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玛妮

动画片日本2014

主演:高月彩良,有村架纯,松岛菜菜子,寺岛进,根岸季衣,森山良子,吉行和子,黑木瞳,杉咲花,森崎博之,安田显,户次重幸,大泉洋,音尾琢真

导演:米林宏昌

播放地址

 剧照

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2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3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4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5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6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3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4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5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6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7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8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19记忆中的玛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23:32

详细剧情

初中女孩佐佐木杏奈(高月彩良 配音)深藏无限的愁绪心事,她与疼爱自己的养母赖子(松岛菜菜子 配音)也无法坦然相对。由于上学期间突发过呼吸的情况,于是杏奈利用暑假来到了风光秀美的北海道札幌市,在亲戚大岩清正(寺岛进 配音)和阿节阿姨(根岸季衣 配音)家疗养。在叔叔家不远处的溪地,矗立着一座老旧但风韵独存的西式建筑,奇妙的感觉令杏奈注意到了它的存在。某个夜晚,心情低落的杏奈划着小船超该建筑划去,结果发现本该许多年没人居住的房子居然灯火通明,并且她在那里邂逅了与之年龄相仿的金发碧眼女孩玛妮(有村架纯 饰)。相似的心境让两个女孩成为好朋友,她们依恋着彼此,却不知各自的心底隐藏着怎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因缘……   本片根据英国小说家琼安·G·罗宾森的同名儿童文学改编。

 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曾有过的那些年少心绪

怎么说呢,大概粗略的看了下几篇影评,普遍反映似乎是换了导演,终是在利益和风格上有着微妙的不同等等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讨厌这样的改变。
以往的吉卜力,无论是凄惨的身世还是恶劣的环境,清一色主角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就算是绝望,也只是一时的。宫崎爷爷大概就是想借由所谓孩童梦幻般的天真,来给与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至于环境保护之类,此处按下不表。
而这部动画大概是吉卜力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如此阴郁的主角设定吧。一个养女,因为自己的哮喘,偷偷发现的政府补助金等等,自顾自的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存在,否定父母,否定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心理设定虽然让人总有点嗤之以鼻,未免小题大做,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在很多孩子的童年当中,包括我自己。
小孩子的心思是很细很小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引起莫大的不安。而失去了安全感的小孩,很多也会在下意识里,进行掩饰。恶性循环,自然会越陷越深,最后形成一种自我厌恶的性格。我倒是觉得这次的性格塑造明显变得接地气了,从反观自然,到反观社会,吉卜力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现在仍不好妄下定论。
看到中段的时候,我曾猜测这只是纯粹叫做“童年玩伴”的心理现象,这种情况很多都发生在缺少陪伴或者自卑,丧失安全感的孩子身上。他们会幻想出另一个玩伴,一般都会是同年龄且一切和自己截然相反的对象,从而来弥补心理上的缺失。金发碧眼又拥有着值得骄傲的家庭的玛尼,很符合对此类症状的描述。
只可惜,我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尾【笑。事实上,玛尼更像是“童年玩伴”和被爱的记忆所结合而出现的幻象。主角虽然自我厌恶,否定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但其实潜意识中仍然渴求着被爱,被理解。而在被遗忘的孩童时期的记忆里面,对于大宅的印象和曾经被玛尼深爱的感觉,最终促成了“玛尼”的出现。【每次都会下意识打成尼玛。。好痛苦。。。

最终,通过各种摸索,求证和旁人的叙述,终于还原了当年的故事,也从此打开了主角的心结,让她再一次能够坦诚的接受他人的爱意,并真实的感受到被爱。
这种事情,说来容易,在现实当中,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并且很容易适得其反。因为很多小孩在封闭自我的同时,会刻意回避或者曲解他人的爱意,甚至拒绝去理解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背后的含义。而这个时候,正面引导则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加深误会。但如果就此放任不管,很有可能会造成成人后性格的缺失,并丧失在某些方面去爱别人的能力,因为无法感到被爱。

