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主1988

喜剧片大陆1988

主演:张国立,葛优,梁天,潘虹,马晓晴,孙凤英,李耕,董钰刚,颜彼得,侯耀华,莫岐,常蓝天,李丽娜,李滨,王哲元,米丽新

导演:米家山

播放地址

 剧照

顽主1988 剧照 NO.1顽主1988 剧照 NO.2顽主1988 剧照 NO.3顽主1988 剧照 NO.4顽主1988 剧照 NO.5顽主1988 剧照 NO.6顽主1988 剧照 NO.13顽主1988 剧照 NO.14顽主1988 剧照 NO.15顽主1988 剧照 NO.16顽主1988 剧照 NO.17顽主1988 剧照 NO.18顽主1988 剧照 NO.19顽主198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7:33

详细剧情

  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三人在北京开了一家“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他们碰到了形形色色的怪人和怪事,啼笑皆非,但都给应付了过去,公司业务兴隆,生意火爆。  一个要与女友分手又怕看女友掉泪的人找于观求助,于观受托约见刘美萍(马晓晴饰),十分含蓄地讲出问题并不断责备自己,泪流满面的刘美萍破涕为笑。后来,法院送来传票,勒令三T公司停业整顿,他们三人掏尽了所有的钱打发上门讨饭的顾客亲属,突然,马青说想要打人。大街上,他们肆意冲撞地些郁郁寡欢的中年人,可这些人只顾赶路,毫无反应。

 长篇影评

 1 ) 3T公司:25年梦碎

(本文初发布于 VICE中国,2013年12月30日)

冯小刚新片《私人订制》里,众人带着想 “跟俗一刀两断” 的大导演李成儒来到民工窝棚。李成儒对这个地方很满意。

杨重上前:“您要中意,这可得花不少钱。”

李成儒轻描淡写:“千万别提钱,提钱就俗了。这件事没预算,上不封顶,你们就办吧。”

杨重大喜,叫马青招呼民工立刻搬家。

这是个不起眼的时刻,却标志了 “3T公司” 的最终堕落。这个来源于王朔之笔,写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经济体,终于从浑身是胆、不破不立的新鲜团队,变成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假装彬彬有礼、笑里藏刀、傻客户的钱扎起没够的鸡贼活动会展公司。此类公司在北京东三环沿线有1000家,提供约20000种骗钱方案供人选择。

尽管营业额一飞冲天,杨重也步入了成功人士行列,但对于所有爱过那个3T公司的观众来说,这真是令人遗憾的一刻。

绘制:擦主席

档案简报

1988年,导演米家山把王朔的《顽主》拍成电影,大荧幕上第一次出现于观、杨重、马青这三个角色。三个小伙伴成立了 “TTT公司”,简称 3T。无论这个公司概念后来被冯小刚接管还是王朔续写,无论公司的名字变成 “好梦一日游” 还是 “私人订制”,都不能影响这一事实:中国影史上出现了一个如同《异形》中的 “维兰德-汤谷公司”(Weyland-Yutani Corp.)一样,贯穿、影响整个故事系列的经济实体。

经济体一般属于故事背景范畴,但也往往有独特的设定与气质,在岁月中发生着故事,影响着角色们的命运。now,let’s check 一下 3T 公司的 profile。

元祖 3T 公司的门脸

成立时间:1988年

创始人:于观、杨重、马青

首任 CEO:于观

公司地址:北京(1988年、1997年),海南(2013年)

公司口号与宗旨:

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过(1988年)

成全别人,陶冶自己(1997年)

成全别人,恶心自己(2013年)

业务范围:

代人约会、代人受过、活动会展、心理咨询、家政服务、人力租赁(1988年)

小型情景体验(限一日)、演艺经纪(1997年)

大型情景体验与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大型活动会展、墓前代哭(2013年)

1988年,倒霉的创业

1988年,于观、杨重和马青租下了一个门脸,在门口打下 TTT 公司的招牌,做起了开门生意。看着公司的 logo,围观群众七嘴八舌,纷纷表示:什么 3T 公司,跟卖杀虫剂的似的。

“那不是写了吗”,他们的业务是应客户要求陪聊、陪侃、在合适的时机代人受过。业务员马青、杨重出去跑,CEO 于观在家开拓新客户。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三个人会互相帮助。

杨重:“我不行了,坚持不住了,这妞儿整个一现代派!”

于观:“我们马上就去救你,你先把话题往低级里引!也别退的太硬了,你用那弗洛伊德来过渡。”

应肛门科大夫王明水的要求,杨重陪他的女朋友,百货公司手绢柜台组长刘美萍逛街一天。我们不知道 3T 公司是如何跟王明水收费的,但可以猜出是一口价制度。刘美萍称“他答应过给我买皮大衣”的时候,杨重咂嘴:“哎呀,我们公司这个业务还没开办呢”;马青要招待刘美萍吃顿便饭的时候,于观说:“行啊,自个掏腰包儿”。

注意:他们谁都没有提出工作中发生的费用由客户报销的观点。美好的纯真时代!

