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召见

综艺英国2013

主演:海伦·米伦,保罗·里特,爱德华·福克斯,理查德·麦凯布,杰弗里·比弗斯,内尔·威廉姆斯,内森奈尔·帕克,迈克尔·埃尔文,海顿·格温,鲁弗斯·赖特,乔纳森·库提,夏洛特·穆尔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播放地址

 剧照

女王召见 剧照 NO.1女王召见 剧照 NO.2女王召见 剧照 NO.3女王召见 剧照 NO.4女王召见 剧照 NO.5女王召见 剧照 NO.6女王召见 剧照 NO.13女王召见 剧照 NO.14女王召见 剧照 NO.15女王召见 剧照 NO.16女王召见 剧照 NO.17女王召见 剧照 NO.18女王召见 剧照 NO.19女王召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9:08

详细剧情

  温斯顿·丘吉尔、哈罗德·威尔逊、玛格丽特·撒切尔、约翰·梅杰、大卫·卡梅伦……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英国首相的名字,在60年来不断更迭,而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始终在端坐在他们背后。人们不知道的是,60年来,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的一个被称作“相约星期二”的密谈中跟12位首相进行过会面。与其他英国公共生活的会晤不同,这是女王与她的首相进行的私人会晤。关于每一次会晤的内容,谈话双方一直保持着心照不宣的共识:永不复述谈话内容给别人,甚至包括他们的家人和配偶。  然而,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呈现的《女王召见》却打破了这个沉默公约,并想象了一系列唐宁街官员和女王之间的重要会晤。从丘吉尔到卡梅伦,每个首相都曾用这些私下谈话作为传声筒和忏悔录——时而亲密,时而具有火药味。  曾经在2006年的电影《女王》中因扮演伊丽莎白二世而斩获奥斯卡奖的影后海伦·米伦,此次“驾临”伦敦西区,领衔主演剧场大作《女王召见》。从年轻的母亲到祖母,这些私人谈话记录了伊丽莎白二世时代的弧线——政客们穿过选举政治的旋转门来来去去,而只有她依然如故,等着迎接她的下一个首相。  剧作家彼得·摩根与海伦·米伦在奥斯卡影片《女王》的合作之后再次在这部西区热门剧作中聚首。而这部戏的导演由曾获奥斯卡提名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舞动人生(Billy  Elliot)》、《时时刻刻》)担当,其精彩程度获得了多重保障。《泰晤士报》评价其观演感受时说:“有趣、真实、善良、跌宕起伏,并充满惊喜。我爱这部剧里的每一分钟。”

 长篇影评

 1 ) 女王,支持任何一任首相

2017年4月3日,北京剧空间剧场,观看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放映的《女王召见》(The Audience)。

听不懂英国政治的梗,也感受不到君主立宪制的利弊,那这部剧还有什么值得给出五星?女王陛下的秒速变装秀呀!

超长待机的女王陛下已经经历了12任首相,这部剧并没有按时间顺序讲述女王的心路历程,只是挑选了7位首相陆续登场。每次一见面会谈,都是一次穿越,服饰,发型妆容,体态,语调,都在一分钟内完美切换。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员,还有各个都能独当一面的服装道具化妆组人员。

可惜影像尽量避免女王换装的镜头出现,但是不间断的表演时间差和每一次女王新装束出现时现场收音收到的掌声,都能让人感叹哇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这个身份,是世袭的,是不经当事人允许的终生制职务。女王,在每个星期二的会客厅里,她作为一个倾听者,听取在任首相的工作烦恼,用她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用她一生经历的人生经验,用幽默和尊严鼓励着他们。正如那句台词,女王的工作就是用一个不变的倾听者身份,让他们倾诉并审视自己。她不能表现出政治偏向,没有实际的权力,只能过问,并且支持任何一任首相的决定。这,与个人意愿毫无关系。

