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2009

喜剧片法国2009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导演:拉杜·米哈伊列亚努

播放地址

 剧照

音乐会2009 剧照 NO.1音乐会2009 剧照 NO.2音乐会2009 剧照 NO.3音乐会2009 剧照 NO.4音乐会2009 剧照 NO.5音乐会2009 剧照 NO.6音乐会2009 剧照 NO.13音乐会2009 剧照 NO.14音乐会2009 剧照 NO.15音乐会2009 剧照 NO.16音乐会2009 剧照 NO.17音乐会2009 剧照 NO.18音乐会2009 剧照 NO.19音乐会200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7:35

详细剧情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

 长篇影评

 1 ) 一起重温旧梦吧,哪怕仅有几分钟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迟迟没有关上电脑,愣住了。既震撼于最终大协奏表演的辉煌,又沉醉于群体追梦的伟力,感慨于崇高的艺术与卑微的生活之间略显荒诞的连接。

从男主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预感到这部绝不会缺少幽默气质。但我心目中的幽默,绝不是贯穿这部电影的,有些烂俗的搞笑,而是蕴藏在角色的一次次不经意的言语中,举动中的充满智慧的打趣(因此我也没太有欣赏喜剧的能力)。但这部电影竟然使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法式幽默”?抱歉,我没法欣赏。因此到了中间的那场无厘头枪战,我的忍耐已经几乎到了极限。

但这次,我又选择了坚持看下去,因为豆瓣在强烈暗示最后十五分钟的精彩结局,而我相信豆友们的眼光。事实证明,选择没有错。我一直都非常欣赏那些在遭受苦难后没有选择沉沦,而是默默忍耐,没有放弃梦想的人。而男主就正好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但这一次使我无比满意的正是电影对配角的设计,终于不再是主角或是小团体的孤军奋战,而是塑造了一个50多人的管弦乐队的集体形象,50多个和男主和救护车司机萨曼怀揣着同样梦想,遭受过同样痛苦,经历过同样的困厄,而同样没有沉沦的人。

因为比较喜欢音乐,也曾经对音乐电影有过一种执念,但又逐渐在千篇一律的追梦主题中迷失,颇感觉有些烂俗,渐渐也失去了热枕。但梦想这个主题我想我是不会厌烦的,只是希望它可以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本片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对梦想进行展开和挖掘,必定是十分上乘的。

常看电影的人,不知不觉中对时间的感觉都会或多或少得有些淡漠。镜头的一个切换,不知道多少年就过去了,而故事还在继续。但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有强调过去了三十年,而仅仅就是依靠男主填满演奏座次表时的蒙太奇镜头实现的。曾经的乐手,如今却混迹于街头巷尾;曾经的意气风发,却被如今的窘迫洗刷得一干二净。你不禁从另一个角度深切地体验到时间的流逝。而我这里所说的空间,指的是人心的范围。如同开头所说,这次的追梦不再是一个人,而当梦想属于一群人时,这里的梦想就化为了一个符号,一种仪式感。正如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曾经的犹太乐手们,为了法郎而同意了演出,而追寻着“和谐”的指挥,渴望着党会的经理,又何尝不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呢?但是,当“为了莱亚”的信息出现在“业务繁忙”的同僚手机上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手头的赚钱机会。可是,这真的是为了莱亚吗?是,又不是。莱亚和丈夫的悲惨遭遇,是全乐队人心底的痛。但这又何尝不是乐队中每个人心中共同的痛?是梦想破灭,追寻之物烟消云散的最为彻骨的痛苦。三十年的苦难,乐手们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变得有些世俗,有些平庸。但是,三十年前的意气风发,三十年前的辉煌,是没有人能忘记的。所以,请不要嘲笑老一代的高谈阔论,因为当他们真正重操旧业时,可能真的如同他们所“吹捧”的那般厉害。

