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1998

动画片美国1998

主演:温明娜,艾迪·墨菲,黄荣亮,哈维·费斯特恩,米盖尔·弗尔,吴汉章

导演:巴里·库克,托尼·班克罗夫特

播放地址

 剧照

花木兰1998 剧照 NO.1花木兰1998 剧照 NO.2花木兰1998 剧照 NO.3花木兰1998 剧照 NO.4花木兰1998 剧照 NO.5花木兰1998 剧照 NO.6花木兰1998 剧照 NO.13花木兰1998 剧照 NO.14花木兰1998 剧照 NO.15花木兰1998 剧照 NO.16花木兰1998 剧照 NO.17花木兰1998 剧照 NO.18花木兰1998 剧照 NO.19花木兰199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22:58

详细剧情

花木兰是家中的长女,性格爽朗率真,父母极力想帮女儿找到一个好归宿,可是多次努力未果。此时却收到了北方匈奴侵略的消息,朝廷召集各家各户的壮丁。木兰父亲也在名单之内,木兰不忍年迈残疾的父亲征战沙场,决定割掉长发,偷走父亲的盔甲,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花家的祖先为了保护木兰,便派出了心地善良的木须从旁帮忙。从军的过程中,木兰凭着坚强意志,通过了一关又一关的艰苦训练,她的精神也感动了所有战友。就在战况告急的时候,她也被发现了女子的身份。她被遗留在雪地中,而最后也是她的及时出现,顺利协助大军击退了匈奴。

 长篇影评

 1 ) 从电影《花木兰》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花木兰》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概论

从古至今,巾帼英雄花木兰一直以《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传统古代中国女性形象存在于每一个中国儿女心中。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对花木兰和整个英雄事迹进行了另外一钟诠释,以西方人的视角。

迪士尼为了制作出有“中国味道”的《花木兰》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最终给我们呈现出西方人眼中认为最贴近中华文化的花木兰和她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男尊女卑,男儿保家卫国,女儿三从四德,祈福蟋蟀,对祖先的敬重,龙等”作为中国观众并没有感觉影片中的这些中国元素突兀,难以接受,由此可见迪士尼的诚意所在。尽管如此,影片中随处可见中西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以下是对部分较为典型的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与讨论。

二、分析与讨论

1、参军理由

不论是《木兰辞》原文还是动画电影《花木兰》,花假扮男装参军的最直接原因是父亲年岁已高(电影《花木兰》中的父亲还患有伤病),难以发挥一名正常军人的作用抵御匈奴南下,建功立业甚至参军本身就是无意义的送死行为,需要身为女儿的花替父从军。虽说最直接原因是一样的,但《木兰辞》中突出的是中华文化一直推崇的“孝”,“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使花放弃女性的身份,扮演一名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而电影《花木兰》中,除为了解救困境中的父亲外,更加突出的是花自我意识,这是一种西方的观念。不屑“三从四德”和当时所谓的“妇道”的花木兰在当时可以说是离经叛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花参军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探索和觉醒。

2、对祖先(过世的人)的态度

中国人的血脉中一直存在着对祖先的崇拜和敬重,对于已经过世的人也会表现出庄重的态度,这是我们的文化。因此,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很少会出现祖先的形象,哪怕出现了也会刻画的十分严肃。而在《花木兰》中祠堂众祖先以灵魂的状态相互争论并弄出了不少笑料的情节,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中对于祖先的态度并不像中国文化那般严肃,是一种乐观并无过多禁忌的态度,换句话来说,这是中西文化上如何看待死亡的差异。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一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文艺复兴开始这种突出个人价值的思想便成为西方文化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影片中两次与单于对决中,花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敢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单于,拯救全国于危难之中。在影片最后最终击败单于的时候,可以留意到每个人都纷纷跪下,皇上也俯身感谢花拯救了大家,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甚至超越了中国文化中高高在上的皇权。

三、结语

无论花是《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的传统女性形象,还是迪士尼刻画下的独立、果敢的现代女性形象。无论是以《木兰辞》含蓄婉转的阐释,还是以西方文化直接简单的阐释。花这个深入人心的巾帼英雄形象都是如此令人喜爱。此外,以中华文化包裹着西方文化内核的《花木兰》再一次警醒我们,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影响全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s:选修课作业 有看过其他人的影评并有所借鉴(我什么时候才能向他们一样优秀o(╥﹏╥)o)

