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的迷宫

战争片西班牙2006

主演:伊万娜·巴克罗,塞尔希·洛佩斯,玛丽维尔·贝尔杜,道格·琼斯,阿里亚德娜·希尔,亚历克斯·安克吕罗,曼诺罗·索洛,罗杰·卡萨马杰,伊万·马萨格,干沙路·乌里亚特,塞巴斯蒂安·哈罗,Mila Espiga,Pepa Pedroche,查尼·马丁,米洛·塔波阿达,费尔南多·阿尔比祖,乔斯·路易斯·托里霍,因尼哥·加塞斯,费尔南多·提尔弗,费德里科·路皮,Eduardo Aránega,Eusebio Lázaro,Juanjo Cucalón,Francisco Vidal,Lina Mira,César V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剧照

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3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4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5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6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7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8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19潘神的迷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1 01:47

详细剧情

  12岁女孩子奥菲丽娅(伊万娜•巴克尔洛 饰)有一个凶暴的法西斯军官继父维达(塞吉•洛佩兹 饰),维达的任务就是镇压反抗者,研究各种刑具来折磨残害被抓来的异见人士,奥菲丽娅每天都目睹让人不愉快的事件。眼看着冷酷的继父和其党羽每日作恶还以此为乐,母亲又身怀六甲患病在床,被孤独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扰的奥菲丽娅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一天,奥菲丽娅遇到了迷宫的守护者,潘神(道格•琼斯 饰)。潘神告诉她,她其实是奇幻王国失踪的公主,要想恢复身份,必须通过三个危险的考验。

 长篇影评

 1 ) 三界访谈录

www5083:很高兴请到《潘神的迷宫》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与及戏中角色法西斯继父Vidal,女主角 Ofelia和大名鼎鼎的潘神亲临现场,今天人鬼神三界济济一堂,请大家鼓掌以示欢迎。

www5083:导演,恭喜你,《潘神的迷宫》入选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你觉得得奖机会有多大?

del Toro:奖当然想得,机会有多大也不是我说了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潘神的迷宫》(以下简称《潘》)借着奥斯卡这个舞台能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潘》。

www5083:你以往的电影都充满了黑色元素,这次以小女孩为主角的有着童话色彩的故事也一如继往,为什么不做得阳光点?

del Toro:因为电影背景是二战,而且当时的西班牙处于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下,黑色基调是与当时现实相结合的。

www5083:我们注意到,有一类电影,例如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也是以二战为背景,但却拍得老少咸宜,笑中有泪。

del Toro:如果电影院都放《美丽人生》,不是早就打烊了吗?(笑)其实,《潘》也有阳光的部分,小女孩Ofelia的幻想世界至少是积极的。

Ofelia:我抗议,那个世界有丑陋的癞蛤蟆和凶残的白色吃人魔怪。

潘神:我也抗议,难道我就不能再英俊一点?半人半羊的,不伦不类!

del Toro:你们两个给我闭嘴!我的电影我作主。潘神,你比一般的羊漂亮多了,也比一般的人酷多了,你还想怎么样?梦想照进现实倒过来说就是现实照进梦想,你经历过怎样的生活,你的梦想就留下怎样的烙印。如果我空想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间仙境,可信吗?你们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多么的恶劣。

www5083:呵呵,del Toro,别太激动,大家只是讨论一下。你采用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双线并行叙事手法,是不是为了进行某种现实映照?

del Toro:那是肯定的,我强调过,梦想不能脱离现实存在。一个小女孩的幻想世界为什么会充满了邪恶和凶险,如果搬到现代文明社会,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却与当时的现实相切合。

www5083:但有评论说两条线索缺乏交流,魔幻与现实未能很好地合二为一。

del Toro:首先,你不要把这个故事当成是我们臆造出来的。你试着想象那只不过是小女孩Ofelia的幻想世界。一个小女孩,甚至连二战与佛朗哥是什么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在想象中融入那么多的现实元素?其实我们想表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抵触和逃避,在这种语境下,把现实和幻想割裂开来,反而是必须的。


www5083:电影现实部分着重描写了法西斯与游击队的对抗,部分观众觉得某些场面过于血腥,说电影有向B级片靠拢的嫌疑。

Vidal:我觉得导演过于渲染法西斯的残酷,有丑化法西斯的倾向。


del Toro:你们提到血腥,是的,当时我们也考虑过受众问题,但最后还是决定做成R级片。我觉得战争中的暴力是不能抹去或者美化的,而且战争永远比你们看见的镜头残酷得多。很多人都说斯皮尔伯格的《雷霆救兵》拍得真实残酷,但我敢说,《雷》只展现了战争残酷性的九牛一毛。Vidal,对于法西斯的批判不是太过用力,相反,面对葬身于法西斯屠刀下的难以估量的受害者,任何的批判都是无力的。还有,请不要用“法西斯”来侮辱“丑化”这个词。

