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书

动作片美国1977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桑德拉·洛克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剧照

战书 剧照 NO.1战书 剧照 NO.2战书 剧照 NO.3战书 剧照 NO.4战书 剧照 NO.5战书 剧照 NO.6战书 剧照 NO.13战书 剧照 NO.14战书 剧照 NO.15战书 剧照 NO.16战书 剧照 NO.17战书 剧照 NO.18战书 剧照 NO.19战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20

详细剧情

沙克利是一名正直的警官,但从不受上级的赏识,直到临近退休才从新上任的局长手里接过一宗大案,要他到另一个城市把一宗毒案的重要证人莫利带到凤凰城出庭作证,当他要返回凤凰城的途中却连连被警方与黑帮分子追杀,种种迹象使他们明白,原来是凤凰城的警界与怨罪团伙相勾结,要杀他们灭口,正直的警官被激怒了,与莫利一起要杀回凤凰城报仇,他们故意将路线通知了敌人,和莫利两人开着一辆档满铁皮的大巴士一路开进了凤凰城,成百上千的警察受命拦截,车子被打得满目疮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二人相拥走出车门,穷凶疾恶的警察局长命令警察向他们开枪,慑于沙克利与莫利的正气,并无人听令,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罪恶的警察局长死于莫利的枪下,二人相拥向远处走去。

 长篇影评

 1 ) 由战争反观责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责任,好可怕的责任!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责任何以成为可能?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2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3 ) 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

看完电影后,想知道真实性,所以去搜了一下资料。 片中提到的栗林忠道是个真实的人物,的确是在美国上过哈佛,也在美国学习过军事,的确是日本军中少有的“美国通”。在1945年负责指挥硫磺岛的战役指导工作。 硫磺岛是日本的固有国土,所以美军打到硫磺岛就等于进入日本本土了,日本当局肯定是想誓死抵抗的。所以片中提到的连面包师傅都上战场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毕竟到了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日本人基本已经叫做垂死挣扎了。 片中提到,那个来征兵的妇女,她说我的老公儿子都上战场了。意思是你就不要磨蹭了好吗?赶紧你的老公也上战场。虽然说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应尽的义务,也很想说日本是自作自受,但作为一个平民其实也感到很无奈。【想继续活下去】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吧,就是因为视角是日本人,不去发动战争,就不会被送上战场的那一天吧?所以才更加让我感觉到还是远离战争更好。 一个社会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如果我们可以基于这一点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相信当时在日本的军队里肯定也是如此,每一个地方都是社会的缩影。正如今天我们有些人叫嚣着战争,而又有些人渴望着和平。如果日本人当时都神风敢死队,估计现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日本人了。 真实中的栗林忠道,在硫磺岛还真挖起了坑道,有20多公里长,把硫磺岛做成了一个堡垒。他还下令禁止自杀式冲锋。而导演也是看到了证实的硫磺岛留下来的书信,才有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当时的日本肯定是存在这种自杀式冲锋的,否则栗林不会明令禁止,但是也印证我上面说的一点,肯定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这么疯狂。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人都不疯狂,你看看电影的有一幕。军官强迫士兵去死,拿个手榴弹对头一敲,一声巨响之下就要跟朋友永别,跟家人永别,跟这个世界永别。强迫别人这样做难道不是疯狂吗?然后自己义无反顾的给自己一枪,这难道还不够疯狂吗? 求生只是生物最基本的生物运动罢了,连一棵植物都会这样做。是什么趋使那些人这么疯狂?难道不正是军国主义对他们的洗脑? 加濑亮叫嚣着:美国佬就是胆小鬼,我们不同我们不怕死。 多少人嘴上这样说说,然后到了最后死亡即将来临的一刻却又无比害怕。片中很多日本人都这样,这只是人的本性而已。美国人被俘虏不要是一样害怕吗?美国人一样有爹,有妈有朋友。他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抛开立场来说,大家都并没有什么不同,要是不生在战争年代,大家都会平安的生活下去吧。 电影中,栗林在美国时,他朋友问他: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我相信栗林可能可以选择。但像面包师傅那些人,估计是无办法选择吧? 像我这种平民,我只希望战争远离我。即使日本人不是人,但是那些上战争的其他人,也是有血有肉的。

 4 ) 《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

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


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


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

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5 ) 黑色喜剧

基本上主人公有点戏剧话。其实是逃避杀阵,但还老有一票理论来说服战友。例如,为了不想自己玉碎,劝解倒数第二个死的说:“好军人不能这么死,要继续杀敌。。。”。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活着。这也对,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当英雄的。而且一个敌国的英雄,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好事。这种怂包草蛋在自卫队里越多越好。
最搞笑的是那个企图做自杀性攻击的中佐。身上刮了3个反坦克雷企图牛逼烘烘的去找一辆美军战车玉碎。结果在野外海滩上连着睡了两觉也没玉碎成功。最后扔了3个雷,回山洞里发现脱了外衣睡多舒服。结局挺好,被美军俘虏,捡了条命。