 2 ) 造人还是造神?——浅谈迪士尼对木兰形象的两次改编

“木兰” 形象最早可追溯至乐府民歌《木兰辞》。这篇三百多字的叙事诗分为离乡-出征-归乡三个部分,记叙了家中长女木兰替父从军,后衣锦还乡的故事。长诗以动作勾连场景,详叙了情节而略写了人物:木兰长什么样?出征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些问题,原诗均未加以解释,从而为木兰这一形象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1998年,迪士尼将这一故事搬上荧幕,使动画版木兰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女性形象。时隔二十余年,2020年9月,迪士尼改编的真人版《花木兰》于中国内地上映,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木兰辞》的基础上,迪士尼改编的两版花木兰加入了友情线、爱情线,以及幸运符、气、真我等要素,显示了鲜明的创作意图:打破附着在传统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将主人公花木兰塑造成具有当代精神和女性力量的人物形象。但就改编效果而言,两版却有所差别。

一、普通女孩,还是战斗英雄?

与早期作品中作为男性欲望化对象的公主不同,女性主义思潮的洗礼使迪士尼在后期女性人物的塑造方面更注重表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力量。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反思男女不平等地位的优秀样本,《木兰辞》中“安能辨我是雄雌”、“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的花木兰则自然而然地被作为改编对象。

1998版和2020版《花木兰》均着重表现了木兰某种超出刻板印象的“异质性”:不优雅,不端庄,不顺从——这种女性的内在力量,在98版中被称为“WHO I AM INSIDE”,在20版则为“气”。两部电影均将这种力量与“真”挂钩,强调只有展露真实自我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女性力量。

但细究即可发现,两版花木兰在对“真”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别,也正是这差别,使二者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分道扬镳:如果说2020版木兰之“真”是天才的显露,那么1998版之“真”则更接近完整意义上“人”的探寻。在叙事层面,前者的“求真”着意讲述木兰“有气放气”的过程,而后者则更倾向于木兰“无气找气”的过程。

“气遍及宇宙和所有的生物,我们与生俱来,但只有最真实的人才会与他的气有深刻的联系。”尽管2020版木兰强调了“气”的普遍性,但在木兰这一人物身上,无不体现出“气”的强大和特殊:童年的木兰能从房顶跳下又平稳落地;从军后的木兰能在与身手不凡的男性士兵洪辉的较量中轻松获胜——“气”,更像是木兰身上的光环,一种与生俱来而不被他人所共有的天分。在2020版《花木兰》中,“气”早已建成,而影片叙事的重点,则集中在其后如何从“被压抑”到“被发现”的过程。

当然,影片有意编排了训练过程以体现“气”的可修炼性,但对此的呈现却过于潦草,以至于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象征性的表演:木兰提桶上山,滴水不漏,大气不喘——而在木兰的身后,其余男性士兵频频歇脚,气喘连连,有的甚至大哭着瘫在地上——这显然是不合现实逻辑的荒诞景象。“气”,作为加诸木兰的超能力,建立在男女对立甚至人神对立的基础之上。影片的价值判断也由此露出马脚:只有成为超越人性的绝对强者才算具有“女性力量”——不断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而抹除两性同作为人的共性,以贬损甚至妖魔化男性的方式来凸显女性的至勇至善、至真至纯,未必不是对女权概念的另一种迎合?

如果将“气”理解为人的内在力量,那么与20版“气”的发掘相比,98版《花木兰》则着重表现“气”的建构。虽同有训练过程,但在此之前,98版集中刻画了木兰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当然,98版木兰也具备某种“异质性”,但此“异”非彼“异”——它不指某种凌驾于人性之上的超能力,而是指女性超出刻板印象的自身特质,譬如活泼,自由,不讲规矩等。电影细致描画了木兰身上的这些特质,且未加以价值判断。

