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水师

战争片澳大利亚,美国,土耳其2014

主演:罗素·克劳,欧嘉·柯瑞兰寇,伊尔玛兹·艾多甘,杰姆·耶尔马兹,杰·科特尼,迪伦乔治亚兹,斯蒂夫·巴什托尼,伊莎贝尔·卢卡斯,萨利赫·卡尔翁,梅根·盖尔,瑞安·柯尔,詹姆斯·弗雷泽,本·奥图尔,杰奎琳·麦根斯,杰克·道格拉斯·帕特森

导演:罗素·克劳

播放地址

 剧照

占水师 剧照 NO.1占水师 剧照 NO.2占水师 剧照 NO.3占水师 剧照 NO.4占水师 剧照 NO.5占水师 剧照 NO.6占水师 剧照 NO.13占水师 剧照 NO.14占水师 剧照 NO.15占水师 剧照 NO.16占水师 剧照 NO.17占水师 剧照 NO.18占水师 剧照 NO.19占水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21 18:20

详细剧情

一名在澳洲以农为业的的占水师康纳(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里波利战役后前往土耳其伊斯坦堡,试图寻找他三个参战阵亡儿子的遗骸。即使一开始遭到军方的百般阻挠,他也不屈不挠,更遇到于伊斯坦堡入住旅馆女主人爱莎(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及一名曾与他儿子对战的土耳其军官出手协助。康纳抓住一丝希望,为查出真相,穿越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九死一生,只为寻回儿子阵亡的真相,了结自己及妻子的心愿……

 长篇影评

 1 ) 毯咕

“占水师”指的是靠直觉和经验寻找地底水脉的人,在本片中,“占水”等于“寻子”,一种隐喻。一位澳大利亚的占水师来到土耳其,寻找他在战场上牺牲的三个儿子,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中突显的便是父亲的坚强信念。故事的背景是一战时的“加里波利”战役,三个儿子都被父亲约书亚亲手送上战场后杳无音讯,母亲无法接受孩子离去的事实,于湖中自溺身亡,约书亚同时失去爱妻与爱子,陷入悲痛中的他决定去寻找自己的孩子,与妻子合葬,魂归故里,正是这种不顾一切的信念支撑着他踏上了寻子之旅。

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趟旅程必然是千辛万苦,以往“寻亲”类的题材,也有一套固定的套路,我们要感谢好莱坞的成熟工业体制,毕竟它为后来者设定了一系列的框架,只需要你去“填空”,在套路中,一般会有几个人不厌其烦的给主角制造麻烦且都可以化险为夷,并且不管好人坏人都会告诉主角“回家吧,回家吧”,不为所动的主角凭借信念打动了一小部分人,豁出性命帮助主角,最后大团圆收获亲情友情爱情。本片从男主登上土耳其这片被蹂躏过的土地开始,就进入了娴熟的套路中,旅店老板娘给他精神上的安慰,是谓爱情;土耳其军官出手相助,是谓友情;千难万险找到幸存的大儿子,是谓亲情。在诸多磨难中,约书亚不仅被帮助,也在帮助别人,这种互相照应在战争背景下显现人性美好还是难能可贵的。

本片是奥斯卡影帝拉赛尔克劳的导演处女作,意在纪念一战阵亡的将士和献给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在一战中,3700万人死亡,800万人失踪,万人坑,无名纪念碑比比皆是,或许你的亲人就在某处,你却不得而知。拉赛尔克劳在片中特意为父子间安排了一个“天方夜谭”中的魔毯故事,“毯咕”是让王子回家的咒语,也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精神关联。战争是残酷的,“占水师”试图以一次寻亲之旅为幌当旁观者审视战争,拉赛尔克劳也尽力还原了那个时期的冷血与残暴的环境,通过一个家庭以点盖面,诉说诸多家庭的离散之悲,但在严肃的叙事体下,故事线的发展跟不上这个高大的主题,繁杂的支线太多,例如老板娘的儿子求约书亚帮忙寻找父亲,约书亚和老板娘的清新爱情,和土耳其军官之间反复的约谈等都显示克劳想要扩大本片叙事格局的野心,但最终承重力不足,导致收线时全面瘫软的局面。若是对一战背景不了解的影迷,也难以产生代入感,毕竟这段历史相对遥远,在战争片稀缺的年代,尤其还是以二战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电影圈,这是天生的缺陷。