当然,以上都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的一点点小小的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自当可以提出来~
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部作品,也在结尾处哭成傻逼。。。
吉卜力的这次尝试我觉得不能称之为失败,在新老交替的时候,改变是喜闻乐见的,如果能够完美的继承宫崎骏爷爷的风格,我觉得才有点小可怕呢。。。
最后说一句,这次也打着“吉卜力最后之作”的旗子,我怎么总觉得这词我听过好几次了呢。。。求不闹,求再接再厉。。。。

 2 ) 有一个地方只有你我知道

在大荧幕看完《回忆中的玛尼》,左右的姑娘们都在默默拿着纸巾擦泪,回家后一搜发现A站已经有了在线,关键词有:海尔兄弟、百合、精神分裂,这老不正经的标签在喷饭之余又觉得确实好有道理,如今吉卜力也走下神坛开始被大众作为素材取笑,也不能说不是个好事,时代在发展吉卜力也在转型,然而我还是想写一个优美的影评,闭上眼回忆,画面终究还是这样:少女走入退潮的沼泽,深深浅浅地向前走,眼中只有迷雾中对岸的美丽洋房,等待着二楼的窗户打开,祈祷那个金发少女再次向她微笑。

《回忆中的玛尼》是米林宏昌第二部作品,“治愈”仍是观影后普遍人脑中第一个蹦出的形容词,而从深处挖掘,不仅仅是治愈,本片在“心理治疗”的角度有挺重的分量,加上导演特有的对于神秘主义的偏好,逐渐形成了米林宏昌式的风格。整个故事的架构仍然是十分吉卜力的:带有一点心理创伤的女主角杏奈,来到乡下疗养,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于写生中发现了海边沼泽对岸的神秘欧式大宅,似曾相识的感觉、似梦似幻之中,住在宅子中名叫玛尼的少女每晚划船与杏奈相约,野餐、谈心、跳舞、互相倾吐秘密,在故事高潮处又悄然离去,最后才发现玛尼是杏奈的祖母,而杏奈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发现身边的美好,治愈了心魔。

吉卜力标配:多少有点心理问题的主角(这里的杏奈可以算是别扭之王,吉卜力当之无愧性格扭曲第一名女主角)、美丽的乡野田园、突然降临的相遇、最后踏上新的旅程...米林宏昌透过这部作品包含了想表达的三个主题:关注内心成长;提倡回归自然;最后就是一丝神秘主义。

与《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类似,米林宏昌透过英国儿童文学小说找到了又一个遥远的温柔乡。上一次是躲在地板下的拇指姑娘,她用晾衣夹扎起头发,有娇弱的身体和坚毅的表情,在花朵中弹跳,夜晚偷偷来借一块方糖。这一次是沼泽对岸的宅女,白天那里是废旧的老宅子,夜晚涨潮之时,灯光亮起,金发少女穿着睡衣划船来临。这种”秘密花园“式的隐喻设置,不由让人回忆起童年的共鸣:小时候意外发现的秘密通道、废弃厂房后面的小天地......那种”有一个地方只有我/(我们)知道“的秘密,夜晚在被窝中按耐不住的激动,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玛尼的童年并不幸福,大宅承载了她大部分的记忆,痛苦多于欢乐,然而她深深热爱着那里,热闹舞会的再现,旧时风光无限美好,这一切在于杏奈的相遇中再现,杏奈进入玛尼人生中短暂美好的场景中,而这些场景脆弱易碎,当杏奈逐渐意识到现实的丰满与可贵之后就越来越飘渺。

