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欧洲

战争片法国1990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德尔佩,René Hofschneider,彼得·科兹沃夫斯基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播放地址

 剧照

欧洲欧洲 剧照 NO.1欧洲欧洲 剧照 NO.2欧洲欧洲 剧照 NO.3欧洲欧洲 剧照 NO.4欧洲欧洲 剧照 NO.5欧洲欧洲 剧照 NO.6欧洲欧洲 剧照 NO.13欧洲欧洲 剧照 NO.14欧洲欧洲 剧照 NO.15欧洲欧洲 剧照 NO.16欧洲欧洲 剧照 NO.17欧洲欧洲 剧照 NO.18欧洲欧洲 剧照 NO.19欧洲欧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9:16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Solly Perel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13岁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通过机敏过人的应变能力和绝无仅有的巧合,保全生命,并最终与集中营中的兄长团聚的令人惊叹的故事。片中年轻的Solly是苏联共青团员,是德军的战斗英雄,是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甚至还爱上了一个纯雅利安女孩,但犹太人的特殊标志——割礼,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的身份。从无所谓、迷茫到怨恨,战争让他承担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但最终他依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并在成年后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儿子也实行了割礼。

 长篇影评

 1 ) 求生

二战初期犹太人的命运

影片开头所展现的是,生活在德国国内的犹太人家庭,它们被打上“大卫王旗”标符,和对它们的攻击,反犹情绪的快速升温。

犹太商人群体在当时德国的富足更突显出了普通人的困境,影片中并未有过多的描述

以及德国入侵波兰后,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和身份识别“佩戴大卫王旗”袖标

它们举家迁往波兰,当德国闪袭波兰时,他逃往东部的苏联,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

在此加入了共青团,而布尔什维克,是不可能让他们崇拜上帝的,“宗教为精神鸦片”波兰人对这些观点提出质疑,上帝是存在的,当年轻的教导员让他证明它的存在时,糖果也并从天而降,这一段就能充分体现了导演有意刻画,所以他的角色是有鲜明立场的,导演(Agnieszka Holland)在捷克布拉格学习电影,“布拉格之春”事件后,留在捷克的她,被捕入狱,遭到拷问与折磨,辗转回到波兰,以及她所受到的摧残。所以,影片中波兰小孩体现的是有鲜明立场的,也包括导演内心想表达的立场,纵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波兰人对苏俄也依然没有归属感,而男主亦然被改变

德国单方面撕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他被俘虏了,面对纳粹军人,会说德语的他,为了活下去,谎称德国侨民,在苏联孤儿院。随后当了随军翻译,在双方交战的前沿阵地,他是否有枪杀乙方士兵的行为,影片中没有相关视觉上的呈现

又因意外成了战斗英雄,被送到德国本土训练,以他的视觉,也让我们看到,二战未期德国国内对犹太人的仇视,以及德国犹太隔离区的场景,本片相对保守的通过视觉呈现了一部分,犹太隔离区的人,人如骷髅般! 比起《钢琴家》给人的震撼,这部片略逊一筹。

 2 ) 活着

黑眼圈第十一观影日,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作品《欧洲 欧洲》。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剧情千回百转,片尾还出现了男孩的人物原型,基本就是犹太人版本的《活着》。 可以将两片梳理一下类比来看,简单说几个点。 整体表现中规中矩,情感表达细腻,可能由于类似题材的《活着》给我的文化认同感更强,这个犹太人视角的故事虽然讲的不错,也足够曲折,但是终究感觉还是差了一点。 在急剧变化的大时代里,人终究要靠机敏的应变还有不可或缺的好运气才能活下来。 人要有一技之长,离乱之时或许用得上(富贵会皮影戏,男孩会多国语言)。 活下来的信念很重要,当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自觉自愿的时候,不用学,都会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儿。 有实际行动的宗教行为(类似割礼这种的)烙下的文化认同更深刻。 最好的剧本来自于生活,最好的表演也来自于生活,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时刻上演的戏剧,只是我们都沉浸于表演,而无法坐下来好好观看。

