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

大陆剧大陆2022

主演:檀健次,金世佳,陆妍淇,张柏嘉,朱嘉琦,金丰,秦海璐,房子斌,武笑羽,刘美彤

导演:邢键钧

播放地址

 剧照

猎罪图鉴 剧照 NO.1猎罪图鉴 剧照 NO.2猎罪图鉴 剧照 NO.3猎罪图鉴 剧照 NO.4猎罪图鉴 剧照 NO.5猎罪图鉴 剧照 NO.6猎罪图鉴 剧照 NO.13猎罪图鉴 剧照 NO.14猎罪图鉴 剧照 NO.15猎罪图鉴 剧照 NO.16猎罪图鉴 剧照 NO.17猎罪图鉴 剧照 NO.18猎罪图鉴 剧照 NO.19猎罪图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9 00:20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因一起尘封旧案而结怨的模拟画像师沈翊和刑警队长杜城,在机缘巧合下被迫搭档,两人联手侦破多起离奇疑案,共同追踪谜底真相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深度解析】透纳的红点:天煞孤星的天才画家,极致毁灭中升华崇高

我以为,笛卡尔之于张东升,正如透纳之于沈翊。

对,就是20集沈翊提到的用一个红点赢得比试的透纳。

那年代,画家往往死后才能出名。但透纳不是。

须从细微处分辨出更宏伟的真相:即从相对狭隘局限的事物中提炼出更大更自由的自然观念;即从肉眼可见的事物中提炼出想象所得。——J. M. W. 透纳

英国殿堂级国宝画师

J. M. W. 透纳(1775—1851),大不列颠最赋盛名的画家,天煞孤星,少年天才,以特立独行的画风横空出世,并迅速到达数百年来多少画家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出身贫寒的他年仅14岁就进入殿堂级学府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不到数月功夫,15岁的他就成为校史上最年轻的年度艺术展中展露头角的新星。年仅24岁就成为学院合伙成员,26岁拥有了学院终极最高荣誉——皇家研究院院士,这一次,透纳又创下校史最年轻的记录。他不到三十就自己当上老板,拥有了自己的画廊,并在母校教授透视学。

(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曾为全球十大美院之首,其校艺术展风靡欧洲、全球闻名,现今仍保有世界记录。)

他是那个时代那颗绚丽夺目的新星,也是无数画师终其一生仰视的榜样。知名画家爱德华·戴斯这样评价:透纳勤奋自律,无师自通,突飞猛进。无数画家穷困潦倒卖不出一张画的年代,透纳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靠着出售作品保持着体面且财务自由的生活。

2005年,向来挑剔的英国民众在一次BBC票选中将透纳的《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选为国宝——英国最伟大的画作。

《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1839)

2020年,他成为第一个被印上英镑的艺术家,代替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银行认为透纳的作品能勾勒英国社会、思想、文化等价值,并持续触发人们灵感。这幅闻名于世的透纳《自画像》的自画像,大约创作于1799年,现藏于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馆长亚历克斯·法夸尔森说:“透纳的人气无人能敌,去年他被票选为英国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如今所有人都可以用这种日常的方式来为透纳的杰出贡献喝彩。

2020年英格兰银行发行的20镑纸钞

天煞孤星

这么说真的一点没错。少年天才,惊世才华。但是性格却公认的孤僻,一生未婚,痛恨社交。他虽不缺少迷弟却几乎没有朋友。似乎没有人能走近他的心。他享受孤独,力求完美,认为匿名与赞誉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终其一生在孤寂中创作伟大的艺术。是著名的去死去死团荣誉团员。

我恨已婚男人;他们从不愿为艺术做出任何牺牲,但总是想着自己对妻子和家人的责任,或者诸如此类的废料。——J. M. W. 透纳

著名艺术史学家埃里克·沙恩斯为透纳写过一本长达552页的彩虹屁,称透纳为画画而生,而其余一切都无足轻重。透纳是个画痴,除了画画,生活中的任何事,只有当它有助于他的画作时,才有存在的意义。沙恩斯说根本没必要去研究透纳在画画以外的生活,因为根本不存在。他为艺术奉献了一切,没耐心也没法经营任何长期的亲密关系,他叫自己的作品“孩子”。童年旧识证实透纳性格内向。一个曾在查尔斯·狄更斯家与透纳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描述道:“他把自己裹在红布里,任何事都无法让他揭开这块布……比起交谈,透纳甚至更能从观察水面光影变化得到宁静的快乐。

另外,我总觉从我读到的故事和评价里,他其实比较有心机。(非贬义)

透纳的红点

好了废话了半天我究竟要讲什么?本来只是想给大家讲讲第20集那个故事。那个故事好笑又可爱。

沈翊的描述有点误导人,讲得仿佛像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后辈用心机逆风翻盘赢了一位极负盛名的重量级选手。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画展那时候的透纳与那时候的康斯太勃尔一时瑜亮。论人气和国民度透纳甚至更胜一筹。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康斯太勃尔和透纳锋芒毕露、趁早成名完全相反,是一个腼腆害羞、大器晚成(至少在出名方面)的画家。透纳27岁获得的成就,康斯太勃尔年过半百,一脚踏入棺材里的时候才得到。

两人都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封面人物,表现手法却完全不同。康斯特勃是比较传统写实的画风,手法和表现都偏古典。而透纳像个特立独行的逆子闯入大家的视野,他浓厚的个人风格更自成一派令人耳目一新。

两位大师是同龄人,康斯太勃尔比透纳小一岁。他俩很早就认识,却一直不对盘,康斯特勃尔特别讨厌透纳,而透纳也看不上康斯特波尔。同为浪漫主义流派,低头不见抬头见,却几乎根本不愿意与对方说话,一心只暗暗较劲儿。也许是透纳的孤傲且缺乏耐心的性格使然,也许是两人的画作总被放在一起展示与比较,又也许是特立独行出道就巅峰一占C位就是六十年的天煞孤星和古典派空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的的年轻人就是看不惯对方。

我还看见一种说法,透纳本来一副孤僻(我过度解读为厌世)的死样,早早立好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颇有规划,细致到每幅画怎么捐。平时索居离群,两耳不闻窗外事。然而那份遗嘱最终没有履行,因为总被和康斯特勃尔放一起,激起了透纳的竞争心态。只要他俩的作品聚在一起,就会是一番波涛汹涌的暗斗,比透纳笔下的惊涛骇浪还来得激烈。

