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巨星二十英尺

记录片美国2013

主演:洛乌·阿德勒,Stephanie 'Stevvi' Alexander,派蒂·奥斯汀,克里斯·博蒂,大卫·鲍伊,托德·博伊德,雷·查尔斯,Carole Childs,Amy Christian,Greg Clark,Kyliyah Clayton,梅里·克莱顿,Susan Collins,Charlotte Crossley,雪儿·克劳

导演:摩根·内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1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2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3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4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5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6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13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14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15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16离巨星二十英尺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3-08-10 22:54

详细剧情

  很多人听过她们的声音,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这句话几乎可作为“和声女声”职业生涯的最佳注脚。由Morgan Neville执导的纪录片《和声女神》就将视角聚焦于如Darlene Love, Merry Clayton, Claudia Lennear, Lisa Fischer, Tata Vega还有Judith Hill等几位幕后女声,他们曾为那些20世纪最著名的流行歌手们甘做绿叶,而她们也恰好如此地见证了流行音乐史。

 长篇影评

 1 ) 艺术家和成功者

其实这不止是一个行业的情况,每个行业,每个职场都是一个复杂的圈圈,不是每个有才的人都有机会成就事业或得到世俗意义下的成功。但作为艺术家,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对艺术的追求又是如此高贵冷艳,在此基础上的商业运作会让绝大多数人一身叹息。几段穿插演绎很赞,michael的几次短暂出场依旧让我心痛,真实的心痛,这跟难受不一样,那是一种心往里收缩的感觉,能让我真切心痛的人也就这么几个了,还是没有释怀吗~~~~