”亲爱的杏奈,在所有认识的女孩子里,我最喜欢你。“少女之间的亲昵话语,唇边还残留果汁与曲奇的香甜,玛尼的金发在月光下熠熠生辉。观影到此时,撇开不断冒出来的”这是百合嘛!“的邪念,差点还以为玛尼是杏奈的前世或精神分身,透过玛尼的嘴表达了对杏奈这个在普通人看来都不怎么普通、不讨人喜欢的女孩子的肯定,“不管怎么样,都要喜欢自己。”祖孙之间完成了救赎,杏奈在这如梦似幻的经历与现实乡野生活结合中被温柔对待,渐渐解开心结。

也不知为什么,每次看见玛尼划船穿过沼泽雾气就会想到《凯尔特的薄暮》,想到发生在爱尔兰沿海村庄的一个个神怪传说,玛尼就像是其中一个神秘故事里的主角,随着每一次傍晚的薄暮来到,她无疑是对象化的,是杏奈梦中的亲密好友,幸福的贵族小姐,她赤着脚在月光下跳舞,弯下腰在森林中采蘑菇,但就角色塑造来说,很可惜玛尼始终不够丰满,更像是一个符号般的存在,这里搬运书中的几句诗,竟然也没有违和感:

“比起理论,我更喜欢听象牙之门在铰链上转动的声音,也相信只有穿过洒满玫瑰的门槛的人,方能窥到远方牛角之门的幽幽光亮。如果我们能够不作他想,干脆地发出占星家李利在温莎森林发出的呼唤,也许对我们最好--‘女王,仙人的女王,来吧。’我们还应该像他一样记住,上帝会在梦中访问他的孩子。高挑的、周身闪耀微光的女王啊,靠近些吧;容我再看一看,你那浓密美艳的乌发。”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故事本身其实可以转化成另一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一生并不幸福的祖母幼时的鬼魂屡屡出现在儿时住所,每晚流连于孙女身边,哭诉自己的不幸。当然这可是吉卜力,我们只感受到了满满的少女心,一条船一对桨,一根绳索牵绊住初遇,一次野餐加深情谊,一篮花芬芳四溢。相对白天夏日的乡间生活也一扫阴霾——切成三角形的西瓜、熟透的西红柿、风铃叮叮当当,一草一木都是情。所以我们的女主角最后穿过内心的泥沼,和最爱的玛尼告别,拨开迷雾,当然接下来的路仍然要一个人走下去,好像片尾曲唱得那样:”I never had that many friends growing up, So I learned to be okay with just me, Just me, Just me, Just me."

PS:村花真的是人靓声甜呀~~

 3 ) 玻璃心是病 得治

      自从宫崎骏退休后,就有吉卜力工作室要解散的传言。之前听说吉卜力最新出品的动画电影《回忆中的玛妮》在日本评价不怎么高。那天看到B站上有,就看了一下,结果看了三分之一就弃了。实在受不了那女主。
       作者似乎是想塑造一个敏感内向的少女的成长过程。但是,敏感内向也分两种,一种是重视别人的感受,默默承担压力——这种角色在日漫里不少,不管是不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我从来都不讨厌;一种是疑神疑鬼神经过敏,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别人,一句话就是没法相处。本片女主就是后者。周围人,从老师到同学到养母没人对她不好,但是女主完全视而不见,把别人对她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不光背后说人坏话(骂送她到乡下亲戚家度假养病的养母啰嗦),当面骂人也不带犹豫的(骂主动接近她的乡下女孩是肥猪),完全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骂完人,被骂的对方还没生气,她自己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跑到一边自怨自艾什么讨厌自己。真是做作不堪。周围要有这号玻璃心人物,大家还是赶紧闪吧,惹不起躲得起。
       一般而言,内心破碎总有点站的住脚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童年创伤。可本作女主除了小时候那点破事儿——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外,我实在看不出她有啥不顺心的事。后来发现,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公主病:想当年我也是一有钱人家的娃,沦落成普通人家的养女真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小姐的出身丫鬟的命啊!就连此人的心灵补完也非得过世的贵族家庭祖母才有资格。其它人这么多年来对她的好全是空气!君不见我们自闭玻璃心的女主在看到年轻时的祖母鬼魂(幻影)时,连春心都萌动了(你脸红个什么鬼),真不知道制作人这是搞的哪出百合恋!就我知道的许多BL角色,哪怕再无脑,也还不失为可爱。如果不是那些作者遏制不住做糟糕事的想法的话,人物塑造几乎可以说讨喜了。
       之前看报道引用日本影评人的话:“类似于《回忆中的玛妮》这样的作品,我在名作动画剧场当中估计看了有不下12次了。《冰雪奇缘》能够在4分钟的歌曲《Let It Go》当中展现出人物成长的模样,但是玛妮则没有做到这一点。结果,人物的成长显得非常不自然,故事也就这么结束了。”这话都算客气了。本来这种成长题材就是烂大街,但是烂大街的题材能不能写好就见功力了。至少也可以做的让人心情愉悦一些、感同身受一些,起码人物要有个萌点。可本作女主除了矫揉造作玻璃心,自怜自艾感觉好外,毫无闪光点。为敏感而敏感,为自闭而自闭,这么差的人物塑造和白开水一样的情节,也就国内某些小清新买单。这类人向来不管剧情人物的合理性和感人度,只要符合“小清新,美如画”六个字,就一窝蜂地点赞。何况还有吉卜力的招牌呢?