关于女王,希望以后能看到关于她与丈夫的爱情故事。

 2 ) 背景知识小结

拖延症患者一周后凭借零星记忆补上知识漏洞,简直要感动死自己了……

首先,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于1952年2月6日登基的,而直到16个月后的1953年6月2日才进行的加冕仪式,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题外话说一句,她的父亲就是《国王的演讲》里科林费斯所扮演的口吃君主乔治六世。

好了,下面就要来说一说女王在位期间的12任首相了:

第一任:温斯顿·丘吉尔(1940-1945;1951-1955)
(其实丘吉尔第一次当首相的时候,女王还没有登基,那会儿是她父亲在位。)
<图片1>
<图片2>
二战英雄丘吉尔本身就是女王父母的好朋友,所以历史上两个人也一直相处愉快,女王还到唐宁街10号吃过晚餐(剧中也稍有提及)。不过没想到的是,在女王加冕问题上,丘吉尔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正因为此,加冕仪式才拖延了16个月之久。

第二任:罗伯特·道格拉斯·艾登 (1955-1957)
<图片3>
<图片4>
剧中主要表现的是艾登在位期间,即便关于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处理很是另女王不满,但是女王也只能表示“我一直支持内阁决议”。
(另外,这次危机导致了艾登的辞职,而他的接任者哈罗德·麦克米伦 其实是当时财政大臣,也是苏伊士运河危机的一位策划人。)

第三任:哈罗德·麦克米伦 (1957-1963)
<图片5>
可能他就是最后女王忘记数的那个吧……不记得了

第四任:道格拉斯·霍姆 (1963-1964)

最后一位出身上议院的首相,也是最后一位由君主指定出任首相的人。

第五任:哈罗德·威尔逊 (1964-1970/1974-1979)


算是整部剧除了女王以外戏份最重的人了吧。
被邀请到巴尔莫勒尔(苏格兰),展现了自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事,也看得出来和女王私交不错,剧里后来也说,威尔逊是女王最喜欢的首相。
最后因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而辞职。

第六任:爱德华·希思 (2070-1974)
<图片9>
平民首相,看他在女王面前用小夹子夹放糖都不利索的样子,也是滑稽。
一出场就是向女王鞠躬表示对于换下了她最爱的威尔逊感到抱歉。

第七任:詹姆斯·卡拉汉 (1976-1979)
<图片10>

第八任:玛格丽特·撒切尔 (1979-1990)
<图片11>
(饰演撒切尔的演员远不及本人漂亮呢)

据了解,撒切尔夫人对女王极为尊敬,每次会面都要提前15分钟到场,以确保绝不迟到。除此以外每次屈膝行礼时,也都比任何人还要低。但即便如此,女王对撒切尔仍是不大满意,认为其过于严肃。
剧中节选的会谈内容是关于女王“公开”发表对撒切尔夫人的意见,且见诸报端。撒切尔夫人前来询问,而女王也颇有点儿尴尬神情。就像是“背地里说的坏话却被当事人知晓”了一样。

第九任:约翰·梅杰 (1990-1997)
<图片13>
<图片14>
剧中借梅杰之口说出了戴安娜王妃对于女王和其所代表的英国政治制度的质疑。毫无疑问,这引得女王极为反感。
好像在剧中,他一直给女王带来坏消息 XD

第十任:托尼·布莱尔(1997-2007)
<图片15>
说实话,看到这张照片我才想起布莱尔长什么样子,但明明应该是童年回忆之一……
言归正传,布莱尔在任10年按说应该戏份比较重,但其实剧中涉及很少,主要还是和女王在讨论G8峰会时不同鱼的叫法问题。囧。

第十一任:戈登·布朗(2007-2010)
<图片16>
<图片17>
现实中没什么印象的一届首相,剧中一直在向女王抱怨“奥巴马只在厨房和我见面!Oh, it's not in the kitchen, it's through the kitchen.”

