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战争片俄罗斯2008

主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丽扎· 波亚尔斯卡娅,谢尔盖·别兹鲁科夫,Vladislav Vetrov,安娜·克罗瓦切克

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

 剧照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7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8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9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8:20

详细剧情

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Konstantin Khabensky 饰)是俄国海军上将,他有着卓越的将才,指挥战舰在一战中屡建战功,并受到亲王亲自授勋。年轻英俊,风华正茂,大好前途在他面前展开,爱情也自然如约到来,在一次酒会上,高尔察克遇见了美丽的安娜(Elizaveta Boyarskaya 饰),可惜她当时已嫁作人妇,但两个人难以掩饰彼此吸引,安娜不惜为他离开自己的丈夫。时局动荡,沙皇倒台,十月革命爆发,惯于忠诚的高尔察克在内战中执着尽力,也无法抵抗白色政权的瓦解,高尔察克遭到出卖,被苏维埃政权秘密处决,而安娜被苏维埃政府关押了37年,最终释放,她对高尔察克仍至死不渝。

 长篇影评

 1 ) 他作为国家英雄归来

小时候就知道苏联初创时期与布尔什维克对抗的“白匪”首领高尔察克。得益于俄罗斯的重生,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还原了那段历史,塑造了为俄罗斯命运而战的有情有义、勇猛智慧、敢于担当的将军形象。将军同时还是探险家、学者、政治家。
将军被枪决时从容赴死,我不由得唏嘘大变乱时期英雄男儿为国家殉葬的悲壮。
如今,他作为“国家英雄”归来。而布尔什维克最终被证明只是历史垃圾。
女主安娜,25岁俄粉,漂亮、优雅,相当养眼。将军为国家殉葬,而她为爱情殉葬。西伯利亚暴风雪中婷婷娜娜的安娜,无一丝幽怨,我内心长时间为之歌哭。

 2 ) 一切终究只是历史

由于自己历史知识的过于匮乏以及对前苏联文化的知之甚微,在看这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电影之前,还真的不知道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这个人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看过影片之后有点迷惑,由于整个历史大背景的忽略,似乎只被贯穿与影片的线索——高尔察克与安娜的感情发展所遮住视角,对于把电影仅仅当作是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的普通观众来说,其深刻的政治寓言确实有点难以透析其骨肉。

    整个影片有两条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安娜与高尔察克的邂逅、相知、相爱、相聚、相离这样的一条感情线索;而另一条则是高尔察克作为一名军人的辉煌经历与身份的转变,最后落败被杀。影片的首尾叙述犹如《泰塔尼克号》,一个老太太引出的回忆,片尾时,从托盘中掉下破碎的酒杯形成首尾的呼应,构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导演这样一个闪回叙述手法的运用,似乎是对以往美好童话的重构,安娜与高尔察克邂逅的那个舞会重现,所有的人们沉醉于舞蹈音乐美酒之中,那时的生活可谓是歌舞升平。

    每部电影文本,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某些作者认为、或作者设定为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前提。某些对于文本中的叙述的必须存在的因素被省略,理由似乎是那些已尽人皆知,因此无需多言。我们将看到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换言之,便是不仅关注文本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而且关注它“没有”讲述的因素——关注那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便是关注一部文本中的“结构性裂隙和空白”。只看这部电影确实很容易让自己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产生一种想象,高贵的生活、华丽的舞会,还有那些坚毅、勇敢、沉着的军人。但仅凭中学的那些历史知识也足以发现导演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背景的过于忽略。影片中对于苏维埃红军的描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跌破眼镜的反面污蔑,不过让我们放心的是,那里的红军是俄国的红军和共匪而非中国。

