 我是想写的更深刻些,所以来体验失业和找工作的感觉。 那你有没有想到你找到一份工作而剥夺了别人找到这份文件的机会? 没有试用期,做不来就走。 看命运把我带向何方。 不要带你去墓地就好了。 这没有任何意义。 豆瓣评分7.8,我给8.0分。 本片毫无疑问入选军军2023年观影三十大佳片之一。

 4 ) 玛丽安的残忍

感受到玛丽安的残忍和傲慢不是在她戴着项链出现在克里斯汀面前的时候,也不是在她微笑着给别人签售的时候,是在聚会结束后的夜晚,她和克里斯汀、马莉露三人靠在车上抽烟,克里斯汀说马莉露还年轻,可以有很多浪漫想法,可是她和玛丽安不是了,只能这样一辈子。那一刻要强的克里斯汀在观众眼里显得那样可怜,即使她在别人面前永远强硬、嚣张跋扈,但是这一刻她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和玛丽安放在一起,她对她展示自己的脆弱和温柔,她以为两人是同流的船,一起朝海里漂荡。但玛丽安从没这么想过,她有无数的后路,以怜悯以欺骗的目光来看待克里斯汀马莉露这样的人。

最后为什么大家都对玛丽安笑脸相待,反而羁绊最深的克里斯汀和马莉露对她冷眼旁观,是因为无论玛丽安是什么身份,于那些人而言都只是过客,但对克里斯汀和马莉露来说,她们真的共享过一瓶香槟,真的以为彼此之间赤诚以待。

玛丽安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无疑是敬业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她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她的观察对象有知情权和同意权。用这种隐瞒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绝对不是真正的调查。

 5 ) 底层的愤怒

出于对“精英知识分子体验底层生活”这个设定的兴趣而观影,但是刚看完时有点失望。

表现底层工作辛苦的画面甚至让我感到无聊——这些辛苦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只是资阶级在生活中隔离了它。正如你在路上每天经过的一个乞丐身上的臭味——如果愿意走近他,你每天都可以闻到。既然你每天都绕道走,又何需坐在大银幕前消费这种同情呢?况且从底层人民的角度,他们是否愿意自己的艰辛被放在大银幕上供人观赏呢?

而后续情节中资产阶级的自我批判,也算是比较经典的立场了,最后的打脸也是陈腔滥调。本片在艺术性和情节上我没看到任何新颖的东西。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很反常地感到比平时更有能量,却是一种攻击性的能量,一种来自底层的愤怒。我被以往的体验和见闻中那些底层人民的生命力附体。故乡小村子里的穷苦农民,流水线上的工人,西班牙街头的流浪汉,拿过低保的法国外卖小哥,被压榨的地下艺人......那些与我有过或近或远的接触的“底层”人民。出路在何方?需要谁的同情?

但是我自认为更接近底层身份甚至曾经成为底层的身份,除了让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会感到“底层的愤怒”之外,还有什么比剧中的女作家做的更好的吗?于是这愤怒也朝向了我自身。我心中时而一个底层人民在向着资产阶级愤怒,时而一个右派资产阶级向着白左愤怒....

走出影院之时由于表达的过于急切造成了误解,我与同去的社会学朋友吵了一架。她认为影片的价值就在于让大家看到这些平时被忽略的人,而进一步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甚至推动政策上的改变。但我又觉得这依然是一种资产阶级虚伪的自我感动,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后来我读到原来主演比诺什家族中也有过一无所有从清洁女工开始做起的女性。她自己也有过体验流浪汉生活的经历。我内心的那个“愤青”又开始佩服起这个女人,她能允许自己平和地以一己之力促成了这个片子。这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化愤怒为沟通,或许也给许多看到这部片子的人种下了行动的种子。文艺工作者能做到这一步,善莫大焉。

最后,片中素人演员表现很出彩,导演挑人和引导的能力好强!

 6 ) 《乌斯特雷姆》:如果作家真的一落千丈做了清洁工呢?

因为主演是朱丽叶·比诺什,才会去欣赏法国电影《乌斯特雷姆》,原因嘛,导演埃玛努埃莱·卡雷尔为什么要给电影安排一个我们读起来特别费劲的片名?

