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书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殷滨

导演:胡峰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地情书 剧照 NO.1大地情书 剧照 NO.2大地情书 剧照 NO.3大地情书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8-10 18:41

详细剧情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长篇影评

 1 ) 了不起的东方美

乡土美

风物美

东方美

——《大地情书》 影像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借助电影美学,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光影之隙自然流露出的风景美、物产美、文化美、人性美、乡土美、城市美、东方美,令人美在心里、爱在细处。

这部充满地域特色影像既是写给中华大地的影像情书,亦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入选“情书”的地域、风物是亟待被国内外深度认识的代表。

 2 ) 情怀

镜头调度充满艺术色彩 《大地情书》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打破传统模式,在4k高清镜头下,上演视觉盛宴。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无比惊艳,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电影大片的感觉。

 3 ) 融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品牌传播

融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品牌传播

从《寻味顺德》《大地情书》视角浅析城市纪录片对城市品牌的传播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采用纪录片对城市形象、文化旅游进行宣传,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城市纪录片的内容和传播,是城市宣传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比起蜂拥而上的城市宣传片,城市纪录片虽总体数量还不多,但作为传播城市品牌的一大路径,城市纪录片的效果和意义已非常凸显,正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本文选取近年来两部较成功的城市纪录片进行分析。 一、 传播内容:贴近受众,呈现精品 融媒体时代,信息大爆炸,受众的时间、精力急剧收缩,但并不意味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下降,相反,受众更希望把有限的时间花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中去,对作品的内容、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内容为王”的融媒体时代,不但要坚持精品战略,内容还要接地气、贴近受众,解答不同层次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 美食是用来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媒介,《寻味顺德》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运用“乡土之源”、“匠心独运”和“美味相传”三个子主题层层深入地呈现顺德的美食文化。通过对美食的仪式化,突出佛山顺德当地人文风俗的特点,为观众展示了顺德人围绕“吃”而引发的情感共鸣。影像通过内容整合,对内激发顺德人的乡情,对外推广顺德美食故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美食地图,成为了地方旅游文化迅速发展的催化剂。在摄影和脚本等方面,该片也花费不少心思,三集播出时长共150分钟,而拍摄的素材竟达36000分钟。

“小人物”的故事最能引发情感共鸣,《大地情书》以一个个“小人物”为切入点, 10组故事的人物用不同的方式建设家乡,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无不写满了对这座城市的关心、挚爱与敬意,引发了观者对家乡的情感共鸣。在4K高清镜头下,以电影美学的质感记录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层林尽染的山林、白雪覆盖的冰原、袅袅升腾的炊烟和蜿蜒向前的呼兰河,犹如一部东北风物影像志,广袤、深邃、绚丽,令观者心旷神,极大地凸显了城市纪录片的“高级感”。 可见,两部作品都采用高级影像视听,表达质朴情感,给人电影大片的质感,而且内容都有“亲切的烟火气”,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此能在第一时间撩动了观众的心,随着追剧热潮的掀起,城市画卷徐徐铺展,城市口碑不断提升。 二、 传播渠道:集结头部,全媒传播 在融媒体格局下,优秀的城市纪录片传播平台更为广阔,但仅依靠传统媒体或仅看好新媒体都不能使城市纪录片的传播达到理想效果,应该在高端传统媒体和头部网络媒体的加持下,进行全媒体传播,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形成融合之势。例如借助头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进行发布,再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蔓延,在社交媒体引爆话题进行讨论,这些都有助于城市纪录片的有效传播。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寻味顺德》、《大地情书》在拍摄之时便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和讨论,在播放时选择高端传统媒体和头部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有效的传播矩阵。 《寻味顺德》在拍摄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播出后的反响更为强烈。借电视首播之势,影响力从荧屏延伸至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搭建起适合不同人群的传播平台,广泛吸纳观众群体。首播平台为广电传统媒体,创下了较高收视率,网络平台的再次播出为该片的传播带来了更为广泛的收视人群,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则为该片的舆论创造了条件。多样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扩大了口碑宣传及内容传播的空间。 《大地情书》凭借 “高级感”的电影品质,采取不同寻常的逆向传播路径——“先网后台”,首播平台为优酷网,在创下了惊人的流量同时,积极宣传当地特色风物,并通过线上情感互动、线下售卖当地特产,又吸纳了一大批粉丝,形成舆论场。当各种新媒体将该片的社会舆论推到高峰时,又相继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上映,在为该片带来影响力、公信力的同时,更带来不同年龄段的广泛收视人群。通过网络、社交、央视、地方电视台合力传播,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矩阵,也印证了蝴蝶效应。 三、 传播效果:引发热议、影响深远 传播效果是检验纪录片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寻味顺德》通过央广网、凤凰网、腾讯网、乐视网等网站进行网络播送,正片上线10天,突破2000万次的点击量,其中腾讯视频2057万次、爱奇艺63万次、凤凰视频61万次、Bilibili(哔哩哔哩)12万次。该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三集平均收视0.25%,超过同时段平时收视率180%。根据《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寻味顺德》的全网点击量为2.56亿,位居2016年全网纪录片点击量排行榜第五位(详见下表)。

