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

记录片美国2011

主演:Jules,Jarvis,Fogarty,Aran,Bell,Gaya,Bommer,Yemini,Miko,Fogarty,米凯拉·迪普利斯,Joan,Sebastian,Zamora,Rebecca,Houseknecht

导演:Bess,Kargman

 剧照

起点 剧照 NO.1起点 剧照 NO.2起点 剧照 NO.3起点 剧照 NO.4起点 剧照 NO.5起点 剧照 NO.6起点 剧照 NO.13起点 剧照 NO.14起点 剧照 NO.15起点 剧照 NO.16起点 剧照 NO.17起点 剧照 NO.18起点 剧照 NO.19起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7:03

详细剧情

影片以美国著名芭蕾舞比赛(Youth America Grand Prix)为背景,讲述了六个6-19岁的孩子,在学习芭蕾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哪怕经历伤痛、沮丧也依然面带微笑的坚强背后,是如何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

 长篇影评

 1 ) 一切因为热爱

      作为一个在艺术边缘打晃的伪文艺青年总是不自主地被这样的纪录片所吸引。而这也是第一部让我有冲动写下影评的纪录片。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主要讲五个不同年龄段学芭蕾舞的青少年参加一项重要赛事的故事。这五个人物分别是“小正太”,“巧克力公主”,“芭比娃”,“大正太”和“淡定姐”。虽然他们有着非常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真正地热爱Ballet。

    什么才是真正地热爱?我想最好的诠释就是热爱它令人痛苦的一面。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爱上一样东西,不过是爱上了它光鲜亮丽的一面。对于dancer而言,就是在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一刻。然而是舞者都会面对枯燥的练习,频繁的受伤,激烈、残酷的竞争。。。然而真正爱到骨髓的人会连同爱着这痛苦的经历,因为这也是作为舞者身份的特殊证明。这让我想起一个学钢琴的姐姐,从艺之路走得很艰难,一直受到父母的极力反对。但忽然有一天,她的手受了很严重的伤被送入医院进行治疗,她听到母亲担心地问医生自己到底怎么样,医生说比较严重,要修养一段时间的时候,母亲含泪祈求医生,可一定要治好啊,我女儿可是学钢琴的!这一刻,她很感动,因为母亲终于认可了自己的选择。

    片中的这五个人都十分笃定地热爱着Ballet。

    看得出来“小正太”是个精力充沛,热爱极限运动的小伙子,可是他最爱的还是舞蹈,为了舞蹈他可以放弃其他娱乐活动。

   “巧克力公主”是他们中最励志的一个,因为她的种族,因为她的肤色,很难让人将她与传统意义上芭蕾舞者的优雅、高贵的形象相联系。因此,为了获得认同,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在决赛当中,她忍着伤痛向观众呈现了近乎完美的表演,最终为自己赢得了来之不易的奖学金。

   “芭比娃”是这里我最不喜欢的一个。不过最后她确实啥也没得着。一看这姑娘的家境就不错,然后她就真把自己当公主了。粉红色的屋子,粉红色的装扮,在学校是拉风的cheerleader,有个还算帅的男朋友,被老师夸天赋秉义。。。有人会说,你对人家这样的评价真是屌丝味十足,字里行间充斥着羡慕嫉妒恨吧?其实,我只是想说,安排这样一个人物不够励志,大概没有人想听白富美是如何成功的吧?也正是因为她啥都不缺,可能内心对成功的渴望也没那么强烈吧。从舞蹈中就能看出来,不够passionate。