进入军营后,曾在家中显得调皮可爱的这些特质变得不合时宜:作为与他者无甚区别的普通士兵,木兰甫一入伍就因假扮男性弄巧成拙,引发一场闹剧。在此基础上,训练于花木兰则显出必要性:98版木兰的训练过程,着重点在剔除人原本身上的“恶习”,发掘自身潜能。它并非要求被训对象成神,而是在自身的基础上成为更好的人。它不仅针对男性士兵,也同样针对作为女性的花木兰:“你们笨拙散漫又扭捏,但我会改变你们的前途,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训练,本质上是如何将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训练成一个独当一面的成人,与男女无关。

于是我们看到,在军官李翔的训练下,木兰由一开始调皮散漫的普通女孩变成了坚毅果敢的成年女性,而她在战争中的取胜,也并非通过使用刀剑的强力,而是灵活机智地使用了女性自身的力量。譬如,用女性衣物的缎带攀上宫殿高墙、用易碎的短扇撬走柔然的长刀——强者的世界里,永无休止的以暴制暴似乎才是正义的逻辑,但以柔克刚才显示了创作者对世界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女性,是否只有抹杀自己原有的性别特征才能在男权社会里获得一席之地?抛开强力,让女性回归女性自身并将自身特质发挥到极致,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力量。

而98版的木兰的可爱之处也在于此:她冲出了传统女性温良淑德的框架又未远离人之本性,“你偷走你爹的盔甲,不告而别,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欺骗军营长官,让军人蒙羞,毁了朕的皇宫,但你救了我们大家。”影片并未为着展现所谓的“女性力量”,蒙上双眼为木兰歌功颂德,它看到了她的“错误”、她的“缺憾”——也正是她身上为常人所共有的小“瑕疵”,让她远离概念的容器而更接近一个圆形的、真实的人。

二、被动求证,还是主动寻真?

作为女性力量的别种呈现,2020版《花木兰》加入了另一个女性形象:女巫。木兰和女巫,一正一邪,一个衣锦还乡,一个惨死箭下,两人看似截然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本质:均有强大的“气”并因此被归为“异类”;均受到某种男性权力的施压,在女性身份和才能的冲突中挣扎;均试图通过某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取一席立足之地。在木兰命运线的另一头,女巫的命运线齐驱并进,作为木兰命运的观照;偶有交叉处,女巫与木兰相遇,成为木兰命运的“助推剂”。纵观全片,木兰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都有女巫参与。也正是在这几个节点上女巫的作为,彻底扭转了木兰的命运。

整部电影中,木兰与女巫有三次相遇。第一次是战斗途中,木兰居于下风。木兰来到一片秘境,在这里遇到了女巫。女巫说,你的欺骗削弱了你,它在毒害你的气。木兰仍坚持自己是华军,两人僵持中,女巫用飞镖杀死了木兰。此次相遇促成了华军向花木兰的转变——在凤凰的护佑下,木兰保住了一条命——此时画外音出现:华军死了,因为谎言只能活这么久,但木兰活了下来。

第二次与女巫相遇,木兰从其口中得知了伯里·汗的真实计划:调虎离山以击垮皇帝。此次相遇促成了木兰的“觉醒”:木兰以真实身份赢得了战斗胜利,但指挥官仍未原谅她对身份的隐瞒,将其驱逐出境。心灰意冷之时,女巫再次出现,劝木兰加入自己,共同为自己谋得地位。木兰说:我知道我该做什么。我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帝,为王国而战,转而回到军队,说服军队回朝阻止伯里·汗。

第三次,回到皇宫的木兰在大殿里与女巫相遇。在这里产生了全片非常有意味的一段对话:

女巫说:一个女人领导男人的军队,这不可能。

木兰说:你是对的,我们是一样的。

女巫说:但有一点不同,他们会接受你,但永远不会接受我。

木兰说:你说我走的路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站在这里,证明我们这样的人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女巫说:不,对我来说太晚了。

木兰说:你仍然可以选择走向崇高的道路,现在还不晚。

这段对话揭示了整篇影片的价值取向:第一,于女性而言,道路有崇高和低劣之分;第二,崇高与否,由“他们”说了算——“崇高”,意味着符合“他们”的要求。由此观之,20版木兰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帝国军队的士兵”,“真”服从于“忠”“勇”“孝”,无论是作为华军而战,还是作为花木兰而战,其本质还是一个服从于强权逻辑和男性话语权的女性,区别仅在于是否被承认。这与影片一开始想要推翻的价值倾向形成了悖反:它从未推翻定义女性的标准,只是用另一种标准,代替了前一种标准而已。