 3 ) 大战争,小人物

    大战争,小人物。《三毛从军记》里那个光头司令说了:“我们都是小角色。”在天大的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显得好渺小。即便官至司令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角色,更何况《欧洲,欧洲》中的小人物犹太人欧罗巴呢?人在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怯懦应该被谅解,不可谅解的是战争本身。战争这台巨型机器一旦开启,组成它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小角色都身不由己。哪怕是发起战争的决策层,也无例外。即便是希特勒,他的能力所及也只是撬起潘多拉的盒子,而盒盖打开后的一切,都不是能由任何个人能左右的了。
    故事本身的出色弥补了电影拍摄的不足。过于草率片段化的简单表达,用来表现一个个体的战争记忆,低于预期值。

 4 ) 犹太人的血泪史

二战期间一个波兰犹太少年运气地逃过劫难的故事。刚好看了一段波兰的历史,不仅仅是波兰犹太人,整个波兰在历史上多灾多难,特别在十九到二十世纪的四次被瓜分,其民族灾难,又不仅仅是波兰的犹太人所唯一承担。
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在我的眼里,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剧中也出现斯大林与希特勒共舞的讽刺画面。在苏联进行的共青团教育,无神教育,以及在纳粹阵营里的忠于首领的宣誓,日耳曼血统优秀论,没有任何差别。所谓统一思想,忠于领袖,民族主义教育,这都是集权社会里的痼疾和毒瘤。而苏联在卡廷森林,德国在奥斯维辛,都是对波兰人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二战期间,波兰人很惨,波兰的犹太人更惨。萨利能够侥幸幸存,只能说运气好到极点,才成为其传奇。但是没他那么幸运的千千万万,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5 ) 导演简介

波兰女导演Agnieszka Holland出生于华沙,在布拉格学习电影,师从米洛斯·福尔曼。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她继续留在捷克,终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遭到了拷问和折磨,辗转才回到波兰。她的电影生涯始于为波兰著名导演扎努西担任助理,她的另一位导师则是安杰伊·瓦伊达。在波兰期间,她一边独立拍摄影片,其中以《发热》夺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一边为瓦尔达创作剧本。波兰发布戒严令后,她前往巴黎。
  1985年,Holland以《愤怒的收获》(Angry Harvest)表现波兰农民与犹太妇女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她因此得到了美国片商的关注,参与了几部美国片的创作。
  1991年,《欧洲,欧洲》(Europa Europa)再度触及犹太问题,描写一位德国犹太男孩隐瞒自己的身份成为纳粹青年军,德国拒绝选送这部电影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一度引起争议。92年的《奥利维埃,奥利维埃》继续探索她关注的隐藏的身份与深埋于社会中的文化偏见。
  90年代中期,Holland在国际影坛上更加活跃。转向主流文艺片的创作,《秘密花园》、《心之全蚀》、《华盛顿广场》等片虽然技巧娴熟,但整体来说失却了她过去的尖锐,多少显得有些平庸。不过她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好友,参与了《蓝》的编剧和《红》的剧本顾问。Holland的前期创作比较具有个人特色,往往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呈现朴素严格的现实主义风范。

 6 ) 《欧洲欧洲》原型所罗门·佩雷尔科普(转)

1925 年 4 月 21 日,所罗门·佩雷尔(Solomon Perel)出生在德国北方靠近汉诺威的城市 Peine。他的父母是从俄罗斯移民到德国的犹太人。父亲经营着一家鞋店,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所罗门在德国度过了田园般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里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六口生活的无忧无虑。因为是移民家庭,父母要求 4 个孩子在家里只能说意第绪语(是日耳曼语的一种,大部分是犹太人使用),出门之后才可以说德语。 但随着阿道夫·XTL在 1930 年代上台后,佩雷尔和他的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纳粹上台后,德国开始系统性地迫害在德国的犹太公民。根据佩雷尔后来的回忆: “这是我最痛苦的童年经历。因为有人认为我与众不同,所以我被野蛮地开除出了学校。” 纳粹开始颁布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法律,禁止德国人去犹太人的商店购物或是禁止犹太人享受社会福利。1935 年,佩雷尔父亲的鞋店被抢劫。佩雷尔在学校的生活也不好过。作为学校里唯一的犹太人,学校根据新的纳粹法律将佩雷尔开除了学校。

小时候的所罗门·佩雷尔(前排中间)。1933 年阿道夫上台时,他将近八岁。

1936 年,佩雷尔一家逃离德国,投奔在波兰的亲戚。 但好景不长,3 年后的 1939 年 9 月,德军入侵波兰后。纳粹把在德国种族隔离的那一套,原封不动的在波兰实行,在波兰规划了犹太人隔离区。他们一家也被赶了进去。 就在入侵波兰的前一年,1938 年 11 月,德国各处的XTL青年团和盖世太保和德国党卫军的人,走上街头,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后来被称为“水晶之夜”。大批的犹太人在家中被捕,随后被送往集中营里。具体的人数无法统计,估计有 3 万多名犹太人被抓。