   米歇尔.福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也就是说,最为重要的参照系数,不是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影片的制作者选择某个历史年代作为被讲述的年代,将他们的人物故事,安放在某些历史场景当中,其重要的依据,无疑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现实。这也印证了当代史学在解读历史文本时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毋庸赘言,并非俄国十月革命,而是当今的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才是索解该影片的正确入口。如今的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战略挤压、饱经失落和屈辱之后重新崛起的,有意无意地要显示其民族志气。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西方国家挤压,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充满怒气。俄罗斯是在连续8年经济增长超过6%、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威力巨大的地缘政治武器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自感很有底气。俄罗斯还是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核僵局、国内政治分歧严重、经济增长减速,从霸权颠峰向下滑落的迹象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更有胆气。因此,在苏联已经早已不复存在的今天,导演拥有着更大的政治空间去思索那段历史,对于苏维埃红军近似于强盗似的刻画来彰显高尔察克高举复兴俄国的爱国主义。但这样的极端,却容易走向一种肤浅。有评论说,导演用这样的极端方式回应着斯大林之后苏联集权统治的另一个极端。影片中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三色旗,在几十年后,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这是对历史的讽刺还是回答?战争的结果永远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电影艺术也不过是一种话语权利的一种工具而已。

   据说高尔察克本人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军官,影片中所被刻画出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拥有超人般的冷静,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是一个感人的爱国者和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男人。在这样一个刚毅的军人与战争的背景下,却用着一段不算圆满的爱情来构成整条主线,也许是导演出于让人物更加丰满,从其他侧面来烘托他的真性情与情感世界。

   有评论这样评价高尔察克:他不是什么历史罪人,只是个军人,一个落伍社会潮流,维护旧秩序失败的军人。一切终究成为了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逃脱不了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解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是消遣,就不必太认真;如果是政治寓言,就仁者见仁吧。



附:
    高尔察克(1874-1920):俄国海军上将,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白卫军首领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894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参加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波罗的海舰队作战部长、水雷总队队长、黑海舰队司令。1917年二月革命后辞职,流亡英、美。1918年10月返抵鄂木斯克,11月出任反对苏维埃的“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部长,在外国干涉者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自封“俄国最高执政”和陆海军总司令。1919年春率白卫军向苏维埃共和国猖狂进犯,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一带。同年底被Mv.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击溃,逃到伊尔库茨克后被捷克军团逮捕。翌年 1月被引渡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治中心”,随后在起义工人要求下转交给布尔什维克伊尔库茨克革命委员会,2月被枪决。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再一次举行听证会。虽然遭到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但是在圣彼得堡和伊尔库兹克分别建立了高尔察克纪念碑,甚至还有一个岛以他的名字命名。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3 ) 沉静如海

选择这部片子多半是已经对电影的主人公有所了解的,所以也无须赘述。当我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接受的教育所看到的历史并非那样言之凿凿,已经形成的世界观突然被粗暴的打破时,我们那个自信满满的人生是该有如何的反应?历史的真相本就不是一般人能去接触的,课本上那个曾经凶险的敌人或许也是个一腔热血的男儿,谁知道?所以不要想从这片片子里去找到什么,这不过是一部电影,不是解密资料也不是纪录片。

两个小时的影片情节连贯,开场五分钟即进入激烈的海战状态,高尔察克就如天生的将才一般沉着指挥着自己的战舰,靠着大胆和冷静,以弱胜强凭着布雷舰炸沉了一艘德国的巡洋舰。之后是在波罗的海解救了亲王,受到了亲王的亲自授勋。一切都波澜不惊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所有这些看似完美的东西都很轻易的被击碎了。那些高高在上有着无数荣誉的帝国的军官就如同牲口一般被干掉。

一个人的命运是何等的飘摇不定,本来是冉冉上升的将星,突然间皇帝退位,变成了无主的军人。哈宾斯基演绎下的高尔察克有一种能量在吸引着我,或许也是所有俄罗斯民族身上的优点,一个男人的在危难关头不变的沉着和对信仰的坚贞不渝,沉静如西伯利亚上封冻的贝加尔湖和花岗岩。排除掉两个小时的剧本对其一生刻画的纰漏或者阶级立场,仅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在他身上发现了值得我欣赏感动的品质。