《大地情书》在优酷、中央电视台等相继播出之后,引起热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优酷首播阶段总播放量为136万小时+,点击量达1.7亿次+。同时这部纪录片的口碑也达到了新高度,豆瓣评分高达8.9分;国家广电总局对《大地情书》的评价是: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高级感影像”……。中央电视台对《大地情书》的评价是:从体现时代主题的视角切入,走进东北(绥化市),以真实的剧情、诚挚的情感、切实的话题充分尊重了受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借助电影级的“高级感”影像,情景交融中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推向高潮,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形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精品大剧。 四、传播价值:契合主流、贴合当下 城市纪录片除了要介绍城市的历史、风景和人物等表面信息,还要深挖地域特质,彰显城市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吸引观众广泛认同,才可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寻味顺德》绍了顺德人在美食之上和美食之外的功夫,在无数顺德传奇背后蕴含着顺德人的“工匠精神”,看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是顺德人延续宗族香火、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生生不息的根源。在网络平台的评论区充斥着顺德人对顺德美食文化的自豪感,他们自发成为了顺德城市形象的宣传大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吸引更多的民众去了解顺德和感受顺德,形成了价值共创,这些,为城市品牌做了很好的宣传,更为描写记录地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输出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大地情书》以“大地”为题,以城市(寒地黑土之都——黑龙江省绥化市)为注,深挖最能代表黑土地的“元素”,经由电影美学呈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充满地域特色的风景美、物产美、艺术美、乡土美、人性美,在彰显城市独特魅力的同时不经意间回应了生态保护、文旅融合、文化传承、匠人精神、电商助农、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美丽中国等时代议题。 五、总结 融媒体环境下,随着《寻味顺德》《大地情书》的相继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革新之路,沿着这条路径,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城市形象宣传演进的脉络与方向。以期这两部城市纪录片“内容为王的精品战略”、“传播轨迹及传播效果”、“契合主流的价值传播”等能为中国城市纪录片制作、中国城市品牌宣传,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4 ) 好故事,好风物,好地方,看大地情书