事件发生后,德国入侵了波兰。在波兰的犹太人也人人自危。他们害怕犹太人隔离区只是纳粹狂杀犹太人的前奏,等纳粹在波兰建好集中营后,他们的命运就会终结在集中营里。 佩雷尔的父母意识到,隔离区是一个你活着进入,但不知道能不能出来的地方。父母让佩雷尔的哥哥和他逃出去,去到苏联控制的波兰东部。没准在那里兄弟俩还能有生存机会。 俩兄弟成功从犹太隔离区里逃了出来。在路途中,佩雷尔和哥哥走散了。最终他来到一家苏联经营的孤儿院,在那里他接受了社会主义哲学的思想。 希特勒入侵苏联控制的地区时,他才 16 岁。 纳粹入侵的那天早上,孤儿院里的所有孩子都还在睡梦中。他们被老师从睡梦中叫醒,并被告知德军马上就要攻进来了,让他们赶紧往东跑。 --- 佩雷尔和逃难的人一起逃到了达明斯克的郊区,在那里被德军发现。 德军在空地上把他们一群人包围了起来,命令他们站成一排。然后一个一个询问:“你是犹太人吗?” 那是佩雷尔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据他回忆,“我知道,如果我说实话,我将立刻面临死亡”。 兄弟俩刚从犹太隔离区逃出来之前,他的父亲告诉他:“永远不要忘了你是谁”,他明白父亲是什么意思,让他不要忘记自己是犹太人。母亲嘱咐他,“去吧,你必须活着”。 佩雷尔回想起父母跟他说过的话,他决定了,他要活下去。 轮到他了,一个德军士兵站在他面前,命令他举起双手,问道:“你是犹太人吗?” 佩雷尔说:“不,我是德国人。”

1941年:佩雷尔(右)被捕后坐在德国半履带车上

可能是他坚定的语气,那个士兵相信了他,而且并没有让他脱裤子检查是否接受过割礼。(每个犹太男婴出生后 8 天会举行“割礼”,这是纳粹辨别犹太人的一种方法) 佩雷尔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而且因为他精通俄语,德语和波兰语,他被德军军官吸纳到军队里,并成为纳粹的一名翻译。 加入纳粹青年团 从 1941 年加入德军,他就不再是所罗门·佩雷尔 (Solomon Perel) ,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约瑟夫·佩雷尔(Josef Perjell).

所罗门·佩雷尔(中)与XTL青年团的其他成员。

有一次,德军在战场上俘虏了大林子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Yakov Dzhugashvili) 。审讯期间,他担任雅科夫的翻译。流利的俄语和德语,在审讯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给当时的德国军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佩雷尔(左起第三位),担任冯·明楚上尉和苏联军官之间的翻译。

虽然佩雷尔确实在大林子儿子被捕时在场,但不能确定这张照片是否描绘了那次事件。 作为一个受过割礼的犹太人,佩雷尔在军队里的每一天都可能被发现。他好几次试图逃回苏联,但每次都没有成功。由于他还是未成年人,佩雷尔不能继续留在军队里。可惜的是,他被纳粹看中,希望继续培养,随后他被送往 XTL青年团。在那里他继续隐藏自己犹太人的身份。

所罗门·佩雷尔 (Solomon Perel) 的XTL青年军名片,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约瑟夫·佩雷尔 (Josef Perjell)” XTL青年团是专门为XTL培养的未成年纳粹士兵。根据佩雷尔后来的回忆说:“我患有精神分裂症”,白天我是一个想要赢得战争胜利的德国青年,我唱着反对犹太人的歌曲,高喊‘元首万岁’。晚上,在床上,我因思念家人而哭泣。” 4年来,佩雷尔一直不敢使用真名。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再吃犹太洁食,不再相信上帝。为了活下去,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德国人”。 在XTL青年团里的每一天对佩雷尔都是一种煎熬。每天都担心自己犹太人的身份被发现。每一次洗澡或是体检的时候,其他的德国人都可能会发现他接受过“割礼”。 有一次沐浴的时候,一名军医曾试图性侵他,发现他是个犹太人。奇怪的是,这个军医并没有告发他。 “他没有告发我,应该是害怕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被揭发。我知道他的秘密,而他也知道我的秘密。” 自那件事情之后,这名军医就非常照顾他。佩雷尔之后的体检都会帮他体隐瞒。  从 1941 年到 1945 年,佩雷尔一直都在XTL青年团里接受训练。 等到成年之后,他被派往前线。这时也接近二战的尾声,各地接连接到纳粹战败的消息。佩雷尔所待的部队也不例外。 

