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想天开

科幻片英国1985

主演:乔纳森·普雷斯,罗伯特·德尼罗,凯瑟琳·海蒙德,伊安·霍姆,鲍勃·霍斯金斯,迈克尔·帕林,伊恩·理查森,皮特·沃恩,金·格雷斯特,吉姆·布劳德本特,芭芭拉·希克斯,查尔斯·麦肯恩,德里克·奥康纳,凯瑟琳·波格森,布莱恩·普林格,希拉·里德,约翰·福拉纳干,雷·库珀,布莱恩·米勒,Simon Nash,西蒙·琼斯,Derek Deadman,奈格尔·派纳,特伦斯·贝勒,戈登·凯,比尔·沃利斯,杰克·普韦思,Myrtle Devenish,安·韦,Don Henderson,霍华德·卢刘易斯,Oscar Qu

导演:特瑞·吉列姆

 剧照

妙想天开 剧照 NO.1妙想天开 剧照 NO.2妙想天开 剧照 NO.3妙想天开 剧照 NO.4妙想天开 剧照 NO.5妙想天开 剧照 NO.6妙想天开 剧照 NO.13妙想天开 剧照 NO.14妙想天开 剧照 NO.15妙想天开 剧照 NO.16妙想天开 剧照 NO.17妙想天开 剧照 NO.18妙想天开 剧照 NO.19妙想天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0

详细剧情

  未来,英国进入一个资讯管控的时代,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遭到监视。因为被认定为恐怖分子,巴托在家中被捕,而且逮捕过程严格按照流程。这个案件引起了档案局职员山姆•劳伊(乔纳森•普雷斯 Jonathan Pryce 饰)的兴趣。随后,他遵从母命,进入资讯管理局工作,得以进一步调查此事。  山姆家的空调坏了,在他求助无望之际,电气修理工达脱(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不请自来。他那一身武器装备,让山姆感到如临大敌。原来,达脱是资讯管理局通缉的要犯,他被指控的理由便是不遵守作业程序。随后,山姆发现资讯管理局对巴托案件存在不可告人的疑点,同事杰克(迈克尔•帕林 Michael Palin 饰)对此闪烁其词。于是,山姆决定一探究竟,其间他邂逅了梦中情人——吉尔•莱顿(金•格雷斯特 Kim Greist 饰),两个人并肩作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长篇影评

 1 ) 科学幻想下的真实悲剧

这部老片居然也有上万人评价,这个年代,如果不是出于学习和喜欢科幻,真是很难想象了。

作品使用大量的机械、自动化、半导体、高大极简的建筑来打造科幻背景,现在看来感觉更多的是工业革命+图灵机的7、80年代,但能看出是当时对不久的将来的想象。

社会背景通过压抑的高墙建筑、希特勒时的军装样式、台湾白色恐怖式的高压政策、巴西乌托邦、英国的官僚体制、对整容带来的不真实的讽刺等,描述了对未来的担忧,也映射了当时的现实。

男主是个单纯爱幻想的人,幻想着自己成为英雄拯救美丽的公主,应该也表达了普通人反抗暴政与黑暗,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是,即便你也有关系、有背景、有所谓的好朋友,最终也无法逃脱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社会,没有人真正关心的真实想法和愿望,人们只是这个腐败尸体上的一个细胞,最终也会消亡。

当然,在大结局出来之前,虽然能感受到高压的黑暗社会,但男主的单纯和幽默、与女主终成眷属、反叛者的出现,还是让人能充满希望而愉快的看下去的,直到最后……总之,虽然有点厌烦了科幻中(不光是科幻)几乎是美好结局,但看到这种结局也觉得还是太黑暗了

 2 ) 回到我的巴西

不得不说,《Brazil》是一部让人头脑发胀的科幻。大量的隐喻和讽刺充斥着本片,但是,其主心骨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专制社会制度猛烈的嘲讽。 不过,恐怖的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专制社会是一种没有独裁者的专制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依靠制度来管理自原始社会就存在的非理性。那他们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导演Gilliam“幽默”的告诉我们:失败了。用Gilliam自己的话讲就是:“在这个制度中,每个人都又无辜的面孔,却都在参与着血腥的事。”所以主角Sam Lowry在梦中的那些怪物都用有婴儿笑脸的面具来掩饰自己,所以Sam最后发现自己一直与之斗争的打字机武士就是自己。 在这种专制社会中,最需要的就是无思想、无理念的小职员,将他们置于大量冗杂且无价值的信息中,将他们作为机器使用。这让我想起了早在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rederick Taylor曾发起一项“科学管理运动”,内容主要是: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出完成某种工作的“最佳步骤”,并推而广之。在Taylor看来,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项都必须从中消除掉。这正是人类工业社会机械化的一种表现。而机械化恰恰等于制度化。 Sam是诞生在这种制度下的极端产物、超级幻想狂。幻想过度就等同于逃避现实。所以女主角Jill才会对Sam冒出一句“现实一点吧!”可是,无情的制度最终还是将这点儿珍贵的幻想压榨到彻底不存在。最终,人类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成为自己一手制造的制度下的笼中物。原来,只是在绕圈子。这其实正是Gilliam想映射的“现代社会的生存悖谬”。

