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

综艺中国大陆0

主演:撒贝宁

导演:内详

 剧照

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2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3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4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5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6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3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4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5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6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7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8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19典籍里的中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20

详细剧情

2021年1月2日,央视新闻微博公众号发布《撒贝宁与秦朝博士共读尚书》预告

 长篇影评

 1 )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1.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不绝如缕 薪火相传 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讲无伏生,亦不明不义 2.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3.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贡》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徐州荆州梁州豫州雍州

以上是我对《书》的笔记!

 2 ) 以为自己很懂的人真的好多啊

《尚书》这种典籍,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与电视艺术这种大众传播的载体结合,必然会有有一些信息被选择性的展示或舍弃,而这个节目播出的平台,不是央三是央一,必然有一些被舍弃,另一些被强调。这些简单的道理,原来不是人人都懂。

有些人甚至觉得自己比研究了一辈子尚书的教授,学界认可的泰斗老先生还懂尚书。套用一句当红的脱口秀台词,他们总是这么普通却又这么自信。

说实话,节目中最让我动容的,不是华夏九州自古就是一体,也不是伏生最后的回眸(当然这些的确让人泪目),而是镜头给到观察间那个研究一辈子《尚书》的老爷子时,他的泪光闪闪和动情鼓掌。

再说实话,节目的戏剧有多好,服化道有多精细,演员的演绎有多动人,这些都是观感性的,太见仁见智,争论也没啥意义。但必须看到节目的诚意和尊重(据说发布会时说一期节目会请60多个顶级的相关专家来上课),我们喜欢这个节目,不过是因为它拂去了典籍明珠上的些些蒙尘,让我们看到这些宝藏穿越千年的光芒,而这光芒,竟和我们的血液共鸣,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成就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当下。

化用一句刚看到的北大张颐武教授对节目的点评来结束这篇由于对某些不公评论不忿而下笔的文,《典籍里的中国》借用有温度的想象,让观众获得了一种可信的力量,我们和撒贝宁一起进入了一场久违的静心读书的梦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那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延续传承的生机与力量。

PS:弹幕里无数说看完节目去买《尚书》的小可爱,真的比可爱多还可爱。

 3 ) 央视爸爸出手了!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开场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心目中的“综艺”是什么样?

是小鲜肉唱跳rap、出道最强跑调reader?

是讲冷笑话、耍言情剧、导师一开心S卡B卡满天飞?

还是一众喜剧演员台上抱头痛哭?

国内部分主创团队的骚操作,真的是看麻了一群观众。

好在我们还有热爱高强度整活儿的央妈,以及它的开年栏目:

典籍里的中国

后简称《典籍》

其实,说《典籍》是“综艺”多少有点降栏目的格调。

按照央视介绍,《典籍》应该叫做“大型文化类节目”。

而就这么一部讲文化的栏目,能在遍地选修的综艺海里独树一帜。

特别是x瓣评分高达9.0。

别问,问就是太上头了!!!

而它能够成功的第一点,毫无疑问是超精良的制作。

先看已经出场的演员名单:

倪大红、吴樾、李光洁、李小川……对了,还得加上撒贝宁。

一票老炮儿同台飙戏,看得人浑身鸡皮疙瘩。

舞美声光电,特别是那条代表“时空隧道”的甬道堪称神来之笔。

最后,加上电影级别的运镜和走台。

抛开文化,只当成话剧来看都香透了。

建议喜欢用撕x糊弄观众的某巨人“导演”多学着点。

当然,央视扯这么大一摊肯定不止为了炫技。

除了硬件到位,在“软件”配置上央视同样下足了心思。

作为节目主体的话剧部分。

以“未来读书人”撒贝宁的第一视角做切入。

通过一次次的穿越,来讲述每一部典籍的故事。

一部典籍对应一个历史人物。

一个典故对应一段历史故事。

用穿越营造沉浸的讲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海尔兄弟》和《千千问》。

这么做,很容易就会把观众带进“戏里”去接收故事里的信息。

同时也能带动起观众们的情感和共情,

毕竟,它要介绍的典籍往往大名鼎鼎,又往往无人问津。

比如已经播出的两集,分别介绍了《尚书》和《天工开物》。

虽然中学历史课本里都讲过,但真读过、读懂的人不会太多。

所以,撒贝宁两次讲“后人都在读”的时候。

啃不动两本书的我只能羞愧的低下头。

害,又给中国文化传承拖后腿了~

在故事展开之后。

第一集是“ 尚书”回目。

作为本集讲述的典籍,《尚书》共分4卷58篇(一说59篇)。

其不仅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参考读本。

也是“中国”一词的由来。

话剧以“伏生护书”作为线索推进。

伏生一家为守护《尚书》孤本,不惜以命相拼。

这种“执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所以,紧接着开始推进到“大禹划九州”和“牧野誓师”。