Vidal:我的意思是,战争中任何一方都是残忍的,你的天平倾斜得太厉害了。

del Toro:你说得对,所以最后游击队的子弹从你的脸穿过去。(笑)还有,你不要跟我扯谈什么天平,当你们向无辜平民举起屠刀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一个TMD天平?

www5083:在结局中,Ofelia被继父Vidal杀害,然后她的灵魂回到地下宫殿,当上了公主,你们是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del Toro:现实是阴暗的,所以Ofelia难逃一死,其实她只是众多死难者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给幻想部分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因为我们相信,无论在怎么艰难恶劣的境况下,人类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都是永恒不变的。

www5083:梦想是光明的,但现实却是悲剧,这种追求是不是虚妄而不可即的?

del Toro:不能这样说,总体来说,人类的文明是愈趋进步的。但在某种情况下,例如当时的西班牙,内战不断,经济又遭外界封锁,可谓民不聊生,那时候人们要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得多。

www5083:谢谢导演,现在我想问问Ofelia,当你面对各种危险的时候,为什么你能镇定自若?你只是一个小女孩啊。

Ofelia:我年纪小,但我见识不少啊。在跟妈妈投奔继父之前,我每天都见到街道上大量的死难者,我目睹过的血腥,绝对比你来得多。况且,我相信童话,我知道在前面就是美好的地下王国,有这种信念支撑,我就什么都不害怕了。

潘神:最重要的是有我的引导,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保护我的公主。

Ofelia:谢谢你,潘神,但我还是对你叫我牺牲弟弟耿耿于怀。

潘神:Ofelia,你听我说,追求光明一定要流血,就算是无辜者的血也不例外。不过,那只是一个考验,我很高兴你通过了。

Vidal:我也有功劳,不是我给Ofelia一枪,她能去到地下王国吗?哈哈

众人:SHUT UP!

www5083:Ofelia,很多人都奇怪,既然你信念如此坚定,为什么在干第二个任务的时候要偷吃葡萄呢?

Ofelia:怎么说呢?我只不过是一小女孩,反正,当时就是没忍住。

del Toro:有人说这样做纯粹是想调动起白色怪物搞点感官刺激,我承认,我们有这个想法。但进一步想,现实是不是就能如理想般一帆风顺?我们的革命,我们的文明进程,甚至我们电影事业的发展都是充满荆棘和陷阱的,没有坦途,没有捷径。

潘神:这点我同意,幸好我们有地下王国,西班牙从二战时起被佛朗哥统治了三十多年,想来就觉得害怕。

Vidal:哼哼,想推翻我们的帝国,没那么容易!

www5083:Vidal,别做梦了,翻翻日历,现在已经是2开头了,所有落后的,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制度都要被推翻。

del Toro:其实我们做这部电影不想承载太多的现实意义,大家当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成人童话看过就算了,如果大家看完有点感悟,那是锦上添花。呵呵,不好意思,黄婆买瓜了。

www5083:不,del Toro,其实我挺佩服你的,500万的成本能做出这样的效果,美工,视觉效果与特技都很出色,与电影很切合,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del Toro:那要感谢我的团队,他们知道怎样用最少的钱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呵呵,又买广告了。

www5083:不,del Toro,你别谦虚,我觉得你这部500万的戏比我们国家以亿计的大片的性价比要高得太多了。

del Toro:在发展中国家,成本以亿计的大片肯定不能成为主流,你想想,多少年才有人拿出几个亿,一年就有多少电影要上映?与其耗费巨大的电影资源弄一个空壳,不如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把你要表达的东西好好地展现出来。如果电影不能以自身的素质为主要买点,却把精力旁移,往小里说,是对电影市场的伤害,往大里说,是对电影工业的伤害。

www5083:好了,今天的访谈到此为止,谢谢你del Toro,谢谢大家!