 3 ) 反和谐的导演

俺对Brazil(妙想天开)不吝赞美。至少有两个前提:
1,在特里 吉列姆 (Terry Gilliam)为了Brazil和好莱坞闹得不可开交时,还没有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赌城风情画),没有著名的12 Monkeys,也没有 The Brothers Grimm (格林兄弟),更没有以假乱真的电脑特效.....
2,那是1985年。

关于Brazil,可以贴上很多标签.“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都没有错。
这种Gilliam式癫狂是我最喜欢的类型片。

如果现在看Brazil不能够让人感到意外惊喜的话,只能说近几年同类型的英式夸张正在流行起来,变幻无常的想像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Brazil变得不呢么先锋了。但是只要你把它放回20年前,Terry Gilliam就是个招摇的天才,一路反骨,轻狂中年。

关于Brazil的评论太多了,如今,喜欢它的人可以接受一切解释。严重不喜欢的观念主要存在于20年前,环球公司的两场试映会之后,很多观众给出了“垃圾,暴力的,毫无意义,就像电影强暴....”(Terry Gilliam访谈中转述)这样极端的评价。甚至是来自那些哲学和心理学系的专业人士。

这就是明确的生不逢时。

之后的一年里,Terry Gilliam和环球公司负责发行Brazil的执行官Sid Sheinberg展开了一场同样荒诞的游击战,从影片价值的争论上升到个人攻击。Terry Gilliam充分表现出了如同影片主人公Sam Lowry一样的无知者无畏个性.....为了拯救(谋取原版上映)自己的爱人(影片),勇于对抗“强权(?)”,不惜与公司决裂,毁协议,找律师,占用媒体,恶意攻击(给Sheinberg登头版广告,加黑边...汗,亏他想得出来)....十足得小丑精神,但是制造了一定杀伤力。

毕竟,在好莱坞,导演面对最终剪辑权的无力是一个群体问题。不管是不是有意的,Terry Gilliam把这场口水之争演变得更像一场“艺术对抗商业”的圣战(Sheinberg很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最终,这场闹剧以影评人协会颁给Terry Gilliam最佳导演奖而看似结局。实际上,影评人协会是否在这轮角力中打自己的主意也值得商榷。
表面上看来,Terry Gilliam通过一系列地“折腾”最终使Brazil在圣诞档得以上映,讨得了影评人的口碑。却输了本意---------大多数美国人看到的都是Sheinberg版的94分钟的Brazil。而我们只有通过导演剪辑版的DVD才完整观赏到Terry Gilliam的143分钟版本。

在两个版本中,有完全两样的结局。一个是不切实际的圆满(US版),一个是一望无际的黑暗(导演版)。当然,Terry Gilliam的结尾才属于真正的Brazil! 但是,另一方面,Sheinberg指责原版里太多梦幻,只能令人不解,并没有太重要的意义,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即使去掉十分钟梦境的描写,也不会降低这部电影的批判力度。甚至更简洁一些。

Terry Gilliam VS Sid Sheinberg,就像欧洲电影VS好莱坞的百年之战,其实没有输赢。

上面这些内容在最新发行的三碟DVD中可以看到。除了关于影片制作的幕后花絮,最有价值的就是记录这些争执的访谈。很佩服这次的制作商,采访到20年前当事人,时隔已久,青壮中年已然花甲老头,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谈谈当年事,一笑了之。不过观众可以想见1985年对环球和Gilliam来说是如何鸡飞狗跳的一年~~~~

这种对抗在好莱坞永远不会了结,对志在好莱坞的年轻导演来说更是必修课,对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来说.....都是电影的一部分。创作,你要大家都理解,还是要一部分人更理解???没有答案......