两个气势磅礴的故事最终浓缩成两个简单的道理:

“九州即中华”和“民心即中华”。

最终引出“《尚书》即中华”。

结合开篇诵读的片段,《尚书》记载的文字,就是中华文化流传千年的智慧和根基。

为保5000载中华文化根脉,我等华夏儿女义不容辞。

而这种血脉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却延绵不绝的内核。

而对比立意宏大的第一集,第二集《天工开物》则更加具象。

这里岔开个话题哈。

我在刷资料的时候很偶然看到了一个评论。

大致意思是“为什么开篇讲《尚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之类不能讲吗?”

我个人倒是觉得栏目组的排片还挺有深意的。

第一集用《尚书》讲中华缘起,正好带出节目开端。

而第二集的《天工开物》则完全可以理解为“民以食为天”。

如话剧里引用原著的那句“贵五谷而贱金玉”。

吃饱饭对那个时代的民生建设,乃至对民族国家,都太重要了。

为了展现这种追求,栏目对《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做了一些符号化处理。

准备的三大套装束里,两套都是农民形象。

由此深化宋应星一生都在努力实现的“天下富足、禾下乘凉”梦想。

进而展现他为传播改良生产技术鞠躬尽瘁的一生。

就叙事而言,《天工开物》这部话剧要比《尚书》平一些。

可正因为“平”,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对宋应星的细节刻画。

比如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宋家兄弟和好友涂绍煃从科举走到著书的过程。

那句“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完美展现以三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风骨。

可谓大气磅礴。

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当再次踏上时空隧道穿越到现代时。

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同样拥有“禾下乘凉梦”的老人相遇。

横跨300年的握手,把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我想,这不仅是对新中国发展的展现。

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对先人志向的继承和交代。

那种震撼。

真的是泪目。

除了可以称之为“惊艳”的话剧部分。

有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部分人称为“多余”的地方,也值得说一说。

这就是专家讲解和公演准备环节。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种操作有“水时长”的嫌疑。

但别忘了,《典籍》的立意在于“传统文化传播”。

特别是针对像我这样可能听过书名却不一定看过看懂的小白。

像人物生平、典故出处这些比较琐碎又关键的内容。

塞进话剧结构会拖沓,放着不讲又可能让观众看了一头雾水。

这些影响话剧观感的“杂活儿”,交给专家和幕后花絮,就再合适不过了。

总体来说,这个节目的质量还是比较上乘的。

不管是单纯当话剧,还是结合专家讲解当文化获取入口。

《典籍》至少在已经放出的这两集,都完全可以胜任和拔高。

随着情节的展开,更多的经典会通过《典籍》进入大众视野。

据说《典籍》后面要稳定周更。

那可以预见,每周的热搜top估计就没什么悬念了。

最近我也看到很多人对于典籍会不会“高开低走”的疑虑。

就我个人看来,未来随着不断细化的典籍讲解铺开。

可能会因为选题或者表现形式在热度和讨论度上有波动。

不过,这毕竟《典籍》被央妈作为开年王牌节目。

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有一些细节考究或者表现上的争议。

比如最近炒上热搜的“宋应星辫子”问题

能够指出瑕疵,这无可厚非。

但瑕不掩瑜,我们也不能否认,《典籍》在它的封神之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对于那些死咬着个别细节不放带节奏的“懂哥”们嘛……

过于偏激的话我肯定是不会说的。

但下面这张图我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分享给大家。

嗯,就奇文共欣赏咯

至于其他的嘛……

反正央视也正式宣布了周更,慢慢往下看就好了。

那么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的讲解,或者还想看更多经典综艺评述,请疯狂点赞评论。

