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子2014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张玉锋

导演:冯鹏程

播放地址

 剧照

狗日子2014 剧照 NO.1狗日子2014 剧照 NO.2狗日子2014 剧照 NO.3狗日子2014 剧照 NO.4狗日子2014 剧照 NO.5狗日子2014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10 18:06

详细剧情

  张玉锋:《狗日子》纪录片主人公,193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20岁结婚,因老婆闹分家,半年后离婚,打了一辈子光棍。2003年开始捡废品,收养十几条流浪的猫狗,同时供侄子上大学。年过八旬的他,自食其力,饿了就去卖废品,换来钱买吃的,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他活的很潇洒自由,活的铿锵有力,活出了自己的尊严。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活出自己的艺术,但他却能传递给我很多正能量。

 长篇影评

 1 ) 观后杂谈

受到上外聚光灯电影社的邀请参加了FIRST在上外的青年独立电影巡展活动,观看的影片就是这部《狗日子》,观看结束之后我简单谈了谈观后感,大概的内容分享如下:
我想从三个角度,影片本身、导演以及纪录片谈一下感受。
首先,影片本身。因为在开场时,我没有仔细看,后来上网一查发现主人公张玉峰已经82岁了,不可思议。影片里给人感觉也就是60多岁,看起来他年轻时的确练过武术。而且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他已经82了,那么他的侄儿至少也要50岁左右。那么现在50左右的上过大学的一定都是社会精英,所以他侄儿一定过着很体面的生活,也一定有能力为他养老。但是老人表示了拒绝。他宁愿自食其力,所以他过的特别有尊严。于是电影的最大冲突就诞生了,他的工作(拾破烂)与生活态度(尊严)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当然这个冲突也让电影故事非常有趣,一点都不闷,观影过程十分愉悦。另外,我们想象中的拾荒者应该都是苟且的生活,但是张玉峰虽然住的“苟且”,但是他的三观一点都不苟且。这部影片如果放在美国,肯定要被评级为R级,因为里面有太多的粗口,甚至比昆汀的片子还要多。骂人代表什么呢?代表他活的很真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愤世嫉俗,不苟且于这个社会。所以张玉峰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上都是一个位于边缘的人。一个82岁的非主流。
其次,导演。尽管这部纪录片要比现在院线里的95%的国产片都要好看,但是严格一点来讲,这个导演的叙事技巧并不高明,或者直接讲,他拍的并不是很好。因为展现给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层次感。第一个镜头里的张玉峰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最后一个镜头里的张玉峰还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没有任何变化。我们看不到人物内心的冲突。电影最后有几个空镜头,不知道是为什么表现孤独感还是怎样。但是旋即,老人就乐呵呵地出来扫雪。我们从电影中看不到张玉峰的孤独感。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哪怕他表面上再坚强,他都不可能不感到孤独。但是显然,或是老人没有把自己的内心展现给导演,或者导演没有能力展现给我们。如果没有变化的话,实在没有必要拍成112分钟,我觉得30分钟的短片足够了。
最后,关于纪录片。纪录片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小的层面来说,我觉得它可以真实的反映出我们的生活,这里的“我们”包括别人。比如影片中特写的那双破破烂烂看上去似乎都可以闻到臭味的布鞋,估计在市场中也就是20块钱一双,但就是这样的一双日晒雨淋的破鞋,竟然都还有人想要。这是同学们不可能想象的一种生活状态。但这是真实存在的。就在离我们1000公里之外的天津。当然上海也一定有这样的人。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的意义。不过我觉得年轻导演拍纪录片有些浪费或者偷懒。因为纪录片的门槛比较低。导演能够发现张玉峰这个人物似乎体现了他的“慧眼”。但是其实我们在场的每个同学随便找一个人拍上一年也能做到这一点。我跟着拍我旁边的这位同学,拍上一年也能剪出来一段有趣的镜头。我觉得你要是去跟拍宿舍楼的阿姨,最后拍出来的120分钟的纪录片说不定比这里的张玉峰老人还要有趣。
所以我建议青年电影节以后还是要多鼓励商业类型片,哪怕几年出一个忻钰坤都是值得的。

 2 ) 了不起的狗日子

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对生活现状的态度,还有他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诠释。这恰恰也反映了这部剧导演淳朴的内心,如果没有一双对社会底层关注、关怀的双眼,是不会呈现出如此作品。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需要这样一批人带我们去了解、去关注这个社会最平凡、最底层一类人的生活、内心,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也警醒我们无论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终归都会回到那个最平凡的世界和生活中去。