 4 ) 《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

《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

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和心理疗伤的电影,奔着故事去看这部片子的人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要刻画人物心理是很难展开太多剧情的。就本片译名来说,应当体现在“记忆”而非“回忆”。“回忆”是针对有意识状态下曾发生过的事情的回想,而“记忆”,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它的内容还可以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存在,而且通常以梦的形式呈现。根据本片所展示的情节,小杏柰甚至认为外婆玛妮是她捏造出来的人物,事实上,玛妮不仅真真切切存在过,而且完全留在了她的记忆(潜意识)中。

为什么说它是有关记忆和疗伤的片子?弄清楚了以下三个问题便明了一切:(1)杏奈是怎么成为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2)外婆玛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她改变的;(3)她的幸福感最后又是如何获得的。当然,这几个问题是穿插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即杏奈现在的状态以及她的所有情绪几乎都与她的早期记忆有关。杏奈之所以表现孤独内向,她的心门之所以向所有人关闭,都缘于她非常早就已记事了。当外婆玛妮离世,她的家族是有人可以照顾她的,但她最终还是被抛给了社会。那是电影中的一段灰色影像。无论那个自称自己没几天活的老人是她的曾祖父,还是她外曾祖父,老人带她去理论的那些人应当是她的近亲属。而且,老人是以什么理由去理论呢?似乎不是以“亲情”,因为从两个男人的话语“怎么还在说那件事,那件事早就已经解决了”,“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这不是钱的事”可以推断,他们争论的应当是遗产与抚孤的事,似乎遗产被瓜分了,但孤儿却无人愿意抚养。

这段记忆她现在依稀还有印象,这种被遗弃的感觉直接导致她讨厌她自己:“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以致于因此又迁怒别人,进而刻薄,比如叫养母“阿姨”,认为养母唠叨像山羊,把十一先生比作熊或海狮,骂信子为胖猪。一个孩子可以内向,但不能没有朋友。从她生病,有同学给她送回书包看,她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她拒绝接纳别人而非相反。原因当然还是那段灰色的记忆,她害怕朋友知道她是孤儿,是被亲人抛弃的孩子。同样的心结,如果无法打开,她可能就要孤独终老。然而,人是需要被关注的,不能获得任何关注的人几乎无法生存的,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因此自我拯救便开始了。她大致通过三种方式达到目的,一是生病,影片刚开始不久,由于老师关注转移,她哮喘病便发作了;二是逃避,虽然有点矛盾,但逃避往往会带来更多关注,她在邮桶边逃离信子反而引起了信子的注意;三是寻找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和她一般大的玛妮便成了她臆想的对象。