对祖国对战友的爱,眼看着屠戮开始,他为了保护祖国的军队抛弃个人荣誉,将代表着个人荣誉的佩剑抛于黑海之中,冷静的化解了即刻发生的暴动。在最后时刻,解散掉部队,就算迎接的是死亡,独自面对,保护那些忠心耿耿的战友,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抛开个人成败,人生五十年,生命有什么可吝惜?只要存在过。我想这也能解释为何当面对临时政府搜捕他的妻儿时,一位他的老部下或是昔日战友愿意舍身相助,即便镜头没有在他身上多停留一秒。

对安娜的爱,影片中未曾有过轰轰烈烈充满激情的场面,大部分都是分隔两地,通过书信寄托思念。短暂的见面,高尔察克对安娜说“我爱你所以我选择离开你”,就是这句话击中了我,深深的让我佩服这个男人选择放弃的勇气。而就算最后安娜连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和你跳一次舞都没能实现,但我知道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重逢后她那句“这段和你一起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足够让高尔察克、让所有人欣慰。

难以想象的悲凉,新政权夺取了胜利,伟大的工人阶级打倒了腐朽的沙皇统治,抛开所有这些口号来看,整部片子透出的是一股如西伯利亚零下六十度严寒的死寂和肃杀,没有太多时代变革、革命风潮下的鲜血淋淋却无时不刻透露出悲怆和压抑,反复出现于脑中的是这样的镜头:风景如画的塞瓦斯托波尔岸边是一车空着的代表着荣誉的军服和配枪而海面下是一具具被石块拖入海底如兵马俑般竖立着的尸骨,一丝寒意沁入心底;被称为”白匪”的哥萨克军人们在弹尽粮绝后伴着军乐向前冲锋,在水冷机枪的扫射下如草芥般扑倒在地,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和西伯利亚冻土混为了一体。不去谈人生的意义,有的只是说不出的苦闷。

值得唏嘘的是影片的结尾,当一切都已成为尘封往事时,后人笨拙的想捕捉些许片段来重现那个时代,却放过了那位最有发言权角落里的女士。
没有功过对错,尘归尘土归土之后,至少爱过,就够了。


 4 ) 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一场艰苦的战斗后,白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处理尸体的时候,一名白军士兵问:“要把红军和白军(的尸体)埋在一起吗?”一名年纪稍大的士兵回答道:“埋在一起,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是一部相当令我震撼的作品,高尔察克这个名字,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是一个残暴的反革命大头目,而白军,在我的想象中,就是吊儿郎当,凶残的土匪形象。而电影中的高尔察克,英俊潇洒,有勇有谋,简直就是一个优秀军人的代表了!而白军呢,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和以前看到的电影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我最感动的就是前面的提到的那句话:“上帝并没有把我们分做不同的颜色”。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所谓成王败寇。而《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立场似乎比较中立,影片中白军的形象高大威猛,也未见对红军形象的贬低,不过影片对那些趁火打劫的水手和见风使舵的低层士兵,也是强烈抨击的。

高尔察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了影片后,我一时有点茫然了,他是历史教材上的那个罄竹难书的反革命分子吗?——他反对苏俄倒是真的,但罄竹难书,倒不至于吧。或许,他是一个爱国者,他爱的是俄国,但不是苏俄。但他效忠沙俄,革命来了,他不得不逃离,或许他知道,以他的级别,如果还留在俄国,肯定被枪毙的。他感到要去拯救俄国,便组织军队进行反扑,他也知道沙俄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然要照着他的信仰去做。他的命运也很符合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他就是这样一个爱国者,一个悲剧人物。

 5 ) 时过境迁

当1917年红色恐怖的风暴开始卷起时,高尔察克等白军将领们为捍卫信仰与良知,与红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甚至一度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虽然他们不是俄国内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谁才是正确的。高尔察克不再是当年被辱骂的“白匪反动派”,而是作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被后人传颂。

“2004年,俄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 ----- --- 也许在未来中国的南京中山陵附近,戴之奇、张灵甫、刘戡、黄百韬、邱清泉等人的遗体将会被重新安葬