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品牌传播新路径 【京声京视】诉说对黑土地的热爱与眷恋——评纪录片《大地情书》 首都广播电视 我们与大地同行 《大地情书》是优酷和鑫桥传媒联合出品的一档人文纪录片,于2020年3月在优酷平台首播,2020年9月登陆央视播出,并于近日入选“京津冀两地免费看”的精品纪录片片单,成为牛年春节假期中的一道视听文化珍馐。该片以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为拍摄背景,在“看见东方之美”的立意下,将视线聚焦于黑土地和其孕育的自然万物、芸芸众生,用诗一般的镜头语言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辽阔,讲述黑土地百姓的悲欣交集,在情景交融之中道出对黑土地的深深热爱与眷恋。 01关心黑土地,赞颂东北大地的山川风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名句,也是纪录片《大地情书》开篇的导引,全片沿着这一对土地的深切情感出发,在饱满、厚实的叙事基调下,通过五集、十段故事定格东北大地的山川风物之美。这里有明媚广阔的四季图景,如《冰面上的“纤夫”》中的万里雪原,《“宅男”老丁的故事》里的绿色稻田;这里有黑土特有的生产活动,如《寻宝小兴安岭》中的“跑山”,《冬季的“馈赠”》里的“冬捕”;这里有东北“舌尖上的美味”,如《“酱人”老赵》中的“黄豆酱”,《老母亲的菜园》里的“酸菜粉条”;这里有妙趣横生的民俗艺术,如《生死二人转》中的东北二人转,《我们的皮影戏》里的望奎皮影;这里还有真实的生活咸甜,如《我要当模特儿》中农人对生活的豁达,《“马倌儿”的故事》里养马人对梦想的执着……纪录片在4K高清镜头下,以电影美学的质感记录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层林尽染的山林、白雪覆盖的冰原、袅袅升腾的炊烟和蜿蜒向前的呼兰河,一帧帧画面、一段段故事无不写满了对黑土地的关心、挚爱与敬意,犹如一部东北风物影像志,广袤、深邃、绚丽,令观者心旷神怡。 02关怀小人物,讲述平凡可敬的人生故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寒地黑土除了孕育出瑰丽的自然奇景和丰饶的物资物产外,还滋养和塑造着在她怀抱中生活的人们。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在极寒的自然环境中锤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乐观豪爽的性情,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面孔,动情讲述了他们与黑土地共生共舞的故事。如《冰面上的“纤夫”》以呼兰河上的职业采冰人为讲述对象,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纤夫”,是因为要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用纯人力切割、拉拽一块块厚达数十厘米、重达数百公斤的冰块。在零下30度的极端天气里,采冰队员们在队长李春武的带领下喊着整齐的号子,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次次用双手和肩膀将冰块拖出水面。他们辛勤采集的冰块将被运往城市的冰雪节,装点出冬季的浪漫与繁华。又如《生死二人转》聚焦于荣华地方戏艺术团中一群特殊的二人转演员,48岁的王实玲被诊断出脊椎病变,57岁的马三儿已是肠癌晚期,58岁的赵晓敏也身患癌症多年,他们因“二人转”结缘,也因“二人转”忘记病痛,他们乐观坚强地走上表演舞台,常年为部队、敬老院、乡镇义务演出,无私地为别人带来欢乐,也点亮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而《我要当模特儿》则讲述了庆安农人毕家英的快乐生活。毕大姐是村里的收稻冠军,一心想为“稻花香”大米代言,成为“米模”。为此她勤学才艺,可惜收效不佳,最终与“米模”失之交臂。她却丝毫没有失落,依然放着嗓门说着“稻花香”的好,唱着幸福生活的美妙。纪录片一方面忠实记录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一方面邀请他们坐到摄影机前做“独白式”介绍,生动刻画了一个个平凡又可敬、朴实又可爱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诉说着苦乐、交织着悲欣,他们的精神传递着力量、彰显着人性美,使纪录片展现出人文关怀的厚度与温度。 03关照大时代,唱响黑土家园的奋斗之歌 春耕、夏牧、秋收、冬捕,黑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幸福,他们是一个个微小的音符,谱写着时代的旋律,应和着时代的脚步。作为一部地方志纪录片,《大地情书》从小人物、微表达入手,却触碰了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匠人精神等时代议题。如《寻宝小兴安岭》中,范家父子享受着大山的馈赠,也坚守着反哺大山的信念。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徒手爬树采集松塔,也不使用机械化的方式破坏山林,每次“跑山”还会给松鼠留下足够的食物。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绿色森林的守护是他们世代承袭的家训。又如《“酱人”老赵》中,老赵和妻子制作了20来年的黄豆酱,他坚持“做良心食品、用口碑说话”,用超出东北汉子的细腻和温柔把酱的滋味调和得醇厚如一,凭借匠心精神和扎实手艺赢得了顾客的“惦记”。而《我们的皮影戏》里,关海英接过了母亲的衣钵,走上了发扬、传承望奎皮影的坚定道路。《“宅男”老丁的故事》中,老丁踏踏实实地培育生态稻米,积极响应着科技兴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四季轮转,生生不息,《大地情书》以热忱的“笔触”记录了黑土地上的人、物、事,勾勒出东北大地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它既是一封写给黑土地的情书,也是一曲唱给新时代的恋歌,砥砺着每一个人用耕耘获得大地的馈赠,用奋斗追寻幸福的人生。