 3 ) 拾荒者

刚刚看到“拾荒者”这个词,突然想到初中的时候看作文选,看到一篇作文中写:我想成为一名拾荒者,大概主题思想是像拾荒者一样自由快乐吧。当时看到这篇作文,我觉得很新鲜有趣。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是“我想成为……”,我自认为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排比段落形式,把看过的“拾荒者”搬进来,似乎也有一种实验心理,想看看老师如何评价我的这篇作文。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
                                                我想成为一名画家……
                                                我想成为一名拾荒者……
                                                 ……”
果真,老师在讲评作文时,说我的拾荒者这一段“太过消极”。

 “拾荒者”这个词太不生活化、口语化,以至于我要先把它翻译成“捡破烂的”才发现,小时候也有一些关于拾荒者的记忆。

小学时,学校里有两位捡破烂的老奶奶,她们看上去年纪相仿,都是背着一个大大的袋子,里面是校园里拾来的废纸、饮料瓶子。她们中的一位总是笑呵呵的,戴着金戒指金耳环,黝黑的脸上沟壑交错,但有时会与同学们说笑;另一位瘦小干瘪,头发花白,干枯的脸上没有一丝神色,总穿着灰色的衣服,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依旧是一件灰色外套,似乎没有同学和她说过话,低年级的同学还有些怕她。两位拾荒者在校园里难免会有竞争,而劳动委员经常会把班里同学的废纸、废瓶子存放在一起,留给那位更加亲切爱笑的老奶奶。她们有时会争吵,但更多时候是相安无事地共享校园的资源。现在十几年都过去了,听说我曾经的小学已经盖起了楼房,新铺了操场,雇佣了门卫,校外人员不能随意进出校园。两位老奶奶是不是还在每个班级后面的垃圾箱里翻找着废纸和饮料瓶;同学们是不是还把废纸和饮料瓶藏起来,只留给那位亲切爱笑的奶奶。

另外一个记忆也是在小学,暑假的时候表妹来我家玩。我们在路边看到一位拾荒老人,在垃圾堆中不断翻找。表妹天生很有同情心,她说那个人好可怜呐,我也突然觉得心里算算的。于是我们俩一商量,回到家里找出了一些小铁片,又花了几块钱买了些跳跳糖什么的零食,一起给拾荒老人送了过去。老人当时的反应和我们的心情早已回忆不起,可是现在想起我们的举动,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深深的羞愧和悔恨。我不知道我们的同情心是否合适,也不知道我们的同情心给老人怎样的影响。

前几天,特地从天津去北京看了一部拍摄在天津的纪录片——《狗日子》。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拾荒者。当看到影片简介时,我不免在想,可能是一部关于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的记录吧。可是看过之后,我意识到,在此之前我可能还是没有转变那种因为同情而给拾荒老人买零食的思维吧。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捡破烂也是悲惨可怜的代名词,人们多会对他们多一分同情。可是,当在纪录片中了解张玉峰老人,看到拾荒者的生活,我开始质疑这种情感定式。拾荒说到底也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和你我没有什么差别。

在《狗日子》中,我随着导演的镜头,渐渐形成对主人公张玉峰一层一层的印象。他重情义,轻钱财,几十年独身一人,靠一人劳动给弟弟盖房子,供侄子上大学。他对社会风气感到失望,谴责甚至咒骂小偷和一些不守规矩的人。他年少习武,不免让我把他想象成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大侠。但是,他又深谙中国古老的生存和处事之道,他收购偷来的自行车加价几十块卖出去,对于来找事的人也丝毫不客气。民警、小偷、顾客,他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随着影片的深入,他和猫狗、和老伙计张师傅的相处,更体现出老人隐藏于内心却不习惯表达的情感。他知道这只叫欢欢的狗胆小,给这群流浪猫狗喂食时会特意关照欢欢。包包随他外出时跑丢了,他回来开始对其他狗发脾气,骂他们都走了算了。老伙计张师傅不辞而别后突然回来,他难掩激动之情,却装作不经意地提起了经常来喂狗的大娘想找老伴儿的事。

在我的心中,张玉峰大爷的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他带着他那个时代的烙印,他的思想比常人超脱,却也笨拙于情感的表达。而“拾荒”就只是他的谋生手段,和每个人都一样,凭借自己的劳动和能力生活。看过全片,我们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怜悯,而只是了解另外一种生活体验。