 6 ) 荒唐的家書

硫磺岛的来信與父輩的旗幟在許多評論裡,前者的評價總是高過於後者,兩部片同時觀賞後,我一直找不到可以稱讚硫磺島的來信的理由,唯一能讓我想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前者有較多的戰爭場面,比較符合戰爭片的類型,而父輩的旗幟在故事編排上比較類似劇情片,片型上比較不討好一般的觀眾,尤其是因為戰爭題材而觀賞的觀眾可能因此對後者反感。
在我來說,硫磺島的來信很簡單的就是灑狗血的極致加上對戰爭不恥的惺惺作態,一個唯美的攝影和音樂配合上簡單的故事。很吃驚史蒂芬史匹柏也是本片的製片,以他執導過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歷史看來,令人不敢想像他竟然會製作這樣一部片,這部爛片最大的敗筆就是劇本,我不太懂是否因為兩片合拍較省成本所以趕拍的情況下而在考據上有所偷工減料。
硫磺島是二戰中盟軍首次打上了日本的領土,日本因為瓜達康納爾島戰之後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強大的海軍優勢,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註定了日軍的失敗,失敗只是早晚,所以片中出現的日軍很容易的就成了強勢美軍砲火下的犧牲者,所以想當然爾的就符合受害者保家衛國的犧牲形象。
這部電影的起源據說是栗林忠道中將的圖畫信「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玉砕総指挥官”の絵手纸 吉田津由子编」,這本書其實並未收錄任何一封栗林忠道在硫磺島上寫的信,而是由日裔美籍的編劇山下愛莉絲參考並臆想所寫的「赤日黑沙」劇本,我很認同編劇身為日裔的愛國心態,只是當劇本頒上螢幕之後,這部片的立場就值得疑慮了,之前我曾提到製片史蒂芬史匹柏的原因就在於此,試想史蒂芬史匹柏會製作一部奧修維茲集中營的納粹魔頭在柏林保衛戰英勇衛國且犧牲的電影嗎?凡事有因才有果,造成硫磺島上日本人這種下場的原因隻字不提,這就是本片最大的敗筆。
另外電影裡灑狗血的程度已超過片中美日軍死亡所用的血漿,舉一例:片中有位美軍遭槍擊,一名日本軍官不管醫藥所剩無幾還執意為其療傷,在他死後還朗讀死者家書,每位日本兵熱淚盈眶,原來美國人不壞因為他“老娘”寫的家書扭轉了他們對美軍的印象,說真的,你會相信這麼胡扯的事嗎?乾脆大家丟下槍美日兩軍抱在一起想家算了。再說日軍對待戰俘的惡名舉世皆知﹝德軍除了坑猶對他國戰俘至少都還比日軍有些許人性﹞,這位日本軍官對美軍做的事只讓人覺得荒唐,若是如此人道美軍也不會動用火焰槍這種武器對待日軍了。另唸信的舉動尤其好笑,難道中國人及其他亞洲人都沒母親還是都不寫家書,這世上就他老美老日會寫信。片中另外一位主角二宮河野被栗林忠道留下保住一命更顯荒唐,既然如此怎不救其他日軍,自己切腹就好,再說救一人又有何用,因戰爭死傷的人數是千千萬萬,真唾棄戰爭還是溫情主義作祟呢,根本在劇情上就無法自圓其說,所以除了濫情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了。
電影會造成良好評價的原因就是在於其表面宗旨是以人性角度描述戰爭醜惡進而唾棄戰爭,但全片給人的感覺卻看不到任何人性上的感動,二宮和野因思念妻子而畏戰還是根本上就是一個懦夫呢?當其他士兵在別人國家逞兇鬥狠姦淫辱虐的時侯是否想過今天在硫磺島的下場呢?愚蠢的日軍不聽指挥盲目自殺還是做為滿場亂竄的活體炸彈移動槍靶時,只顯其日軍人性的醜惡低能,根本令我昏昏欲睡;描述指揮官栗林忠道更是以譴責戰爭之名行美化戰犯之實,栗林忠道在廣州跟香港的惡行都因為硫磺島的家書而被神化了,克林伊斯威特拍本片根本就是日本供奉靖國神社的另一翻版,這在於一個資深電影工作者來說可是非常嚴重且不該犯的錯誤,沒有完整的歷史考據,且非常單方面的陳述,只會造成歷史被曲解、誤讀,這個錯誤挾著龐大好萊塢文化之勢影響的後遺症非常之大,如果戰犯可以神話,那二戰中的被侵略國受難者情何以堪。
電影作品裡描述二戰非常的多,因為科技演變,從雷恩大兵之後的戰爭特效越趨完美,但只是單純因為特效而給予佳評而不論是否扭曲事實,這可不是件好事,至少一個電影工作者不應該犯這個錯,現在很多人是不讀書的,如果每部講述歷史的電影皆如此胡搞,難保日本侵華及引發二戰不被扭曲成日本是二戰受害者。
不負責任的臆想只是爲罪惡找理由圓謊,說真的,建議克林伊斯威特下次可以籌拍山下愛利斯臆想下的帝國毀滅,搞不好希特勒在編劇筆下可以成為比耶穌還偉大的聖人,我就不信到時誰還會買他的帳。

 短评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6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11分钟前
  • 推荐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13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1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20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23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27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3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37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42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43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真实,触动人心

46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感动,好看

51分钟前
  • 恰逢烟雨天
  • 推荐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52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57分钟前
  • 小辰
  • 很差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1小时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1小时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1小时前
  • 🐷年大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