 5 ) 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东北人,把我看得热泪盈眶

提到东北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的第一印象变成了大金链子小手表,坊间调侃称东北轻工业靠直播,重工业靠烧烤,这么简单的两句话,足以概括外地人眼中的东北人,评价褒贬不一,低俗,土气,能说,幽默,但“大金链子小手表”能代表所有的东北人吗?不能,当然不能,那么大多数东北人是什么样的?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东北人可以告诉你。

纪录片的名字叫《大地情书》,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拍摄,片子一共5集,记录了10组人物。他们有秋天的“跑山人”,徒手爬上70多米高的松树采松塔,有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下,在松花江凿冰的“采冰人”,还有身患癌症的二人转小团体……

纪录片的导演名叫胡峰,虽然拍的是讲述东北黑土地故事的纪录片,但导演并不是东北人,用导演自己的话说,他不是东北人,拍这部片子之前,对东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大金链子小烧烤”,一些很搞笑的印象。

但拍纪录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东北特色的工作,比如“跑山人”,“采冰人”,对当地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亲眼见过之后竟发现如此有趣,而那些劳动的人是如此的勤劳、质朴。

对,就是勤劳,质朴,大多数的东北人是勤劳的也是质朴的,他们是最普通的人,朴实,本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无需了解什么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纷争,也不用在意那些宏大的叙事,那些东西与他们无关。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吃饱穿暖,家人生活幸福。

纪录片中这几组人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那组“跑山人”采松塔,因为我之前看到过很多由于爬到高处采松子发生的悲惨事故,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到七十多米高的树上,用纪录片里的话说就是“树梢是钱串子,树根是坟圈子,掉下来就是坟圈子”。

采松塔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工作,那些松塔生长在几十米高的松树树梢,没办法用机器打,只能靠人力爬上树去采,十分不容易,在采松塔人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十斤松塔一斤子,十斤汗水一颗塔”,可见采松塔艰难的程度。

之前发生过不少事故,有人爬树打松塔时不慎从树上跌落,掉下来摔断腿;还有人在树上掉下来,树枝从脸上穿过;前些年,打松塔的人想出了新办法,坐在氢气球上打松塔,然而,这样的操作也发生过意外,2017年,延边一名男子在失控的氢气球上被风吹走。

每一次吃松子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想到,你吃的每一粒松子,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这句话是模仿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新闻的一个标题,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颁给的是揭露东南亚海产黑幕的美联社,当时的新闻标题是,你吃的每条鱼,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虽然松子没有这么夸张,但确实采松塔十分不容易,而且发生意外也很可能没了性命。

纪录片中,父子俩采完松塔离开时,有一个细节很让人感动,他们在地上给松鼠留了三颗松塔,这是跑山人的传统,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保护与敬畏。

镜头下的他们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屏幕前的我,却深深被他们所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朴实的脸庞,那么真诚的笑容。

在镜头前,他们说,“我们是普通人嘛,就是得普通一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不求大富大贵,过日子朴朴实实,一代传一代就是这样。”

父子俩采完松子回家,妈妈用父子俩采的松子做了一道松仁玉米,那是一道意义大于风味的菜,是妈妈祈盼父子俩平安归来,是妈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透过纪录片中的一个个镜头,那是自然的美,导演运镜讲究,每一个画面都那么清晰唯美,片子的配乐还用到了小提琴,活生生拍出了一种非常治愈的感觉。

纪录片中那一组组镜头下,展现的也是人性的美,在一片东北衰落的声音中,还有很多人留住这一片黑土地上,他们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其实,常年大部分时间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人并不容易,只是他们天生乐观,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因为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6 ) 电影美学下的乡土中国影像志