拥有着“占水”的隐喻立意,却没有展现出来,本片的可惜之处不仅于此,不过以处女作而言,已十分不错了。对于影片最后那个好莱坞式结局,只能说克劳深受老美文化浸染太久,带着土耳其风俗的咖啡调调,单拎出来还是挺甜蜜的。据说,在土耳其,女孩泡一杯咖啡给男孩,若是苦的就代表着分手,甜的就在一起。老板娘给约书亚泡了一杯砂糖太多以至于化不开的咖啡…

 2 ) The Water Diviner观后感

从片头开始,主人公用两根铁丝就能找到水源的位置,难以理解。接着出现主人公在念诵,妻子在缝补,仿佛一幅画,安静恬美,引起无限遐思。妻子无奈的哭笑,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愤怒之情。布满灰尘的日记,引起主人公凄凉的回忆,纵然记忆美好,物是人非,如今只有自己从记忆中存活下来。妻子抚摸主人公的脸庞,画面太美,相视一笑,主人公进入梦中,妻子缓缓离开,身穿白色裙子像天使一样。清晨,狗吠中,主人公呼唤着妻子,发现妻子自杀了,风车在转,溅起的水滴如主人公的心情一样咆哮着,悲伤,愤怒,主人公亲抚着,无奈天使陨落。埋葬后,留下一句“我会找到他们的,并带回来”,便只身离去了。精灵般的小孩牵诱着老头,让我笑了。宾馆的房间,一幅画,一张床,静美。酒店的女主人忙碌着,父亲拔着鸡毛,女主人劝告着父亲,脸庞相触。在办公室中,士兵的尸体随着马等变成肥料,而主人公执意要将儿子带回家并安葬在他们的母亲身旁。清真寺的宏伟,蓝色金色的苍穹让土耳其人膜拜跪伏着。女主人携儿子欢快的跳舞,一位身穿白色裙子的女子弹着钢琴,主人公茫然的看着这位女子的背影,或许......低头,转身,离去。来到苍苍树下,喝口酒,深呼吸,释然着无法释去的记忆。战争的画面伴随着脚步、话语声一段段展现着。三兄弟在漫天的咆哮中,躺在了一起。寻找的过程中,看到了风车。爬上地毯,离开这里,带我回家,只有闭上眼睛才有效,檀沽。砰。带着儿子来到酒店,女主人说一切都在咖啡里。苦的,甜的,相视而笑。檀沽。

 3 ) 澳新军团日 重温占水师

4月25日,是澳洲公共假日Anzac Day(澳新军团日),这一天,澳洲全国各地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纪念百余年前他们在万里之遥的欧洲参加的一场战役,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的今天,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英国及协约国军队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计划取得海峡控制权并长驱直入君士坦丁堡,但却遭到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胶着八个月,最后惨败,同时参战的澳新军团也损失惨重。澳洲当年视英国为母国,所以也派出了军队远赴欧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了一战。虽然一战以协约国获胜而告终,但作为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至少在加里波利战役给了对方以沉重打击。随着1918年11月一战的结束,这个统治近五百年的大帝国分崩离析,面临被英法等国瓜分的命运。

本偏安一隅的澳洲当时全国总人口不到五百万,但却有41万多人入伍奔赴战场,光加里波利这场战役,澳洲士兵就死亡八九千人,这也是澳洲整个一战中单场战役中阵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在电脑上重温了罗素·克劳导演和主演的电影《占水师》,15年初在它上映没多久后去电影院看过,当时还在豆瓣上做了标记,“《星际穿越》之后在悉尼看的第二棒电影”。

▲此片当年应该没有在中国上映,豆瓣标记人数不多,评分也不是很高,但不妨碍我觉得它是部好电影。

影片中,罗素·克劳的主演的康纳和一家人生活在澳洲内陆地区的一个大农场,康纳是占水师,在三四年可能都不下雨的干旱地区,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和行当。家里有三个儿子,后一起入伍,远赴欧洲,加里波利战役战败的消息传来,他已默认三个儿子都已阵亡,但妻子一直幻想着他们还活着,以至于都有点神经质,这样过了四年,还是走不出这份丧子的悲痛,最后投湖自尽。临死前一晚,她还怪丈夫找得到水却找不到儿子。悲怆无比的康纳给死去的妻子许下了承诺,一定要找回儿子的尸骸,带回澳洲和她陪伴。

就这样他踏上了去奥斯曼帝国的漫漫长途。行船三个月,到达君士坦丁堡,去相关部门申请去加里波利的通行证,但被告知平民禁止去那里。可能是因为看了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这本传记,我不是很想用现在的土耳其和伊斯坦布尔来分别指代奥斯曼帝国和君士坦丁堡,毕竟,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前序,伊斯坦布尔作为城市名也是在1923年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广为采用。