第十二任:大卫·卡梅伦(2011至今)
这是卡梅伦本人(剧中托尼·布莱尔和大卫·卡梅伦是由同一人饰演

后续采访中,女王的扮演者表示每次演出都会对卡梅伦的台词做出一些调整,以确保紧跟时代,从而能让观众更加感受到“在历史中”的参与感。
女王在卡梅伦说话的时候睡着了,也真的是让人不禁莞尔。怎么说,女王也是80多的老奶奶了啊XD
据说卡梅伦自己在看这部剧的时候,说:“我不是那么走路的!”但是他夫人表示:“你就是那么走路的。”

 3 ) Who is the senior?

《女王召见》的编剧Peter Morgan也是Netflix剧集《王冠》的编剧,实际上,《王冠》中只要是女王与首相对谈的场面基本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召见》的剧本。对于已经看过《王冠》的观众固然大大地减少了观剧的乐趣,但是也降低了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难度。毕竟从丘吉尔到卡梅伦的近70年里,涵盖了苏伊士运河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南非种族隔离制裁、皇家游艇退役、皇室婚姻和现代化等等社会议题。

如果要满足已经理解这些社会历史背景的观众,就需要更加戏剧化的舞台艺术和精巧的剧本。舞台艺术的展现的方式就是非时间线性的首相出场安排、女王和年少自己的灵魂对话和现场换装表演(?)。第二幕中和撒切尔的对话贡献了(甚至可能是《王冠》中)最精彩的一段剧本,10分钟内展现了出身阶级、社会结构矛盾、“英联邦”的身份认知的种种碰撞。在感谢卡梅伦在撒切尔葬礼上致悼词时说轻轻说出的“just six months between us”的呼应又让这一段女王和撒切尔的不和关系有了新的观察视角。

到2022年,女王已经经历了14位首相。首相更替,柯基离去,女王不变。从这个角度看,她甚至成为了一个观察英国政治生态的标尺。首相从讨论“正义”的statesman演变成到纠结会议时长的politician,女王是不是也从“the real halibut”演变成了“身着奇装异服的部落首领”?

*官方字幕非常拉胯

 4 ) 女王永远等着迎接她的下一位首相

绝妙的戏剧场景设定:一桌二椅,12位国相轮番上场,坚持67年,在每周二下午陪女王喝茶。整部戏就是这六十七年英国的江山代际和女王的亘古不变。于是,在女王这把走时精准的时钟刻度下,从丘吉尔到卡梅伦,英国政治梯队在女王的茶室里鱼贯而入,又而出。这一场撒切尔夫人还在与女王明争暗斗惺惺相惜,在下一场,女王已经在表彰新相卡梅伦在铁娘子葬礼上讲话得体大方……没来由此去经年,总把新人换旧颜。当时间被压扁成历史,一场场君臣间例行公事的茶会居然看得人爆笑连连、泪光点点。

海伦·米伦坐稳江山,将一位“会呼吸的邮票”(女王自黑语)在一派优雅端庄之下吐纳笑颦刻画的丝丝入扣,令人折服。她恪守着“责任第一,个人第二”的信条,看尽过往,历经沧桑,老于世故,将自己沉静成一面镜子,给那些过于复杂的人一个简单不变的参照。现实中,梅姨刚刚卸任(可惜她没出现在剧中),女王还要一如既往,等待迎接她的下一位首相。

 5 ) 《女王召见》观剧指南

National Theatre Live出品,必属经典。

这已经是我在小西天的大银幕上看过的NTLive的第五部剧了,算上明天人艺“卷福”版的《哈姆雷特》,月底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该系列今年就算看全了。

今天的《女王召见》,确实是一部好看且经典的戏,无论是海伦·米伦个人的表演,还是编排与发展的形式,还是服装造型设计,都只能用精致完美来形容。中场休息的时候,播放了关于该舞台剧服装设计的纪录片,里面对于现实中女王穿着色系分布的分析细致到了百分比,各种面料的尝试更是为了让人物服装对于真实质感高度还原。