这就解释了第二点,为什么本来是外婆的玛妮成了她梦中的朋友。电影在表现她与玛妮的事好像是她的梦、她的臆想或幻像,其实这与她外婆曾给她讲述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也被记录在“玛妮的日记”当中,被幻想或被捏造的人恰恰是她自己,玛妮的经历反而是真实的。当外婆跟她讲述经历时,她还幼小,所以即使长大了也无法真实还原,但所有事件都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只不过需要合适时机碰到合适的刺激才能被释放出来,那栋湿地大宅便是恢复她潜意识记忆的刺激物。纵观她和玛妮的所有“交往”,与其说是玛妮改变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改变了自己。她因此获得了第一个“朋友”,而且相互约定保守秘密;玛妮让她找到可以交朋友的重要感觉,那就是她也是个有担当的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依靠,一个自我感到自己无用且自尊心较强的人,一般不会主动交朋友的。当她听玛妮说起曾被强迫带到谷仓时,她表现义愤填膺;当她和玛妮在谷仓时,她分明在照顾玛妮;她之所以要带玛妮去谷仓,是因为玛妮说她无法忍受谷仓的恐惧,她想帮助玛妮克服,她对玛妮说的话,其实正是外婆曾对她说过的:“我克服了很多可怕的事物,杏奈一定也可以的,因为杏奈是我唯一的孙女啊!”正是汲取了外婆给予她的力量,她有了梦里的第一个“朋友”,正是有了跟玛妮梦中交往的经历,她结交了第二朋友彩香,以及第三个朋友十一先生,还有久子和信子。另外,她在交往中还学会了宽恕,原谅了玛妮的不告而别,也理解了“离开”并不意味着背叛,这些都为她放下心中对亲人的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感情提供了帮助。可见,杏奈克服交往障碍,树立自信,恢复健全人格不能不归功于记忆中的玛妮。

杏奈幸福感的有无取决于她受伤心灵能否得到救治。潜意识中记忆的部分恢复虽然让她得到了友情,有了可倾诉的朋友,从此性情大变,对他人也愿意接纳和原谅,但她早期记忆里那被遗弃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并不是靠向朋友倾诉就能抚平的。养母家庭抚养她是接受了政府补贴的,这让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希望每天过得“普通”,而不会因此感到受歧视和“区别对待”。即使养母已经不再向她隐瞒实情,她也因体会到养母的“爱”而原谅这种“隐瞒”,但这种“爱”弥补不了亲人的“爱”,她接纳养母“爱”也一定是有限度的。在她潜意识里,她仍然感到自己是被遗弃了,所以对于父母和外婆的死,她仍然说“我不原谅他们……留下我一个人”。直到她在梦里原谅玛妮的不辞而别,直到她最后将玛妮的友情与对外婆的亲情合一时,她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当亲人“爱”在她记忆中恢复,她才能真正放下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亲情。她的幸福感不仅在于她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也在于她体会到,“爱”从来就不曾远离。(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4)

 5 ) 最高的神交,最美的相思——吉卜力的诗意悬疑剧

即便在思想深度上远远不及吉卜力的上一部作品《辉夜姬物语》,然而《回忆中的玛妮》在我心里依旧是一部远超如今剧场版动画平均水准,无可挑剔的少女系治愈物语。要知道,毕竟高畑勋的从艺工龄可是比米林宏昌的年纪都要大。作品其实可以被看作是监督本人在某一阶段的人生吧,什么样的年纪讲什么样的故事。这位年轻的监督从画面和配乐风格上都延续了《借东西的小人》的清新幽婉风格,民谣风格的主题曲《FineOnTheOutside》很好地吟诵了属于半熟少女的玲珑心。当身边三十岁光景自诩崇拜了吉卜力半辈子却对《回忆中的玛妮》失望透顶的熟男观众对新生代监督抱怨不迭时,我只好说,没错,这次确实更多是为女孩服务了。