 2 ) 《潘神的迷宫》

《潘神的迷宫》在叙事结构上基本有两条线索平行前进:小女孩Ofelia的瑰奇想像世界与她所身处的灰暗现实世界。Ofelia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是将两条本不想交的平行线连接起来的桥梁,每当场景从一个现实进入另一种现实之时,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假转换要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幻像愈美好,现实就被凸显得愈加残酷。
电影的结尾,Guillermo del Toro让Ofelia在被害后进入了潘神描述的童话王国,这简直就是故事的神来之笔。正因为这个最明显的暗示,才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上传统的魔幻为现实服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魔幻的比重被大大提高,第一次站到与现实同等的地位上自成一体,甚至可被解释为故事的主线,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

 3 ) 童话注定是悲剧的

电影是两条主线并行,一是女主的魔幻童话世界,二是残酷的战争背景,游击队与独裁军的抗争。孩子的心灵是干净单纯的,看待世界亦如此。像借助魔幻世界逃离战争,虽然得到心灵某些慰籍,但终究还是得回到现实。这种诡异的结合却呈现分外吸引人的质感。

有多么魔幻就有多么现实,如果这也算童话,绝对是一个会让人留下阴影的童话。无论是现实这条线还是魔幻故事这条线,都充斥着阴郁、黑暗、潮湿、龌龊、肮脏、血腥、窒息和残暴,毕竟那个魔幻世界也是残酷世界的折射。哪怕是全片中唯一光明温暖的结尾,看了也只是令人更加难受压抑,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神仙鬼怪,没有法术,没有仙境,没有地下王国。童话和现世一样可怖,而你避无可避。

 4 ) 《潘神的迷宫》——黑暗中的微火

 “潘神的迷宫”描述了一个残忍黑暗的世界,而奥菲利亚的出现如一缕微光,一股生命的溪流,淌过阴冷的谷地,迸发出芳草和繁花密叶的波纹,引领着观众走出了黑暗。

  电影讲述了二战后期,独裁者弗朗哥的忠实党羽长枪党徒在西班牙继续恐怖的统治。奥菲利亚被母亲带到作为长枪党徒上尉的继父身边。在游击队员和长枪党迂回作战的过程中,奥菲利亚被潘神告知自己本是地下王国的公主,必须完成三个艰难的任务才能回去。最后,游击队获得了胜利,奥菲利亚抵达了她的国度。

  整部电影由两条线索构成。主线是奥菲利亚的三个任务,副线是游击队员击败长枪党徒的过程。

  善恶体现在一念之间
  战争就是一场屠杀,很难分清谁对谁错,正义和邪恶,每一个棺木旁边都有亲人的挽歌和哀悼,这些哀悼同样让年复一年的春光失色。但是总能在人们面对同样境地和事物的不同表现看出他们是否心存善念,是一片消散的阴霾还是陨落的星辰。影片中,导演对游击队员和长枪党徒的态度体现在两个代表人物上。一个是游击队在军队中的内应,也是照顾奥菲利亚生活的侍女。一个则是上尉。

  从奥菲利亚一下马车,上尉就对她嗤之以鼻。当然这也有情可原,一个常年作战在外的男人很难对非亲非故的小女孩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又何况是妻子前夫的女儿,他便更会充满抵触情绪,以致后来稍不满意就对奥菲利亚大吼大叫地说她是“野种”,这顶多是个失败的父亲形象。女人对于孩子总有天生的责任感和保护欲,就像树叶下总会留下阴凉一样自然。加上朝夕相处的情感积淀,还有对奥菲利亚没有出卖她的感激之情,奥菲利亚和侍女的感情自然比她和继父之间的感情要好得多。

  可是,当故事发展到最后,奥菲利亚抱着自己的弟弟逃进迷宫,上尉气急败坏的举枪要杀死她的时候,已经不能用常人的情感来解释,怎样的怒火都无法让一个人忍心对手无寸铁的小女孩下此毒手。在战争中,不能简单的说孰对孰错,但是面对一个孩子还要如此心狠手辣,已经不可能给他的行为带来任何托辞了。确实,儿子被抢走的心情可以体会,但是到要杀人泄愤已经能充分说明他的残忍且泯灭人性了。