一直以来,贫穷、落后、伧俗是大众对农村难以消除的刻板印象,而近期在优酷上线的纪录片《大地情书》,则试图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将带着“土”气的、原生态的东北农村生活拍出了“高级感”。该片以精巧的脚本、精心的摄影完成了一次美学意义上的创作,成功书写了一部颇具地域特色的乡土中国影像志。在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生产生活场景中,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东北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如副标题“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所暗示的那样,该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农民的故事,而以黑土地为主语则在有意凸显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敬畏和谦卑,昭示着一种农村地区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态度。该片的拍摄地是一片典型的农村大地——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绥化市,每期内容细分到该市的每一个县,以各县的特色生产活动或民间艺术为索引,挖掘一群平凡世界里的生活英雄,讲述十段令人百感交集的生活故事。虽然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但该片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以奇观式的表达展示地域特色生产活动,以描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达到观众共鸣。这使作品达到了猎奇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增加了文本的深度。

“跑山人”快速徒手攀上70米高的松树枝头采摘松果、采冰人站在极不稳定的漂浮的冰块上切割冰面……该片以一组堪称“危险动作”的生产活动开篇,以这些不为常人所熟知、又惊险刺激的奇观给观众带来记忆点,更突显了当地风土人情的地域性特征。然而,该片没有用奇观统摄全片,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普通劳作与平凡人物的“陌生化”描摹上。片中,无论是在辛苦劳动之余争当“大米模特”的农村姐妹,还是身患绝症依然义务演出的业余二人转演员,故事都在他们并不乐观的生活处境与一如既往的乐观性格之间找到了张力,以坚强生命对严酷环境的应答充实了故事的厚度。从这些悲欣交集的平凡人生故事中,该片提炼出全人类共通的生命与情感体验。由生与死、爱与恨、欢聚与别离这些文学艺术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将发生在遥远东北农村的故事,转换为普通观众根植于自身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放大片中人物身上坚忍不拔、开朗乐观的人性美,与解说词中的“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相呼应。

该片的亮点并不局限于内容方面奇观式表达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平衡,电影美学的借鉴亦是一条不可不提的特征。虽以农村农民为拍摄对象,但该片在摄影、脚本方面都营造出了电影的美感与格调。在摄影方面,片中的一碗最为家常的猪肉炖粉条和一锅朴实无华的大酱炖鱼在“显微摄影”下,竟像顶级名厨手下的珍馐美馔,在大量网上评论中被拿来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媲美;航拍镜头下一望无际、湿润葱郁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以及大块大块色彩清新明亮的稻田,更被众多网友评论为有欧洲小镇的“既视感”。在脚本方面,该片借鉴电影手法,给每一位主要人物都特别安排了几段以黑幕为背景、近景镜头的简短独白,并让人物在独白中进行自我介绍乃至才艺表演。聚光灯下的人物面部特征及表情一览无遗,显得尤为真实生动。除此之外,人物独白还扮演了类似“说书人”的角色用来推动叙事,在讲到关键情节时随即切换到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此外,一期中不同人物的独白还形成了幽默的对话,如第三期中先由主角毕家英自述“我先期不会(跳舞),后期我也会了,我也跳得挺好”,随即插入配角张英对她“无情的”揭穿:“她呀,确实跳得不咋的”,好似插科打诨,为朴实无华的农村影像平添趣味性。还有一些设计精巧的桥段也让人过目难忘,如在第五期节目中,一场传统皮影戏落幕之后,演员们从幕后走出,安静、整齐地站成一排向台下深鞠一躬,而当镜头转向观众席的时候,成排的座椅上却空无一人。这一“曲终人散尽”的桥段让观众的情绪仿佛经历了一场由惊诧到悲痛的过山车。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技法,有效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拯救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曲艺这一主题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显然不是随意捕捉的镜头,而是在多方面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甚至可以说流露出了些许无伤大雅的“匠气”。但是正因如此,使该片区别与一般的农村题材纪录片,脱离了令人兴致索然的普通新闻纪实类农村专题片的模子,而具备了较高的观赏性。