从英国移植而来的少女童话嫁接到日本的国土上,制作委员会可谓煞费苦心。北海道的田园景色,熙攘喧闹的夏日庙会,提着灯笼的浴衣少女,无不可以嗅到一股子日本夏天的真实味道。影片的背景绘制参考了北海道最东边的城市钏路和根室,在网络上看到钏路湿原的图片,不禁感叹影片的神取景,眼前仿佛又见青涩敏感的少女把脚踩进湿地,亦步亦趋地走向梦幻中的洋馆,只为一份冥冥中预知的友谊。氤氲的湿气、太平洋吹来的微咸的风、以及少女渴望友情的羸弱身影简直要漫出荧幕。吉卜力的采风工作永远如此精细,无人能出其右。

当电影初始,杏奈站在开往钏路的特急列车门口望着前来送行的养母时,那份对一个人疗养旅途中将遇到的人和事怀抱未知的孤单心情,我很能体会。我喜欢的吉卜力创造无限接近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无限倍放大生活美好的画面。从这一点上来说,《回忆中的玛妮》是无愧于吉卜力出品这个标签的。

杏奈和玛妮的故事满足了我对秘密的朋友,秘密的心情的一切幻想。许多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对秘密朋友的渴望,唯独那个朋友知道你的心事,也唯有你能占有这个朋友,享受这个朋友带给你的有别于给予他人的特殊快乐。这个朋友可以是虚构出来的,或许也可以是幻想中拟人化的花鸟鱼虫,作为一种情绪的出口,弥补现实中无法达成的心愿。从这方面而言,《玛妮》和著名美国儿童故事《秘密花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息息相关的异世界与新朋友的探索、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难以解释的神秘主义。女主角杏奈和《秘密花园》中的遗孤玛丽一样最终觅得打开心结的钥匙,和湿地洋馆/花园经历了一次诗意的复活。

然而这股来者不善的神秘主义也让我对本片剧情安排的评价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不稳定,在观看的过程中几次担心故事会烂尾。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像是一出心理悬疑剧,拥有无与伦比外貌的金发少女玛妮,宛如流金岁月里莺歌燕舞的洋馆聚会,时常在神秘湿地不远处作画的久子阿姨,这一切充斥着异世界因素的符号,都昭示着我们跟着杏奈视角看到的并非事实的真相,真的有玛妮这个朋友的存在么?不了解原著剧情的我一度猜测这个故事会变成小清新版的小岛惊魂,杏奈如果仅仅是个精神癔病者这就糟糕了。于是喜欢看推理的我把杏奈和玛妮的故事理解为“认知科学推理”,女主角因为自身悲惨的童年记忆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挫折,在回到命运中的小镇后陷入了混沌状态,她的视角一方面欺骗与引导了观众,另一方面也在给自己做伏线。

观影过程中我有两个泪点。第一个泪点,杏奈对洋馆新主人家的女儿彩香说:玛妮是我幻想出来的朋友啊。镜头切换到玛尼在另一个真实的时空里和卖花的孩子跳舞,在父母久违团聚的舞会上闪亮登场的模样,演绎着杏奈幻想中自己作为代入角色发生过的一切。在叠加世界里,杏奈代入玛妮童年伙伴,青梅竹马的角色,体验拥有,失去,物是人非的沧桑,纷繁的快乐以目不暇接的姿态朝着杏奈时而展开时而关闭。而杏奈世界里的玛妮不是那个被用人欺负的柔弱孤女,而是可以携手小伙伴一起愚弄坏佣人的小调皮。

第二个泪点则是揭露真相的影片高潮了:结尾杏奈接过小时候自己攥在手里不放的老宅照片,背面是自己的外婆写的:我最爱的家。——玛妮。已经变成老奶奶的玛妮一定知道,在某时某刻某地,一定会有人以相同的心情看到相同的风景,并借此希望外孙女杏奈在未来不会感到形单影只,亲子关系的芥蒂,命运的轮回能在杏奈身上有个终结。虽然这个结局并不难猜,但看到这里眼眶还是止不住涌起泪水。