也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入骨髓,汇入血液”。三十年没有练习过音乐,没有关系;如此宏大的场面前没有排练,没有关系;女主并不擅长柴小协,也没有关系。一切在只要身处舞台,手持乐器时,必然会被激发。因为,这些都是刻在灵魂里的东西,而对于女主而言,则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而他们需要的,就只是一个重温旧梦的机会。莱亚,已经是三十年前的辉煌,三十年后的落魄的象征,这里的为了莱亚,恰恰就是为了他们那不曾褪色的梦想。一直都非常羡慕艺术家,羡慕他们的那种对自己事业的倔强和热枕。而这部电影,正满足了我对梦想与追梦的一切幻想。

音乐会是短暂的,男主所谓的“共和”其实也只是一瞬,它不能抹去过去,也不能为这些垂垂老矣的乐手们带来太多的未来。但是,在短短十五分钟的绽放,已经足够耀眼。这次音乐会,是一次圆梦,也是一次传承。对于老乐手们,这是三十年前那场被打断的美梦的延续;而对女主而言,她接替了母亲的位置,在明白身世的同时帮助了母亲圆梦,她是乐队的唯一变数,但这个变化,也是新老交接的一个缩影,而他们对和谐的追求,最终得以传承。但更重要的是,这是所有乐手的一次释放,对三十年间所有苦难重压的一次释放。他们每个人都有过去,而过去是不会变同情的(就像女主根本不愿听男主和萨曼的故事),过去是无法被抹去的,但是,这恰恰也是“过去”的力量。在过去积攒的苦闷,伤痛,都会化作一个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发自灵魂的,是无法复刻的,亦是无法阻挡的。因此,最后十五分钟的成功,在我看来,反倒没有那么惊艳,却更像是水到渠成。

末了,其实全篇我最喜欢的镜头并不是最后的恢弘场面,而是三十年未见的老友,同僚,穿着破旧的衣衫,背着乐器(有些甚至没有乐器),一同向着梦想走去的镜头,那一刻,仿佛时间退回到三十年前,大家还意气风发。可能他们的容颜已经不再年轻,但是逐梦的那颗赤诚的心,却是永不改变的。

 2 ) 那些伟大的苦难和平凡的音乐

    奇怪的是,真正让我感动的并不是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结尾,那场最终成功举行的音乐会。相反的,那些天才的音乐家平凡的生活、非凡的才华和深重的苦难之间相互交织,才真正让我感到唏嘘不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指挥家和大提琴手开着救护车,一路在莫斯科辗转奔波,一点点寻找过去同事的踪迹,并且填满那张空的乐团座位表。而这些过去的音乐家们,在他们破旧窄小的家里,在工作的菜场里,电影院,博物馆里,演奏起各自的乐器,引得周围的人侧目。这应该是喜剧场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比悲剧更令我感同身受。

    很难不这样想,在他们最平淡、甚至卑微的生活下,怎么能隐藏这些巨大的天赋。在每天为了生计争分夺秒,面红耳赤后,居然还能平静地演奏起这些高贵的音乐,难道他们不会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现实的无奈吗?他们或许再也无望登台演奏,向世上真正的爱乐者播撒这些旋律,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巨大的辛酸和艰难。在他们组成乐团之后,沿着公路步行到机场前往巴黎的那个镜头里,每个人都穿着大衣,拎着乐器盒,就像一支过去的远征军一样,看得让我难过。但这次他们却是向着过去的缺憾,向着一个有可能重现的记忆场景前进……但这一定不只是个历史再现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怀念和梦想。我感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灵魂,比如最纯洁的情感,都是永恒的。哪怕谋生的手段改变了,哪怕时代也变成了一个只有大家所说的“土财主”和黑帮相互火拼的躁动年头。我记得从前在那本《管风琴·看听读》里有一句话。作者说最崇高的艺术,往往和最卑微的生活手艺分不开。我想用在这里正好。