 6 ) 打着战争片幌子的乡村伦理言情剧=剧透吐槽=

最近开始和小伙伴一起肝船,本来想看看电影来充值一下信仰。看之前是对这个高尔察克这个人物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只是因为B站的的up主在介绍的标签里贴上了战争和俄罗斯两个符号,以及封面上看似壮烈的海战。
虽然简介里也有说这剧的感情线有点偏,但一开始觉得战争片看什么爱情,就没怎么在乎,谁知道这片子主线是爱情,打仗历史什么的才是复线!而且,一个小三上位的故事你把它表现的这么高尚真的好么?而且还是男女双双出轨,我也真是醉了,非要让人相信这世界上有真爱么?真的不是因为男主比他老公年轻而且军阶更高么?真的不是因为男主长得更帅么?真的不是因为男主既是富二代又是官二代么?
相比之下谢尔盖这个人物真的可以算是好男人了。不管怎么说,他一直都是以安娜作为他人生的第一目的的,一切都可以为了安娜让路。
从一开始知道老婆出轨而且对象还是自己的长官,为了让安娜留在身边不温不火,甚至用辞职作为要挟来让男主滚粗(这手有点意思可以给满分),用一脸生无可恋,静静看着你俩装逼的姿态面对主角组,作为一个军人尤其是作为战斗民族的军人陆战最强海军的军官这都能忍真的是不容易了,没给男主两枪真的是顾及情面了。再到后来,苏维埃革命,谢尔盖也是第一时间跑回家里来救老婆。
包括后面投靠苏维埃,可能很多人要喷了,这货就是个白军的叛徒!干他丫的!因为前面展示过主角辞职之后红军对舰队军官的清洗(真的有没有这回事另说,就算有,我也是支持的,留着干嘛?还不嫌乱?再叛变一次?狡兔死走狗烹没听说过?)这里其实也是主角的自私,为了自己并不实际的复国理想抛弃了所有人包括安娜。想想要是主角留在这里的话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这些旗舰上的军官安全至少还是可以保全的。谢尔盖是直接选择了投诚,在看见自己战友?被杀之后。一战时期沙俄的军官制度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是什么情况,就好像文艺复兴完全没有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开始一样,一切还是中世纪的黑暗与无助。平民出身的谢尔盖,在这次的革命里有立场么?没有。既然没有立场而且又是国家内战,真的有必要你死我亡么?你可以说是油滑,也可以看成智慧。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生存。
知道最后被安娜发好人卡也是,你走吧,我会一直爱你的节奏。包括最后帮安娜整理行李箱,这段看得简直是新塞的不行,自己马上上战场了,对面就是当年的基友,然后现在老婆接着跟基友跑了,还没开战我们就中出了一个叛徒,这特么谁能忍啊!当然,这一切都是叫做爱啊!
好,主线剧情扯犊子完毕,以上。
我们再来说说“副线“,看了半天墙内墙外的资料,我也没找到开场这个驱逐打赢战列的战例来源,应该是编剧瞎编的。45mm小水管一发,真的是一发,连校炮都没有哦,当时还下着大雾哦,能见度不足十公里哦,炮管随便一甩特么就把战列的指挥塔打崩了。同样的作战环境,德国人在首发命中的条件下不知道打了多少波次的炮弹就特么打坏个轮机,还特么给修好了,说好的一发核心区呢!这小学生10mm装甲能扛240炮这么多发也是厉害,水兵没事拿伏特加拖地是吧?行,你有光环你nb,对面舰长估计是跪了,跑了快二十分钟了一发不开。直到主角开始充值信仰才开炮,妈蛋,两边都没变过航向,一直同航也没有规避动作,直挺挺地开,德国人又是三四波空炮,我只想知道,主角你哪充的信仰,淘宝链接发给我。然后剩下的剧情,可以用一句话代替。你追我,如果你能追上我,我就让你全家嘿嘿嘿。。。。。。