初来乍到君士坦丁堡的康纳体验差到极点,在求官员网开一面的时候被也叫奥尔罕的一个拉客小男孩拿走了行李包,以为被偷了东西的他追着小奥尔罕满大街跑,最后被引向了小奥尔罕叔伯家的家庭旅馆。天真无邪的小奥尔罕靠着这特别的方式成功揽客,开心无比,康纳因为也需要住宿,于是就住了下来。

官方合法途径去加里波利无望,只能走小道。他听了小奥尔罕母亲爱莎的建议,去轮渡到某个地方,然后出高价找那里的渔夫搭船前往。此时帝国战争善后部队正在加里波利区域开展善后工作,对于“一叶轻舟”冒然过来的康纳几乎是立马下了逐客令。但听了康纳的故事,奥斯曼前军官、现协助英国开展善后工作的哈山少校(伊尔玛兹·艾多甘饰演,看过锡兰执导的电影《小亚细亚往事》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位土耳其知名男演员)动了恻隐之心,力排众议决定提供必要的帮助,理由就是康纳是唯一一个只身远道而来寻亲(尸骸)的父亲。

凭着当地军官的回忆和叙述,以及作为占水师的特殊感应,康纳终于找到了两个儿子的尸骸。之后哈山少校更是给康纳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另外一个儿子,从电报得来的名单列表看姓氏,如果没错的话,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俘虏并送至别处。因为此时离那场战役已经有四年,随着一战后来的进展和最终结束,战俘也已被释放,但这个儿子并没有任何消息,所以很有可能也已经死了,只是可以确定的是他没有死在加里波利。

于是又返回君士坦丁堡。当年战俘被送往的战俘营位于现土耳其的内陆小亚细亚地区,时值希土战争开打,希腊人派兵那边,局势非常混乱。出于安全考虑,哈山少校无力进一步帮助康纳去十面埋伏的内陆寻子,康纳被安排翌日清晨乘船离开,将经印度加尔各答然后回澳洲。但寻子心切的康纳没有接受安排,翌日清晨在爱莎的协助和指点之下,逃脱了本要接他上船的工作人员。后康纳又被押至哈山少校处,父爱如山真心可见,于是哈山少校和一众下属带着康纳踏上了去内陆的火车。

火车后来被埋伏的希腊武装军袭击,车上的人除了康纳因为协约国的澳洲身份,被网开一面,哈山少校等人都面临被当场处死的危险。关键时刻,在火车车厢上还教了奥斯曼军官们如何玩澳洲板球的康纳拿着球棒偷袭了正准备枪毙哈山少校等人的希腊武装军,成功救出哈山少校,并迅速骑马逃脱。路上看到了有风车,康纳想到了前一晚的梦境,想到了家乡的风车、水井和儿子们的童年往事,预感儿子可能就在这里。于是上前打听,果然不出所料。大儿子因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到两个弟弟,辜负了父亲的嘱托,无颜以对,而是在这边离群索居,造风车、挖井,倒是很好地传承了父亲的手艺。在希腊追兵赶来之后,他带着父亲来到了一口深井旁,跳下去可以通向别处从而成功脱险。起初他不想走,但面对父亲感人至深的话和浓浓的亲情,他答应和父亲同进退。

再次回到君士坦丁堡,回到小奥尔罕的家庭旅馆。小奥尔罕早就特别依恋康纳,感觉有如父子,而女主爱莎的甜咖啡,一表钟情。当两个人起身,四眼相对,我都想象到了康纳带着他幸存的大儿子还有小奥尔罕和女主回澳洲的情景。

当然,这份在异乡生发的情愫在整部影片里并非主线。我更关注,也更多思考的是,关于一战,关于澳洲,关于土耳其。宏大叙事,但也可以细致入微,从《占水师》看澳新军团日,突然有了一种和往年不一样的视角。火车上,哈山少校旁边的军官对康纳说,“如果你不知道一个国家在什么地方,那就不要侵略它”,澳洲当年,确实是仿佛打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仗,付出了单场战役中伤亡最多的代价,但这场战役对澳洲的国家身份认同、对澳洲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土耳其来说,前朝奥斯曼帝国因一战而瓦解,近五百年的超级大帝国,曾经征服了在更之前的千年拜占庭的奥斯曼帝国,就这样分崩离析,想来令人叹息。1923年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再也没有了拜占庭和奥斯曼的荣耀,“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书中如此写道。