    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指挥家的老婆。这真是一个实在又厉害的女人,好像是专门给人做撑场面、拉观众的活儿的。一开始,在指挥家黯淡地回想着三十年前的往事时,我不禁误以为她是毫不理解丈夫的处境的,是又一个衬托生活的无奈和软弱的因素。当时她在装饰花哨的厨房里一直谈论自己,自己的工作、赚到的钱、退休生活。然而当她说:如果你不去巴黎开音乐会就和你离婚时,我忍不住笑了。的确她对艺术一窍不通,还粗暴地像男人一样和人争吵。但她却在关键时刻为丈夫说话,也曾不遗余力地帮助过受迫害的音乐家。至于在最后的音乐会上,真正带动我感情的既不是那个美女小提琴家,也不是指挥本人,而是这个在电视转播前哭的平凡女人。

    实话说,最后的音乐会反而让我觉得有点腻味,或许是因为那些在舞台上流的太多的眼泪。在两千人的目光和热情中,一个人难免有点“人来疯”。剧院这种地方,将人的感情都渲染得虚伪、浮华了。我想那位美女小提琴家实在是太年轻了啊,不然不会还对音乐和生活还有着明显的分别。那些几百年以来流浪的吉普赛人,他们不讲技巧,不讲指法,不故作高雅地演奏帕格尼尼,算是给人们关于谦虚和生活的一课。尽管她说:音乐会不是心理治疗,但她最终还是参加了公演,或许是她意识到苦难的实质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如果说一场音乐会真能使人忘记过去的话,这未免显得荒唐,或者说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我们就构建在自身的过去上,失去历史则失去了自身。我不相信指挥家能从此能对列娅他们感到释然,要不他已经将这种感情传承给了小提琴家、列娅的女儿。但无论如何这种对苦难的记忆是存在的。没有人保证音乐能治愈什么,也不是苦难必然造就伟大平和的音乐,它还很可能毁灭一个人……所以我觉得,转折在于她下定决心以后,独自听着指挥家从前录制的马勒第一。她在揣摩他的音乐思路的同时,也探寻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如何,这些人是凭借他们纯真和善良渡过巨大的苦难的。三十年前被流放西伯利亚的列娅和伊萨克或许真是神仙眷侣,貌美、有才、而且绝不屈服,最后的命运也令人动容,可是指挥家和他的老婆不也是一对很好的夫妻吗?他们不正是伟大的艺术与平凡的生活相互交融的例子吗?不是一种艺术的脆弱和对生活无所畏惧的态度的庇护的和谐吗?或许世上没有那么多列娅和伊萨克,但一定有许多这样的普通人。又比如那个开救护车的大提琴手,还有那些臃肿的、苍老的吹管乐的女人们。

    所以在巴黎,尽管所有的人都有点自私,有些毛病,比如那对爆笑的犹太父子,一到巴黎就开始到处做小买卖,完全不顾排练,但指挥家还是毫无怨言地容忍了这些。这三十年的平凡生活给人留下了烙印,又或者是本性的使然,但都是人们无法避免的,指挥家肯定明白这一点。哪怕正式开场前还是乱七八糟的,但只要音乐一起,那种最纯粹、最深厚的共鸣,还是立刻膨胀、相互吸引、最后一泻千里。而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这些东西超越了时空,没有消亡也没有衰竭,想到这一点就让人不禁心碎。

    因此那条以列娅之名留的短信不应该被看做某种核心作用,倒不如说这是集体的最后一块拼图。每一个人最琐碎的故事都值得同样的尊敬,哪怕是那个当年被错误利用的共产党人。我不难理解指挥家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原谅他过去的作为,看到他在巴黎街头找不到方向,简直像个乡下人似的,但一谈起过去,激动地拿出三十年前那个“百分之百投票率”年代的旧东西时,我不禁深深地同情他。好在他最后留下听音乐会。尽管有点阴差阳错,但很感谢运气,没让他看到那个萧条的党会,而让他们的精神和对纯粹的共同追求在舞台上得到了强烈的共鸣和融合。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中间,我错误地估计了好几个地方,但这反而让我看完松了一大口气。好在指挥家从来没有陷入任何风流韵事中,那位共产党人也是个非常善良、只是有点顽固的人。或许一部喜剧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多少有点放大概率的嫌疑,但至少给人以希望。在平凡甚至是卑微的生活中,这些不为人知的苦难像暗流一样冲击着这些普通的音乐家。但他们仍顽强地追寻着“最后的和弦”,追寻着让他们飞入空中的一瞬间。尽管有时这如同黑暗中的火光一样昙花一现,却不惜许多人付出代价去捕捉它。这些生活的勇气,事实上是许多人从来就不缺乏。