忽视人之差异性的以强证强本身就是另一种虚弱:它假定世上仅存在一种标准,标准之外的个体均被视为“异类”——电影原想以木兰这一形象展现女性力量,却以二元对立的善恶观将女性分为“女英雄”和“女巫”两种,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而掌握标准定义权的,仍然是高高在上的男性话语体系——言下之意是,一位女性的自我只有在“英雄”光环加持和被承认的前提下,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在这种设定下,20版木兰始终未表现出“寻真”的主动性。女巫促成了华军向木兰的转变,凤凰的护佑让木兰活了下来,当木兰以真实身份为战争赢得胜利却仍遭质疑时,是众人的呐喊为其重获信任……行动始终靠他者推动的木兰像一台沉睡的机器,需人一步步解锁才能重获能量——这让人怀疑,褪去了气的加持,凤的守护,女巫的助攻,木兰,是否经得起现实的打击?那个不作为士兵的华军,不作为女英雄的花木兰,与女巫的命运会否不同?

相较之下,98版《花木兰》对此保持了警惕,这种警惕体现在对“幸运”的依赖上:

花母在求亲时找不到木兰,于是说:早约好了,她又忘了。我早该求佛祖保佑的。

这时奶奶走过来,拿出一只蟋蟀说:他们能保佑什么?他们早就上西天了。我已经有了这个幸运符。

这只蟋蟀,就是陪木兰走完全程的伙伴之一。而另一个伙伴木须龙也同样平庸:众神目睹花家的困境,试图唤醒石像神龙保护木兰。一只平平无奇,屡被嘲笑,却始终有着一腔自信和热情的木须龙求众神之王给自己个机会,却被王泼了一头冷水:你只负责唤醒石像神龙。木须龙悻悻而去,谁曾想,只被木须龙的锣轻轻一敲,石像神龙就碎了满地。

也就是说,作为20版中护佑木兰全程的凤凰的对照物,98版的“幸运符”石像神龙早在一开始就死了。花木兰、木须龙和蟋蟀均以单纯的原始状态进入未知世界,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和瑕疵如影随形,给其生活带来麻烦、幸福以及各种酸甜苦辣的瞬间。也正是在这些瞬间的连缀中,人物的成长浮出水面。

这显示了98版导演对“崇高”的怀疑和对女性力量的理解——女性力量,并不由自身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说了算。

三、人物形象有其自身的逻辑

萨特在《什么是主体性》中这样解释“主体性”:“当一个内在性的系统,即存在与存在之间的中介,以‘要成为’的方式,将无论什么外部的改变内在化,并以外部特殊性的形式重新外在化时,就存在着主体性。”换言之,“主体性”表现为一种方向的转变:不是“真理”引导着行动,而是行动构建了“真理”。一个人是谁,并不由其说了什么,而由其做了什么而决定。

这一说法在电影改编中同样适用:人物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人物形象呈现的关键在于让人物符合自身的情感及行为逻辑而非观念的堆砌,否则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失真。当电影以强硬的方式强调某种观念或力量时,在二元对立的夹缝中,人或成为概念的傀儡,或成为概念的牺牲品。20版《花木兰》的不足也正在于此:导演想让木兰这一形象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国期待,又在女性主义话语日益蓬勃的今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将木兰“封神”,结果就是让木兰本身在两种观念的抗衡中失掉了“人性”,以及自身的主体性。人不该成为任何主义的奴隶——一个女性人物,如何在女性主义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成长性,或许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所在。

 3 ) 中国的木兰美国的文化

当木兰贴上美国的标签,她就是一个美国似的英雄.和美国大片一样,个人英雄主义,木兰用一个的力量就完成可国家的使命.我们从中可以了解这虽说是个中国的故事,但它并不是按中国似的思维发生.