有趣的是,当看到张大爷在垃圾堆前翻找时,我竟有一种兴奋之感。

就像来到书店,看到一整面墙的书籍,满心欢喜地去翻看挑出自己喜欢的;
像去吃自助餐,玲琅满目诱人的食物,迫不及待地去品尝美味;
像打翻了自己满满的抽屉,东西散落一地,不慌不忙地精心整理归类。

初中的那篇作文该不会一语成谶,
我挺适合做一个拾荒者的。

 4 ) 老无所依:冷光中的温暖人生

   镜头跟着老张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中,红尘中摇曳着的你我既是主主演又是过客。冯鹏程导演一个人,一部DV,一辆自行车,长达一年多的跟拍,雕塑出一部《狗日子》:简单而机械得重复着的就是他铿锵有力的生活。
  排行老大的张玉峰打了一辈子光棍。年轻时凭一己之力支撑整个家庭,是他活着的意义;后来给两个弟弟盖房子帮他们成家立业,是他活着的意义;再后来拾荒供侄子上大学,是他活着的意义。对于“活着”,呼声欲涨的生命都掌控着发言权的麦克风,有人历经沉浮选择缄口不言,有人初出茅庐愤于无处话凄凉。
  对老张来说,活着,不仅是状态,也是不计结局的过程,还是一种使命。人生中百分之九十的平淡是你我共有的,剩余各占百分之五的精彩和苦难便是留给自己的墓志铭。 老张挂在嘴上的,就是他拾荒供养上大学的侄子,他不停地跟别人说,侄子如今很有出息,不停地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去,他说不舍得扔掉捡来的破烂,所以他不回去。那一瞬,我仿佛回到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深山里,耄耋之年的老奶奶逆光坐在深山漆黑的屋子里听着乡邮员念孙子的来信,斑驳的阳光透过老旧的门窗有力地倾泻在空白的信纸。刘烨手握空白的信纸、编造出的话语是莫大的宽慰和希冀。老张耳不聋眼不花,就算心如明镜也乐于在人生使命面前“难得糊涂”,他的侄子到底有没有出息我们无从考证,到底有没有打过电话让他回去我们也无从知晓,侄子早已不需要老张的供养,而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了他生命中最大的支撑。
  老张年轻时有过一段婚姻,因媳妇闹分家不到半年就离婚了。虽以捡破烂为生,却收养了几十只流浪猫狗。老张坐在摆满旧品的下塌处吃饭,一天两顿,狗依偎着他,他与狗说着家常,无儿无女无人搀扶,却丝毫未能影响他追求做“人”那一撇一捺的支撑。老张给小狗们分食,叫骂的管理着,讲规矩。在场的好多人笑了,笑得任性,笑得透彻开怀;这不是天津老城小梨园里配着瓜子大碗茶的逗乐相声,这是一个拾荒者一生最能肆意的舞台!拾荒,每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惊喜,他努力着装扮自己的家,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配的上快乐二字。我们都想在阳光下体面快乐,与人和睦相处得到肯定,却又怕极了付出,缺乏热忱,热衷物质,精于算计。在我们吟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时,在我们感慨穷其一生冷暖自知时,却丝毫不懂得收敛固有的自私。我们对弱者的漠视,对他人苦痛的漠视,对现状的漠视,都使得我们能够幸福安心地生活在此时此刻。