 4 ) 1985的一九八四

     这部于1985年上映的电影很好地表现了那个一九八四的世界:资讯部就像书中的真理部(当然叫真理部更讽刺),无孔不入的监控眼监控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戴着机械手的女秘书甚至将监听到的一对男女的床头呢喃迅速敲在键盘上;所有人按安全等级分成三六九等,打印机打出一张张掌握着人们生杀大全的文件,一个打印错误就可以让一个人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就像他从未存在过,更可笑的是人们还要为自己的死刑买单缴税,面对亲人生离死别也要按部就班地签字拿收据;繁复冗杂的工作程序就是充满圈套和陷阱让真相无从揭示的“22条军规”。影片开头的电视广告和管道是统摄整部影片的意象。公路两旁的广告牌像监狱的围墙一样让人们如井底之蛙失去了对外面广阔天地的向往,每天量贩式播放的节目麻痹着人们的神经,萦绕的小淫曲和性感内衣消耗着人们的力比多,想象力在泛滥的讯息中无处逃逸,似乎只有在小公务员Sam的梦里才焕发出一丝生机;臃肿而蠕动的管道是资讯部的沟通渠道,是sam家总也修不好的空调设备,更是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它是一副大肠,是极权社会这个僵而不死的巨人千疮百孔的大肠,它是巨大的phallus,在它的淫威下所有人都在阉割的阴影中苟活。
     但这个看似严密的机制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而那个突破口就是something wrong。一只苍蝇是一个污点,错误的起点,它是无辜者生命的终结点却更是庞大网络之外剩余的那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反过来凝视着那只监视眼,成为让官僚们忐忑不安,急于抹去的污点,就是这小小的一点像匕首一样划开了那副早已溃烂不堪的大肠,让我们看到了光鲜外表下的真相,正如那个体制外的游行侠般的修理工tuttle施行的惩罚,什么paperwork,什么面具,什么西服革履,那背后都只是满屋子的粪便而已。从人们居住的公寓到办公楼的电梯和大街上的汽车,都像一只只密封的火柴盒,但一个按钮的失灵就会让整个积木倒塌;员工们穿着一样的制服,蚂蚁般的忙碌原来都只是荒诞剧般的表演,《变形记》里的小员工变成了甲虫,而这里的职员活脱脱就是一只只披着人皮装模作样的甲虫;高档的法式餐厅里的美味佳肴只存在于菜单上,端上来的都是一坨坨牛粪状的流食,爆炸就在眼前但只要屏风一挡人们又可以谈笑风生享受“美味”了;“风韵犹存”的老女人妄图靠整容恢复青春,可短暂的“美丽”过后剩下的只是一滩烂肉。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谁发现了幻象掩盖下的粪便谁就是“恐怖分子”。tuttle被统治当局视作异端,但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省去无休无止的paperwork自由自在地干好本职工作而已;女主角jill四处奔走想替邻居伸冤,但个人为了正义和整个机构抗争,就像是卡夫卡的小说里k站在法的门前,这门只为你开,你却永远进不去这门,审判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人勇敢地反抗这一社会的阉割,那就是爱情。正是sam的梦中情人让他至少在梦里长出了翅膀,召唤他穿破水泥的牢笼去拯救。据说影片上映时美国观众们看到的是那个男女主角在一起的happy ending,但如果真是那样,特里吉列姆就不是一个编制外的鬼才导演了。事实是,从sam被抓进烟囱般一眼望不到天的审讯室以后,接下来tuttle带着抵抗组织小分队来营救,以及最终和jill一起开车逃出了这个死亡之都都只是sam被洗脑时的幻梦而已。绝望吗?的确,但还没有一九八四那么绝望,至少他到死都沉浸在爱的喜悦中而没有背叛爱情。乌托邦不存在,美好的老巴西也还是不够远。影片有着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有着卡夫卡式的寓言图式,和一九八四一样是反乌托邦的神话,更重要的是,就像影片中那面墙上所写的,它是reality。