而影片中十岁的小奥尔罕,不仅让我思念起和他同龄的小外甥,也让我想起了帕慕克写的这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便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见的东西:在伊斯坦布尔街头的某个地方,在一栋跟我们家相似的房子里,住着另一个奥尔罕,几乎是我的孪生兄弟,甚至我的分身”,通篇我都在用小奥尔罕,满满的亲切和喜欢。看到在土耳其取景的镜头,我脑袋里都会冒出帕慕克笔下的点点滴滴,很多次,我甚至就觉得小奥尔罕就是帕慕克这个大奥尔罕儿时的分身,穿梭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经过蓝色清真寺、博斯普鲁斯海峡、托普卡帕皇宫,串起了我很多身未至但心向往之的地方。

澳新军团日,重温《占水师》。愿世界无战,愿和平永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囧在澳洲 (🔍Jiong_2046)

欢迎微信搜索🔍Jiong_2046

 4 ) 孤独,宽恕,爱和幸福。铁汉父亲的希望之旅。

占水师是一种土澳式的浪漫——直接,真实,动人心魄。三条主线,并不是每一条都处理的很好,但是却让你无从挑剔,是的,因为事情就是这样。
第一条是战争剧情,围绕土耳其内战和澳新军团登陆战展开。宽恕,最后帮助找到自己孩子的,竟然是当年杀死自己孩子的机枪手。而在生死关头,父亲居然救了昔日的杀子仇人。战争不是人与人的仇恨,而是一种准则的体现——是的,我们来了,我们死了很多人,我们走了,什么都没有带走。但是我们为之骄傲,这是我们的准则。这是一种普遍的澳洲文化认同吧,导演骄傲的讲了出来。
孤独。这个电影我是一个人去看的,而且全电影院只有特么三个人。。剩下还有是一对情侣坐在最后一排。那种包场式的气氛和音效(……)真真正正能够感受到那种内心的震撼感。片子开头的回忆以及父亲在妻子死后决定去寻子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当然我觉得飞屋环游记梦幻开场100分后面只有不到七十分)。战争场面的真实,遍地的白骨堆积,没有任何花俏,没有所谓的大场面,大制作,魔幻主义手法,小资主义情调,文艺逼范儿,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动人心魄,却在一幕一幕之中让你捂着胸口觉得如此压抑。
老板娘和父亲的感情线就不应该这么简单粗暴了,这也是一种遗憾。导演在战争,父子情,宽恕,这类历史性的主题上处理的非常好,但是在感情上就不尽如人意了。不过妻子和女主角实在太漂亮,女主的熊孩子也长得太可爱了= =。大叔式的父亲着实有魅力。
Brother against brother. Nation against nation. Man against the creation. We murdered each other. We broke the world, we did this. Man did this.
战争过于残酷,但是人性,却是人世间沟通的桥梁,宽恕,是和平决定性的方式,爱, 能够化解不理解和不认同。当他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他已经在寻找和平和希望,虽然就像纪录片一样的记录了铁汉一般父亲在异国他乡的故事和日常,但是足以打动人心——因为这种主题,不需要你了解土耳其内战和澳新军团,就可以理解,让你为之震撼,因为全世界的人,人性是共通的。
对于爱情的描述,三分半,对于亲情的感触,四分,对于战争的解读,四分半,对于人性的拷问,满分。但是我还是给了五分——因为你值得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因为电影已经超越了自身本身。
P.S. 父亲和女主用餐那段凝视那段真的美爆了!半夜惊醒又让他拉回残酷中配上当时的配乐真的胸口感觉沉沉的。另外哥哥开枪打死弟弟的时候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p.s.2 = =这电影好像之后澳洲美国和土耳其放映吧,看不到的人,真是太可惜了。。。

 5 ) 既然处女地咱就留个脚印吧。

感觉十分微妙。因为是战争题材电影,又是大牌领衔,却有个莫名其妙的片名。跟随镜头下去,发现是个澳大利亚的农民去土耳其战场寻找死去的三个儿子的遗骨。对历史感兴趣的话,还能随着镜头语言去感受奥斯曼帝国分裂的动荡历史,不感兴趣的话则会看的比较被动。所幸,主题倒是十分清晰明了,爱胜过一切敌对和杀戮,而且女主真的非常有魅力。