  侍女对于上尉的孩子完全是另一种态度。自然,在交战混乱中,游击队员可能也杀害了一些无辜的长枪党。但是如果这样就说他们像上尉一样残忍,那他们绝对没有必要和义务回去救非亲非故的奥菲利亚,她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或是金钱,救她是出于人们心底那些善良的本性,让无情的战争充满了人情味儿。正如那传说中凶悍的鸫鸟,哪怕喉咙滴血,仍会高唱它的生命之歌,这是它的习性,理所当然之举。

  希望诞生于绝望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悲剧是对于人类在溃败中的伟大的量度”。悲剧并不是痛苦,也不是生命必然终结的命运,他甚至认为,在悲剧中的悲剧气氛本来并不是情绪的基调。正如希腊学家汉密尔顿所说,悲剧是伟大人物的生命状态走向低谷的过程。而但丁在给他的作品起名为《神的喜剧》的时候(这是《神曲》名字的直译),也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因为但丁在作品中的形象是从火烧的地狱经过痛苦的炼狱,被河水洗礼,走向天堂。这样向上的过程就应当命名为喜剧。

  当然,没必要把一个电影绝对划分成悲剧或者喜剧,不过可以以此作为参考,看看导演在试图阐述一种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

  把奥菲利亚的奇幻世界抛开一边,这部电影的架构和节奏实际上是在副线上建立起来并延展开的,也就是游击队员与政府军之间的战斗。这些现实中肯定存在的游击队员们,一开始被长枪党徒肆意屠杀简直毫无反击的力量,只得到处躲藏,像影子隐匿在黑暗中一样见不得光亮。后来他们成功伏击了追赶侍女的士兵,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直至最后按照计划里应外合,攻进敌人营地,取得大捷。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像乐章中由卑微、渐强到高亢的音符,给人的感觉虽然漫长惨烈但仍充满希望。在斗争中,他们设备落后,受了伤几乎没有药物治疗,就像他们的领导人只是伤口感染,却不得不截去大腿。平时居无定所得像游魂,不知道哪一次激战后就会倒下永不瞑目,但是这些苦难换来的是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所谓希望,在丧钟长鸣后支持他们仍在顽强战斗的力量。

  导演的意图正是反应在这种结构设置中,很多时候一个故事可能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意味。导演正是通过这种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不影响观众有自己的空间想象,也可以很好的阐述自己的想法。

  战争总会给人带来哭泣、闭合的棺木、抛洒的白玫瑰、悲伤的步履,这些都被称为绝望。但电影正是在这种绝望中呈现给人们以希望,虽然西班牙还要自此等待三十年才能见到他们期盼的那个地下国度,就像上尉代表的法西斯并不会被一把小小的切菜刀杀死一样。

  给我一只粉笔,我能去任何地方

  再来看主线的故事。电影很多时候混淆了现实和虚幻的世界,亦真亦假。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那根粉笔的出现却彻底将电影拉进了魔幻的真实世界中。当奥菲利亚被囚禁在那个小屋中时,又怎么能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到达上尉的房中呢?若非是神迹,那就只能说这些幻想实际上是存在的。那根粉笔的魔力,让原本虚无缥缈的王国变得栩栩如生。

  在这里,导演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意图,即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那个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好国度是存在的。否则,他完全没有必要设置这样的场景,尽管让故事陷入更难以捉摸的境地就好。

  影片在一开始刻意给人留下死亡的阴影,鲜血逐渐倒流回奥菲利亚的身体,仿佛是导演刻意让沉闷的丧钟停止,重新敲响最初的哀鸣。到了故事的最后,看似无可挽回的死亡却是到达另一个仙境的大门,正像潘神所说如果她没有为弟弟献身的精神,也无法到达幸福的国度。最后的镜头停留在那个真实存在的王国中,镶嵌着星辰的光芒,宛若天庭,导演试图告诉人们只要为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去奋斗,总会有应得回报和幸福安宁的生活。

  “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爱,总在幽深的秘密中奔流向你。”