88年的 3T 公司做这样的生意:客户是吃着死工资、蹬着自行车的小老百姓,他们余钱不多,烦恼不少,能排解的尽量自己排解了,不好排解的,没准来找这个 3T 公司试试运气。不过可不愿意多花钱,更不会负担排忧解难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不可预知费用。于观、杨重、马青必须尽可能想招儿,发挥潜力,降低成本,在给定的回报内完成任务。

所以我们看到,为了筹划作家宝康的 “TTT文学奖发奖大会”,马青亲自蹬着板儿车,把一车咸菜缸子拉到了位于三元西桥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然后跟于观翻着白眼:“您不给钱就想弄奖品?弄着这坛子满不错了。”

马青挤兑老板

这次 “TTT文学奖发奖大会”(会展界的发轫时期,用词朴实谦虚,还不好意思、或者没人会办 “颁奖盛典”)可谓公司草创时期的巅峰个案,能印到公司彩页 “样板项目” 里那种。

虽然于观用 “非常的粗俗!” 来招揽观众,但是朋友,这还真是一次艺术的盛会。现场放起 Ambient 电子乐,长长的 Synth Pad 延音,破碎的 HiHat 打出暗冷氛围,京剧扮相的孙悟空、时迁翻着跟头出场,80年代《世界时装之苑》女郎上台,西厢记、诸葛亮、民国地主、账房先生,漫天扔传单的五四女学生、扛着刺刀的红军八路军、举着大字报的文革红卫兵、《健与美》封面肌肉女从T台鱼贯走出。身着 “59式” 白色夏季警服的人民公安,对霹雳舞少年做出“准许通行”手势。而后音乐一变,4/4 拍 New Wave 舞曲响起,曹操跟 Red Guard 跳起 Disco。

国展在燃烧。

古今中外文化元素大碰撞的时装表演

展板上书:填补服务行业万代奇缺,经营大千世界喜怒哀乐。您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繁杂忧愁在所难免,但是有了 TTT 公司的真挚服务,请您相信:您的生活将如春光般明媚,希望将如花朵般美好无限。

发奖大会后的 3T 公司自信爆棚,找他们侃大项目的人也来了,还组织了一次户外义务服务日,免费给市民做生活、心理咨询。改革开放第一次蜜月期尚未完蛋,人民群众对未知的憧憬正处高潮,老百姓对市场和民间的力量感兴趣,没人当他们是吹牛。当然也有反对者,一看就是老同志的于观他爸义愤填膺地发问:“笑话,要你们为人家解难,那还要共产党干什么?”

连反对者都显得特别认真。

后来,代为看护的老人发生坠楼事故,3T公司背上了数额不小的赔偿,并被勒令停业整顿。有意思的是,这不是法院,而是 “街道党组” 的决定,由一位老太太街道干部宣布。哥仨郁闷得想打人,最终还是卖身还钱,于观把门脸转让给 “环球妇女用品集团公司”,决定给公司改名。

3T 公司的第一段故事,就在唐山口音的 “处理决定” 中落下落幕。

1997年,酸涩的好梦

1997年年末,《甲方乙方》上映,这次的编剧没署王朔的名字,但主要段子、包括公司名 “好梦一日游” 都来自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原作中的于观、杨重、马青、丁小鲁变成了电影里的钱康、姚远、梁子、周北雁。

3T 公司变成 “好梦一日游”,专门策划特种活动 ―― 所谓情景体验。赶上了也接艺人经纪的活儿。帮书店小老板过巴顿瘾,帮厨子过守口如瓶瘾,帮大款过苦日子瘾,帮街坊孩子过恋爱瘾,帮明星过引退瘾……此时的公司调度大场面只当平常事:巴顿将军一出儿,一个群众演员100块钱,用了好几十个;“打死我也不说”一节,“不下200个哭丧的乡亲”,人均也得半袋化肥。

周北雁:“羊跑了赔你!记着啊,看见吉普车就敬礼,谁横你就听谁的,太阳一落山,你100块钱就算挣到手了。”

虽然公司员工仍需亲自上阵,但用企业界术语讲:有渠道了。

“渠道” 当时算社会稀缺资源,客户简直是哭着喊着要给 “好梦一日游” 送钱,发毒誓决不违约。叶京饰演的大款舒展全身,挥杆一击,冲姚远说:“我要是反悔,瞧见没有,这球场,还有那奔,就全归你们了。”

公司生意做大了,也有了正式的合同,事儿不兮兮地写明:“……括弧,如遇战争、自然灾害及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 还成了街道认证的 “文明专业户”,挂一屋子锦旗。老人们不像《顽主》时那样,去办公室直斥 “你们那个荒唐公司”,居委会齐大妈拎着菜过来传达 “街道的布置”,眼瞅着公司就成了街道工作的抓手。可见,“好梦一日游” 已经走出了 3T 时代胡逼青年的形象。