真相已经揭晓,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然后有一些弦外之音不得不谈。少女玛妮作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实际上更多是作为一个幻想品在故事中出现,这和一个虚拟角色没有太多不同。与她交往的杏奈虽然拥有了极致的欢愉与幸福,却也饱尝失去的痛苦。与玛妮这样一个虚拟人物交往时的杏奈,她的世界一步一步缩小变得狭隘,所以当幻想的玛妮消失后,痛苦不由分说迎面而来。然后担当起治愈者的则是洋馆里的新朋友彩香,一个拥有好奇感与正义感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孩。这不得不说也是一层薄薄隐喻:即使是最高尚无比的神交,最美好的虚拟相思,脱离了现实,也无法结成长久的果实。而梦醒时分的现实,也许会有更值得珍惜的情谊。

神秘的玛妮,在杏奈12岁这年,做了一回帮助她从迷雾驶回现实的引舵手。她会永远留在幻想中的洋馆小窗后,朝离开这个夏天的杏奈做着告别的姿态,后会无期。而留在湿地长伴少女玛妮灵魂的,是童年时代的伙伴画家久子,还有沉默的划船老人十一,那个也许曾是与她共舞的卖花少年。

=========================
如果说唯一有缺点要吐槽的话,恐怕就是在双女主对手戏时给杏奈的双颊刻意加上的那抹代表暧昧的红晕吧,明摆着搞百合这样真的好么。

 6 ) 像梦中一样美好的画面

19号去看了首映的。

其实电影中安娜并不是被海边村庄的老夫妇收养,而是去海边的小村庄去疗养的。看吉卜力的作品,很多时候并不是冲着剧情去的,而是因为喜欢美美的画面,感觉作品就像一条小溪缓缓的流开来,细腻优美,海边村庄的场景也真的就跟自己见的海边小村一样,真的就是现实中的场景搬到动画里了,其实福冈也是这样一个小城,不知不觉中,海边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安娜从内心封闭,不愿人交流,把画画当成唯一的寄托,有太多心结,但是因为身边温暖的人们而慢慢学会分享快乐与不快,并且变得阳光,学会了努力的生活并接受身边人的关心。这样一个暖心的小故事应该时常在我心头徘徊吧,因为贪恋着这种慢节奏的美好。

 短评

好一段祖母与孙女情

4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一开始都以为是《花与爱丽丝》似的女生拉拉片吧,没想到结局竟是……没有这个结局或许只能给到3星,但是吉卜力永远不会满足于平庸,在一切都有了解释的时候,最击中内心。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很好听!

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制作还是很精良 故事说的有点差

12分钟前
  • い银蛊
  • 还行

看预告就知道吉卜力的百合绝对不输迪士尼的百合!(而且都有一个安娜~)看完正片才知道不是百合,是一部最不像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吉卜力作!以及让人非常惊喜在善于进步创新的米林宏昌!~一阵乱想去看原著小说!

13分钟前
  • 久光耀一郎
  • 推荐

回忆中的money……尼玛啊

18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力荐

每个孤单寂寞的人内心都有看似解不开的节,说开、解开也便烟消云散了……米林的作品总是很少女心,如涓涓细流般淌着淡淡的哀伤……很有意思的叙事,很细腻感人的作品,耐心看到最后你会不虚此行……片尾曲真好听啊……

2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教科书般规整的女孩电影,给走不出自己圈子的未长大的困惑迷茫孤独的女孩子看最佳。米林的感觉整体都好喜欢,很优雅。片子缺少大众共鸣,毕竟女孩多善遗忘和撒谎,很快就会忘记孤独是什么了。新年快乐。