流传的故事难以考究,但我单方面根据我道听途说的故事脑补出半部《傲慢(透纳)与偏见(康斯太勃尔)》。总之各位看客须知的是这两位厮杀得厉害,各种互坑就好了。

沈翊讲得其实是个复仇故事。为什么呢?因为此前康斯太勃尔做过一件甚至更损的事儿。

有一次展览,原定是把透纳的画放在中央展厅。而康斯太勃尔靠着与展览委员会的关系,用自己的画代替了透纳原定的展出作品。更可恶的是他还把透纳的作品安排到一个偏僻且不起眼的侧厅展出。好一招偷梁换柱,心高气傲的画痴透纳气得跳脚。

然后就说的好戏来了——《透纳的红点》。

那年他俩的画又双叒叕被放在一起展出。我记得讲到浪漫主义时,这两幅画同为流派代表作。

康斯特勃尔的是《滑铁卢桥的落成》,画的很细致,古典风格,画面有层次有细节,细细铺就,历时两年。天空大量留白,却笔触惊艳,光影分明。近景繁忙的港口喜气洋洋,波光粼粼。色彩鲜明,细节满分,论抓人眼球,很难有风景画与之匹敌。

康斯特勃尔《滑铁卢桥的落成》

而透纳画的居然也是海景,近景海浪预示着不平静,几艘帆船杨帆远去驶向天海尽头。因为透纳的画一向饱和度比较低,放在康斯特勃而的细节百出的画旁边,就有点子灰蒙蒙的黯然失色。

当时的规定是开展前画家有三天时间对展品进行小润色。主要是为了保持画面颜色鲜活亮泽。

康斯特勃尔像个出勤标兵,三天里很认真的修修补补,估计是暗中和透纳较劲儿。

透纳没事人一样,悠哉悠哉迟迟不动笔,但一直暗中观察康斯特勃尔的画面变化。

然后透纳趁着康斯特勃尔外出休息时,在自己灰蒙蒙的画面上加了一个红点。

直至开展前夕,才画成一个海浪中的红色浮标。

康斯特勃尔看了后,说:He has been here and fired a gun (他来过!并朝画面开了一枪)

透纳《海景》

印象派的掌舵人莫奈的成名作《日出·印象》据说是受了透纳的红点的启发哦。200多年后的当代,两幅画还被摆在一起展出,暗暗较劲。

插播一条有趣的: 康斯特勃尔(Constable)的英语意思是“警官”。 透纳咱们姑且算是翻云覆雨手。前两年我补了古早剧《加勒比海盗》,看见男二叫William Turner(威尔·透纳),我秒懂,cue我男神透纳。

海难、溺亡、毁灭与崇高

我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并不是说沈翊等同于透纳,正如张东升也并不等同于笛卡尔。不过他们之间冥冥之中有些联系。

透纳最喜欢的主题是大海,他一生画过1000多张大海。而且不是风平浪静的大海,而是各种天灾:海难,沉船,暴雪,暴雨,雾霾,火灾,以及即将被掀翻的船只和溺水的人。毁灭的边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大自然的崇高与神秘,上帝之手,歌颂伟大的大自然不可抗力,在毁灭中达到美的极致。

只有当我们不再恐惧时,我们才开始创造。——J. M. W. 透纳
《暴风雪和平葬在大海》(1842)

那是浪漫主义永恒的主题——SUBLIME(崇高)。

他住过切尔西的港湾,他到过阿尔卑斯山。在途中,他几乎没有从他的速写本上抬起过一只手,一直在加莱港的一艘晃荡的船上画画。

《汉尼拔与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1812)
对自然的每一次观察都是对艺术的精炼。——J. M. W. 透纳

这让我联想到永远在暗中观察,永远在过度分析的沈翊。寥寥几眼,洞悉人心。再加上两人都拥有跳脱式博大的想象力,画面呈现栩栩如生。

草图无处不在,藏在(生活中)每一个转角。——J. M. W. 透纳
沈翊无时不刻都在画草图,以此洞悉人心

透纳为了画画没有生活,沈翊为了追求真相连睡觉都在车上进行。

透纳他画的最多的是在海面上正被掀翻的船,描绘即将溺水的人命悬一线的时刻。对大自然近乎狂热的执着和敬畏,是他灵感与生命力量的来源。而沈翊则在溺水中,在生与死的临界点寻求记忆和灵感。不破不立,置于死地而后生。

《运输船残骸》(1810)
光即色彩。——J. M. W. 透纳

皇家艺术学院的长期领导者、知名画家约瑟夫·法灵顿评价道:“特纳压根没有固定作画的流程,而是不断推动色彩,直到画面表达出替他脑海中的想法。” 如果你还记得许老师教沈翊画画时说的一番笔随心走的话,就知道是何其相似了。

《海难》(1805)

透纳晚年画风有过一个转折,原本他是浪漫主义封面人物代言人,但是后来画风突变,变得有些印象派。放弃一切引以为傲的东西,从零开始。英国女王批判他的新风格,他依然一意孤行。

沈翊曾经为艺术作画,后来突然醒悟为正义作画,烧去所有画,与过去告别,也是抛弃一切从头再来。并且不怨不悔不回头。

我画画不是为了让人懂我,我画画是为了将特定场景的样子展示于人。——J. M. W. 透纳

上述观点输出有没有一点眼熟?像不像沈翊画画的样子?他们与大多艺术家截然不同,创造不是为了自我表达,而是描绘某种客观的事实。精益求精的态度,用科学方法佐以想象力解构再重塑还原,只为了把某种真相铺陈在人们眼前。

透纳用红点赢得宿敌对决,沈翊用红色心理暗示陈舟。

透纳最终的画风灰蒙蒙。

透纳描绘的大海

沈翊描绘的大海亦色彩单一。

沈翊描绘的大海

沈翊与透纳同样特立独行。透纳不畏人言,坚决做自己。七年前程队如何逼着沈翊,他不能就是不能,霸气回怼:找不到凶手是你们警察的事。而七年后他自己坚定决心要找回记忆,却可以不惜冒险多次在鬼门关徘徊。从来,只有他自己能为自己做决定,决定的事,谁也拉不回来。恩师、师姐、城队,没有一个人能改变他的想法。

最后最相似的是孤独。文章的开头我花了大量篇幅描述透纳是如何孤僻又骄傲(甚至自负)又偏执(甚至疯狂)的一个人。我若这么形容沈翊,可能75%的观众不会赞同。但我个人仍然认为沈翊也相当天煞孤星。