虽然这部舞台剧很好看,但确实也需要靠背景知识来捕捉到剧中各种信息点,无论是令人发笑的桥段,还是令人动容的瞬间。

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实不光是中国观众,当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把这部戏从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带到纽约百老汇(Broadway)的时候,也承认观众对于剧中内容的反响不如国内观众强烈,因此也“因地制宜”地修改了一些对白以适应大洋彼岸的观众。这也是创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某种迎合。据说这部剧在百老汇上演的时候,到现场来看剧的克林顿夫妇也被台上的海伦·米伦即兴调侃了。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观剧前稍微做一些准备功课,让观看体验更为优化。而不会因为跟不上节奏,错过大量的精彩对白昏昏欲睡。这不光是对于观众自我的一种熏陶,也是出于对创作者的一份尊重。我趁着记忆力还没有完全冷却,超级简单地整理下出场过的英国首相(年代顺序,非出场顺序):

1.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任期:1940至1945、1951至1955
所属党派:保守党
剧中的丘吉尔的形象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年轻的女王面对这位前朝老臣处处小心,关于女王的加冕礼,丘吉尔心中竟然也有自己的算盘。

2.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
任期:1955至1957
所属党派:工党
丘吉尔的继任者,戏份不算太多,但表现了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时,英法以三国联合入侵埃及的做法,女王并不支持,并抱怨刚刚和艾森豪威尔通完电话的艾登很多事情没有告诉他。

3.爱德华·希斯(Edward Heath)
任期:1970至1974
所属党派:保守党
平民出身的首相,剧中被女王无数次调侃。当年因为工党在民众间的支持率太低并且威尔逊公开嘲讽保守党,而给了保守党机会,才使得其击败威尔逊当上了首相。所以在剧中,他一上来就跟女王说,对不起,我击败了您喜欢的首相上台了。很多有趣的小细节也侧面反映出了他平民出身的特质,比如:使不顺夹子夹方糖不得不上手抓,临走跟个粉丝一样跟女王合影。

4.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


任期:1964至1970、1974至1976
所属党派:工党
威尔逊曾四次当选英国首相,毕业于牛津大学。他应该算是剧中戏份比较重的一个角色,一共出现在了三场对话中。最后一场戏中,他的台词令人很感动,已经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他,面对女王提出要与亲王一起去唐宁街10号与威尔逊夫妇共进午餐时,他笨拙却真诚地回应让人瞬间飙泪。

5.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


任期:1979至1990
所属党派:保守党
斯特瑞普的铁娘子形象,实在太过深入人心,因此我倒不觉得戏中的撒切尔夫人足够符合我的期望,撒切尔夫人与女王年纪相仿,中间的故事或八卦应该也不少了。

6.约翰·梅杰(John Major)


任期:1990至1997
所属党派:保守党
梅杰在戏中不断给女王的都是负面消息,很多也都是借戴安娜之口来描述对于君主立宪的担忧,无论是开放白金汉宫给民众,还是让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女王父辈都曾使用过的皇家不列颠尼亚舰,都让女王深感不安。

7.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任期:1997-2007
所属党派:工党
本该光彩夺目的布莱尔在戏中仿佛并没有太多的笔墨,只是和女王谈到G8峰会时,因为加拿大海域同种类鱼的不同叫法而各种跑偏主题。

8.戈登·布朗(Gordon Brown)
任期:2007至2010
所属党派:工党
也算是个搞笑的角色,毕竟在任时间较短,工作乏善可陈。他对“奥巴马在厨房和他会面一事”感到侮辱,并以此来推断自己政治生涯到了尽头。

9.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

<图片6>
任期:2010至今
所属党派:保守党
卡梅伦象征着新生代,两人对于手机的调侃体现了时代的变迁,“超长待机”的女王夸奖了小卡在“加冕周年庆典”和“铁娘子葬礼”上的发言,女王竟然在卡梅伦说话的时候睡着了。