第一场教学任务打完,就领经验得到晋升从上校直接成了中将,这倒没啥好说的,毕竟战争时期,驱逐打赢战列,以弱胜强,这战绩足以振奋士气也算公道。然后主角就回过国跟NPC交任务然后直接成了巡洋舰指挥官了。ok,副本2即将开启。
第二场是标准的海陆对战教学,也是大舰巨炮时期战舰设计宗旨的示范,告诉我们战舰的存在就应该是对岸支援的。上单皇子对阵诺克萨斯之手被虐的不要不要的,马上要被对面越塔强杀看见自家打野老鼠正在草丛蹲着,大声狂喊爸爸快来救我,于是老鼠直接隐身扔w敲对面站桩输出,然后对面瞬间掉头打出ewq三联老鼠瞬间残血,此时皇子屏幕上缓缓飘过一行大字瘟疫之源以退出游戏,皇子的内心真是bi了poi了。这以后还打个JB!于是说,你赶紧上线,之后我特么给你开一年20M光纤宽带。于是您的好友男主重新连接,丝血反杀。高呼“没有人能在我的BGM里干掉我“。
之后就是男主回去和上单亲王谈笑风声直接被提拔成上将,出任黑海舰队司令,标题CG收集达成。
你以为这样主角就能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么?孩子,图样啊。要这么简单这破电影能编俩小时?
再之后?嗯。。。还有啥战役。男主好像没再指挥战争了吧,都交给基友了。白军那个卡普纳尔,那个没事非要给自己立flag最后冻伤截肢的逗逼。你不穿士兵脱下来的靴子是为了怕士兵冻着,体恤下层,嗯,这逻辑看似合理,没什么不对。但是,你还知道冬季行军容易冻伤啊,这么长的行军阵列哪不够你停下来把靴子烘干再走的!非要赶死,你跪了这军队谁来决策?这战力可不是减员一个小兵能比的。最重要的就是这里,这个截肢flag立的实在太明显了,以至于后面的手术完全就是强行加戏,舔白军舔的爷爷都不要了。
再有就是好久不见的排队抢逼了,嗯,没打错字,就是这个意思。妈蛋,没子弹不会缩着打,等对面冲锋再反一波不就好了?你们阵地隔了没300米,就不能开局冲刺么?非要手拉手压马路,一点都不嫌靶子不够大。对面有炮兵还要站密集阵列,这指挥官脑子简直又泡。最狗血的就是护士姐姐那桥段,都说苏联电影帧帧都像油画,这里导演看来是想学自由引导人民,但是这模仿真的没谁了,瞬间脑补革命机里女主唱铃儿响叮当那块,简直笑成狗。再之后就是士兵的反应,简直就像老司机网盘被清了一样,分分钟后变成德国boy,大屁股裂了尼玛死!内心台词,:特么你敢打妹子!昨天xx上好不容易约到的!终于告别五姑娘了,这大冷天你还让我撸管想冻死你爷爷么!跟你拼啦!乌拉!等等,为什么身边的人也这个反应?马萨卡?
我再来讲个笑话,这是战争片。场面呢?除了一开始海战舰船开炮那块能看以外,剩下的时间,奔着大场面来看片的可以提前离场了。本片用来展现战争壮烈的唯一手段,对,就是唯一,就是单人物特写残肢,没见过别的情况,不是胳膊就是腿,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每次打仗都有,每次这种镜头篇幅占到单场战役的3/4。剩下1/4是主角们的嘴炮时间。输出基本靠背台词。不知道语言的问题还是角色设定的锅,从来没感觉到主角在声音音色方面有什么起伏。倒是男二还有女主台词功力都不错。
说了这么多,基本都是黑。支持我看完全片的不是别的,是主角们的表情塑造。这个没得黑,演绎的实在太到位了。给两星就是因为这个。以上。