  奥菲利亚接受的三个奇妙任务也并非来自凭空想象,这些任务同时影射着现实生活中游击队员的行动。

  第一个任务最为明显,即奥菲利亚需要取回巨型蟾蜍肚子里的金钥匙。那棵干枯颓败的无花果树正是代表了遭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蟾蜍象征着残暴丑陋的法西斯,盘踞在树根,汲取养分,吞噬着大树的生命之源。奥菲利亚需要具备勇气、还有面对危机时的智慧才能取回蟾蜍肚子里的钥匙,消灭那个怪物,这就如同游击队员对抗比他们强大的法西斯一般。与此同时,导演还讲述两个平行的故事,强调了这种联系,就是侍女偷取了仓库的药品给游击队送去当作补给,与奥菲利亚一样,都是从老虎嘴里拔牙。

  第二个任务是需要奥菲利亚深入食人怪兽的地窖中,桌子上摆满了鲜美诱人的食物,这些诱惑之后是致命的危险,只要碰了其中的一个都会导致惨痛的后果。奥菲利亚这样长期见不到水果的孩子,如同饥渴的旅人见到清泉时的不顾一切,她终究禁受不住鲜美红提的诱惑。最后小精灵为了保护她而丧命,她也差点回不到现实世界中。这个故事想讲述的,是作为一个有着世俗观念和正常欲念的人,被诱惑所吸引并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只要从梦中惊醒后知道悔改。所以潘神会给奥菲利亚补过的机会。

  在这个任务中,那根神奇的粉笔也登场了,我想,谁都希望有这样一支粉笔,能在滚烫的沙粒中寻找清凉,在荆棘遍布的花丛中寻找芳香,在睡意朦胧时寻找一张柔软的温床。它带着那些对自由的渴望,暗夜中的祈祷,奔向他们要抵达的家园。

  最后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奥菲利亚把弟弟的鲜血献给潘神,以此打开通往地下王国的大门。起初奥菲利亚只是以为把弟弟带出来就可以,后来当她知道需要杀死弟弟换取她的幸福时,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机会,留在这个残酷、清冷的世界中。这也正是游击队员在被俘后,面对拷问时所有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人性的道德底线,即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不能因为任何看似正当的欲念加以剥夺。虽然坚持的下场可能遭受讥笑、耻辱、甚至死神的镰刀。可就像侍女在经受拷问后,仍紧咬牙关不肯透露实情,最后逃离营地,当被追兵逼得走投无路时被赶上来的游击队员营救。如果她当时吐露真情,也许反而死在了上尉的枪下。导演也想借此说明,那些看似难以承受的苦难,只要凭着无所畏惧坚强的心,总会让雷霆驱散阴霾,给干涸的大地带来暴雨的洗礼。

  电影制造的幻境

  电影高明在成功游走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像云幻化出无数的皱襞和色彩。这有赖于巧妙的结构设置,表面上的主线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但是由副线支配的节奏保证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紧凑。这样由副线撑起的电影保证了故事的层次分明,向上的积极态度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仅有三个任务构成一个单纯而缺乏升华的普通幻想故事。这样呈现一个渐强直至嘹亮的歌声,“在缤纷的眼泪与微笑、恐惧与希望中回荡”,正是这么多人喜爱这部电影的原因,也让它受到各个大奖的青睐。但是,由于过度追求这样亦真亦幻的效果,很多时候反而削弱了主线的表达,使得电影的意图含混起来。

  电影中还有不少象征和隐喻。包括前面说到的,枯萎的大树、丑陋的蟾蜍,还有就是上尉的那块手表。上尉本身就是一个符号,法西斯的缩影,他残忍、毫无同情心,为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虽然他身上有着一些本可以称为美德的品质,比如军人的坚毅。但是,就像智慧会成为恶人尖刀上的毒药一般,这些品质也成为了法西斯作恶的帮凶和催化剂。他的手表象征了从法西斯传承下来的精神,他的父辈传给他,他也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在这里,他并非对儿子心存父爱,正如他把美丽的母亲当作生育的工具一样,儿子只不过是法西斯精神传承的载体,人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个体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一切存在的意义都被抹杀了。

  电影在艺术上也是非常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个蟾蜍,估计就是那个吃小孩的怪兽了。本来一个嗜血的食人恶魔该是一幅极其暴虐的嘴脸,但是当它把眼睛装在掌心举到脸上时,却是充满了童趣的可爱。

  奥菲利亚为寒冷晦暗的深夜带来了一丝暖色和微火,她撩起战争沉重的帷幕,用画笔描绘出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时代就在她的微笑中消失了。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392067/