电影好看,就去按图索骥——原来,这是根据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小说《乌斯特雷姆的码头》改编而成的电影。那么,将片名意译成“两个世界之间”或者“失业风暴”,都辜负的原著作者特意将地名标注在封面的一片苦心,因为弗洛伦斯·奥贝纳斯的愿望是,非常客观地再现发生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故事。而当埃玛努埃莱·卡雷尔决定将《乌斯特雷姆的码头》影视化,他不想放弃弗洛伦斯·奥贝纳斯这样的良心作家隐藏在文字里的社会责任,写作者因此来到了台前,她就是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作家玛丽昂。

因此,我为我看完第一遍电影后在笔记本上留下的那句话,感到不好意思。那句话说: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呢?

倒不是因为《英国情人》、《蓝》、《布拉格之恋》等著名电影的女主角,成为清洁女工后不肯放弃优雅、高贵的扮相,从而显得与清洁女工的形象格格不入。就像年近花甲的朱丽叶·比诺什从来不肯操心自己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许一样,她也不为角色的背景而刻意改变自己的举手投足,奇怪的是,朱丽叶·比诺什还是那个朱丽叶·比诺什,一踏进《乌斯特雷姆》成为马里昂以后,除了拿起清洁工具打扫卫生时因角色设定动作故意显得特别笨拙外,这个女演员俨然已是一名生活在法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索性让马里昂成为失败作家、不得不去做清洁女工来养活自己——倒是生出这样念头的观影者,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事实:清洁女工竭尽全力也换不来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种社会常态,而非偶发事件。

假如不相信《乌斯特雷姆》所呈现的清洁女工的生活现状真实不虚的观影者,大概也不能接受电影的结局:马里昂充当清洁女工期间所经历的一切成为一本书后,把与之同甘共苦过的姐妹请到了新书发布现场。然而,最应该出现的克里斯丁却没有现身。失望并且倍感失落的马里昂不甘心地将目光投向了远处,她看见了自己与克里斯丁共同的朋友路易斯。马里昂起身向前,被告知克里斯丁正在乌斯特雷姆等她。这可就叫马里昂犯了难,哪怕放弃新书发布会后循例会有的酒会,她也不能抛下特意赶来的那些清洁工姐妹吧?但马里昂还是跟随路易斯来到了码头。

问题来了:在马里昂下沉到清洁女工这一职业的过程中,克里斯丁究竟给过马里昂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作家放下酒会和其他朋友?

将《乌斯特雷姆》看到这里的影迷心知肚明,在电影中与其说是克里斯丁帮助了马里昂,不如说是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很大的便利。

克里斯丁是个单亲妈妈,且是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养活3个孩子和自己,克里斯丁必须选择小时工资最高的活儿,那就是去停靠在乌斯特雷姆码头的游轮上清洁客房。对克里斯丁这样的清洁女工而言,豪华游轮就是地狱,每晚,豪华游轮停靠在码头,清洁工们就得赶紧上船,在有限的停靠时间内,完成打扫工作,为此,他们平均每4分钟就得打扫完一个房间,具体事项包括换好四个铺位的床单、被套、枕套,还得擦干净马桶、洗手台。从天色擦黑干到东方既白,下班后他们一个个都累到抬不起手来……而克里斯丁还有另一个难题。实在是囊中羞涩,克里斯丁只能每天步行去码头上班,单程需要1个小时。想象一下,步行1个小时将耗费掉克里斯丁本就不够用的体力?所以,当好心人借给马里昂一辆虽破旧不堪但能正常行驶的汽车后,她又心甘情愿地让克里斯丁搭车,马里昂给了克里斯丁什么的帮助,显而易见。那么,意外获知马里昂的真实身份后从此避而不见亲密相伴了一段日子的“同事”,克里斯丁究竟在作何感想?