 2 ) 闭上眼睛,只剩天籁

       曾几何时,这个行业始于主流白人男性音乐中的花瓶角色,按照固定的模式唱出一部分歌词。那些穿着时髦的优雅而漂亮的白人女性,大概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才出现的吧。不具个性的和声,也被后来者称为“朗读者”。但是精彩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
    黑人姑娘们在见识到这一领域后,凭着她们自小就开始在教会福音里的熏陶,她们中很有天赋的那些人开始投身其中,并慢慢崭露头角,引人关注。她们的声音是如此的动听,即使只作为和声出现在有限的演唱部分,也让之前没有听过这种演唱形式的听众大为感兴趣,市场一旦感兴趣了,她们的时代也就来临了。
    鉴于当时的社会现状,黑人以及黑人的音乐,都属于不是很被主流待见的领域,骄傲的白人们大概不愿意看到一个黑男人风靡于少女、少妇间;也不愿接受黑妹的声线完全把诸多白妹比下去吧。但是动听的总是吸引人的,不能成为光环的中心,那在二十英尺外呢?没错,人们可以接受不在聚光灯下的她们。她们的声音很好的填补了主唱们的空隙,把整首歌曲变的饱满而活力十足。刹那间,所有的大牌明星和乐队,都想要她们,没错,她们来到了她们的黄金时代。
    她们中的一些实在是太有天赋了,似乎就是为音乐而生的,她们可以自如的控制自己声音的每一个部分,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情绪来诠释同一句歌词,她们具有无穷的活力,几乎可以不眠不休的唱下去。在摇滚乐这一让每个人淋漓尽致的表演形式开始风靡后,她们欣喜若狂,不设限的表演,自由的展示自己的声线和情绪,简直就像给予她们新的生命。
    她们实在太能唱了,以至于主唱们都不得不对她们另眼相看,她们对歌曲的诠释简直是对歌曲的二次创作,她们已经不止止是和声了,她们变成了每首歌曲的一部分,她们进入了音乐的核心,成为自由灵魂的一部分。
    因为实在是太风靡了,加上她们又那么有才华,想自己发展的念头开始在她们心中生长。是的,凭什么不行呢?那迷倒众生的演唱,凭什么不能横扫世界呢?因为音乐是流行,而流行是很花钱且很有门道的,可她们除了无与伦比的声线,对其他的部分,知之甚少。
    君不见我唱的歌别人来对口型,我录得专辑别人来登上排行榜,所谓的合约都是废纸一张,甚至为了生计得去给人做房屋清洁,收音机里传来我的金曲,而没有人知道,甚至不会有人相信,那是我的声音,那才是真正的我。君不见单飞的苦,花大价钱出专辑,自己养家养乐队,明明我和滚石唱的一样好,为什么专辑的小量不能再好一点呢?
    现实是残酷的。你们做到了最好,你们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甚至你们在艺术上进入了很好的领域,而你们在他们眼里,还是和声而已。你们表演很出色,观众很喜欢,销量节节高,但他们只希望你们“好吃不贵”,乖乖拿钱走人就好。你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你也诉说无门,心灰意冷现实无情,打扫房子的时候又有怎样的辛酸?压力太大不堪忍受,改行教西班牙语,时光流逝回首从前,你说你从来不比任何人差,可是这些年你埋没你的天赋,你心甘吗?你天赋超人,你全身心的制作了自己的专辑,想把自己绝美的声音货物保留的展示给每一个人,可你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花钱把它买回家好好欣赏呢。怀才不遇的你们,不知何去何从。
    渐渐地,黄金时代,过去了。你们的天赋绝伦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好友,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吧。一个歌手,能不能成功,要看她拿到的作品和制作,还要看她的运气。你们拿不到好作品,即使声线无敌,也难留下深刻印象;你们不受欢迎,虽然你们参与的作品早已火遍全球,但从没人记得你们的名字;你们终于展头露面了,可是那爆炸头和土渣的服饰,加上不够魔鬼的身材和并不秀美的脸庞,观众不买你的帐。
    我不知道一首金曲加金牌制作青睐一个无名的和声歌手的几率有多大,可我知道想让大众买你的唱片有多难。大众从来都是盲目的,先入为主的。也许有人不喜欢黑人当道,也许有人不喜欢你的造型,也许有人觉得你根本不酷,也许在他们眼里你根本毫无个性,根本的排斥你。有没有人可以忽略这一切的附属因素,单单欣赏你的音乐,并为你折服?当然有,这样的人就属于是欣赏艺术啦,但是绝大多数的大众,只是跟随流行而已。流行的是那些够酷的,够有噱头的,更漂亮的,更懂得经营的,或者运气更好的。你们看去年的sixto rodriguez ,能写能唱,歌又有深度,不是也无人问津,干苦力讨生活吗?像我现在这么煽情的在写,可我在看过这个纪录片之前,也对你们毫无印象,即使以前听过你们的声音,也大概不会放在心上吧。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平等的,这个社会有着冰冷冷的规则,而每一个人,都服从于它,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
    车轮继续转动。人们对和声也不再那么新奇,越来越多的歌手的乐队不再需要和声,很多和声者都找不到工作;技术的发展,也让音乐越来越偏离音乐本身,一个五音不全的美女,可以修音修到大众叹为女神。拥有美妙绝伦声音的和声们,却无法再被世人知晓。多么不甘,曾被MJ选中同台,却仍要为某歌手伴唱。安心吧姑娘,你看伟大如MJ,身前身后如何被人诋毁?多么感叹,参与过无数商业传奇的创作,最后却没人记住她们。安心吧,你们毕竟这么多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唱了这么多年,并且还能幸福的合作下去。多么遗憾,格莱美获得者,主唱都惊叹于她居然还唱和声,却除了音乐一窍不通,无法应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事情。安心吧,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你的天赋太超人了,以至于你在其它方面都差了那么一些。这些姑娘或大娘,在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后,被人记起,出现在这部纪录片中,或好友再聚,或独诉倾肠,回到当年的工作室,忍不住心起波澜,再唱几曲,抒发心中的惆怅情感,缅怀过去的荣光。
    和声的领域,大概就是这样了吧,有人来有人走,有人欣喜有人伤心,不大不小,不好不坏。依旧不缺传世的声音,依旧不被大众所记忆。
    对于她们,大概最好的位置就是那离聚光灯二十英尺的地方,与名利无关,在简单的位置演绎单纯的音乐。忘记身边的烦恼,不要被欲望驱使,只为自己当初站在这里的原因,天生爱乐。
    就让市场的,归市场;艺术的,归艺术。
    最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我们沉浸于Lisa Fischer那温柔、敏感而魅力十足的歌声中,忘掉世俗,只剩天籁。










 3 ) 中英双语字幕观看:比《寻找小糖人》更打动人心的纪录片

86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音乐电影《离巨星二十英尺》, BRUCE SPRINGSTEEN、STING、MICK JAGGER、STEVIE WONDER等传奇参演,讲述了音乐产业里坚持梦想,在成功和怀才不遇的人生境遇中坚持不懈的那些故事。