  老人身上满是时代碾压过的痕迹,撸起袖子裸露臂膀上的刺青,满满的都是毛主席语录。整个社会的变化,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身上投射得清楚。如今的世事,他有太多的看不惯,流浪于社会的边缘反倒自得其乐。“我屋里这个院,这屋里进不来人了,让人家笑话。”简单慢速的摇镜头扫过他居住的小屋,适当的升幅落幅展示得是他赖以生活的家。房屋低矮并不能自如得穿上一件外套,老张很自然得走到外面去穿,委身的蜗居处时常被偷被砸,老爷子却心胸开阔不以为然。人生数不尽的不如意,与其信奉无奈是人生的唯一状态,不如找寻无奈之外的境地。
  纪实的世界里,淡漠的空镜头转场渲染出丝丝凄凉。人情冷暖里,始终不是这笼包子就能替上笼包子的空缺,到底意难平。兄弟张师傅毫无症状得回来了,两人共同生活了11年,半年前不辞而别。“你怎么也不来个电话啊?”老张大声的一遍又一遍的盘问着没打招呼就离开的老兄弟,镜头环绕着他们,天地之间掩不住的亲昵,闲话家常回荡在耳边。爱狗包包跑丢了,他到处找寻,回家后不停叨叨,于他是火急火燎,于旁人是无关痛痒。或许失去时会痛苦,所以宁愿不曾拥有。它们在这个大杂院里得不到宠物狗那般的待遇,却也是老张倾尽所有的付出了。“现在这个社会,狗比人还强呢。”包包自己跑了回来,亲热得扑倒老张怀里亲热,或许人不比动物会表达感情,但狗非人,也没有人性致命的弱点。
  恍然想起前几天的一则新闻:女子对流浪汉翻白眼吐口水,遭砍死尸藏竹林。受害人的家属不要赔偿而要求判处被告人死刑。千百年来国人的思想陷入这样的怪圈:凡痛恨不已的事,必希望立法来解决;如立法还不足解恨,必希望死刑来解决。暴露在镁光灯下将赴刑场的人,是否还能为自己唱一首“奈何”。被厌世情绪统治了内心世界的人是可悲的,好在人是最有韧性的动物,没有事物能敌得过时间,再回首切肤之痛时能表现得异常平静,也就被时间所治愈。生活是万山圈子里的围城,你我都把自身所处的围城想像成不见天日的囹圄,把围墙外的世界想像成世外桃源,挣扎着跳出想要实现自我救赎,殊不知围城外还是围城。
  河边破落的房屋里一台老旧的电视机是这个家里最上档次的家电,摇尾而来讨吃的、打闹着的小狗是这个家里最鲜活的生命。老张操持着狗们的吃食,小狗依赖着老张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否认清了一切,便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便是一个人,也能顺利的活下去。河对岸林立的居民楼,户户透着暖光,想到在天津孤身一人上学的自己,每每看到家家灯火时都有说不去的委屈。老张却是别样的坚强,世间灯火他自有一处。整部影片中,老张很少沉默,卖废品换了钱 养活自己,叫喊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论调,语言在乐观坚强者的生命里从来都不是摆设。人声一落,紧跟着而出的就是音响声:电视机里传出主人公吃饭喝水的声音,传出天气预报的声音,无比亲切的人声事声人间烟火声,似冷清却是不可触摸的温暖。
  小狗依偎着他,跟着他一起颠簸在收废品的三轮车上,缓缓得追着夕阳回家去。对面就是城市的万家灯火,虽然明亮却不及我心坦荡。也许是人老了,总爱把“逝”挂在嘴边。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都清楚明白有一天会离开这世界,每个人都在努力得活下去,没有人为殊途同归的结局而早早放弃。
  铿锵如铁的老张一辈子没有扛过顶风的旗,唯当摄像机对准社会边缘的底层人时才有观众倾听这一世坎坷,却依然号角嘹亮。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的过程。活着,就好好活着。影片结束了,生命却没有结束,种种困难还在追击者我们。我想,在行走去他方的道路上,在朝圣的过程中,需要老张这般清晰的领路人。带着不知来源的勇气,脚踏实地地走向朝圣的终点,体验这冷光中的温暖人生。
文/孙慧茹