透纳的孤寂是显性的,沈翊的孤寂是隐性的。

我在另一篇剧评里这样写到:我们看到的沈翊只是“冰山一角”,阳光穿透,不抵内心,只折射而出仿佛温暖耀眼的五彩斑斓。他把温暖的假象与那些正面的、积极的炫彩给了人,把孤独和伤痛悄然掩埋。他外露出来是温柔礼貌的面具,特别具有亲和力。但是他本质还是一块冰,遇到需要温暖的人,他不介意短暂地化成水。但当有人要去走近他,他又坚冰壁起。

我愿称之为暴风雨前的宁静。

他沉静如海,也和大海一样神秘莫测,海平面下是什么,只有冰山自己知道。

为了追寻真相多次逼自己溺水,为了不让自己回头能一把烧掉自己所有画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偏执和疯狂在身上。

更多关于沈翊性格分析,我在另一个剧评里写过,这里就不多重复了。

新增:朋友刚刚转发给我一篇檀健次的访谈,简单聊起了他对沈翊的理解,简直完全吻合我在两篇长评里的分析,连关键字都一模一样,不外乎神秘,孤独,自负,疯狂。不得不说檀健次牛逼大发,他没说之前我就狠狠的get了。这就是好演员啊,不需要为自己的作品注脚,因为作品本身就给了我们答案。 —-—-—-—-—-—-—-—-—-—-—-—-—-—-—-—-—-—-—-—-—-—-—-—-

过度解读是我的习惯,欢迎不一样的想法。Always curious. Never judgemental.

剧情截图大部分是我自己(网巨卡,爱奇艺和腾讯我都试了,所以带不同图logo的都是我),没logo的3张是借用了这贴://www.sohu.com/a/528806263_100128624

 2 ) 原创是一场冒险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2019年,猎罪故事刚刚定型的时候,就想找个甲方,把剧本卖出去。

坐在对面的人说:把这个画像师的故事,放到我们买过的某某IP里。两个主角的名字,就用IP的主人公名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做这个项目。

我们拒绝了。

整整一年后,才遇到愿意接受并承认这个原创项目的柠萌影业。

这一趟经历,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了原创之难。

影视行业惯例意义上的原创剧本,基本都是委托原创。或由一家制片公司设想了题材,邀约编剧来写,或编剧想了题材卖给制片公司来做。编剧求的,是经济上的保障。

我们之前的几个原创项目,比如《勇士之城》,就是这样来的。

但《猎罪图鉴》不同。

这个故事是我们完全原生型的创作,一直到把整个剧本写完,才开始寻找拍摄方。所幸,我们团队的编剧们,都愿意为这个故事承担颗粒无收的风险,总算种出了这块庄稼。

我们时常说,编剧最像的是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要看天吃饭,有好天气,才有好收成。偶尔多收了三五斗,可希望的肥皂泡还是时不时的破碎。

总还是幸运。

2017年,写完剧版《风声》之后,或许是在封闭空间故事里憋得太久,饶舌太多,就一心想做个强调画面的故事。

在《风声》到《猎罪》之间,我们也尝试了强调视觉风格的委托项目,甚至完成了自己当时最满意的剧本。但因为和片方的理念之争,我们被迫退出了已经写完32集剧本的项目。

我们一度想放弃在视觉风格上求突破,几乎相信了行业一直说的,视觉不归编剧管。直到在公安系统采风时,我们遇到了画像师。

那是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屋子里摆满了各种犯罪嫌疑人的素描画像。桌子上是头骨、石膏像和画笔。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边一角,有一张小幅的复制版梵高《向日葵》。

在这片氛围里,向日葵燃烧的格外热烈。

这和我想象中的警察相去甚远,原来在与犯罪相邻的世界里,竟然有艺术的存在。

更惊讶的发现是,其实美术史一直在记载着犯罪史。无论是神话中、传说里,新闻上的犯罪,都曾经被画家们记录在画中。

虚构如神话中凶杀的犯罪场景,真实如死刑女犯临行前哀伤的一瞥。

在苏格兰场的调查过程里,会有侦缉人员绘制犯罪现场素描。因为用照片拍下的场面,虽然能完整的记录现场,却不能立刻发现异常。而在绘制犯罪现场的过程中,就能找到眼前微妙的不和谐点。

更何况,就算具体到画家本身,也曾经出现过卡拉瓦乔这样的传奇犯罪者。

确定了要创作这个题材,难题才刚刚开始。

因为没有参照物,没有对标作品,就导致整部戏的审美风格和调性,都必须自己来摸索。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一开始,我也混淆了画像师与心理侧写这两个职业。后来在经过一次西安采风之后,我正式接触到了“画像师”这个职业,才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工种,回来之后找了好几本关于模拟画像师的教材,越看越发现,这个职业本身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画像师首先是一名警察,所以在绘画方面,他有着和一般的艺术家不同的要求,要会画,而且要为职业而画,在求艺和求真的道路上,它选择了后者。其次,他需要懂一点医学,了解人体组织结构,才能够画的精确。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和各种人沟通,分辨证词中的真伪,激活人们的深层记忆,透过最模糊的语言,用画笔呈现最清晰的真相。可以说,画像师是横跨刑侦、艺术、医学与心理学领域的特殊职业。

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猎罪图鉴》就从“有概念”能写变成了“有内容”可写。

在启动剧本创作之前,我们就在构想表现形式,是单元案件,还是一案到底?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现在翻回去想,如果是一案到底,那么我们主人公,可能就是另一种面貌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单元形式,因为在最初构想阶段里,我们认为比起留下故事,更想留下一个的人物。像加拿大的《天才棋探》,乌克兰的《嗅觉神探》等,凭借自身的特殊技能,来面对各种不同处境的人物。

我们最初设想在24集里,做15-16个故事。但最终还是遗憾地裁掉了五个故事,并不是这五个故事不好看,而是每个案件之间的节奏和气质不能相似,也不能过度反差,否则会使得整部剧的风格出现偏差和混淆。

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的把握是要从一而终的。把美学和刑侦结合在一起,是《猎罪图鉴》从一开始就想确立的风格。

剧中沈翊一直强调的一个信念:艺术干预生活。

绘画一直是人类留存记忆的方式,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文字之前。

美术史中,有大量犯罪相关的名画,可以说美术史,就记载了人类的犯罪史。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塑造一个画家神探呢?