 4 ) 难忘《花木兰》

《花木兰》大概是迪斯尼第一次尝试全方位接触中国文化的创作,因此下了很大的力气研究中国,这比起后面那些电影只取皮毛的做法要值得钦佩得多。

《花木兰》是一部给我许多感动的电影,其中第一个出场人物——在长城上巡逻的小兵就很让我感动。他在遭到匈奴突袭后的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拼命爬上烽火台,赶在匈奴单于之前点燃了烽火台,将警讯传出。面对单于,他没有求饶,而是挺起胸脯,给单于一次最后的心理打击。

之所以为他感动,是因为我在新疆巴里坤城外见过另一种烽火台。雍正年间,正是新疆叛乱多发的时代,当时巴里坤城内驻守了许多军队,而城外十里、二十里处就都有烽火台。守台士兵不过几人,如果敌军突然来袭,他们即便能及时点燃烽火,也不可能逃走了。他们的命运,不是投降,就是战死。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士兵都会选择英勇赴死,就像《花木兰》中的这个小兵一样。

现在,巴里坤城外的烽火台遗址依然矗立在那里,每次从那经过,我都会浮想联翩,为当年在这里牺牲的士兵感动。

《花木兰》给我的第二次感动,就是花爸爸(好像叫花狐……)接受军帖的时候。就如诗中所说,“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花狐老先生不是平民,大概是曾经立过战功,受过公伤,现在离休在家的老将军。所以,虽然他的腿有残疾,但他仍毅然扔掉拐杖,一瘸一拐地接受了征召,准备像一个男子汉一样为国家出力。

第三次感动在木兰换装的时候,配合动人心魄的鼓点,木兰削去了自己的秀发,顶盔贯甲,从宝剑中照出了她俊朗的面庞,骑上战马,呼啸而出。一个女子在那样的危急时刻,那样的凄凉雨夜,能有那样的果敢与豪情,我又怎能不感动呢?

第四次感动是木兰在军营中,通过一夜的努力,用巧妙的办法咬牙爬着旗杆。因为她是女儿身,所以训练中总是跟不上队伍,差点被校尉李翔“劝退”。但她硬是不服输,用巧法子一点一点地攀登着旗杆,终于,在朝阳的映照下,在曾经互相厌恶的战友鼓励下,她爬到顶端,摘下了李翔为所有士兵设置的第一道困难——他射上去的箭。她用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他们这些新兵。

第五次感动,也是最后一次,就是在木兰消灭了单于,皇帝向她鞠躬时,全城百姓都纷纷下拜的场景。在古代社会,一个平民女子能受到这样的礼遇,是不可能的。歧视妇女的观念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就连奥运会上的许多女子项目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加入的。另外,动画中的木兰此时所遭受的苦难其实远比诗歌中的木兰要少。诗歌中的木兰是“壮士十年归”,即便不是十年,也是好几年。我坚信木兰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更为那位1000多年前的伟大女性而感动。

说完了感动,再说说感慨。一部美国人制作的中国故事的影片,竟然能让我感动五次,而且是在之后每次重看都会继续感动,这不得不说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成功演绎。也许外国人和我的经历、思想、性格不同,体会不到这么多感动。但也没准,说不定有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内容在他们看来更加感人。

只可惜,现在运用中国文化的这些好莱坞导演和编剧们没有这么乐于钻研的了,他们多数只是用到了中国的皮毛,如武术、五行、戏曲、龙图腾等等。真正能再让我感动的好莱坞中国片,从《花木兰》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5 ) 我看木兰