    最后想说说写在标题里的那句话。伟大的苦难和平凡的音乐,或者应该是平凡的苦难和伟大的音乐,whatever,这些人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赤诚之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又:我感觉这篇感想真的太难写了,改了无数次。一是因为写评论的技术太差了,二是因为或许在《Le Concert》里所表达的主题之“大”之“纯粹”,语言无力填满其中的空白。尽管细节混乱不堪、争先恐后地想挤出来,但总是深深地表意不足。这种最简单的东西恐怕是无法用罗列的办法来表达。就像卡尔维诺说神话的作用一样,不必加上各种解释,仅仅是重复它的语言就够了。在重复中,它们得以存在并丰富。

 3 ) 她说他需要心理治疗一下(严重剧透)

讲了一位指挥家安德烈时隔三十年终于实现夙愿的故事。
因为政治原因,当年他的演出没能到最后,作为音乐家所追求的极致也未能达到。而当年的小提琴手也遭迫害,至死未能重登舞台。三十年后,作为清洁工返回剧院的指挥家却意外地看到到了法国夏洛特剧院的邀请。在时任保罗乐团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他决定找齐人手冒名前往。一伙人用看起来非常荒诞的手段毫不意外地成功到达巴黎后,过了混乱的两天,又戏剧性地在演出时全数到场。音乐家找已故小提琴手留下的孤女安娜担任独奏,几经曲折,她也终于成功与指挥家合作她向往已久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明白自己的身世。共产主义在影片成为了背景炮灰,最终是喜剧结尾。
多半是个励志故事。
可是,当时安娜拒绝出演之时对安德烈讲的一句话:你需要去心理治疗一下。看起来,她没有必要为了帮助治疗这位老艺术家心理疾患而去参与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演出。
安德烈确实也是病入膏肓,三十年前的事情毁了他音乐人的一生,能把他从泥淖里面救出来的,也只有这唯一一次机会。安娜要不要救他呢?
因为是喜剧所以也没有意外的地方,安娜也是名病人,她执着于她的父母,她的身世。为此,安德烈才有重见天日的机会。才能在法国人或者是全世界人面前证明这位往日的艺术家风采当年。
所以说,证明是一剂很好的解药?心理障碍的家伙多少是想向人求证自己,说明,这个人存在还是有特别之处,上天不应将之丢弃在无人问津之地。这种融入社会希望被承认的渴望被赋予了艺术层次的需求——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追求已经不是个人追求,他的价值只存在他的能力、他的团体之间,事实也是如此——失去了当年的犹太人们,他也失去了他自己。问题是,当他需要所有人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跟着这样一个病患,来让帮助治愈他呢。他想要的是那个证明,是一个人甚至是少数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求助是求证之间的必修课。是不是只有病友们才能一起做到,病友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在一起,各有各的心事。要是有相同的愿望,或者能以相同的手段达到,那能站在一起结成团伙真是件不错的事情。等到比肩同台之时,是不是治愈了在场的所有人?

啊,所以有个成语,叫做同病相怜吧?

