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前线

战争片俄罗斯2020

主演:阿尔乔姆·古宾,卢博夫·康斯坦丁诺娃,亚力克萨·巴杜科夫

导演:瓦季姆·舒梅列夫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3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4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5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3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4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5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7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8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9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8 15:20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前线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2 ) 俄国战争爱情片。二战时期,德军眼看就要冲向莫斯科,德军的进攻方向上,俄军没部署部队,只有一家军事院校,俄军没有办法,只得让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学生兵,披挂上阵抵抗德军

俄国战争爱情片。二战时期,德军眼看就要冲向莫斯科,德军的进攻方向上,俄军没部署部队,只有一家军事院校,俄军没有办法,只得让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学生兵,披挂上阵抵抗德军,等待部队前来救援,但是说好的防守5天,却一共抵抗了12天,3000多学生兵牺牲了2000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切实地抵抗住了德军的飞机坦克,打得异常英勇。

毛子的战争片有血有肉,异常热血,蛮喜欢的。战争场面也很是真实,太多的青春还没有绚烂地绽放,就已凋零。很多的学生兵可能才从孩童长大,乳臭未干,却上了战场,一腔的报国热忱虽然满满,但是真正面对真刀真枪的殊死搏斗,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我们看到了慌乱,看到了不知所措,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兄弟同窗的不顾一切。面对仇敌,他们只能拼上性命,以命相博。还有战地里的爱情,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好友,一个是年少轻狂的追求者,女孩的爱情直率而纯美,很喜欢她默默地站在那里,深情地张望,满是思念,满是幽怨。最后一起慷慨赴死,很是凄美。但是我想这样的战地情侣,可以为了胜利死在一起,应该很幸福的事,祝福他们。里面很多人物,都性格鲜明,层次感很强,让人过目难忘。那个被切断双腿的卫生院主任的儿子,虽然被救回,但是还是死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那个打仗前求婚的少年,最后才知道自己的爱人牺牲在前线;还有那个喜欢写诗的青年,还没到战场就牺牲了……太多太多悲伤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太多战争的伤痛,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写满了美好,可以全心全意去爱,去表达,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问东西;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撒撒娇,偷偷懒;可以与爱人相守……但是在战争面前什么都没有了,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望的前路,就算战争结束了,也只留下大家颓废茫然的疲惫脚步……

 3 ) 莫斯科的最后防线

2022.02.09

小伙子和姑娘们还没有恋爱就要上战场,而能够有一次接吻是那么美妙幸运的事,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孤儿长大的萨斯卡拉夫罗夫是个幸运儿,上战场的前一天得到了他心仪的姑娘玛萨的吻。虽然为此和情敌塞姆贾金打了一架,被关禁闭,幸亏校长还记得他这个在头天训练时成绩优异却调皮捣蛋的兵,特意点名让拉夫罗夫参加先遣小分队,这让他踌躇满志,斗志昂扬。

德军突破防线,直逼莫斯科,步校和炮校学员被紧急征召去抵挡德军的钢铁洪流最少五天,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匆匆忙忙,妻子做了汤,在等丈夫回家吃饭。得知消息急忙赶来的亲属们簇拥在军校大门口等待见自己的亲人最后一面。军乐声中,父亲在奔赴战场的汽车上和儿子挥泪敬礼告别,场面让人动容。

第一场伏击战,步兵和炮兵相互配合,打了德军机械化先头部队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拉夫罗夫却严重违反纪律,擅自离开炮位,和步兵一起冲锋,和一个德军脸对脸的对峙,德军的枪也哑火了,而拉夫罗夫却紧张的扣不动扳机,被随后赶到的伞兵部队指挥官伊万·乔治耶维奇·斯塔克上尉击毙。因违反战场纪律,拉夫罗夫从炮兵连被调往运输连。

五天后苏军坦克来了,阵地上一片欢呼,可是没有多久坦克又被调去应对更紧急的战场,而阻击任务也遥遥无期。拉夫罗夫在战斗中负伤,他终于见到了玛萨。

正当苏军精疲力尽时,苏联新研制的秘密武器喀秋莎来到,喀秋莎一个完美的速射就摧毁了德军后方保障基地,为苏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一天时间足够修复战壕坑道,巩固阵地,补充给养和弹药的了。同时斯塔克上尉带领侦察兵俘获了一名德军军官,得到了准确的情报。德军俘虏大骂苏联人野蛮,用加农炮打步兵,向德军俘虏投掷手榴弹。