从电影《花木兰》看中西文化
《木兰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作品,长期以来它和女英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近带女革命家秋瑾还引用她的典故入诗,“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巾帼不让须眉”成了中国家长激励女儿最长用的话语,可见,中国人是非常推崇花木兰的英雄实事迹的,有趣的是在中国花木兰没有延续自己抗击匈奴的符号意义,却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主义。
我们没有必要去考究中国文本和这部最美国的好莱坞G级片究竟有什么出入,不难看出,导演只是托了中国故事的衣钵向全世界的小朋友献上他们一贯的大礼——享受愉快的电影过程,我想,再学究的老先生都不会和这部动画片过意不去,它实在是太讨巧了,小朋友门喜欢,还能怎么样呢?真的不是给上了年龄的人准备的。
所以,我所关心的是动画片在转述中国经典故事上的成功,虽然说只是市场的成功,不过从贩卖中国魅力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怎样去表达我的的典藏并被人喜欢呢?是用一幅老中国的面孔去讲花木兰、杨家将和岳飞霍元甲吗?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浅阅读的时代,逗大家开心就好,所以我们看到,在电影《花木兰》的结尾,美国人给我们来了一个更中国式的大团元结局。皇帝对李翔说“这么好的女孩不是到处都有的”,李翔也心领神绘,千里迢迢的来到花家送还帽子,最绝的是木兰:你可以留下来是晚饭吗?这里,你可以理解为好莱坞对小朋友门期待视野的又一次献媚,当然也可以看做为美国人把中国的大团圆结局给彻底搞过头了。在原文中,只是写到木兰以前的朋友来花家拜访,更没有写到,有男人对木兰暗生情素,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看看电影中对木兰的特殊照顾,最敏感的就是安排了一场洗澡的情节,一方面,为将士门将信将疑的认为木兰是女人打好了铺垫,另一方面也迎和了小观众对两性关系的初步认识与兴趣。当然,该场景自然是很好的消融了,诙谐又不缺乏“有意思”。而反观我们的文本根本找不出任何这方面的蛛丝马迹,若没有点噱头怎会有人理解呢?所以,好莱坞的一大好处就是把花木兰真正“女性化”了,无论是小朋友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大龄观众门都觉得亲切可人,可见感情戏是美国好莱坞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中反映出美国派对人性的态度:每个人都是充满了感情的——无论她是不是英雄,而中国人一碰到英雄人物便严肃得不得了,总想把他往高、大、全上弄,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风化成一个古老的符号,活泼不得,这便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会在美国人手中宣传开去的原因。我想,有一位男子喜欢上木兰是多么正常的事,如果《木兰词》中稍有暗示也不见得就会掉价,或许,我们今天的中国观众们会在看完电影后还可以理直气壮的批评动画中的李翔确实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帅。
另外,我们看到,电影对原著也有大胆的加入有趣的角色,这当然不是《木兰词》的错了,但我们可以看出,小龙和小蟋蟀还是博得了满堂彩,从电影《狮子王》开始,这种插科打诨的角色成了迪斯尼动画中最有特色的元素,这次在中国经典上“动刀”, 迪斯尼当然是手到擒来,在推动故事情节和逗笑上有时简直成了最重要的角色,看完电影,你仍然相信没有这两个家伙,但你若是想起这部电影,你一定会首先想到那个陈佩斯陪音的小龙,这就是把经典交给迪斯尼的好处,他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阐释一古老的故事,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和中国完全不同的木兰世界,或许,这个版本比我们的更出名,或许,在我们的小朋友还没有看过《木兰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木兰有个男朋友,还有一个小龙和小蟋蟀是她的宠物,这就是迪斯尼,你是说它好呢还是讨厌它呢?真的很难。
当然,我们看到,就算是小龙和小蟋蟀其实也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之后的产物,小龙是花家先灵们的使者,敬重先灵是中国给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龙是最中国的符号,所以就算是中国观众也可以买单照收的,更何况那个关在笼子里的小蟋蟀呢!他是用来祈福的,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虽然被美国人彻底解构了,可到底也不乏“中国味儿”,另外诸如木兰相亲,媒婆和木兰父亲对神灵的敬重等等,都是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的,而且,我可以说,其中的手法不比中国的真人古装戏差,甚至还要好很多。
《木兰词》和电影《花木兰》,我们可以看做对同一事件的两种阐释方式,中国人自有其婉转徘徊的叙事方式,美国人也有cowboy直接与简单的作风,任你喜欢哪样,真正的花木兰只在你自己的心中。


