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

喜剧片波兰1966

主演:乔安娜·什切尔比茨,扬·诺维茨基,塔德乌什·罗姆尼斯基

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障碍 剧照 NO.1障碍 剧照 NO.2障碍 剧照 NO.3障碍 剧照 NO.4障碍 剧照 NO.5障碍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10 22:46

详细剧情

Magical   Barrier is comparable to Last Year at Marienbad with its non-linear development, mysterious characters and inexplicable mis-en-scene. It also shares the guerrilla film-making style of the French New Wave. It is one of Skolimowski's best.   The film follows a newly graduated medical student in his pursuit of an unattainable woman. He follows her through the streets of 60s ...

 长篇影评

 1 ) FIFF12丨DAY2《障碍》:一出歌舞下的愤怒青年实录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障碍》,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彷徨青年们随乐起舞的评价了!

RIVER:

很是晦涩,音乐加分。

我们敏熙:

世界与愤怒青年之间的距离。

果树:

艺术与哲思的交织,蒙太奇与空间的魅力。

Daisyrrr:

很可爱的一部黑白超现实主义电影。配乐很棒。

Bboard19920313:

你唱得再好听跳得再好看也没用,it's just rubbish。

格系艺人:

超现实主义作品,剧本有戈达尔的味道,导演在构图上还挺有意思的。

张益达:

镜头和爵士乐真的太美,故事有些胡思乱想,认真讨论战后波兰各代人之间的障碍的同时,又抽象和讽刺幽默。

子夜无人:

青年人对社会永远满怀愤怒,那种力量是长长的武士军刀、厚重的手提皮箱,是贴着车窗搏命的叫喊。不容于世的疯狂和男女之间搅覆天地的冲动,一起延烧成旷日持久的灾荒。女人在一群人的裹挟中拼命挤出去、冲出去,男人一个人独自倒下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地上,几乎每个镜头画面都非常有设计感,不靠剧本、不靠表演、不靠了不起的主题、不靠先行的概念,仅仅凭着对于艺术的想象力和敏锐度,也能支撑起一部电影。

#FIFF12#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奔跑到无形的墙

#BFI #OutsidersandExilesTheFilmsofJerzySkolimowski 整体的感觉是一部杂糅了很多风格的电影,戈达尔风格在其中比较明显,意识体有些像同年的《雏菊》,与《雏菊》中表现女性意识体不同的是,感觉本片则是借用荣格理论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视觉化展现了社会对男女的规训,配乐的苏联感和结尾的轮回之意都很明显。

出校后以一个下摇镜头开始,后在镜世界与随波逐流的人们奔跑,等交通灯切换时拥挤的人们(《大都会》的感觉),结尾处同样是交通灯与镜世界且也是一个同样的下摇镜头。

束缚双手的游戏,爆炸的香烟和行李箱,献血的海报(I want you),被沙遮住的猎物展示,死亡的绳索,未失明的盲人都有强烈的指代性,战争带来的民族伤痛也贯穿整部电影。几场利用光影和构图制造的大远景群像戏太震撼了。

不喜欢的点是剪辑无法强化故事的连接性,加之时间属性的弱化让故事更加散。

 短评

7。拍的挺好看,不过太亮太晃眼了。

8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我们一路前进,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折服于命运的永恒

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

13分钟前
  • 胖大海
  • 推荐

+.5。较《叫喊》、《月光》,斯科利莫夫斯基此时还处于《雏菊》式高度欠组织的创作模式中,仅凭想象力维持影片张力,但。

14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what?

17分钟前
  • 小艺
  • 还行

充满着幻想色彩的社会现象片,那些由不规则的构图变化、令人困惑的人物行为与场景,搭配渲染不明的配乐组成的超现实段落,还是在做着对过去一些电影艺术特色的模仿。

21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8.4 Skolimowski早期的黑白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的母题:迷茫青年在混沌的大环境下原地打转,就像是萌发之中的新浪潮电影,充满着随机的选择和无意识的漫步;而本片则是它们的集大成之作,更多意识流的身份符号,更加复杂的环境与人物建构,也更直白地指向波兰的政治制度,美丽的青年电影。

24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holly,超现实主义。吐槽点挺多,同一个终点。苍白的文明不再翱翔,恰如臃肿的鹅的起飞不能。眩晕的忙碌,犬儒的众生,错看的文化,滥用的信息,堆砌的空中楼阁。

27分钟前
  • 满月的巫师
  • 还行

He has a sabre!