公司成了让街道大妈放一万个心的地方

此处电影想必是有意安排了一个彩蛋:在公司 “连口水都没喝” 的齐大妈的饰演者,正是《顽主》中宣读 3T 公司停业决定的街道干部饰演者 ―― 李滨老太太。这回她已经彻底是北京胡同口音了。

虽然 “好梦一日游” 在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和 localization 方面颇有建树,但公司也保留着具有90年代风格、街道居委会尚未失灵、“猫还没有受到重视”之前的那一点纯真。(语出 @大咕咕咕鸡 新浪微博:“需要过一段90年的夏天生活,怎么办。使用固定电话,用录像机看香港枪战片,学习骑摩托车,跳迪斯科,手工制作沙发,拍摄彩色照片,游泳,喝散啤,和年轻小姑娘交朋友,写武打小说,怎么办,我应该去哪里?阳台不封闭,你穿的确良衬衫,梅花牌秋裤,在阳台反复抛接一颗新鲜牛丸。猫还没有受到重视。”)

姚远郑重承诺:我们这不搞三六九等,凡是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乐于奉送的;哥几个在挂着希望工程 “大眼睛女孩” 海报的办公室里涮火锅过新年的场景,无论正看倒看,都还有种真诚亲切在其中。

同 3T 公司一样,影片进行到最后,公司经营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钱康语重心长:“业务,是越来越火了,顾客,是越来越多了,钱,是越挣越少了”,“那是,一激动就白送,接十个活儿五个大酬宾”。最后几人在燕京罐啤中决定:“咱干脆把它办成一慈善机构得了!” “慈善机构!”

许多肝胆相照的话之后,3T 公司的第二段故事落幕了,姚远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结束语: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果然是令人怀念的1997年。时近世纪末,香港已回归,整个中国社会都有种正在抱团儿融入世界的感觉。大款、明星多了,说不用你给排忧解难了,街上有好多乐意就为过瘾而花钱的人,也挺可信,挺能符合老百姓期望的吧?曾经的 3T 公司,在9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扎住了现实的脚跟,转型成一个虽略有些市侩,但仍不失自己姿态的独特企业。

说不伺候就不伺候,带有穷人骨气与社会主义特色的卖方市场感

有一个细节,正好做这种“前市场经济姿态”的注脚:英达的巴顿梦完活儿,钱康、姚远等现场扒他的衣服,英达喊:“那你们不能搞一个好梦十日游什么的?你开价,你开个价!”

众人没听那个,没人停手。钱康告诉他:过过瘾得了。

2013年,不再迷惑

又过了16年,2013年年底,《私人订制》上映。这部王朔署名编剧,本来想叫《甲方乙方2》的贺岁片,终于用回了原本的人物姓名:杨重、马青,带两个新女性角色,小白和小璐。

公司改名 “私人订制”,人物也有变化,杨重人到中年,仍由葛优饰演,马青则变成了一个管杨重叫 “杨老师” 的嫩der后生,两个女的也是青年人。于观消失,不知是主动卖掉股份退出,上瑞士钓鱼去了,还是在血雨腥风的中国式合伙中被赶出了管理层。总之,团队变成了一老带三小。

“老带小” 的路数说明这是个有历史、有阶级的企业了,跟三个哥们儿联手创业的气氛已有分别。老杨重挑起CEO责任,管出主意,管演知音,管刻意用FM103.9广告腔说话,用虚伪的真诚对待客户和员工。小马青和两个小妞唯马首是瞻。

4个人都有了专门职务:愿望规划师杨重,情境设计师小白,梦境重建师小璐,心灵麻醉师马青。“业务员” 不复存在,新职务名称完美地配合了新公司的气质:神神叨叨,假模三道。

尖酸无益,我们做分析的,还是从数据来看公司经营。3T 公司的人力成本基本为0,“好梦一日游” 群众演员一人100元,“私人订制” 一场拼盘 party 之后,马青宣布:“演大亨、上流社会的每人500,扮贵妇名媛自带服装的每人800,到我这领钱!”

这场 party 里有一个女孩,想过有钱爹给办盛大成人礼的瘾,马青告诉她:活动最少80位起,每位500。也就是说,每个体验项目,客户付给群演的钱是40000元起,还不算“场租和服装费”,也没算给私人订制公司的 “愿望规划、情境设计、梦境重建、心灵麻醉” 费用。如此推算,“私人订制” 接一个项目至少8万起,额外费用肯定客户报销,也难怪苗圃、范伟都嫌这四个人太糊弄事儿了。

后来女孩求便宜点,马青想了辙,给她拼到另外一活动里。结束时女孩表示意犹未尽,马青皱着眉头,来了这么一段:

“知足吧 ―― 没花钱就办这么隆重一 party,为了让你过瘾,我比原定进来抓人的时间推迟了半小时。知道半小时什么概念吗?半小时,这帮群演多喝了我十箱红牛。”