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4 ) 一些分享在读书群的碎碎念

1.孙子兵法:伍子胥自刎的那个片段很戳,反复看了很多遍 2.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垂暮之年心心念念的书稿被流传下去,他拿着pad双眼中带着光,惊喜地一划一划,喜极而泣,眼泪落在pad上,他慌忙去擦,嘴里念叨着书稿书稿。看到这里感觉太心酸了,说不出来的感觉。感觉中文的含蓄真是刻在骨子里,徐霞客整本书都在隐隐诉说自己对华夏山水的热爱,却不曾大篇幅去讲述自己的爱。换作外国文学,或许会是更直白的表述,类似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各有各的好,但还是更喜欢含蓄一些的表达~

3.“做医者难,修本草更难,可是我却没有料到,刊印本草比修本草还难。” “为自己我一生不求人,为了从医我求过父亲三次。寿国以寿万民,寿万民以寿国。这次刊印《本草纲目》是利百姓,利家国的,我千里求序,很难啊,但是又有何妨?”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李时珍台词

4.天工开物:引子故事是袁隆平先生,我当时下意识看了一眼播出时间,那个时候袁隆平先生一如剧中还在稻田里。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啊,为什么这一集的主持人不是袁隆平先生呢? 后来看到最后,宋应星跟着撒贝宁来到现代,正是袁隆平的试验田,首尾呼应起来了,也推向了最后一个小高潮。 袁隆平和宋应星就相见了。“你也有个禾下乘凉梦?”大抵就是这样的惊喜吧。作为一个古代人的宋应星不太理解握手,不过两个人的手还是紧紧握在一起,跨越时空的两位老人,都在为了禾下乘凉梦而努力。一瞬间泪奔。最后袁隆平送给了宋应星一株超级稻,宋应星也走过甬道回到历史中去,双手抱着那株超级稻,足见珍重。

5.史记:司马迁算是唯一一个没有走去现代的历史人物吧。不说剧情和演技这两个夸烂了的优点,司马迁这一集真的超级超级推荐。我在想司马迁没有去现代看看,是为什么呢?也许是他是唯一一个心愿已了的人吧。青史已出,父命已成,司马家的使命也完成了,而他也完成了自己的执念与信念,也终于有了“机会”重活一次,有了“脸面”去见司马家的先祖。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司马迁最终并没有去现代看一看,他唯一的挂念只不过是:后人还读太史公书吗? 他称鲁迅为自己的知己,听见鲁迅对太史公书的夸赞,对着鲁迅的背影说道:先生,谬赞了。 好像这些人从不关心自己在后事有什么样的名头,有什么样的成就,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书还在吗?还在读吗?还有人知道吗?不能不为之动容。 司马迁在看后世的光影时,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好。好,好,好。或许正是心愿已了,太史公书也能公之于世,自己死而无憾,也便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说来也很愧疚,这些书我都没看过。二十四史总共也就读了几篇。是时候多读一读了。

6.传习录:看了王阳明那一集,学到了的同时哭死了,演技在线,内容在线,泪点也在线,爱惨了不过如此。 有个情节,王阳明跟着撒贝宁来到现代龙窟(?记不起),一个青年人准确说出王阳明的想法,王阳明愣愣看着他说:你很像我的一个学生(他英年早逝的爱徒知己徐爱),简直哭爆了。最后王阳明别过撒贝宁,回到历史中,他边走边吟诵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是王阳明的临终遗言。颇为震撼记忆犹新

7.推荐章节《传习录》《史记》《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感悟之前零零碎碎都说过了,总之极为推荐。其实对带古人看(讲)现代的发展得地方不是很喜欢,总有种心酸的感觉。甚至觉得若是他们真的知道后世,或许会生出一些恨吧,遗憾自己未能见到,”生不逢时”亦或是其他的情绪。单除此之外的剧情都是很好的,也很适合重复性工作的时候边看边做。