30分钟前
  • 𝐓
  • 推荐

#BFI #OutsidersandExilesTheFilmsofJerzySkolimowski 整体的感觉是一部杂糅了很多风格的电影,戈达尔风格在其中比较明显,意识体有些像同年的《雏菊》,不过本片更多是借用荣格理论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视觉化展现了社会对男女的规训,配乐的苏联感和结尾的轮回之意都很明显。束缚双手的游戏,爆炸的香烟和行李箱,献血的海报(I want you),被沙遮住的猎物展示,死亡的绳索,未失明的盲人都有强烈的指代性,战争带来的民族伤痛也贯穿整部电影。几场利用光影和构图制造的大远景群像戏太震撼了。不喜欢的点是剪辑无法强化故事的连接性,加之时间属性的弱化让故事更加散。

35分钟前
  • 还行

讲究布局 画面考究 让人想把每一帧都截下来收藏 画面尤其突出在个人/个体与群众/团体的对比 以及个人被群体的环绕 吞没与囚视 如若说杨史云梅耶终其一生都在以食物做载体 谈论隐晦的隐喻 其终生难以逃避年幼时对于食物的恐惧 那么斯科里莫夫斯基 他在担心一件事 个人将被群体吞噬 并将被堙没在群体里

40分钟前
  • La Notte
  • 力荐

超现实主义个别场景镜头非常赞,只是联系全片看起来觉得累。。。可能是我还不够高端。。= =

41分钟前
  • 神经的神
  • 推荐

@Le nouveau Latina

46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波兰青年电影# 类似于《轻取》、《特征:无》,影片着重描绘了一名愤世嫉俗的大学毕业生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人体模型的手上叼火柴盒,在浴池中挥舞着军刀,持剑与汽车决斗等等费里尼式的幻想手法营造出的影像。而在本片跳跃性的叙事结构上,则更多地受益于法国左岸派。一女二男的人物架构让人想起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但斯科利莫夫斯基的想象力并不止于此。“谁在开那些好车?和我们一样的人?我无法忍受看着那些成功人士,他们的车,他们的姑娘......”特写脸部的直视镜头向观众直接抒发了对红色资产阶级生活状态的不满。正因此,男主角才要拎着行李箱,向整个世界奋起反抗,也从一个公交车女司机那索取温暖,上塔楼鸟瞰一切,镜头变焦框住他们,密不透风,楼梯栏杆编制起来的几何图形更是分割着他们。爆炸。

49分钟前
  • 吹牛伯爵
  • 推荐

前三部居然都是“一天游荡”虽然换了个比他自己清秀点的男主。有愤世嫉俗大学生、带制服帽的青年女车掌等颇为社会主义的元素但他的表达并不太针对体制而是更为普世的青春期,这部较为超现实。音乐特别好听,在镜子包围中跑动的人群突至道口和调车场群像两场最美

50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观感不是很好,主要是影片的前半段的不知所云,其次受画质,字幕等因素影响

51分钟前
  • 难别箱舟
  • 还行

厌倦了庸常的常规生活、不屑成日谈论金钱物质,带着几分冲动和理想主义,拎起手提箱上路了,因此整部影片就是关于他的“在路上”。一段费里尼式的狂欢梦境,虽无豪华奢侈、视觉盛宴,但路上种种奇遇,足以打破所谓理想的界定。他漫游的旅程,所睹非凡人物、离奇诡异之事,其实即是他内心感知在外部世界的投影。他一定要像奥德赛那样免受海妖歌声的诱惑,才能最终获得心爱女孩的芳心;他一定要像堂吉诃德那样既耽于幻想又勇于搏斗、热爱前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雨中与汽车搏斗一幕)。全片人物几乎都是匿名,背景和环境也显得暧昧模糊,但其激进的言语还是能准确嵌入60年代风起云涌的年代,青年人的热血,青年人的运动,乌托邦没有降临,但始终存在于意识形态某一角落,如此激进,倒有点戈达尔味道,只不过更波兰更“社会主义”,也更嘲讽更伤感。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个字,扯。

56分钟前
  • 隐清
  • 很差

电影一星,音乐五星

58分钟前
  • chenlei
  • 还行

导演有一手,可惜无字幕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