 4 ) 那些有关音乐的记忆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没有之一。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竟然有人真的为这部协奏曲拍了一部电影。
         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聆听这些伟大的不朽的音乐时,带给人心灵的巨大震撼,是无可比拟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巨大的力量,控制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古典音乐,在这些没有歌词的旋律里,竟能仅仅通过旋律就传达出种种的情感,出自人类之手,却仿佛上帝的声音,给人无限的启发。音乐在任何时代代表的都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可以穿越国界、民族、语言,让人们敢于反抗压迫,借由艺术的力量寻求梦想。但正因为此,音乐往往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而音乐家,作为传播音乐的媒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些特定的国家里,遭到了迫害。但是,世界的规律是无法抗衡与逆转的,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美好的食物,是永远无法被毁灭的,也许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可能会毁灭,但是音乐也许并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记得看过一部叫做《窃听风暴》的电影,影片中的那位特工先生,被窃听器中传来的音乐声与诗歌吸引了,从而拯救了艺术家,可见音乐的力量。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音乐永远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剂,它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成为了疗伤的灵药,成为了抗争的武器。我想,柴可夫斯基,甚至是所有的音乐大师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的音乐可以超越时间,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财富。有时候,当我聆听这些音乐,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候,往往会好奇,在这些音乐大师的灵魂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百转千回的世界,这些旋律,怎样能如此凭空产生,并无时无刻的震颤的我们的心灵。
        在影片中,在这部伟大协奏曲的背后,有一个凄婉的故事。这是一个民族的悲伤,是一个国家的悲伤,也是那段历史的悲伤。被庞大无情的国家机器打压,想象在座无虚席的剧场里,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折断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音乐戛然而止,这不速之客,不仅折断了指挥棒,终止了音乐,也折断了所有人灵魂的翅膀。而三十年后,当年的青年已垂垂老矣。为了重温昨日的旧梦,当年的那群少年重又踏上寻梦的道路。从一场闹剧,四处拼凑的民间艺术家,杂乱无章的安排,通过忽悠得来的演奏机会,这场梦,真的只是一场梦吗?这场音乐会,真的能够成功吗?直到音乐声响起,迟到的演奏家,嘈杂的音乐声,一片哗然的观众,仍然让我们觉得,啊,原来这真的是一场闹剧。然而协奏曲的奇妙或许就在于此,除却乐团的绝对领导者指挥,还有首席小提琴带领着所有的演奏者,不由自主的走进这段音乐的梦境中。从长达三十年的梦里重新醒来,把自己的身体,心灵,还有整个灵魂,都交给音乐,沉入到这旋律中去,不止作为演奏者,也作为一名听众,作为一名观众,作为一名历史的经历者与回顾者,沉浸到音乐中,我始终遗憾,自己无法成为一名演奏家。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与我一起听音乐会的时候,对我讲:“作为一名观众,是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的。”想象在音乐结束的那一瞬间,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对于艺术的追求,沉淀在长久岁月中的不甘以及耻辱,一下子,全部被释放出来,这巨大的力量,让人动容。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他们向台上抛上玫瑰花。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从来都不是演奏技巧的堆砌,在这些被写在纸上的音符里,饱含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音乐只会是干巴巴的几个和弦,永远无法称之为音乐。
        关于柴可夫斯基,我想已经不必赘述太多了,伟大的音乐巨匠,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的这部协奏曲在刚刚诞生时,屡屡被拒绝,所以,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悲哀就是他超越了时代。而超越时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孤独,不仅不被接受,甚至等待他的是毁谤。世人把注意力从音乐中抽离出来,开始''关心“艺术家的生活,世人竭尽所能去挖掘,音乐被远远地抛弃在一旁,任何伟大的篇章也无法与一条八卦花边新闻相媲美。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情史,他是一个同性恋,他爱上了自己的外甥,而不去欣赏他的音乐。这是音乐家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如泣如诉,也听到了无比的激昂,音乐家可能正是借由旋律,抒发着在长久的悲伤压抑情绪中,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所得以抒发的剧烈的情感。这或许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在经历漫长的道路之后,由绝望的边缘重生,又面向希望;这或许正是我眼含热泪的原因,说是自虐心里也罢,在漫长的蛰伏期里,百折不挠,誓死捍卫自己的梦想,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或许才是最为吸引人的,才是最为释放的,最令人欣慰的。或许音乐的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坎坷,这些压迫而更显得无比强大,无比崇高。
         影片随着乐声的结束而结束,让我们将目光穿透历史,要看那个留着胡子的音乐家,要看那个身在遥远俄国的伟大音乐家。让我们凝视他,看到他所有的灵感,所有的才华,也看到他所背负的巨大的情感的重担,看到他内心中的梦魇,看到那些挣扎。看到他坎坷的一生,寂寞的死去,同时再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再一次细细地聆听他的音乐,或许,就会在这音乐中听到些许的不同,听到我们从未听到的旋律与情感。音乐,最为无比美好的存在,却往往并不诞生于美好之中。除却柴可夫斯基,让我们在内心中默念那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在那些传媒无比落后的时代里,他们孜孜不倦的创作着,挥洒着自己的灵感。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不仅为追逐名利的演奏家们致敬,是他们让那些音符有了生命,是他们让音乐充满了生命。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才让音乐不只是宫廷人的玩物,音乐被释放出来,在广大的人类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你我mp3里,电脑中所留存的永远的美好记忆。
        但同时,在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时,也不要忘记,现场聆听一场音乐会,会远远超过通过媒介聆听音乐,那种力量与情感,通过光线,声音,气氛,动作传递到我们的身体中,浸入到我们的心中。最后,让我们抛弃这无聊甚至有些多余的感想与评论,重回音乐中,因为能够诠释音乐真正力量的,只有音乐本身。灯光渐暗,人声渐渐沉寂,音乐声起,世界在眼前铺陈开来。