上述名单可能不全,因为最后出场的首相应该一共十二位,漏下的几位应该是以下四位中的三位:1945年到1951在任的首相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1957到1963年在任的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1963到1964年在任的道格拉斯-霍姆(Douglas-Home)或1976年到1979年在任的的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

但我记忆力有限,那些只有一两句台词的首相,我实在忘了是谁说了什么,如有任何错误跟疏漏,欢迎指正和补充。

 6 ) 我将始终支持我的首相

5月8日在NT live 剧场看的官方录播,稍微有点小失望。

倒不是说剧不好,而是可以看出来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剧。可惜我不懂英国历史,认不出大部分出场的首相是谁(特别是他们还不是按上任的时间顺序出场的)。因此录播的现场观众笑得哈哈拼命鼓掌的时候,我们的影院里一片沉默。这就跟我们听美国人的脱口秀一样,完全get不到笑点和梗在哪里。

实际上就算是最著名的几个首相,例如丘吉尔,撒切尔,以及最近的布莱尔和卡梅伦,也看不出来到底人家演得像不像,口音学得好不好,因为不熟悉。我想如果演的是我们自己的元首,比如让人学毛爷爷,邓爷爷,还有最近的江和胡,那才能让大家笑出来。这部剧就只能是英国人自己看得懂,是潜移默化的,就算美国人也肯定一头雾水。

However, 抛开这些不熟悉的元素,我还是觉得这部剧是天才之作。出场的这么多首相,每个人都性格不同,每个人经历的事件也不同,反衬出女王的性格和态度,还能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然后还分了主次。除了女王是绝对的主角,首相里面最多戏份的是女王最爱的威尔逊,然后是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等。我做为第一遍看的人,还记住了考试有三个不及格的首相,以及报告查尔斯戴安娜离婚的首相。他们有的人对女王非常恭敬,有的有点敷衍,还有的简直是忽视(比如丘吉尔)。我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只是在看到女王每次说,我会始终支持我的首相,就会深深感受到女王的自尊,以及无奈。

再吐槽一下翻译和时间轴。有的地方翻译欠妥,例如把Princess of Wales, 翻译成威尔士公主,但其实这里应该做威尔士王妃,不然大家要反应一下才知道是戴安娜。有一些双关和比较微妙的台词没有翻出来。另外经常还不等人物把话说完,就把下一句话都显示出来了,好剧透的。

 短评

经典的题材写成,导成,演成经典,惊喜这种质感还存在于这个时代。一套精工缝制的厚厚的淑女装,看完戏后就如同将它穿在身上,心里有底气。

6分钟前
  • Coco
  • 力荐

再一次演女王,那种君王气质真是浑然天成。半个多世纪春秋,与每一任首相的私人会晤被想象出种种气压,如她对自己的定位,就像是一个恒量般的镜子,让每个人在谈话间,审阅自己,调整自己。有那么多人际、国际关系在这客厅里转化气候,每一次应对都自有生色。最爱威尔逊的几段,克制之下真性情的流露,到最末格外有共情。而在内心深处,少女时的自己也是一个永远鲜活的灵魂。米伦演技太出彩,腔调与情绪的变化拿捏自如,而极其考究的服饰如虎添翼,台上迅疾的换装易容,让几十年历史随之瞬息万变,厉害。看到柯基太惊喜,幕后采访也很有趣。@国际戏剧影像展

1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这部戏真是等了好几年。演后谈Mirren说起与画家或摄影师去为女王画像或拍摄相比,在舞台上的演绎也是一面mirror,是自己眼中的女王啊。放映结束,下了一天的雨仿佛也终于止住了,心情大好。

12分钟前
  • vivi
  • 力荐

题材关系本以为乏味,没想到却是横贯沧海、兼顾幽默的典型英式深情厚谊的作品;虽没有明说12位首相中女王最喜欢谁,但想必每个看过的人都知道,实在太明显了,多年休戚相关风雨共舟,最后只能汇聚成一句百感交集的“请我到唐宁街吃午饭”,之前累积的眼泪齐齐夺眶而出;映后对谈也是有料又风趣

1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幽默,机智,舞台场面和内核没有那么神,但是也足以让观众(尤其是英国观众)感动。其实总得来说,跟Bennett的剧都是说的这个“英国性”吧,女王就是那个最英国的英国人,那种只有本民族人民才懂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无关政治。

19分钟前
  • 冥王星的灯笼裤
  • 力荐

柯基可爱!!!想被柯基扑倒!