侦探是画家,那就意味着本剧不仅仅要讲刑侦,更要将绘画元素充分地使用到每一个推理点上。“名画谋杀”这个概念是最先被排除掉的,因为这个方案显得陈旧,其次是陷入了形式主义,也不能提现出画家的特质。我们希望让美术与刑侦做一次深度结合,让画像师利用自己独特视角来观察犯罪现场,再用非传统刑侦的绘画技能来破案,比如通过光影来破解AI换脸,通过色度来推断指甲杀人等等,这些是能够彰显画像师这个职业属性的推理点。

这种风格之前是没有见过的,开拓起来格外的艰难,创作过程中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设计和颠覆。比如绑架案中,如何将三张脸统一起来,是一个概念。要想画面完成呈现,该怎么做?一开始想过用硫磺纸将两者重叠起来,但是显得笨拙和传统,修改过三五次之后,才想到利用平行窗,来完成重叠,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最佳效果。

将所有的过程视觉化,对于编剧来说,是个挑战。

我是个美术经验为零的人,幸亏有个学生生长在美术世家,给了大量的知识参考,才将这些设想直接落到了剧本里,完成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视觉风格尝试。

现在回想《猎罪图鉴》的开发之初,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在第一个案子《千分之一的脸》设计完之后,也没有完全定下来故事的讲述方式。但是当瞿蓝心那个故事出来之后,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刑侦剧,就基本清晰了,可以确认的是,这的确是市场上绝无仅有的品类。

但也正是在那个案子之后,我确立了一定要将《猎罪图鉴》做到底的信心,因为必须要让这样的故事留存下来,于是抛却了种种犹豫,把心一横,一路闯过去了。

幸好,遇到了制片人张翼芸。

如果不是她,《猎罪图鉴》或许会在我们山穷水尽之后,成为哪个IP的魔改版,是她给了我们证明自己原创力的机会。

她也选到了最合适的演员。

基于巧合,18年我在采访完画像师之后,离开西安,去浙江卫视录制《我就是演员》,在那个舞台上,认识了檀健次与金世佳。

两年多以后,我们在《猎罪图鉴》会师。

不止他们俩,每一个选角都是张总当面试戏敲定的,这样《猎罪图鉴》的表演质量得到了保障。

原创作品,试错成本很高。

原创之初,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拍完之后,都会更恨蓬山一万重。

说来说去,就像是戈雅的两幅画,一副叫《裸体的玛哈》,一副叫《着衣的玛哈》。两幅画的来历众说纷纭,两幅画的先后也莫衷一是。

但总归,画的都是玛哈。

 3 ) 专访《猎罪图鉴》檀健次:我没资格停下来,我的选择不多

檀健次的职业生涯多少包含一点悲剧美学。

16岁主演第一部电影《秘岸》,胶片格式,跟莫文蔚、蒋雯丽对戏。过了十二年,才有了第二部正经的大银幕作品《宠爱》。

中国初代男团MIC成员,唱跳俱佳,出道于热搜、饭圈、微信诞生之前的2010。近几年但凡去“考古”的网友都会被震撼,中国竟有过这种水准的男团

五年前出演《大军师司马懿》系列,其“鹰视狼顾”的表演被作为年轻演员优秀演技案例广泛传播。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演一个中介小哥,震惊章子怡和徐峥。

如果影视行业确实会忽视、辜负、捉弄一些有实力的人,那么过去十多年,檀健次是这队伍中的一个。

日历翻到2022,故事好像有了实质性转折

《猎罪图鉴》,他第二次做男一号的剧率先播出。

爱奇艺站内热度突破7900,同期仅次于刚刚完结的年度大剧《人世间》。开播5天,猫眼热度累计3次日冠,豆瓣实时榜几度冲上第一。 作为一部双平台分播剧,这个成绩实属难得。

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对檀健次的专访发生在去年12月,我当时未看剧,现在回想起来,他那天穿的正是剧中角色的服装,衣袖上沾染着油彩,像是不忍告别。

对话围绕着他的作品、生活和事业展开,那一天采访媒体众多,这个帅气的男明星有一点疲惫,同时昂扬的斗志与野心支撑起他的筋骨

01 如果他不是一名警察,那他可能就是一名犯罪高手

《猎罪图鉴》以“画像师”为切入点,檀健次饰演的画像师沈翊,七年前间接害死了一个警察。

第一次读剧本,他就被沈翊吸引。 “沈翊充满神秘感,而且是有点临界感的人,如果他不是一名警察,那他可能就是一名犯罪高手。”

合作非常顺利就达成,出品方柠萌影业一直在檀健次的愿望名单上,“我的印象里,柠萌做戏很有质量。”

执导过《三十而已》《小舍得》的张晓波,担任《猎罪图鉴》监制。他此前为别的作品邀请过檀健次,因档期问题未合作成功,这次一拍即合。

至于为什么选自己,檀健次得到的答案是,他和沈翊有点像。

“他们觉得我给人的感觉是很温暖的,但其实内心,比如说舞台上我是很疯狂的,反差比较大,很贴合角色。”

檀健次在舞台上几乎是燃烧自我的表演,撩人近乎魅惑,奔放近乎狂野。一向毒舌的丁太升评价他:我永远能在你的表演中看到你巨大的野心。

但他骨子里内向,待人谦和温柔。沈翊相似,被分局公认是最会哄小孩的警察,转头就敢浸浴缸、跳泳池,在濒死状态中回忆一张脸。

檀健次不会画画,前期做了不少训练,不是练绘画,而是练习握笔动作与神态。

这个笔在你手上,一定不像笔,一定得像你的手,要很自如。如果有两只,可以来回倒、来回晃。然后神态一定专注,我观察了那些画画的人,看他们的视线,事物、画板、事物、画板,来回的这种变化很有意思。”

当天采访排得不少,檀健次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看了几集《猎罪图鉴》。“我觉得挺好看的,而且特别紧凑。主要是把我拍得贼帅,我都不知道我自己这么帅。”

会开玩笑了。

他说这是被社会磨去了棱角,现在可以沟通无障碍。

02 表演是一种逃避方式,演戏拯救了我

成为男一号,表演、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有,檀健次认为只有一点。

饰演配角的那些年里,戏份不会太多,他大部分时间仍处于生活中,但饰演男主角情况就变了。

“我会觉得我每一天都生活在他的世界里,你不会说今天我做檀健次,因为每天都是他,想不入戏都难。杀青之后,就会感觉突然从你的身体里抽走了什么东西。”