23分钟前
  • 团小纸
  • 还行

意外的看哭了,大概因为我对亲情故事泪点很低,途中一度发散把剧情猜测得很复杂,拨云见日的时候心变得软塌塌。伏线埋得很好,旁人眼里云淡风轻,当事者独自跨越万千桎梏。一个人的战争,谁都不知道她心里存在过一大片泥沼。

27分钟前
  • 137710
  • 力荐

看过了,不好看。和五郎不相上下。斜前方的大叔睡着了还一直打鼾。。。

30分钟前
  • 秦桑
  • 还行

我喜欢这位导演的前作《借物小人》,而同样是改编自欧美儿童文学、移植到日本背景的本作,叙事节奏出了很大的问题,人物的成长轨迹没有交代清楚,“成长”的主题,不比Frozen,比《侧耳倾听》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真相很惊人,倒是有欧美文学的风范。大概是吉卜力的拙作之一了。

33分钟前
  • Andre
  • 还行

不懂日語, 一個人觀影. 原本想吐槽"這是百合片吧," 在知道如此溫柔的真相之後, 一行眼淚掉下來. 在北海道看著發生在北海道的奇妙物語, 大概對這片土地的情誼也更深了.

37分钟前
  • YuRAY
  • 推荐

作為吉普力工作室的送客戲,《回憶中的瑪妮》或許不是個能令人聯想到該公司有多麼狀業宏偉的闊氣大作。這是一齣淡淡的戲:少子淡淡的叛逆,養子淡淡的孤懷,獨子淡淡的鬱悶,皆在兩位少女的邂逅中傾洩流出,彼此淨化。不過,拾起尾棒重擔的米林宏昌監督,著實在本作中充分展示了有別於宮崎的觀點

40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主角大概算是吉卜力负面人格之最了,礼貌冷漠又自我厌弃。在我看来,人生中缺失的部分是一种“诅咒”,太过渴望某种东西又无法得到,于是开始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从而陷入一种“被诅咒的人生”。有过这种缺失感的人或许更能体会这部作品传达的情感。

44分钟前
  • 李彬BinLee
  • 力荐

发现所爱之人居然是外婆时,本应五味杂陈的感受仅化作幸福的眼泪,并不是简单的将好感归结于亲情,而是结合杏奈先前对亲人死得早的埋怨,表达出的“能重新认识你,真好”的幸福感,这种双重意义的爱慕比单纯的百合来得更甜更美。

46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推荐

听说是吉卜力最后一部动画电影,女主的性格不算讨喜。她不能与别人好好相处又觉得难过,可是别人友好的和她说话 她又一副谁都欠了她的样子。各种纠结~ 而且这部动画的百合部分也没能戳中百合控的我的萌点……不过外婆说什么“我遇到过的所有女孩里,我最喜欢你了。”我还是有点在意!(偷笑)

47分钟前
  • Ying_0111
  • 还行

其实我想说,小女孩真是病得不轻啊~~ (╯﹏╰)b 吉卜力最后一部动画居然是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我左边的人看得哭哭啼啼 右边的人困得前仰后合 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了这部电影

55分钟前
  • カピバラ
  • 还行

故事是个好故事,好到我认为交给Ghibli全年龄改编反而丧失了叙事的犀利性——而这直接导致影片前半段被当作有着严重社恐症的蕾丝边的大胆恋情故事【。如果交由今敏,恐怕更为适合。不过好在当悬疑和真相揭晓,结局传达的力量令人十分动容。米林宏昌比借物小人时有所长进,但这一次是原作和改编的胜利

56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这样的故事确实注定了日本本土票房和受欢迎度难以企及米林宏昌的处女作《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我都觉得现在不太适合推荐给上小学的小朋友们),但依然看得挺舒心,感觉挺喜欢。而且观影过程中还联想到好多吉卜力作品:杏奈像翔一样体弱多病、坐车去乡下路上像千寻搬家、买花的小魔女像琪琪、……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个有点忧伤但又很美好。。。。复杂的故事(原本觉得百合真好最后觉得百合不了)+ +

59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