 5 ) 神级科幻描述未来极权主义反乌托邦电影的经典电影

作为描述极权主义,以反乌托邦为内容的电影来说,拍的好很难,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那么极权的社会里面,如何将一个完整社会体系通过一个电影表现出来,仅仅通过2个小时,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通过细节表现出整个社会在极端情况下的状态,这需要导演的把握能力了。
   作为未来极权电影的经典之作,不得不将此电影和《1984》Jhon Hurt主演的相对比了,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通过对比来分析此电影的深度内容。
   1984作为一本经典书籍,其书的深度一直为科幻和社会学家所称道。如何通过电影表现,将书籍,原著作者的精髓表演出来是一个难点,但是作为1984年10月10日版的1984电影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故事情节
 1984的情节是将一个在真理部下层工作的政府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过程来描述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其中包括了和另一个女人的极端爱情,和在真理部修改过去报纸内容来愚昧大众的工作,其精神状态是由觉醒的,有个人思想的,但是在疑惑的状态。
豆瓣上1984的类型是: 剧情 / 爱情 / 科幻 / 惊悚 其整个故事是冷峻的外表下的。
  Brazil则讲述了是一个社会上层人士在高压社会下的个人工作爱情,并突破自己的阶级身份,试图和一个平民类革命者的结合,并最终成为白痴的故事。
而Brazil的类型: 剧情 / 奇幻 / 科幻,其实在过程中还带有荒诞的意味。
   首先,在描述方式上,1984全片采用的是暗色调--灰蓝色的衣服,阴沉的天空,褐色的都市平民窟,污垢不堪的群众,因为温斯顿主角身份的原因,其环境必然是底层的,黑暗的,看不到上层奢华的(在书本中的含义,整个社会结构由于物资的匮乏,即使在上层,也无法做到到穷奢极欲。

     但是在 Brazil中,因为山姆.劳伊的上层身份以及他的反叛精神,能够让他同时在家里面,在社交中接触到上层奢华低俗不堪的生存状态---在老的女人都想拉皮,装腔作势。整个的基调是及其艳丽的,而且对比度极强,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同时他因为去平民窟的调查和追求一个反叛的女子,而经历的社会底层状态,也是一样的灰色调,阴沉的样子,同时通过烟气的蔓延来隐射此时的时候还没有脱离蒸汽,科学技术依然老旧。特别要提到的一点就是电影中大量的管道胶管混乱不堪的现状。特别是看似整齐的美观的房间里面,打开一堵墙,里面全是不认识的线,再高档的室内,上面也是挂这几个大管子。导演无疑是想说---这个社会看起来是整齐的,其实内在确实混乱不堪的。
估计在其中有一处就是#几个孩子对另外两个孩子搜身的情节#,此处明显有借鉴1984的痕迹,在1984的其中,政府的宣传让孩子反叛,冲动,没有头脑,成了间谍,小偷,保密者,能够做到孩童举报自己父母的地步。Brazil中也是有相似表达。
   
  接着比较一下两个电影在极权情节上的不同,1984采用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崇拜,集体的盲目信仰,每个人都在做反民主,自由,平等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没有觉得自己活在地狱中。其表现形式无疑是深刻的,在那一声声对老大哥的崇拜声中,对其他欧亚国等的怒吼中,我们感觉到了恐惧,对这个社会的恐惧。

  而在Brazil中,则大为不同,其表现方向主要是在繁琐的政府工作程序上,通过一道道的手续盖章来拖累这每一个对政府有意见,有需求的平民。同时通过一个平民被误捉用刑致死的事情来体现政体的黑暗。在表现上层集团的黑暗上,做的很夸张,特别是将女人对整容,百岁变20的追求上,来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有多么多么的变态。

故事结果上看,两个都没有选择正义的胜利,1984最终温斯顿变成了一个活死人,虽然他的脑海里面还向往着那一片片青草满地的山岭,那一栋在绿草间的自由之所。
   而Brazil中表现的更加极端,劳伊是受刑之时,我们突然惊喜的看到革命军的从天而降,蜂拥的救走了劳伊并象征着政府的高楼炸毁,但接着达托这个革命者在大街上被一张又一张所谓的程序文件包裹下消失不见,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情节不是真的,接着劳伊在追捕中跑到了那个手术失败的女人葬礼中,那棺材的一堆腐肉,而劳伊居然通过棺材逃到了别处,其后也不过是来说明个人这个窒息社会的挣扎而已。

评价两个电影,我还不够资格,只是说说两个电影对我感觉。
 1984故事平实,更加让我们相信他的存在,一个个细节小处,我们不禁感觉到冷汗和对这样生存状态的恐惧。
 Brazil则不同,它更多的加入了幻想在其中,其情节是如此直白,直接击入到我们心里深处,特别是那个婴儿脸。
幻想情节,一个个的带着婴儿面具的恐怖者,奴役者一群人拉着劳伊心中的女神(代表什么自由,开放,平等的生活么?),在一个个高耸不见顶的巨塔下缓行,而劳伊则像一个天使飞翔而来,拯救她。