他不在意方法派、体验派的说法,也不在乎演员在表演时是不是会分出一个监督者、一个表演者。

他说:“沉浸是你会懒得监督自己的表演。最正常的表演状态跟看电影一样,看的时候我们很投入,但我们确实知道自己在看戏/拍戏,‘知道’不会影响投入。重要的是那一刻你相不相信这个人物,你相信的时候,可能连剧本都不需要了,会很过瘾。演员的爽就在这,那一刻用这个角色活了一遍别人。

三年前采访时,檀健次讲过类似的话。今天他觉得,戏里面更像生活,生活更像戏。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很谨慎,我怕现在采访自己说错,我怕跟别人聊天,我怕在台上说错话、做错事,我要为自己负责。可是戏不用,可以肆无忌惮,可以大胆地去揣摩,更踏实。”

做演员也有很多苦恼,大到被动的职业生涯,小到熬夜、等景、改戏,但他觉得在创作中,就不会太苦恼。

“反倒下了戏我会挺苦恼,面对生活我是个很苦恼的人。我讨厌生活给我带来的所有烦恼的琐事,有时我会选择逃避。”

他承认表演是逃避方式之一。

拍《猎罪图鉴》期间,他要处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并用“痛苦至极”来形容当时的状态,非常担心影响拍戏,但这并没有发生,表演拯救了他

“对我来讲那是人生比较难过的一个时期,其实到了片场,我还在处理这些。可等围读了、开拍了,进入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就把这事给忘了,特开心,沉浸在那个角色,沉浸在片场。然后喊完咔,我又开始痛苦,赶紧问什么时候开始拍。”

《猎罪图鉴》杀青后,他迅速进了新剧组过另一个人的生活,依旧是男一号。

03 我没资格停下,我的选择不多

谈到最近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檀健次十分坦诚:“我现在阅片量确实没有以前大,因为节奏很快,不能停,我自己好像一直没有时间能安静下来的去看看电影,这确实是个问题。”

采访发生在12月,年底活动极多,行程表上的他可以用“空中飞人”来形容。

上一次停下来,是在新剧杀青后,他给自己争取了三天的假期,去三亚冲浪。这个假期最终被剪辑成vlog发布。

“虽然是放假,但你看也营业了。我真的想抛开所有工作上的杂念,好好玩一玩。以前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玩的时候就要认真,可是后来发现认真不了。”

但在海上冲浪确实是快乐的,踩在水上他觉得放肆洒脱,摔进水里也觉得爽。

最后一天,他们开了大概三四个小时的船,到达无人深海区。那片海域没有信号,水深近1000米,激流暗涌,不能下潜。 “就是去感受一下,以前我说我要在海面上飘一会儿。”

抵达深海后的画面,没有在vlog中呈现。出发前他说:“等下我们就要跟世界失联了,谁也找不着我。”

回到事业上,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多一些选择。“因为你又不能停,这个是比较……”

不能停,他说了第二遍。我实在忍不住问,为什么不能停呢?

“因为现在很快,你如果想争取到更好的角色,就要先让自己快起来,你才有资格停……”

我以为你现在会有更多主动权,或者选择范围会更广。

他否定了这个猜想,机会并没有那么多。

至于角色,他已经不强调具体的样式,而是强调“好”,强调情感的输出与共鸣。“突然感觉自己内心积攒了很多想要表达的情感,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当然爱情最好了。”

三年前的采访里,他的目标是演一个程蝶衣式的角色

非常幸运,采访后一个月,他就出演了《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陈纫香,那是一个完全意外的、临时接到的角色。虽然和程蝶衣不同,但题材相近。

他还曾渴望过校园爱情故事,但现在已经不抱太大希望,“因为年纪大了”,尽管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

“大家不会去选择一个30多岁的人,可以选择一个本身就十几岁的人,这就是我面临的问题,对吧?”

檀健次31岁,他的事业在近而立之年才逐步走上高峰,这或许使他必然错过了一些角色和人物。

但他依然很努力地争取角色,想拍电影的那颗心脏依旧剧烈跳动。我想,到今天,他已经凭借实力扭转了局面,《猎罪图鉴》就是新的证明和敲门砖。

*首发Ifeng电影微信公号,原标题 我没资格停下来,我的选择不多 | 专访《猎罪图鉴》檀健次

*采访结束的时候跟他说“我是你的粉丝”,相对克制地守住了职业精神。

 4 ) 美剧节奏+港剧职业剧的气质,直播一下看剧感言(更新5-8)

等这剧等了很久,终于播了,没想到比想象中更好看。说实在的,对国产剧抱的希望不大,所以还挺惊喜的。

概括一下,就是有美剧的节奏+日剧的人设+tvb早期职业电视剧的气质+大陆剧的认真传统+对女性群体的关注==远超平均水平的剧作。

下面依次说下我喜欢的地方:

1. 每个单元的龙套或者配角角色,都不只是单纯打酱油,演得都很真实。比如看视频的一闪而过的警官,猥亵少女的猥琐老师,美院的学生……这些对观众能沉浸体验还是很重要的。

2. 亦庄亦谐。总体是比较沉重的主题,偶尔穿插一些搞笑元素,不多,但节奏感就出来了。

3. 剧本扎实。紧紧围绕画画为中心的一个剧,以为会很难有悬念感。但实际是,完全没有把观众当傻子(嗯这个要求很多剧已经很难达到了)。不牵强,没有生搬硬套或者强行造梗,或者举着很明显的细节抓着你大喊:“没想到吧!精彩吧!”就是认真地讲一个故事就好。

4. 细节有呼应。大多数镜头都有用意,后面会形成闭环。因此几乎没有水剧情、水镜头、水台词。印象很深的就是,女法医劝杜城就是淡淡一句话:我认识的你不是只知道怨天尤人的。就完事走人了。又酷又有力。

5. 道具很精致。很多场景都很有艺术感。画廊、珍珠耳环、学校的课桌板画等等,和剧情融合在一起,既有氛围感,又让人沉浸。

6. 实景拍摄,原声台词。不多说了,仍然是增强体验感的重要元素。

7. 关注女性议题。没想到第一个案子就有看泪目。配合一点点的特效,挺恰到好处的。

…………………5-8集的分割线………………

看到许多说节奏太快,需要更深挖案件的讨论。我忽然想到,剧组有意或者无意的,是在用画画的那种思路做这部剧。

不懂画,瞎说一下:

1. 首先画不能太满,要懂得留白。

2. 画最重要的就是光影的掌握。

3. 素描的画魂,就是把握人物本身的情绪和张力。

放在剧里,就是:

1. 不会完完整整拍头尾,留下讨论和思索的空间;

2. 镜头要文艺、有美感;

3. 打光到主要人物,让人尽情欣赏其情绪和命运。

第一案:

第二案:

第三案:

第四案:

可能是正常的镜头语言,但最近这些年好剧本都少见,更没什么人追求捕捉有美感的镜头了。大面积的虚化背景、聚焦大头,据说也是为了掩饰布景的凌乱、无趣。所以对这剧还是挺惊喜的。

希望以后的集数能保持这个水平,难得的品质,肯定值得很多人来看。毕竟主线的高潮在后面,期待二位主演爆发一波!