比《寻找小糖人》更打动人心的纪录片,MICK JAGGER回忆了跟伴唱歌手的工作片段,聊了他们之间的八卦,STING、BRUCE SPRINGSTEEN和STEVIE WONDER聊的更多的是更深层次的,作为歌手的追求、对于成功究竟是什么的探讨。

中英双语字幕观看:
http://t.cn/8F8Qluz

 4 ) We are back up singers, 我们全是

Access
  I think the most successful aspect of “Twenty Feet from Stardom” is its choice of subject: back-up singers. Like Morgan Neville said in class that there are so little was known about them, no books, no films. This film "is not the last word, it's the first word." The idea comes from producer of this terrific film, Gil Freisen, who used to be President of A&M Records. Gil went to see a Leonard Cohen concert in 2009 and was touched by the way Leonard Cohen let his back-up singer shine on stage. He ended up spend the whole concert watching these back-up singers and decided to make a film about them. Morgan Neville said: “Gil was the ultimate back-up singer. He spent his career making people stars and never taking credit himself.” It’s very said that Gil past away from complications due to leukemia before the film premiered. Morgan also identify with back-up singers. He said: “I made films about other people forever and have labored for twenty years doing this” (Comingsoon.com). Not only Gil and Morgan, lots of us are back-up singers. Finding a subject that is barely touched and is important to be covered is so hard nowadays.
        
Editing
   I love the opening animation where they covered the singer’s head with colorful dots letting us to notice that there are a lot more on stage besides them. The New York Times named it “A Dot Tribute for Singers of ‘Doo do Doo’” (New York Times).
   I feel that Morgan is more like an editor instead of a director. He had a few editors but the structure of the film is totally his idea. Managing such a large amount of interviews, archives must be hard but he presents us a clear thesis. Morgan said: “I wanted to find a group of singers whose experiences echoed each other, but they came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y had different reactions to their experiences, and they connected with certain hit songs or certain big moments in music history.” It only took him ten months to cut the film because he is an organized person. I remember him sharing his way of organizing and labeling materials in class. He sees those materials from a higher perspective.
   He is very focused. He mentioned: “I made the decision that I wasn’t going to talk about girl groups and I wasn’t going to talk about Nashville, I wasn’t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expatriated backup singers in England. I wanted it to be about these African-American voices that came into popular music and changed something”(Filmmaker Magazine). The film turned out to be exactly how he wanted it to be.
   He is very calm and he is not attached to footages or his subjects. He said: “The hardest part of making this film was opening it and eliminating things from it that I thought couldn’t make the film and I had to come to a definition of what backup singers I was going to talk about in this film.” It is hard to do but he did a wonderful job.
    I think he also balanced the stage scenes and real life scenes well. It’s not only a story about back-up singers because of the specific group he chooses “African American women”. There is a scene when Lisa is driving. She starts to talk about family and relationship, imaging a different life with kids. It really hit me. It says a lot about these back-singers lives as woman.

Gift
  Morgan was asked about why didn’t he make a narrative film. He said: “Non-fiction or documentaries can tell any kind of a story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o adhere to the rules of what’s possible. When you’re making something up, you have to say, “Well, this is what would happen here,” but in reality, stuff happens that seems impossible. I feel like there’s randomness in real life that too many Hollywood movies just shave off”(Collider).
   I really like what he said. He kept the randomness in his film, the randomness that makes the film authentic.