突然看到1984的上映时间是1984.10.10
               Brazil的时间是1985.2.20
从艺术性和价值来说 1984更高。
可能Brazil想表现的没有那么极权,只是突出在一个封闭社会下,所谓的资讯封闭下的吧
1984获奖情况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约翰·赫特
1984年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佳男演员 理查德·伯顿
1985年 Istanbu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Tulip 迈克尔·莱德福

Brazil获奖情况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George Gibbs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 Richard Conway
1986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美术设计 Norman Garwood

 6 ) LOVE CONQUERS ALL(观另一版巴西)

前两天终于下手收下了期盼很久的(>=5年)的BRAZIL精装. 从当年HL最早期出该片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很牛的CULT片,到后来买了张千里马的D5(要说当时千里马虽然短命, 不过他家的薄塑料盒还是相当不错的)找了个时间看了,惊为天人;再往后在HMV看到CC的BOXSET,虽然心向往之,但是怎奈囊中羞涩, 只有眼谗的份。 以前一直盼望着HL-FH系能够出这个片,可是几度花开花谢连个影子都没见到。 终于打着CC洗牌的EE同学发掘出了这片,早早发出消息树说要做这片,从那时起就盼星星、盼月亮, 甚至每次去买D都要问一下JS在单子上是不是看到了这片, 不过EE同学也真是够不紧不慢的,发了消息树以后就去玩其它片子去了,连自行车什么原来消息发在后面的都出了,却还是记不起这片。

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 EE的BRAZIL隆重登场了。 虽然对偶而言,配置方面还是没有做到完美, 导剪版正片和LOVE CONQUERS ALL的导评字幕都没有做, 而且我想以CC对待此片的隆重态度, 既然都做了BOXSET,不会连个BROCHURE都没有吧, 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不做或者至少放个扫描件啊?

昨天迫不及待地把这片拿出来扫,先是扫了下DISC2花絮D,先前有人抱怨这张里面视频花絮太少, 容量也较小。容量确实是6G不到,里面文字花絮、SCRIPT这些的占了挺大的比重,不过还是有两段比较重量的花絮,一段50多分的讲影片背景尤其是影片在剪辑权方面导演与UNIVERSAL之间矛盾的花絮,也真的佩服CC的本事,把双方面的当事人都找来评述当年的恩怨,而且各执一词,个个都振振有词。还有段名为WHAT IS BRAZIL的花絮, 长度约为30分,里面讲到了影片的名字来源于一首名为THE BRAZIL的歌曲,这首歌也在片中多次出现。此外还有些关于作曲家MICHAEL KAMEN(此人已仙逝)等的小花絮。总体来说,我觉得从花絮丰富性来讲还是不错的,基本上满足了我的要求。 当然导评字幕如果能做的话就更完美了,而且我把导剪版里的评论听了一下, 虽然没有英文字幕做参考,不过语速也不算快,基本上在英语八级听译水平,所以也并不是不可以做的。 而且其实LOVE CONQURES ALL包括花絮里MS也没有英文字幕的,不是照样也译出来了,为什么就不能再努力一把把导评给听译了呢?还留出点洗牌的空间,真要洗也洗不动了。

看完了花絮D,就把DISC3的LOVE CONQUERS ALL拿出来看,因为此前有人说这张做得有点多余,从表面上看确实是的,因为这个正片实际上是包括了GILLIAM拒绝加入段落的版本, 包括不同的OPEING和ALTERNATE ENDING(此片在欧洲和美国上映的版本就不一样,而DISC1里的142MIN的版本才是导演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意图的版本。因为LOVE CONQUERS ALL不是很长,也就93MIN左右,于是抱着对巴西的景仰之情以及研究不同版本意图的目的,一口气把这个版给看掉了。感觉此版确实和导剪版在思想深度和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少了其中一段重要的超现实的男主角为了梦中情人大战日本武士的段落(虽然那段我在初看到时也是颇为费解的),另外在其它不少段落也有删减,令影片的批判精神大打折扣。当然如果没有导剪版做对比,该版本的可看性仍然是相当强的,故事的整体框架也是得到了保留。不过还有点不太能容忍的是,LOVE CONQUERS ALL的最后使用了HAPPY ENDING, 一下子削弱了本片强烈的对国家专制、官僚主义等批判意识和黑色后现代主义风格,使得整部片子看起来有点象是美式肥皂剧,这个恐怕也是GILLIAM本人如此难以接受此版本的原

 短评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8分钟前
  • shizhao
  • 推荐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1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18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2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2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26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28分钟前
  • RD
  • 力荐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29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3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34分钟前
  • TWY
  • 推荐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3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41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4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43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52分钟前
  • 阿门
  • 较差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5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58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