一些其它比较有美感的画面:

 5 ) 离谱的刑侦剧,画像表现得更像是超能力(更新:徒有其表的女性主义?)

一开头就很令人无语,警察去楼里抓人却不在所有出口布控的是吧?后面还有不戴手套就拿玻璃杯,感觉这种事有点常识的人都干不出来。

画像师的戏份超级离谱,基本就是证人或受害者刚说了句啥啥啥情况下遇见的,然后切到犯人的镜头,再切回来,诶,画就画好了。要不然就是一晚上凹一两个造型,转天画像便完成了。我并非不相信现实中的画像师能通过监控、通过证人描述、甚至通过有亲缘关系者的脸来画出侦破需要的画像,但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并没有真正去了解画像师是怎么工作的(比方说,我就很想知道画像师如何引导证人清楚地形容出一个只见过几面的脸),导致拍摄没有真实的细节,相当缺乏可信度。顺带一提,上述几种画像方式我感觉都有可行性,因为是有实际参照的,但是你要说你能根据日记里那些主观又抽象的描述画出这么精准的画像,糊弄鬼吧,我反正是不信的。

前几案的题材都或多或少跟女性相关,不过拍得磨叽又虚浮,人物脸谱化,我完全共不了情,有种蹭热度的感觉。一般来说,对犯人的塑造,要么可怜,要么可恨,更优者是既可怜又可恨。然而到目前为止的三个犯人,动机都令我感觉迷惑,案件拍摄的重点也很奇怪(而且动机全靠犯人的口述,基本没啥铺垫)。第一案,八十多位女性受害,犯人明明自认为帮凶却仅是为了让自己脱身而犯案;第二案,犯人想让死者离自己近一些,把尸骨挖出来并与头骨教具做调换(而且过程中还很轻易地抓到个规模不小的组织卖淫窝点);第三案,犯人明明掌握了校长的罪证,却还要向无辜的校长女儿下手。真的是一个比一个自私,还个个身怀绝技,易容都跑出来了。

第八集的回忆里看到,主角身为一个警察居然能对证人说出“你的画只能害人,(画不出犯人的样子的话)以后都别画画了”这种话,那你但凡有一个案子破不了你就别当警察了呗,这么对待证人有没有职业道德啊?当然也不是说警察就不能情绪激动,关键主角看起来一点都没觉得自己说的话有问题,全然一副占据道德高地的样子。说到画不出当年那个女人这件事,大概算是前期的一个悬念?整得是玄之又玄,结果就是被人推下水受刺激了,不知道为啥不能好好说清楚。警察这头也是完全查不出来,真就只靠画画来破案咯?

可以说这剧里的人物塑造真的很奇葩,那个女警妥妥是个花痴工具人(多说一句,不是说花痴不好),就能不能不要再有这种侮辱观众智商和眼睛的桥段了,角色帅不帅让观众自己感受好吗,要表现麻烦用镜头或是细节来展现行不?还有一个黑板报的桥段,且不说为啥要一个画像师去出黑板报,后来这个警察还跑来问“为啥板报出到一半不出了,是有啥火烧眉毛的事?”我寻思警察碰到的大多都是突发事件,而且都要比个黑板报更重要吧?真觉得这种情节能让观众乐出来?

————————

有人要我去求证,所以我就去求证了一下,我为什么觉得该剧拍得离谱。

一、“通过抽象的主观感受来画像”并不合理 我认为此事行不通是因为主观感受并没有客观标准。何为“英俊”,何为“阳光般的笑容”,每个人的想象都不同。而且只有日记,也没有当事人的修正。这是我的想法,却无法从事迹证明一件事不存在。 不过,我虽然找不到直接证据,但还有些间接推论。有一文中提到,白银案某位目击者由于惊慌过度作出了类似于“长得凶狠”、“眼睛瞪得很圆”这样不准确的外貌描述,而画像师张欣后来与目击者反复沟通去除主观意识的干扰,并从不同的目击者描述中寻找相同的特征,才得以画出三幅嫌疑人的画像。在这里“主观意识”可是个干扰项,我认为可以侧面印证我的观点。

二、电视剧缺乏可信度的地方 以上我所质疑的是电视剧这一情节不合理,但我并非由于该情节从而认为电视剧拍得不合理。我影评的重点明明是电视剧的拍摄手法有问题,细节不够到位,逻辑不够自洽。影视剧是否能令我相信,与现实中有没有人能做到根本就是两码事。哪怕世界上没有魔法,也不妨碍我去相信哈利波特的世界。当然,拿哈利波特跟它比肯定是高抬这部剧,我们还是说回画像好了。就我所看到的对于林宇辉以及张欣两位画像师的报道而言,他们之所以能屡破奇案,离不开对画像的大量练习、研究、总结经验上。那如果要拍电视剧展现画像师有多厉害的话,什么最能打动观众,什么最能让观众相信?是画出画像的结果吗?不是!是画出画像的过程!是他的方法论才对!明白什么叫方法论吗?明白我为什么认为方法论重要吗?因为方法论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过去面对同类问题的思考与总结,另一方面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是通过怎么样的一般性原则来解决目前的问题的。就好比基本演绎法之于福尔摩斯。 说到这里,摘取几段报道内容:“张欣说,在为案件制作了数万张模拟像后,他才渐渐摸出了路子,有了一点画像感觉。当目击者向他描绘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时,往往说不清。张欣就根据经验,初步判定嫌疑对象的大概体形,然后开始在头脑里将各种不同人的脸型、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分别组合成人的头部形象,直到目击者真正认清为止……与一般画像不同的是,张欣更加注重模拟人物可供辨认的细节,比如脸部的纹、痕、疤等,以及嫌疑人的面部会出现什么特别的表情、动作。”“在数万张画像的基础上,他(林宇辉)总结出了田、由、申、甩、甲等八大脸型,掌握了不同年龄、地域、情绪下的肌肉变化、纹理走向,逐渐可以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刑侦人员的模拟与画家的模拟不是一个概念,我(林宇辉)不是复制,不是临摹,而是合理的分析。不仅要画皮,更要刻骨,通过骨骼结构寻到不得而知的面部比例,进而再现整个脸部形象。’”想必这便是两位画像师的方法论的一部分,这些就是细节啊,就是行事逻辑啊。模拟画像应该是一个以画像师为主导的过程,是画像师要想办法从目击者或是监控画面中探索出画像所需要的特征,必不是抓瞎碰运气吧。 而剧中的沈翊有方法论吗?我看不出。如果他真有方法论,就不可能先在第一集提出“从人脸的三十六个骨点去推算脸部结构”,然后在第八集还得在其他人无意的提醒下才发现那三人的头骨是一致的。他不该对骨骼这么没敏感度吧?剧里屡次使用这种很刻意的“提示”情节,又对画像过程草草略过,让我如何去相信他的能力?或者,换一种思路,要是剧方没本事具体表现沈翊的老练,那也可以着重表现他的成长嘛。比如倒推一下,他刚开始实操有没有遇到过与目击者的沟通问题;他起初接触模拟画像有没有因与绘画不同而感受过阻碍;他当时得知自己的画害死了人深受打击后是如何重拾画笔的;甚至再往前推,他曾经“三岁画老”的自信张狂是从何而来的。最终他得以找回这份丢失的信心,画出那张他原本画不出的画之类的。