 5 ) 《离巨星二十英尺》:那么近,那么远

《离巨星二十英尺》:那么近,那么远

这部电影的名字显然是双关的。伴唱们距离巨星的确只有二十英尺;TA们不输给巨星的声音也让TA们似乎距离自己成为巨星也只有咫尺之遥。然而那近在咫尺的距离,却更像是天堑和鸿沟,将舞台划为前台和幕后,将舞台上的歌手划为炫目的巨星和籍籍无名的伴唱。伴唱歌手们就像TA们的名字background singer一样悲哀。
这是一部关于伴唱歌手的纪录片,但它又绝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伴唱们同样天赋异禀,但却因为各种通行的规则所制,只能做一名怀才不遇的伴唱。二十英尺的距离是如此遥远,许多人黯然离去,湮灭了上天赐予的礼物;有的人一直试图跨过这几步距离;也有极个别人如愿以偿,获得巨星的桂冠。伴唱们消耗年月,直到你看清那规则,愿意遵从并加入其中,磨去自我的骄傲,你才有可能走完那二十英尺。It's not a level playing field. It never is a level playing field, and you come into life understanding that. It's not about fairness. It's circumstance, it's luck, it's destiny.
对于我们没有生得一副好嗓子的人,我们也有各自的天赋,也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努力去达到堪匹我们天赋的目标。也同样有看不见的巨手翻手覆雨,把我们的命运当做玩物。什么样的成就才足以作为对天赋的褒奖?它就像是挂在天赋面前的胡萝卜,就像是拴在狗尾巴上的骨头,你奋力向前,或是坚持不懈,但始终距离它有二十英尺。
是否应该对那不愿成人之美的、似乎妒贤嫉能的、带着嘲弄微笑的、残酷的规则发出最强烈的谴责?还是应该带着合作的“成熟”,自觉打磨自我的棱角,做一个融于规则、站在规则之上的巨星?抑或做回自我,享受天妒英才的落魄?或者像片中的某位歌手一样,把伴唱作为一种享受?
声讨规则似乎很爽,但是却很不解气。它就像是对着空气挥拳,没有对手应战,你只会在挥累了之后,认清自己的弱小和无奈。规则之所以成为规则,就是能让所有人都受它的约束,并自觉不自觉的成为它的维护者,从而变得更加强硬。那些挑战规则的人,最后要么头破血流,要么变成了疯子(我恰巧刚看完《梵高》。就我看来,梵高死后盛名远扬,更像是规则之手对他最无情的玩弄:你终于获得盛誉,但对你梵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那些利用规则的人,似乎更为聪明/cunning。而鄙视他们的人,则大可以选择不合作的态度——与成为巨星一样,保持自我不向规则低头也同样是一种无上的精神荣耀。
与这三种人相比,最后一种似乎更为完美。当前三种人还在不满足的追求时,第四种人已经在关注和享受当下。我赞美和钦羡这样的人,TA们的存在是在向不甘于选择前三种道路的人展示可能的方向。只是后者说起来容易,对于心性并未能旷达如许的人来说,更像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我们往往离巨星只有二十英尺,但与这样的境界,却隔着无数世的修行。

 6 ) 纯吐槽

年前就准备吐槽,一直没时间,结果这片子还拿了高大上的奥斯卡,只能说导演走大运,沾了小糖人的光。这片子烂归烂,能让电影圈连续两年关注音乐圈,也算功德一件。不知道该导演是聪明人还是糊涂蛋,片中有意或无意设置的误导,没法让人不开启纯吐槽模式:

(1)本片一开头就拿出【walking on the wild side】吓唬人,牛逼吧?lou reed传世之作里有姐姐妹妹的和声哦!但只要我们不近女色,心平气和想一想此作之牛逼首先是在于老李这个人和他的词曲,其次是牛逼闪闪外加录音闪闪的bassline,别看老李张口闭口都是【精神】,老人家对待音乐,对待录音品质一点都不含糊,该hifi绝壁hifi,绝不走lofi。至于和声。。。。。。我们即使把它掐去。。。。。。有哪么重要吗。。。。。姐姐妹妹,不要顾影自怜,瞧瞧哪些找不到女朋友的贝斯手,偶实在不想伤害你们的心,但尼玛这就是现实啊!泪!

(2)片中露面的女歌手,并不都是隐身幕后的和声歌手,有几位名头大得不得了。比方说edna wright,在英国,在美国,在日本,在巴西,在地球上任一某某国度,你只要抓住一位groove乐迷的手,轻念一声:oops here i go。。。。。 groove乐迷中十位有九位立马浑身触电,跟你侃侃而谈此作的guitar intro何等迷人, 此作在groove长河中的至尊地位。如果碰上热心肠,可能还会跟你聊起greg perry和h b barnum的编曲烙印。不要哀叹巅峰之后便是低谷,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低谷,或者平原。

(3)片中提到女和声在单曲中担任ghost singer,未被署名。委屈不委屈?委屈!这是不是个案?尼玛不是啊!!!这尼玛就是音乐圈血淋淋的的现实啊!你有ghost singer,我有ghost player,当年motown公司下一帮牛逼乐手,berry gordy为防止他们被stax等公司挖墙脚,在专辑内页中统统隐去他们的姓名,几十年后这段怨屈被拍成一部纪录片,英文名standing in the shadow of motown,中文名极其奇葩,美名其曰:缱绻星光下。。。尼玛缱绻!尼玛星光!