可以说,在保证了题材平民性的基础上,该片在审美方面并不“平民”,而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投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电影美学,一种“精致”的中产阶级审美范式。一般而言,农村题材作品中的平民性,既意味着画风亲民、接地气,也可能是廉价、粗粝和不够“精致”的代名词。而“精致”已经伴随我国剧烈的城市化进程而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审美关键词,是与“小镇青年”审美相区隔、构成都市中产阶级优越感的审美标签。这造成了该题材在迎合市场需求方面的一个先天劣势,直接限制了它在资金和人才调度上的空间。这一现象在多以市场需求、“用户思维”为导向的网络原创作品中尤为突出。在近年来该题材的网络纪录片中,以完成“政治任务”为指向、平淡无味的宣教和生硬“摆拍”式的制作并不鲜见,它们不仅“作品”属性不足,网络关注度也一向低迷。而《大地情书》一片在满足内容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之外,更具备深层次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颇具“高级感”的电影美学的借鉴使其拥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尊重了观众对于纪录片审美与文化的需求,成为了一部真正好看的“作品”。

近年来,《乡村里的中国》(2013年)《记住乡愁》(2015年)《了不起的村落》(2017年)等农村题材纪录片都在努力调校乡土中国作为“文化乡愁”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不再用来指涉愚昧与文明、先进与落后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而趋于将乡村形象塑造为带有道德与生态乌托邦性质的文化景观,来帮助医治高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人们精神与生态环境的危机与阵痛,同时 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 为塑造民族认同感提供新的文化资源。而《大地情书》的精神指归正与这些前作类似,同样遵循着正面文化景观的思路,为乡土中国塑造了道德良善、生态健康的面孔。同时,也在美学层面为同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短评

那个在旁人看来早已失落的东北,那个年轻人纷纷远走的落魄的故乡,仍然有无数坚韧豁达乐观的生命在蓬勃地生长。是他们坚实了脚下的土地,擦亮了头顶的天空。我爱他们,敬重他们。在黑龙江疫情紧张的这个当下,祈愿故乡一切安好。

6分钟前
  • 及迩
  • 力荐

在公众号眼中衰落的东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太多的片段让我们感动。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 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但愿人间从此繁花似锦,扶摇直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无论飞的多高,走的多远,未曾忘记的始终是故乡,是土地,是真情,所有的幸福、快乐、豁达、坚强,化作四季流云,一片风光,终身伴随在这黑土地,和她朋友们的身旁

10分钟前
  • 老韩
  • 力荐

东北人太能唠了

13分钟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还行

比想象好。笑着的马三简直太催泪了。特别是在影评里看到他真的走了,泪目== 里面的每个人面貌作为一个喜欢赵本山的南方人也觉得亲切。黑土地上有生命的馈赠,也有磨难的洗礼,永恒翻腾着人民的的喜悦和哀伤啊~粗糙又朴实的浪漫。

15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和我妈去树林里溜蘑菇时 被踩出来的路也是窄亮湿滑的 若在松树下捡到松塔 总会选几个品相最好的放在兜里拿回家摆在窗台里 帮工从大棚里检出稻苗 我爸用扁担挑运到水田里 记忆力的稻埂也和视频里的那样又危又窄 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我家菜园子有口酱缸 捣酱要先翻开大铁皮洗衣盆和红布 酱杵子一边捣 黄色大酱不断向上翻涌 要瓢出来的黑沫子杂质都会聚集在缸边 用铝勺子撇出来随手洒在地上 地上又多一道酱黄色的线 我的整个童年都依附在这片黑土上 热爱黑土地的人 也会被黑土热爱

19分钟前
  • 羊驼半只
  • 力荐

在坚韧而活泼的东北人身上看到生活最朴实无华的一面

23分钟前
  • 冰冰BlB
  • 推荐

拍得非常美,景美,人也美。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很真实、可爱、动人,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非典型的黑龙江人——这和很多人眼中的东北人或许有许多出入,因为黑龙江挺特殊的,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典型”。即便是一个东北人,可能对这些人的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从影片的角度而言,它是完美的。非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这更像是一首赞歌,一个绥化市的宣传片。至于二人转、皮影戏,其实离很多人的生活非常远。