总之,我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这些例子可能是挺俗套的,我只是试图讲出我的直观感受。我其实明白各人有各人的立场和先入为主,可以不接受,但请不要假借现实的英雄去装电视剧的逼,也希望多少能明白人看电视剧是不需要阅读参考文献的,少把求证挂嘴上。更何况,我求证过了,这部剧经不起求证。

————————

我突然有些奇怪,这部剧里女性角色含量这么高,女局长、女法医、女性弹道专家、女性爆炸物专家,结果戏份最重、最出彩的刑警队长和画像师还是两名男性……不得不说有些可惜。如果反过来可能更贴近现实,而且更能展现女性视角吧。这可能是为啥明明案件题材都与女性关系密切,我个人却很难共情的原因吧,至少在看到画像师与强奸案受害者单独谈话时不会那么别扭了。现在的性别设置与其说是尊重女性,更像是在讨好女性,就……果然还是拍男主比较容易割女性观众的韭菜吧。(这段真的很主观,只是有点不吐不快)

————————

有人认为我根据回复曾修改了这篇剧评中的某些观点。我不喜欢有人冤枉我,所以我愿意拿我家人的健康做出保证:

我绝对没有修改过我的剧评,一直写的都是“我并非不相信现实中的画像师能通过监控、通过证人描述、甚至通过有亲缘关系者的脸来画出侦破需要的画像”。

 6 ) 《猎罪图鉴》小助手:详解剧中出场的那些名画和背后的故事(下)

且不论这部剧集其他的东西,就编剧而言,隐藏的主线是侦破人口贩卖集团,然后剧集中用好几个凶杀案来串连,文化暗线就是各种世界名画,而且各个案情和名画之间的关联也算是比较贴切的,实在算是国产剧中用心的作品了!我之前写了上部,现在有始有终,趁着剧集完结把作业补齐,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完结

乌鸦群飞的麦田

从第十一集开始,讲述的是一个两个受家暴的女子联合杀害丈夫的故事,这第一幅出场的名画就是沈翊口中的这幅《乌鸦群飞的麦田》!

沈翊对肌肉的分析

这里还不得不说一点生理上的知识:正常人的心脏肌肉纤维的纹理是往一个方向排列的,但是遭受电击之后,人的心脏肌肉纹理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下图是沈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画面,充分说明了问题。法医正是因为这些不太规则的肌肉纹理,推理出被害者生前曾经遭受过电击!

电击后的纹理

我们继续说名画的事情。这幅《乌鸦群飞的麦田》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完成这幅作品的第二天,梵高就在画中的麦田里自杀了。值得说一下的是,梵高最为世人称道的作品,都是他生前最后两年里创作出来的,而此时他正深深为自己的精神疾病所困扰。这些作品中大多都有着更加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就像这幅《麦田》,阴郁的画面产生浓重的压抑感,丝毫没有生气可言,小路向远方延伸,通往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世界……

不朽的名作

命运对于梵高是公平的,给了他惊人的绘画天赋,也给了他多舛的命运。这位为后世无比推崇的大师,一生竟然只卖出过一幅作品,穷困潦倒是他一生的写照。直到他死后几十年,作品才逐渐被世人认可。现在的梵高除了留给世人为数不多的艺术瑰宝,最著名的就是他对于自己和艺术之间纠葛的总结陈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虽然这句话的原文并没有那么富含诗意,但我不得不说,那个搞翻译的人真的很懂梵高!

让人崇敬的画家

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

沈翊在警校上课,解读了以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为主题的三幅画作。画作中的故事取材于《旧约》中的《朱迪斯传》,剧中沈翊对故事背景的讲解基本到位,我就不费笔墨了。我们今天重点说说这几幅画背后的故事。

著名的红桃Q

我们先看第一幅画。虽然我很推崇本剧的编剧,但遗憾的是:编剧用心了,道具组的老师却偷懒了,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现代网络画家重绘的《朱迪斯》,并不是原画。

我们看到的画

实际上这幅画是意大利画家阿罗里所作的一幅钢板画,根本不是油画,原画是这样的。过去三五年之间,在网络上兴起了为古画着色、为老照片还原底色的风潮,很多非彩色的作品都有了彩绘的版本,虽说这对于艺术不算是一件坏事,但是沈翊作为美术老师用上面那幅画实在是太不严谨了!

原画

第二幅画是卡拉瓦乔的《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这幅画的故事就比较有趣了。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公认的真迹,现在收藏于罗马国立艺术馆。朱迪斯割下赫罗弗尼斯头颅的时候显得有些畏惧和退缩;赫罗弗尼斯面露惊恐之色,却无力反抗,整个画面充满了戏剧冲突!这个卡拉瓦乔虽然名声不佳,画作却是从来不含糊的,这幅画无愧于传世名作的赞誉!