    再来说说“大正太”。“大正太”凭借比赛中的优异表现拿到了一家舞团的contract,算是“first position”最高的一位吧。其他的倒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他回到家在自家院子里跳的那一小段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在那样的恶劣的环境中,不知还有多少有艺术天赋的年轻人,然而因为资源的匮乏,无法接受启蒙教育,而一辈子有可能就与从事艺术无缘了。 当片中的“大正太”问他弟弟是不是真正热爱Ballet的时候,小男孩认真地点了点头,然后开心地笑。“大正太”问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小男孩指了指他,因为你呀。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最后来说“淡定姐”。“淡定姐”是这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她是个日本姑娘。其实片中还讲了她的弟弟。不过最终弟弟放弃了舞蹈。原因就是不够热爱。他说他也挺喜欢跳舞的,但没有姐姐那么喜欢。对了,为什么叫她“淡定姐”呢,因为她有个极不淡定的妈。她妈属于那种操心操习惯了,爱管闲事,控制欲极强的人。每次闺女上场前都要唠叨一大堆,千叮咛,万嘱咐,最后的结果就是姑娘上场没一会儿就直接失误摔倒了。这位妈立刻就老实了,开始不停地自责和忏悔。但这姑娘淡定地站起来,漂亮地完成了后面的动作,最后涉险进入了决赛。然后决赛的时候,这位叨叨妈又没记性地开始嘱咐:“哎呀,你要多微笑微笑嘛”这时候老师都看不下去了,说:“你不用告诉她该怎么样。她愿意笑的时候就笑,不愿意笑的时候就不笑!”现实生活中,也见识过这样的父母,事无巨细。虽说这样做的,也有成功的先例,比如郎朗他爸。但最好的方式还是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相对自由地成长,真正地做自己爱的自己。

    以上是一些凌乱的感受。好久没写过东西了,思维果然很混乱。
言归正传,扣下今天的主题吧:一切因为热爱,即便是起点也很不容易,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笃定地爱上一样东西,并且能执着地坚持下去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惜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国的孩子大概都没有这么幸运。因为有些艺术的路,如果不早些发现,早些开始,以后就不大可能了。
 
    不过人生的路还很长,愿片中每个dancer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那些尚无衷爱事业的人们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起点。

 2 ) 为梦而动

起点又称热血芭蕾,这部影片本来是我在电影部分发现的,以为是一部电影,但是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一部纪录片。里面讲述的是几位热爱芭蕾舞的舞者去参加美国青少年芭蕾大赛的记录,从十岁到十六岁。

这部纪录片里,不管是学生、老师、家长,都对他们芭蕾舞之路倾注巨大精力,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米可,为了学习芭蕾舞,老师建议他在家里学习,其他时间都在学习芭蕾舞。还有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小伙,为了学习芭蕾舞独自一人来到美国学习。在他们之中,参加比赛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获得工作机会,让自己的未来更好,还有的是为了获得奖学金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热爱芭蕾舞,同时也想在比赛之后一战成名。

作为一个不是普通人来讲,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表演看到他们的成果,物资优美,身体有力,肌肉线条都非常让人羡慕,但是他们背后的努力却没有让人看到,看到有几个镜头里面,他们的脚趾甲都已经溃烂,脚上也到处是伤,正如其中的学生说的那样“穿上舞鞋,我们的脚很美,但是脱下的时候很丑”。

他们为了追逐芭蕾梦想,全都非常努力,我希望我也能有自己的梦想,让自己能够享受追逐梦想的自由。现在我在家里,非常的颓废,虽然我想改变现在的状态,但是总是没有付出实际行动,然后又在懊恼中结束一天,我有很多的打算,但是他也只是打算而已。改变这种状态,改变这种生活。

 3 ) 舞蹈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看纪录片写评论,有时是吃力不讨好又矫情的事,鲜活的人,水一般流淌的生活,都真实的发生于和你同一个时空的某年某月,导演已用镜头存下了无数片段放给你看,如果不是做宣传,似乎都不会像共同的邻居大婶那样对别人家的八卦品头论足。不过看完《First Position》之后,忍不住想唠叨两句,不仅仅因为深爱的芭蕾。

2010年拍摄,11年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12年全美公映,13年不太晚的一个细雨淅沥的凉夜碰巧看了,一股暖流很自然地包裹全身,省了暖风机不少事。

一个著名的芭蕾选拔赛:Youth America Grand Prix,每年约5000名9-19岁的芭蕾舞练习者在全世界15个城市参赛,为数不多的胜出者到纽约参加总决赛。获胜者有极大的机会或许世界顶级芭蕾学校的奖学金继续深造,或是签约有影响力专业芭蕾舞团,参与且赢得比赛大概算是职业芭蕾舞者起步阶段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了。

片子相对集中地选取了六名选手,从半决赛前开始跟拍大家的训练和日常生活,完全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没有旁白,不引导判断,偶尔一些介绍规则定义的字幕,完全通过镜头语言让你看到每个人的真实状态,憧憬,惶恐,与巨大的通过屏幕都能散发出的关于梦想的热忱。