 5 ) 【转】刘光胜:清华简与《尚书》学史重写

作者:刘光胜,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的形成发展研究” 课题组成员、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著有《出土文献与<曾子>十篇比较研究》、《清华简<系年>与<竹书纪年>比较研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整理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尚书〉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上起尧、舜、禹传说时期,下讫秦穆公时代,是考察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然而《尚书》在流传过程中,命运多舛,屡遭劫难。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楚地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以无字残片为标本,对清华简进行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校正后,得到清华简的时代为公元前305±30年,即战国中期偏晚。 在中国历史上,《尚书》类文献的重要发现有两次:一是伏生今文。秦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于屋壁。西汉初年,政局稳定,伏生复求其书,得今文《尚书》29篇。二是孔壁古文。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礼记》《论语》《尚书》等多部典籍,其中古文《尚书》16篇。河间献王古文《尚书》、杜林漆书等版本面世之后,随即散佚、消失,至今已无法管窥其内容。在这种意义上说,楚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竹书清华简,可谓是《书》类文献的第三次重要发现。 清华简对于《尚书》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 其一,《尚书》文本的重新解读。《尚书·康诰》之“康”,马融、王肃、孔颖达等学者解释为国名,而郑玄、江声、皮锡瑞主张是谥号,两种说法相争达千年之久。清华简《系年》第四章云“(周成王、周公)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说明“康叔”“康侯”“康诰”之“康”皆源于康丘。《尚书》佶屈聱牙,“于六艺中最难懂”。清华简的面世,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契机。

《系年》载“秦之先人”

其二,《尚书》文体学研究。过去我们把“诰”,理解为“自上对下”的训诰,但从清华简《尹至》《尹诰》看,伊尹为臣,他可以“诰”汤。可知“诰”体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大盂鼎、毛公鼎等铭文中“令(命)”,包括赏赐、册命、行往、征伐等丰富的内容。清华简《祭公之顾命》名义上是“命”,却带有训诰的性质。清华简《芮良夫毖》似《书》似《诗》,体例杂糅。清华简《成人》,近似于《尚书·吕刑》之体。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虽属于《书》类文献,但文体切合“小说”的特点。以清华简《保训》《命训》为依据,可管窥“训”体之特征。这些带有原生样态的文献,使我们对《尚书》“因事而立,体例不定”的文体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 或称“六体”,或言“十例”,不过是后儒对《尚书》体例的归纳与总结。借助出土简帛文献,摆脱后世《尚书》文体观念的藩篱,重新发掘先秦《书》类文献典、谟、训、诰、誓、命文体的原生态特征,则可展现其所承载的多样的文体功能。