 5 )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潘恩的迷宫》

如果你对现实有所抱怨,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如果你心怀童心,想重温一下小时候听故事的感觉;如果你相信黑暗和神秘的力量,总是企图发现新的东西;如果你曾经通宵达旦的与兽族、精灵族诛死搏斗过;如果你已满十八岁,对离奇的暴力影像心怀期待,那么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魔幻与现实的完美契合 墨西哥导演德尔托罗在这部影片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极端残酷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存在于小女孩奥菲利娅内心的魔幻世界。这两个世界就像两株藤蔓植物,因为距离太近,枝与叶已经完美的生长在了一起。 二战期间,12岁的奥菲利亚跟着苦命的母亲来投靠他的继父Vidal——一名残暴的法西斯军官,当然Vidal不爱这个虚弱的妻子也不爱这个整天沉浸在神化故事当中的不听话的奥菲利亚;他把自己当作世界的统治者,他只想让妻子把肚中的孩子生下来以延续他的残暴统治。 在黑暗和孤独中生活的奥菲利亚遇到了化身为螳螂的引路仙子,仙子把他带到潘神的身边,潘神告诉她自己本是黑暗世界的公主,只要在月圆之前完成三个任务,她就可以重返属于自己的世界。 奇妙的魔幻世界对于奥菲利亚来讲无疑一种避难所,影片在情节上的构思类似于安德鲁·亚当森的《纳尼亚传奇》,不过在我看来《潘恩的迷宫》要比这部中规中矩的美式童话要高明的多。《纳尼亚传奇》中的战争背景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故事讲的还是童心、勇气、信任这些老套的东西;而德尔托罗不同,战争与魔幻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使电影拥有了一个双元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相依相生。不过这还不是最高明之处,这部影片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影片的黑暗基调。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所以德尔托罗的做法是放弃童话的纯洁烂漫,代之以亦正亦邪的魔幻色彩,所以他塑造出来的潘神的形象不是一个慈爱的和善的老人,而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这么分析可能太过理性,或者换句话说,德尔托罗着迷于这种黑暗基调,所以一切皆是自然而然的创作。 璀璨、离奇、怪诞的形象创作 Pale man 几个月前在《看电影》上看到 Pale man 这个形象的时候就对它非常之着迷,据说德尔托罗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他的妻子的一个想法,她把它想象成一个衰老的肌肉松弛的老妇人,我在电影中看到它的时候,它正面无表情地端坐(沉睡)在一桌丰盛的晚餐中间,而它的两粒眼珠放在自己面前的盘子里;当奥菲利亚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偷吃了餐桌上的两颗葡萄之后,他开始苏醒。他首先将眼珠放在手心里的窟窿里,然后慢慢的张开手,睁开眼。而当你以为它是一个无力的可笑的怪物时,它却抓住了引路仙子把它放在嘴里撕扯下它的脑袋并吞了下去。我之所以这么有兴致的解说这个叙述这个过程,是因为这实在是太棒了。虽然这个角色的表现不足五分钟,但足够让整部电影焕发神秘之光。 潘神 刚才说过这是一个行为诡异的很难令人信任的树精,其实它真的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他给了爱菲利亚一些神奇的宝贝:一个是能够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书,能看到过去与未来;一个是一根看似普通的粉笔,它能够在任何地方打开一扇门,去你想去的地方;还有就是一个想成为人的树根,只要把它泡在牛奶里他就像个臃肿的婴儿一样动起来。不过既然它是潘神,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谁知道呢。 暴力影像的惊叹号 提到暴力,我们大可不必反感或者恐惧,在荧幕上观看适当的暴力是大部分人心灵上的需要。正如《一条安鲁达狗》中剃刀划过眼球这样的暴力一样,高明的暴力并不是盲目的血腥和奇怪的杀人手段,它应该是电影中一个恰如其分的惊叹号。 如上文所言,为了保持电影的黑暗基调,德尔托罗把童话写成魔幻,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他也塑造了一个魔鬼。他可以面无表情的像拍黄瓜一样把一个无辜的村民的鼻梁用酒瓶砸烂,砸到面部血肉模糊;他也可以不假思索的对自己的女儿开枪,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围绕着这个人物的暴力当然不止这些,开始反抗的厨娘用小刀戳进了他的嘴巴,划开了他的脸,并且更加可以称之为影像奇观的是,他对着镜子,张开嘴,观察这个脸上的豁口。