这是剧中显示的那幅卡拉瓦乔的作品

但实际上,除了这幅画之外,卡拉瓦乔竟然还有另外一幅相同题材的画作,和之前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的故事如出一辙。这幅作品2014年被一名法军士官的后代发现于自己的阁楼,虽然很多业内人士对于这幅画的出处有很大疑问,但是法国文化局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检验,仍旧确定这是卡拉瓦乔的真迹。2019年该画的交易禁令失效,画主将画交由拍卖行拍卖,拍卖前的估计在1亿欧元以上,而关于之后的买家和成交价格至今是一个谜!

后来发现的作品

第三幅画是沈翊较为推崇的真蒂莱斯基的《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这幅画现在收藏于佛罗伦萨的美术馆。但实际上,这是真蒂莱斯基第二幅关于朱迪斯的作品!她也画了不止一幅朱迪斯主题的作品!

我们看到的是第二幅

真蒂莱斯基的父亲是卡拉瓦乔的铁杆粉丝,同时自己也是一个画家。真蒂莱斯基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绘画天赋,她的父亲觉得女儿是个可塑之才,就邀请了一名叫塔西的画家(此人也是卡拉瓦乔的铁粉)做自己女儿的私人绘画老师。1611年塔西和真蒂莱斯基的事情爆发,真蒂莱斯基告发了塔西,但是塔西最后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只是被逐出了罗马而已,就在这个期间,真蒂莱斯基创作了自己第一幅朱迪斯主题的画作:《朱迪斯杀害霍洛费恩斯》!如果我们凝视这幅画良久,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迪斯手中握剑时的无情,这也可以看作时对于塔西的一种仇恨!

创作于1611年后

事情过去9年之后,真蒂莱斯基已经嫁为人妇,又再次创作了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幅《朱迪思和霍洛弗内斯》,其实画面的内容改变并不大,构图是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第二幅作品的画面感更为柔和一些,画中朱迪斯显得更为年长和丰腴,可能类似于真蒂莱斯基的真实变化,看来宁谧的家庭生活多少改变了真蒂莱斯基的心性!

创作于1620年

因为工作原因,今天暂且写到这里。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短评

金世佳可以去学一下形体或者播音,很多时候一出声就破功了,然后形体也比较软,明明气质不错,但就是一出手就很出戏,不觉得他演的是警察……

6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还行

画像师这一职业令人惊叹。剧中沈翊靠36个骨点画出人像,现实中的画像师林宇辉警官说自己只要6个点就能画出来。电视剧保守了?我不禁想,若画像师真如此神奇能三岁画老,是不是能帮很多失孤家庭找到被拐卖儿童?

8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第二集开始还是挺好的😋/6.9是在开玩笑吗😅 可能输就输在是国产剧吧

9分钟前
  • 中本悠老太婆
  • 力荐

案件本身有些意思,但是拍出来效果一般,感觉拍摄手法有点问题。金世佳时常让我出戏到展博身上,队长这个角色没有立住,时常让我问号:他这样也能当队长?檀健次演的可以,但是感觉角色塑造稍显平淡。

11分钟前
  • 淡定姐
  • 还行

别的不说,通过任晓玄那几句日记描述画出长相就有点扯了吧?都是模棱两可的赞美词,没有明确的外形介绍,也没有人可以在绘图时进行判断比对,这能画得出来??

15分钟前
  • 福克斯
  • 还行

中规中矩,能看,但是不炸,没什么亮点,悬疑感较弱。男主之一金世佳的演技依旧是故作松弛,檀健次的长相很适合角色。磕磕CP还行,剧本信息量过少,角色形象不立体,基础人物关系也没有着重交代。画家设定有些弄巧成拙,这种破案天才的角色定位推理过程很重要的,编剧老是想忽悠,大家要看的是硬推理,而不是一堆建立在主角的特殊技能下悬浮的奇思妙想,一遇到关键性难题和剧本逻辑不自洽就发动技能:画出来。导致案子没有烧脑性,也失了推理的爽感,局限了案件的思考,仅一条流水顺下去,呈现出来就太过平庸。

16分钟前
  • 泊安
  • 还行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21分钟前
  • Musexmwww
  • 还行

刑侦剧看了不少,但画像师还是头次见,看起来挺唬人的

22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推荐

立意不太新鲜,称不上好看也称不上难看,只能说能看。案子问题不大,人物太过单薄,虽然有效利用了悬念拉动叙事,人物之间的火花还是太弱,总共才20集,这样的节奏真的有点太慢,而且案子太快就解决了没啥发散的人文空间。总的来说像流水账,赶着赶着就过去了。其实这种题材到底新的破题口在哪呢?值得思考。

27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还行

能看出原创剧本做了很多知识储备,所以能让看上去很玄乎的案子都解决的有理有据很科学,比很多悬浮的美剧日剧更接地气,又比很多不靠谱的国产剧专业。以及仔细看主演虽然是男主,但每个案子都在指向被损害的女性,有点意思。檀健次作为演员太宝藏了,有眼神台词好~

28分钟前
  • 团小纸
  • 力荐

整体节奏较快,演员演技在线,唯一稍显不足的是每一个案子都值得深挖,可惜都浅尝则止。

30分钟前
  • 天上的星星
  • 推荐

粉丝剧

33分钟前
  • 膠片時代
  • 较差

一开始觉得好扯,全是靠画画破案。后面才知道我有个同学的爸爸居然就是这职业,给我讲了一堆案子,听呆了,这么扯的程度居然是削弱了的

35分钟前
  • 5istayreal
  • 推荐

从家暴女孩儿这里就值得五星了,girls help girls

38分钟前
  • H
  • 力荐

get到檀健次了……金世佳演技比想象中差好多……

43分钟前
  • 惑溺
  • 还行

绝,檀健次的脸天生就是美人,金世佳演技加成好像也还行,最重要的是身高差啊,男男还这样的真的很少见了,球球后面发点糖吧

47分钟前
  • 阿西
  • 推荐

看得出来导演想吃女性主义红利 可惜骨头里还是臭的 不如探讨下不用母性视角绑架女人 以女人本身为主体 放弃牺牲和所谓的保护 金世佳还是展博味 檀健次空有好人设没有性张力

48分钟前
  • DontSlienCe
  • 较差

双男主模式,画像师设定有点像《心理罪》的方木,第一个整形医院的案子智商在线,不停反转,只要不烂尾足以吊打今年迷雾剧场了。

52分钟前
  • 君惜凉
  • 推荐

瑜不掩瑕。每个女性配角的出彩盖不住主角的拉垮。

57分钟前
  • 尼糯米
  • 还行

咱就是说美术生必看啊,这是给了一条新的职业规划啊哈哈哈哈

60分钟前
  • 潮牛丸王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