舞蹈时的Aran的巨大魅力通过他完美的技巧,优雅的表现力,灵活温柔的旋转轻轻散发,超越了年龄的桎梏,让观者的每一个毛细孔都能感知芭蕾的美和他对舞蹈的热爱。生活里的他只是一个11岁的小正太,各种滑板玩具枪,迷彩双肩包,看来美国海军任职的老爸影响也不小。不用担心成长为职业舞者的他会一路奔着阴柔去,力与美会在他身上有着完美的结合。

而已经展现出这般结合能力的是Joan Sebastian,一个从哥伦比验背井离乡,孤身在美国追求芭蕾梦的伟岸少年。这是一个背负着自身热爱与父母期待双重重压的孩子。热爱芭蕾的母亲一心希望有个女儿传承衣钵,Joan的出世让她略为纠结,因为男孩子跳芭蕾在哥伦比亚社会还是一件“weird”的让人可以猎奇的事情。可一旦下定决心跳了,舞动的就不仅仅是母亲的期望,更多的是灵魂里散发出的对于芭蕾的热情。

Joan在美国接父母电话,殷殷的话语都是关于“你要坚持,这是你唯一的出路”,“成功了,就会有大房子,好车好收入”,等等期待以技能改变命运的论调。Joan无法否认这种悲哀的事实的存在,但面对镜头,这个以英国皇家芭蕾学校为目标参赛的大男孩很平静地说,练习那么刻苦,更多为了芭蕾的力与美。那不是一种虚伪维护面子的平静,而是明白生活的各种不易,也明白自己的热情与能力所在之后释然的平静,他要的只有他自己能给。

美日混血的miko是仅用甜笑就能征服人心的完美洋娃娃。从小热爱芭蕾,和并不热衷于芭蕾的弟弟一起练习,纤弱到轻薄的身躯所传递出的执着坚韧和内敛简直让人无法相信她只是个娇小的萝莉。miko的弟弟很直率,“我也喜欢芭蕾,但没有姐姐那样热爱”,所以他练习时并不精益求精,毫无精准性的踢腿滑稽得让老师都无奈大笑,也会在训练室里伴着姐姐得舞蹈音乐呼呼大睡。

纪录片真实的地方就在于,没有人能刻意美化或丑化什么,甚至不太可能设计什么。对一样事物的爱与热情,既无法强加给人,也无法从人身上轻易抽离。镜头里的半决赛现场,后台和大厅里,到处是精致的服装,精灵的身材,以及惊人美貌的如画容颜。但这些都遮掩不了每一位芭蕾舞者那反差极大的毫无美感可言的双脚。包裹在闪着丝光缎子里的足尖,伤疤,血口,灰指甲,各种惨不忍睹。所以我相信,舞台中央王子公主的辉煌瞬间,并不足以支撑一个人对芭蕾全部的热情,更多的,是对这种艺术表达本能的痴迷。就像茶痴,不可能盘坐一隅只等待冲好的清茗,一遍遍无聊繁琐又细致讲究的拭壶抹杯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由此,一种寄托才得以成全至完整。

散落着等待出场的少年们,或拉伸,或踢腿,或旋转,随时保持着全身肌肉最良好的状态,只为舞蹈时完美的谢幕。

这些人里还有英语不通的以色列小姑娘Gaya,跳现代芭蕾时专注的爆发力引得欢呼阵阵。而舞蹈,还能超越语言,成为有效的心灵沟通工具,所以Gaya还和Aran成了青梅竹马的小知己,柔软人心。

而在塞拉里昂纷飞的战火中成为孤儿的黑人小姑娘Michaela,被一对美国老夫妇收养,幼时看芭蕾杂志封面上定格的舞者,有别于大众眼里的优雅,美丽等通俗的形容,她直言感受到的是快乐,全力舞动时灵魂爆发出的快乐。养母细致入微的关爱让她学会珍惜与爱的付出,她的梦想是成为出色的黑人芭蕾舞蹈家,开办舞蹈学校,让更多塞拉里昂的孩子有一次拥有梦想的机会。当M妈妈细心用棕黑色颜料涂抹Michaela白色舞裙胸前一片半透明纱,以让她穿上更融合肤色时,你会明白任何艺术形式美的存在都根植于爱,所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所以那个棕黑色的小天鹅翩翩起舞时,我们看到的一样是舒展与活力,根本不可能在乎那是何种颜色的美。