佩雷尔在XTL青年团,与朋友们打雪仗

佩雷尔跟随着部队去往了前线。 1945年4月20日晚上,在他20岁生日前夕,佩雷尔被美军俘虏。 一个穿着纳粹制服的犹太男孩囚禁在美国的军队里。 佩雷尔本来打算告诉美国人,他不是德国人。但是没过 2 天,美国人就释放了他。原因是美国人认为他还是未成年,待他签署了一份不会对美国人使用武器的声明之后,美国人释放了他。 是否真被纳粹洗脑? 事实上,佩雷尔从来就没有忘记过从隔离区逃出来前,父亲对他说过的话。 1943 年的圣诞节假期,他曾乘坐火车前往波兰的罗兹。他在城里四处游荡寻找亲人。在大街上佩雷尔看到的是装满犹太人尸体的手推车。多方的打听,他也没有找到亲人的下落。 美军释放之后,他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继续寻找父母的消息。经过多次询问,他终于知道他的哥哥已经结婚,并且住在德国的慕尼黑。佩雷尔随即搬到慕尼黑和他一起居住。 从哥哥的口中得知父母和姐姐已经在大屠杀中丧生。他的弟弟大卫还活着,而且在巴勒斯坦。佩雷尔决定前往以色列。 二战结束后 1948 年,佩雷尔曾在苏联军队担任过翻译。后来移民到以色列,准备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他的好运好像还没有到来。就在他到达以色列后,以巴战争爆发。他加入了以色列军队,直到次年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他于 1959 年结婚。婚后成为一名胜任,经营一家拉链厂。结婚之后他尝试忘记战争留下的阴影。也没有过多和别人提起自己在二战期间在纳粹服役的经历。  △ 然而,80 年代,在一次突发心脏病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公布出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回忆录 -- 《我是XTL青年所罗门》。这本书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欧罗巴欧罗巴》(Europa Europa),于1990年首次上映。

1959年:佩雷尔和他的妻子
佩雷尔先生(右)在二战结束后担任苏联军队的翻译

在回忆录里,佩雷尔讲述了同时拥有犹太人和纳粹身份的不易。战争结束后他还和XTL青年团的同事们保持联系,他说他认为他们是朋友。后来他还曾给他们写信,承认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他说: 他们说:“收到我的信件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质疑纳粹的思维方式”,我想深入他们年轻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独立思考,看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直到今天,我的身体里还有两个灵魂交织不清”。 在XTL青年团里为了活命,他曾努力“忘记”自己纳粹人的身份,但战争结束后他却刻意“遗忘”身上纳粹的影子。  可能就像他离开时父母说的,“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但要“努力的活下来”。看似完全相反的两句话,却解释了战争时期老百姓的不易。 2023 年 2 月 2 日,佩雷尔在以色列的吉瓦塔伊姆逝世,享年 97 岁。

佩雷尔(中)与XTL青年学校的一些同学会面

 短评

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那这电影比《钢琴师》更要曲折二三倍

5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割,吸一管子都引来了,洗个身子全是转折,没有屁股开花没有把气放跑却被困在这怎会呢,没有致命一击没有失之交臂正好来电安培瓦特,茫前芒后还不阵亡会来黑我加深褪色,左右开弓到处长脸干嘛推我难以重合,破碎的声音占用应急通道欧了欧了能完美什么,呦吼吼俄了吗德了吧都打下烙印而如此包装也就太可,认与不认解与不解等不起了终要回撤,那临时性真天晓得。

7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1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德国人似乎比任何民族都善于挖掘一个真实的“人”,也许真如此,他才比任何民族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对于德意志人来说,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从田园诗意和豪迈英雄的意淫中摆脱出来,才是他们有勇气直面战争的血债的一脉真源。