清华简《尹至》

其三,分系研究。目前《尚书》学的研究,如马士远《周秦〈尚书〉学研究》《两汉〈尚书〉学研究》、程兴丽《魏晋南北朝〈尚书〉学研究》、赵晓东《隋唐〈尚书〉学研究》、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史振卿《清代〈尚书〉学若干问题研究》等,多是按照朝代顺序纵向历时性的展开。 我们认为,《尚书》学研究既要措意于纵向的演进,同时也要关注横向的延展。先秦时期,《书》类文献传流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多系并存。在儒家《尚书》系统之外,还有墨家、道家、清华简等不同的《书》类文献系统。二是多本别传。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传本。如齐鲁地区有孔子传《书》、墨子传《书》,楚地有清华简《书》类文献,郑国也有《书》。简言之,有大量的传本,游离于系统之外。 春秋战国,是《尚书》流传过程中文本变动尤为剧烈的时期。我们主张在纵向分期的基础之上,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及清华简《书》类文献横向分系,然后区别不同传本,立体、多层面地考察,才能开辟出先秦《书》类文献研究的新境界。 其四,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研究。自南宋至明清时期,吴棫、朱熹、梅鷟、阎若璩、惠栋等人前后相继,从篇目不合、文体伪谬、文辞袭用、职官淆乱、礼制悖谬、地名晚出、历法错乱等诸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抉发古文《尚书》之罅漏。“祛千古之大疑,立不败之定谳”,“晚书”出自后儒伪造,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纷纷为之翻案。张富祥、杨善群质疑阎若璩辨伪结论有失公允。郑杰文从墨子引《书》的角度,怀疑梅赜没有造作“晚书”。张岩对“晚书”字频进行电脑检索统计,其结论是作伪难度太高,高到不可能实现的程度。“晚书”真伪公案,再次陷入了长时段、多回合的激烈辩难之中。 《尹诰》为伊尹诰商汤之辞,但古文《尚书》作伪者却理解为伊尹诰太甲。《礼记·缁衣》引《书》“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和“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本属于《尹诰》一篇。而辑补者却离析为二篇:一归入《咸有一德》篇;一归入《太甲上》篇。从清华简《傅说之命》看,“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为武丁所言,但古文《尚书》作者却妄改为傅说之辞。先秦时期《书》类文献多线传流,文辞难免增删润色,但时代错位,篇目割裂,言说者张冠李戴,传本的差异、传流的多线难以遮掩“晚书”作伪的痕迹。 其五,汉晋时期古文《尚书》成书过程的再考察。关于古文《尚书》的成书时间,有汉代说、魏晋说、东晋说、刘宋元嘉年间等多种意见。近年来“汉魏孔氏家学”兴起,目的在于从民间传流的视角,证明梅赜本古文的真实、可信。而清华简《书》类文献的面世,证明古文《尚书》当为晚出,汉晋之间的古文传流,就要实现从“证真”向“察伪”的根本性转向。梅赜本古文《尚书》的传授,既然不能与汉儒之本相衔接,那么它是怎么来的?是何时、何人抄撮他书所为?作伪的原因究竟何在? 武丁本是《尚书·说命》的作者,郑玄却错误地理解为“傅说作《说命》”。《礼记·缁衣》引《尹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说的是夏桀因暴政虐民,以致上天降丧,邦亡身丧,而郑玄误读为“夏代先哲王以忠信得以善终”。作伪者相信郑玄《礼记注》,对于他的错误说法皆照搬照抄。我们发现,类似的抄袭有四处之多。在作伪者抄撮补苴过程中,郑玄注是不可或缺的参照。郭璞注成书于永嘉四年(310),它两次引用《孔传》,则《孔传》成书必在公元310年之前。古文《尚书》经文的形成要早于《孔传》,则它的成书更在此之前。因此,我们猜测古文《尚书》最终完成时间,很可能在郑玄之后、永嘉四年之前。 其六,对于南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辨伪成果的重新审视。梁启超盛赞阎若璩为“近三百年来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惠栋、段玉裁等人皆服膺阎氏之说,阎若璩成为清代辨伪学的一面旗帜。杨善群、张岩等学者在肯定古文不伪的同时,进而否定阎若璩的辨伪学成就与方法。刘人鹏抨击阎氏的所谓“根柢”,不过是人为预设的假说。赵铭丰认为目前“唯阎是取”的学术倾向,致使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遭受偏颇对待,难以公正地检验毛氏辨伪的内在理路。古文《尚书》公案的定性,与阎若璩、毛奇龄、惠栋等人的辨伪学成就纠结在一起,进而涉及对南宋、元、明、清辨伪方法与范式的重新评价。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附: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

天子不能对大臣行稽首礼,阎若璩以此怀疑古文《尚书》作伪,而清华简《傅说之命》记录武丁向傅说行稽首礼,《祭公之顾命》记载周穆王向祭公行稽首礼,两相印证,阎氏的最终结论虽然可信,但论证环节却存在“瑕疵”。站在新材料的基础之上,我们对前贤的辨伪成果及方法,获得了重新审视的必要与可能。 清华简《书》类文献的面世之后,先秦《书》学传流面貌焕然一新,汉晋之际的古文传流需要从“证真”向“察伪”转向,南宋至明清学者的辨伪方法、学术贡献需要重新认定,由此拾级,总结早期古书的生成机制与流衍规律,建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辨伪学理论体系,重写《尚书》学史的曙光已经闪现。

 6 ) 《典籍里的中国》

中央台!YYDS!!!!

真的非常感谢中央台能这么用心坚持做文化类节目,整个节目从筛选主题到舞台呈现,中央台真的是赢在了细节,今古对话的方式,实力派演员的演技,数次情不自禁的落泪。

这个节目的定位是“综艺”文化类节目,有的人不必要太纠结每次的主题内容的什么历史性,话剧过于浮夸什么什么的。整的好像那些喷子亲自经历过一样,这么多专家学者在一起研究探讨过,认真享受节目的过程就好。这种文化类节目是现在的一种清流!值得珍惜,值得感恩。

 短评

从国家宝藏开始,央视找到了文创宣传的全新模式,如果语文课历史课也采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或者直接引用这些节目片段作为教材,相信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也会更高吧。

9分钟前
  • 宇文宙
  • 力荐

看了第一集,知道了伏生。但剧本太煽情、太melodic啦……武王伐纣那一段,根本就是假大空的D八股。

11分钟前
  • 高歌
  • 还行

大爷控狂喜,我可以看一整天严嵩胡汝贞八爷照镜子...噗

12分钟前
  • 推荐

第一集就很水,尚书这种包罗万象的硬被解读成政治主题,要搞成大周赋这种混蛋玩意,弃

15分钟前
  • Odyssey
  • 很差

CCTV1看到的【尚书•禹贡】,倪大红老师演的伏生戏太好了!