这段 “你没花钱就……” 的台词,一下让我想起1988年拉着咸菜坛子的马青顶于观的话。只是那时的马青挤兑的是自个哥们儿和抠门上司,今天的马青挤兑的是一个梦没做够的18岁小姑娘客户。我管前者叫不羁,管后者叫鸡(贼)。从梁天的 “大马青”,到何冰的 “小马青”,再到郑恺的 “小小马青”,前两者各擅胜场、等量齐观,最后一位小里小气、狗尾续貂。

至此,曾经的 “3T/好梦一日游” 公司,完成了向无原则无底线企业的转变。是钱就赚,少了不干,对待客户当面点头哈腰,转过头就骂傻逼,让一点利,恨不得连你骨头一块吃了。

到了2013年,这个公司存在的基础也开始变得可疑。是帮平民圆梦还是帮富人做梦?若说帮平民圆梦,这收费门槛可并不亲民;若说帮富人做梦,这四个小碎催好像也没体现出什么过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来。

《私人定制》的成功杨重

1988年的 3T 公司,设定了2毛钱的挂号费制度,碰着解决不了的还得退还;马青为了公司运营成本愁得慌,因为工商说这算 “特种经营”,税特高;1997年的钱康、姚远在经济危机下表示不要工资,管饭就行,梁子和周北雁第二天就要拉赞助去;2013年的杨重杨老师在海南岛上做道场,赚得满坑满谷,给人换血,又号召全国人民互相道歉。25年来,围绕着 3T 公司的现实感一步步地薄弱下去。

25年的故事,从中国版《猜火车》走向内地版《家有喜事》;25年的主题歌,从摇滚王迪走向糙哥韩磊,又到温情感伤的黑框眼镜歌手;25年的财报,在震荡和危机中节节攀高;25年的心性,划出了一道令人心碎的下坠轨迹 ―― 热情与梦,已不存在于公司人的心里。

今天的杨重,行动坐卧都很像曾跟3T侃 “万人大饭店” 项目的侯耀华。这种 “成长” 令人感慨。不知从一而终演绎了三代杨重的葛大爷,是否还能想起 “可以为了一顿饭什么都能不干” 的岁月里,青年杨重脸上的那一抹哂笑?

青年3T的开怀一笑

text | 刘阳子 本文初发布于2013年12月30日 VICE中国

 2 ) 重温《顽主》

重温了电影《顽主》,感觉这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最开始当然看的是小说,吸引我的是作者王朔那种京味儿的侃爷腔调,小说中人物那种极为真实的对白内容和语气让人感觉很舒服,不像很多作品中,人物说话都跟念稿子似的,特假。后来,忘了什么时候,看了电影《顽主》,当时的感觉记不清了,只记得对小说原著的还原度很高。这次重看,发现王朔也是编剧,怪不得。

重温之下,几点感受:

第一,片中充满了80年代末特有的那种迷茫劲儿。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事,但是那个时代的作品还是能够唤起我的共鸣。那个时候,很多现在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还挺新鲜的;作家、文人还挺吃香的,一说写小说感觉特神圣;人也纯朴,连流氓都比现在好多文化人厚道。特别是,时代在转型,改革在摸索,各种思想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都感到非常茫然和困惑。

第二,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开始拒绝理想、蔑视崇高,没有了追求——或者说没有了他们父母认可的追求,事实上他们追求的是自然、随意的状态,就像片中的于观、杨重和马青。他们应该可以被称作中国的“垮掉的一代”吧。实际上,这样更接近于人的本质。那些口口声声高尚、追求的人又是怎样的呢?就像片中的赵尧舜,嘴上仁义道德,心中男盗女娼,无非伪君子一个。

第三,影片与小说的两处不同。

一处是为宝康搞的那场文学颁奖会,之前进行服装表演,场上牛鬼蛇神、群魔乱舞。小说久已没看,记不大清了,但我印象中作者对这段是一笔带过的,可在电影中却成了重头戏,这应该是利用了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毕竟有些用文字不好表现的东西通过视觉则可以直观呈现。这段戏想表达的意思应该跟全片相同,就是展示时代背景下的矛盾和混乱,至于思索,还是见仁见智吧。

另一处是结尾处街道党委宣布对于3T公司处分决定的那场戏。小说中应该是没有的。加上了这么一段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戏码,更增添了全片的荒诞气氛。

 3 ) 最王朔的

不管怎么着,我还是觉得这是王朔小说改编得最成功的一部影视作品。
那时年纪小啊,坐在破旧的电影院里看完这电影,惊呆了——当时的我第一次知道青春有那么多破破烂烂的幸福与痛苦,也就是那个时候才知道,所谓积极与颓废基本上共存于一点。
那时候电影拍得多诚实啊,连那些荒诞的镜头都那么诚实,如今回头再看,都会因那种朴素而感动得不得了。看惯了现在中国电影里的各种花招——而且还是劣质花招——之后,想到这电影里温和的悲凉与青春,我就觉得当时的我,对中国电影充满了希望与热情,真的是有道理的。
而王朔,唉咱还是别谈他了。让他继续玩儿现在这一套吧,我还是回头看他的过去。