要付房租,要替3个孩子挣学费,克里斯丁的日子的确难过。无论单亲妈妈的身份设定暗示着什么,但克里斯丁从不没有为自己的过往汗颜过,所以,她丝毫也没有觉得,趁马里昂不在车里偷偷翻检她包里的钱夹确认马里昂的生日,会引起旁人的怀疑。她也不会因为马里昂在回家路上看见大海自然而然跃入其中畅游一番的闲情逸致,而疑惑马里昂从作家到清洁女工之中有没有隐情。接过克里斯丁为她准备的生日礼物之后,马里昂说那句“到死也要戴着它”的誓言时纵然激动之情已经溢出了银幕,克里斯丁都没有想过要去破解暗藏在其中的马里昂真实身份的草蛇灰线,为什么?克里斯丁的生活逻辑非常简单,真实地活着,所以,她才那么痛恨怀假装跨越了两人之间社会距离的马里昂。

倒是抱持“索性让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角色真的丧失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充当清洁女工来维持生计”观点的我们,明明知道作家与清洁女工之间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却还幻想意外会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

所以,《乌斯特雷姆》的结尾是点睛之笔。

跟随路易斯见到克里斯丁以后,马里昂问两人的关系还能不能回到从前?克里斯丁拿出一件橘色的马甲示意马里昂:穿上它,再跟我们去游轮上做一晚清洁工,我们就还是好姐妹。

看到这里,我故意按下暂停键,设想接下来马里昂会怎么办?她当然会接过克里斯丁递过来的橘色马甲,跟着克里斯丁和路易斯上了船……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电影结局?生活尽管苦涩,总有不期而来的意外会给生活加点糖。只是,《乌斯特雷姆》的创作者更相信,令人惊喜的意外很少光顾这个世界失意的人群,完成了一本关于清洁女工真实生活状况书籍的马里昂,再踏足游轮只能是豪华客房的客人,而克里斯丁注定只能继续做她的清洁工。那条作为生日礼物的项链,虽然还挂在马里昂的脖子上,且很有可能永远在那儿,但马里昂与克里斯丁的生活轨迹因为一本书而重叠后将再无相交的可能,这就是《乌斯特雷姆》表述的那个社会的常态,虽令人痛恨也却叫人无可奈何。

 短评

去年就很期待的电影。会被他们之间的amitié 感动,悄悄准备生日蛋糕,偷偷在一等舱里喝酒,约定着以后每年都这样聚在一起,但是最后的戛然而止一点也不意外,就算还带着你送的四叶草项链,也不会再上船用4min收拾一个船舱了,毕竟是不同的阶级。

6分钟前
  • Q
  • 力荐

船舱内的连结抵不过现实身份的鸿沟,在那个时刻,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褪去价值武装的中产短暂解放了世俗的情感壁垒,她和观众同时意识到了自己关怀的虚伪和真正物质机理的匮乏——所以电影才建立了一个如此脆弱闪耀的乌托邦,比诺什于美好中窥见真实世界之可怖之后流下的眼泪反证了两段生命无法真正交错融合的挫败,可以说,作家体验生活叙写故事的动机与沉浸光影片段的我们别无二致,同「活在当下」,观众对情景的自由迷恋胜过了言说论证的表达,这种打破了目的性、强大的、保守秘密的视线复活了角色千言万语的告白,人物就此被创造发生。正如生活的魔力并不在于奇遇的瞬间,而在于幻象的破灭,它打消了现代人溃缩在符号内的孤独,让传统法式情节剧的创作基调早早在中途偏离轨道,驶向那虚无,其剥离关怀直视虚伪的姿态足以让当代大部分现实主义观察蒙羞。

10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纪实是残忍的,希望挖掘,希望有所刺激,但那归根到底都是一场「人祭」,也许可以点燃一些所谓的尊敬,但为了那一点可能的另眼相看,永远会有道德困局在。与低阶层的友情可以伴随自我降格的某种感动,但本质的脆弱甚至虚伪,注定在褫夺过后千疮百孔。很难过的,但是曾经的卷烟、海滩、幸运草项链、头等舱香槟,有过多么洁白的快乐呢?快乐到一辈子都不忍触碰了。

1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7.5。最后比诺什那一句:“这没有意义”是非常清醒绝望的,人注定只能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自己生活的亲历者,尽管她会在零下的海水游泳,会在喝酒后渴望某种永久。人性和阶层属性不会完全对焦,但愿也牵扯不清,她的知识分子身份又加剧了这中间的各种牵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当时是真实的,大概也只能如此了。

19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冷漠地社会歧视。虽然生活在冰冷的世界中,但她们内心更多的是善良和温暖。