 5 ) 大气磅礴,震撼心灵,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揭露过去,讽刺当前,而不失人文精神的电影,我朝情何以堪!

原本我一直对俄罗斯文化都不怎么待见,印象中的他们总是拖沓、酒鬼与混乱,强忍下看这部电影,从半个小时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状态。

作为一部音乐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刻骨铭心,不为强权的抗争,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不可比拟的爱恋,如此曲折而又凄惨的故事,配合震撼磅礴的音乐,怎能不让人感动?怎能不让你落泪?

高潮即将落幕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音乐不但能使你平静,而且使你疯狂,而且永远记住,要容忍他人身上的小的瑕疵,这无碍他的美好和意义。感谢这部电影,在深夜给我感动,启发我从音乐中去追求那欢乐的精神,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对理想的坚持。

全片非常紧凑,整体上佳,又不失小幽默,十分喜欢,尤其女主角,嘿嘿,太漂亮了~~哈哈,总之,如果你喜欢音乐电影,不可错过!

(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朝你情何以堪)

 6 )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

       是一部关于理想(或梦想)的电影:落魄的音乐大师想重拾尊严;刻薄的乐团经理高举革命理想,要与法国的同志重建联络、再振辉煌;已痴肥如屠夫的大提琴家莎夏失却一切、只待这疯狂的演出重燃生活的希望;号手父子行走巴黎搞推销以贴补家用(儿子竟然叫摩西)……六十多人集合出发时的场面让我感动:如多年离散流落各地的家人重聚、互吻脸颊,三十年不见,卿已白发染霜,然后一群老人家浩浩汤汤徒步奔赴飞机场——经理你够狠!
   身为被社会排挤的弱势群体的心酸,以种种幽默的方式挥洒:为A片配乐、与蔬菜为伍、看大门……,无论干什么,也不妨碍我们抄起家伙奏上一段儿;到巴黎演奏是OK滴,但也不耽误我们干点儿零活赚欧元,搬运工、开计程车、给葬礼奏哀乐——如果艺术家可以不用吃饭就轻松多了。
   斯拉夫人大条的性格难免为人贯以头脑简单之誉,但窃以为愈是简单才愈容易感受更纯粹的悲喜,挥洒奔放的热情。这种在谨慎性格的民族看来疯狂的草台班子,也只有在他们才能成行。
   好吧,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挺过前三分钟就保证能进入状态,实至名归。

 短评

野路子交响乐团太酷了,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假证,然后到了巴黎又一窝蜂的消失不见,我竟然觉得有点肉啃肉!