每个人被芭蕾吸引的角度都不同,被拍摄者之一的Rebecca的兴趣来源于公主梦。芭比,粉色,Tiffany,一切闪烁眩目甚至甜腻的物品都是她的爱,披上舞衣成为万人瞩目的中心只是加强她日常生活里习惯的闪耀。有人可以嗤之以鼻这种肤浅似乎与芭蕾这样“高贵”的艺术不沾边,但别忘了她闪耀需求的背后,一样是如雨下的汗水和“丑陋”的脚。

平铺直叙的片子也没刻意安排如何激动人心的结尾,顺势的淡然。极优秀的Aran拿了超越金奖的“特别成就奖”,因为他所属年龄组的金奖都不足以匹配他超越年龄的技巧与天赋;Joan如愿以偿去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了该校史上第一位哥伦比亚学生;其他人,有的得奖,有的拿到奖学金或舞团合同,有满足,也有落寞遗憾,或许还要继续下一届的比赛。

First position只是人生的某一个片段,更精彩的瞬间大概都还在往后的人生长河里翻滚,等待浮上表面。很多时候被感动不全因为载体有多高雅,而是无论何种领域的热爱,无论背后有多少或简单或世俗琐碎的原因,那些人们选择沉浸其中之时只有纯粹的热情与爱恋,并传递感染世人。而被选择的芭蕾,和这样的片子,恰好是一种锦上添花而已。


 4 ) Dance is My Breath

尽管观影之前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励志片,那种温情款款让人笑着流泪的那种,但它还是大大的超越了我的想象。我和旁边的老奶奶都是泪点很低的观众,我们太入戏了,并不是因为这个纪录片有多么煽情,而是它的真切,残忍和温情:硕大的舞台,鲜红的布幕,年少翩翩的舞者,华丽高贵的服饰,还有每个少男少女怀揣的梦想。这样的元素似乎可以搬到任何地方,好像你会在《读者》或者《青年文摘》上读到类似的故事,诸如“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之类。但另一方面, 故事的讲述有一种很节制的力量,电影中所记录的六个主人公虽然年纪各不相同,但当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有一种早已超越他们年龄的沉静和大气。未成年的他们,却似乎已经笃定了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于是梦想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勇气,让他们明白即使前面荆棘密布,这依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六个男孩女孩,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国际最顶尖的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的比赛,来到纽约。如果他们可以把握住这次机会,他们将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Aran是个十一岁的小正太,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经常要搬家,目前他们在意大利居住。在片子一开始他就给我们展示他的各种练功用的工具,然后耸耸肩,说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他那么热爱芭蕾。

Gaya是个和Aran差不多大的小萝莉,住在以色列,和Aran两个人好像两小无猜的感觉,互相给对方打气加油!Gaya总是喜欢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最后比赛颁奖的时候,她都不知道人家是在叫自己的名字。

Miko,日本混血小姑娘,看似柔弱,却内心极为坚定地热爱着芭蕾。她总是那么恬静地和人说话,细心地打点好自己的生活,她说她从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童年,虽然home school让她有些孤单,家里陪着她的只有爸爸妈妈弟弟和小狗,但一想到可以每天花六个小时去练习芭蕾,她就很满足。她的指导老师叫Viktor Kabaniaev,是个特别真诚的老师。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比赛前,Miko的妈妈对她说, 要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但Viktor马上告诉Miko的妈妈,没有必要告诉Miko该如何去感受,她的情绪是由她自己把握的,无需外人来勉强。

Viktor期待自己的学生可以在艺术中找到他们专属的感受和表达的方式。Miko的弟弟Jules是个特别萌的小弟弟,和姐姐一起学习芭蕾,却远远没有达到姐姐对芭蕾的痴迷的程度。当妈妈问他到底想不想继续学习芭蕾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说,真的只是一点点like,但远远没有到love。当妈妈说到儿子不再练习芭蕾时特别难过,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儿子在舞台上表演天鹅湖了。感觉这个日本妈妈有点点tiger mother的范儿,Jules后来说妈妈告诉他现在不练芭蕾了,想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办法就只能好好学习了,于是买了好多书让他做,让小大人似的他哭笑不得。