人老了,还非要挤进年轻人的圈子里,并又放不下自己的架子,硬要后人以之为权威,真的,就太恶心了。

 4 ) 如此生活三十年

1988年的《顽主》已经超过三十年了,不知道当年的顽主青年们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如此生活三十年。世界变得太快,而顽主们并不愿意费力去适应这一切,这是他们最迷人的地方。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在影片里是在说那场时装表演,也是不少人对这部电影的直接看法。说实话,顽主这部片子,俗不可耐,不但庸俗,甚至有点粗俗(3T青年他们自己也说:我们都是俗人,不过是饮食男女),这些角色他们的台词都是生活中这些不务正业的人侃大山的话,整天在大街上逛游,也不干什么正事,电影所有的情节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把荒唐的痞子气展现给观众。故事线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需要观众动脑子的地方,整部电影就是由这些乱糟糟的俗事组合起来的。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也借由副导演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中国人拍电影,您就将就点吧。”

电影中文名这个词“顽主”是老北京的话,百度百科上说,顽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儿当成正经事,得玩出花儿,得玩的兢兢业业;以前比较富裕的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多;不务正业(但顽主不等同于流氓)。电影的英文名也很有意思,叫The Troubleshooters,就相当于直译了电影里面3T公司的业务,替您排忧、替您解难、替您受过,而且有趣的是刚好里面有三个字母T。

米家山与王朔

米家山在大体剧情上没有什么改编,王朔也曾经说自己最满意的被改编成的电影就是《顽主》,理由是米家山没什么想法,照搬小说。但实际上导演对这部小说进行影像化的表达非常成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可能放之现今观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在当时中国大陆还是在以主旋律电影为主的时候,米家山搞了这么一出是非常前卫的。剧本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细节方面的改变,比如给宝康的发奖大会上那段时装表演,是原著里根本就不存在的。

这个影片的摄影、构图、色彩等方面没有太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看它几乎就像是看电视剧一样,开始时三个主角分别各自的平行叙事线,后面的碎片化的剪辑也只是中规中矩,叙事也基本都是平铺直叙,但是尽管这样,影片的特点和风格仍然是十分鲜明的,不过这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王朔小说本身的强烈个人风格。这是第一部由王朔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它开创了国内一系列京味喜剧的先河,同时也引领了众多导演在后来的90年代争相改编王朔的小说。

语言风格是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京片子的贫嘴台词本身带给观众的就是一种接地气,贴近生活,虽然它无疑是建立于王朔原著小说之上的,但这部电影对台词仍然还是十分考究的,当然这个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后来有些电影只注重语言上的贫的风格,而缺失了小说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核。

米家山执导的电影寥寥无几,还有一些电视剧,90年代后期基本脱离了影视圈。他的导演生涯中也尝试过多种题材,但除了《顽主》,其他的都不是很能拿得出手。

而米家山能拍出顽主,其实可以说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当初他的第一部电影本来以经选了景,立了项,演员都选好了,突然上面一个通知不准拍了。然后他与韩三平共同执导的《不沉的地平线》,送审五次,每次都是大删改,最后虽然好不容易改来改去拍出来了,审查风向又变了,不准拷贝不准上映。随后他又选了一个剧本,也是前期做了很多工作,结果又被通知不准拍。连续三次打击让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做导演,就在这个时候他读到了《顽主》这部小说,这小说的风格简直太符合他当时的心境了,嬉笑怒骂中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不顺利。

去年是《顽主》30周年,时光网专门采访了米家山,他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这部电影的启发是特吕弗、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电影,直接关注当下顽主这一人群的生活状态,确实,新浪潮时期确实很流行这种主角是三人行的电影。

提到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王朔,有人诟病说王朔笔下人物形象单一,男女老少都贫,一贫到底,在这部电影里其实也确实能反映出来一些这个问题。但是要说对北京这座城市刻画得最生动,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那无疑一个是老舍,一个是王朔。有人说王朔是“新京派”作家,相对比的就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京派”。在90年代时国内曾经掀起改编王朔电影的热潮,《甲方乙方》、《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后来王朔也就干脆进军了影视界,也很成功的制作了《编辑部的故事》。

王朔

忠实的记录

这部电影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录性,因为他非常多的镜头都是直接上大街拍(这一点和新现实主义十分契合,都直接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就拍街上的人、公交车、自行车、地铁什么的,演员就直接在大街上的人潮和车流旁边表演,这样就把最真实的城市风貌记录下来了。有一个在建国门地铁站的镜头甚至可以看到两个人从镜头外走到了镜头里面,好像发现了这是在拍戏,又赶紧溜出去了。

这两个剧照就是对于那时候人们生活的房间里的记录,可以看到这是墙上挂着挂历,贴着万宝路的海报,下边这个是F1方程式这个海报,当时普通老百姓他们在关注些什么东西也就一目了然。

Marlboro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

忘记在哪里是看过一个报道,说是当时这个剧组在北京拍了两个月,之后很多人居然还以为真的有这么一家3T公司,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这部戏拍得有多真实。