苏军大炮被调走了,喀秋莎也去支援给需要的地方了,步兵的艰难时刻来临了,一颗德军的手榴弹投进战壕里的女兵脚下,女护士盯着滋滋冒烟的手榴弹傻了,一旁参加过西班牙战争的的老护士快速捡起来扔了出去,化险为夷,生死就在一念之差。

撤退命令下了,拉夫罗夫、塞姆贾金、玛萨三个年轻人死在了最后的坚持中。波多利斯克军校三千五百名学员参加了伊尔斯金防线上保卫莫斯科战斗,超过两千五百名牺牲,接受命令阻击敌人五天,却持续了十二天,将德军牢牢的阻挡在莫斯科前沿,从而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当远东来的增援部队和这些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勇士们交汇时,停下脚步,向他们致敬。

有人问“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苏联在二战时期的战争都这么被动和惨烈,好像总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好,永远缺少战争物资,永远需要战士们用命去填,总是把一场战争打得像“战场肉磨子”,虽然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但是能不能不该死的就不要死,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做好万全准备,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是希特勒的闪电战没有给苏联准备好的时间,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战争初期被动挨打的苏军只能用士兵的命去填,只能是战场“肉磨子”战争后期。随着苏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开始战略反攻,一切变了,可以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做好万全准备,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了。

医生问校长很多为什么?其实从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就是用这部分人来阻挡或缓德军进攻,为调集增援的大部队争取时间。二战初期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德军机械化部队摧枯拉朽,势不可挡,苏军在主要战场上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凌厉攻势,连连失守,成建制的被俘,德军直逼莫斯科,苏军已经无兵可守,只能从远东调防守日本的部队来驰援。但是远水不解近渴,坐火车马不停蹄的跑,最快也要一个星期才能到达,莫斯科危在旦夕,莫斯科被占领将加剧苏联人民的恐惧心理和严重的打击苏联人民抗击纳粹德国的信心,因此权宜之计只能调集莫斯科周边一切可以使用的部队来做殊死抵抗,延缓德军攻势,等待远东的增援部队到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波多利斯克军校的三千五百名学员走上了战场。

 4 ) 极端真实的战争电影,为什么苏联二战时期的战争都如此惨烈-《最后的前线》

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苏联在二战时期的战争都这么被动和惨烈,好像总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好,永远缺少战争物资,永远需要战士们用命去填,总是把一场战争打得像“战场肉磨子”,虽然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但是能不能不该死的就不要死,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做好万全准备,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虽然那时的战士们心怀崇高理想,勇于为祖国献身,灵魂高洁的像北风中的白桦树,但是生命就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41年在莫斯科城外发生的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上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派遣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到伊林斯基构筑防线,和苏联第43军的部队一起阻止德军前进,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年轻人,整整抵抗了近两周的时间,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大多数永远留在那里,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员在战斗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血脉永远融合在一起。本片拍摄手法非常干净,色调明朗,战争场面极端真实,士兵充满阳光朝气,灵魂纯净,女战士符合印象中的英姿飒爽、干爽明亮,漂亮,最可贵的是影片中所使用的道具、枪械、战车、大炮都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找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滥竽充数,极为难得

影片起始于炮兵学院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训练,学员拉夫罗夫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赋打断了坦克模型的吊缆又闯祸了,好在院长没有处罚他,远处的卫生员玛莎含情脉脉的看着他,和玛莎青梅竹马的班长默默地爱着玛莎,两人互相竞争,结果因为打架违反军纪,共同被关了禁闭,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德军已经逼近莫斯科190公里,莫斯科周围没有别的部队,为了延缓德军的前进速度,万般无奈之下上级命令院长带领这些预备军官学员建立防线,而此时学院的学员们正在举行舞会,享受生活、爱情的甜蜜,院长紧急集合学员宣布命令,立刻出发,拉夫罗夫和玛莎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彼此的牵挂、义无反顾的踏上战场。