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破例推荐一部五星影片。不仅是为那两小时的酝酿、最后15分钟的喷发,不仅是为那执著的热恋、30年的等候,也不仅是为那来自灵魂来自血管的梦想,哪怕只是和那影片的高潮、情节的高潮、音乐的高潮一起飞向最后的和弦!“柴可夫斯基在你心里,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敬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可能连三星也到不了,不仅仅是音乐,结局的设置也加分不少,可惜整部片下来还是雕琢与混乱之处较多,唯一一个大笑点是“买下梅西,让他拼命进攻”......最后实在有必要吐槽一下这个蛋疼的俄语硬生生给弄成法语的配音:不配音会怀孕吗???

11分钟前
  • RIC
  • 推荐

极权时代的人性之光,人的一生不能被共产党迫害两次!

15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很欢乐,很感人,很励志。30年前的指挥大师、新生美女小提琴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精明的犹太商贩,热爱音乐的天然气大亨、以及救护车司机假证制作者等等大小人物,为了一个目的—— 一场音乐会走到一起来了。虽然电影中部有些乏善可陈,人物情感转变有些突兀,但看到最后的场景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Everything preceding THE CONCERT ITSELF is cheesy and asunder, but damn those last 30 mins, what a pull-no-punches rollercoaster ride!

21分钟前
  • Ck
  • 推荐

最后的音乐会情节太精彩了,音乐的高潮,情节的高潮以及情绪的高潮。借音乐达到一种心理的交汇。那群被时代阻住梦想的老人,在30年后重新寻找梦想。虽然很多励志片最常用的桥段,不过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被感动。讽刺与幽默,十足催泪弹。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是中国共产党有问题还是共产党有问题?diesel是服装提供之一。

27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推荐

看这片子,你看前面其实很平常的故事而已,真的很普通,从辉煌跌落低谷,各自过着各自窘迫的人生,再到最后重新聚首一起辉煌,这样的故事不能说出奇,《少林足球》差不多也这桥段,但是最后的那场交响会真的是太太太精彩了,通过这推动整个故事走向高潮,关于梦想,关于记忆,关于坚持叫人着实泪流感动

31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力荐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36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太感动了,这片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更多像是苦中作乐的喜剧片,但当音乐到来的时候,已经足以秒杀一切了,哥不懂古典音乐,但的确被最后长达十多分钟的演奏震撼得泪流满面

38分钟前
  • 派翠克
  • 力荐

故事很cliche,这三颗星我全部给老柴的小协。

41分钟前
  • 衣莎贝
  • 还行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42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这部电影居然没有被拉黑,让我深感意外。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同样面对着一堵高墙;我们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同样能感到音乐的力量。

46分钟前
  • 锅蒸之鱼
  • 推荐

又一部让我哭得不堪的喜剧片(上一次是《1966》)。在历史这条肮脏的洪流中,我们作为个体注定卑微,好在还有老柴。

49分钟前
  • 霍不乱
  • 推荐

政治永远也泯灭不了人性。如同那场精彩绝伦的演奏会一般,电影的开场太过凌乱松散,直至最后的十五分钟才真正进入状态,也因为这段高潮把影片整体拉高了一个档次。★★★☆

54分钟前
  • Q。
  • 推荐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5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梅兰妮太美了~~!

1小时前
  • luluya
  • 力荐

So scared.你根本不知道事情的走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为这场音乐会能否顺利进行而感到揪心,也会安德烈和安娜的关系和身份疑惑,就是如此设置情节,影片最后的一场戏才能让人不计前面情节的不瘟不火。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很震撼会很感动,你准备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cliche,结局最终到了,于是你也被感动了。

1小时前
  • 劳永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