时装表演

这部影片受到讨论最多的时装表演被剪辑成三段,中间穿插了两次张国立他们在后台的场景。对于这一幕戏出现的角色和事件已经有不少人详细分析了,这里就列举一下即可:首先开头,京剧的两个角,鼓上蚤时迁和孙悟空,在舞台上翻着跟头,之后时装模特鱼贯而出。随后跟在后面的是京剧里的判官,以及花旦、武生。还有近代的地主形象。买办富翁和姨太太,然后是往天上飘散传单的青年大学生,还出现了一个系着白头巾的农民。紧跟着的是解放军和八路军背着步枪,迈着正步。随后是两个红卫兵小将。后来是女健美运动员以及霹雳舞青年混杂在一起,然后是对峙场面(这一段摘抄自度娘)。

这么一出时装表演,前两段基本上是按着中国近代史的顺序,典型人物形象依次登场,然后在最后一段进入混乱而且荒诞的高潮。音乐旋律转入欢快的disco各类时髦青年们开始扭动身体(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题曲reach out,该片是拍摄于1988年,音乐自然是那个年代的最流行曲了)。这场时装表演,很明显就是将当时的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和一些社会现状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已经称不上是隐喻了,完全就是明显地表现了。

这一幕的场面调度还是很有趣的,通过多个机位来回变换剪切,很短的镜头交错呈现出各色人物形象群魔乱舞这样的混乱场景,但镜头语言又不显的凌乱,而且前面交待过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冲突,在后面也都有相应的给出,这些冲突最后也都也得到化解,变成了大联欢。

采用低机位,镜头多次关注人物下半身。相比上半身,下半身的腿部动作更能给我交错混乱的视觉效果,再加上仰角拍摄和配合打光效果,很能体现人物在历史舞台上,聚光灯下置身于时代潮流之中的气氛。

下半身1
下半身2
下半身3

有趣的转场

电影的转场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不经意间其实透露出不少魔幻的感觉。大概数了一下有十来次都是用了大街的镜头来进行转场,有时候是人潮涌动,有时候是汽车或者自行车的车流,但每一次却又都不太一样,导演通过短短几秒钟的转场镜头对于影片情感的走向是把握的非常好的。很容易注意到,多次转场时都出现了那首吉他曲,它是一首法语歌的前奏,用在这里感觉确实加剧了不少魔幻色彩。

其中这两个动图是比较有特点的。第一个透过落满雨水的玻璃,能看出来应该是一个路口的绿灯亮了,然后车辆开始缓缓移动,本来给我的感觉是稍微有点清凉,有点冷冰冰的,但下一个镜头接着的是马青全身都淋湿了骑三轮板车拉坛子的场景,看着特别费劲、特别逗的样子,马上就给电影增添了喜剧色彩。

这里本来是个动图但动不了

下边这个应该是出于技术原因,导致他镜头特别抖,不像是故意晃出来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发生在盛夏,最热的那时候,这个镜头给人的感觉就是夏天烈日下地面附近空气受热后密度不均,光线发生折射看起来就在晃动,这一下把那个躁动的氛围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不仅是气候让人燥热,而且是这些人和汽车、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浮躁的。

这里本来是个动图但动不了

另外这个转场也很有意思,先是一轮红日缓缓升起(后来我才发现是北京饭店),然后是朝阳下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群。这样的色彩本身很有意思,因为这完全是捕捉的自然光,朝阳本来应该是让整座城市都重新焕发生机,但再看这个镜头,人物都没有露脸,是从脖子以下出现,只能看到他们的腿机械性地一圈一圈重复的蹬这个自行车,再结合他们穿着几乎一样的白色衬衫和深色长裤,实在是再魔幻现实不过了。

然后再下面这个转场,一座古建筑只露了个尖,后面是一座刚刚建起一个框架的高楼大厦,而且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是不是30年前北京就已经有雾霾了),下边这个图是游乐场的缆车的导轨和线,这个同样也是再次交代了当时社会新老交替的转型期,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大众娱乐生活之间的交融。

1988:时代烙印

我们看这部电影,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这也正是影片所要表现的一个主要方面,他勾勒出栩栩如生的80年代北京的城市风貌和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生活。对这个电影有一个评价就是,还原北京城最真实的电影,这是一个新老交替的北京,他不是二环内胡同串巷、四合院里的老北京,而是刚刚改革开放,正在城市化进程之中的北京。

80年代对于北京和中国都算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时间。1988年正好也是改革开放十周年,这十年不论是国家政治,国力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时代烙印。

1978:改革开放

1979:中美建交

1980: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2: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1983:第一届央视春晚

1984:中国大陆奥运首金

1985:张蔷《东京之夜》掀起全民迪斯科狂热

1986:崔健开唱《一无所有》

转型时期的意识书写

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中国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方面的国际地位都在快速提升,北京作为首都可能就是变化最为明显的。人民刚刚从束缚中挣脱出来,众多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革命先辈被平反,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下海经商成为热潮。同时改革开放让西方文化疯狂涌入中国,人民面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判断力,大多只是随波逐流。比如于观他们压根就不学无术,但神侃的都是尼采和弗洛伊德。宝康自诩为作家,其实没什么真本事。在这部电影里,整个社会都处于这样一种有点狂热的状态。