 5 ) 这盛世,除了狗可以倚仗,他还能倚仗谁?

老人家满嘴的粗口,也是,不少人年轻时未必说脏话,随着出来社会面对压力更多,还有受到周围人影响,脏话慢慢就会自觉不自觉说出口,而老年人也很多很粗口的,著名的“巴士阿叔”就粗得够街市够真实。

老人家活得通透,意识到老了没有创造力,没有价值,人家就当你是负担,巴不得你干净死了好减省资源,他完全是自己顽强地活着,他是不幸的,因为老无所依,但他又是幸运的,这样的年纪还能自食其力,很多老人家可能已经半失能或失能,如果没有家人或者养老金支撑,就只能等死。

为了一对破鞋争斗也是可笑复可悲。

1967年,刺字表忠心,为了国家奉献忠诚,都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先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像老人家这种也算为国家献出过一片忠心,那么国家又为他做过什么?80多岁的人,养老还得靠自己捡垃圾,和狗相依为命。忽然想起很经典的一个事,从前说得好听: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现在呢?

狗比人更可靠,比人还忠诚,奈何狗无法给人物质上的支持,但有这份精神的力量已经难能可贵。

 6 ) 《狗日子》-平凡的狗日子

“毛泽东时代,车子丢在那儿,不锁,没有人偷,现在,不行了“,老夫妇到张爷爷这里只为买旧车,买了回去也不擦,因为擦干净了还会被偷走。

张爷爷活地坦荡肆意,他负起了为人子和为人兄弟的责任,还付起了供侄子念书的责任,直到老年也不倚仗别人。日子过得艰难、东西被小偷偷过多次,但碰上没有手脚的乞讨者他还是会给上五元钱。这个老人也挺倔,侄子多次提出要接他回去和自己住他不愿意。他年少习武,文革的时候又是”中流击水“派的头头,为表忠心还在胳臂上刺了许多字,很侠气,所以面对和他争论甚至还要动手的买车人他毫不退怯,排队买酥饼被人嫌弃他还把别人骂一顿。他八十二了,但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拾荒老人。

这样一个纪录片,我不希望看到煽情,所幸导演也没给我们呈现”光明的尾巴“,老人去空楼捡玻璃的时候,有一段他往返楼上楼下运玻璃的镜头,挺长挺慢,看的时候我在想怎么把这一段拍得更有技法一些,导演也用了俯视镜头,但没有《四个春天》海报里仰拍天井的静止镜头那么有冲击力,回过头来再想想我觉得这个片子根本不需要表现冲击力,导演把他的视角传递给我们就很好,没必要去修饰些什么。

片子里,张爷爷也不是一个完人,为了多赚几十块钱,他刻意抬高了收车价,侄女打电话要用车来接他回老家,他反而因侄女买了车把侄女骂了一顿,他在哀叹老了活着没什么意思的时候也会哀叹世风日下,连张师傅都看出他是在固守旧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所以我不会把张爷爷看成是遗世英雄,但也不会过分怜悯他,他活地自由、真实,这一点远远胜过我和许多人。

 短评

题材很赞但是剪辑时导演还不懂得加以克制,所以这部作品并不适合在电影院里面看,很容易胸闷气短。拍纪录片的人有的时候要懂得保护你的拍摄对象,怎样尽量地减少观众对被摄者的误解,更加公正对待一个生命,这其实是一个很需要人思考的命题。

6分钟前
  • 🫀Psyche
  • 还行

2021-029之前有幸跟冯导睡过一个房间,后来偶然跟师哥聊天发现认识,当时拍片子的机器还是借给他的。哈哈哈哈圈子真小,今天偶然再次翻起来再看,有时候生活中有趣的一些点是要纪录下来的

7分钟前
  • 私奔
  • 推荐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吧!

10分钟前
  • 仲凯
  • 推荐

百人百态

13分钟前
  • 魏四鄰
  • 推荐

张师傅出来后变得有意思,作为毕设作品已经很了不起了。

16分钟前
  • ZZH
  • 还行

猫猫狗狗排成行,拾荒老人当自强。谈笑不忘当年勇,离别始知情谊长。

21分钟前
  • 阿孝咕
  • 推荐

老不如死,苟活不如狗活,技法无可学之处,张玉锋的风趣坦荡撑住片根,大陆游民影潮仍旧汹涌。

26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虽然格局较小,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27分钟前
  • 季轩
  • 推荐

跌宕起伏是纪录片可遇不可求的东西,本片没有遇到这样的故事,实属正常。

32分钟前
  • 白颜料4块8
  • 还行

人不如狗,鞋火葬场。

36分钟前
  • 韻。
  • 力荐

狗日子,唉,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38分钟前
  • 明朝王子
  • 力荐

7分。作为毕业作品来说,可圈可点了。虽然粗粝但贵在真实,贴的很近,按时间线来看跟拍有年多两年。素材还是蛮丰富的,不过可以再简练一些。

42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鞋就火葬了吧 鞋我都报案了 包里面还有诗…

46分钟前
  • 勇小兔
  • 力荐

80岁拾荒者与猫狗相依为命,给兄弟娶媳妇供侄子上大学!纪录片https://v.ixigua.com/Nh6CnHT/

50分钟前
  • 曹操不吃饭
  • 还行

挺好的,老了捡捡破烂,不靠别人,不受气,不看人眼色

55分钟前
  • 卡尔的蓝色汽车
  • 推荐

一个人的性格,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只与自己的思想境界相融。

56分钟前
  • 风吹沉香
  • 推荐

狗日子 (2014)

58分钟前
  • dac
  • 还行

批评居然这么多...我觉得作为本科毕业作品已经很不错了,题材有意思,主人公也非常有戏,只不过是剪辑稍有欠缺。期待导演更多的作品!

60分钟前
  • 奶奶徐
  • 推荐

开头给狗的镜头太多,并不能表达什么,只能证明导演功力还不够,不过作为去废品站买过东西和收废品的人打过交道的观众,对里头的情节感触更深

1小时前
  • 调制解调醒酒器
  • 还行

自食其力的倔老头儿 话粗理不粗张师傅回来和包包走失那里 老头儿真性情

1小时前
  • 鲜藕大王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