 6 ) 唤起你的悲伤不应该是你打低分的理由

我说是一部找儿子的电影;女票说是一部案情片。结果我们都猜中了。

罗素是个人见人爱的演员,角斗士,美丽心灵。人们对他的爱甚至于看到他脸上的痘,都觉得是可爱的。

乍看这部电影,是人们都不愿提及的沉重话题,女票告诉我,罗素本人就是失去九岁的孩子,所以他来演,真是…(再适合不过了)。看完后,查了资料,原来导演本身就是罗素本人,这次后知后觉,罗素选择面对悲痛,把他的魂牵梦萦的念子之情公之于众。我相信片中的那些幻影,应该是实际存在的他的一个个梦境。

我们都有一座心理地库。打开门,挖下去,拂去封尘的蛛网,清理旧物,让阳光照进暗室,从此让那里宽敞明亮,是你的责任。

 短评

帮弟弟解脱那段让人泪崩

6分钟前
  • 小人德智
  • 还行

《加里波利》止于澳新军团冲出战壕,本片始于土耳其军冲出战壕,战争并非止于停火一刻,这次是两方剩下的人到一起看一看谈一谈,算国民电影更客观的后事谈。又跟前日看的《切口》凑成镜子两面。裸泳海湾会心一笑。整体面貌通俗这点比较像雷德利斯科特

10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四星全给熊叔!一笑起来就化了!啥电影咋样我管嘞!

15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片子拍的比较松软,没什么力度,关于土耳其总是历历在目,一战时期的伊斯坦堡肯定不是这样的,街道建筑服装都太新了

16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想说很多,又说不出来……不过真是一部很好的影片。顺便说一下港台的翻译是什么鬼。

20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推荐

结局美哭。

24分钟前
  • 李青河
  • 还行

您这导演水平也忒差了

26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还行

一战加利波利战役后,罗素克劳寻找战争中失踪的三个儿子。打分还是偏低了。战争母题,先是互殴的澳洲兵与土耳其兵,然后是互殴的土耳其兵和希腊兵。想起在埃及,埃及导游说他们恨土耳其人。斯里兰卡导游说他们恨印度人。柬埔寨恨越南人。跟邻居好好相处很难么,还是并没有进化多少四肢蠢动的猿类啊!

27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导演功力还是太嫩,夹杂了太多私货,喧宾夺主反而模糊了主题,面面俱到反而都点到为止,土耳其民族主义、反战、父子情、希腊入侵和爱情等材料结合起来,想做一品佛跳墙,不料炖成了大杂烩。结构松散,煽情老套,转折处尤其拐得不到火候。还有那段爱情,实在是太生硬了。

32分钟前
  • 洛风城
  • 还行

不温不火,没什么亮点,看来罗素克劳这当导演的水平和乔治克鲁尼也差不多...

33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关于有一战绞肉机之称的加里波底战役,关于一个父亲不远万里的寻子之旅:Russell Crowe这部导演处女作完成得不错,各方面都有“漫长的婚约”八成的水准了~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说起澳大利亚,第一反应竟然是这部电影。即便电影后来主要都在土耳其,但罗素·克劳开篇在西南澳挖土挖井的镜头真是荷尔蒙爆棚,令人印象深刻。

37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还行

感觉就是拍着拍着,想到一条新的线,给硬塞进去,如此往复几次就成了一团乱麻,结尾更是俗套到翻白眼——然而我的私心不允许给低分啊,谁能拒绝克劳蜀黍这头大萌熊,笑起来心都化了,尤其是片头挖井的样子,哦哦哦哦哦!!

4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反战主题能拍成这样,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4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比较粗糙,略俗套。克劳叔导演处女作,把自己始终打扮得干净酷屌。

50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想讲的太多,导致完全散乱。风光倒是挺美的。对白和叙事还在初级水平。看在是Russell Crowe处女导的份上给三星。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m2144:刚好在看完纪录片《奥斯曼帝国:欧洲的伊斯兰王室》之后看到这部含有一战加里波利登陆战及1919一战后在英国的放任下的希土之争历史。土军上校讲的小偷故事很一战化(战场尊重)。索菲亚穹顶和土耳其毡帽很有味;土耳其咖啡的糖浓度会告诉你是否有人会爱你。赞历史背景!

56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土耳其拍的“恰纳卡来1915”像是20世纪初的电影。80年代的“加里波利”像是21世纪初的电影。这一部则是20世纪中后期的电影。

59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异国风情。超美女主。好故事。

1小时前
  • 厦门雷少
  • 力荐

听袁老师讲这部电影,听的如醉如痴.又找来看了一遍,真实的历史果然比虚构的故事更能打动人,镜头好美!

1小时前
  • 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