行军途中遭到德军飞机的轰炸,虎口余生又遇到了自己的特别行动分队,出于谨慎差点打起来,消除误解后双方合作埋伏在德军必经之路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有效歼灭德军有生力量,自己也产生了一定的损失。

赶到阵地后由于时间过与紧急,阵地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院长大发雷霆也于事无补,只能加紧时间构筑防御阵地,此时位于华沙公路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开始进行惨烈的战斗,德军轰炸机投下大量炸弹,阵地一片焦土,造成苏方极大伤亡,拉夫罗夫受伤被后送到战地医院。

被分隔于华沙公路上一道桥梁两端的德军和苏军,为了争夺桥梁的控制权,进行着反复的拉锯战,战争残酷而惨烈,最后苏军学员不顾危险,牺牲自己的生命炸毁了这座桥,拉夫罗夫深知战争的残酷,不待伤好就偷跑上前线。

苏军使用战场新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炸毁了德军后方基地,有效延缓了德军的进军速度和打击强度,但是战争没有停止,面对极大的悬殊实力,战争消耗和物资短缺,人员损耗又不能及时补充,支援力量又不能到位,苏军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都先后被德军突破,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战场成了真正的“人肉磨子”。

班长和拉夫罗夫还有玛莎在最后的坚守地点被德军坦克击中全部牺牲,苏军终于接到撤退命令,支援力量赶到,在缺少战争物资的情况下,原本需要坚守三至五天的战斗学员们坚守了十二天,经此一役,学院三分之二的学员损失殆尽。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啊,本片的战争场面也太真实了吧。

 5 ) 久违了,传统战争片

不是陪着军迷,自己是不会看《最后的前线》的。对前苏联的战争片的好印象好像还停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开始的确没啥好看的,又是两男争一女。为啥战争片现在总要加一些爱情,还是争风吃醋。直到战争开始。

片子的战争描写还挺有前苏联风格。据说服装,兵器都还比较符合事实。年轻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令人唏嘘。我认真看到的只有最后一战。很震撼,所有的主角都牺牲了。那么年轻!

是不是无论俄罗斯还是我国,大家离战争太远了。大家对于战争都想象不出残酷所以都把最美好的爱情加上。真正的战争哪有什么爱情。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在生死面前感情太重了!

虽然是为正义而战,但是杀人的时候是不是对人类这种有思想的物种也要绝望啊!

 6 ) 没有主角光环的战争片

就喜欢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尤其是二战苏德战场的片子。 此片,感觉已经很不错了,依旧延续了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的较高水准。故事很简单,但战争场面很真实,发现俄罗斯近几年拍的《潘菲洛夫28勇士》《勒热夫防线》《巴尔干边境》《第九连》等,写实风格都很接近,战斗场面不打折扣,没有主角光环,在战场上谁都有可能牺牲。有些评论吐槽此片掺着谈情说爱。我觉得此片可以接受,毕竟他们不是野战部队,而是军校学员,本来很安逸的校园生活。突然上前线,儿女情长很正常。此片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不仅仅只有乌拉的一个声音了,片中也有一定的反思。比如女军医得知儿子牺牲后和学院院长的对话“士兵为保卫祖国去牺牲,而祖国怎么去保卫他们”,“这场战争就是屠杀,上去上千人,一会都没了”。当然电影也有些不足,但远不足以否定它,所以建议吐槽的朋友,多全面的分析下整个片子,和多想想我们的电影做到了多少。

 短评

三星吧,主旋律的痕迹恨明显嘛……打完炮竟然还互相欢呼而拥,真的挺让人无语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情形下还能笑的出来嘛。苏德战争的第一年,41年后半年,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苏联为了拖延迟滞德军前进速度,一共前前后后组建了几十个志愿师(具体数字忘记了),全部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平民,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纯炮灰,因为连武器弹药的基本配给都没有,伤亡是非常的惨烈。如果没有罕见的寒冬突然降临,莫斯科陷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片中明显用感人的爱情故事削弱了真实历史中发生的由战争带来的死亡残酷野蛮,从这一点上该片明显就比之前的“勒热夫”差很多。另外该片导演的拍摄技法非常一般,给出的镜头缺少战争片应该具有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拍出了流水账的既视感,可惜了场景布置上所下的一番功夫。