Michaela在战火纷飞的 Sierra Leone出生,从小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长大,后来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童年时的伤痛让她更加珍惜现在充满爱的家庭。她希望向世人证明,黑人也可以成为出色的舞者。后来脚受了伤,差一点就没有办法继续比赛了。决赛那天,她终究没有办法割舍舞台,不顾伤痛,忘情地跳着。那一刻,她拥有了整个舞台。

Joan是从哥伦比亚来的帅小伙,他背负着父母对他的期望,一个人来美国学习芭蕾,梦想是希望进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他的故事,相信每个背井离乡的人看了都会鼻子发酸吧。

Rebecca是这六个参赛者里面年龄最大的,她希望在这个比赛里脱颖而出,获得一份大的芭蕾舞团的合约。17岁,当其他少男少女们还沉浸在花季雨季的青涩时,对于Rebecca而言,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 能否拥有一支合约意味着她的芭蕾之路飞扬抑或终结。

影片的结尾是个超级的happy ending,每个人的梦想都照进了现实。尽管有些评论说它不够戏剧性,略显平淡,但我觉得故事是真切的,所记录的这六个孩子,其实都是幸运儿,他们当然是为了自己的芭蕾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他们能在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打拼。所以在他们身上所看到的笃定和热情真的是和年龄无关的。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倾其所有的东西,或者当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们已经离那条路太远太远。或许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艺术,倒不如说是艺术选择了他们,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召唤?就像11岁的Aran告诉我们,热爱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它。”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他会那么钟情于舞蹈。他告诉我:dance is my breath. 呼吸是一种本能,无法解释,甚至不需要解释。我是真的羡慕和嫉妒他们。


导演的访谈: http://thefilmstage.com/features/interview-first-position-director-bess-kargman-on-diversity-in-ballet-and-more/

 5 ) 乐之者

想记录下那些印象深刻的点…

学习芭蕾要付出的高昂成本,舞鞋,服装,租练习场地,舞蹈老师等等。

乔安在地铁站里穿板鞋旋转跳舞,即将开走的列车上的乘客看着他目不转睛,还有在家里后院跳舞,旋转一圈碰倒墙边的扫帚,乔安姿势优美的顺手将它扶起,乔安脸上的笑容是享受,他是真的热爱,也是真的渴望。在皇后区的房间里和父母打电话,父母内心是关心想念,可是说出口只有你要坚持要努力,你没有后路可走,你是家族的希望,乔安听着电话里的话语,没有太大表情,说到,我会的,电话费有限,先不说了,妈妈我也爱你。

采访米可爸爸,他说“如果没有芭蕾,我们全家可能会比现在胖十斤,会经常度假,在家看电视,和其他家庭一样”,“孩子们每天练习的时间比我工作时间还长,而且他们从不休息,周末也在练习,这样也挺好,我的孩子比我还努力,我也能专心拼事业了”。

比赛的后台,表演发生失误的女孩坐在地上抽泣,一旁爸爸安慰她,这是现场表演,出现失误很正常,没有关系的,你表演的很棒,不要在意结果,享受这个过程就好了……

喜欢这种纪录片风格的影片,不做作不煽情,很真实很现实,能引起共情,也能启发思考。导演选取的角色各有特点,不同的年龄,性格,来自不同的阶层,国家。自己的出身,家庭是无从选择的。好的家庭,可以为你提供指引和支持,让你更容易做成自己想做的事。不过如果没有出生在那样好的家庭,并不是说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是会面临很多困难、困惑、压力,只能靠自己,靠顽强、坚韧的意志去一一克服,才有可能做成,这其中到底有多难,只有自己知道吧。

想到下午看到的一段话,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情。”对于我而言,不就是这样吗,让自己独立,过稳定且独立的生活,这样就是完整的一生了,有时还会觉得,似乎还算不错的一生,然后自己也沉溺于这种安全感之中,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感觉的我都要忘了,还有梦想这个东西存在。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可以用它来分析起源,但是不要让它来承担责任,这样没有意义,反而容易自暴自弃,丧失努力的想法和动力。