21分钟前
  • 生煎馄饨秃子
  • 力荐

McCabe真是太棒了,三次会面的微妙情绪演变把握相当精准。非线性叙事结构在保持每个段落相对独立的同时以几不可见的细微线索贯穿,让Helen Mirren在漫漫时间中收放自如的穿梭回溯显得毫不混乱,对于女王人性面(大型段子手)的刻画(或者说脑补)有血有肉极其动人。舞台设计和服装更是没话说。

26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Helen Mirren版。服装造型非常精致用心 打乱时代顺序(穿插Wilson多次出场)的手法也十分精妙 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对英国历史、历代政治家的了解还是太少 这就造成了只有在卡梅伦出场那段笑点get到最多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倒是也可以自我安慰了【1. 已被Richard McCabe实力圈粉 2. 柯基萌cry

27分钟前
  • ピー助
  • 力荐

你们这个字幕翻译水平,在我们组,是要被打不及格劝退的。

28分钟前
  • Moony
  • 推荐

2016/7/19

30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女王的少女心,bling bling | 有些人明明处于另一个世界,却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如果取消他们的存在,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政治真是奇怪的存在,他们越是一本正经,我们越是发笑。不过好像很多事都是如此,所谓隔行如隔山,兴趣爱好也是很难跨越的鸿沟,重要的是守自己的秩序,别互相干扰。

35分钟前
  • Mumu
  • 推荐

编剧私货太多了吧,对于女王过度美化。

4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非常精彩,并且还有狗。

42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太好看了!剧后采访也良心!字幕做得太差,就不指望能做点必要的背景介绍,起码把台词翻译对吧,错误百出。像这样还不如给英文字幕了

45分钟前
  • 会飞的石头
  • 力荐

高难度的观剧体验。剧本出色,虽然台词是非常通俗的写法,但结构上,每位首相乱序登场,时间线如细碎的拼图。这种史观的呈现面向是优秀的,只有在纷乱、非线性中,才能把握到各个不同时代历史情境的迥异与相似。不过,的确造成了比较高的门槛,对英国很了解的人(或英国人)肯定能看得尽兴,但如我一般对英国近百年政治史不够关注的人就很难对接上所有的梗(最多也就看懂了一半吧)。海伦·米伦的魅力太强了。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 要是对英国政治理解的更多一些就好了。2. 没有字幕看的,应该有好多损失吧。3. 好羡慕有王室、有贵族的社会,这样一些好的东西可以不流血的传承下来。

5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感动到泪目 不知道为什么同类题材我给分都会这么高……其实想想这部倒是非常传统的古典三一律作品 要入戏反而非常容易

54分钟前
  • 寒莓根
  • 力荐

正所谓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这个浅显如朋友圈推送文章一般的主题就是[接见]这出无头苍蝇乱转圈且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剧唯一的精神。英国人的自我吹捧在这出剧里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殊不知这与剩下的世界几乎毫无关系。失去的是摩根前作[女王]里复杂的人物塑造,最终只剩下走马灯一般的廉价八卦堆砌。

5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较差

这是日不落帝国版孤城闭,影子在女王脚下,首相在女王心里,他们都被困住了。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服饰让人目不暇接,换装简直像变魔术。台词写得好机智,大神级的演技令我已词穷。女王最后与威尔逊那一幕非常动人,12位首相最后一同亮相,这便是舞台得天独厚的震撼力。

1小时前
  • 37°2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