17分钟前
  • S.H.
  • 推荐

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暗示和對比手法都極盡揶揄之能事,但是因為採用了內向性的敘事,從而將這種調侃的況味極大地消解了。當然,重要的在於反思和批判,用一個孩子的經歷來體察戰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所有的專斷和思想恐怖都是可恥的,民眾諾諾,卻總是成為強權之牲。

21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两个镜头调度很有趣,一个是离开家乡时电影院女售票员的追逐,还有一个是曾经是演员并帮助Solly在军中打掩护的德国军人的死。是极其幸运的人,因为无数次濒死又奇迹般活下来,却也是不幸的,因为很难定义自己最后到底是什么身份。Holland说Solly Perel本人和她分享了当多年后和曾经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见面时,听到那些歌曲内心的澎湃和归属感。她也重现了这个场景,但她最终从电影里拿掉了这一幕,因为她说这样对于电影来说背离了初衷“英雄不再是英雄”。一言概之就是: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再是我。

26分钟前
  • 白昼白
  • 推荐

为了逃命,战斗英雄,亚利安人,共产主义,都可以胡乱的加在一个孩子头上,对于他来说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上的枷锁,有的只是生的渴望,人的欲望

30分钟前
  • Bin_林彡
  • 力荐

3.5 本片拥有一个杰作潜力的剧本 可惜在导演呈现上差强人意 影片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致敬了《迷惘少年》 年轻人在二战中受到的蛊惑 对身份的迷茫 对爱情的无法触碰 因为一时得势而生的自负 用年轻人来写大时代中的普通人 正是这类二战反思类电影优秀之处 本片更注重刻画的是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犹太男孩的墙头草无非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同时兼具苏联共青团员和希特勒青年队两重截然相反身份的男孩 其存在就像漂白了皮肤的黑人在当今一样充满时代讽刺 也引申出编导多次在影片中表现的无论极左还是极右 其实都是一回事的极权这个更宏大的主题 最后当身穿集中营号服的哥哥抱着身穿党卫军制服的弟弟哭泣时 讽刺之尖锐达到了顶峰 不过本片导演霍兰相比这个优秀的剧本 导演能力就平庸许多 大量独白和无质感的配乐都拉低了电影本应有的厚重与荒诞

35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Based on True Story。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一个先后加入了苏联共青团和德国纳粹部队的犹太青年寻回民族认同感的故事。Julie的德语是配音的吧。

38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影片后半部分delpy就这么出现了,但也只是一个花瓶

4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Ich bin kein Stein! Ich habe auch Gefuehle!

42分钟前
  • 卡林
  • 推荐

波兰名导的佳作,很人性的一部片子!

46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孤儿院发糖果那段我多少猜到了会有空袭,毕竟波兰制作的片子不可能放任康米诋毁宗教;两个善良的德国人安排得很是耐人寻味,一个估计在魏玛时代是混迹Gay Bar的存在,一个则代表了具有母性与良知的德国妇女。

48分钟前
  • 愚者
  • 推荐

他的一生都在化险为夷中度过,他的一生也都在爱恨离别时伤神,可所幸活到了夕阳日落,回顾一生不曾因共青团而耻辱,也未曾因党卫军少年团而兴奋,他挣扎生存的欲望里,也许就是想写一折独特而不知后情的剧本。

53分钟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力荐

7/7.5 个体在时代洪流前是多么渺小,以男主的“出身”能够坚持活到战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同样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朱莉德尔佩年轻时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拍摄此部作品的波兰女导演也曾执导美剧火线。

55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每个犹太人在二战中都有一个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57分钟前
  • xjc_jovi
  • 推荐

the subtitle is delayed... no match...

58分钟前
  • ryan
  • 还行

7.7 你以为是文艺片,其实还是个商业片,工整,流畅。一方面告诉我们各样人种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表现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1小时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男主角能将截然相反的两种身份安放在自己身上本身就是巨大的反讽,而他能在各种极端状况中生存下来既是命运使然也满足了故事的戏剧性。这种传奇式书写依然滋养着现在绝大多数的二战题材通俗片,比如《波斯语课》、《江湖医生》之类的。

1小时前
  • 石墙
  • 推荐

不过又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二战犹太人命运的影片,而由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使人对影片有了几分期许,但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一部可以忽略电影语言等技术化的电影,而波兰女导演Holland将剧中几乎所有人都人性化,没有刻意的标签化,也许只有女导演才如此细腻感性。ps:德尔佩真是水嫩!

1小时前
  • 纪月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