 短评

男女主人公像两张白纸,毫无魅力可言

5分钟前
  • muzer
  • 较差

2008-12-12,倒霉的德军舰桥,为白匪翻案。

8分钟前
  • itrek
  • 较差

题材很吸引人,无奈以爱情作为大时代变迁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切入点和贯穿线索实为糟糕,高尔察克倘有魅力,也绝不在电影中编造出的庸俗化的风流韵事,作为科学家、北极探险家、日俄战争后的俄海军重建挑大梁者、黑海舰队司令官、流亡的将军、被红色政权处决的反革命首领,如此一生塞进两小时已勉强,还被赘笔占去大篇幅,可惜。

11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拍得很美

15分钟前
  • 子安
  • 力荐

布尔什维克毁了一个天才以及他的爱情!!

19分钟前
  • Ni9ht_Kid
  • 推荐

很容易手一松给四星的,苏联战争史诗大片,罗曼史走向但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尼玛这导演编剧得多恨苏共才能拍出这么一部恶毒的片儿啊。活活儿把一“反动军阀”拍成了姜维。强化了宗教意味,强化了大俄罗斯情结,另外这不是活生生的通奸么,都拍成忠贞爱情了。现在的俄罗斯真可怕……

2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老毛子的片一旦动真格的,尽管一大堆毛病也会让你竖起大拇指叫一声牛逼。P.S.:最后是说女主被拉去演《战争与和平》了吧。

27分钟前
  • 个别人
  • 力荐

战争场面干掉《集结号》,爱情故事干掉《非诚勿扰》,一部老毛子的片子干掉冯小刚2部,哈哈

29分钟前
  • RiverBlues
  • 推荐

他们到底还是给你平反了啊

32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俄罗斯的演员怎么那么好看?哈哈,

37分钟前
  • jijis
  • 推荐

渣男上将高尔察克......那个女主似乎感动了很多人,但我对她只感到恶心,我最后再说一遍:靠男人养活的女人没有资格谈论真爱!那不是追求恋爱自由的进步女性,而是卖了还想立牌坊的婊子!另外,再衷告男同胞们一句:不要随便带入性地意淫,现实中你们很可能是谢尔盖而不是高尔察克。

38分钟前
  • 海藏精卫
  • 还行

白卫军与旧时代挽歌。

42分钟前
  • 力荐

讲述俄国著名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传奇的军旅生涯和爱情生活的俄罗斯影片,导演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曾执导《寻找幸福的起点》。个人十分喜欢《寻找幸福的起点》,不过这部影片和《寻找幸福的起点》的风格截然不同。

46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高尔察克,英雄的,无畏的一生。影片很虐,也有点避重就轻,抛去被时代裹挟的命运之流的大帽子,其塑造了一个矛盾而内敛的英雄。“要把他们埋在一起吗,不分红军白军?”“埋在一起,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对白,拍出了情怀。

51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这又是一部让我很难打分的电影。它具备了一切好看的元素,但没下功夫去精雕细琢;套用了一个讨巧的模式,把故事说得圆润流畅,却放过了那个时代背后更巨大的话题。

55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我们从未一起跳过舞。

59分钟前
  • 宝贝呱
  • 力荐

太帅了

1小时前
  • 北北
  • 力荐

这小子拿着沙俄中央银行16吨黄金跟日本买武器,武器没拿到手自己先被枪毙了,让日本人捞了个大便宜。

1小时前
  • Jo
  • 推荐

因此说,历史才是塑造英雄的最大后台,而运气是成功的关键词

1小时前
  • 老羊
  • 推荐

在俗(什么钢铁镶钻的艺术字啊!)和雅之间反复横跳的俄式审美,在山坡扫射的枪口下逃过一劫的谢尔盖,躲在桥洞下抽烟,桥上三两士兵走过,水漫过膝盖止不住颤抖。坠入水下挺立的尸体、十字架冰窟、几场行刑场景和配乐都非常绝。冰天雪地中进军的白卫军,顶着粗粝的风、密集的枪林弹雨,没有弹药补给的卡普佩尔在战壕中打气:上帝是仁慈的。屏幕外的人恐怕只会在心中默念:天地不仁。世界史课堂上一句话带过的the whites rebellion、高尔察克,做笔记时搜到的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听着就很英雄主义,浪漫悲剧。时隔几年才真正点开,果真如此。(原本看介绍把预期降低到《珍珠港》级别,着实惊喜到了。

1小时前
  • Cheeky Monke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