呵呵呵,我有ghost player,其实身为男儿郎,ghost player不算委屈啦。我们亲爱的j dilla,在天堂已经待了好几年的j dilla,其实是1997年janet jackson经典单曲【got til it's gone】未被署名的制作人,所谓ghost producer。其实细想那段迷人的groove line,由一轨bass和一轨snare组成,简单却迷人,迷人却简单,确实不是出自擅长键盘的jimmy jam&&Terry lewis之手。

ghost singer和ghost producer,老姐姐和小弟弟,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姐姐们,再想不开的话,去看日本晨间剧【海女】吧,跟小泉今日子一起潮骚,一起跨越篝火,一起追忆如潮。

(4)所谓star,所谓stardom,所谓走红,到底是在意圈外的虚名还是圈内实在的口碑?我猜想sting和mick jagger看完本片后,只落得发笑的表情。二佬有位老朋友,名叫darryl jones,弹得一手好贝斯,80年代被单飞的sting活生生赤裸裸用大把金钱从老迈身边挖走(老迈当年也吐槽啊,老子没sting有钱!)。darryl jones离stardom是two feet还是one feet,亦或zero feet?who care?

(5)时代不同。片中好些和声女歌手在当年的竞争对手不是adele,也不是张靓颖。撼adele易,撼deniece williams?撼minnie riperton?平心而论,技不如人(多么残忍)。若论人脉,论有没有男人在背后助推一把,更比不过和berry gordy互称honey的dianna ross(更加残忍,也更加现实)。

(6)片中还提到luther vandross当年在david bowie的专辑《young americans》中担任和声,在悠悠往事中摘取这一小片段,乍看一下很励志,不过真正励志的是往事的主人公——咱么德艺不见得双馨的宝爷。【利用】一词听起来碍耳,但这却是宝爷第一次利用黑人音乐,其一他找来carlos alomar,成就了fame中销魂的guitar riff;其二他直捣 gamble&huff的费城老巢,在sigma sound studios完成专辑录音;其三他嗅觉灵敏,继Elton john之后,作秀于黑人电视音乐节目soul train。而第二次利用黑人音乐,则要等到宝爷相对落寞的80年代,当时宝爷手中没有唱片合约,在纽约club偶遇nile rodgers,一见面就瞎扯art ensemble of chicago,lester bowie。。。。。。nile就像铁岭赵本山遇见香港张曼玉,尼玛张曼玉居然熟稔二人转!?两人瞬间心灵零距离。等到【let's dance】大卖,宝爷咸鱼翻身,却甚少在媒体前提及nile rodgers,毕竟宝爷的脸面是德国实验电声,华丽丽的德国三部曲。nile同志很受伤:尼玛老子也会玩minnimoog,是你让老子making hits!

(7)音乐圈到底是一个圈,有圈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之分。不管upper class如何变化,玩funk的,玩soul的,玩groove的,尼玛一辈子劳苦人民翻不了身。

      我不清楚导演花了多少钱拍完这部纪录片,以同等钞票不妨再拍一部聚焦乐手的纪录片,名字可以叫one feet to master&become a master but。。。。。。歌手,歌手,不管是backup singer还是solo singer,生活中还能保存点或者捍卫点脸面,而乐手了?

       大师如maceo parker,在james brown坐牢的80年代,少了巡演这块固定收入,于是开始四处接活。有一天他被雇到录音室里,被告之Just play,几个月之后发现原来灌录了一张当作horn samples的唱片。maceo在自传中写了一句话,之心酸之无奈,让我不知道用何种中文翻译:

        I had been reduced to recording samples for any “producer” who had enough money to go buy a cd with my sound on it.



 短评

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5分钟前
  • Drew
  • 力荐

精彩!