微信公众号:柴林

 6 ) 现在的童话都走阴暗路线

刚看的《潘神的迷宫》,强烈建议各位文青观摩。什么机位镜头我自是不懂,那些起码要看了2、3遍才能有所总结,我就简单说说看了一遍后的想法。

首先千万别把这片子当成童话或者魔幻什么的去看,你会失望的。虽然中途有一些貌似很能吸引人的特效制作,但是本质上这是一部很阴暗很沉重的电影啊。

在我们看过《哈利波特》《纳尼亚》等等之后,我们自然愿意相信奥菲丽娅是真的看到了潘神,愿意相信是潘神的曼德拉草根使她妈妈逐渐恢复,愿意相信有一只神奇的粉笔可以让石墙变成门……但是一切都只是我们愿意去相信而已。妈妈伤心的把曼德拉草扔进火炉,也把我的一相情愿烧毁。最后出现在镜头里那依然存在的粉笔印记;华丽宫殿后奥菲丽娅轻轻的停止了呼吸;依然枯萎的无花果树……其实一切都只是她的幻想而已。

是的,就只是她的幻想,从一开始她就编织起自己的世界起来。要叫一个陌生的人为爸爸;要离开生活已久的城市去到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军营中。她害怕面对这些事情,她开始想象起会有一个没有烦恼和战争的国度,于是在路边随意踩到的石头就是她幻想的开始:奥菲丽娅回到车里告诉妈妈她看到了一个精灵。

随着对上尉的恐惧感增加,妈妈显得越来越虚弱,她的幻想就更疯狂了:潘神出现了,告诉自己其实自己是地下王国的公主,自己有一个是国王的父亲。地下王国是什么意思?她不想去了解,她只要让自己逃离现在这个可怕的环境,有一个不那么可怕的父亲,于是奥菲丽娅决定接受潘神的挑战,去完成3个任务。

仔细看看前两个任务,其实就是电影中,梅塞德丝这个卧底的行动投影:奥菲丽娅一开始用虫子骗过了大蟾蜍,成功的把三个魔法石放进了它的嘴里然后拿到了钥匙,而这个钥匙,就是仓库的钥匙:梅塞德丝获取了上尉的信任,使自己能够继续为游击队提供帮助。而后,奥菲丽娅用钥匙找到了匕首,但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被专吃小孩的恶魔发现了。于是梅塞德丝的卧底身份被揭穿。一如奥菲丽娅逃脱了恶魔,梅塞德丝也获救。梅塞德丝走后,奥菲丽娅已经没有谁可以信任,妈妈因为生产死了,绝望之际潘神再次出现,答应再给她一次机会。其实这也只是她自己给自己机会:把刚出生的弟弟带进迷宫。为什么要带上她的弟弟?因为在她看来,弟弟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了。

全片我唯一的疑惑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奥菲丽娅不让潘神取两滴血呢?难道只是为了拖延一点时间好让上尉发现她?期待专家解答。

奥菲丽娅被上尉一枪打在肚子上,奄奄一息时,仿佛看到了地下王国,一个慈祥的父亲,还有自己去世了的妈妈。潘神走出来,告诉她其实她没有做错,她通过了考验……我真希望一切就停止在这里。可是导演没有给观众一点机会:镜头切换,在做完临死前的这些幻想后,奥菲丽娅微笑着停止了呼吸。而她曾经钻进去过的枯树,依然毫无生机。

导演让两线并行,只让残酷的显得更残酷,美好的更不堪一击。

说一下片子的几个特色

第一是色彩:现实军营中,阴暗、阴冷、阴郁……反正和阴字有关的都可以上,而在奥菲丽娅的幻想世界里,则是温暖的金黄色,就连丑陋的蟾蜍窝,也是暖暖的感觉。

第二是暴力特写:相信看过的人不会忘记下面几个镜头:用铁棍在人脸上乱戳;被打变形的手;快腐烂的腿;还有最经典的用针线缝合自己脸上的伤口……所以说啊,这怎么能带小孩子一起看呢?你们还真以为是小女孩大战魔王最后胜利的烧钱特效片啊?