24分钟前
  • 飞年
  • 力荐

东北,黑龙江,绥化。采蜜的人,取冰的人,制酱的人,做粉的人,种地的人,收菜的人,驯马的人,唱戏的人,他们游曳在这蓝天白云之下,踟蹰在黑土白水之上。看到他们,你就永远不会对那片土地失去期待。

27分钟前
  • Leon
  • 推荐

小范围采风,选取了当地(绥化市)不具有普遍性但极具独特性的生活方式。前两集感动中夹杂着辛酸,劳动力多么廉价可想而知;最后皮影戏表演家们对着空无一人的剧场谢幕真的控制不住,现在打着字想起这个镜头还是泪目。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大的共性是感情充沛却又理智豁达,片中明明大部分都是质朴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却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学,每个人都表现出对黑土地、对自然的敬畏,对自己所从事行业、对身边所有人的热爱,逃离东北的“小镇做题家”本人对此无比惭愧,(((m-__-)m“做题家”这个梗没有小半年是过不去了。地区经济的衰落主要源自于在各行各业市场化的今天,东北的支柱产业仍旧遵照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定价,别的不说,单只要开放粮食价格你看东北还穷不穷。

31分钟前
  • Yakamoz
  • 力荐

徒手攀70米采松塔收集人间美味;零下30°无畏严寒的“纤夫”采冰人;生死无常,唯有二人转剧团里的人间真情欢乐常在(马三貌似真的走了?);忍饥挨饿坚守,松花江冰面网鱼...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平凡生活颇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兴亡百姓苦,中国人活着真不容易。

3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37分钟前
  • glow
  • 力荐

看预告片我就想哭了,但是正片内容没那么好,只有前两集质量还算过关。脚本语言有的地方过于生硬,有刻意营造悬念之嫌。着眼小人物是很好,但采访不够深入,拍着拍着主题就失焦了。多好的素材用成这样了呢,急得我抓耳挠腮摸不到头脑。

40分钟前
  • 艾大荀
  • 还行

只有五集,关于东北的一部纪录片,第一集和第五集很动容,尤其望奎皮影的介绍,千年文化在时代前进中的落寞与孤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登机在册的皮影技艺人员竟然只有二十个,且多已经高龄,画面中舅妈劝说二十岁的外甥女的画面多少弥漫辛酸,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民间艺术,如何有效的与市场融合,吸引更多的下一代喜欢并且加入其中,借助自媒体 专题电影拍摄项目 专业人士的呼吁和宣传,让大众首先看见,其次了解,最后总有在洋洋人海中有条件,有资质的人的,但首先,得有人去做,也希望有关部门多拍摄关于望奎皮影更深入的纪录片。

45分钟前
  • 空舟
  • 力荐

广东人的东北心日益膨胀。做大酱的两口子,赶山的一家人,在冰上采冰捕鱼的小队,返乡养马的小伙子可真都太好了!开头结尾旁白的煽情总结升华少一些会更像纪录片吧,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絮叨美多了~

46分钟前
  • 可达鸭董事长
  • 推荐

大东北给人的印象深刻,如果不看标题,感觉真的很像国外的小镇,画风和色调具备美学价值,是观赏度较高的纪录片。

51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作为一个东北人,很多内容都非常熟悉。真好。

55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去尊重。

57分钟前
  • 衣商
  • 推荐

终于有一部拍摄东北的土地和人民的纪录片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生产劳动,东北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却总遭到刻板印象的伤害。希望这部片子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人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东北

59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最感动的是第二集的二人转部分,对东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没去过东北,什么时候去旅游一次。

1小时前
  • 杰瑞的胸肌
  • 推荐

片花挺好看的啊,看了第一集,脚本很膈应,有风味人间那味儿

1小时前
  • cnniug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