9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力荐

仍是上届奥斯卡<寻找小糖人>延长线上的东西:一个人如何安放梦想、承担命运和处理两者矛盾。你天赋才华难自弃,全心全意投注事业,且从生活里学到谦逊坚忍,你做了所有应该做可以做的努力,但依然没能功成名就——努力便可通往成功?NO,这其实可能只是我们为了留住安全感、把控感的最后一点心理依附。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能唱歌谁不想当主唱,但是音乐圈这潭水。。太深了

17分钟前
  • 力荐

“惠妮休斯顿的歌、迪士尼的配音、《成长的烦恼》的片头曲,还有史上最畅销的唱片《颤栗》、世界上最卖座的电影《阿凡达》,里面都有我们的声音。这些事情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去做一张我们自己的专辑。”“我见过很多人进入这个行业,但当我环顾舞台,他们是始终坚持的人,他们才是传奇,是天才。”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并不能算真正的背景和声歌手传记,几位重点角色都发过片,有的还红极一时(Darlene Love, Lisa Fischer还有冠单呢),只是时运不济最后都去唱和声罢了,片名还是非常贴切的

23分钟前
  • 睡美男
  • 还行

四星半。这样的故事太打动我。“并不是所有唱歌好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巨星,你需要遇到你的伯乐,你需要学会包装自己,你需要向大家展示自己,而我只是单纯热爱音乐。”为她们的歌声和经历震撼,很难过她们没受到公平的待遇,也不禁唏嘘:这样的事,又岂止是发生在音乐圈呢。但作为纪录片水平只能算中上吧

28分钟前
  • Dr.Ray
  • 力荐

超赞!又励志!看到Darlene Love在当menage women时从收音机听到她的歌声突然幡然醒悟她应该继续音乐真的快哭了···爱里面所有的backup singer!your voice is awesome!!!第一次看完电影觉得离梦想这么接近。以后如果有人再问我为什么学电影,我可以告诉他,因为靠近梦想!PS:j'adore la musique!!!

32分钟前
  • 茶杯里的猫。
  • 力荐

其实我看得飙泪了。基本按传记体+编年史的顺序讲的,搞得我想回头再听听那些老唱片里的女声了(Bowie70年代中期那个黑人女伴唱应该跟他是情人关系的)。她们大多有福音歌曲背景,好几个爹是牧师,摇滚乐的源头之一是宗教歌曲。分享音乐,是她们听到的calling。

37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拿奥斯卡是过誉了,应该是圈内中人互相捧臭脚。看看stevewonder,sting,jagger几个大咖露脸也不错,相当平淡的一部片子,捧幕后英雄的煽情点完全没有get到

41分钟前
  • 鴍諌🌈
  • 还行

和声歌手和主场只有几米之隔,可那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认命了,有些人却想跨过,命运却看起来很残酷。there is no guarantee in entertainment business, you have too deal with it。把这条路走下来,要有强大的内心,someone just sing。这是一部关于热爱,梦想,执着,和坚持的纪录片。

46分钟前
  • Dude
  • 推荐

2013/08/02 这不是一部讲追梦的电影,这是一部讲人生的电影。同样是伴唱歌手,有人进名人堂,拿格莱美,有人还在追梦,或者早已放下。重要的是懂得人生际遇并不总是顺遂,重要的是努力过然后欣然接受,重要的是看透一切之后,知道人生并不总在于结果。

47分钟前
  • livinglow
  • 力荐

梦想,坚持,努力

48分钟前
  • 雄一样霸天下
  • 推荐

@标放 赞!

53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为梦想

55分钟前
  • Bibby
  • 推荐

“歌唱是种天赋,你要做的就是与人分享。”

5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人生就应该像风托起的羽毛,只要不落地,就能离梦想越来越近

60分钟前
  • 拦腰斩不断先生
  • 推荐

特别容易打动人的那种纪录片,剪辑确实非常的精准。一群幕后伴唱的和声歌手的生活、梦想和人生,她们的经历见证着整个当代流行音乐史,她们合过过的艺人在现在都是殿堂级的大师,她们之中有些人在现实面前埋没了梦想,有些人用一辈子对音乐的坚持跨过了那20英尺,走向了自己的聚光灯。★★★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奥斯卡这两年偏爱音乐纪录片?梦想是美好的,音乐是美妙的,感谢在“巨星”旁边默默献声的你们用灵动的和声让歌曲更加愉悦我们的耳朵。- 百科:电影利用口述历史描写了一个音乐事业辉煌的年代,从民歌到骚灵、再到今日的流行与摇滚乐,都有着女声的身影。是她们塑造了音乐,还是音乐塑造了她们的人生?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巨星之路不容易,和唱女声的声音是有感染力的,她们的价值也不是旁人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否定的。由始而终,音乐是人的音乐,与科技的竞争讲起来不免具有讽刺性。好声音的埋没,相当的悲情,但无奈被淘汰也是一种现实。握不住命运就像握不住灵魂,都是命运,你要学着去接受。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