 6 ) 期待中国式木兰

影片虽是迪士尼制作却十分符合中国的旧时社会的风情,男尊女卑,男儿保家卫国,女儿三从四德。还有花家的仙灵,媒婆和父亲对神灵的敬重,祈福的小蟋蟀,木须龙,而龙也是中国的符号,这些都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在人物造型上借鉴了国画的绘画形式以形写神,用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性格、气质、和精神、神态。影片背景中还大量采用写意式的水墨画,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给人整体带来一种十分淡雅,清新的感觉。用色清淡舒服,匈奴邪恶的一方运用大量的杂色如黑、灰、褐等,正义一方则用纯色较高的颜色,如木须用强烈的红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人物造型巧用性格与外形上的强烈反差,使观众加深印象,如木兰虽为女儿身,但性格却是不安于三从四德,一心想证明自己为花家光宗耀祖。外表高大的金宝,却是善良温顺,矮小的啊尧,却是粗鲁蛮横等等。
       影片中更有许多的闪光点,与《木兰词》相比虽然有所出入,但是这些出入却能给观众以另一个角度来欣赏花木兰。木须的出现,带来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木兰被揭穿女儿身,让故事峰回路转,观众的心情与之波动起伏。木兰最后更以个人之力拯救了国家,使得木兰的英雄形象进一步塑造。故事中不是只有幽默搞笑,木兰代父从军那一刻的感人,匈奴践踏村庄的惨状让,让人忐忑不安…..能如此带动观众感情,更是影片最成功之处,更掺杂了少许的爱情成分,使得影片增加不少的温馨与浪漫。这些都是国产动画少之又少的。
       虽然迪士尼的花木兰极力想表现出中国的古典韵味,但是毕竟是外国制作,不能够完美的复制中国式的木兰,影片中木兰具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有强大的家族式观念等,这些都是有所商榷的,中国传统的含蓄、内敛完全被抛诸脑后。但是毕竟影片是成功的,这些都是国人值得学习的,更期待着中国式的木兰呈现在大家面前。

 短评

陈佩斯延续了他在《宝莲灯》中的高水准配音~~

7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我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8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推荐

这是一个美国女兵,根本就不是我们的巾帼英雄,效果和动画都很赞,但是get不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她只是一个叫花木兰的人,并不是那个雌雄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花木兰。

13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还行

喜欢这部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木须龙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

15分钟前
  • 宇宙
  • 推荐

虽然少了些创意,但这部电影的内核很强大,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不需要三从四德不需要贤妻良母也能为家族争光,迪士尼太会挑选主题了

19分钟前
  • 喜悦之地
  • 推荐

拍我们的素材还能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我们有的努力呀!

23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东西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精髓,因为老外都是浮于表浅,但让人心痛的事,中国人自己根本不抓,抓不住自己的文化。

28分钟前
  • ᥫ᭡້໌
  • 还行

除了对中国文化理解有些误差以外,本片的制作堪称上乘。

2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刻板印象太明显了,西方思维披上东方的外衣。没啥意思。

31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还行

原版的艾迪·墨菲和国语版的陈佩斯都碉堡了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唯一遗憾是没有细致刻画中国的大好河山,希望真人版可以好好弥补,人设简直教科书级的可爱

38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你的孙女居然是变装人士!”哈哈哈哈这句话承包我的笑点。太久没看2D动画了好怀念~~~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是迪斯尼唯一一部完全的中国故事的动画电影。音乐很好听,里面那只苜蓿的小龙特别有趣。但是故事里的文化底蕴不完全是中国的,有点不中不洋的感觉,各位主创们对于这一点功课做的不够。听说要拍真人版了,希望能够改进。

43分钟前
  • 露咪亚
  • 还行

这是一个真正“人文主义”的中国,所以它一点也不像中国。但伟大的迪斯尼们又把所有关于中国最美好的意向编织在一起,所以它又是最中国的故事。想象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古典中华,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梦。我真希望我能看见这个中国梦实现。

46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李玟唱的主题曲我很喜欢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为什么涉及中国题材的我都觉得老外实在不能理解我们的文化。。。。。

52分钟前
  • 老六
  • 还行

外国人YY下的中国古代社会

56分钟前
  • 暴富的女孩是我
  • 还行

中国学外国 外国赚中国

57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很经典啊这个故事…很多年前看的…也是为数不多我看的非真人影视作品…反正我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我还是有点期待真人版的哈哈哈哈哈哈…动画的总是…我还是有一点偏爱真人演出来的戏吧…尽管很多时候不尽如人意…但是还是会想给真正想演好一个角色的演员们一个机会…

58分钟前
  • EL_CR
  • 推荐

故事很好莱坞,但不得不说人家来中国是做足功课的,首先开始的几个女人的服饰很符合南北朝时期的样子,高胸襦裙,还有那些发髻,相比我们一些古装片各种非主流造型人家至少用了心的了

1小时前
  • MIKI莉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