这样一个状态正是这个转型时期社会的真实体现,那这部影片最为成功的一点也就是这里,通过影像语言将当时的社会意识表达的是清清楚楚,导演根本就不用费劲去讽刺什么东西,大家一看就明白。实现方法主要是文化符号拼贴、荒诞性书写以及树立思想冲突。

文化符号最明显的就是片子中出现了两次的那首摇滚歌曲,歌的名字叫《忧心忡忡地说》,那正好是摇滚乐在中国刚刚兴起的黄金年代。唱那首歌的时候影片快速剪辑切换着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和现象(农民、烫发时髦青年、纹身、disco、公园情侣…)。还有就是房间里张贴的海报,再一个就是几乎从头响到尾的警笛声。

Disco青年

荒诞与现实的冲突也给观众印象很深,主要是发奖大会发咸菜坛子那段,确实是十分幽默,十分荒诞。还有就是影片最后那个开放性结尾,一轮红日缓缓落下,正好呼应了前面说过的有一个转场镜头日出的场景,然后接着出现的电视台里的天气预报就更有意思了……

极致荒诞:坛子当奖杯

思想冲突在这个电影里也很多了,于观和女朋友对生活的态度是矛盾的、于观和他爹这种老一辈也是矛盾的、3T青年和道貌岸然德育教授、包括3T青年和那个要搞万人大餐厅的,可以说整部电影里全是矛盾和冲突,而且全都没有得到调和。

思想冲突

有一个短评我觉得很适合总结这部电影,就是五味杂陈融于一炉,这电影虽然处处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同时在30年前那个时候也是相当的针砭时弊,但我一直认为这还是一部十分乐观的电影,从导演的创作心态来看,他并不想去主观的表达什么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是仅仅做一个记录做一个呈现。就像是拍了一个万花筒,把顽主这类人群(其实包括社会上各类人物)的生活现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了观众。于观跟他女朋友说的一句话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我看起来是在轻飘飘,慢吞吞地下坠,但实际上我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得到了升华。”……我对于这部电影也是这样,它看起来是在处处讽刺与揭露这个社会的各种弊病,但实际上它更重要的是认可这个时代中存在的某些东西,比如体现在3T青年这种形象他们身上的开放自由的时代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值得肯定的。

 5 ) 有首摇滚插曲的歌词


二十七八曾曾经想要娶个老婆

才知爱情本来也有烦恼许多

在书摊上捡回一些猎奇小说

才知道婚姻的事,也有丑恶

电视上的广告时间越来越多

就像你难以把握那黄金时刻

想要做的事情让你无法去做

TM不想做的事情它却 啰哩啰嗦

这 这 这....该怎么样说

 6 ) 原因是个傻波依,您甭为它费心

5月下旬,樊*国早睡晚起,手机没再响过,也不见他再打出去。
几周前,他不听我们冷嘲热讽,辞了石家庄的工作,打算去和早己身在首都的女朋友汇合,两人在皇城共创美好未来,这都是他的美好愿景。
离开石家庄3天之后,他又风尘仆仆的回来了,那一晚他是在隔壁睡的,自己买了啤酒,香烟和下酒菜。
不知道他那一晚上干了什么,但是我们也猜到他大概碰上了什么样的境遇,心照不宣,谁也没去打扰他。
从那晚睡着,他一直就睡了整整的一天,完整的24小时还要多,第三天的早上才醒。整个白天,他都睡的很香,我们在他身边嬉闹,大声的说笑,他都没有醒的意思,气息均匀。

“哥们儿可能是自杀吃药吃少了。”

那天他没有嗲声嗲气的打长途电话,电脑也关着。

昨天晚上吃饭突然有人又聊起来:他女朋友也真有意思,怎么说分就分了呢?
李昭广说:这些事最说不准了,哪有原因啊。
我不知道说什么,就一边喝粥一边嗤嗤笑。

前天晚上,谢鹏电话我说从上海回来了,约我出去溜达溜达。
我蹬着车子到老地方跟他会面,见到他面容光焕发,全然没有一个多月前失恋的悲痛,一晚上的话题全是和他新女朋友在上海的见闻。
我们骑车到市中心,然后喝了杯最便宜的啤酒。
回来的路上我还偏执的绕了远路。
都没什么原因。

《顽主》小说原作我认真的读过很多遍,也非常喜欢。但我忘了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了。
昨天晚上吃过饭,我重温《顽主》,恍然大悟,20岁之前看过的电影都该重新拿出来再看一遍,年长几岁,感悟就多了很多分,唤醒的能让我崩溃的回忆也添了更多。

最近,傍晚的清风和躁动都如期而来,我常和李昭广在傍晚到夜市上去看姑娘作为消遣。人们比肩接踵,路灯昏黄,再往上是天空,从西方的残留的白色开始,一直向东,蓝的艳丽,忧心忡忡。她们与我擦身而过,我们随手拿起街边摊上的商品,但目光始终在姑娘身上。评价她们的身材和脸蛋,甚至猜测她们的思想,猜测她们是不是个自以为是的傻妞。
卖手绢的刘美萍是个傻姑娘,即便她对待客人像亲人般热情,她就是个傻姑娘,她爱上了屁眼儿保养方面的行家,并且笃信王明水多么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她是个“现代派”(换成豆瓣的语汇,她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她为杨重的“爱思考”而神魂颠倒,她因为于观的安慰感动,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喜欢马青?