第三是两线并行:很多评论说这两线交叉太少,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其实有些时候现实和幻象也不一定非要一一对应吧。反正我觉得如果真的很精确的对应的话,那实在是太傻气了……

================================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看完后让我想起两个事情。第一个是安徒生的《卖女孩的小火柴》(反过来,谢谢),三根火柴就是三个任务,最后她去了最幸福的地方,然后第二天人们发现她冻死在街头。第二个是Terry Gilliam的Tideland,同样也是很不童话的童话,大家可以比较收看。

 短评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Well made, well acted, excellent story telling. so so sad. :(

11分钟前
  • Jean
  • 推荐

这部电影真的角度新奇,非常好,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懂,以为只是单纯的魔幻故事,王国苏醒,公主归来,但是结合背景看,其实是小女孩在二战压迫下的幻想,最后小女孩被杀死了却回到了王国之中,也就是公主归来,那是她精神的解放,所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很好,就是那个眼睛怪人吓到我了

14分钟前
  • 一二三四五
  • 推荐

魔幻现实主义经典。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剧本里加入了不少对西班牙历史与政治变动的隐喻。黑暗神话与残酷现实双线叙事,色调也分暖黄和灰蓝两种。锯腿、砸脸(想到了[不可撤销])、缝嘴等近似cult片的暴力场景很有震撼力。大BOSS造型非常惊艳,化妆真是做足了功夫。结尾十分感人。(8.5/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嗯,不要叫什么羊男的迷宫好伐...小loli游走现实与奇幻的双重王国,古怪的钥匙,左派和右派..还有那个芝加哥小丑微笑..从题材和细节上看,实在是极好的隐喻片,但是拍摄技法上,以及选角上,除了西班牙军官这个反角之外,皆稍有些令人感到遗憾。

2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其实我很讨厌这种臆想症的片子,这让现实显得更加绝望和残酷。

24分钟前
  • 还行

在同一个世界架构两个彼此交汇的世界观的设定十分精妙,但遗憾的是两个世界的表现张力都明显不足,所谓的投影与隐喻更是令人不明就里,即便是了解到原本所谓的意图只能表示如此这般的手法与内涵实在是差强人意。向来对于魔幻题材无爱,也许只因人类能够表现出来的魔幻实在是太过低端。

27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绝望的年代和环境里女孩对逃离的渴望,一切都是幻想吧。相比其他童话真的是残酷很多。就是整个电影全都暗搓搓的。。。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不适合大人看,因为幼稚,提不起精神;不适合小孩看,因为恐怖,会吓坏孩子~~

34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这绝对不是部奇幻片。。。更不是儿童片。。。

36分钟前
  • 雨哈☮追明天
  • 推荐

一边是离奇的童话,一边是泥泞的现实,虽然两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调性却很难统一。

39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值得再看第二遍的好电影,很多细节要梳理。

44分钟前
  • 少年 遊
  • 推荐

还真没看过类似的电影……一半是黑暗却存留希望的童话,一半是真切但绝望的生活。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越到后面越精彩,几个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鲜活,只是那个结局,着实让人心都碎成渣了……

4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剥离了童话的外壳,它就是一出人间悲剧。吉尔莫·德尔·托罗,简直就是电影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51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魔幻只是噱头。意思不大。

52分钟前
  • 腐生
  • 还行

这种魔幻片不说英语真奇怪,两个主题结合的也有点别扭,女孩见到怪物比见到人淡定得多

57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看的时候隐约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查找相关影评后恍然大悟。原来是对西班牙内战史的童话演绎。 电影中是现实和虚幻的融合,也是黑暗童话和阴暗历史的互文。隐喻十分巧妙。如果不了解西班牙内战相关历史,这就只是一部一般的奇幻黑暗童话片而已,三星半

5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好片子!我怎么也想不到导演会用这样的题材表达这样的主题。深刻而清澈,真实而梦幻。黑色的基调竟然能同时调和魔法与现实。屠杀和血腥中的憧憬,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精彩!没得最佳外语片奖太可惜了。

1小时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泰莱莎,后来长很大很大,而后迅速腐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森林里的奥菲妮亚,如同殉道者,倒在潘的土地上,开出洁白不朽的花

1小时前
  • 力荐

一个绝妙冷酷的政治寓言,一面黑暗繁杂的社会魔镜。父亲:独裁者。小女孩:革命者。妈妈:孕育未来的民众。婴儿:进入迷宫的未来。潘神:天堂的引路人。地下王国: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1小时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