6分钟前
  • 头大伞小雨不愁
  • 还行

风格冷峻,构图沉稳,学院派气息明显的苏联军事电影。中间的剪辑跳跃有点费解,前一分钟还在和毛妹调情,转眼就是两年后抱着娃分别奔赴战场,太大刀阔斧了~特工部队长真的是人间清醒,一个不坚守岗位,不遵守命令的士兵,就算是技术再好,再热血个人英雄主义,也只能是个累赘。(性格决定命运)。上战场前别看照片,看信件,别唱歌,这次是念诗——一定会死人。战场上死亡如影随形,稍一松懈就灰飞烟灭,没有什么主角光环~

7分钟前
  • Quester
  • 还行

莫斯科保卫战里著名的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把未来的军官都送上一线,悲壮!还好感情戏抢戏不多。援军恰好是另一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316步兵师。莫斯科战役里的英雄事迹太多了。

10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文化部給了13%預算, 斯塔查克的敵後傘兵突擊隊至少維持了五天戰鬥也是可歌可泣. 每個人呈現的生死觀和選擇很符合"正常"第一梯隊人員和家眷的人生態度

12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现在新俄还能拍出这样的反法西斯战争片真不容易😭

15分钟前
  • Mido
  • 力荐

当成战争青春片来看,完全没毛病...指挥官胖的像熊算是自黑吗?中间还不忘借纳粹的嘴黑一下波兰,哈哈哈哈,乌~拉~~~战争片不讲主旋律讲什么?讲特么的变节、讲利己苟且之后发达了?喜欢用“主旋律”来黑的人,希望你们客死他乡的时候,别说自己是中国人来求饶,嘻嘻~

20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片里的“侦察兵”是格鲁乌训练学校的学员,并不是一般侦察兵。比《勒热夫》强很多。《猴子河/捌佰》就是垃圾。

21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小伙精神 姑娘漂亮

25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作为“电影”还可以,不失为可以一看的战争片,尽管感情戏那段着实没什么必要性。提几个问题或值得商榷之处:1、1941年10月,苏军居然用上了波波沙,显然PPD的道具没人做;2、1941年10月,苏军侦察兵军官竟然能端着美制“汤姆逊”冲锋枪作战,是因为这个演员就喜欢这枪么?3、整片中威力最大的枪械当属托卡列夫TT-33,在苏军军官手中,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且一发毙命;4、作为面积杀伤型武器,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堪称“精确制导”。

27分钟前
  • Matrix
  • 推荐

三星半,俄式的青春战争片做得还是不错,主旋律和燃比较兼顾。

2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31分钟前
  • Chat Noir
  • 力荐

正气凌然,格局规范

33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小布尔乔亚再少一点就好了

36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41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炮兵学员守前线,壮烈。

43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我的最大疑问真的就是为啥人家俄罗斯小鲜肉演兵可以我们的小鲜肉不行呢?当然俄罗斯编剧写的剧本也比中国编剧强,但是中国编剧我感觉还能抢救一下,演员没救了

45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最后知道自己必死也不跑打出最后一炮感动哭了

47分钟前
  • Chris Kong
  • 力荐

看够了《救国同盟》《勒热夫战役》这类要么开历史倒车、要么自我阉割向西方献礼的片子,难得有一部既正视苏联问题又歌颂昔日理想的俄罗斯电影。

49分钟前
  • 地瓜
  • 推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俄罗斯战争片,拍得真好,那么年轻那么美好的生命都在这场战争中消亡了,虽然不是通过士兵面对战争对信仰的暂时犹疑与内心恐惧来表现,同时还是学生的士兵们稍显整齐划一了些,但这种保卫家乡与爱人的热血和勇气却显得真实感人,年轻的生命与美好的爱情消逝、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被战争的残酷全部煙灭,看的时候挺震撼,看完还是觉得挺有余味的。我们内地电影市场好大哦,但有好多年没有拍出这样的片子了吧。

52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7分

54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