我总爱找一些原因爱上别人,冠冕堂皇,好自圆其说,傻姑娘知道我为什么爱你么?
其他全是幌子,因为你是个姑娘。
当爱情的结果和你当初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时候,当初找的原因越多,你就越难以接受。但要是没有原因,一切就变的简单轻松。

“从骨子里我是个传统的人,可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严肃对待。”(《玩的就是心跳》)
脆弱没办法再让我严阵以待,没办法认真的面对生活中所有事情。
我只能做个“顽主”,油滑的,满不在乎的,对那些所谓“正经”和“正确”的事情漠不关心,才能不让我沉浸在幽怨和肉麻里,才能不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像现在这样陷入装腔作势的痛苦里,令我难堪。


“这不可能——这不合逻辑,你们应该痛苦,干吗不痛苦?痛苦才有救。”
    
“那我告诉你,我们不痛苦。”
    
“真的?”
    
“真的。”
    
“那只能让我感到可悲,那只能说明你们麻木不仁到了何等程度。这不是苏生而是沉沦!你们应该哭你们自己。”
    
“可我们不哭,我们乐着呢。”
    
 

于观放下电话,露出一个受惊,有些遗憾的微笑。

我只想躺在一个女人的温柔的怀抱里。

 短评

T台秀那段拍的是好,但跟影片结构其实没多大关系,没必要过高赞扬。想想中国古代的现代的各种元素齐聚一堂,其实也算是多元化吧,虽然让人迷茫也让人困惑,但总比一言堂好。这片反映出的青年的生存状态的确很大程度上能够注解第二年的事件。专家教授看来在那个年代就已经不是个好词儿了。

6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真好,奇怪这样的片居然不是禁片。那颁奖的段子真赞啊。

9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您甭提我操心 我就一傻波依

12分钟前
  • an@nt
  • 还行

张国立演的于观跟他爹说:“我怎么就那么不顺您的眼呢?我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上大街上游行去……”结果这电影上映以后第二年就……

16分钟前
  • 胡不喜²⁰²³ ™
  • 力荐

中间那段时装秀,现在看来惊为天人。八十年代的电影自由度也可见一斑

21分钟前
  • 黑左。
  • 力荐

80年代太强悍:社会青年张嘴就是弗洛伊德尼采、扔一石头能砸中10个诗人、时装秀如意识形态大联欢;这么多年过去,社会的人际架构未变,一曲国产摇滚吼出的仍是心声,混混青年太可爱,能把叫兽玩死,“逻辑不对啊,你们应该痛苦”“可是我们不痛苦”,这种代沟和偏见至今无法消弭。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感觉是前冯小刚时代的代表作啊,那时候就兴这个,《顽主》是始作俑者,冯都是跟风的。

26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颁奖礼上时装走秀的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

27分钟前
  • mOco
  • 推荐

BGM强烈好评

31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现代派?!跟她侃尼采~~!

34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有人说 你非得要有时代记忆才能欣赏这样的片子 那我觉得你想象力也差了点吧 别的时代的艺术作品你还看不看了

38分钟前
  • Dr. Tardis
  • 力荐

马晓晴跟张国立聊天的那场戏是在天安门广场上,以后拍电影可再也没这场地了。

42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那时德育叫兽赵老师就已经口出“杯具”了

46分钟前
  • 米拉之落
  • 推荐

拍的太漂亮了,就中间搞得那个TTT颁奖典礼那个舞台走秀,穿越时空和年代的那个想法就太棒了。从地主和阔太碰撞农民,红卫兵碰撞古代人,八路碰撞国民党,老财主摇头感慨现代时装风格,到老农民学跳霹雳舞,到后来的大家手拉手消除了葛洪隔阂和界限一起跳“的士高”的这个点子,简直是绝了!

51分钟前
  • 油尖旺金毛玲
  • 力荐

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54分钟前
  • Zephyrance
  • 力荐

很牛逼的一部电影。时装表演上,讽刺大会上,比现在那些磨叽的电影好太多。那时的摇滚乐也很牛逼呀,现在的小P孩还呻吟什么

5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我觉得这个才CULT

59分钟前
  • 疯狂魔术师┃星学深似海
  • 力荐

张国立的牛仔小热裤

1小时前
  • 王神爱
  • 推荐

北京男的永远就是这么让人又爱又恨 没有厚实的肩膀 却甘愿让他们把头埋自己怀里感受温存

1小时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张国立真帅。那时候的北京啊

1小时前
  • mon bab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