说的乱七八糟,不过,最后想表达的是,内心如果有想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勇于尝试,更要持之以恒。这种勇敢和坚持,会让人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自己会感受到这^_^,周围人也会看的到。很庆幸自己现在28岁,想做的事,都可以一一去实现,不怕浪费时间和金钱,可以不求结果的只为完成内心的满足感。然后希望,如果自己以后有家庭,有小孩,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开明的家长,希望可以给小孩最好的支持和鼓励,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学会享受当下,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热爱,这才是最重要的。

 6 ) 首席

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的名字的时候,我一开始想的是“第一位置”,再仔细想就是“首席”。
作为芭蕾舞者,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能成为某某芭蕾舞剧团的首席,所以在他们眼中,成为首席,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
本片里有好多个小男女主角,都是如此的热爱着芭蕾舞。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的话语中,有着一份对自己热爱的事物的执着。
我最喜欢的是美日混血的小女孩miko,我喜欢她的安静腼腆,她没有怎么表达有多么热爱芭蕾,但是在她跳舞的时候,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在表达着她对芭蕾的热爱!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以及每一块肌肉的变形,这所有,让我看到了芭蕾的美好。
他们中有说过,他们并没有因为练习舞蹈而感到失去了童年。
在影片最后,每位记录的小舞者们都获奖了,他们也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这部纪录片的名字,“起点”正与他们现在出发向梦想的道路上所在的位置是一样的,我觉得英文名“first position”是表明芭蕾舞者想要成为剧团首席的一种愿景,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放弃,他们这么努力,上帝是不会看不到的。我相信。
加油!对他们说,也对自己说。






 短评

古装

8分钟前
  • 无聊就吃橘子
  • 力荐

很讨巧的题材。生活在意大利的美国男孩、读普通高中的美国女孩、半个日裔的美国女孩(及半途退出的弟弟)、完全不懂英语的以色列女孩、赴美求学的哥伦比亚男孩、被收养的非洲女孩,分别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梦想与价值观。过人的意志力与强大的成就动机,注定了他们的成功。【百老汇电影中心】

1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ROH

15分钟前
  • Dr. HG
  • 力荐

很好看!

19分钟前
  • Clyee
  • 力荐

【换个题材,便是中国体操运动员,中国举重运动员,中国足球运动员和中国奥赛小子们····】最大的本质还是忠实于事件和生活本身去记录,去讲述,各种人群,为了心中的芭蕾梦想,不惜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上生活着。Ps:没字幕真考验我的英语水平!!!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每个选手都很有特点。此后人生的不同可能,才刚刚启程。。。Miko很漂亮,然而令我更介意的是放弃了芭蕾的Jules,他小小年纪说着很无奈的话:“我喜欢芭蕾,但没有我姐那么爱。我妈说如果我不练芭蕾,就必须乖乖学习才能考进好大学。”他母亲典型的自以为是,比赛时叫Miko笑,被老师制止。

25分钟前
  • 小锡兵
  • 推荐

@默默 你推荐哒~

29分钟前
  • 苏凉
  • 力荐

轻盈优雅,美伦美幻

34分钟前
  • Aurora小乐儿
  • 力荐

有笑有泪

35分钟前
  • 力荐

Hopping, jumping, and flying -- letting the bird fly out of your body. There is something eternally young, and larger than life. I highly recommend it, friends.

38分钟前
  • V_Lachesis
  • 力荐

几欲被感动cry了!!!!!!!

40分钟前
  • 小紫的244..
  • 力荐

逐梦的少年们,一切才刚开始。有梦想才更美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show you what is passion.

49分钟前
  • 蜗牛
  • 力荐

孩子们太棒了!

52分钟前
  • $onya
  • 力荐

what makes great dancers great is their exceptional maturity

55分钟前
  • 两寸
  • 力荐

从头到尾认真地又看了一次影片。被热爱芭蕾的孩子们感动得泪如雨下。被影片的剪辑佩服得五体投地。相信过一段日子,我还会再看的。

59分钟前
  • Eva
  • 力荐

Do it

1小时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没有童年的残酷优雅。很震撼的一群孩子。年轻而执着。热爱和梦想。佩服!

1小时前
  • 妖怪dodo
  • 力荐

选角选得真好,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故事和个性都不一样。拍摄和剪辑都是一流水准。

1小时前
  • vghost
  • 力荐

牛逼闪闪 配乐和控制力

1小时前
  • 樱时殳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