20分钟前
  • 『咸蛋超蕾』
  • 力荐

看到话剧开始前。1、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的文献称抄本,其中宋及宋以前抄写、宋以后名家抄写文献,以及佛道经卷称写本。敦煌文书是唐人手书文献,为写本,另有少量刻本。节目一开始说敦煌“写本和抄本均有千年历史”有误。2、《尚书》有今、古之别,伏生传《今文尚书》,孔安国传《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梅赜献《尚书》,兼有今古,成为后世传本。今古文尚书之争延续千年,至清代已基本论证《古文尚书》为梅氏伪造,但仍颇有价值。述太康失国的《五子之歌》属《古文尚书》,伏生传《今文尚书》中无。节目既然尊伏生《今文尚书》,为何又要引《五子之歌》?且谈尚书何以只字不谈今古之别?(或是后面谈了我没看到?)希望古典文化类节目能多些干货,少些假大空和自我感动,这才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21分钟前
  • 苏丽珂苏丽珂
  • 较差

这真的是非常好的综艺!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觉得一个多小时能把尚书讲解清楚???这只是让我们现代人明白经史子集的重要性,不是学习频道!拿百家讲坛要求是不是有点可笑?这是综艺好不好?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难道我们不应该铭记历史,知来路吗?没有先人的传承会有今天的文明吗?请一些打故意打底分的喷子们别彰显自己的特殊了好吗!不想看可以不要看啊,但是最起码有点责任别误导他人号码?

26分钟前
  • 望舒
  • 力荐

华夏为何为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29分钟前
  • 桃也
  • 力荐

蒙曼是唯一的败笔,说多错多

32分钟前
  • 且待我伸伸脚
  • 推荐

第一集就落泪,古今交谈,并不突兀。回到过去告诉他们一切都好如伏生所愿,另显感动。九州之大,华夏之始,弦歌不辍,铭记古今。我岂能不以命护书?生为当代青年,我岂敢不认真读书?依旧肤浅,惭愧。

37分钟前
  • 超人会飞
  • 力荐

伍子胥和孙武那集,太有感染力了。

39分钟前
  • Yolo.
  • 推荐

很感动!但撒贝宁这个设定很鸡肋,很容易让人出戏。

40分钟前
  • kido🖖🏻
  • 推荐

吹毛求疵,用来形容那些打一星的和谩骂节目组的,简直再合适不过!那些说节目组心里有辫子的,你们心里那条辫子,那条自卑的辫子比谁都粗!

41分钟前
  • kid-HJ
  • 力荐

E1《尚书》

43分钟前
  • 他的年少她的海
  • 推荐

场景式解读中华典籍的想法挺好的,演员也很给力,形式上与《故事里的中国》一脉相承,整体来说是不错的节目,只是关于典籍的深度解读太少,话剧部分喧宾夺主,节奏拖沓,爱煽情,有的台词写得太直白,破坏气氛。

44分钟前
  • 大智大通
  • 推荐

(就是有一点很不舒服,为什么一厢情愿地宣扬我国古代有科学和科学家,明明就是技术嘛)用古今对话的方式了了几位老哥哥的心愿。开个脑洞,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要做一些殉道的事情,让自己的名字与这些典籍连在一起,永生!

45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这节目可真好!第一集「尚书」讲的扶生传「书」的故事看得我泪流满面。舞台棒,演员好,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49分钟前
  • Mason
  • 力荐

哇这个好酷,舞美设计有趣~中年演员又有舞台啦开心☺️

50分钟前
  • 冥冥
  • 推荐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让后世读典籍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52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我的天,这舞台剧的魅力。与古人相见,告诉他未来皆好,光这样就很动容。身为青年,心里有愧。

55分钟前
  • ૮₍ ˙О˙₎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