21分钟前
  • babudo
  • 还行

比诺什的“清洁女工手册”。知识分子为创作而体验底层生活,最怕的其实是谎言被揭穿的那刻。女主既收获了友谊也背叛了友谊,社会写生最终输给了阶级鸿沟,哪怕共情又如何?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看,简短有力,有对社会议题的冷静窥探,也有对人情羁绊的深入体察,结尾也不拖泥带水,反而非常有力道,进一步展现出“两个世界”的贯穿主题。这个导演的技巧挺好的,比诺什演的也好,感觉片子质量入围去年戛纳主竞赛也不掉链子的。一些喃喃自语的旁白看似多余,其实更是一种社会学报告式的提炼,兼具主观和旁观性,偶有温情,但时刻都残酷。

2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3.5分。

33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法国版Nickel and Dimed :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

34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这其实比拍照者是否要帮受害人好多了一个层次,患难之中的友谊是否更牢固?大概不会打破阶级的隔阂。其实友谊也是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吧,体验结束便很难寻回。很有意思的切入点,法国社会底层生活真的很苦,可能每个地方都一样吧

37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3.5。一场女作家对于缺乏保障的劳动雇佣模式的短期体验,也是一次放下知识分子身份、感知社会真实困境的生存实践。当那个法国电影里常见的漂亮法国完全失去踪影,没有矫饰的底层生活浮现在银幕之上,作为观众,其实会感到意外,同时也会被影片的谦和姿态以及落地务实的叙事节奏所打动。

38分钟前
  • 2miao
  • 还行

穷人自尊太过强大,富人感情太过廉价。本是不同世界的人,谁也别对谁有期望,相识一场,好好过自己余生!

42分钟前
  • 山水
  • 推荐

就想知道一件事,中国有拍清洁工的电影吗?结尾大好

4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LFF Juliette Binoche 素顏洗廁所還是那麼有魅力,難怪pizza man 第一眼便看中她,後來向她告解不忠也是老實得可愛。直線抽擊中產虛偽以及對下層的獵奇剝削,去戲院看法國電影的是中產,影評人更是不善生產、中產之中的中產,註定無法討好,卻異常有力的文本。電影並非完美,但其創作動機已值五星。她生活勞碌累得連看海放空的時間都沒有,她累極卻仍能吐出incapacitated 的高級詞彙。她偷看她銀包是一份單純關懷,她卻心底懷疑窮人只會偷錢還故意裝大方只收她油錢23歐元。中產階級的小恩小惠,在勞動階級眼中比一切來得更羞辱。兩個世界之間,只有對立,沒有磨合。

49分钟前
  • DullBoy
  • 力荐

oh 結局不錯⋯兩個世界就是兩個世界

54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关于田野调查的道德考量,揭穿身份后收尾有些太急了,还可以多展开一下。比诺什的演技真的没话说了

5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眼泪流量和年龄成反比,共情浓度和年龄成正比眼泪和共情的比例,呈人性比

5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电影一开始没多久,我的眼泪就开始忍不住,是这部片子多么好吧?我不知道。友谊能经历阶层的考验吗?didier eribon在《回归故里》里讲述道,很难。能理解她们发现女主竟然是“体验生活的作家”时感受到的背叛,对于她们来说,作家所谓的写出作品“让更多人知道”简直是个笑话,因为人们一直都知道这个系统对于底层的压榨,只是选择视而不见罢了,而这样的“体验生活”后,她便可以回归自己原本中产阶级的生活了,她们之后的生活像无法相遇的平行线一样,不再有任何交集。

58分钟前
  • 七日狐狸
  • 推荐

哈哈哈哈,法国人的电影就是这样,虽然拍的是清洁工,但视角依然很中产,就像《巴黎夜旅人》设定同样是(真)离婚家庭主妇,但依然不失浪漫情怀,和肯·洛奇的小确幸比起来还是有点居高临下,虽然最后讽刺了一波,就像是子女交换《变形记》,她们永远不会是一个世界的人,片子也不是拍给劳工看的,又是一场中产自嗨。

59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比诺什医美级别的演技!看她打扫卫生好入迷啊有点想求她直播给她刷火箭!有一瞬间差点以为比诺什和单亲妈妈会是两个在田野中相认的社会学家……

1小时前
  • 咯咯精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